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地理教学

人文地理教学范文精选

人文地理教学

人文地理教学范文第1篇

1.教材内容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为工业的区位选择,包含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变化两部分内容,涉及一个案例(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一个阅读材料(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三幅独立图像。本部分对应的课程标准为: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活动建议为: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本部分内容是在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相关问题分析能力。

2.授课群体及过程

授课教师为华师一附中高一地理备课组长李斌老师,授课对象为华师一附中高一年级6班(普通理科班)。教学课时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工业区位因素(结合多媒体教学)。首先在对比农业生产特点基础上,介绍什么是工业以及工业区位因素。按照学案内容,分小组阅读材料,归纳分析武钢的区位条件。然后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武钢区位图,上讲台分析武钢位于青山区的原因。第二课时: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本节内容依然以学案武钢为教学主线。首先,分析为什么武钢由原来的青山区搬迁至阳逻区。接着进行小组角色扮演,分别作为武汉市长、武钢集团执行总经理、阳逻经济开发区领导、阳逻居民,如何看待武钢在阳逻建立子公司的行为。最后,对区位因素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二、研究方法

从实际出发,本研究采用具有“解释的”和“实证的”特征的质性研究。“质性研究”属于“解释主义”的范式,虽然其哲学基础不属于“实证”,但其研究形态却是标准的“实证的”,它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如深度访谈、开放式观察、实物分析等),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同时,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具有探索社会现象、阐释意义、发掘整体和深层社会文化结构的作用。

1.直接访谈法

鉴于与授课教师有长达三个月的连续接触,所以,直接采用非正式的直接访谈法,在授课结束后随即进行。访谈问题主要围绕为何如此准备本节教学内容进行。另外,本部分内容有一位华中师范大学研二学生一同观摩听课,该生在2013年于华师一附中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教育实习,遂也对其进行了直接访谈,主要围绕听课后对本节人文地理教学的看法进行。

2.参与观察法

进入现场观察在质性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可能影响到研究的成败。所谓观察,就是一边看,一边想。也就是说,观察不仅仅是一种外显行为,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在本研究中,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课堂,全程参与听课。为尽量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使课堂更为接近实际,事先未给学生进行任何特别说明,同时,进入教室听课时,从教室后面进入,以减少对学生的心理干扰。

三、研究结果分析

1.教师访谈

根据访谈内容,主要整理出如下信息。学生大都对人文地理不感兴趣。在进行人文地理内容教学时,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兴趣以及认同感。鉴于学生缺乏对工业的直观认识,遂采用多媒体把课本第58页进行图片化处理,以钢铁工业为例向学生展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不能为了案例教学而进行案例教学。本节内容,武钢的区位选择作为一条教学主线贯穿始终,且在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也可以作为案例继续分析。但是一定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充分提高综合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课堂参与度,减轻学生的疲劳感。但需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开展。

2.研究生访谈

访谈对象在2013年参加教育实习时,主要是必修一自然地理内容。针对本节内容听课之后,她感叹做好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对于初入职教师而言是很难的一个坎。同时,认为要将如此困难的内容讲解有趣严谨实属不易,需要教师的信息整合、课堂调控能力,案例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3.参与型观察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对三段材料独立阅读分析,而不以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不会因为小组讨论而存在蒙混心理。同时,教师注重引导,注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讲解区位选择时有理有据。学生在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方面得到有效训练。在让学生上讲台分析为什么武钢位于青山区时,首先要求画出武汉市的盛行风向以及河流流向。在这里,体现了人文地理教学中,同样离不开对学生认识地理图像的能力的培养和分析问题的严密逻辑性。第二课时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变得十分活跃,热烈讨论。最后由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人。令人惊讶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小组内部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意见,如作为武钢集团的执行总经理小组,其中一位成员就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武钢由青山区搬迁至阳逻区,会由于一部分工人因为家庭、距离等原因不愿意跟随工厂走,另一方面也存在阳逻区这边不一定能寻找到掌握核心技术并娴熟的工人等,以致增加生产成本。面对如此临时突发情况,教师机智应对,先肯定武钢集团内部其实也可以有不同声音,但随即进行深入分析为什么搬迁至阳逻区利大于弊。

四、讨论与建议

1.充分运用乡土资源

生活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的一种,它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引述地理问题、印证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规律,将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具体化,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缩短理论与实践距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本节内容直接采用武钢为教学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运用发展变化观点

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来源于人类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文地理现象也在不断变化。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运用“历史分析教学法”实现人文地理教学的过程化。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发展过程,探究人文地理规律,以及有利于学生对人文地理问题进行动态分析。本节内容分析武钢随着时间推移,区位因素发生变化,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分析教学法”。

3.适当利用角色扮演

人文地理教学范文第2篇

一、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人文地理教材中主要涉及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知识点,这就决定了高中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之间的差别性和复杂性。人文地理中的各种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区域的人文地理知识都与自然地理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这就需要高中生在学好自然地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构建人文地理知识网,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人文地理中的知识点比较简单易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预习看书就能掌握和理解,也会让学生简单地将课本中的重点内容划一下就可以了,或采取照本宣科的知识传授方式向学生复述课文中的人文地理知识,严重缺乏详细的分析和解读,而会将教材中的案例内容孤立地进行讲解,并且教师也很少把握和设计不同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对知识量庞大的人文地理学科教学来说,更加不符合素质教育制度中重要指示,甚至有些教师会占据整节课的时间枯燥地讲解人文地理知识,很少检测和验证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程度,高中生通常情况下会长期处于一知半解、对知识点模糊不清的局面。长期下去将严重降低高中生在人文地理课堂的听课效率。这对高中生以后在现实社会中更好地应用人文地理知识解决问题来说,会造成很多困境和负面作用,同时严重地影响了高中人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以及高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改进和创新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含义和教学原则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性地导入情绪色彩比较多样化的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真实教学场景,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点,促进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教学措施。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情境教学法的原则可以按照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原则、愉悦轻松体验性原则、师生互信互重下的自主性原则进行实践,这样能调动学生身心各方面的潜力,也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面影响,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学习习惯。同时学生也能在良好的氛围中感知学科的应用价值。

三、情境教学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渗透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对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要求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地理案例中的活动需要教师必须思考教什么、如何教等教学问题,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能更好地满足高中生对新学知识点的好奇心,也能让学生在对问题深度思考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迁移,这样能让学生的解题效率更高,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人文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生存能力的提高,同时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法,也能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增强高中生热爱祖国的情怀,教师通过采取各种情境教学方法,也能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化水平和教学效果,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高效化的高中人文地理课堂。除此之外,教学情境是教师处理的微观教学环境。可以为学生通过展示材料获取书本知识提供一个平台,培养学生敏锐感知的能力,深化和发展经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情境信息进行探究和合作。《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明确指出:“营造教学情境是实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平台和环境,如何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来说是一次空前的挑战。”通过创设有效情境改变枯燥单调的课堂,运用情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之充满兴趣,全程投入,而且更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中提高学习效率。

四、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应注意的教学事项

很多教师在具体实施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交互性的教学特点,也就是能让学生对教师预先设计的情境内容充分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提前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更加充足的情境教学素材。教师也要避免出现照搬其他优秀教案中的情境教学方案,减少在不必要的问题上创设情境,也要注重情境多样化的重要作用,这样能避免高中生出现审美疲劳的学习现象。并且情境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导入部分,可以将其贯穿整节课程,也要为学生预留一些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对情境教学的创设带来更多有利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在创设情境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设计教学目标,重点突出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知识,根据高中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真实学情选择和设计情境教学环节,这样能让学生对人文地理中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并且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教师适当地进行角色转化,能更好地发掘高中生解决人文地理问题的潜质。

五、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高中的地理课堂上一直以来都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学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地理学科的乐趣。现阶段高中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大多数都带着不重视的眼光看待,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在教学的方法上进行创新,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无法吸引学生,学生的听课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学会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限于在课前写好教案,而是在课堂上多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所关心的话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积极地帮助学生,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六、情境教学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如今我国正处于信息技术教育时代,很多学校都在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高中人文地理教材中很多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点。比如,农业和工业的区位选择、交通运输的方式和布局变化、旅游资源的分类特性等,需要学生能在大量文字信息中形成立体化形象化的记忆形式,现代化信息技术中的音频设备、视频功能,以及数据存储功能投影电视,以及触屏和创作工具等现代技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途径,也能使高中人文地理教师采取更加开放化、立体化、多样化的教学途径,这样能使高中生的课堂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效果,也能让教师适当扩充课外教学内容,这样能让教师更好地构建高效化的高中人文地理课堂。例如,学习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中,讲解“旅游业与地理环境”课程时,由于有些学生亲身的旅游经历比较少,教师在讲解这节课程时,为了帮助高中生更好地了解各种旅游资源,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有关于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人文景观的图像和视频短片内容,这样能促使学生形成更强的感性认识,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将不同类型的景观全角度测试观赏位置,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不同类别的旅游112资源欣赏方法。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戴上智能眼镜洞悉各种景观的特点,这样能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运用多媒体技术,适当地扩充人文地理知识点,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创设情境,这样能更好地激发高中生产生探索大自然的激情,也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审美水平。当讲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高中地理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讲解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情境。以“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触屏的形式实践操作,让学生找到地图中哪个商业网点的密度最小,或为其找到最佳的交通路线。这样能为高中生带来不一样的人文地理学习体验效果,也有效地提升了高中人文地理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水平。这样能更好地展示高中人文地理情境教学的优点。

(二)合理设计生活情境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知识实践应用能力

开设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高中生记忆高中阶段的人文地理知识点,也要适当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情境教学能更好地拉近学科与学生的距离,也能使抽象化、逻辑性强的高中人文地理知识更加简单易懂,也有效地减轻了高中生的人文地理学习压力,使高中人文地理课堂更好地转化成开放性强的探究式教学,并且生活化情境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讲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地根据生活经验,将所学人文地理知识相整合,这样能更多地锻炼高中生的知识收集、筛选、归纳、总结等学习能力,也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能帮助高中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文地理观念。这样能有效地提高高中生的人文地理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解“人地协调”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找到本地区各种环境比较差的场地,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开展一节野营活动,这样能为学生创设更加真实的生活场景。同时教师在带领学生的途中向学生详细介绍周边生活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毁林开荒情况、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的区域情况,以及废水排放给周边人类生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接着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周边环境情况回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让学生通过一路上洞悉构建人地关系思想模型,用记笔记的学习形式罗列出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或让学生根据本地区的情况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这样能更好地培养高中生分析人文地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好地锻炼高中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并且将课文上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生活实际进行紧密联系,这样能让高中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当讲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地理课程时,教师也可以时事新闻中的信息量创设生活情境教学课程,向学生展示今年人口普查新闻内容、我国最新调查的环境调查报告,以及我国今年落实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新闻信息。比如,向学生介绍“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两不愁三保障”等可持续化发展政策的新闻内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以及实施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重要作用。

(三)通过创设虚拟情境、历史典故情境,提升综合能力

人文地理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实践活动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努力从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地理审美情趣、地理观念四方面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不断丰富他们的人文底蕴,从而真正确保高中生多种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效落实。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价值

高中地理学科重视对自然环境规律、人文环境规律、社会环境规律的研究,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教师需要强化责任意识培养,有效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1、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高中地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最突出的学习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需要学生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的思想品质和能力要求,其涵盖了一般地理素养的培养价值,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展现,从而能够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2、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在现阶段高中地理教材中,重要的一个分支便是人文地理,它以人地协调观为基础,强调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从而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因此,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从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地理观念、地理审美情趣入手,结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借助人文地理的教学内容,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个人的人文素养,从而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他们的地理综合素质。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

在高中地理教学体系中,核心素养包含着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四方面的培养内容,需要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培养策略。1、培养地理实践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中,要求高中地理课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理知识”的教学要求,保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高中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够结合地理知识辨别地理日常行为,从而能够具备扎实的地理实践力。例如:在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的课堂教学中,主要涉及到森林砍伐、草地退化、湿地干涸三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教师应该通过多媒体课件、影视作品、教学视频来集中展现我国各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最终能够自觉探究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并能选择、使用相关工具,收集生活信息,设计实现野外考察等行动方案,解决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2、培养人地协调观。在现阶段高中地理教材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主要从可持续发展观入手,同时兼顾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与人口观。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借助教学内容来科学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结合情境材料处理各种地理问题。例如:在高中地理“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与整体性”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人地协调发展思想来学习课堂知识,了解到在西北干旱地区,聚落大都分布在冲积扇的扇中上,而农耕区主要在扇缘上,从而能够在分析掌握人地关系协调与失调的内在原因,从而改善学生自身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日常行为。3、培养区域认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主要是指把地理环境组织为区域加以认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它既包括自然地理,也包括人文地理。例如:在高中地理“区域特征分析与区域差异比较”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区域气候特征、河流植被土壤资源特征入手,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主要人文地理特征进行分析,系统评价区域发展条件(优势与限制性因素),从而能够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4、培养综合思维。在现阶段高中地理教材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必须从地理要素综合、地理时空综合、地理区域综合三方面入手,强调学生逻辑思维的多元化和立体化,打破固有的地理思维定势,能够结合地理知识开展综合分析和系统研究。例如:在高中地理“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从珠江三角洲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出发,分析经济发达地区的地理现象,结合时间和空间要素,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推动力,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多维角度分析地理环境特点,掌握经济发达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发展特色。

三、总结

总之,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专业而系统的学科,它涵盖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从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四方面入手,保证地理知识与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良好的协调性,从而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人文底蕴。

参考文献

[1]章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9)

人文地理教学范文第4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的原则,本文选取了首都师范大学2005级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32名实习生为研究对象。编制了《地理教学实习状况的调查问卷》。发放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28份,占总数的87.5%。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钻研教材、理解新课程标准、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基本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成绩评价(评价学生、评价教学)、备课6个维度命题,总共20道。每道题采取5点量表记分的方法,让实习生依据亲身体验选择非常熟练、比较熟练、基本熟练、不太熟练、极不熟练,数据统计时赋予分值分别为5、4、3、2、1分。第二部分以研究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地理教育学课程与中学教学实习的互动、融合与整合状况为目的,共6道题。前4道题研究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的状况,基本属于等级量表的范畴,每个选项以一句话描述了各等级的状况,分别赋予分值4、3、2、1分。后2道题研究地理教育学课程的状况,属于类别量表的范畴,只统计各选项的百分比。

此外,笔者等人还选择性地听取实习生课程、与实习生和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非正式访谈,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笔者在中学实习1个月的经历也是本文的资料来源之一。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实习效果的总体状况

问卷的第一部分共20道题,每道题得分3为参照值,因此总分60为中等水平。本次调查中28名实习生的平均分为65.25,略高于60分,说明实习生已具备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通过实习能够基本胜任课堂教学。但是实习效果差强人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有很大的潜力可供开发。另外,有8名实习生总分低于60,占总人数的28.57%,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比例。这说明超过1/4的实习生还与一个合格实习生的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各维度得分的平均分看,钻研教材得分3.31、理解新课程标准得分3、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分3.25、基本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得分3.23、成绩评价(评价学生、评价教学)得分3.36、备课得分3.37,所有得分均大于或等于3分。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理解新课程标准得分显著低于其它5个维度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这说明相对于其它维度,理解并实践新课标准是最迫切需要提升的问题。

2.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实习的融合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相关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82.14%的实习生认为大学课程中学到的东西能够完全或者基本满足教学实习的需要,只有17.86%的实习生认为有些内容大学课程中没有学到,不能满足教学需要。71.43%的实习生认为大学学习的内容与中学教学的内容似乎不完全一致。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学科思路或知识之间逻辑关系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67.86%的实习生认为非常有帮助或者比较有帮助,但是绝大多数实习生根据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整。另有28.57%的实习生认为没有什么帮助,认为大学学到的学科思路与中学教学完全不一样。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学科素材(指中学课本之外)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71.43%的实习生认为用到的素材大部分都是在教学实习中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21.43%的实习生认为来自大学课程的素材与教习实习中搜集的素材的数量差不多。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学科内容的组织、分析等能力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53.57%的实习生认为备课时从大学课程学到的方法中得到很多启发,甚至得心应手。46.43%的实习生认为大学课程中的学习方法对实习没有多少直接帮助,甚至只是对要讲的内容不感觉陌生罢了。

以上4道题分别是问卷的第21~24题,采取4点量表计分方式,故2.5为参照值,通过计算,这4道题的平均分依次为2.93、2.68、2.25、2.39。其中第23、24题得分低于2.5,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这两道题得分显著低于第21、22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说明第23、24题反映出来的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实习的融合性较差。

3.地理教育学课程与中学教学实习的融合

从“大学地理教育学类课程中,你认为对教学实习帮助较大的是:(可多选)”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中学见习、听课(71.43%)、地理教学方法的了解(60.71%)、中学地理教学案例的分析(53.57%)。由此可见,切实解决实习生如何“教”的困惑是最突出的问题。

人文地理教学范文第5篇

1.1国内地理教育的发展情况地理教育走进课堂源自清朝末年,在讲述中国地理的同时也涉及外国地理。在民国时期,在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中各个年级每周都会有2节地理课,主要讲述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只有高三下学期才会专门开设自然地理课程。上世纪50年代,地理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拓展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常常会针对地理知识开展小组课外活动,这个时期是我国青少年地理知识比较健全的时期,也是建国以后地理教育发展最为健康的阶段,极大的提升了地理教育在文化教育中的地位。高中自然地理主要是研究经过人类作用和未经人类作用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并逐渐发展成为地理教育的独立分支,完善了地理教育的结构,丰富了地理教育的内容。

1.2国外地理教育的发展情况日本高中地理教材以世界地理为核心内容,其中主要针对世界地理的不同主题和不同区域,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地理环境和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英国高中地理教材立足于城市的现代化,并紧紧围绕本国工业生产为主的基本国情,以城市地理为核心,间接的引入自然自理知识。德国中学地理教材所讲述的内容相对独特,没有按照传统的地理学科体系,重点集中在区域地理当中。因此从上述几个国家的地理教育形式来看,未来高中地理教育的内容将会朝着“主体式”内容体系发展。

2.自然地理内容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分布以及内容的关联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自理内容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因此开展本次研究意义重大。地理知识包含文科知识和理科知识,对我国文理分开施教的教育模式来说比较特殊,而且地理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出现过较大的变化,因此研究地理教材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主要分析自然地理知识在地理教材中占据的比重。

2.1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地理知识分布情况及比例当前,在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上册中,第二单元的第七节内容讲述的是大气环境,严格来说这一节课程的内容属于环境学,则教材中其他课程的内容均属于自然地理学,而必修教材下册和高中地理选修一的内容则全部属于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教材选修二中,第一单元的第三节讲述的是我国三个主要的经济带、第四节讲述的经济带的特征与发展现状,在第二单元中第一节讲述国土整治与发展,第二节讲述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的应用。地七单元的第二节讲述的是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建设,第八单元第二节讲述的是土地资源的开发与粮食基地的建设,除上章节内容之外,该教材中其他课程内容均涉及自然地理。分析当前高中地理教育可以发现:高中三年当中开设的地理课程共有26单元,高一年级有8单元,高二年级有5个单元,而高三年级有13个单元,这26个单元共分成了107节课程,多数课程中都有自然地理学内容的分布和交叉,其中较为集中讲述自然地理的课程有38节,占据整个高中地理教育课程的35.5%。

2.2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地理内容的关联性从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地理内容的分布情况来看,自然自理内容有明显的层次递进关系,首先是宏观地描述了宇宙的环境,并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宇宙中地球的特点和地球周围的宇宙环境,然后过渡到地球表面的自然自理环境,而且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讲解是从大的环境开始逐渐向小的环境延伸和拓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