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环境建设

人文环境建设

人文环境建设

人文环境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和谐;育人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118-03

校园文化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精神氛围,弥散在师生之中,有着强大的内在力和明确的指向性,以特有的形象向师生灌输着某种观念、思想和价值倾向,更以特有的形象符号影响着师生。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既有利于教师愉快地教书育人,又能陶冶师生情操,还可促使学生构建健康人格、全面提高素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只有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塑造学校文化氛围,才能对师生进行文化熏陶,使之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促进学校健康科学发展。

一、什么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统整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体现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方面,显性课程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隐性课程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以及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

作为以隐性课程为主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将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优美的物质环境所带来学生的积极影响、感染和熏陶来实现的。

二、校园文化的作用

1.增强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形象、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可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视野。这对于学校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2.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必然充满青春活力、富有理想追求的时代气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以学生的身心成长、道德品质的培养为目标,积极引导学生,推动校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尽管学生的智力、爱好、性格、情趣各异,但共同的文化活动往往能产生凝聚力与荣誉感,使学生的个好得到发展。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直”。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较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营造氛围、陶冶情操、培养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3.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竞争意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当今社会,竞争与发展是同步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竞争,便是知识与本领的竞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看其竞争能力的大小、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个性特长,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4.帮助师生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可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敬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集体主义、无私奉献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途径

1.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一流育人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学校要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品位,精心打造诗情化、艺术化、哲理化、人性化的人文空间。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充分利用学校园地和室内外墙壁等,装点美化育人环境。校园整体设计应以“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美化生态校园环境”为主题,创建优美的学习环境,赋予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石以哲理,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风景线。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要让学生时时感受高雅的艺术气息,时时受到激励,引领师生去发现美、追求美、展示美,力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师生在舒心惬意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教室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布置时要体现班级特色。各班要有自己设计、制作的班标,设置壁板、艺术角,用环境来熏陶人、感召人,把教室建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和成长的沃土。此外,还要积极营建宿舍文化,提升文化品位。

2.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人际文化。

(1)增强学校领导间的凝聚力。团结和谐、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领导集体,必定具有思想融洽、情绪稳定、工作能默契配合、具有凝聚力的特点。领导班子要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团结协作、职责分明,如果相互之间不团结,必然造成师生员工思想的混乱、行动的无所适从,产生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这样的局面连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都难以维持,就更谈不上校园的和谐。

(2)搭建干流平台。在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是上级与下级、领导和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作为学校领导,首先要有与教师平等共事、互相尊重的意识,尊重教师业务上的专长,做到人尽其才;其次,要经常与教职工相互沟通、听取意见,以改进自身的工作方法,尽可能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再次;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务必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良好的形象来影响广大师生。

(3)优化教职员工之间的关系。教职工虽分工不同,但总体目标是育人。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教职工相互配合、协调,做到彼此适应、互相帮助、分工不分家,正确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尊重他人的劳动。例如,通过教育教学交流活动,融洽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建立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师生关系。此外,还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改变重智轻德、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

3.以校训校风为载体,形成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内在的理性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师生对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及校歌等学校传统文化认识一致的情绪体验和精神风貌之中,表现为师生对学校集体目标认同的团结进取和奋斗精神。学校要把“师德高品位、师资高素质、教学高质量、办学有特色、打造精品学校”作为办学目标,形成“以人为本,积极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舞台”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可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和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优良的品格。在情绪体验中,师生精神振奋,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文明礼貌、仪表端庄、温文雅让、谦恭稳重、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和朝气。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师生自觉汲取知识,达到潜移默化、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完善自我的目的。

4.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建设人本民主的制度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度文化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师生员工活动的准则,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制度好比是催化剂,可规范言行,使人摒弃恶习,养成良好习惯。制度文化要强调以人为本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强调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根本目的,以科学管理手段为途径的制度文化体系。

(1)弘扬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学校管理应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全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创造具有亲和力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兴奋和留恋的地方。

(2)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大力推行校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建立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等制度,让广大师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3)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积极发挥师生作用,形成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工作效率。

5.以师德建设为载体,建设敬业进取的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可围绕学习型学校的建设目标,鼓励教师“爱学生,讲师德;爱学校,讲质量;爱岗位,讲职责;爱事业,讲奉献”;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定期征求学生和家长意见;每学期末,开展个人回顾师德考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查找问题,制订整改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以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个性风采、高尚的人格力量,给学生以无言的身教和终身的影响,逐渐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敬业进取、互相帮助、相互尊重、团结合作、乐于争鸣、诚信友善的良好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了解教育动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技能。为此,学校要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强化目标任务的导向功能,规范过程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注重校本教研,形成研究氛围。例如,建立常规的教学检查制度和业务学习检查制度,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优质课展示,增强教师学习的自觉性。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和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位教师的智慧和才能创造机会、条件,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

6.以活动为载体,建设积极健康的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学校中学生学习、生活的特定文化环境和氛围,是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一种群体意识圈。从内容上讲,学生文化包括德育文化、学习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文化、文娱体育文化、审美文化、生活与心理卫生文化等。学校要通过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举办各种社团活动等措施,为学生提供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弘扬个性,发展特长,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还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全面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活动作为一门课程,更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多样性,纳入课程方案的活动课包括晨会、班队会、体育锻炼、科技文体、社会实践及传统活动。为了充分体现校园活动的计划性、教育性,要着重在组织、内容、形式、评估四个方面下工夫,努力实现组织网络化、内容序列化、形式多样、评估规范化。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可丰富整个校园文化的内容、营造生动活泼的校园气氛,还能陶冶情操、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让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有力地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人文环境建设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纪委十八届三次全会精神,按照县纪委关于建设人文环境的要求,以纪检监察路线文化、价值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形象文化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文化的价值导向、言行约束、弘扬正气、建树新风的作用,调动全体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工作效能,优化工作环境,树立廉洁高效的司法行政机关形象。

二、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4年4月)。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议,为推进司法行政系统人文环境建设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二)推进落实阶段(2014年5月至2014年11月)。认真开展活动,提炼、宣传、推广人文环境建设成果,力促社会各界高度认知、认可、认同。

(三)总结提升阶段(2014年12月)。总结人文环境建设经验,巩固人文环境建设成果。

三、内容及措施

(一)加强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路线文化建设。

1.加强“为民”教育,以心系群众的情怀温暖民心。司法行政工作就是群众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司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努力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八件实事”,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2.加强“务实”教育,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凝聚民心。全体司法行政工作人员要秉承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形势下采取与时俱进的工作方式,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干出踏实的工作实绩、经得起群众、实践的检验。

3.加强“清廉”教育,以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民心。全体司法干警在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服务、执法中要坚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做到守得住清贫、挡得住诱惑,切实做到拒绝腐蚀、永不沾染。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

1.开展价值理念教育。一是开展价值观讨论活动。全体司法行政干警要围绕“二十四字”的要求,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撰写体会,交流学习。二是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司法行政干警到警示教育基地开展警示教育,剖析思想,涤荡灵魂,珍爱前途。三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党员干部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四是开展党员示范岗创建和优秀党员评选活动,树立正面先进典型,鼓励创新创造,形成比学帮赶超的良好氛围,促进工作创新发展。

2.营造价值文化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风廉政建设等内容、精神以及弘扬正气、树立新风等方面的警示语,展示于机关大厅、楼道等醒目位置,置放于办公桌或悬挂于办公墙壁,让价值文化深入人心。

3.实施价值实践活动。开展“走基层、惠民生”活动,

开展“好干部”评选活动,树起先进模范。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围绕省市县各类考核要求,扎实推进工作创新、力创佳绩,以高昂的斗志、敬业的精神、优良的业绩体现人文价值。

(三)加强以“三严三实”为核心的行为文化建设。

1.充分认识“三严三实”要求的重大意义。“三严三实”要求,既继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既坚持了党的优良传统,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做人之基。要组织全体司法行政干警以多种形式认真学习“三严三实”,明确规范内容,强化规范意识,践行规范条款。

2.推进公开承诺。全体司法行政干警要围绕“三严三实”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撰写心得体会,并签定承诺书,实行“亮诺”、“承诺”、“践诺”、“评诺”,切实做到以“三严三实”自律自省。

(四)加强以权力运行监督和干部考核激励为核心的制度文化建设。围绕案件评查、法律服务与回访意见收集、执法和效能监督、干部选拔任用、党风政风监督、资金资产管理处置、工作推进考核、人文关怀激励等内容,加强内部管理,健全制度约束,让人文环境建设“固化于制”,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惩治司法行政干警队伍内的违纪违法行为,树立廉洁形象。

(五)加强以仪容仪表、公务礼仪、机关风貌为核心的形象文化建设,让人文环境“外化于形”。

1.建立司法行政干警仪容仪表基本标准,要求着装整洁,举止端庄,谈吐文明,精神振作,姿态良好。

2.建立司法行政干警公务礼仪基本标准,要求礼貌待人,语言文明,态度和蔼。

3.建立司法行政机关风貌基本标准,创建文明单位,实现办公氛围和谐,办公风格严谨,办公环境规范。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人文环境,加强自身建设,是转变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作风、优化内部管理、提升团队能力、展示司法行政干警形象、助推县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各股室处所中心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人文环境建设范文第3篇

(1)室内环境。在传统图书馆中,书架与阅览桌的布置,讲究的是整齐划一,而现代图书馆建筑是重视墙面、地面的布置,往往采用各种颜色,进行适当的搭配,给读者以简洁、明快的感觉;在这同时还要在阅览区的相应位置上摆上一些绿色植物和盆景,这样做的目的既能让读者解除视觉疲劳,又能使人心情舒畅。

(2)室外环境。传统图书馆的建筑对室外环境不是特别重视,总认为室外环境的美化应是环保部门的工作,在新形势下,人们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认识到室外环境设计已成为图书馆建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现代图书馆建筑功能的重要保障。馆舍周围应绿茵环抱,并用雕塑、花坛、喷泉点缀馆外的空间,构建宁静、自然、优美、典雅的学术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进入图书馆,领略图书馆的文化风景。

2影响新形势下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主要因素

2.1图书馆功能的拓展对图书馆建筑的影响21世纪的图书馆是一个综合性、多功能、开放型的文献信息中心。其功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性,并且不但传承了传统图书馆的社会功能,而且还拓展了许多新的功能。因此,新形势下的图书馆建筑要想满足现代图书馆的功能需要,不但要有安静的阅览空间,而且还要配置能放映电影、举行各种会议、开展文化活动的报告厅、展览厅、陈列室及教室等活动空间,同时还要增加并扩大图书馆业务用房、员工休息室及为读者服务的餐饮部、小卖部、书店和相应的休闲设施,另外还要为残疾人读者专门开辟阅览空间,并要采取无障碍设计,方便这些弱势群体读者。

2.2文献老化与旧书剔除对图书馆建筑的影响图书馆馆藏的不断增长,历来被看作是自然规律,甚至被认为是图书馆的神圣权利与职责。近年来随着知识信息的快速发展和文献的激增,图书馆中积累和保存的文献急剧膨胀,造成人员和经费的紧张,工作效率降低,读者和用户也不满意,特别是图书馆的建筑空间无法随着藏书的增长而扩展,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另外,因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文献出版量的急剧增加,使得文献老化加快,某些学科文献的半衰期变得越来越短,为了给新进馆的图书、期刊和报纸腾出更多的空间,应把剔除旧书的工作尽快地列入图书馆的日常工作计划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的书架空间得以充分利用。

3新形势对图书馆建筑的要求

3.1应采取适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设计手现代化图书馆建筑打破了传统的设计思想束缚,在设计时不仅详尽地对图书馆的适用性进行通盘考虑,还注意到了建筑的美观,建筑材料也比较讲究。例如:不少现代化图书馆建筑采用铝合金门窗框架,并使用双层真空玻璃,这种门窗密封性强,防尘、防噪声、防热、防寒效果好,经久耐用、美观好看;有的图书馆还采用缩小外墙面积、扩大玻璃窗面积的设计,这样既增加了外形的美,又可以使层高、深度大的建筑有较好的自然采光条件。

3.2应考虑学习与休闲的统一现代图书馆既是读书学习、获取信息的地方,也是文化休闲的场所。学术性和文化性并举,教育职能、信息职能与文化职能并列是当代图书馆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图书馆的空间布局要同时考虑读者学习和文化休闲两方面的需要,尽力做到两者相统一,学习场所有休闲,休闲地方可学习,这将是当代图书馆不同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又一特色。要做到空间环境布局兼顾学习与休闲两方面的要求并不容易,它离不开环境设计者的聪明才智。

3.3服务设施应体现人性化图书馆设施就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图书馆的环境更具有人文色彩,更能体现人文关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读者的视觉、听觉方面的需求,使他们在利用文献的过程中感到心情舒畅,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求知欲。为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人文气息,图书馆可以在各阅览室、走廊等地方放置一些盆景和艺术品,墙上雕刻一些壁画或贴上一些激励读者上进的警句;各阅览室内的色彩应该简洁、舒适;还要对弱势群体(如残疾人)读者加以考虑,为他们设置专用的通道、阅览室、专用电梯等;还应该在每个阅览室设有读者存放水杯、雨伞及学习用具的书架,为老年读者预备放大镜,为普通读者设置休息室,为自带笔记本电脑的读者设置上网接口等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充满浓厚的人文因素。除此以外,有少年儿童服务的图书馆还要设计相适应的家具,这是因为孩子们的天性是天真、浪漫、可爱、活泼、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他们喜欢跑、跳,所以为孩子们创造的学习、阅读环境不能像成人一样,需要活跃、多样化,色彩也要多样化。这就需要为小朋友、小读者设计出一套适合于他们阅读的设施,以便吸引更多的小读者到图书馆里来利用有关少年儿童的图书资源。

4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及提高读者满意度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传播知识、产生思想、造就人才的知识殿堂,弘扬人文精神是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必须体现的基本观念与根本使命。因为自图书馆诞生以来,一直是以人文传统为基本理论特征的,所以人文环境是图书馆必备的客观环境。为了创造出一个更适合读者阅读的人文环境,笔者认为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为读者设计明显的指示标志,节省他们的询问时间。图书馆作为传递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的场所,内部环境和设施往往比较复杂,为了帮助读者直观地了解内部功能和服务设施,引导读者迅速准确地到达目的地,同时吸引读者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应在图书馆内部空间和内部设施的适当位置上,做简明直观、色彩醒目的文字化或图标式的标志,易于读者辨认,使他们无需询问,即可轻松地去馆内各个想去的区域。

(2)在装饰阅览环境上体现人文精神。很多图书馆都以宽敞、明亮为主旋律来进行室内装饰。如在图书馆大厅、走廊、楼梯等处设置一些花盆,在墙上挂一些能激励读者求知欲的壁画、伟人像或名人警句等,让读者能全方位地感受到环境与人的亲和力,体验到舒适、愉快、自信和尊严。

(3)在图书馆服务环境上,让读者感受到人文气息。新形势下的图书馆员所具备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礼仪等对读者的阅读心理都有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有“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还要掌握各种学科的基本知识,接待读者时,态度要和蔼可亲,服务方式要多样化、具体化,要能确实为读者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服务不但会被读者所接受,而且馆员的价值在这里也得到了真正的升华。

(4)服务方式多样化,开展更具个性化的服务,提高读者的满意度。现代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主要是通过改变馆藏格局、阅览空间、借阅方式和延长开馆时间等实现的;而要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则应该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例如:要为到馆读者推荐近期新书刊、为科研读者介绍文献的最新动态、为远程用户进行网上资源传递等服务。图书馆员还应从心理上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并通过了解读者的需求、满意程度等给读者以人文关怀,让馆员与读者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使读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从而达到提高读者满意率的目的。

5结语

人文环境建设范文第4篇

任何一所学校都离不开文化建设,但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不能只是一种形式,如,写几幅标语、做几个橱窗、挂几条横幅等,它是一所学校的精神财富,是长期形成而具有传统、特色与生命力的无形资产,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为此,我们积极倡导并呼吁:“打造校园心文化,建设育人新环境”。

一、心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校园文化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校领导、教职员亡,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何谓“心文化”?“心文化”是一个教育新理念。我们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而文化不仅是一个“场”,更是一种“力”。以文化来经营区域教育,是我们管理思想的一种飞跃,也是管理模式的一大尝试。人育文化,文化化人,管理其实就是管心,教育其实就是育心。一切的管理、教育与教学,只有直抵心灵,根植心田,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我们倡导用心教书,用心育人,用心管理,用心工作、学习和生活。由此而催生的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乃至整个校园文化整体呈现的区域教育生态文化等,我们称之为“心文化”。

二、学校心文化建设的意义

1.学校加强心文化建设,是历史赋予的任务,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教育生态”源自自然生态,又超越自然生态,立足于“生命观”,终极目标是为了人、为了人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生态”,说到底就是遵循教育规律,以人发展为本,追求教育和人的发展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振”,实现教育与社会共同进步的“协调”,达到教育生态形成与自然生态条件的“互动”;“教育生态”就是要通过文化的哺育,营造一个真实的、自然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新格局、新状态、新景象。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生态系统,旨在构建和谐、人本、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现教育发展目标高起点、教育运行机制高效能、教师队伍高素质、教育环境高品位、教育质量高标准,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谐发展。

教育是用来培养人的,而人是千差万别的,有思维、有感情、有不同需求的生命个体。如何让每个来到世上的人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这才是教育的宗旨和最重要的功能。对于人这种同质但不同样的生命体,理想的学校教育应是差异教育而不是淘汰教育。应尊重个体生命间的差异,为每个人提供适合其发展的人格教育、技能培养,发掘其潜能,维护其尊严,注重其内心的发展需求,教会其知廉耻明事理,懂得爱、尊重、敬畏和感恩,懂得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和促进生命和自然界的发展。因此用心办教育才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生态将直接影响教育未来的发展,推动学校心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2.加强学校心文化建设可以为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动力

实践证明,凡是把学校的发展植根于深厚文化基础上的,就如同为这所学校注入了一种强大的能源、持久的动力。俗话说: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流动的教师,不管人员怎样更迭,但学校在这种文化的统领下,发展的思路是清晰的,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发展的后劲是充足的。

3.加强学校心文化建设是建设独具特色的学校的必然要求

一所学校的特色是什么?说到底就是这所学校独具特色的文化。文化不同学校的特色就会不同。因此,只有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才能办出特色鲜明、质量优秀的学校。文化是抓手,文化是突破口,文化是着力点。教育传承文化,文化引领教育。教育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立教,是推进学校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文化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决定竞争力。因此,要让文化成为撬动我们教育发展的支点,改变师生的行为方式,改变师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

三、学校心文化的基本内涵

学校心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心文化就是用“心管理、心教育、心教学”的方式,以学校的办学水平的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幸福成长为目标,引导和促进学校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目标和策略,建构个性鲜明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学校文化,最终实现学校健康、均衡、持续和协调地发展,进而为教师的幸福铺路,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四、学校心文化的结构

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校舍、设施、环境体现出的文化色彩。行为文化是指学校成员行为体现出的文化氛围。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各项制度体现出的文化特点。精神文化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办学思想和群体意识,这种精神,这种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校魂,是贯穿于学校文化各层次的精髓,是学校文化各层次中最为稳定的部分。

五、如何开展学校心文化建设

1.学校心文化建设的基本观点

学校心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要求我们建设一种人本的、人性的、人文的学校文化。

首先要突出“人”字:

(1)突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物是为人服务的,学校的硬件建设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

(2)突出“人性化”,使人性的基本需要得到较好满足,而不是“非人性”和“反人性”;

(3)突出“人文性”,能够提升人的修养、品性和境界,而不是迁就人的原始性和劣根性。

其次要突出“发展”:

(1)内在地包含着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三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

(2)学校发展具有基础性和服务性,根本目的是为师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环境和平台;

(3)师生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重要内容和服务对象,也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重要资源,更是学校发展水平的外部表征。

2.学校心文化建设要高度关注学校传统,要敬重和敬畏学校传统,学校传统是学校特色、学校精神形成的思想和文化资源

学校心文化是一种“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统一。“过去”以特有的方式存在于“现在”,并影响和制约着现在,我们无法一笔抹杀;我们需要以一种敬畏的态度看待传统和历史,我们应珍视学校传统。而现在正影响着未来的发展。 学校精神是学校传统的精华,是学校心文化的灵魂,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表现、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是全体师生的实践智慧和精神贡献。学校精神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传承,需要延续,需要不断地表现。这种传承和表现需要物质、组织、活动、实践的依托,需要学校文化活水的不断滋润和涵养。

3.学校心文化建设的误区

第一种:只换名字的心文化建设

学校工作没有任何新的思考、新的举措,新的突破,为了跟上学校文化建设的潮流,仅仅把日常工作改名为“学校心文化建设”而已。

第二种:拼盘式的心文化建设

学校对心文化建设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了紧迫感,能在校园、班级等设计布置各种文化版块(如,名人名言、体育之窗、科技长廊、书法欣赏、美术世界……),使学校增加了许多栏目式的文化内容。

这是一种校园文化建设,但属于比较粗糙、层次较低的文化建设,很难扎根,很难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心文化体系,使之发挥心文化的功能。

4.适宜的学校心文化建设

适宜的学校心文化建设有几个特点:有十分明确的心文化定位;有丰厚的心文化内涵;能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心文化体系;能逐渐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推动、促进、影响等功能,有力地促进学校持续与和谐发展。

六、学校心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学校心文化建设包括:管理文化、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阅读文化、课程文化、评价文化、节日文化等等。

构建学校心文化要有层次地进行,即从整体人手,紧紧抓住关键要素和要素之间的联系,一层深一层推进学校心文化的整体建设。首先,学校要拿出一个分层构建的规划,设计出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构建步骤。其次,统筹安排各个板块文化构建的操作方法,整体推进。要在全体师生中养成一种文化意识,每个人都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承担自己的任务。要把心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每个人、每个学科、每项工作的战略任务来抓,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从小处着眼,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求精求细,一点一点的累积学校心文化内涵。

人文环境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校园人文景观 环境育人 景观设计 文博育人

大学校园既是保障大学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又是传承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场所。优美适宜的大学校园环境,沉淀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承载着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对大学师生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1]。自觉应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文博育人理念来塑造和推广校园文化景观,对于建设先进、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对于弘扬大学精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发现,目前关于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高校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文献比较丰富,但高校校园文化与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的专项研究却不多,而基于文博育人理念对高校校园文化景观塑造和推广进行较全面系统研究的成果则更少。

基于如此背景,本文拟从文化角度切入,以上海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海大”)沪城环路校区(新校区)为研究对象,对其校园文化景观作深入系统研究,通过研读大量相关理论成果,梳理实地调研资料,总结当前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闪光点和不足,试图多角度地对高校校园文化景观的塑造和推广进行分析。

1.校园文化景观与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景观是一种存在于校园空间中,以校园空间为依托,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时间为线索,以校园精神文化为核心,同时体现一个学校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价值观念及价值取向,具有某种规范力量及潜在教育功能,能使学生领会它所提供的信息的景观形态[3]。校园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最大不同就是与生俱来的教育性,它所产生的最具价值层面的意义就在于能满足空间环境的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衍生出文化素质教育价值。

对于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古人早有研究:《荀子・劝学》中“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晋代傅玄《太子少傅箴》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唐代杜甫《佳人》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这些经典语录充分说明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环境更是如此。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旦就曾说道:“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4]建筑优美的校园环境,静谧和谐的艺术氛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春风化雨的熏陶和感染,养成高尚的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行为规范。

2.上海海洋大学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案例

上海海洋大学创办于1912年。学校曾数易其名,几易校址。2008年,学校主体搬迁至新建成的沪城环路校区。“简致和美,清雅俊逸”的校园风格,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等文化设施,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浓郁的新古典历史主义的“江南书院”韵味。其后,学校逐步设计增加了一些校园人物塑像和特色小品,配备宣传橱窗,在教学楼、公共实验楼、学院楼等建设“文化走廊”,校园人文气息日益浓郁。2012年百年校庆前夕,学校为深化内涵建设,将700米长的朝海路设计、建造成校史文化长廊,把校史馆的历史变迁叙事放到室外,使校园本身成为“文博育人”的一部分。校园静谧舒适的优美环境、错落和谐的空间布局、设计优美的灰调建筑、寓意深刻的雕塑小品、内涵丰富的学校标志,都反映了e极向上的审美意向和价值,体现学校的办学目标、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

2.1校园建筑风貌。

上海海洋大学沪城环路校区位于南汇新城东海之滨、滴水湖畔,远离城市喧嚣,河道纵横、芦苇丛生,一片闲情野趣,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步入海大校园,能够真正体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文人意境,非常利于莘莘学子学习成长。

海大新校区汲取古今中外知名高校校园建设中的经验得失,传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继承,是一座富有历史文化气息和人文关怀的校园。新校区从历史与文化的双重角度出发,将书院文化、庭院空间、山水园林、自然生态等建筑艺术元素融入新古典历史主义风格的总体设计蓝图,古朴大气,充满学术气息。首先,建筑群以古代书院黑白灰色系为基调,延承江南园林曲径通幽的设计风格,融合西方大学建筑艺术元素,沉稳厚重而不失典雅壮丽,既纪念学校建校之初曾借求志书院办学的历史,又增强了百年老校的文化内涵,总体印象“简致和美,清雅俊逸”。其次,采用经典建筑的比例和尺度,继承以往上海海洋大学校园建筑“大屋顶”等历史符号,并截取某一时代有明显特征性和夸张表现力的元素,把特征符号加以强化,与现代新工艺、新材料相结合,在现代工业基础上表现出传统人工美的独特魅力。再者,吸收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建筑艺术经验,将建筑、道路、桥梁、植被、水系等有机交织,通过一条环路“元鼎路”串联,同时以15米宽的主轴大道(朝海路)贯穿学院区和教学区,整个校园“浑然一体、错落有致,造型丰富、耐人寻味,交通便利、环境宜人”[5]。

2.2配套文化设施。

2.2.1专业文化建筑

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等具有独特的教育、启迪及审美功能,是精神文化的传播基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建设好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等专业文化建筑,为大学厚重的学术氛围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有利于服务高校教育教学、培养各类人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学校传统教育和优良校风教育,增强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关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为高校建设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上海海洋大学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等文化建筑均集中在图文信息中心,地理位置处于校园中心,南边与苏友楼、公共实验楼一水之隔,北边毗连学院区,东边紧靠教学区,西边挨着美丽的明湖,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图文信息中心高12层,为校内也是南汇新城最高建筑,呈八边柱形,沿袭江南书院式的建筑风格,内敛而不失大方,典雅而不失清秀,处处透着浓郁的书香气息。若是晴天,站在12楼观景平台望去,东海大桥一目了然,中国航海博物馆俨然触手可及,图文信息中心已然成为海大校园甚至上海临港最美的地标。

2.2.2特色文化建筑

2.2.2.1校训墙

校训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大学精神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育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海洋大学校训“勤朴忠实”于1914年9月1日确立,其缘起为首任校长张H该年年初对学生宣布希望五事:勤勉,造成诚朴之校风,戒浮嚣,勿空谈国事,当自食其力。2004年本科教学评估期间,学校对校训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勤奋敬业、质朴大方、爱国荣校、求真务实。2014年,在校训提出100周年之际,学校特地举办“挖掘百年校训档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

海大新校区主门入口处即建造有“勤朴忠实”校训照壁,旨在凸显大学精神,明确办学目标,规约师生行为,指导大学发展,体现大学传统,塑造大学形象。正是这四个庄严质朴的大字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激励着一代代师生上下求索、艰苦奋斗,涌现出众多建设海洋强国的栋梁之材。

2.2.2.2历史文化长廊

历史文化长廊是校史馆的拓展和延伸,是校史变迁展示的外化,它以完全开放的展览方式将悠久历史文化自然贴切地表现出来。开阔明朗的露天展区既改善一般展馆面积小,容量少的弊端;又美化校园环境,增加其文化内涵。如今,已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为传播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发挥着默默叙述者的角色。

上海海洋大学700米长的朝海路历史文化长廊郁郁葱葱、优美典雅,走进其中如同走进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一路概览上海海洋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黑色玄武石上的“海大赋”犹如序篇,将海大历史以文言赋体的方式作了简略描述;其后通过复原校门和雕塑展示“七道门”,默默讲述着学校历经5次搬迁11次更名的坎坷历程,带领大家重温海大历史;中间穿插着的雕塑又巧妙地将学校水产(雕塑《元鼎骨》、《志行八方》等)、食品(雕塑《美味》)和海洋(雕塑《渔歌》、《绞纲机》、《六分仪》等)三大主干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有纪念主题的《饮水思源》、《走向世界》,又有把握现在的《风华正茂》,亦有展望未来的《创新石》等;还有很多传承涵养、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催人奋进的《孔子像》、《岫玉》、《雏鸟振翅》、《读书郎》等。

这条历史文化长廊的很多设计灵感,来自学校数万卷的档案资源,例如《饮水思源》、《元鼎骨》、《渔歌》等,都是深入研究校史档案,从档案中汲取精华,再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设计制作而成。既满足校园景观视觉美的直观感受,又体现学校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自2014年起,学校每年均举办“百年潮・海大梦――上海海洋大学品读海大园”活动,旨在加强新生对于母校历史的认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临朝海路历史文化长廊,领略海大百年史霜,先贤们科学钻研的精神和拳拳爱校之心,总能让每一位新生都更坚定自己对上海海洋大学的选择。

2.2.3人文小品

校园人文小品已逐渐成为学生精神文化的载体。好的人文小品能够浓郁文化环境,能够以人为本,润物无声,构建独具特色的空间感受和文化氛围,提升文化内涵,提高校园景观的文化品位。

海大校园里能见到多个人物塑像,主要分布在学院区域,诸如水产与生命学院正门口的塑像《朱元鼎》,海洋科W学院正门口的雕像《侯朝海》,食品学院门口的铜像《骆肇荛》等。这些生动具体的身边楷模,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发愤图强,努力成为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全面发展、德才兼备、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母校争光。教学楼周围设置有多个现代抽象派雕塑,譬如《竞》、《翔》等,既点缀教学环境,更能以抽象的构造启迪智慧,发人深省。

2.2.4特定符号标识

符号标识不仅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细节要素,还是校园文化要素体现的特点之一。这个符号标识并不局限于某些图形,而是可以广泛地认定为是象征校园的任何事物,如某个品种的树木、某种建筑材料、某种颜色和某种平面构成等[6]。海大校园内特定符号标识也不少。例如所有窨井盖都标有“上海海洋大学”字样;所有垃圾箱都标有蓝色号牌,而蓝色正是上海海洋大学的默认主题色。适逢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学校设计评选出“海精灵”作为学校世博志愿者标识,此后“海精灵”作为校园志愿者标识活跃于各种校园公益活动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桃园、梨园、橘园、渔政林等特色植物景观更是别具风味,成为校园特色鲜明的地标。镜湖更是闻名遐迩,素有“最美校园水系”之称,面积约6万平方米,湖中栽植了荷花、再力花、荇菜、刺苦草等20多种水生植物,湖面上还建造了九曲千回的木栈桥。漫步湖边能深切体会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恬淡。

3.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建议

校园景观是师生每天耳濡目染的物质文化形态,其建设要满足广大师生生活和审美需要,要考虑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启迪和行为导引作用,体现大学校园文化内涵,让师生员工在校园中感到和谐温馨,同时又受到鞭策和鼓舞,精神饱满、斗志昂扬[7]。

上海海洋大学新校区建设并不久,由于缺少岁月检阅,其建筑或许还无法称为永恒的建筑,但至少它为全校师生展现出其悠久的历史底蕴、隽永的文化内涵,恬静的学习氛围,得到了广大师生和领导、来宾的认可。当然,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上海海洋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实例和当前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存在的通病,笔者认为高校文化景观建设有几点值得重视。

3.1注重建筑风貌,增强地域联系。

建筑风貌是校园文化特色最为重要的载体,应当从建筑风格、材料、色彩等细节着手,切实发挥建筑风貌引导策略,加强对校园的识别感,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同时,区域的天然联系、历史发展的必然以及利益需求,促使学校与社会区域的结合,不仅增加了区域教育活动,更强化了城市区域的文化氛围。典型建筑或场所联系着城市的魂,浓缩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风情和民俗特色,它们是这个城市的象征和骄傲,是维系当地人历史祖辈的记忆纽带[8]。校园景观在美化城市的同时,也应增强城市魅力,争取成为地域甚至所在城市的一个风景点,成为宁静宜人的学习与休憩的园地。

3.2浓厚文化底蕴,重视内涵建设。

文化性是校园精神的实质,是师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根基所在,没有文化性,学校的建筑和环境将显得苍白无力。特别是对于新校区,其校园文化尚未正式形成,新建的物质环境应当作为校园文化的催化剂,为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提供有利的空间环境[9]。而当前校园整体规划中,由于时间紧迫、资金不足等原因,对某些校园景观应具有的文化内涵强调不够,盲目停留在美化校园的浅层次上,不惜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绿化、建筑和房屋更新,校园特色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脉、校友名人等文化信息没有得到传承,或者有些淡化[10]。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特色景观及文化小品等设计应当充分挖掘档案资源,从办学主体、办学思想、管理方式、所处地域历史、学校的v史文化背景等多角度综合分析,务必体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将校园特色文化、历史文脉、校友名人等文化信息在校园文化景观中得到传承和加强,切实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3.3发挥标识导向,提高感染力。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特定符号标志的宣传力度和使用不够,符号标识未成为校园独有的文化特色。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应当选取合适的文化符号标识。针对一种或几种符号标识进行系统的规划指引,让独特的文化符号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和师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并加强符号标识在师生及校外人员心中的认同度。例如,北京大学的湖光塔影,清华大学的荷塘月色,武汉大学的樱花零落,中山大学的树影成林,厦门大学的滨海风光[11],让每一所大学校园都有其独有的文化特色。

3.4秉持动态发展理念,适时更新。

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不断地更新、发展、流传,使得文化景观也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中。校园文化景观的建造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和完善过程,需要依据学校文化建设在不同时期的内涵进行适时更新。加强校园建筑设计和校园空间结构的灵活发展,校园整体环境的有机生长,强调校园景观整体文化循序发展和新旧建筑群体空间的有机结合,实现动态的设计发展理念,将校园的建设看成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

3.5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中,生态性的设计原则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考虑场地的特有的自然环境以外,更应该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的有机结合,营造多层次、多空间的校园生态环境空间,学习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优秀建造经验,关注生物多样性的展现,减少人工化的处理,注重开放性环境营造[8],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做好提升校园文化景观水平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晨曦.浅议和谐大学校园中的隐性文化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5):136-138.

[2]李香云.弘扬北林大学精神,构建先进校园文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s2):154-156.

[3]康敏.重庆市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马锦义,薛亮,王雅云.浅析大学校园文化景观与环境育人[J].中国农业教育,2010(2):35-37

[5]潘迎捷.继承与创新――上海海洋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6]郭子成,甄玮.校园规划视角下的文脉传承规划策略――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园规划为例[J].规划师论坛,2014:20-24.

[7]杨能山.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J].当代教育论坛,2008(4):110-113.

[8]刘建现.基于文脉思想的美国高校校园景观文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艺术学院,2012.

[9]刘志强.自然、人文与开放的融合――南京审计学院浦口新校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18(1):61-65.

[10]王虎森.浅析高职院校校园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11]陈帅.校园文化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