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思想的核心

人文思想的核心

人文思想的核心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一直非常突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很多,目前学术界主要从认识观念、工作机制、工作队伍、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层面的实际效用性或者说对其社会功能、社会价值比较看重,而对其本身内在所具有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终极追求的人文关怀价值重视不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常常流于一种较为表面的工具理性层面,理论建构和实践模式都很难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有所突破,所能发挥的作用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进一步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建构与时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

“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它反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本身的自然本性。“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它始终具有一个中心的或者核心的支点,那就是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在当代,人文主义表现为对现实的人的一系列基本人权和自由的保障,其实质在于对个人人格尊严和价值、对个人独立自主地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各种努力的肯定、赞同与支持,是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意义应当是具有人文价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应当以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为目的,以关心人、激励人、尊重人、提升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宗旨,尤其应当以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关注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来体现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无论是精神、意识与观念系统,还是规范、制度与组织机构设置,都无不体现着一定的人文旨趣,表达着某种程度的人文关怀。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的教育,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为其灵魂与精神养分的,也都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作为发展的动力与根据的。

但是,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单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产物的观点,仅定位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始终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本体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忽视了人的个体追求和价值,对实现社会培养目标的能动作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眼光没有落在对大学生个体人格尊重和人性的完善上,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种被强加的义务,是一种外界强加的东西,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与内容与大学生的需求形成了某种隔膜或交融之屏障。

应当承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社会本位、集体本位的价值定位对培养服务型的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当今科技飞速发展,新产品新文化层出不穷,创新成了一个国家的灵魂,培养服务型的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要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界环境中生存并得到长足发展,必须立足于培养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具有独特的个人品格和思维风格,这种只见“社会”不见“人”、忽视人文关怀价值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定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事实上,社会的发展虽然决定着人的发展,但是人并不是社会存在的消极产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绝不是被动的,人是能动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以其能力和智慧,在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教育、在实践中改造社会。教育之所以具有社会价值,正是因为教育培养了更好地改造社会、也更好地改造人类自身的人。脱离了对有生命的人的个体尊重,脱离了对个人自身发展目标追求的关怀,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就无从谈起。因此,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我们客观而全面地挖掘其本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定位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造成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多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1.忽视人的主体意识。在高校,教师与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物质因素,两者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关系。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K0hlbe唱)和班杜拉(A.Bandum)等人曾提出自主主义德育理论。他们认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认知能力。反观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以规范式教育为主要特点,重规范轻人格,仍然是刻板的灌输、管理和训练,强制学生服从的“美德袋”式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就像机器一样制造出规格相同的产品,培养出来的学生极为注重外在制约力对自己的制约作用,而较少以一种内省的方式审视自己的行为有否违背自己的原则或社会准则的真义。结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简单明了地给予学生完整的基本理论知识,但也极大地造成学生独立意识、主体意识的缺乏,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理性思考,限制了人的全面进步和人的个性化发展,与关心人、尊重人的本质、张扬人的个性的人文关怀的基本思想格格不入。

2.忽视了人的自主选择。我们知道,教育者是知识和技能的授体,而受教育者是知识和技能的受体,教育是师生双方的共同行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主体在-上定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下进行的自主活动。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作加工和制作的对象,把有关政策或文件规定等外在因素作为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模式的标准,以此来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准绳来检验和衡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独断的态度和注入的方式(即“填鸭式”)向学生灌输关于“应该、必须、不许”的信息和教条。学生几乎没有选择权,只有被选择、被决定和被加工的权利;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成一个消极防范的对象,以“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通过强硬的纪律、严密的管理秩序、量化的评价手段和毫无情面的惩戒措施,严格地控制学生的行为和成长过程,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对抗性心理也就在所难免了。

3.忽视人的情感因素。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反复修改的法定教学大纲,有比较系统的教材,有严格的考核办法,有培养师资的专业,而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却较少关注。在许多教师的眼中,认为只要能把思想政治理论完整地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忽视了对学生的成长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极为重要的情感教育,认识不到学生强烈的主体性独立意向。忽视了大学生在情感上的需要及需要的不同层次;缺乏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指导;缺乏激发学生情绪体验的手段和方法,否定了学生的感性生命。这当然无法激起学生的热情和道德情感。

由于学生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极易产生消极的态度,引发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阻碍自身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以致在实际行动中缺乏情感动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唤起学生内心的认同和共鸣,难以使学生的行为发于情、出于自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树立科学理性的价值观,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均衡并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作用,应该说,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提高实效性的起点。

“价值”在哲学意义上是个关系范畴,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属性。即客体对主体有用性,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肯定的关系,价值同时取决于主、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具有科学理论基础,有着独特的规律和功能的学科,其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1.从价值主体的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关系中,主体既是个体(青年学生),又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满足个体的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一不可、不能偏废。从个人和社会关系来看,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要通过社会上其他人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光靠自我活动是无法实现自我满足的。同时,个人又必须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才能换取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满足。因此,只有先是一个自尊、自爱、自信的人,才能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有道德的守纪律的人。一个人没有自尊心,就没有责任心,也就很难实现社会价值。个人发展愈充分、愈完善,对社会的贡献就愈大,而社会愈发展,就愈能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使青年学生不断健康成长、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离开了对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会荡然无存。注重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不但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巩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而且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第2篇

一、作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概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源于对人类精神生活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反映。它是思想文化上的一个新概念,同其他重要理论的概念一样,是我们党在实践过程中长期思考、归纳和提炼的结果。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提法,这些概念的提出,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新概念的提出,是对思想文化建设有关概念的继承和创新,它蕴含的思想内容很深刻、很丰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容有三方面含义。就性质而言,它是社会主义的,不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就地位而言,它是价值的核心部分,不是价值的全部。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依据重要程度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层次。核心价值体系是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处于支配和统领地位的价值系统。就内容而言,它不是单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零散的、片段的、枝节的认识,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科学体系。

当然,任何社会都有自己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不管人们意识到与否,它在社会生活中都发挥着主导的、决定和制约其他价值目标的作用。但过去人们未认识到这一点,也未提出过“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和认识世界的工具。无疑,它是我们党的一个理论创造,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境界,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大贡献。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新概括,我们就可以自觉地运用它,人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要素集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体系

我们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统一整体。其内在统一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一方面,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作为一切行动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强调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们的社会需要和利益。二是理想目标与现实过程的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它面向实际,着眼于实践,作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实现这个理想所必需的思想道德支撑,把理想目标的实现牢牢地建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过程中。三是民族传统与时代要求的统一。将民族精神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体现了它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关系,强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体现了其面向世界、面向时代的精神气息。四是高度概括性与具体操作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三方面内容是对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价值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着理论前提和思想导向的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具体概括。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框架结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体现出来的先进性、深刻性是以往任何社会的价值理念所不能比拟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形成了适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一些有价值的思想理念。这些理念在发挥一定进步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历史局限。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提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把消灭剥削和压迫、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最大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时,人类对价值观的认识才走上了科学道路。伴随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不断得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更是实现了价值观上的一次跨越。它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涵,并将其置于一定的系统结构中,达到了新的理论境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四大基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构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三、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作为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解决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这不仅需要相应的社会制度,也需要相应的思想共识。近年来,我们党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发展目标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发展模式等一系列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些都是对和谐理想的追求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类先进的和谐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既蕴含着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基础和目标,又提出了实现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途径和方法,是和谐社会建设必不可少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历史作用的根本性阐释,也是对和谐文化的质的规定。它不仅表明和谐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保证了和谐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也为我们鉴别思想文化的政治属性提供了根本标准。

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核心价值体系或主导价值体系的指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纷繁复杂,为全社会各种价值观念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特别需要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情感、增进友爱,和睦相处、彼此融合的功能。它能够引导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以及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进整个社会的团结稳定,形成全社会昂扬向上的精神斗志。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往往包含有多种价值追求,同时又要在多样化的思想文化生活中树立主导性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凸显其主导性,又倡导包容性。它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同时,也不否认文化的包容性和差异性的存在;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否认其他具体理想存在的合理性;在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不排斥其他适应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的存在;在承认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领作用的同时,也不否认其他社会道德规范还将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存在的现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能够有效地引导和制约非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当然,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并不是说可以不分良莠、不辨是非,而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辨别是非,并引导、协调、整合其他价值观念。同样,辨别、引导、协调、整合其他价值观念,也并不是要消除价值观在内容和层次上的所有差异。主导性与包容性的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能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能赢得全社会广泛的认同,从而形成全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四、提出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第3篇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学者们对高校思政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研究主要从四个基本内涵方面进行界定:首先,马克思主义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郑建岚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学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教会学生识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其次,要引领大学生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邱秀华认为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内容。理想不仅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更是凝聚大学生的一面旗帜。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是十七大报告从理想层面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然后,要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指的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成为国家栋梁的必备素质。最后,当代大学生要有社会主义荣辱观。郑建岚认为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明辨是非作为引领大学生安身立命的目标。荣辱观是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是大学生安身立命的是非标准。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八荣八耻”教育中的诚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节俭教育尤为重要。

二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世界上的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当其在受其他事物的影响时,它同时也在影响着其他事物。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实施会反过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的贯彻和维护。目前学者也在这个方面有所研究。汤文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通过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从而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人们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施以影响的教育活动。高校思政教育之所以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途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拥有知识层面广博的教辅行政人员;可塑性强的学生群体;拥有复杂性低、学术性强的人文环境。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有效地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和维护。姜正国、张卫明还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转化功能、凝聚功能和开发功能。鉴于此,我们应该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贯彻和维护。

三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它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多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针对怎样有效地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许多学者给出了观点和看法。纪玉超、林海涛认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应对以经济为主导的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扩张的需要,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需要,应对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价值观浸染的需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应对其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奠定了基础。刘长城、程样国则一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更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我党进一步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工作的现实需要。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再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实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和任务的关键环节。最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迫切要求。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谈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必要性,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做好融入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四 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路径选择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有效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达到一定的效果,我们不能纸上谈兵,而要用强有力的措施来保障它的有效实施,我们不能只看形式的华丽,而要注重内容的充实。以下是近年来学者们所选择的一些时效性路径:

1.融入课堂教学

黎开谊认为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和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衔接。高校要深入实施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深入推进“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下大力气解决最为关键、最为根本也是最为困难的“进头脑”问题。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历史逻辑与思想逻辑;引领地位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0)12-0018-04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明确提出的任务,显示了历史经验和当今实践的相统一。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深入向前推进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党长期坚持思想战线工作实践的逻辑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不是一朝一日萌发出来的,它的形成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全过程相连接,体现出循序渐进的思想发展轨迹。认真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有助于加深认识这一建设任务的战略意义,保障当代中国社会更好地沿着健康和文明的道路前进。

一、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源头来自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两个文明建设”重要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将党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之后,邓小平即强调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建设思路。在以后的实践中,从精神文明建设到先进文化建设,再到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体现着党领导思想战线工作的演进路径,由此构成的阶段性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瓜熟蒂落。

从1978年到2000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形成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以突出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特征,以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着眼“四有新人”的培养。这20多年是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动的开始,中国一方面处于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过程,另一方面又处于社会转型的状态,新旧体制矛盾、中外思想碰撞、是非取向不一造成的困惑与改革开放新举措相伴随,给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主要的背景是两个。一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立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在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观念的同时,强调不能忽视社会精神道德层面的建设。二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思想战线出现的问题,认识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1988年邓小平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1]P290他认为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没有做到平衡发展,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这两个主要背景促使党中央将精神文明建设侧重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上,当然也泛指对人民的教育。这个阶段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取得了显著效果。集中表现在两个标志性文件的制定上。一个是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重大方针。另外一个是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的部署。这两个文件中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阐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奠定了基础性的内容。

从2000年到2006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形成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以突出强调先进文化建设为特征,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先进文化的建设范围,着眼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2000年2月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文化”的概念由此形成。在此之前,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开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概括和阐述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内容。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看,十五大的一个重要发展是提升了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确定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并且把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致的,”[2]P35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进入新世纪后,先进文化建设成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与党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相联系。例如,十六届四中全会将发展先进文化作为党的五种执政能力之一,先进文化建设也是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之一,发展先进文化又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先进文化如此重要的地位更突出了它的统领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形成的第二个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依然受到高度重视,党中央领导人以及中央相关文件中,对精神文明建设都有进一步的阐述。但与第一阶段有所不同的是,精神文明建设已被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加以阐述,如2004年10月,同北京市基层干部座谈时指出:“发展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强调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内包含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3]P3622005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阐述“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其中就包括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3]P1031这就表明,2000年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虽然仍在不断向前推进,但已被纳入文化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下。它不仅没有降低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反而使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上。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形成进入新的历史起点。该决议着眼于和谐社会建设,在“先进文化”概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和谐文化”的概念,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4]P660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5]P26-27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党提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任务,号召“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6]P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赋予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以崭新的时代精神。

需要指出的是,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相反,每当党中央提出一个新的标志性概念时,无论是精神文明建设还是先进文化建设,获得的都是认识上的提升和内涵上的丰富。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三者之间由此构成一种逻辑关系,它们的先后提出反映了党领导思想战线工作的步步深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和思想逻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就从哪里发端,思想演进的过程与历史发展的过程呈一致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项时代任务提出来,其思想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既是现实所需要,又为历史所必然。正确把握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三者单独概念和统一范畴的辩证关系,在于认识它们之间历史逻辑和思想逻辑相统一。

历史逻辑揭示事物演进的时空线索。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单独的概念,各自的涵义有所区分。精神文明“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7]P2054。先进文化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8]P283。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P26。涵义不同,具体内容、工作任务以及目标指向也不同,体现出三个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党的阶段性工作聚焦不一样,并非思想理念上相矛盾。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统一的范畴,相互的精神是贯通的。因此,绝不能因概念的单独特征而将它们割裂开来。改革开放迄今为止的整个过程,构成党领导思想战线工作的整体。精神文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发展逻辑的历史起点,先进文化建设是其间的一个中间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形成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时间上反映了改革开放阶段性的区分,在空间上则连贯起党领导思想战线工作的全部。三者之间的历史逻辑,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新时期历史实践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一致性。

思想逻辑揭示事物演进的内在因子。从建设精神文明到建设先进文化,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们之间的有机统一究竟通过什么样的关联以及哪些因素才构成同一个事物演进的思想逻辑,可以从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两个方面来揭示。比如说,物质文明建设相对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就是一种外部联系,精神文明建设中科学文化与道德建设则是内部联系。再比如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来说就是一种外部联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自身需要处理好的各种关系则是内部联系。从内部联系构成的思想逻辑看,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联性,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三者属性的同一性上。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党中央都将这三者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特征加以强调。第二,三者任务的共通性上。从文献的表述看,无论是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建设,还是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都是以形成社会共识、引领思潮、凝聚力量为宗旨,强调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三,三者内容的交融性。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虽然涵义不同,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和社会风尚等方面,三者所传递的思想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因此,党中央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紧密结合起来”[5]P743,“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5]P74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的思想逻辑表明,它的形成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的必然。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战线的引领地位

思想战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一方面对思想战线的工作功能认识不断深化和提升,一方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战线的引领地位。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什么样的政治立场、塑造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树立什么样的行为标准、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始终是党加强思想战线工作的中心议题,并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思想提练。例如,最先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具有改善社会风尚的全局意义,但从侧重培育“四有新人”的定位看,显然具有青年群体的针对性。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修改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从青年培养转向公民教育是对思想战线工作面上的拓展。又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也是党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推进中不断得到强化。1989年后,党中央就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去指导理论、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部门的工作,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阵地,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9]P626-627强调“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10]P647在此基础上,思想战线的工作功能逐渐聚焦到引领社会思潮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个认识鲜明地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战线的引领地位,具有战略意义。在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层层推进中,以下几个理念值得充分重视。

第一,思想战线的工作疏忽不得,一时懈怠将会贻误几代人。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并将它视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新时期这个传统得到发扬光大,党中央反复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需条件”、“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可靠保证”、“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重要途径”。[10]P1063-1069忽视经济战线的工作后果严重,忽视思想战线的工作产生后果的严重性不亚于经济战线的意义。思想战线疏忽一时,伤掉的是社会元气,毁害的是精神风尚,影响的是好几代人,后果的弥补从某种意义上说比经济工作的失误更为困难。

第二,思想战线的形势是严峻的。改革开放“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会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9]P1336“在我们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人们思想活跃,各种观念大量涌现,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这是难以避免的。”[8]P1336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伴随着市场经济活动而诱发出来。从世界范围意识形态的现实看,“西强我弱”的基本态势短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使西方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保持着巨大能量。“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11]P530-531思想战线的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第三,思想战线的建设任务是长期的。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在新旧两种体制交替过程中,新的理论体系、思想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的同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历史遗留的半殖民地奴化思想和其他落后习俗的影响会长期存在。”[12]P363当代中国新旧体制交替尚未彻底完成,尤其是政治体制正在改进和完善过程中。同时,世界新格局的形成和变化也对我国思想战线发生深刻影响,“美好精神的塑造,道德观念的形成,优良风尚的树立,需要长期积累,潜移默化,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解决。”[13]P1538对思想战线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四,思想战线的焦点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形态有着鲜明的阶级性。任何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统治阶级意志和思想体系的反映。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规律。”[3]P49改革开放后,思想的多样性和选择的自主性成为客观的事实,但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思想不可缺失。在意识形态上搞多元化,只能导致社会的思想混乱、道德失范、是非困惑、价值迷茫和行为无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5]P459是当代中国向世人展现的一面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用它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是思想战线党的工作的根本。“意识形态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前沿。我们同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10]P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是否有力,关系到党的意识形态阵地是否牢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具有“凝魂聚气、强基固本”[14]P2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是竖起的一座思想航标,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排除任何干扰和困惑,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整合各种力量,凝聚民智民力,继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成就。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4]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和谐文化

论文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先进特质。文章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点的阐述,揭示了其作为社会思潮引领者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客观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现实意义,并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和谐文化的具体对策,从而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包容多样,尊重差异,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可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新时期党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建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社会文明,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同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点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具有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的功能,是由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决定的。

1.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由其体系、内容以及功能的科学性决定的。②从体系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把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同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观的基本要求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规范有机结合起来,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从内容上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严密而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蕴涵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价值理念,能够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从功能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整合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

2.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心,提出了现实的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引领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具有创新性特质。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创新精神作为发展动力,并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在各种社会思潮面前,能够充分反映时展趋势,始终具有正确引领历史发展的主动性,是人民面向未来不断开拓进取的主心骨。

3.具有主导性和包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导性和包容性的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不是要否定社会思潮的多样性,而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在所难免。意识形态越复杂,越需要核心价值来进行主导;社会思潮越多样化,就越需要核心价值来引导和统领。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意识形态领域“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关系,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元主导地位,又要积极面对社会价值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建构一个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除了具有自身的先进特质外,还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基础做后盾。“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④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维护政治经济制度合法性的思想基础,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得到雄厚物质基础的有力支撑和政治法律制度的积极维护。有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基础做后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必要性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社会思潮是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实践表明,一个民族、国家,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然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这就是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党、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共同的思想基础,能够使人们在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基础上团结起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要靠理想,二要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⑤,强调的就是要加强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思潮呈现多样化是无法避免的,必须要对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积极引导。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整合社会各层面思想意识的需要。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促使我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这些新的阶层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阶层的分化随之打破了传统的利益格局,而新的利益格局还处在初步形成的过程中。同时,社会各阶层的心理都处在动态发展中,对未来既充满了担忧又充满了期待,期待社会变革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⑥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但需要对不同层面的思想意识加以整合和引领,形成既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又体现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的统一思想意识与行为,这样才能形成社会发展所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整合社会各阶层的思想意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成员对改革开放的价值认同,使社会各个阶层在意识形态中都能得到归属感,从而不断扩大社会的思想共识,凝聚建设力量,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社会思潮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和谐文化,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和谐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和谐文化的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不断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发展,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和谐文化的主要对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和谐文化,需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心理等方面提供保障,以使得社会思潮的引领取得良好效果。

1.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和感染力。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增强干部群众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坚定性,增强党的思想工作的创造力和感染力。要强化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指导和政策咨询的作用,使其发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的作用。二是推动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群众思想中存在的疑惑作出解答。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和方法,使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还应采用深入实际调查、召开座谈会、组织开展宣讲等形式,更多地与群众实行面对面,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解答,推动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引领工作提供政治保障。加强党的领导,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保障。要把党员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和先进性教育活动及创先争优活动经常化,使共产党员在工作中不断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起到全社会的表率作用;要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不断提升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信和地位,使人民群众真正认可共产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模范作用,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更好效果;还要在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学习的重点内容。这样才能把党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领导工作落到实处。

3.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引领工作提供有力的经济基础。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能体现政治领导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更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所以不能动摇其主体地位。不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成为无本之木。要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就要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起来。只有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真正优越性。要加强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其引领社会思潮的物质基础,从而有效遏制并消除各种错误思潮。

4.把引领社会思潮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相结合,增强其引领的亲和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要解决与社会思潮相关的利益问题。所以,要从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和群众利益问题入手,注重人文关怀,把教育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结合在一起,把人文关怀,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群众利益,重视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治安、食品医药安全、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工作,使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幸福和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通过不断解决民生问题,使人们从思想上认同党的领导,主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正确方向。

5.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过程中。一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内容。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不懈地开展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社会教育活动,向人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及时总结先进典型等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二是在国民教育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中。特别是在大学生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层次地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三是用高水平的文艺精品向人们展示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真善美,运用各类文艺作品生动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经过潜移默化,渗透到人们深层的心理结构之中,逐步成为习惯和传统。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22页

②李红军,崔志胜.四个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点再探.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7卷,第1期,41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53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