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

《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要求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可根据需要设立税务管理机构,并对企业税务管理机构的职责定位、工作内容、工作机制、沟通机制等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2012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召开全国深化征管工作会议,要求利用先进的税收征管理论和手段,强化税收征管,全面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2015年2月,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税收违法案件一案双查工作补充规定》(税总发〔2015〕20号),要求在进行税务稽查时,不仅要查处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又要同时查处税收征管机关和人员以税谋私的违纪违法行为,使税收征管工作和反腐倡廉工作紧密结合。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4〕50号)建议取消和下放32项依据有关法律设立的行政审批事项,其中,涉及取消22项税收优惠核准事项。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27号),再取消49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将8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事项。其中:涉及取消11个大项以及其他3项中8个子项的税务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2013年起,国家持续推进“营改增”政策的执行范围和行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也即将全面实施“营改增”政策。同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也陆续了多个税收政策制度,这些税收法规、制度的实施极大的影响着大型水利水电企业经营发展。国家政策的变化,对大型水利水电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落实好国家政策?既要按章纳税,减少税收违法风险,又要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是摆在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企业现行税务风险管理

大型水利水电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特点,有着不同于一般生产企业的地方。比如:经营业务比较单一,发电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是成本费用复杂;单位资产价值较大,资产维修维护费资产性和费用性划分复杂;企业位于偏远山区,周边没有完善的社会后勤保障,不为职工提供餐饮、住宿等条件,职工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库区内的荒山、绿化占用大量土地,各种水利设施和地下发电设施占用大量土地;维护当地生态平衡建设支出大;资产建设工期长,每笔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不一致;外币借款汇兑损益的确认也比较复杂等等。目前,大部分大型水利水电企业由企业财务部门负责研究国家财经、税收政策,拟定财务战略发展规划,管理企业税收风险,具体工作由相关科室落实。大部分大型水利水电企业通过加强与税收征管机关和人员沟通,获得对企业涉税业务处理的理解和肯定。部分经营条件较好的企业,还外聘了税务服务中介机构,定期对业务事项进行复核检查。这些管理措施的运用,有效降低了企业税务违法风险。

三、工作中面临的困难

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决定了纳税人和税收征管机关和人员主体资格的不对等,纳税人只能为弱势群体,只有依法按章纳税,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才能维护企业的最大权益。税收法规、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出台,使得企业财务人员在理解、认知、掌握和运用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由于理解偏差而给企业带来税收违法风险。企业每项经营活动,最终都可能会产生纳税行为,业务事项的前期设计和处理,决定了税收行为的性质和内容。但是财务部门仅仅是企业内设管理部门,大多数时候只能进行事后监督和业务处理,在业务事项的前期并没有参与权,不能影响到其他部门的业务决策。这是企业管理体系形成的,财务部门无力改变这种形式和格局。由于税务服务中介机构的性质和业务方式也决定了其不能及时、全面、深度的介入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也就不能全面、及时提示企业所得面临的税收违法风险。涉税业务办理人员,对相关政策制度掌握不到位,或者责任心不强,造成使用政策错误、应税金额计算错误、延迟纳税等,人为形成税收违法风险。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同税收征管机关和人员对同一企业的同一涉税行为的判断和裁定往往存在不同看法,实务中,税收征管机关和人员具有的自由裁量权,也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税收违法风险。上述问题,使得财务部门在进行税收风险管理时往往力不从心,使得国家税收政策不能及时、全面落实到位,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税务违法风险。

四、工作建议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范文第2篇

1.企业税务风险的概念界定

我国的税务风险研究起步较晚,因此还没有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界定概念。著名的澳大利亚经济学者MichaelCarmody,对税务风险进行了较好的概述,指出税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必然性等特征,相关适用的税务机关或者相关税法的在解释方面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会计的记账标准变化和公司监管管理要求的变化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企业的税务风险增加。具体的企业税务风险的概念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为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现象。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有关的税收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具体指企业应该纳税而没纳税或者少纳税而必须要补税、罚款、缴纳滞纳金的行为,这样会导致企业遭受一定的刑事处罚并且影响企业的名誉,从长远来看更加加大了企业的风险成本。二是企业的一些经营行为适用税法的不准确,具体是指企业没有用好国家在税收管理上的优惠政策而多缴纳了不必要的税款,加重了企业的税务成本。

2.企业税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国际上有许多对企业税务风险形成的原因研究项目,大多数都是运用分类方法作为企业税务风险研究的依据而展开的,举例来看,在2009年尹淑平和杨默如两人指出企业的税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企业税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这一部分与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税务部门的工作实施有直接现实的联系,具体是指因为国家税收政策不完善以及税务部门工作效率低且不能运用相关政策和法律对企业税收作出合理规范和调整的时候,这时就会造成企业的税务风险,从而增加企业的税务成本。二是指企业的税务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具体是指企业对税务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或者企业对税务风险防范的专业性不强,缺乏相关税务风险防范的体制机制等,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税务负担。总的来说企业的税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国家税收政策的不良运用和征管;企业缺乏相关的专业防范意识和防范机制不健全;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沟通缺乏等都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税务风险。

3.税务风险的主要特点

总的来看,企业的税务风险具有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具有主观性特征,主要是指纳税人和税务部门都存在着主观性,对税收业务存在不同的认识。同时不同的税务机构对不同的税务政策也存在着理解不同的主观性特征。这都会因为纳税人和征税人缺乏沟通无法形成统一见解而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二是具有必然性的特征,是指企业进行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取得税后净利润的最大值,这从客观上与我国税收的强制性形成矛盾,企业为了追求税务风险的最小成本而造成与税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致使企业难以有效地规避税务风险,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潜在的持续性影响。三是具有预先性的特征,主要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或者税务信息核对时就已经知道税务风险已经存在企业应该实际缴纳的各项税务费用之前的一些相关行为中。也就是说企业的税务风险是在企业需要履行的责任之前产生的。因此企业的税务风险具有预先性特征。

二、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分析

1.企业纳税人员素质偏低

国家对税收采取强制性措施,是因为税收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国家税收的前提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良好的财政政策可以促进国家的各项事业有序发展,而企业税务则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但现今却存在着一些企业对税收认识不足,税务人员素质偏低的现象,主要是指一些纳税人员虽然有的并没有偷税漏税的心理导向,却因为对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认识不足和把握不准确或者主观上没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去运行而导致企业偷税漏税的行为产生,最终可能导致企业面临刑事惩罚的危险,从而潜在地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另一种是企业的纳税人为了个人利益降低税务成本,而从心理上就存在偷税漏税的想法并且善于钻法律的漏洞,存在侥幸心理,最终产生偷税漏税的行为。

2.对税务风险的应对重视不足

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应对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存在问题,没有一个健全的税务管理制约机制,导致税务风险发生时,不能够及时地进行补救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另一个方面是指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税收管理重视不足的现象,现今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对于中小型的企业而言,其税收贡献较小,不能像大企业那样受到多方的制约和监督,并且对中小型企业的税务控制需要各区、县的税务机关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及精力和时间,导致一些区、县的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税收控制力度不强。现今在区、县税务机关普遍存在着抓住大的税源可以明显见成效,而抓中小型企业的小税费时费力从而监管不到位的现象。

3.企业缺乏健全的税务管理机制

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税务风险成本的措施就是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加强对税务管理的有效控制。现在的一些中小型企业普遍没有建立起有针对性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并且缺乏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导致企业不能从源头上对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另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由于企业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对税收情报的收集不全的现象,税收的信息情报可以有效展示国家在税收方面的相关税收政策,如果企业不能进行及时掌握则很容易造成企业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地将国家政策与税务管理进行挂钩,造成企业不能用好国家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而缴纳不必要的税务资金,最终给企业的整体利益造成损失。

三、如何有效加强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

1.构建税务管理规范机制

加强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需要企业建立健全税务管理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应对过程和方法。首先需要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企业税务风险的框架建立的核心是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总体过程,实质上是对企业的内部的整体税务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框架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保证税务风险的应急方案得到正确的执行。具体的内容有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的反映策略等。再者要制定一整套的企业风险防范策略,建立税务风险防范委员会,聘请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的税务管理,可以对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并提出相应的具体应对措施。健全相关的税务管理体制,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内外部产生税务风险的危险,从而有效减少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

2.提高企业纳税人员的综合素质

有效提高企业涉税人员的整体素质是进行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基础,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来进一步加强企业涉税人员的整体素质。具体的方法是:首先企业应该开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应用和国家税收政策转变的专题报告或讲座,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纳税人员对税收政策的掌握水平,也能从整体上加强涉税人员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范开展工作的能力,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再者企业还应该加强对相关税务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也能从整体上把握企业所生产的相关产品产生的税务情况,还能及时的了解国家在税收政策上的调整,有效加强企业的综合税务风险防范策略。对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给予重用,让他们成为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中坚力量,从而有效减少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

3.认识企业税务风险危机应对的重要性

我国的税收管理改革正在不断推进,未来各地的税务机关必然被各省局进行集中的统一管理,因此对于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也将成为企业需要不断重视的基础环节,而如何加强企业的危机处理是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在风险危机爆发后企业应该从多方面去有效处理危机,具体来说:在风险危机前期管理中,企业应该从思想、态度、相关体制、物资等方面做好应对准备,制定风险防范的前期应对方案,建立风险危机的防范警报系统。在风险发生中时,要求企业对风险发生作出综合、细致的分析,对风险发生有一个真实的了解,然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效处理税务风险,将风险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化。在风险发生后,企业要针对风险的形成和处理做一个细致的总结,充分认识危机产生的原因,以便弥补今后再次发生税务风险的不足。

4.企业要进行定期纳税检查

企业进行定期的健康纳税检查可以有效地保证企业实现健康纳税,也有利于税务管理机关的征税安全,可以进一步实现企业的纳税风险最小化。具体做法是企业应该定期的进行一定的税务检查,这样可以及时的发现企业在税务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以便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及时的进行纠正,也可以聘请相关方面的专业税务审计师对其进行税务审查,可以从源头上消除企业的税务风险。

四、结语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范文第3篇

1.企业纳税人员素质偏低

国家对税收采取强制性措施,是因为税收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国家税收的前提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良好的财政政策可以促进国家的各项事业有序发展,而企业税务则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但现今却存在着一些企业对税收认识不足,税务人员素质偏低的现象,主要是指一些纳税人员虽然有的并没有偷税漏税的心理导向,却因为对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认识不足和把握不准确或者主观上没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去运行而导致企业偷税漏税的行为产生,最终可能导致企业面临刑事惩罚的危险,从而潜在地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另一种是企业的纳税人为了个人利益降低税务成本,而从心理上就存在偷税漏税的想法并且善于钻法律的漏洞,存在侥幸心理,最终产生偷税漏税的行为。

2.对税务风险的应对重视不足

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应对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存在问题,没有一个健全的税务管理制约机制,导致税务风险发生时,不能够及时地进行补救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另一个方面是指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税收管理重视不足的现象,现今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对于中小型的企业而言,其税收贡献较小,不能像大企业那样受到多方的制约和监督,并且对中小型企业的税务控制需要各区、县的税务机关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及精力和时间,导致一些区、县的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税收控制力度不强。现今在区、县税务机关普遍存在着抓住大的税源可以明显见成效,而抓中小型企业的小税费时费力从而监管不到位的现象。

3.企业缺乏健全的税务管理机制

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税务风险成本的措施就是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加强对税务管理的有效控制。现在的一些中小型企业普遍没有建立起有针对性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并且缺乏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导致企业不能从源头上对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另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由于企业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对税收情报的收集不全的现象,税收的信息情报可以有效展示国家在税收方面的相关税收政策,如果企业不能进行及时掌握则很容易造成企业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地将国家政策与税务管理进行挂钩,造成企业不能用好国家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而缴纳不必要的税务资金,最终给企业的整体利益造成损失。

二、如何有效加强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

1.构建税务管理规范机制

加强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需要企业建立健全税务管理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应对过程和方法。首先需要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企业税务风险的框架建立的核心是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总体过程,实质上是对企业的内部的整体税务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框架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保证税务风险的应急方案得到正确的执行。具体的内容有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的反映策略等。再者要制定一整套的企业风险防范策略,建立税务风险防范委员会,聘请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的税务管理,可以对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并提出相应的具体应对措施。健全相关的税务管理体制,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内外部产生税务风险的危险,从而有效减少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

2.提高企业纳税人员的综合素质

有效提高企业涉税人员的整体素质是进行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基础,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来进一步加强企业涉税人员的整体素质。具体的方法是:首先企业应该开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应用和国家税收政策转变的专题报告或讲座,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纳税人员对税收政策的掌握水平,也能从整体上加强涉税人员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范开展工作的能力,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再者企业还应该加强对相关税务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也能从整体上把握企业所生产的相关产品产生的税务情况,还能及时的了解国家在税收政策上的调整,有效加强企业的综合税务风险防范策略。对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给予重用,让他们成为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中坚力量,从而有效减少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

3.认识企业税务风险危机应对的重要性

我国的税收管理改革正在不断推进,未来各地的税务机关必然被各省局进行集中的统一管理,因此对于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也将成为企业需要不断重视的基础环节,而如何加强企业的危机处理是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在风险危机爆发后企业应该从多方面去有效处理危机,具体来说:在风险危机前期管理中,企业应该从思想、态度、相关体制、物资等方面做好应对准备,制定风险防范的前期应对方案,建立风险危机的防范警报系统。在风险发生中时,要求企业对风险发生作出综合、细致的分析,对风险发生有一个真实的了解,然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效处理税务风险,将风险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化。在风险发生后,企业要针对风险的形成和处理做一个细致的总结,充分认识危机产生的原因,以便弥补今后再次发生税务风险的不足。

4.企业要进行定期纳税检查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税务审计;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

税务审计工作能够为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与风险问题解决的思路,因此,大企业需要对税务审计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顺应国家税务改革的趋势和方向,调整自身的税务筹划体系和税收风险管理制度。税务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对企事业单位和纳税人应缴税款依法进行的审核、稽查,主要审核稽查的内容是纳税人是否依法纳税,依法核算和确认减免税等,其能够判断企业纳税人的纳税依据是否真实。因此,通过税务审计相关部门能够发现企业在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并及时做出反馈,进行警示和公示,引起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企业所有者的关注,并且通过对相关问题和税务账项处理情况的审计来查错防漏,保障大企业的税务管理安全。

一、文献综述

傅鐘漩、武辉和朱洪坤对大企业税收风险产生的原因展开分析,论述我国税收体制改革和税法变动给税务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发现税务外部环境的变动与大企业自身的税务管理水平影响着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能力,税务审计工作能够作为补充来促进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1]。陈安石认为大企业税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和相对应的损失是不同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的成因和大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规模有关,与税务风险意识和信息对称性相关[2]。郑波通过风险评定模型和税收风险评价方法对税收风险的评定结果进行划分,通过相应的系数表示大企业税务风险的特征[3]。黎涛、刘广新从市级税务局的角度对大企业行业税收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构建税收风险识别模型,用单项风险积分表示税收风险规模大小,揭示税务审计对税务风险进行影响的机制[4]。李雨珊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一些显著问题和大企业税收风险,如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相对缓慢,与信息时代发展速度不匹配等,这导致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此外,现在所用的部分税收管理程序运行速度较慢、功能单一,这会导致税收风险管理质量难以提升[5]。

二、税务审计概述

(一)税务审计概念税务审计是纳税机关根据所搜集和掌握的涉税信息对纳税人递交的纳税申报材料及相关的各种税务信息进行科学规范的审计核查的过程,主要是对纳税人一定纳税周期内的纳税情况、税款申报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和评定,深入挖掘和纠正纳税人税务处理的错误与异常,并且对纳税人展开实时监控。

(二)税务审计的原理税务审计的基本原理是税务审计机关搜集和整理被审计机构的财务数据、业务信息、税务申报信息、抵税处理等涉税信息,并将其作为被审计机构的税务审计证据,通过证据对照分析、发现偏差来进行审计评定,对被审计机构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进行评价。

(三)大企业税务审计职能税务审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存在着协调统一的关系,大企业的税务审计职能主要分为三项。第一,根据大企业的纳税义务自觉履行情况展开评价,从整体上发现大企业日常税收征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且提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建议,促进大企业税收监管质量的提升。第二,区分大企业主观故意和非恶意涉税的违法行为,分别开展税务稽查,对大企业偷税、欠税、抗税、骗税等行为的审查评价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具体化线索。第三,对大企业开展专业有效的纳税辅导,减少大企业日常税务管理过程中的漏洞和不足,降低税收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大企业税务审计的现状和风险隐患

(一)信息化转型的挑战大企业税务管理需要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潮流开展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部分大企业正逐步普及各种信息化和数字化系统,但是这种变化会极大地颠覆传统的税务征管模式,对大企业提出更高的人才质量要求和内部控制体系要求。

(二)纳税人配合度不够大企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贡献较大的重要组织,所贡献的税收总额较大。因此,大企业是否能够真实主动地申报纳税对于税务监管工作十分重要。部分大企业对税务筹划和管理的认识和理解有待提高,会出现不配合税务审计机关的审查工作、不按时提交各种税务审计资料等情况。

(三)税收风险管理障碍大企业的税务风险来源较多,但是大企业自身的税务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也相对较高,因为财务账面核算和确认错误、账面差错等引发的税务风险损失对于大企业而言在其控制范围内,而因为经营管理者错误的纳税态度、不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造成的税务风险损失则会对其产生较为长远的负面影响。例如,当前部分大企业重财务而轻税务管理,不重视涉税合规目标的管理,导致税务风险管理存在诸多障碍和漏洞。

四、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大企业税收服务与管理工作交叉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在企业内部没有明显清晰的范围界定和操作上的细致划分,而大企业的组织管理规模庞大,业务经营涉及的区域广、业务层面多,导致大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开展难度大,部分隐蔽性税务风险发生后难以第一时间被确认和发现。

(二)大企业税收风险分工合作机制不完善当前,大企业税收风险的分工合作管理机制不健全,大企业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和审计稽查部门的税务风险管控还没有实现协调统一。另外,大企业的税收管理部门与税务稽查局当前也仍然处于独立办案的阶段,还未实现各项涉税信息的共享。

(三)大企业税务处理环境复杂性增强大企业的组织架构庞大,经营业务繁多,税务处理只是众多财务会计工作中的一项管理工作。而随着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和国际化改革,大企业税务处理的环境越发复杂,更容易出现操作性风险。

五、基于税收审计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大企业税务风险审计管理机构为了保障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质量,提升大企业税收风险预测和示警防控的效率,应面向企业建立健全完善的税务风险审计管理组织机构,实现其与审计稽查部门的合作联动,有效提高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效率。由于大企业较大的税收贡献度和规模,大企业对整体的税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速推动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变革。我国应立足当前大企业纵向发展的特征,建立起扁平化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构,由大企业总部所在当地的税务总局担当起大企业税务管理的职责,制定各种科学合理的税务风险管理战略,推行和执行各项任务,并且成立地方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局的执行部门。另外,还要进一步推动税务风险管理的纵深发展,建立起纵向协调机制,推动大企业税务审计和税务风险管理各部门的联动,建立起常态化的协调合作机制。例如,在整理涉税信息和审计证据时,下一级的税务管理部门应汇总信息,并将其上报给税务机关和审计机关,构建起完善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二)制定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税收审计工作流程为了保障税务审计职能的顺利推进和高质量开展,税务审计部门应制定完善和规范的税收审计工作流程,发挥税收审计工作在大企业税务风险监督管控工作中的作用。首先,需要对原来大企业税务审计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进行针对性改革,补上审计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起完善健全的税收审计工作流程。其次,需要进一步完善税务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根据实际需要和工作情况编纂大企业税务审计工作的操作规则和工作流程手册,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对大企业的财务报表展开审计时严格按照标准化的税务审计工作流程手册进行相关操作,有效增强税务审计程序的规范化程度。再次,需要推动税务审计技术和方法的优化,以适应不断优化和变化调整的税务审计工作流程,尽量避免各种随意的审计操作。各税务审计部门应构建起智能化的审计技术体系,并联合大企业推动大企业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税收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全面提高大企业税务风险预测和防控效率,保障税务管理环节和审计环节中各项问题和风险隐患得到及时拦截和控制。

(三)构建大企业税务风险常态化预警报告机制大企业需要构建起常态化的税务风险预警和报告机制,切实有效地提升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大企业需要选定相应的税务风险预警指标,构建起较为全面和完善的税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6]。其次,大企业需要应用大数据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等构建起常态化和实时运行的税务风险预警监测体系,动态监测大企业的各项税务处理工作和涉税信息,通过涉税信息和税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对比,分析审计部门所出具的具有相应意见的审计报告,及时发现和定位大企业的税务风险,并开展相对精确的税务风险评估工作。与此同时,大企业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增进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提高部门间沟通的效率,保障税务风险预警机制在企业内部的全面贯彻实施。

(四)加大税收审计专业队伍培养建设力度立足于税务审计,大企业全面提升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增强税收审计专业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建设一支现代化、审计操作熟练、整体职业素养较高的专业化税务管理队伍[7]。在原有的人才结构基础上,大企业需要根据税务管理和处理工作的变化及时制定全新的税务人才队伍知识和技能结构体系,按照全新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培养大企业的税务管理人才。例如,信息化时代,税务管理人才需要快速掌握各种数据分析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技巧,因此需要通过内部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式来全方位提升税务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推动其思维模式的转变,使其能够尽快适应新时代的税务审计要求,提高税务风险敏感性。

(五)大力推动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种先进技术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资源。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税务审计的基础上提高税务风险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大企业需要大力推动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构建起一个业财信息数据共享的服务中心和智能报税系统,有效提高大企业税务管理效率[8]。另外,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企业的税务信息查询、联网电子申报和税务风险自动筛选系统,大企业可以直接在线上申报纳税,通过自动化税务风险筛选系统,筛选数据库中潜在的税务风险,并且发送预警信息到大企业的移动管理终端,提高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效率。

六、结语

大企业在开展税务风险防控和管理时需要树立正确的税务审计思维,将税务审计工作放在税务风险防控和管理的核心地位,建立起内部和外部完善且系统化的税务审计体系,监督审查大企业存在的各种税收筹划问题和税务风险问题,有效降低大企业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损失。基于此,以税务审计为中心,大企业进行税收风险管理,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审计管理机构,主动开展内部税务监督并接受外部专业审计机构的监督审查。其次,大企业需要制定完善和规范的税收审计工作流程,建立税务审计工作和风险防控工作的标准化规章制度与流程体系。再次,大企业需要建立起税务风险常态化预警报告机制,根据审计结果及时示警风险。最后,大企业需要全面加大税收审计专业队伍的培养建设力度,并大力推动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以有效提高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傅鐘漩,武辉,朱洪坤.建立税收内外风险防控协作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以国家税务总局山东省税务局为例[J].税务研究,2021(8):123-128.

[2]陈安石.高新技术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研究:以HT公司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10):63-64.

[3]郑波.大企业税收政策确定性管理的现实思考[J].税收经济研究,2020,25(6):85-91.

[4]黎涛,刘广新.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研究(上)[J].注册税务师,2020(1):58-60.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范文第5篇

几十年来,税收管理员管户的模式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其管理方法、管理手段没有本质改变。进入21世纪,伴随大企业税收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税务总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推进大企业专业化管理,取得一定成效。

1.设立专职机构,初步构建组织框架2008年,税务总局成立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司。从2009年开始,多数省级税务局相继成立大企业管理处(或与其他职能部门合署办公),部分市级税务局成立大企业科或大企业局。

2.明确管理对象,工作针对性提高2009年,45家企业集团被税务总局确定为定点联系企业,其2013年实现税收占全国税收收入的21%左右。各地大企业管理部门自行设定标准,选择大企业作为管理对象。

3.尝试新管理模式,专业化分工初步形成目前,大企业税收管理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有限职能模式,即在不改变日常属地管理、不改变税款归属和入库级次的前提下,大企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风险管理和个性化服务;另一种是全职能模式,即大企业管理部门负责除税务稽查以外的全部税务管理事项。

4.开展个性化服务和税收风险管理,大企业税法遵从不断改善大企业管理部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积极处理大企业涉税诉求;创新税收遵从协议、事先裁定等服务产品。从2009年开始,大企业管理部门对45家总局定点联系企业税收风险进行评估。2012年—2013年,分别对石油石化、烟草、银行、电力行业的4户定点联系企业开展全流程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成效明显,税务机关发现并及时消除了涉税风险,增加了税收收入,同时帮助企业完善税务风险内控体系。

5.致力制度建设,初步搭建业务框架近年来,《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等制度陆续出台,使大企业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二、当前大企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6年来,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逐步深入,但在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制度建设、征管资源配备、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1.大企业税法遵从意识仍需强化,税法遵从水平参差不齐从风险管理实践发现,有些大企业税法遵从认识存在偏差,税务风险内控体系存在漏洞,需进一步提高税法遵从能力。

2.组织建设亟待加强,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管理体系我国大企业税收管理目前主要采取属地日常管理结合跨层级风险管理的模式,大量工作沉淀在基层。大企业管理机构未实现扁平化,仍然采取直线职能管理。税务总局对省级及以下大企业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没有明确规定,少数省(市)未成立大企业管理部门。大企业标准不统一,各省管理对象范围不一致。管理力量薄弱,缺乏税务审计、计算机等专业人才,工作开展难度大。部门职责不清晰,与其他职能部门业务重叠。

3.业务建设亟待完善,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业务体系一是个性化服务理念先进但制度欠缺,操作性不强,服务产品较少。二是缺乏系统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制度,以固化风险管理流程和工作机制;税务审计等风险应对手段,缺少法律赋权,没有工作规程。三是没有建立全面的分行业大企业税收管理模型和管理指南。

4.税法确定性和统一性未能满足大企业需求,个性化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税务机关对税法确定性重视不够,各地对税收政策理解和执行不统一,政策适用缺乏透明度和确定性。相同业务,不同区域的税务机关政策执行存在差异,使跨区经营的大企业陷于两难境地。

5.信息化建设亟待改进,尚未形成坚实的涉税信息支撑体系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依然是制约税务管理的瓶颈。税务机关掌握信息类别单一,主要是企业申报数据和税务管理数据,第三方信息严重缺失。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受纳税人遵从意愿、遵从能力限制,数据质量受税务人员操作和维护水平影响有待提升。税务机关单一功能软件较多,重开发轻整合,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分析、应用不深入,缺乏智能化的技术工具。

三、完善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路径

实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是系统工程,当前应从优化顶层设计入手,围绕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核心业务构建、信息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推进。

1.健全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组织体系税务机关按照纳税人规模重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1)统一大企业标准。综合考虑纳税规模、集团化管理、特殊行业、跨境投资经营等指标确定税收管理上的大企业。大企业管理部门每年公布大企业名单,对列明企业实施管理。

(2)缩短管理链条,实现机构扁平化。税务总局大企业管理司在目前6个处室的基础上,增设大企业数据管理中心,负责管理全国大企业的数据。各省级税务局成立大企业管理局,内设若干行业管理科。市级及以下税务局可以不设专职大企业管理机构。

(3)确定管理模式,明确工作职责。笔者认为采取有限职能模式,更符合我国国情和财政管理体制。各省大企业管理局实现税源管理实体化,承担列明企业的税源监控、风险管理和个性化服务。

2.完善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业务体系当前,我国大企业管理部门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快业务建设。一是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夯实制度基础。我国应修订税收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税务审计、纳税评估等风险管理手段。尽快制定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办法、税务审计工作规程和反避税工作规程,明确工作流程和方法。二是分行业精细化管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全面整理各行业税收管理经验,建立行业税收管理模型,制定分行业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指南;归集行业税收风险点,建立行业税收风险特征库;深入分析税收风险特征和成因,设定行业税收风险识别指标。

3.构建大企业个性化服务体系找准个性化服务定位,完善相关制度,明确服务内涵,做到服务措施具体化,服务流程标准化。创新服务产品,开展申报前协议、事先裁定等服务产品的试点工作,成熟后迅速在全国推行。科学设定大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测试指标,开展内控调查测试,帮助企业完善税务风险内控体系。

4.优化大企业税收管理信息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我国应建立包括企业数据管理平台、风险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化税务审计软件等在内的信息管理体系。

(1)加强第三方信息采集与应用,构建有力信息支撑。全面获取大企业涉税信息,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有必要从法律上规定单位和个人负有提供纳税人涉税信息的义务。国务院组织建设企业数据管理平台,形成企业信息共享机制,各相关单位定期上传企业信息,政府各部门依职责获取信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2)开发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系统和智能化税务审计软件。在系统中灌装行业税收风险评估模型,定期开展大企业税收风险评估。增强税务审计软件智能识别疑点的功能,提高审计效率。

(3)强化数据管理,提高数据质量。加强数据库和网络安全管理,防止数据泄露和丢失。强化软件操作培训和绩效考核,减少错误数据。完善综合税收征管软件和报税软件的审核、校验功能,提高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