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企业公民文化培育企业管理

企业公民文化培育企业管理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各行业职业道德失范的新特点,介绍了“企业公民”运动的有关情况。指出培育企业的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是提升职工职业道德水准的关键。

从2004年11月开始,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全国部分省市的2000位公众进行了一年一度的常规民意调查,旨在了解公众对现状的满意和幸福程度,结果分别有37.8%;20.2%和3.2%的公民选择了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

很多人认为经济的迅速发展会给公众带来较强的满足感、幸福感,但实际中却出现了背离,我认为个中原因值得每一个社会成员认真思考。

经济发展的确有助于增加幸福感,不过,人们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许多和财富无关的因素,例如本文探讨的职业道德问题就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信任是产生市场交易的前提,但是由于职业道德的缺乏,现在交易双方之间充满了猜忌,经济活动的成本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对此有论者曾尖锐地指出:“现今的中国市场是一个流淌着无限商机而却始终缺乏秩序感与道德感的竞技场。”。

一、当前社会职业道德失范的特点。

1、社会对其有较高期望值的一些人群的职业道德素质普遍下降。人们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道德期望值。通常认为,社会的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卫生工作者、金融工作者等应该表现出较高道德层次,但是当前的问题恰恰是这些人群频频出现职业道德沦丧的现象。最近有网民评选出“中国十大荒唐禁令”,诸如“严禁官员用公款打麻将”、“海关官员不得庇护走私”、“中小学教师严禁奸污猥亵女生”等都郑重其事地出现在一些行业守则或要求之内。这些禁令初看“荒唐”,但若回到现实中,又会发现它们并不荒谬,因为破坏这些底线的事情频频发生,社会生存的基础不断面临威胁。

2、有相当部分人群丧失了对职业道德的敬畏感。道德的约束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内在的良心信念,还有一个是来自外在的舆论。现在内心自律已经是很成问题,而他律不足也非常严重。很多人心目中早就假定周围人群和他一样,知道不会有人谴责他,所以肆无忌惮,敢于和别人商量着一起做坏事,敢于教唆别人做坏事,敢于展现自己做坏事。问题是真的没有人以其为耻,会站出来对他们假以辞色,甚至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同流合污。这是职业道德严重失范的新特点。

3、不是职业道德的文本准则而是潜规则在起支配作用。社会学研究发现,任何国家的军队都没有条例规定新兵要给班长倒洗脚水,但各国新兵偏偏都在这样做。如果当了新兵不给班长倒洗脚水,在道德上是正义的,但在这个班组却是无法生存的。这个研究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职业道德的潜规则而不仅仅是关注文本准则。实际上很多组织内部都有独特的基层文化或者潜在规则,对一些不良行为起着“激励”或“赞许”作用。

这几个新特点告诉我们: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绝不止是个人素质的问题,组织的价值观、商业伦理底线、内部文化、工作规则等等决定了其员工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与低。我认为这是今后进行职业道德建设时要重点关注和把握的。

二、“企业公民”运动——世界范围的新兴潮流

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企业公民”运动这样一个新生事物。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贝瑞特对什么是企业公民曾经有过精辟的阐述:所谓“企业公民”是指企业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的一举一动都与社会息息相关,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企业应当为社会的发展尽到自己的责任,这些责任不是外界或社会强加的,而是企业作为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

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与中国今天同样的道德问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最初将问题归咎于人的素质,强调要对员工进行不断的职业道德教育,逐渐地人们认识到企业在其中的责任。企业是庞大的机器,以服从为天职的个人特别是中下层员工在其中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于是人们开始对企业报以期望,期望企业不仅仅是解决就业、赚取利润和缴纳税收,更希望企业在享受社会赋予的条件和机遇时,也应该以符合伦理、道德的行动回报社会、奉献社会,希望企业能有效地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上的责任和义务,例如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同经营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维护市场秩序等等。总而言之就是要有道德地做生意。“企业公民”这个反映这种期望的运动也便应运而生。

近年来,“企业公民”理论逐步为越来越多的国际优秀企业所接受并付诸实践,它们认识到成功的企业必须做好两件事:一个是做好自己的商业品牌;另一个就是树立好企业的社会公民品牌。传统的成本、质量、服务已经成为最基本最平常的标准,而道德标准正在成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为了适应这种新的管理趋势,这些企业开始从更广泛的公众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自觉接受社会和公众对自己的监督、检验和认可,推动员工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塑造和展现企业有益于公众、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面形象。

目前在财富500强企业中,95%的企业都建立了企业公民行为理念和规范,也有叫管理哲学的。这类企业通常被世人视为是有责任心和道德感、稳健发展、值得信赖、值得长远期待的企业。它们能够在世界范围取得成功,与长期进行企业公民运动方面的建设也是有直接关系的。

中国的一些优秀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企业公民运动的重要性,意识到社会责任理念与事业成功的不可分割。

三、在实践中培育企业公民文化,提高员工职业道德水准。

1、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构建“企业公民”价值观的养分,向员工阐述企业的价值标准。企业公民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构建“企业公民价值观”。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经说过,海尔20年立于不败之地缘于对三个关系的把握,这三个关系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价值观,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人,它就是人的灵魂,如果把企业比做一艘船,它就是罗盘。企业短期的繁荣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获得,但是保持企业持续增长的价值公理的力量却只能从人类几千年历史中追寻。在西方,传统宗教就已经开始教育和要求教徒在经商的时候关注公共道德和社会福利。实际上中国的传统哲学和历代商界发展典范中也有类似的思想。但是很遗憾的是从100年前开始的对中华文化的全盘否定,导致传统的社会价值体系在这100年里几乎被彻底摧毁。

不可否认,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中并不都是精华。但一些基本价值观,诸如人本、和谐、诚信、互利、修已安人、止于至善,是经历几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而被证明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对当今中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仍然具有启发意义,能为当代中国企业职业道德体系的建立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一个企业如果能构建起类似的价值观,将对员工的职业行为发出很强烈的取向信号,起到明确的指导作用。

2、培育健康的“企业公民”基层文化,向员工阐明什么样的行为受到企业欣赏。正如前面所述,职业道德规则的变形往往来自于基层文化的解构,同时操作中也不可能依靠寥寥几条规则来制约所有职业行为。人的观念、理念、思想认识是决定性的因素,必须培养出健康的“企业公民”基层文化,并使得从业人员认可这种文化,才能切实地指导员工行动。比如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克己成人,成人达己”就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基层文化。它体现了“利他”的思想观念,要求员工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充分考虑对方利益的最大化;不但要考虑对方的近期利益而且要考虑对方的长远利益;不但要考虑当事人双方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社会的利益,最终取得“双赢”和“多赢”,

3、构建细致的职业伦理规范体系,告诉员工应该如何进行工作实践。在许多跨国企业的公民伦理规范中有非常系统的体现道德原则的条款,用以引导员工合理合法地赚钱。由于系统和细致,指导效果非常之好。因此我们在企业公民运动实践中,也要注意构建系统的职业伦理规范体系,包括涉及具体职业行为的伦理规则和纪律,使员工明了哪些是必须遵守的规则,哪些是可以合理自由扩展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