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管理个人工作总结

企业管理个人工作总结

企业管理个人工作总结

企业管理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今年来以,在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支持下,我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简要总结。

1、思想上,严于律己,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一直以来,我注持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认真领悟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要论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论述,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积极主动,勤奋努力,尽职尽责。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各种理论著作,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提高了党性认识和思想道德素质。

2、业务上,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武装自己。工作日变日新,时时需要学习,处处存在挑战。不懂就学,是一切进步取得的前提和基础。利用休息时间我认真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中小企业政策法规汇编”等各类学习资料,不断强化自己负责的相关业务。希望业务知识的学习使我在工作上迅速成长起来。

企业管理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立足防范,强化监管。

1、按照公司下发的关于《签到2017年安全责任书的通知》要求,首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签订全员安全生产责任书,并附有各《岗位安全说明书》及《安全操作规程》,使安全生产责任层层落实,明确到人,齐抓共管。

    2、传达贯彻上级公司文件安全工作精神,组织干部员工对安全文件及时进行了落实学习,按照要求全年召开4次安委会扩大会议,不定期召开专项安全会议。坚持每周张艳霞经理带队综合检查,安全运营科每天不定期和每周两次定期检查,建立安全网络,多管齐下查找隐患,并以书面形式汇总整改落实。对管理公司每月要求的隐患排查报告统计表、安全月报表、危化品统计表(全年危化品车2813辆)、季度检查反馈、第三方问题反馈落实等数据准确及时上报。2017年在四级检查中共查出355项问题,其中公司安全运营部前三季度查出19项,第三方暗访查出48项,分公司自查288项。

    3、按照2017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全年进行了组织实施,按照公司培训演练和计划,安全运营科组织了多次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的培训,使公司每一位员工懂得用制度约束自己,按照考核标准要求自己,真正起到了培训效果。聘请联合当地消防队专业人员进行了消防和危化品演练培训,通过讲解和现场演练指导相结合,使员工深刻了解到了很多必要的知识。今年十一月份参加省公司组织的安全证书培训,此次培训,打破了历年来禹城分公司倒数的局面,在张艳霞经理的带动下,前期大家积极努力学习备战,这次十人都以优异的成绩一次性集体通过。

    4、更新2017年消防器材台账,明确了各班组负责人为防火安全责任人,要求大家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好关键部位的日常维护与管理上。使员工认识到时时事事都不能忽视防火安全。针对灭火器老化,根据台账,形成书面上报公司,给予全部换新,5月份新增防火服6套,7月份新增8公斤灭火器18台,35公斤灭火器10台,维修灭火器4公斤2台,35公斤2台,8公斤5台,共计维修9台,对新建仓库、加油站部门给予补充,并把灭火器的月检落实到人,保障了灭火器的正常使用,为公司安全起到了保障。

 5、加强了对护卫队员的管理,确保广场车辆畅通。划分区域,明确责任,落实到人,进行量化管理,杜绝了车辆乱停乱放现象的发生。制定了护卫队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并聘请当地武装部及高速交警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了强化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真正为过往司乘人员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杜绝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北门门岗实现24小时值班,出入登记,对讲机汇报请示,严格按照门岗制度落实。监控室执行24小时监控制度,安排专人进行管理,起到有问题及时通报,保障过往司乘人员的财物及人身安全。

6、公厕广场管理,一是为提高广场卫生标准,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广场卫生保洁细则>>根据客流状况适当增加清扫频次,保证广场无纸屑及烟蒂,做到顾客随走随清。二是对公厕卫生,严格按照<<公厕卫生保洁细则>>,每天定时对小便池及地沟进行冲洗,减少异味,并对公厕地面进行打蜡处理保持地面光洁明亮。三是对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时刻保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强化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避险和人身自救能力,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和演练。

7、保障重大节日的安全,元旦、春节、清明节、五一、十一等重大节假日,保证顾客及车辆安全,客流高峰车辆疏通有序,确保节日安全畅通。三季度正逢党的召开,按照上级及地方政府文件要求,禁止服务区上下乘客,新修围墙和补修周边护栏,杜绝外来人员进入,门岗实行24小时值班登记制度,严禁外来人员出入,确保了党的胜利召开。迎接创建优秀服务区评定工作期间的安全及内业资料的完善,提前做好安全预防和内业资料安排工作,按照评定计分标准,针对任务紧,工期短,对各项评分规定逐项进行分析模拟自评,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迎检工作顺利验收过关。

8、“安全生产月”专项制度的落实,按照《京台路禹城分公司 2017 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广泛利用宣传栏、标语等大力宣传各种安全知识、预防事故的方法和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一是按照公司要求开展了全员安全知识答卷答题活动,测试人数134人,实交份数134人,测试率100%;二是对公司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完善,新修订的应急预案更加科学、实用、可操作性强;三是在前期完善预案和总结事故教训的基础上,我公司制定了应急演练周实施方案,于6月26日在东区餐厅开展了食物中毒处置应急演练。6月27日在东区加油站,联合高速三大队,开展了防盗抢处置应急预案演练;四是公司组织各部门员工观看安全警示教育光盘,今年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明显,通过上下联动,各部门配合,确保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9、根据去年公司要求,组建安全管理系统平台管理小组,安全运营科专门负责公司所有安全资料的上报,三月份并通过公司的专业培训,按照公司要求及时上报每月更新资料。   

    二、 服务质量管理  

    1、严格落实周检、及“四级检查”制度,按照相关要求,定期检查,对查处的问题下发整改通知书,并要求相关部门将整改情况及时反馈。

    2、按照计划进行服务质量及文明服务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提高员工对顾客的服务。

    3、建立建全各项与工作业务密切有关的内业资料。坚持理论服务于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出理论。

    4、每月进行生产经营运行分析,及时准确的上报月度报告,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报告做到有数字、有问题、有分析、有措施、有建议,保证统计资料准确及时有效更好的发挥统计资料的信息咨询监督和调控作用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

    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现场管理、检查考核办法落实不够严谨。

2、工作不够深入,问题查找不全面。

3、上级文件精神学习传达不够深入。

4、应急预案的演练应付,不够真实有效。

5、内业资料的完善不够细致,有待规范管理。

四、2018年工作安排

    1、充分发挥安全运营科部门的职能作用,全力以赴做好安全、服务及环境卫生工作。做好各项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参与到生产经营工作中去,为主业部门做好保障工作。

    2.按计划开展各项安全活动培训工作,完善内业资料。

    3.按计划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安全第一。

    4、搞好安全生产月专项的开展和落实。

    5、按照要求及时上传安全系统平台资料。

    6、落实周检、四级检查制度和分公司管理奖惩办法,查找问题,抓整改、促落实。

7、抓好对护卫队的管理,力争无安全事故发生。

8、加强广场、公厕卫生管理,确保广场整洁,环境优美。

9、及时上报上级安排的各项资料的上报工作。

企业管理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薪酬 定额定员 母子公司 工资总额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制定一个有效、合适的薪酬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r.i.henderson,1994)。从社会宏观的角度说,薪酬分配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它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在企业微观的角度来说,它又是决定一个组织成败的关键因素。

工资总额管理则是薪酬管理的一个方面。它和个体员工薪酬设计关系是团体和个体的关系,可以这么说,工资总额管理相对个体薪酬设计来说是中观层面的薪酬管理。由于工资的利益敏感性和刚性,它是企业管理的难点。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关于人力资本和最低工资水平,胡学勤(2001)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含量高的劳动者应该得到较高的薪酬,也只有使每个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价值都得到体现,社会总体劳动力资源才能得到有效配置。solow(1979)认为在人工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工人工资的努力弹性为1,工资变化一个百分点,则员工的劳动努力程度同方向变动一个百分点。魏章进(2006)认为恰当的最低工资标准并不会降低就业甚至能促进企业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并确实能改善收入的不平等状况。

2.关于工资和绩效的关联性,李实(1996)和拉萨、辛格(1996)分别分析和证实了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 特别是奖金水平与企业的利润率和留利率之间存在相关性。杜海燕和郭晋刚(1995)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引入了工资总额中奖金比重这一解释变量,发现较高比例的奖金与企业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相联系。rayton (2003)对美国制造业198 家企业的研究表明,业绩好的96家企业相对于102家业绩较差的企业,员工薪金与业绩相关性显著,弹性系数为0.1193。李汝萍(2009)认为企业的工资总额应综合考虑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指标。

3.关于工资总额的核算方法,谭浩(2006)提出了四种企业核定工资总额办法:a、全额挂钩办法:工资总额=指标a×系数1+指标b×系数2+……+指标z×系数n;b、固定加浮动的办法:工资总额=固定部分a+浮动部分b=固定部分a+(指标1×系数1+……+指标n×系数n);c、核定增长率的办法:工资总额=上年工资总额×(1+增长率);d、层次划分的办法:即企业在人员定编的基础上,将企业所有岗位划分为三个层次:高层、中层和人数最多的岗位,参照市场化水平和企业历史数据分别确定这三个层次的工资水平,乘以各层次人数,得到工资总额。贾理奇(2008)认为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增长比率由市场竞争力、财政贡献、社会贡献和管理水平四方面决定。李伟(2008)认为工资总额的水平状态主要是从工资总额的比率指标来考察的,以行业平均的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工资总额占总成本比重这三个比率指标为参照,衡量企业与行业对应比率指标的偏差程度。

二、母子公司工资总额管理的内容

1.制订工资总额管理政策

工资总额管理政策通常由人事部门按照最高管理机构的方针拟定,它强调的是支付标准与规模相当的竞争性企业的相对高低的差异。一般而言,企业的工资总额政策目标包括提高生产率、控制成本、实现分配公平。一个有效的工资总额管理体系应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①吸引和保持组织需要的优秀员工; ②激励员工高效率地工作;③公开并容易理解;④反映有依据的单位和公司的相对贡献;⑤不断创新、提高竞争力和公平感。

2.确定工资总额体系

确定工资总额体系就是确定工资总额的构成和各部分所占的比重。从国内外实践看,工资总额体系可分为三种基本模式: ①高弹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工资总额“死少活多”,即固定工资总额比例小,浮动工资总额即根据绩效确定的工资总额的比例大。②高稳定模式。与前一种模式相反,在这种模式下,工资总额“死多活少”,浮动工资总额即根据绩效确定的工资总额的比例小,固定工资总额比例大。③折衷模式。折衷模式结合了前两种模式的优点,它既有弹性,又能够不断激励企业提高绩效,而且还具有稳定性,是一种较理想的模式,它需要根据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和工作特点以及收益状况,合理地进行搭配。

3.工资总额的控制和调整

工资总额控制是成本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企业的稳定发展,自然不允许人工费用无限制地增长,企业的工资总额要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工资总额调整就是企业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不断变化实际的情况和员工的反馈意见,不断加以修正和改进。工资总额方案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缺陷和问题,或者当初符合企业实际的工资总额方案也会在某些方面变的不尽合理,这时设计者或实施者就应该不断修正方案中的偏差。

三、母子公司工资总额管理体系设计

1.确定企业的工资总额管理策略

制定总体工资总额管理策略就是明确企业工资总额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工资总额管理体系的设计首先要清楚企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要尊重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为实现企业的战略服务;要确定工资总额来源的总量要求;要明确企业的确定工资总额依据,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工资总额水平。工资总额管理策略包括工资总额水平策略和工资总额结构策略(刘军胜,2002)。

2.了解企业现状和趋势

在工资总额设计之前要首先了解企业发展历史、企业战略与文化、现有组织结构和现有人力资源概况及现行的薪酬制度等。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发现现行工资总额制度存在的问题,弄清产生问题的原因、背景和条件,明确企业和员工的切实需求,确定工资总额管理体系设计的方向。

3.工作评价

工作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工作进行系统的和理性的评价,帮助我们确定工作结构,然后通过工作结构来决定薪酬结构,从而使企业薪酬制度符合内部一致性的要求。通过工作评价来对各项工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评估各项工作对企业的相对价值,这是实现内在公平的关键一步。根据岗位评价所确定的各岗位的工作相对价值大小,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可用一定的顺序、等级或分数来表示,某一岗位工作难度大、对任职者的素质要求高和对企业的重要性高,其相对价值和对企业的贡献也就越大。以每一岗位对企业的贡献和相对价值的大小为依据确定其工资水平,以保证薪酬制度的内在公平性。同时为进行薪酬调查建立统一的岗位评估标准,使薪酬调查结果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4.薪资调查

所谓薪资调查,就是了解本地区、本行业的薪资状况。薪资调查的途径有以下几个: (1)国家和地区统计部门、劳动部门公开的统计资料;(2)管理咨询机构的薪资调查资料;(3)从相关企业的招聘信息中了解;(4)从企业的统计资料中了解。其中,国家和地区统计部门、劳动部门公开的统计资料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信服力较强。因此,在确定各企业间关系时,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料作为确定企业层次的依据。

5.确定各企业之间的工资关系

根据工作评价结果确定的工资关系,反映的是各企业内在价值的差异,这和市场工资率往往不一致,因此企业在确定工资关系时,既要考虑企业的内在价值,又要考虑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6.工资总额水平和结构设计

一般而言,现代企业薪酬体系是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利润共享、保险福利以及期权期股的长期激励组成,工资结构是指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各职位的相对价值及其对应的实付工资间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对于工资总额管理来说,设计工资水平和结构,就是要确定工资总额的大致标准和各组成部分的比重。

7.工资总额方案的实施和修正

工资总额设计完成正式实施之前,还必须与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充分沟通并举办必要的培训。及时的沟通、必要的宣传和培训是保证薪酬改革成功的因素之一。人力资源部应充分介绍公司的工资总额方案制订的依据。工资总额方案运行一段时间后,必然会反映出一些缺陷和问题,设计者或实施者必须不断修正方案中的偏差。因此,为保证工资总额制度的适用性,应对工资总额的定期调整做出规定,使工资总额方案更加合理和完善。

综上所述,母子公司在设计工资总额管理体系时,在充分考虑影响工资总额管理体系设计的内外部因素的基础上,应按照战略导向、公平性、激励性、利益兼顾、适用性、合法性等原则,运用适当的方法实行工作评价,进行薪资调查,并对各企业进行分类,确定各企业间的工资关系,与绩效挂钩,从而合理确定工资总额的水平和结构。设计得当的工资总额管理体系,可以发挥很好的控制和激励作用,对企业实现自身的目标,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军胜,薪酬管理实务手册(第二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谭浩,集团公司内部的薪酬总额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2006(2)

企业管理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内部承包;模式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发包范围包括:土建、装饰、安装等单位工程和门窗、防水、保温等专业工程以及资金、劳动力组织、物资供应、设备采购或租赁等生产要素。探讨内部承包模式就是要研究相互联系的内部组织或个人管理,重点研究各内部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合理直接关系到建筑施工企业的综合效益,关系到如何有效调动各成员的合作极积性,关系到企业总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和谐满意。

施工企业目前采用较多的内部承包模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责任承包

责任承包的特点:项目所需资金、物资、劳务及专业分包等生产要素由企业组织并控制,项目部按照企业意图组织项目实施,企业对项目部进行绩效考核。

责任承包的优点:企业对项目部的管控力度大,可较全面掌握项目情况,在企业规模较小或企业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完善的情况下能有较好效果。

责任承包的缺点:企业投入的管理成本高,项目部自主经营权较小,容易错失获利良机,出现管理失误责任不易划分。容易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很多国有企业都有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而出现较大管理漏洞的失败教训。

第二种是全额承包

全额承包的特点:项目所需资金、物资、劳务及专业分包等生产要素由项目部按照市场化原理组织和控制,项目部承担项目全部风险和获取完成上缴后的全部收益。

全额承包的优点:企业投入的管理成本较低,收取固定回报,项目承担所有风险,能充分调动项目部的极积性。

全额承包的缺点:

1、由于项目部承担的风险大,所以向企业上缴的回报低;

2、不利于发挥企业优势组织各生产要素的供应链管理;

3、不能真正做到风险转移,项目风险一旦超过项目责任人的承受能力,还得由企业承担项目风险,项目所获得的回报与承担的风险实际上是不对等的。

成立经营管理公司组织内部发包的模式

可以通过成立经营管理公司来负责实施,经营管理公司应成为建筑企业总包效益的考核中心,企业效益在经营管理公司的内部承包合同中得以体现。

1 经营管理公司实行内部发包的几种模式:

(1)分解承包

承接总承包项目后,可按单位工程、专业工程以及劳务、材料等生产要素将总包合同风险进行分类分解,依据风险承担能力为条件选择内部分包或供应单位。

分解承包的重点:

1) 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做好分包组织工作,一般先确定土建承包人,其次确定安装承包人,再确定装饰、专业分包等承包人;

2) 选择确定分包人时应做好资金、资源等组织、供应策划。

3) 土建承包人应承担起总包管理职责,承包合同中应明确土建项目部承担的配合内容和收取的配合费用。

分解承包的特点:

按专业化分工组织实施,合理向分包人转移合同风险,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比如由土建项目部专心做好土建工程的实施策划和总包协调与管理。

专业工程由企业单独发包可以增加企业利润,同时有利于同各专业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提高企业总包投标竞争力。各专业公司清楚各自专业工程的成本和风险,可以合理向分包商转移合同风险。专业工程如纳入土建项目部的承包范围,土建项目部在与企业签订承包合同时很难掌握各专业分包工程的真实成本和风险,不利于利润分配和风险控制。

(2)整体承包

具有一定社会资源的组织或个人以企业名义承接的总承包项目,可采用项目整体全额承包模式。

整体承包的重点:

承包人具备相应的履约能力并能提供相应的履约担保。

整体承包的特点:

整体全额承包企业投入资源较少、承担风险较低,获取回报较低、是一种适用于整合社会资源的项目承包模式。

(3)组合承包

是一种将企业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最大限度的整合社会资源的承包模式。

不管是企业自主承接的总承包项目或是以企业名义承接的总承包项目,均可按照资金、资源及其它生产要素将总包合同风险进行分解,按照资金或资源的投入、承担的风险、绩效水平等因素寻求企业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合作模式。

2 经营管理公司的组建及职能

现有建筑企业造价管理一般分三部分:市场部负责成本测算作投标决策,签订总包合同;工程部负责按照总包合同条件进行内部发包,按照施工预算控制成本;预结算部负责编制施工预算、办理结算。造价管理分成三部分后有以下缺陷:

(1)各部门工作不能实现无缝连接,很难实现造价动态管理;

(2)造价工作存在大量重复劳动,很难实现有效管理;

(3)造价人员得不到全面煅炼,不利于人才培养,市场部造价人员长期作投标报价却不能深入了解工程实际成本,只会闭门造车;工程部和结算部接触不到真正的总包竞争,不会去思考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提升企业总承包竞争力。

经营管理公司则围绕全过程造价管理开展工作,以合同管理为核心,通过总承包合同管理、内部承包合同管理,风险合理分担,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经营管理公司以市场开拓为龙头,成本管理为基础开展工作。

(1)市场开拓:由营销人员组成,负责市场开拓,包括信息管理、客户管理、项目背景调查、项目风险评估、组织投标、商务标制作、完善合同、合同管理等职责。

(2)造价管理:由造价人员组成,造价人员以科室为单位开展工作,每个项目确定责任人从投标阶段开始至工程结算完毕进行全过程造价管理。

在投标阶段造价部负责合同条件分析、向分包商和供应商询价、成本测算、资金测算,为投标决策和合同商谈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施阶段,工程中标签订总承包合同后,由造价部提出内部招标策划意见,由招标领导小组确定招标模式。制定招标文件,明确招标范围,明确材料供应方式,明确付款办法,制定评标办法。根据成本测算,确定控制价,评标,提交评标报告由招标小组确定承包人。根据不同的总包合同条件在招标文件中明确企业对项目部的成本控制办法,如采用总价合同或清单单价合同时,在内部招标时根据成本测算对人工、材料、机械、费用进行统计并制定成本计划作为合同附件。成本计划作为工程实施期间人工、材料、机械、费用的控制依据,明确各种成本超支和总成本超支的警戒线和履约担保方式。

工程实施期间,负责指导项目二次经营,协助项目部进行索赔,指导、要求项目进行成本管理并及时做出风险预警。项目成本管理可从几方面进行要求:一是按月进行成本结转,将月结成本偏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二是完善各类施工台账,建立施工成本核算系统;三是认真做好月度工程进度,完成工作量,实耗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油耗、用电用水、其它直接费、管理费等各项费用开支和物资、周材、设备盘点等各项基础工作数据的准确统计,计算出实际成本;四是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对比,核算出阶段盈亏,并进行统计分析和核算分析,找出问题并落实解决问题的办法,转入次月循环,以此循环往复,直至工程竣工结算完毕。

成本管理的措施:一是根据发包内容进行风险评估,对承包方进行履约评估并建立诚信档案,实行履约担保和成本超支担保;二是根据成本计划,监控资源合同,对资源合同进行评审,防范资源合同风险;三是监控资金使用,确保承包人按资源合同履约。

结算管理:作好内部成本控制、防范风险的同时,组织土建、装饰、安装及分包方同业主办理阶段结算和总包工程结算。按照内部承包合约定,及时办理内部承包、分包、物资供应结算。组织企业相关部门对内部承包项目部或分包方做出信用等级评价。

(3)技术方案:经营管理公司还应配置一定技术人员,制作技术标,并为造价部做成本测算提供优化措施方案。

3 经营管理公司内部发包原则

经营管理公司代表企业进行内部招标,成立以企业法人为组长的招标领导小组作为内部招标的决策机构。内部招标模式的确定须遵循以下原则:

(1)优先考虑总包企业的资源配置,实现总包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原则;

(2)按资质进行专业分包合理向分包方转移合同风险原则,若承包人能够准确地预见和控制风险,则该风险最好由该承包人分担,并且获取相应风险所带来的利益;

(3)承包人的履约能力与承担的风险相对应原则,实行履约担保等措施降低总包企业风险,按照谁承担的风险越大,所获得的收益也应越多,做到谁承担、谁收益,回报与风险对等原则分配利益;

(4)体现绩效考核原则,对总包管理好,配合协调好,讲诚信的承包人给予物质奖励和优先发包奖励。

4 经营管理公司的绩效考核

经营管理公司通过对总包合同的分解招标,合理确定内部承包人并签订内部合同,实行风险抵押承包,内部承包人全面履约实现企业利润目标。

企业可从三方面对经营管理公司进行考核:一是总承包合同签约造价;二是内部承包合同上缴利润金额;三是内部承包人履约效果即企业最终实现利润,每个项目的成败还取决于企业其它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5 经营管理公司与企业其它管理系统的关系

企业管理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句名言,也是目前我们中国企业管理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常讲这句话,走到哪儿是哪儿,爱谁是谁。企业赢了是赚的,输了是“交学费”-我们的企业穷得叮当响,但是学费却没少交。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刚刚打开国门,中国企业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还不了解,摸着石头过河无可厚非。但是走到今天,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并且中国已经加入wto,如果您的企业还在摸着石头过河,那恐怕就是下下之策了,结果只有四个字:灭顶之灾!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企业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但如果不摸着石头过河,那应该怎样过河?我们中国许多企业至今还不能切实有效地回答这一问题。

问题2:“西部牛仔”现象

我们中国的企业家,今天也往往变成了“西部牛仔”,每天早晨起来,四处奔波于茫茫的商场。忽然前面来了一只“老虎”(重大问题),怎么办?管理者马上拔下腰间的“长枪”(对策),对准这个“老虎”一枪把它射倒!(解决问题)。但问题往往是无穷无尽的,突然间又来了一群“土狼”(更多的问题):工商局审核年检了、税务局查收税款了、银行催交贷款了、产品质量出问题了、员工辞职了、客户退款了、竞争对手又有行动了……这时管理者再想拔枪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只能拎出“宝刀”(急策),对这些问题一阵砍杀,从晨曦微明一直杀到夕阳西下,才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回家。

中国许多企业家40岁之前在用命换钱,40岁以后却又再用钱去买命,这是今天一个非常值得人们警醒的现象。许多职业经理人的身心健康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而一些十分优秀的民营企业家,30多岁便因心力交瘁而离开人世,留给公司的只是无尽的忙乱和永远的遗憾。

问题3:“有效沟通”不畅

中国企业在“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时沟通是较为顺畅的,但随着公司逐渐发展壮大,变成几百人、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时,沟通就容易出现问题。多年来,中国许多企业往往采取单向、垂直的沟通模式,即从上到下,一层一层地向下传递信息,缺乏回路。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企业的沟通多数是通过老总的命令、企业的文件、报告会来实现的。然而这种单向沟通是有很大风险的,因为在单向沟通的过程中,信息往往会迅速地被衰减和扭曲。这种单向沟通模式必须向双向360度的沟通模式转变。

案例:公司总经理认为自己企业的沟通没问题。为什么?因为他有一个总经理信箱,员工有意见就可以往信箱里投诉。但该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对这个信箱又是什么看法呢?他们说:我们没法干,现在根本不敢管,我们管严一点,有人就向信箱里投信,总经理就来修理我们。问:“这些信是署名的还是匿名的?”回答说:“谁署名啊,全是匿名信!”企业的沟通,是否一个总经理信箱就可以解决?当然不是如此简单。

问题4:“有效授权”困难

中国式的授权有两个前提:第一,我必须认识你;第二,我必须相信你。只有符合这两个前提才能够授权。但是,这两个前提中我必须认识你还很容易,我必须相信你就不好办了!这年头,亲爹都不能信,叫我怎么相信你?于是,把权力授下去了,然后一看不对:“你办事太混蛋!”就又把权力收回来了。这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抽风式授权”。因此,在中国式的授权模式下,往往无人可以授权,结果只能是企业老板一个人事必躬亲,忙得头发花白,神经衰弱。

世界级的优秀企业规模比我们的企业大得多,但却从根本上解决了授权问题。西方企业授权模式的两个前提是:第一,我不必认识你;第二,也不必相信你。比如说你到任何一个麦当劳快餐店去工作,做了很多年,你也可能不认识麦当劳的老板是谁,他也不认识你,但你只要进入麦当劳的管理系统,符合麦当劳的任职资格,按照麦当劳的体制办事,麦当劳就可以授权给你。

问题5:“人治”与“法治”分不清

我们经常听到某公司总经理说:“这年头人心大大地坏了。”为什么?公司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但结果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好的制度总是无法得以贯彻实施。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我们许多公司总是在“人治人”、“人斗人”的怪圈里运转,靠个人的行为去维系企业的生存,没有真正建立一套法治的系统来管理我们的企业。

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些企业老板说:我们现在是“法治”了,理由是公司已经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并且也把自己的亲戚、朋友从公司里面赶走了。但法治不是这么简单的。如果经营者本人有着浓重的“人治”思想,企业就不可能轻易走上“法治”的道路。还有,中国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往往是分不开的,在两权不分离的模式下,企业也很难实现真正的法治管理。

中国企业在与外国企业投资合作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经营权问题。中国企业的传统观念是:“我投资,我当然就要管理!”拥有51%股权的一方,当然可以派出总经理、财务总监;而拥有49%股权的一方,只能派出副总经理、会计出纳。因此,整个合资设立的新公司往往是拼凑起来的,缺乏制度的有机性与规范性。有人做过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凡是中外合资、合作,双方(或多方)共管的企业,如果缺乏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往往只能是死路一条!

问题6:管理方法“八仙过海”

在我们很多企业里,公司并不缺少管理制度与规范,但却是各部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与管理系统。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同一个公司的不同部门,却有完全不同风格的管理模式,完全不同形式的奖金分配机制,完全不同角度的意见分歧同时存在,当然也就有完全不同的管理效果。

例如,某公司有一个制度是:奖金分配到部门、车间后,由各部门和车间自行分配。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结果呢?a部门主管自己把奖金的90%拿了,b部门主管把所有奖金都分给了员工。这两个主管谁好谁不好?因为a部门主管是个老干部,他能够控制自己的部门,所以敢于大权独揽、中饱私囊;而b部门的主管是一位刚刚上任不久的女士,还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部门,她只能把所有的奖金都分给员工们。

优秀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是强调统一的,不会因为部门的不同而不同,更不会因为扩张、合资、合作、购并,而在新的企业里“改弦更张”,实施另一套不同的管理方法。

 

问题7:以“我”为本

在我们很多中国企业中,老总文化就是企业文化。老总树立了绝对的权威,成了企业的“山大王”,其一言一行就有可能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往往层层效仿,层层照搬,上行下效,变成很多很多的“山大王”。

最上面的是“大座山雕”-企业高层管理者,中间的是“中座山雕”-中层管理者,最底下的则是“小座山雕”-基层管理者。我们经常会看到:老总把副总叫来骂:“这个事情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你是不是没长脑袋!”副总把部门经理叫来骂:“怎么回事,让我挨骂?你这个傻瓜!”经理把主任叫来骂道:“你这个白痴!”主任接着骂科长:“你这个混蛋!”科长官太小,只好回家把老婆、孩子臭骂一顿-结果是公司形成了一种“骂人文化”,能管好企业吗?

问题8:无章可依,有章可循

很多企业制定制度有随意性,执行制度就有等级性,奖惩制度当然也就有不公性。很多公司都有一个公告板,这个公告板经常是纸片飞扬。今天新制定的一个制度是:从即日起上班迟到罚款5元;第二天又出一个制度:从即日起每天上厕所不得超过三次;从即日起不得在公司内进餐;从即日起……制度很随意地出现在公告板上。这些“公告”的关联性是什么?和以前的相关政策是否冲突?谁去监控?如何执行?如何奖惩?公司没有人知道!而这些朝令夕改、随意制定的规章制度也会像一阵风一样过去,很快被人们遗忘了。

问题9:“四无企业”

“四无企业”是我们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们并不是无执照、无办公地点,而是无明确的工作目标,无明确的工作程序,无明确的工作标准,无明确的工作计划。企业的工作目标是什么?工作程序是什么?工作中应该达到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如何制定的?许多企业并不清楚。

在做每一项工作的时候,有没有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应如何确定?我们许多企业的每一层级的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并不明白,也不会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等待由上级来下达任务、制定计划。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工作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却从来不会写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问题10:“舒适区”问题

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他会感到很舒服,很放松,但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他就会不舒服。比如说,刚买来的鞋穿着很夹脚,穿了两个星期以后就会开始感到舒服了。与紧张的工作环境相比,休闲娱乐的家庭空间就是我们的“舒适区”。但是,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如果你或你的企业设定了新的目标,当你要去达到这个目标的时候,就必须离开原有的“舒适区”;不离开原有的“舒适区”,你就不可能达到新的目标。一旦离开了“舒适区”,当然就会感到不舒服,但若是离开了“舒适区”,又达到了新的目标,就会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变化-你的“舒适区”被扩大了!企业如果不愿离开“舒适区”,过了一段时间你的“舒适区”就有可能被别人吃掉一块,又吃掉一块,到最后企业就有可能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

企业和个人都会有一个习惯的惰性。但不愿意改变、不愿意离开“舒适区”的企业是不会有前途的,结果也是非常可怕的。近些年来,我们有些中国企业抓住了市场机遇,有了一定的发展,于是就觉得自己很好了,企业在管理上也不存在什么问题了。在这种“舒适区”的掩饰下,企业的许多问题并没有及时暴露出来,当然也不会得到及时的处理。但日积月累,一旦问题爆发时,企业已经来不及从根本解决这些问题了,一些企业也就因此走向消亡。

中国有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远虑是什么,近忧是什么,我们只有及时地发现自己的“舒适区”,并及时走出这种“舒适区”,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问题11:总是忽略设计与学习,忽略过程与工具

在管理的设计、管理的学习、管理的实施、管理的成效这四个问题里面,我们许多中国企业总是忽略设计与学习!在新的管理体系面前,我们的企业总是急于实施,急于看到管理的成效,但却很少关心整个企业的全体员工对这个管理体系的认同度。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的众多企业不知导入了多少所谓的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体系,但结果却是成效甚微,原因就在于企业并没有认真对待管理的设计与学习。急于实施,急于想得到成效,欲速则不达,这是我们许多企业的通病。

我们许多企业在发现问题、找到方法、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用工具这四个环节中,又往往忽略过程与工具。我们总是眼睛看到了问题,马上就想解决,但却不去注意解决这个问题过程的设计,以及解决的方法和工具。我们中国企业有几句名言:“你办事,我放心!”“不管黑猫、白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甚至很多企业家用它们来证明、衡量自己企业的优秀管理者,认为优秀的管理者就应该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但是,办事的过程是什么?怎么逮老鼠?我们的许多企业并不关注管理过程和工具的设计。这也是社会现实中,众多管理者在社会道德规范与企业目标要求之间容易困惑与迷茫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