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旅游资源特征

人文旅游资源特征

人文旅游资源特征

人文旅游资源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开发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 旅游营销 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 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人文旅游资源特征范文第2篇

目前,我国大多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域旅游形象设计与塑造对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对民族地区区域旅游形象塑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区域旅游形象设计与塑造提供一些策略和思路。

一、民族地区区域资源特征研究与调查

(一)民族地区区域资源特征研究

民族地区区域资源特征是民族地区区域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根据郭来喜、吴必虎、刘锋等提出的新的旅游资源修订系统所列的3大景系、10大景类的划分标准[2],可以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两个方面来挖掘民族地区区域资源的特征。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特征就是指民族地区地文景观、水文景观、气候生物及其他景观所具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有可能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事物。民族地区人文资源特征就是指民族地区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的历史遗产、现代人物吸引物、抽象人文吸引物及其他人文景观所具有的比较显要的特征。

(二)调查赋值

在充分了解民族地区区域旅游资源特征后,可根据这些资源特征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专家、现实游客和潜在游客赋值法进行调查,使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规划项目组能深入了解旅游者对规划地区的意境地图的认知程度以及旅游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获得民族地区区域映象的量化数据。调查问卷设计的内容是根据民族地区区域资源特征而设置,现实游客和潜在游客主要是对有关对民族地区的认知与产品选择以及对产品和服务的预期进行赋值。对于被调查专家的选择,就应考虑到旅游形象定位的复杂性和涉及面的广泛性,选择没有参加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与规划项目组的与旅游业相关的在年龄、地区、工作经验、预见能力以及学术观点上有代表的专家,如地理学、历史学、区域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并进行匿名赋值。

二、民族地区区域旅游形象替代分析、定位策略和口号设计

(一)民族地区区域旅游形象替代分析

通过民族地区区域资源特征研究和调查赋值,可以获取有关影响区域旅游形象定位的主导形象因子,但民族地区特别是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有很多都具有趋同性,这些趋同性旅游资源的特征是各民族地区区域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那么就有必要进行区域旅游形象替代分析,充分考虑周边民族地区的旅游形象替代效应的作用,并将本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特征中最具潜力的特征和未来目标市场与周边民族地区的产品特征和目标市场进行对比分析,再根据区域旅游形象定位策略避开“形象遮蔽”效应进行定位。

(二)民族地区区域旅游形象定位策略

1.无“形象遮蔽”效应民族地区区域旅游形象定位策略

“形象遮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分布着若干旅游地(风景区),其中旅游资源级别高、特色突出或者产品品牌效应大、市场竞争力强的一个旅游地(风景区),在旅游形象形成方面也会更加突出,从而对其他旅游地(景区)的形象形成遮蔽效应[3]。经过区域形象替代分析后,如果该民族地区属于无“形象遮蔽”效应的地区,形象定位策略主要是采用领先定位法,这种定位法对具有独特资源的民族地区和特有民族地区区域形象定位是特别适合的。领先定位法适用于独一无二或无法替代的旅游资源。如宁夏旅游形象定位为:多姿多彩的塞外(或迷人的塞外)。当周围地区都未意识到宣传塞外这个旅游卖点时,宁夏抢占塞外风光、塞外风情形象,为我所用,惟我独尊,以后只要说到塞外,就自然想到塞外有个好地方――宁夏[4]。

2.有“形象遮蔽”效应民族地区区域旅游形象定位策略

经过区域形象替代分析后,如果该民族地区属于有“形象遮蔽”效应的地区,形象定位策略主要是采用扩涵定位法和比附定位法。民族地区旅游形象遮蔽有两种情形:一是旅游资源特色不相似而旅游资源品级高的旅游地对其他民族地区形成的形象遮蔽,如世界级风景旅游区桂林给周边的民族地区形成的遮蔽效应:二是旅游资源特色相似,抢先树立形象者由于品牌效应对民族地区形成的形象遮蔽,如云南迪庆与周边的四川甘孜的旅游资源特色十分相似,但迪庆早在1997年9月就正式宣布了“香格里拉”在中国迪庆,在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宣传下,使其成为世界级的旅游名牌,并给周边民族地区形成了“形象遮蔽”效应。针对民族地区形象形成的原因,可以采用以下形象定位策略避开“形象遮蔽”效应:(1)扩涵定位法,就是指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空间距离比较小并且旅游资源特色十分接近,采用其他定位法又不能体现原有的主导旅游资源特色,适宜扩大旅游资源级别高、特色突出或产品品牌效应大、市场竞争力强的一个旅游地(风景区)的品牌旅游形象的内涵,形成一个更大的旅游圈,如滇藏川青适宜建立一个大的“香格里拉”旅游圈。(2)比附定位法,就是指不去占据原有形象阶梯的最高阶,而情愿甘居其次,如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清真寺建筑风格与阿拉伯风格十分相似,所信仰的宗教为伊斯兰教,举行的宗教仪式特别浓重,可与麦加媲美,故其区域旅游形象被定位于“东方小麦加”。

(三)旅游形象口号设计

旅游形象口号设计要求是要能反映时代特征和地区特色,要简短易于记忆,要能引起消费群足够的注意和兴趣[5]。旅游形象口号创意模式分为资源导向型和游客导向型两类。民族地区旅游形象口号的设计也要遵循以上要求,民族地区形象口号的设计比较成功的是“大理,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风、花、雪、月(大理)”;“中国最后的处女地(宁夏)”:“不到喀什,等于没到新疆(喀什)”。

三、民族地区旅游形象塑造――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为例

(一)夏河县旅游形象定位

夏河县地处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面积为6274平方公里,海拔在2200~3600米之间。全县总人口7.8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72%,农牧业人口占80.6%,有藏、汉、回等18个民族。旅游资源是夏河县的主要资源之一,其特征是:美丽的草原风光、浓郁的藏俗风情和神秘的藏传佛教及其文化

艺术。这些自然资源特征和人文资源特征具有浓厚的藏族风格,经有关旅游开发与规划部门调查研究,夏河县的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的藏族风格具有相似性,为避开“形象遮蔽”效应而结合比附定位法将夏河县的旅游形象定位于“中国藏区的缩影”[6]。

(二)夏河县物质景观形象建设

夏河县物质景观形象是指夏河县具有体现夏河县旅游形象功能的那些形象,包括背景形象景观、旅游区景观和城镇景观。1.背景景观。夏河县作为旅游目的地,其背景景观主要是指交通干线两侧的宗教寺院、草原、藏式帐篷、藏式民居等。对这些现有的背景景观不必做太多的处理,只需要对开发的控制管理,尤其是交通干线两侧在视线范围内的各建筑物的体量、色彩、造型。2.旅游区景观。严格控制拉卜楞寺、桑科草原等重点景区的建设活动。拉卜楞寺景区内的建筑形象,主要宜采用藏式风格建筑造型,并适当的以壁画、柱套、绣像等加以装饰,体现庄严雄伟的藏传佛教圣地形象;桑科草原景区内无需现代建筑,宜采用传统的藏式帐篷,体现藏式草原风情形象。3.城镇物质景观形象。为突出夏河县藏式特色,在进入拉卜楞寺、桑科草原等重点景区的城镇入口处的建筑形象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取,应比藏式建筑中汲取素材,将传统藏式建筑与现代设计思想相结合;城镇雕塑、汽车站、广告牌等环境艺术设施,其造型、所用材料应能体现藏式风格和草原特色。

(三)夏河县社会文化景观形象建设

夏河县社会文化景观突出的是藏族风俗和藏族文化,包括夏河县地方风俗、民族文化、服务形象、居民行为等方面的形象。具体的社会文化活动。1.拉卜楞寺正月法会、七月法会、九月法会旅游活动体现藏传佛教文化;2.拉卜楞寺香浪节旅游活动,体现藏族生产文化:3.拉卜楞寺“丛拉”(意为集市贸易)旅游活动,体现藏族商业文化;3.桑科草原骑马、骑牦牛,夜晚点燃篝火,吃烤全羊,饮青稞酒,听悦耳动听的民歌,跳莽原迪斯科,体现藏族草原生活文化。

(四)夏河县旅游企业形象建设

夏河县旅游企业形象建设包括对该县各旅行社、宾馆饭店等旅游企业的形象设计建设。1.理念设计。该县各旅游企业应深化“游客就是上帝”的服务观念,把其作为企业经营的理念基础。2.行为设计。该县各旅游企业应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体现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以“CS”观念教育企业员工,形成各自的企业文化:从职业道德、文化修养、业务素质、服务意识、外语水平5个方面提高员工素质。3.视觉设计。视觉识别应从该县各旅游企业办公场所形象、交通工具形象、员工外在形象中得以体现。

(五)夏河县核心地段形象建设

旅游地的核心地段对旅游形象的建设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核心地段包括第一印象区、最后印象区、光环效应区、地标区四类[7]。1.夏河县第一印象区的形象特征所在的区域,与第一印象区有着同等的地位。夏河县地标区是拉卜楞寺、桑科草原西端旅游点,是该县境内的标志性地段。3.对以上四类景区的形象建设包括:硬件形象建设,主要是建设一些能反映藏族风格的标志性雕塑及配套环境设施;软件形象建设,是指通过各部门联合开展工作,改观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游客的满意率。

(六)夏河县代表人物或事件

夏河县景区内发生的代表性人物或事件是拉卜楞寺成为电影《天下无贼》的拍摄地之一,并有导演冯小刚、主演刘德华、刘若英、王宝强、李冰冰、和最后印象区。夏河县汽车站及拉卜楞寺的门景区和桑科镇及桑科草原的门景区都有可能成为从夏河县城进入的游客或由桑科镇进入的游客的第一印象区或最后印象区。2.光环效应区和地标区。光环效应区是指对旅游地整体形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地方。夏河县光环效应区主要是拉卜楞寺、拉卜楞“丛拉”旅游点、贡唐宝塔、桑科草原,是国内外游客游览最多的地方。地标区是指旅游地中惟其独有的、逐渐成为其标志葛优、尤勇等著名影星参加,以及该片中的典型镜头,如刘德华在拉卜楞寺的转经筒长廊摸经桶的那个镜头。这些可作为该县旅游的代表性事件。

(七)夏河县视觉识别系统

夏河县视觉符号体系包括:标准图片、标准旅游徽志、旅游口号的标准字体、旅游吉祥物等。其中标徽是视觉识别系统的核心,是应用最广泛的代表符号,体现着旅游地的地方精神和文化特色。夏河县视觉符号体系:1.标徽。标徽可以运用拉卜楞寺、桑科草原能代表夏河县特点的形象,适当抽象组合而成。2.标准字体。标准字体可以将汉字艺术字体和藏文艺术字体结合使用。3.标准色。标准色宜采用金黄色、蓝色、白色,分别代表拉卜楞寺、桑科草原、哈达。4.象征吉祥物:哈达。5.应用符号系统。应用符号系统包括旅游地纪念品、办公及公关用品、指示类应用设计、广告、旅游地服务人员的视觉形象等。应用符号系统的设计原则是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与旅游地其他所有形象设计相统一。夏河县的应用符号系统设计应在上述原则指导下,体现夏河县的藏族特色。

(八)其他感觉形象

夏河县在听觉、味觉等方面在某种情形下同样具有显著的表现力。如夏河县原听觉形象最具有特点的是拉卜楞寺喇嘛的诵经声和桑科草原藏民的民歌。夏河县的听觉形象:“寺院诵经之声呢喃和雅,草原藏民之歌悦耳动听”。

[参考文献]

[1]昊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5.

[2]郭来喜,吴必虎,刘锋等.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研究[J].地理学报,2000.3.

[3]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4]刘锋.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经济地理,1999.6.

[5]李燕琴,吴必虎.旅游形象口号的作用机理和创意模式初探[J].旅游学刊,2004.83-84.

[6]肖星等.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的替代效应与旅游形象策划[J].干旱区资源和环境,2004.1.

人文旅游资源特征范文第3篇

一、前言

如今,旅游业发展迅猛,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与此同时,旅游业由于受到自然、突发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所谓季节性,指的是自然界中的现象或者人类活动以年为一个周期,不断重复出现相同或者相似状态的现象,可以说是以年为周期的周期性。旅游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体现在旅游资源、活动及整个旅游业中,是旅游业中最容易理解的问题,同时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旅游的季节性特征,是在旅游资源、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季节性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西南地区地域宽广、地形比较复杂、气候多样、民族较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一,使得各地区的旅游资源分布不平均,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

二、旅游季节性的特征

(一)具有显著的单峰季节性特征

通过对西南地区近几年来游客人数的分析发现,游客人数的峰值均出现在每年的五月份,相比较而言,其他月份的游客数量差距并不大,因此我们说西南地区具有显著的单峰季节性特征。

(二)旅游季节性类型多样

对西南地区近几年来游客人数分月进行淡旺季分析,我们发现可以把西南地区分为自然季节主导型、社会季节主导型和无主导型。所谓自然主导型,是指旅游的季节性特征符合自然季节的变换,高峰或者低估集中出现在某个或者某些季节中;所谓社会季节主导型,是指在高峰出现在节假日的月份;所谓无主导型,是指高峰或者低谷并没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下面以西南地区的云南省来简要说明一下:

1、自然主导型

云南省的迪庆、普洱、西双版纳等都属于自然主导型。迪庆的游客高峰在夏秋,6-11月份是旺季,其余月份是淡季;普洱的游客高峰在冬季,12月份是旺季;西双版纳的游客高峰在冬春季,当年10月份至次年五月份是旺季。

2、社会季节主导型

云南省的大理、临沧、玉溪等属于社会季节主导型。大理属于五月旺季型,旅游旺季一般在五月;玉溪属于五月和十月双重旺季型,旅游旺季一般在五月和十月;临沧属于十月旺季型,旅游旺季一般在十月。

3、无主导型

比如昆明、丽江、保山等,旅游淡旺季游客人数差距不大,一般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变化。

(三)旅游季节性强度分异明显

所谓旅游季节性强度,是指一个反映旅游旺季和淡季的差异大小的指标,本文采用的计算方式是西南地区以年里游客最多月份和游客最少月份的比值。通过对西南地区近几年来游客人数的分析,可以按旅游季节性强度分成三个等级:强季节性、中季节性和弱季节性。

三、旅游季节性特征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条件及旅游资源的影响

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生物及矿产资源等自然要素构成了自然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各种自然要素组合而成的旅游资源的优劣程度对旅游业有着较大的影响。

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中的气候舒适度,对旅游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游客出行依据的一项重要指标参数之一。目前普遍运用的气候舒适性评价指标是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从西南地区近几年的游客数据分析来看,天气比较冷的月份(一月和二月)游客人数是最少的。

2、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

西南地区属于低纬度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高原型疾风气候,没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但是部分地区有温带气候,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人文旅游资源有历史文物古迹、传统民族文化以及乡村、城镇、园林等旅游资源。气候条件对人文资源的影响不大,然而民族节日等时间性强的事件,会影响旅游的季节性。

3、季节更替会引起自然景观变化

自然景观会受季节更替的影响,尤其是植物景观,景观的美感随季节的不同而不同。比如五六月份的杜鹃花和十月份的狼毒花,是高山草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瀑布、湖泊以及河流等,会随着季节的更替展现出不同的壮观现象;而阴雨天气会影响游客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但是会使温泉受到游客们的青睐等等。

(二)人文条件的影响

1、休假制度对旅游季节性特征的影响

我国的休假制度,为人们提更了较多的出行游玩的机会。每年的“五一”和“十一”小长假,旅游业的收入几乎可以占到全年总收入的一半,大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数据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由于受到休假制度的影响,旅游高峰大多集中在长假期间。

2、游客类型组合情况对旅游季节性特征的影响

在客源地,可以根据游客们外出游玩的目的以及带薪假期等多个方面,观察并总结对旅游业季节性特征的影响。旅游者基本上有以下三种类型:消遣型、差旅型和家庭及个人事务型。其中,对旅游业季节性影响最大的是消遣型。

3、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对旅游季节性特征的影响

一般来讲,知名度较高的城市,旅游业的季节性较弱;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的城市的旅游业的季节性较强。这是因为知名度较低的城市的游客来源主要是路途较近的游客,所以高峰期就会出现在黄金周和景色适宜的时期,而在其他时间段的人数就会相对较少。

4、旅游产品的组成、构成对旅游季节性特征的影响

西南地区的旅游产品基本上是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其他类别的产品种类较少,从而使得西南地区旅游产品比较单一,换句话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旅游产品资源,导致旅游产品既有剩余也有短缺,也就是旅游业的淡旺季。

人文旅游资源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3

苏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及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61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景区6处11个景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1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家;部级旅游度假区1家。苏州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水平居全国前列,旅游目的地规模和高等级景区数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但旅游资源分布不均,旅游空间结构模糊不清,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够。因此,对现有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排摸、梳理及优化开发能更好的满足日益变化的旅游需求,为开发更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奠定基础;同时从空间视角分析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对现有结构的调整及开发模式的优化更有一定的帮助。

一、研究方法及数理统计

对离散的地理对象或事件(点)如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模式的研究对于城市规划、服务设施布局及商业开发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点模式的研究是用点的密度或频率分布的各种特征研究点的分布情况,并从空间离散的旅游资源点中有效提取其分布格局,从而揭示旅游旅游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在研究中通常用点过程密度λ(S)描述空间分布情况,即在点S处单位面积内资源点的品均数目。用数学极限公式可定义为,其中ds指在点S周围一个足够小的区域;E表示数学期望;Y(ds)是ds内资源点的数目。在此基础上,现行的基本方法有样方计数法和核密度方法两种。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KDE)认为地理事件可以发生在空间的任何位置上,但是在不同的位置上事件发生的概率有所不同。因此,核密度估计法主要用于交通事故预防等通过已知事件推测未知事件的研究。而样方分析法(Quadrat Analysis, QA)则是基于点的密度分析空间上的聚集程度的方法,通过研究景区的密度、频率来解释其空间存在的模式。分析时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域(样方),统计落在样方中的资源点的数量,再对包含不同景区数量的样方的频率分布进行归纳,最终判断景区聚集程度。从忆波等(2013)利用样方分析法对旅游景区的分布及可达性等分别进行了研究。综上所述,本文将通过样方分析法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可供研究的基础规律。根据Greig-Smith于1962年的试验以及Tylor和Griggith、Amrhein的研究,最优化的样方尺寸是根据区域的面积和分布于其中的点的数量来确定的,即矩阵样方边长为。其中A为研究区域的面积,N是区域中的资源点数量。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及资源点分布情况

(一)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2007年江苏省旅游局指派相关专家对苏州进行了旅游资源进行了基础的排摸及梳理,并形成了以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下简称国标)为基础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苏州市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基本类型数量及比重”为1:269,远高于全国平均值的1:118。由此可知,苏州市不但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率极高且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自然旅游资源为辅的旅游型城市。在此基础上,结合苏州所辖六区四市今年来的发展规划及统计资料,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与整理:一是删除了如杨公祠、金门、中和桥等已经不存在的资源点;二是删除了不具备文化旅游特征的资源点,如胥江路汽配街,太浦河泵站等;三是对相对较大成片的景区或特色街巷进行细分,将每个资源点具体落实;四是添加了近年来新出现的文化旅游资源,如科文会展类、新建的火车北站等。

经过重新梳理的苏州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比国标总数少6个,拥有率为96.1%。其中,水域风光类是自然资源的主题,占总数的35.2%,天象与气候类最少,占自然资源的3.6%。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建筑与设施类占全部资源总数的63.3%,是苏州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类型区分

将利用GPS设备采集的全市991个资源点的物理地址按照不同的等级分批导入ArcGIS软件,并按照计算栅格的边长为4公里,即将苏州全市划分成以4公里为边长的正方形网状样方栅格以判断不同区域内不同等级资源点的密度情况。即,苏州各区市均为由若干个16平方公里大小的样方栅格组成(表1)。而GPS采集来的资源点则散布在全市范围内,且每个栅格中所拥有的资源点数量各不相同。根据不同区市中每个栅格内资源点数量的多少、类型及等级将有助于找出苏州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本文中所涉及到的计算与判断也均基于此。

表1:苏州市分地区土地面积及栅格数量统计(不含水域面积)

姑苏区 吴中区 相城区 高新区 工业园区 吴江区 常熟市 昆山市 张家港市 太仓市

土地面积(km2) 51 1254.3 300.8 205.7 107.7 760.1 1094 864.9 772 620

栅格数量 3.19 78.39 18.80 12.86 6.73 47.51 68.38 54.06 48.25 38.75

从整体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来看,苏州市的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全市3级及以上的优良级旅游资源点主要集中在姑苏区与吴中区,分别占总量的19.8%及21.8%。新建城区中相城区、高新区及工业园区资源点偏少且优良级比率更小,资源点分布呈现块状及线状集中分布的特性。吴中区旅游资源点整体上分布较为分散,但局部集中于东西山及木渎、直古镇中。吴江、常熟、昆山、张家港及太仓的旅游资源点则相对集中于区域内的古镇及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地区。

三、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差异特征与结构比较

(一)旅游资源总数及资源密度差异

从行政区域来看,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对应全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从资源点数量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点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大差异性(图1)。姑苏区、吴中区、昆山市、太仓市及常熟市的资源点分布较多,单体数量均超过了100,占总数量的74.8%,旅游资源极度丰富。吴江区及张家港市的单体总量超过50,占17.1%为旅游资源较丰富地区。其余三区的旅游资源分布较少,资源点分布也较为分散。从资源量的占比方面来看,除姑苏区外其他区市的资源密度均不超过0.5个/平方公里,这与行政面积较大有直接关系。其中,相城区与张家港市由于资源点数量少,资源密度小于0.1个/平方公里,为旅游资源稀疏地区(图2)。

图1:苏州分地区资源点数量及资源量占比

图2苏州分地区土地面积及资源密度情况

从地缘角度来看,区域间的资源点分布情况也各不相同。纵观苏州全市有两处明显的旅游资源真空区。一处在相城区中心城区以北至常熟市区以南,东至阳澄湖东岸、西至望亭通安一线的广袤地带。另一处位于同里周庄资源密集区以南至G318以北,东至淀山湖西至S227的地区。大范围区域的资源真空对连接将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点的主城区以及旅游资源丰富但游客相对稀少的太仓、张家港及吴江区东南部地区起到了负面作用。如何打通这其中的障碍及瓶颈,协调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游客在前往旅游景点道路上所花费的时间并提高过夜旅游者尤其是境外旅游者,以达到全市旅游事业携手共进的目的将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点分级密度评估

从单体样方角度分析,苏州市的总资源密度与优良级密度呈正比,即总资源密度大的区域其优良级密度也相对较大。其中资源点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为姑苏区,原因是在51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拥有188个资源点且其中有81个为优良级(三级以上)。另外,该区域的不同等级的资源点分布趋势及其密度差异不大。这也显示了苏州古城区的深厚文化积淀,文化传承及保护工作相对到位。而相对应的,五级资源点的分布也与整个资源密度呈正比例关系。其中,姑苏区与吴中区分别有18个和10个五级资源点,并呈以核心区域为中心簇状或团状分布的特点(图3)。其他区域的五级资源点相对较少,相城、张家港和太仓则没有五级资源点。随着等级的逐步降低,资源点数量也上升明显但总体趋势不变,且分布较为分散。

图3:苏州下辖10区市资源密度及高等级资源密度及数量比较

(三)苏州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

苏州旅游资源丰富,但不同类型及拥有量却有很大的不同。建筑与设施类是全市分布最广泛的资源类型,全市十区市均有分布。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在吴江、常熟及太仓占总资源比均为63%。而遗址遗迹、旅游商品及人文活动三类的分布也比较广泛。根据不同类型旅游资源总量及类型双排序,姑苏区尽管缺少了天象与气候景观类及生物景观类但仍然是全区市中资源总量及质量最高的区域,因为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及开发也相对得当所以排名第一。吴中区除缺乏气候景观类之外其余类型的旅游资源均非常丰富,旅游资源总量培训的第二位序。国标中的主类中天象与气候景观是全市最缺乏的一类旅游资源,全市仅常熟与太仓市共计五处。而这两市也是拥有资源类型最全的区域,但每一类的单体数量均不多高等级的资源点也不多,因此两市位于第三位序。高新区及工业园区尽管旅游资源单体总量不大但高等级资源尤其是拥有现代城市气息的旅游资源点对丰富苏州的旅游类型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因此两区位于第三位序。昆山、吴江、张家港的特点是旅游资源总量不多,类型分布上有一定的非均匀性,三区市的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及景观建筑与设施类是其资源的重点类型为第四位序。相城区拥有的类型则最少,均只有三类旅游资源且无优良级资源为第五位序。

从分区旅游资源类型分类来看,经过整理及重新筛选的苏州市旅游资源点明显呈现出人文旅游资源远高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情况,(图4)这与之前江苏省旅游局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所统计的结果吻合。

图4:分区旅游资源类型分类

从地缘角度分析,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区域,且其在类型分布上差异也比较明显。(1)中心地带的旅游资源点则主要分布在拙政园、平江、阊门历史街区,桃花坞片区、山塘-虎丘、运河、环城河带以及观前街商贸区周边,其资源类型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2)环太湖区域的旅游资源点则主要分布于东西山、木渎古镇、城西丘陵地区及西部生态城周边,其资源类型兼顾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3)中部湖荡地区以金鸡湖、阳澄湖为中心,以全国商务旅游示范区为龙头,整合相城区、工业园区、昆山等地的旅游资源,以新建景区景观以及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为主,兼顾人文活动类及旅游商品类。(4)沿江地区则在以大江风貌、江海风情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依托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大量景观建筑类人文旅游资源。(5)全市的古镇除木渎外均集中于中部湖荡周边及东太湖附近。其资源类型以人文旅游资源中的景观建筑与设施为主,兼顾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类。综之,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是自然资源类型分布不均,人文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小。

(四)苏州市优质旅游资源分类情况

苏州下辖十区市的优质旅游资源数量分布差异明显。在全市991个旅游资源点当中,优质资源共有385个(其中五级33个),占全部的38.5%、五级资源点占全部的3.3%。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共分七个主类,按照单体数量从多到少进行排序依次是景观建筑与设施类、人文活动类、地文景观类、旅游商品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及遗址遗迹类。五级资源点与总优良级比较缺少了遗址遗迹类及建筑与设施类两类,具体分别是建筑与设施类20个、地文景观类5个、水域风光类4个、人文活动类3个及旅游商品类1个。五级资源点的分类情况及变化趋势与总优良级基本相同(图5),低等级资源点的分类情况亦同。可见优质旅游资源,尤其是五级资源点的出现与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的总量及整体质量有极大的关联。

图5:高等级旅游资源点的分类情况

四、总结与不足

基于本次调查研究,对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作如下总结:(1)苏州市人文旅游资源远多于自然旅游资源,在分布方面自然旅游资源多为湖泊、丘陵地区,多集中在苏州西南部及沿江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则分布较为分散,并呈现围绕中心城区簇状或团状分布的特征;(2)苏州市的总资源密度与优良级密度呈正比。(3)旅游资源从数量和等级综合考量,姑苏区位于第一位序,相城区位于第四位序。(4)相城区资源点少且均为低等级资源点,需寻找适合自己发展并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作为开发的支撑点。工业园区则是量少质优的特点,在高端商务旅游及城市休闲游方面可以多做文章。高新区的优良级偏少,应在现有资源点中提炼出有潜力可挖并符合现有消费习惯的旅游资源点,并加以重点培养。县级市在旅游开发中应尽量避免资源真空区的出现。

样方计数法只能获得点在样方内的静态信息,不能获得关于样方内点与点之间的动态信息。其结果是样方分析不能用来充分了解旅游中的可达性,即旅游者到达这些资源点所需花费的时间及效率。经后可考虑用GIS软件辅助判断,以期更加深彻了解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1]程玉珍,等.苏州统计年鉴2013[M].苏州: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25-76.

[2]苏州市旅游局.苏州旅游总体规划(2008-2020)[R].苏州:苏州市旅游局,2008:34-35.

[3]从忆波.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与可达性测度[D].兰州:兰州大学,2013:19-22.

人文旅游资源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三原 客源市场特征 客源市场定位

陕西省三原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系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旅游服务设施功能的完善,三原县旅游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客源市场争夺日趋激烈也使其面临严重的挑战。因此正确分析三原县旅游市场的特征并且做好准确的市场定位,就成为三原县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依据调查资料,笔者将对三原旅游客源市场特征进行客观分析。

一、三原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近几年来,陕西省三原县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但旅游业发展却比较缓慢。从目前的情况看,三原县旅游客源市场总体特征是市场规模小(见表1),国内游客占据主导地位。以下笔者将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分析三原县旅游客源市场的特征。

表1 三原县旅游接待数量和旅游收入表(2000年~2005年)

资料来源:陕西省三原县旅游局

1.三原旅游市场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距离衰减基本规律作用下,受游客出游能力以及与目的地文化差异因素的影响,三原县客源以区域市场为主,游客的主要来源是三原县本地、西安、咸阳和铜川市的居民,省内其他地市的游客只占很少一部分,省外游客数量更少。

2.三原旅游市场的人口学特征

(1)性别和年龄构成。据抽样调查统计,三原县的游客以25―44岁的青年和中年男性居多,主要是因为三原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对男性游客更具有吸引力。

(2)文化水平。来三原县的游客中,文化程度较高的游客占很大比重。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到70%,这表明,三原县以历史遗迹为主的旅游资源,对高文化层次旅游者的吸引力较大。

(3)职业构成。根据抽样调查,三原县游客的职业构成由高到低依次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6%、公司职员26%、学生23%、工人、农民等其他职业的游客只占较少的比例。

3.三原旅游市场消费者行为特征

(1)出游动机。根据抽样调查,旅游者到三原旅游的动机主要是观光,占55%,其次是品尝三原小吃,占43%,再次是探亲访友占18%,公务和商务的顺访者占21%,修学考察占5%。三原县目前的旅游产品还停留在一般的观光游览阶段,急需升级换代。部分旅游者希望到三原品尝闻名遐尔的小吃,表明三原小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应该重点开发。

(2)旅游信息获取方式。游客对三原旅游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是亲戚朋友的介绍,占38%,通过书籍报刊等了解到三原旅游信息的占12%,通过广播电视了解三原旅游信息的占15%,利用网络获取三原旅游信息的占25%,由于旅行社宣传而得到三原旅游信息的仅占5%。说明三原县目前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很小,没有系统的对本县旅游产品进行宣传,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在三原旅游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很有限。绝大部分旅行社也未将三原的景点纳入旅游线路中。

(3)组织方式和交通方式。散客是三原游客的主体部分,参加旅行社的旅游团队到三原的游客极少。散客的组织方式以与亲朋好友结伴的最多,占60%;其次是单位组织15%。三原县目前的客源集中在周边的区县,是短途的区域性客源,游客来三原的交通方式以乘坐长途汽车和自驾车为主,分别占70%和10%。

(4)停留时间和平均花费。游客在三原县的滞留时间很短,平均停留时间为1天。停留时间为半天和1天的游客占80%,停留2天以上占很少一部分。根据对目前三原旅游者平均花费的调查,45%的旅游者表示花费在80元以下,花费为80元~130元的占40%,花费在130元以上的游客较少。游客在三原的停留时间短、花费低,主要是因为目前已开发的旅游景点少,没有参与性的旅游活动项目。餐饮、景点门票和交通等非弹性旅游消费占较大比重,而娱乐、购物等弹性旅游消费所占比重极小。非弹性旅游消费在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结构中占的比重过高,说明旅游者在三原旅游消费结构的层次较低。

(5)景点偏好

游客到三原旅游集中在城隍庙、于右任故居、李靖故居等景点。绝大部分游客认为城隍庙是三原旅游的必游景点,但只有30%左右的游客到于右任故居和李靖故居参观,不到10%的游客去文峰塔、孟店民宅等景点参观。三原旅游景点中,城隍庙以其显著地域特色获得较高的评价,其他景点或因交通进入性差、或因资源开发深度不够,而限制了发展。

(6)障碍因素。抽样调查显示,旅游者认为到三原旅游的最大障碍是特色旅游产品太少,占50%以上,其次是交通不便,再次是餐饮条件和景区环境差。旅游信息匮乏、服务质量差、景区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等也影响着游客对三原旅游的评价。

表2 旅游者到三原旅游的障碍因素

二、目标客源市场的定位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是指根据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市场细分,从各种细分市场中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的过程。目标客源市场定位应考虑空间距离、旅游需求、交通条件与旅游费用、竞争者等几个因素。

1.空间定位

旅游市场空间定位即是确定市场的合理空间范围,从“市场是一个场”看,即确定旅游区吸引力的有效区域。根据地域关系及未来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将三原的旅游市场分为三级市场,包括基础市场、拓展市场和机会市场三个层次。

(1)基础市场。基础市场定位在陕西关中各城市,包括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等地市。关中各城市经济发展较好,出游率相对较高,与三原之间的交通方便,是三原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关中各城市的旅游者近期约占旅游者总人数的70%,中期占到40%。

(2)拓展市场。拓展客源市场是基础客源市场从空间角度向外层扩展,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交通状况而选定的目标市场。拓展客源市场的游客或者消费水平高,出游率高,或者距三原较近,交通方便,是旅游市场开拓的重点。拓展市场包括陕北的延安、榆林,陕南的商洛、安康、汉中等地市以及陕西周边的运城、太原、洛阳、包头、银川、兰州等大中城市。目前三原对这些地方的吸引力还不大,但由于交通相对方便,文化差异显著,如能积极促销,也能够争取到一定数量的旅游者。近期争取游客占三原旅游者总量的20%,中远期达到40%。

(3)机会市场。机会客源市场是由拓展客源市场继续向外延伸的市场,空间范围广,与三原县距离远。三原的机会客源市场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市场、以京津为主体的环渤海旅游市场、以广州、深圳为主体的珠江三角洲市场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方城市密集,人口密度大,人均收入高,出游能力和出游意识强,三原的旅游资源与这些地方有强烈的反差,三原县在开发特色产品、改善接待设施的基础上,中远期也应积极争取这部分客源,可以考虑将西安的客源延伸到三原或者利用公务商务的临时性顺访者市场。争取近期达到10%,中远期达到20%。

2.人口学细分市场定位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寻求休闲、放松、求知和探索的旅游需求日益增加。地区经济的梯度差异和个人收入的梯度差异,导致我国旅游具有从低消费的普通观光到高消费的特种旅游的梯度变化特征,形成类型多样的旅游活动谱。

三原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旅游者兴趣多样化和个性化等问题,因而必须认真研究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的需求。

(1)三原旅游资源多为历史文化类,以性别分,对男性旅游者的吸引力大于对女性旅游者的吸引力;

(2)以年龄构成来看,主要集中在25岁~50岁的人群;

(3)以文化程度来看,三原县旅游资源主要是历史遗迹类,受文化程度较高的旅游者喜爱;

(4)以职业构成分,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公司职员和学生为主,应该将这些人群作为宣传促销工作的重点;

(5)以消费水平来看,近期来三原旅游者的平均花费为200元/人/天,以中、低消费为主。中期随着旅游项目的丰富,参与性的增强,可望达到300元~500元/人/天。三原旅游者应该定位于中等及以上收入者。

3.功能客源市场定位

三原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类型多样,能够满足多种旅游功能开发的需要。但在功能市场定位时,要突出特色,要经过比较,确定强势功能、主体功能。根据资源、市场及开发条件分析,三原的主要旅游功能优势应为:

(1)历史文化旅游市场。三原县文物古迹众多,文物古迹是开发利用价值极高的人文旅游资源。三原县的唐代帝王陵、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开拓科教文化旅游市场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2)民俗旅游市场。体验经济时代到来,民俗旅游市场广阔,应设计参与性强的民俗旅游产品,三原县民俗多姿多彩,独具特色。可充分利用城隍庙、三原小吃等旅游吸引物,发展民俗旅游。以中青年人群为主体,重点开发城镇居民,可以将关中地城市群作为重点,逐步向省外市场延伸。

(3)休闲度假旅游市场。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是当今旅游市场中的主流旅游活动方式,也是国内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属于中高层次旅游。游客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游览观光,而是逐渐追求回归自然、修养身心和减轻压力。这类旅游者喜欢到乡村旅游地享受清新空气和幽静的环境。关中城市群居民的周末休闲度假市场潜力较大。三原县如果能够科学开发裕园路生态农业示范园、西郊水库水上乐园、冯村水库、万亩桃园等旅游资源,将会逐步成为周边城镇居民节假日出游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三、结论

总而言之,三原县旅游客源市场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等。根据以上从空间角度、人口学角度和旅游功能角度对客源市场的分析,笔者将三原县客源市场总体定位为:三原旅游的发展以国内游为主,以陕西关中城市群为基础市场,以陕北、陕南各城市和周边省区的大中城市为拓展市场,积极开拓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机会市场,重点开发历史文化游、民俗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兼顾修学旅游和农业旅游等市场。在此客源市场定位基础,三原县应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并进行有针对性旅游宣传与促销,以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南枝:旅游市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南开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