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地域特征

1地域特征概述

某一个地域在长期的历史时期内,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地域特征。这些特征是特定区域内自然和人文的综合体,具有区域性、系统性和人文性3个方面特征。在园林设计规划中,必须要深入研究某地的地域特征,一方面要研究当地的自然特征,包括当地气候、地质结构、植被和水文等4个具体方面,另一方面要研究当地的人文特征,一个地域的人文特征,是以当地的地域环境为前提,通过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活动积累而成,它具备丰富的含义、广泛的内容。

2园林规划中地域特征

2.1园林规划中的自然特征

在研究自然特征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地质结构、水土植被和水文条件各方面,得出相对有价值的一手信息。在自然特征中,气候气象因素指的是大气层,作为自然环境中最基础的构成部分,大气是自然环境中最为基础和最为活跃的部分,它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气候特点;地质特征指的是:不同地区的土壤有着明显的区别,直接决定着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性,地貌则是岩石和土壤受到外力作用,形成不同的形态;地域植被方面指的是:植被是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在风景园林的规划建设体系中,更是主要的设计和规划对象,对风景园林规划起到极大的辅助和促进作用。水文条件是指:人类的聚集生活区域离不开水,选择近水地居住是人们的生存取向。水也体现着美观,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山水风光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2.2园林规划中的人文特征

在本地文化特征的前提下来建造,是风景园林规划的一项重要因素,不同设计之间其实也都是遵循当地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当地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对风景园林的设计影响非常大,在有些设计中,风景园林设计有时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地域人文特征同时是一个重要财富,在设计中要进行充分调研,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科学,不允许篡改人文特征。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人文因素体现得十分突出。重视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人文特征,能够更加促进园林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3园林规划的实际应用特性

与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相比较,现今的园林设计规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处处体现着时代的要素,风景园林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符合时代的特征和要求,才能达到期望效果。不同地域会出现不同的需求,各地域的园林设计风格理念都各不相同,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会在各个方面有所不同的侧重,单园林建设最终都是以提升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为目的,都具有开放性特点。园林内部包含各种各样的生物品种,更多的当地生态元素,都能够在园林建设中体现。

3地域特征对园林规划的影响和应用

3.1自然特征对园林的影响及应用

一个地区的地质地貌、气候因素、植被水文等因素不是单独存在,这些自然因素往往产生错综复杂的联系。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要深入地调查研究当地的自然环境,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每一个自然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它们与人们生活产生的联系,在设计园林时,必须达到自然生态、园林艺术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和谐统一,使后期的规划建设更合理、更科学。

3.2人文特征对园林的影响及应用

①历史遗迹因素对园林规划的影响及应用。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人类会在地域上留下种种遗迹,是长期以来人类活动与地域相互作用产生的印记,是地域人文特征中的一笔财富。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合理地保留和利用这些因素,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在设计过程中对园林的规划设计结构上与当地人文要素结合起来,用园林进行演绎和表达,体现人文的含义。

②人文符号因素对园林规划的影响及作用。在当代很多园林设计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文因素的体现。譬如,在法国的富兰克林纪念馆的设计中,把先前的旧居建筑当做人文符号,整个纪念馆的主体都在地下。在外部,整个广场都采用了白色大理石,广场地面使用红砖,与先前的人文符号风格保持了高度的一致,通过这些特定景观的营造,简单而完美地勾勒出建筑灵魂,整个建筑体充满了人文气息和生活情趣。

人文地理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程;地形特征;认知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30-03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地形特征有不同要求,如在不同区域尺度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课程中运用不同动词,如“归纳”“概括”等,对地形特征掌握作不同要求。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虽没有专门要求,但隐含在课标中。基于课程标准,不同版本地理教材的编写在形式与内容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地形特征知识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知识,针对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存在一定距离,未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也使学生在迁移答题中遇到一定障碍。因此,构建地形特征的认知结构实有必要。

课标要求“概括”地形特征以中国地理为典型,要求“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为例,分析教材中的中国地形特征结构是否完整,表达是否合理。

一、教材中概括中国地形特征的内容体系分析

人教版以“地形和地势”为课题,以“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为小标题,以正文、活动、图表等形式进行表述,中国地形特征的内容构成与呈现顺序和表达方式如图1所示。

Fig.1 Content System of Chinese Topography in the Textbook

二、教材中概括中国地形特征的认知结构分析

现撇开教材顺序,对人教版上述中国地形特征内容体系中的认知结构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三、中国地形特征内容体系和认知结构评析

综上所述,现就人教版中国地形特征部分内容体系与认知结构进行评价,并参考湖南教育出版社版本(以下简称“湘教版”)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版本(以下简称“中图版”)的相关内容。

1.内容结构评析

在中国地理部分,“课标”要求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本条标准把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作为重点,落实到图,既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特征。

人教版地形特征内容存在值得肯定之处:内容呈现得相对全面。地势方面,以小标题“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结合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北纬36°)进行表述,并列举了各级阶梯的海拔。说出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向海延伸,形成近海大陆架,这点在实际教学中常被忽略。

宏观上,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山脉构成的“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这是地形“组合”方面,人教版教材内容提到了这一点,有助于帮助学生对地形分布形成整体认识,并在活动题中以山脉为参照物找出其两侧的地形区,从而认识其他地形区的分布,通过以山脉为参照物帮助记忆地形分布,有利于形成整体心象地图。

教材部分内容表述上存在一些不足,可借鉴其他版本加以完善:

第一,人教版在中国的“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三大丘陵”这方面过于简略,却也是考点,可借鉴“中图版”精简处理,突出重点,如用“广阔坦荡”“地势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沟壑纵横”分别概括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的特点。

第二,教材的小标题不够全面突出中国地形特征。教材的小标题应是各部分内容概括,如湘教版的三个小标题分别概括地形分布、地形种类、地势特征。人教版在这节课以“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作为小标题,并未体现地形“网格状”分布这一重要特征。

第三,未区分地形和地势这一对相近的概念。教材的课题是“地形与地势”,可适当补充二者的差异与联系,如地势主要指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和趋势,地形指的是各种地表的形态。除此之外,地貌与地形也是容易混淆的概念,学生往往张冠李戴,容易失分。

2.体例和编排评析

教材的结构框架分为三部分,即“正文”“阅读材料”和“活动”,“正文”部分的呈现方式有文字叙述,图像表述和图文结合等。活动围绕主题,既是与学生的联系,又是正文的扩展。

人教版教材在体例和编排上存在值得肯定之处:首先,表现形式多样。充分运用图表体现多样地形与山地、丘陵为主类型,用活动帮助学生落实大地形区的分布,建立起空间概念;其次,教材的直观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以感性知识为主,教材从学生可以感知的我国各类地形的生动景观图开始,过渡到五种地形类型的面积比例图,最后延伸到专业性较强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同时,人教版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教材呈现内容的脉络不够清晰。如在“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部分讲地形类型与分布杂糅在一起,正如图1可见,先表明类型多样,再介绍网格状的整体分布,在活动题中落实地形区的分布。

第二,体例顺序不妥,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不足。例如,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用彩笔画连接走向各不相同的山脉得出山脉网状分布,但“山脉构成骨架,呈网格状分布”的结论已先于活动在教材中呈现。此外,教材呈现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让学生读图归纳为主地形前,正文已给出结论。

第三,部分内容的呈现顺序值得商榷,如地形和地势的呈现顺序。人教版和湘教版都按照先阐述地形类型和分布后阐述地势特征,中图版先阐述地势特征后阐述地形类型和分布,孰先孰后各有道理。按照传统授课顺序,应先讲述地势特征,再讲述地形特征。但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学生先了解我国地形区,再学习我国的地势特点更合理。教师不能再把教材作为“圣经”,教材只是教学工具,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重组教材。

四、概括性的地形特征认知结构的改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必须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价值取向,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认识区域特征有法可依,抓主要征象与特征,构建地理特征知识结构,利于学生迁移应用到其他地理事物特征描述。

1. 认知结构改进依据

地理新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评价建议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提出评价可考察学生能否利用和激活。如图3所示的认知结构,为本文构建地形特征知识结构的主要依据。此外,《地理教学论》中指出地理特征特别是地理要素特征的概括,要依据地理科学方法论,在形式上也有一般的认知结构,如图4所示。

Fig.3 Cognitive Structure of Topography

Fig.4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Geograph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tics

2. 认知结构的改进

参考以上依据,本文将地形特征认知结构构成分为地势特征、种类特征和分布特征。地势特征主要从海拔和变化特征进行描述;种类特征分为齐全程度和为主特征分布特征从种类特征和整体分布规律进行描述,构建如图5所示的地形特征知识结构。

Fig.5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构建认知结构在地理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体现着“一般法则”与特殊情境的有效结合,对建构的“一般法则”进行相应地扩充、调整,迁移应用到具体情境中,做到适时适地而变。倡导教师在教学中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引导学生形成认知结构,使学生在学习中完善地理知识结构,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注重依据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将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为学习提供“一般法则”。

参考文献:

[1] 胡良民,袁书琪,关伟等.地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2.

人文地理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设问类型;成因;评价;突破方法

结合近年来简答题的设问,一般有以下四种类型:特征描述、成因分析、规律概括与总结、评价与判断,使一些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我根据设问类型不同,寻求不同的突破方法。

一、特征描述和突破方法

1.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要从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方面筛选描述。例如解答2011年全国卷1的36题,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地形特征、水文条件。

2.地形(地貌)特征,要从从地形种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海拔高度、地势四个方面概括。

3.气候特征的描述:首先要明确气候类型,再从气温、降水入手,分冬夏两季进行概括。从气温(高低的季节变化、年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四季的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等方面概括。

4.对河流特征的描述:河流特征可分为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包括: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有无凌汛、水能。水系特征包括:河流长短、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落差或峡谷分布及流速大小。如以松花江为例,描述水文特征,并分析原因。

5.工农业生产特征,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二、成因分析和突破方法

1.自然地理事象成因的分析,要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位置,洋流,河流,自然灾害的原因。

2.人文地理事象(区位因素)成因的分析,要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和技术三方面来答。其中经济因素包括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等;社会因素包括国防、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环境因素包括与风向、水源等;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再者影响工业的区位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包括技术的进步对人文事象的区位变化有重大影响。 转贴于

三、规律的概括总结和突破方法

要从地理分布规律,地理演变规律,地理结构规律,人地关系规律等分析。例如地图地球知识、大气、人口知识,这是高中地理主干知识,在此不用多说。

四、评价类分析和突破方法

人文地理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地域特征;影响和应用

从不同的时空来剖析我国的优秀风景园林作品,都充分遵循了地域特征规划设计的准则,在推崇不同区域地域特征的行为中,把各地域的社会属性、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等都展示的淋漓尽致。如果不重视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就会导致景区重复没有新鲜感,算不上一个好的设计,同时也提升不了了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内涵。

一、地域特征的主要内容

地域指的是一定的地域空间,是人文要素、自然要素协同作用下构成的综合体。不同的地域体现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景观。地域特征指的是在某一个地域空间之内存有的显著区别于其他地域的表征、标志,其主要内容有:

(一)地域自然特征

1、气象气候。大气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环境的各类因素中属于最有活力的部分,对于满足地球各类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发挥着较大作用,在地球的演变历程中,逐步形成各种具备不同地域特点的气象气候特征。

2、地貌地质。不同区域其土质是有差异的,这也导致了该地域自然景观有不同的特点。地球表层承付着来自于地壳、岩浆、地震等运动形式产生的内力作用,同时承付着在气候中冰川、流水、风化等形式产生的外力作用,从而逐步形成地球表层多种多样的地貌特点。

3、植被。在社会环境中植被是非常重要的一份子,在针对外部环境进行构建时必须要高度重视的一类要素。在规划和设计风景园林的系统中,植被可谓是非常关键的设计形式,身为风景园林中生态属性的关键因素,在外在环境以及风景园林建设环节上具有推动作用,因此风景园林遭受地域植被的制约作用是相对较大的。

4、水文条件。人类的生存以及一切行为都离不开水资源,在人类的现实生活活动中,在生活方式上都喜欢靠近水资源定居。在我国有名的传统园林作品里,把山水风光当成自然平布的风景园林设计规划是很常用的方式。

(二)地域人文特征

在人类历史不断的演化中,人文特征基于地理环境这一内容,经过经济、政治、文化行为等积攒形成的有着特色的人文环境。民情民俗和民族信仰受到地理要素以及宗教信奉的制约,在发展历史中,每个民族都构成了属于自身的传统风俗。在景区园林设计规划中,民风民俗以及信仰的加入,使人类更易于接受景区,也有助于民族风情的具体呈现和传承。

二、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一)地域自然特征对风景园林设计规划的影响及应用

地貌地质、水文、植被等各种自然特征要素不是单独存在的,在固定地域,各种要素之间经常有着复杂的关联。所以,在设计规划中,很多时期需要设计人员在合理了解每个要素的前提下,综合剖析它们和人的效能使用,生态自然保护、作品价值艺术之间的互相制约及效用,从而让后续设计和规划环节,更加合理;设计成果更为有效。

(二)地域人文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在后现代主义的所有派系中,尽管它们的风格形式是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可实际上都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与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自然环境同社会实际需要协同作用下的物质,都有异常深刻的科技背景和文化渊源。在这一环境下,地域人文特征,对风景园林设计规划的影响越来越强大,甚至是起决定作用性的。

1、人文符号因素对设计规划的影响及应用

在后现代主义许多典型的设计作品中,我们都能够看到人文符号要素在设计中的应用。就比如1972年建成的富兰克林纪念馆,他把纪念馆主体构造放于地下,而把以前的故居建筑方式当成了符号来应用。在广场上采取了故居建筑平面样式的白色大理石装饰图案,用不锈钢架子刻画出了故居的模型轮廓等方法,都是在借助景观塑造,对场地实行符号化隐喻,来呈现旧建筑的内质,使得整个景观细节,满载生活趣味和地域特色。

2、社会特征因素对设计规划的影响和应用

现如今的园林设计规划,从风格和面貌上看,都同传统古典园林有了较大差异,其中园林作品所处社会阶段不同,是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园林建设己经变成城市基建的一项主要内容,需要满足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需要,而不是为一家服务。所以,目前的园林作品更多展现出来的是开阔外向的面貌,借助各种类别的场地来让各类人群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一直以维护公园社会公益性为前提,注重紧跟时代要求摒弃现有态势和管理方法,采用更科学的技能方法和理念来指导园林构建。

3、民俗民情因素对设计规划的影响和应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演化中,由于不同时空的地域文化以及生活习性的差异,各种形式的民风民情积淀了下来。这一系列民俗民情流传至今,也对地域的开发和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理论规划中,需要重点对地域民风文化因素实行开挖并在景观环境中表现。

4、历史环境与遗迹因素对设计规划的影响和应用

人类在地域上存活和作用留下的各种印记直接体现了长时期以来人们和地域互相影响的过程,同时也是地域特征的一笔重要遗产。在规划中,应该对其有效利用和保存,在重视历史的前提下对固有景观结构和要素实行了新阶段的演绎以及新功效的展现,而不要任意舍弃。

三、结论

总之,好的风景园林作品大体上都是在重视地域特征的前提之下构建的,显著地展现出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环境等地域特征。实行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时要合理考虑,在针对风景园林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把地域的自然特征以及人文特征充分的融入进来并展现出厚重的地域特色。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园林设计不会失败。

参考文献

人文地理特征范文第5篇

1.特征问题: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如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地表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等;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生产特征(区位特征、结构特征等)、工业生产特征、交通特征(运输形式,交通线网的疏密)等。

2.地理成因问题: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如地形成因、气候类型成因、气温成因、土壤成因分析等。

3.自然灾害类:包括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气候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

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类: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

二、常见的几种问题类型及应对策略。

1.评价问题。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答题思路(三套答题系统):①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益统一入手;②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辩证阐述;③从不同对象的角度来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对不同对象影响不同)。例如:迁出地和迁入地(人口迁移)、流出地和流入地(水土流失)、输出地和输入地(天然气、电力)。

2.比较问题。特征比较、区位比较、成因比较、分布比较、结构比较等。

3.措施问题。回答思路:①对症下药(先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成因,然后逐一对照找出对策);②(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③开源节流(对资源类而言)。常见问题例如:①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②环境污染治理措施;③生态破坏治理措施;④自然灾害治理措施。

4.规律问题。①地理点:如地带性、非地带性;②等值线分布特征:数值变化规律、极值分布、走向、疏密、曲直、局部闭合;③面:形状、大小;④变化规律。

三、明确问题类型,有效答题。

1.特征问题:一要明确是地理事物本身的特征还是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二要掌握描述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

①地形(地貌)特征主要从地形种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海拔高度等方面概括。②地表环境特征主要从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方面概括。③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气温高低的季节变化、年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四季的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等方面概括。④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的大小、水位的变化(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的多少、结冰期、河流落差、河床的宽窄、河水流速的快慢、河流长短、支流的多少及分布等方面概括。⑤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⑥工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⑦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2.成因问题。

[JP3]成因问题在高考地理试卷中出现很多,作答时一定要注意题目问的是自然原因还是社会经济原因,或两方面都要答。自然原因一般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河流、湖泊)、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类各种活动、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战争)、宗教等方面分析,分析时应该抓住主要原因。如果是农业区位因素方面应该立足于四大自然要素和相应的社会经济要素。

3.评价问题。回答此类问题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二要从生态(自然方面)、社会、经济三方面综合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技巧一:审题慎重,注重信息获取。

试题信息可分为:题目文字信息、图像图标信息、问题信息和答案信息。了解试题信息的呈现方式,快速获取、准确解读试题信息,明确出题者考查意图是解题的关键。

技巧二:注意比较,甄别筛选最优答案。

在客观题的答案设置中,往往按照思维定式、答题细节、主要地理知识误区、主干知识设置考查内容和选项,一些试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两个答案之间差别不大。因此,在做客观题时,要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思路尽量开阔一些,思考问题时辩证一些、全面一些,在比较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技巧三:准确空间定位。

地理试题以地图为载体,定位是据图解题的关键。掌握正确的定位方法,有助于理解题意,进一步解题。常见的定位方法有:经纬网定位法、自然人文特征定位法、典型地理事物定位法、特殊注记定位法等,关键是灵活使用。

技巧四:训练思维能力,实现问题归类。

地理客观题强调对知识理解层面上的能力考查,注重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地理主观题更能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设问大体分为以下几类。①就图填空:在区域定位基础上的地理事物的再认,主要从图或材料中获取信息;②原因类问题: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回答;③区位因素分析类问题: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④环境问题分析: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角度考虑;⑤措施类问题:主要从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四个方面并结合实际考虑。

技巧五:答题列要点,体现层次和主次。

列出要点,体现层次和主次是针对具体答题而言的,是要落实在卷面上的,是要答题者将自己的思维表现在规定空间内。我们答题时必须按要点体现在卷面上,分出层次,而且要将重要的观点写在最前面,在书写时还要注意字间距和行间距,语言表述要准确、简约、到位。

技巧六:适当研究分值,确定答案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