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融资半年工作总结

融资半年工作总结

融资半年工作总结

融资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山东半岛 产业结构 金融支持

山东半岛的地理边界涵盖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7个沿海地市,面积6855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人口356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截至2009年,gdp占全省总量的52%。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由“陆上山东”、“海上山东”到“蓝色经济区”的历史性跨越。从陆上山东到海上山东,是山东省发展空间的延伸和拓展;从海上山东到蓝色经济区建设,则是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和提升,是山东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型。山东半岛经济区是涵盖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诸要素的复合功能区。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山东半岛7地市的产业结构及金融结构。

一、山东半岛产业结构现状及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经济和社会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若不考虑地区城市个数,从综合经济实力看,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956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17.9%;从增长速度上看,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14.7%。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46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9%,增速是16.5%。山东半岛7地市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1620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5.4%,平均增长速度是16.2%。

从表1中可以看到,无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还是山东半岛以及全国,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稳中有降,第三产业稳步上升。

横向上看,山东半岛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第一产业方面,三个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都低于或是优于全国数据。但是,从2004、2006和2008三年的数据来看,山东半岛第一产业的比重甚至比长三角和珠三角第一产业比重之和还要大,相比来说更接近全国平均比重,这对于山东半岛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产业方面,从1992年开始,山东省包括山东半岛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比例第一次超过轻工业达到50.68:49.32。此后,重工业迅速增长,轻工业比例逐渐降低,第三产业逐步发展。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东半岛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要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方面,三地区以及全国第三产业比重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山东半岛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于长三角或珠三角来说低10%还要多,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线7个百分点。

二、山东半岛金融发展状况分析

1、山东半岛金融规模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1988—1991年,山东半岛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还没达到千万,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由70%逐年增加到将近90%。在1991—1995年,当时经济发展迅速并有过热迹象,这时贷款有所收缩,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又从近90%下降到不到60%,之后直到2008年也是在50%~70%之间波动。反观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107.5%,这说明,山东半岛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增长要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从金融规模这一角度来说,山东半岛的金融发展还是处于很低的水平。

2、山东半岛融资结构分析

(1)直接融资分析。直接融资主要是指以股票和债券为主要金融工具的融资方式。在我国,直接融资主要是靠证券市场即股票为载体进行融资,债券发行量很少,因此本文主要考量证券市场的融资。那么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市场发育程度的指标通常选择证券化率。

截至2008年,山东半岛有上市公司39家,流通股总市值2368亿元,占全省gdp的14.62%。从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有4家,第二产业有30家,第三产业有5家,其中,第二产业上市公司大多数是制造业,其次是化工行业。而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上市公司几乎没有,这也妨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图2可以看到,山东半岛1993年开始在证券市场上融资,证券化率是5%,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到2000年的时候达到最高的25%,随后进入低谷,尤其是在2005年,证券化率达到6.5%,这一情况在2007年时得到改善,但是随着金融危

机的到来,2008年又随之下降。之所以形成这么大的波动,是因为证券化率与股票市值有关,而股票市值又与经济形势和股票价格相关。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证券化率大都大于100%,我国在2007年证券化率也已达到132%。从这一方面说,山东半岛的证券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与成熟市场还有很大的距离。

(2)间接融资及其与直接融资的比例分析。间接融资主要是指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手段的融资方式。由表2可以看到,在20世纪90年代,直接融资占间接融资的比例平均值在9%左右,最高也就达到16%。在2000年的时候,股票融资很大,贷款增加值明显比前后几年要小,这一年的直接融资占到间接融资的70%,但之后几年又大幅下降到2008年的8%,直接融资规模仍然很小。

表2是2009年山东省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表,由这个表可以看出,山东省间接融资比例基本上始终保持在90%以上,除了2007年股票市场融资涨幅很大外,直接融资比例上升较快。山东金融业有些畸形发展,即直接融资滞后,企业融资渠道严重依赖银行体系,使得金融机构风险加大,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也使得企业经营成本加大。

综上所述,山东半岛第一产业相对于地区发展来说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内部不合理,高耗能的重工业结构亟需调整,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代表第三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技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本文从该地区金融结构、金融规模等角度分析了山东半岛金融发展现状,从中可以看出,山东半岛金融规模的增长跟不上gdp增长的步伐,且差距很大;融资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比重很大,直接融资比重过小,导致金融市场效率低下,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

三、山东半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金融支持措施

1、壮大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地方性金融机构无论在政策方面还是信誉方面,往往比外来机构在支持本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上更有优势。因此,要把发展和壮大地方金融机构作为山东半岛金融业发展的一个侧重点,大力培植地方金融龙头企业,全面增强本地区的金融实力。

应该说,山东半岛经济主体分散化、经济结构多元化明显,而本地区金融发展则是受体制的影响,存在诸多的限制因素,主要表现为金融开放的“内紧外松”现象,即外资银行早已登陆山东半岛,但是金融业对民间资本开放还是举步维艰。金融所有权结构上的缺陷不但有损于多元化的经济成分的融资需求,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对构建高效的金融运行机制不利。所以,要大力推进地方金融资源整合,使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为山东半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2、尝试创新,丰富各类金融工具

(1)中小企业的信贷金融工具。山东半岛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多是规模较小的企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这些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但是他们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由于担心他们的信誉,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是惜贷的。针对这一状况,开发一套适合中小企业成长特点的信贷金融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2)股权类金融工具和组合投资金融工具。山东半岛上市公司多达40多家,占山东省上市公司近一半的数量,且大都集中在优势制造业上。因此,开发股权类金融工具适合投融资双方低风险和高收益的偏好。同时,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也可以作为山东半岛投资金融工具开发的方向,这些可以提高金融支持产业的力度。

(3)产业基金。产业基金以其独到的资金汇集和高效的投资能力,可以为山东半岛在成为工业强省、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等过程中所遇到的资金问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当前山东半岛资本市场投资渠道单一,产业结构调整资金压力大,一些基础产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工业发展主体性能不强,新兴产业带动能力较弱,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履维艰。产业基金因为规模大,投资专业性强,其投资行为还可以有带动社会资金汇集的作用。因此发展产业基金,将会极大促进半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3、发展资本市场,扭转证券市场“边缘化”局面,丰富金融市场层次

山东半岛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资产运营质量方面的功能。这里所说的“边缘化”是相对于直接融资来说的,证券市场筹资额很低。因此,要实现山东半岛优质企业上市梯次化发展,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企业在主板上市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动一批能够代表山东半岛经济发展优势的机械制造、海洋化工、医药等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主板市场或中小企业板市场上市,促进山东半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

4、地方政府要加强政策协调,构建区域合作发展的产业及金融机制

随着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各省及以下各市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经济政策外部性日益突出,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重点就在于政策协调,从而打破各种壁垒,从政策上给予经济发展的自由空间。在这一方面,长江三角洲的做法可以借鉴,即建立区域统筹管理机构——长江三角洲市长联席会议,就整个地区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协商。长三角的学术会议每年必开,珠三角也有了类似的机构存在。因此,山东半岛要建立相关的协调机构,围绕各市在区域中的定位,规划自己的经济布局和产业发展重点,从整体上确定发展战略和产业金融政策。

【参考文献】

[1] 杜迎伟:促进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r].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促进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课题组,2005.

[2] 范跃进、李平、吴宗杰:山东省产业经济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 刘冰:山东半岛经济社会发展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融资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今天召开这次全市上半年金融运行形势分析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上半年全市金融工作,分析当前金融形势,安排部署下半年工作。刚才,市金融办、人行、银监分局、保险协会4家单位的负责同志结合工作职能,分别作了发言,对金融机构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讲了很好的意见,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上半年全市金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工作要求,牢牢把握“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率先发展”的工作基调,团结拼搏、锐意进取,黄蓝经济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62亿元,同比增长12.3%。二是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上半年,全市三次产业之比由去年底的3.7:72.6:23.7调整为3.8:71.8:24.4,第三产业提高了0.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1.4%,比年初提高5个百分点。三是三大需求趋向协调。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3亿元,同比增长2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亿元,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46亿美元,增长40.2%,其中出口18亿美元,增长57.1%。四是发展质量持续改善。上半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1亿元,增长31%;工业企业利润470亿元,增长3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96元,增长1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201元,增长19.8%。

在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形势下,全市各级金融机构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抢抓机遇,改革创新,为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银行业资金投放稳步增长。在国家货币政策收紧的情况下,全市社会融资规模稳中有升。截至6月末,全市社会融资规模为268.2亿元,同比增加54.5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300.9亿元,较年初增加112.4亿元,增幅9.4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05个百分点。二是银行业表外融资业务发展迅速。上半年,全市银行机构开办的承兑汇票、跟单信用证、保函、承诺四项主要表外业务总规模572.5亿元,较年初增加166.2亿元,同比增长69.9%,有效缓解了资金供求矛盾。三是直接融资工作明显改善。上半年,全市债券直接融资总额达到39.8亿元。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取得新突破,“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模式在我市先行试点。资本市场工作力度加大,金岭化工、国瓷有望年内上市。四是金融机构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上半年,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陆续开业,全市银行机构进一步完善,已达17家。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较快,上半年新增小额贷款公司3家,两家村镇银行获批筹建。经规范引导,融资性担保机构实力明显增强,其中注册资本过亿元的达到10家,是规范整顿前的2倍。另外,产权交易市场和融资性租赁公司建设,均取得了积极进展,体现了金融工作创新的成果。五是金融形势保持稳定。上半年,全市金融业整体运行平稳,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得到较好控制。监管部门的监管强度持续加大,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银行业不良贷款处于较低水平,保险业市场秩序持续好转,非法集资等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在复杂严峻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全市金融业保持了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为全年工作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金融系统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二、深刻认识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取向

全面客观地认识国内外形势,积极主动地适应国家宏观政策调整,是我们做好下半年金融工作的重要基础。当前,我们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极其复杂。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仍将继续缓慢复苏,但复苏进程依然艰难曲折。一是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缓慢。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仅增长1.8%,明显低于去年四季度的3.1%;欧元区20个成员国的增长都不同程度的放缓甚至衰退,日本受大地震影响经济大幅下降,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也不同程度放缓。二是债务危机严重。上半年,美国联邦赤字为830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高出1130亿美元,已触及14.3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希腊近期可能出现大面积债务违约,葡萄牙已经向欧盟申请救助,欧元区开始加息,西班牙等重债国将受到严重影响。三是通胀问题困扰全世界。一季度,印度、俄罗斯、巴西、韩国、印尼、越南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8.3%、9.5%、6%、4.5%、6.8%和12.3%,美国、英国同比分别上涨2.1%和4.4%;欧元区4月份升至2.8%,为30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国际原油价格维持在100美元左右的高位,棉花、玉米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也都大幅增长。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了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如果个别问题进一步恶化,不排除部分国家重新陷入衰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金融部门作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必须站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研究工作。

从国内看,上半年我国经济金融向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上半年,全国GDP同比增长9.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6%,外汇储备增长30.3%,财政收入增长31.2%。从主要指标数据看,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各种有利条件依然存在,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少。除了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长期性、结构性问题外,国内通胀预期增强、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不容乐观等问题也逐步加重。去冬今春的“南冻北旱”气候异常,强化了粮食减产预期。去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3%,超出了3%的调控目标,今年上半年涨幅更是达到5.4%的历史高位。考虑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通胀压力不断加大。预计下半年宏观调控的取向不会变,抗通胀和保增长仍将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对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取向,各级金融机构要正确理解,准确把握,着力提高金融工作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从我市情况看,全市经济金融运行情况总的是好的,但也反映出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信贷规模约束成为金融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今年以来,央行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1.5%的历史高位;同时,实行动态差别准备金率,强化资本约束,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银行资金面明显趋紧。今年上半年,全市人民币贷款新增120.3亿元,同比增长10.48%,与前年和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少增9.9亿元和15.1亿元,增速分别下降8.2个和4.6个百分点。二是融资成本上升,实体经济发展承受较大压力。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频创新高,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已突破6.46元。面对较大的汇率风险,我市涉外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明显不足。央行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在市场资金紧张局面下,放贷机构掌握议价主动,普遍上浮贷款利率,民间借贷利息更是大幅上扬,实体企业资金成本显著上升。据调查,目前全市55%以上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境。三是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因素。受货币政策趋紧影响,我市部分企业和项目资金需求受到规模与时间的双重约束,突出表现为还旧容易贷新难、贷款审批时间拉长,少数企业资金链条绷紧。民间借贷较为活跃,民间融资中介机构膨胀较快,可能影响金融秩序稳定。对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p#分页标题#e#

三、紧紧围绕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努力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关键一年。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做好下一步金融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率先发展”的工作基调,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搭建现代金融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为目标,加快金融改革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改善金融发展环境,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一)千方百计做好资金融通工作。今年我市经济预期增长目标为12%,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收紧银根的情况下,资金保障任务非常艰巨,融资仍然是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最大限度地扩大信贷规模。信贷是我市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各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黄蓝国家战略实施的品牌和政策优势,积极争取总行支持,深入开展业务创新,进一步挖掘信贷资源潜力。今年全市新增贷款在全省占比要不低于上年,并争取有所上升。要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保障,切实把保续建、保竣工、保投产放在信贷工作的首位,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对大额资金需求,特别是规模大、实力强、前景好的企业,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银行要积极争取总行直贷。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要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和自身优势,在新农村建设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发挥好扶持和引导作用。二是大力开拓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和银行表外业务融资。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企业充分利用银行间市场,扩大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规模。加快推进“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模式试点步伐,力争第一单集合票据9月底前成功发行。鼓励银行机构积极开办承兑汇票、跟单信用证、保函等表外融资业务,进一步扩大表外业务融资规模,实现“表内不足表外补”,有效增加社会融资总量。三是积极做好融资保障服务工作。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深入抓好政银企合作,大力开展项目推介、政策咨询等协调服务工作。积极推进银行与担保业合作,加快担保业务创新,增强融资担保能力。市金融办、市人行等部门要督导好银企签约资金的落实,尽快建成银企对接网络平台,实现银企对接的动态化、长效化。

(二)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资本市场具有筹措资金、配置资源、推动企业重组、促进产业升级等功能,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占据显要位置,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选好着力点,找准突破口,力争在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一是继续做好企业上市工作。要尽快完善市县联动、部门互动的推进机制,加大协调和服务力度,及时解决立项、改制、税收、环保、土地等方面的问题。要加强上市后备资源培育,着力做好宣传发动和上市指导工作,按照主板和创业板市场定位,分类指导,推动不同类型企业上市。对已进入上市程序的企业,如金岭化工、国瓷、石大胜华等企业,要一企一策,重点推进,确保年内2家企业上市。二是积极培育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要继续做好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中心组建工作,尽快落实政府出资等相关问题,搞好业务进场调研和品种设计工作,争取年内开业运营。产权交易中心建成后,要发挥其资源配置效率高、产权交易“公开、透明、阳光化”等功能,积极开展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国有公共资源、涉诉资产、土地使用权、林权、海域使用权及不良债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力争建成区域综合性产权交易市场。同时,要及时跟踪“中关村代办转让系统”扩大试点进展,争取高新技术园区进入试点范围。三是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基金。7月28日,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正式揭牌运营,基金总规模200亿元,首批投资项目全省共签约27个,签约金额49.1亿元,其中,我市项目7个,金额12.7亿元。下一步,要积极做好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跟进服务工作,加快资金募集和投资。要按照“围绕产业做基金、做好基金促产业”的工作思路,依托我市汽车、石油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以开发区、胜利工业园为平台,加快设立汽车产业投资基金和胜利石油装备产业投资基金。同时,重点做好浙商投资基金引进和组建工作。市金融办要尽快研究出台促进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意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基金,努力形成黄河三角洲地区基金聚集地。四是大力发展债券融资。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发挥指导、服务作用,选取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企业,积极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短期融资券。要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进入债券市场,整合企业债券市场资源,不断提高债券融资比重。五是积极利用民间资本。下半年,市金融办、人行牵头,进一步搞好民间资本投资活动调研,摸清情况,完善政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积极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更加注重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一是充分发挥保险业风险补偿功能。积极推动保险公司扩大保险覆盖面,大力发展企财险、货运险等险种,突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保险保障。二是大力推动保险业参与社会管理。在服务“三农”方面,要认真总结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区域和品种;积极推动林业保险业务,支持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开办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干部养老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外出务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等业务,适应农村发展和农民需要。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要继续大力发展责任保险与治安保险。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要加快发展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推动保险公司参与企业年金业务,推广计划生育保险,拓宽补充医疗保险服务领域,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三是进一步规范保险市场发展秩序。加强保险业诚信文化和行业自律建设,规范保险业市场竞争行为,提升保险业综合服务水平,增强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

(四)加快推进金融业改革发展步伐。一是加快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要继续做好股份制银行引进工作,加强服务协调,完善政策措施,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进一步加大证券、期货、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建设。二是培育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深化农信社改革,落实好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意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城商行增资扩股和更名工作,确保按计划进度完成。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规范管理,加快发展融资性担保、融资性租赁机构。大力培植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融资性担保等金融骨干企业,促进做强做大做优。适时进行资源整合,组建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发挥对地方金融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三是健全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加快会计、法律、资产评估、资信评级、股权管理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发展拍卖、典当等专业性金融服务机构,不断完善金融产业组织体系。#p#分页标题#e#

(五)大力促进县域金融创新发展。前段时间,省政府刚刚召开了全省县域金融发展座谈会,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县域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积极推动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和金融服务创新,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县区,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水平。下半年,市金融办要对县区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一次详细调查摸底。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促进县域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打造金融强县,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融资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特邀专家: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 张铮

特邀专家:南京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助理 董文昭

特邀专家: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总监 项廷锋

特邀专家:中央结算公司债券信息部 李妍

主持人: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债券》杂志执行主编 景乃格

主持人:今年上半年,为了防止经济下行、促进经济增长,我国出台了一些微刺激政策。刚刚的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4.7%,超出市场预期,整体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请各位嘉宾谈谈,当前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如何?国内和国际宏观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和可能的风险都有哪些?

祝宝良:我感觉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还是缓中趋稳的,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经济增长速度从去年的7.7%降至7.4%后,逐渐平稳。农业、工业生产、消费、出口、就业以及价格都趋向走稳,投资虽有减缓,但也在走稳。经济运行基本处在合理范围内。

但是,投资方面出现了“两缓一增”,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得较快,而房地产和制造业的投资在放缓,说明企业自主性的投资增长不快,政府主导的投资发挥了较大作用。另外,PPI同比、环比的速度还在下行,产能过剩仍非常严重。从库存的数据看,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增长非常快,而原材料库存减少,这可能会带来下半年进口的增加和生产的下降。这反映出经济增长还是没有稳住,我个人认为下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还在。

宏观经济的风险点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第一,虽然上半年M2数据增长过快,超出了所有市场人士的预料,但是在M2增加的同时,社会实体部门的融资成本还没有降下来。第二个风险是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房地产的投资究竟如何,房地产的价格会回落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对于中国经济非常重要。由于不清楚房地产的供给、需求、存量分别有多少,使得房地产的调控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另外两个风险是产能过剩问题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摆在一起,我感到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

由于短期内出口、消费基本稳定,要稳定下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还是要看投资。因此,在房地产投资放缓的情况下,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长的核心就是找出能对冲房地产投资下滑的投资。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会发挥作用。刚才提到,6月份M2增长较快,信贷投放较快,相当一部分钱可能进入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判断,经济回升的动力虽显不足,经济仍在下行,但是下行幅度不会太大,基本上是平稳的态势。

张铮:今年整体而言,政策基调是稳中求进,因此预计下半年宏观经济整体将比较平稳。

从政策面来看,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

一是从中央到各部委,对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均非常重视,相关政策达到了预期效果。一方面,从直接融资成本看,如信用债利率,从年初至今一直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从部分融资附加成本看,发改委等主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收费检查非常严格,许多不合理的融资附加成本收费项目被整改取消。

二是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明显增强,市场对未来人民币汇率升贬值趋势预判难度加大。相应市场从过去单一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转变为当前的预期分化和不确定状态。由此,外汇市场渐趋均衡,市场出清加速,规模过大的外汇占款增量或不复出现,这有利于减少外部因素对于货币政策的干扰,增强政策的独立性。

此外,在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存款人的选择空间扩大,其资产配置结构中,存款的占比将降低,而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等市场化产品的占比将升高,市场投资主体愈发多元化。由此,金融市场走势将由众多市场参与机构共同博弈形成,单一机构对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小。相应市场走势会变得越来越不好琢磨,越来越看不清楚,也越来越有意思。这也是值得关注的。

董文昭:关于宏观经济形势,可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投资方面,实际上房地产投资已经难以大幅度的改善,如果想要通过基建把投资拉上去,目前只剩下高铁、军工、核电这些领域。预计下半年地方债和铁道债的供给会放量。

二是在货币政策方面,就是要控制总量,可能单月或者单个季度上有一些波动,但是总量基本上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上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货币的流通速度、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管理问题可能就成为重中之重,所以这可能是银监发今年多次发文的意图所在,强调在开展同业业务时,第一要安全至上,第二要注重管理,最后再兼顾盈利性。

三是在农产品价格方面,从目前来看,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农产品价格整体下降趋势还没有明显扭转,而中国的CPI波动可以说近似于猪肉价格的波动周期,所以在农产品价格走势没有转强之前,预计下半年的通胀不会有太大的提升,这也给央行货币政策的“稳中带宽松”提供了很好的操作余地。因此,要看金融机构怎么去理解,是在坚持安全的前提下再去追求利润,还是在追求利润的情况下再去符合监管要求。

项廷锋:随着经济的趋势性下行,GDP增速等表征经济运行态势的指标已钝化,需要引进其它指标,以研判经济运行态势。在这方面,“克强指数”是一个不错的参考指标。政府微刺激以来,“克强指数”显示:中国经济确实出现了触底回升的态势。但是否构成趋势,需要接下来几个月的宏观经济数据作进一步的印证。

中采咨询(CLII)的数据显示:经过近几年的调整,民营等小企业该淘汰的都已淘汰,留下来的资质都应该还不错;而以国企为主的大企业的库存已持续处于低位;持续的微刺激,经济的确出现了触底回升的迹象。

不过,房地产在我国经济中的占比较高,上半年房地产的下行对经济的拖累很明显,微刺激对经济的作用更多在于托底,虽然中长期来看,也有促转型的含义。

中国经济要出现趋势性的复苏,一是需要新兴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明显提升,这需要较长时间;二是需要传统产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关停并转,核心不在关停,而应该在并转上。总理明显提出盘活存量,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唯如此,中国经济才会出现“新兴产业的持续做大、传统产业的并转”两条腿走路的局面。

在目前产能过剩的阶段,中国经济不需要全面刺激,否则长期结果一定是大量产能重新恢复,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

李妍:在多项“微刺激”政策的开展实施下,二季度我国经济状况较一季度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经济整体复苏势头并不十分牢固。

由中债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曲线可以观察到,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年初的4.6%大幅下行至半年末的4.06%,而期限利差经历了由放大至缩窄的过程,10年期与2年期国债期限利差由年初的25BP一度扩大至110BP,为近3年来最大值,后又收窄至45BP,国债收益率由陡峭化转平坦化趋势明显,反映出市场对经济复苏仍存在一定的悲观情绪。

祝宝良:国际方面,我个人认为,国际经济环境已经稍微好转,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发达国家经济有所好转,发展中国家略有回落,总体来看,经济是缓慢向上的。那么世界经济的风险在哪,第一,就是发达国家现在货币政策已经出现分化。例如美国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长期利率可能上行,而欧洲跟日本还是继续量化宽松。第二,我认为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要适当放缓,这样一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就不一致,就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如汇率的波动,美元可能会升值,以及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等。另一个风险就是政治军事冲突的风险,这个风险对我们的“走出去”战略也会有所影响。总体上看,我们感觉世界经济会使中国的外贸出口略有好转,但难有大的改善。

主持人: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请各位嘉宾预测一下三季度央行将实施哪些货币政策?对货币政策工具将如何选择和使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出现哪些进展?

祝宝良:我个人觉得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可能不太会有太大的放松,但定向操作还是可以继续。

我这里强调一点,从宏观调整的角度判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一定的配合。我们看到,今年1~6月份的财政政策是相当积极的,一是财政支持的力度非常大,二是上半年的财政结余与去年同期的财政结余相比下降约3400亿元。我个人认为,受制于今年全国人大关于财政预算支出的约束,下半年财政支出的速度有可能会减慢,那么如果要稳增长,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可能需要稍微积极一些。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应该比上半年,至少比1~5月份要宽松一些。但此前我们预计6月份M2的增长速度不会超过14%,可能接近13.5%左右,现在看6月份的数据,M2增加1万多亿,增长速度有些过快,超出预期约1个百分点。如果是这样,我认为下半年M2的增长速度应该适当靠近14%比较合理。

至于货币政策的工具,我认为在利率接近零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创新各自的货币政策,原来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短期利率,通过短期利率引导中长期利率的变动,现在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调控思路都在发生变化,货币政策不仅要调控短期利率,同时也在调节中长期的利率,甚至直接支持一些重要的领域,如美国直接购买“两房”的债权,日本直接购买企业债券等。

对中国来说,我个人认为,在国企、财政等改革无法于短期内完成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实际上在承担部分结构调整的职能,虽然勉为其难,但不得已而为之。我基本上支持现在所谓的定向调控,以及其与微调控相结合的调控方式,还是可以在稳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张铮: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操作难度比较大,定向方式或有益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其一,从调控主体看,很可能选择一些商业化程度不高的机构,如政策性银行;其二,从调控对象看,将主要针对特定融资实体或项目,如中小微企业、“三农”相关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定向调控确实需要把握一个“度”,如定向的内容太多,就脱离了结构调整的本义,会引致总量上的变化。

货币政策目标应根据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制定,而对具体的货币政策工具和方式宜灵活选用,并没有一定之规。具体采用何种工具,从总量上来看对金融市场、债券市场的影响均不大,货币政策目标的合理制定才是关键。

从利率市场化进程来看,贷款的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完成,债券的利率市场化早已完成,当前主要需推进的是存款的利率市场化。如果推出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那么我国利率市场化至少可以说是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同时,近年来在央行持续引导下,Shibor利率的基准性不断增强,央行的调控逐渐具备了市场化的基准。市场原本预期央行将于上半年推出一些重要政策,特别是批准面向企业和个人发行大额存单,而从目前看,实际推出时间延后,表明央行的政策操作仍较为慎重。

董文昭:我们认为三季度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可能还会延续二季度的思路,延续定向调控、精准发力的政策意图,但这种定向实际上是用量的手段来达到价格目的。就是说鼓励金融机构依据这些政策去服务实体经济,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是想达到一个价格目的,但实际上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还有待商榷。一方面,对于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银行,用这种方式可能最终还是达不到政府想要达到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于大行、股份制银行或者说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商行来说,这些方式还是有用的。

项廷锋:中国经济目前处于转型期,需要在增长与改革之间动态权衡,如果经济增速下跌比较快,改革就慢一点,通过微刺激稳一下;如果增长速很平稳或上行,微刺激性政策就少点,改革就推进一下。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改革可能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为了更好地兼顾增长与改革,作为总量的货币政策需与作为结构的财政政策配套,当下的货币政策,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操作的。

从中期角度看,货币政策从量向价转变,需要特别关注这个趋势。我国货币供应量中基础货币大约27万亿元,其中外汇占款贡献了24万亿元,现在外汇占款在显著减少,接下来货币政策的重心肯定要从调控数量向调控价格方向来转变,实际上就是要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当前想要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很困难,利率市场化进程面临一个很大的门槛――结构问题要先解决,否则利率市场化的结果一定是利率全面上行。因此虽然离全面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只差一两步,但其实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解决好经济结构的问题,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就会比较顺当,整个市场的利率水平也会相对平稳。

李妍:周小川行长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曾经表示,央行正准备两个或三个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并且指出,中国将需要抵押品新工具。我认为三季度货币政策将有以下特点:

首先,“稳”还是主旋律,货币政策仍将延续定向调控而不是全面刺激。其次,以抵押补充贷款也就是PSL为代表的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有可能推出。为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引导资金流向特定行业、领域,央行有意对短期和中期利率均形成引导、控制。现有的调控工具对短期利率引导较为有效,而抵押品新工具的推出能引导中期利率,实现价格型货币调控。最后,我认为财政政策可能将配合货币政策同时发力,定向税收减免政策可以期待。

主持人:刚才大家也谈到了政策的适度宽松是我们现在调结构的必要条件,但我想还有一点就是要维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尽量在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微调。请各位嘉宾预测一下三季度资金面的松紧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情况。

祝宝良:我刚才讲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配合。如果下半年的财政政策相对于上半年偏紧,那么要稳定经济增长在7.5%左右,我个人认为,货币政策就应该更大的发挥作用,除了定向调控,货币总量还要适当放松一点。总体上看,下半年货币流动性应该是适当的,三季度应该比1~5月,甚至比上半年整体水平再稍微松一点,但不能松太多,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稳增长,在这个基础上,抓紧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

张铮:6月末M2同比增长14.7%,明显超出市场预期。但在实际资金操作中,并未感觉到6月份的流动性偏宽松,说明该数据作为时点数据,不具备太强的代表性。

从上半年情况看,央行的流动性调控做得非常好,流动性整体非常平稳,市场感觉基本是不松不紧。预计下半年流动性将延续这样的平稳态势,不会有太大的起伏变化。

董文昭:我们认为流动性宽松是一个大概率事件,预计7天回购利率的区间是在3%~3.5%之间。但有一个情况值得关注,就是目前的代客资产和负债之间的资金价差在继续缩窄,部分银行已经开始出现微利、甚至是无利可图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去年6月份曾经出现过一次,当时就是在异常平静、价差缩窄的情况下,6月底突然冒出了“钱荒”事件。我认为有了去年这种经验教训以后,今年可能所有金融机构在应对手段,包括杠杆率水平方面都会有所准备。但这种情况是否会再次出现“钱荒”还不好说,在这里简单地给大家做一提示。

项廷锋:经过去年年中的钱荒之后,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显著提升,今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对于利率市场走势的把握、对于宏观经济的支撑,都做得非常到位。

因此,在增长与改革兼顾的经济转型期,流动性会总体平稳,下半年市场的流动性情况和上半年会基本接近。需要注意的,就是新股发行可能会对资金面稍微有些冲击,但总体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李妍:尽管受缴准、分红、申购、打新等因素的扰动,7月初资金面表现偏紧,但整体来说三季度资金面仍将维持中性偏松的态势。在融资成本仍然偏高,中小企业依然面临融资难问题的时候,流动性骤然转紧不利于经济整体复苏。另外,M2的数据表明市场资金总量是较充裕的,央行可能将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引导资金利率水平。

主持人:各位嘉宾对三季度债券市场的走势是如何判断的?对于不同类型的投资机构而言,应采取怎样的投资策略?

张铮:现在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杠杆率均已升至较高水平,从融资结构来看,特别是企业,确实需要增发股票、补充资本金。例如很多电力企业的负债率已超过80%。如果再考虑没有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表外融资,企业的实际负债率还要更高。

但是,当前股票直接融资的成本高,且发行难度大。以银行为例,银行股每年分红率(股息率)6%左右,但银行股股价太低,基本都已跌破净资产。在企业高负债率的融资结构状况下,企业的信用风险尚未见底。

董文昭:我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债券市场的投资价值肯定下降了不少,去年只要坚定地买入并持有就可以了。从投资策略来看,今年三季度,从银行来讲,利率债还是我们的首选,不管是从资本配置压力角度,还是从以后对冲工具不断出现的角度来说(包括预期银行会进入国债期货业务,以及衍生品交易品种增长等),利率债都是银行投资的首选。

对于信用产品,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我们团队而言,还是比较谨慎的。至少在刚性兑付事件没有被彻底打破之前,大家的信用利差拉的不会特别大,可能我们没有必要放太多精力在信用债的精挑细选上,毕竟银行要进行的是大类资产的配制。而对于基金来说可能就不一样了,其资金量决定了如果在利率债上没有大的机会,反而在信用品种上会有比较好的淘金余地。但我觉得真正的市场机会是在信用债真正出现兑付风险,大家开始真正关注和研究信用品种的时候。

从总体上来说,我们对于三季度的债市还是比较乐观的。

项廷锋:当前债券市场走势比较疲软,肯定不是因为流动性出了问题。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几个方面:

一是预期发生了变化,投资者或者预期经济复苏,或者预期需要进一步微刺激(如果认为经济复苏偏弱的话),有利于股市;同时,面对长达五年的熊市,包括监管层在内的市场各方面都希望股市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

二是上半年债券市场出现了较大涨幅,从中债财富指数来看,市场上涨幅度到接近6%。经历如此大幅的上涨之后,投资人的心态也会肯定要发生变化,比如要锁定收益。

三是债券市场下半年的供给压力比较大。

所以我对下半年的债券市场的看法是稍微有点谨慎的。不过,中长期来看,我国的社会融资成本比较高,如果社会融资成本出现下降,对于债市肯定是长期利好。因此,中长期来看,我认为觉得债券市场还是大有机会、大有作为的。

李妍:今年上半年,债券市场整体呈现大牛市。尽管受“11超日债”等信用违约事件的冲击,3月份债券市场价格出现了一定回落,但受两次定向降准等政策的影响,二季度债券市场继续走出了一轮上涨行情。

对于三季度,一方面经济基本面虽有所改善,但经济复苏势头并不牢固,另一方面预期央行会通过定向操作引导资金利率下行,降低实体融资成本。因而从这两方面看,对三季度的债券市场来说是有利的。不过进入6月份以来,市场观望情绪较为浓重,一方面伴随着此前的收益率快速下行,部分机构已获利了结,另一方面市场也在静待政策的下一步动向。因此预计三季度债券市场不会像上半年一样那么乐观,但也不悲观。

融资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有效投资;关键作用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R大势贵在顺而有为。长期以来,作为东北地区开放前沿和政策高地,大连市一直得风气之先,多次成为国内获得特殊开放政策的先导区域,叠加新一轮东北振兴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崭新机遇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东北经济板块整体塌陷的双重挑战,逐步降低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发挥好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保持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是保持城市旺盛增长活力的根本所在。

一、投资发展现状推断

(一)新常态下经济企稳,投资增速逐步趋缓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国际国内形势愈加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加大,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投资规模得到有效控制。

2016年上半年大连市完成GDP3 633.8亿元,同比增长5%,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省各市首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 010.5亿元,同比下降64.2%,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完成601.8亿元,同比下降73.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08.7亿元,同比下降28.8%。多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使全市的投资规模基数不断增大,受经济周期影响,保持投资持续增长客观上难度加大。

(二)民间投资总量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扩展

随着各级政府鼓励和促进民营经济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民间投资成为大连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2016年上半年全市完成民间投资612亿元,同比下降62.2%,降幅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总量的比重为60.6%,比去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在全市投资领域的主导地位日趋巩固。

随着国家对民间投资准入领域逐步放宽,民间投资领域不断拓展延伸。2016上半年,大连民间投资拓展到除国际组织外的19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其中: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等6个行业民间投资占本行业投资比重均.超过80%。

(三)结构调整日趋加快,三产动能持续提升

投资结构和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和经济走向,一定的产业结构是由以往的投资结构形成的,现在的投资结构又将影响将来的产业结构,而且存量资产的调整总是需要一定的投资增量来推动,大连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城市,由于传统产业比重较高,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从当前全市投资产业结构看,具有明显向三产倾斜的特点:一产比重稳中有降,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从2010年的5.8%下降到2015年的3.3%,继而下降到2016年上半年的1.8%;二产比重持续下降,2015年二产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1.5%,比2010年下降6.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比重下降5.8个百分点,2016年上半年二产投资所占比重继续回落至21.4%,其中工业投资比重为21.2%;三产比重明显上升,自2011年起三产投资所占比重持续超过投资总量六成,2015年达到65.2%,比2010年提高8.8个百分点,2016年上半年三产投资所占比重高达76.8%。

(四)供给侧改革有序推进,房地产市场荣景显现

2016年上半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08.7亿元,同比下降28.8%,降幅同比扩大1.9个百分点,但比2015全年收窄8.4个百分点,比固定资产投资降幅低35.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投资总量的比重为40.4%,比去年同期提高20.1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房地产投资完成288.8亿元,同比下降27%,占房地产投资的比重为70.7%,比去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低迷状态并未牵制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双双增长,大连市购房者信心有所回升,购房需求平稳释放,去库存效应初步凸现,上半年全市共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35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6%,较去年同期止降回升20.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27.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9%,止降回升1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6.5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实现商品房销售额326.6亿元,同比增长10.8%,较去年同期止降回升28.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294.7亿元,同比增长7.8%,止降回升19.9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商品房去库存能否取得实效,截至6月末,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为1128.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待售量比3月末、4月末、5月末分别减少43.6万A1万、324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企业适时优化推盘,现有库存中的优良部分逐步消化,商品房待售量连续三个月逐渐缩减,在各种政策利好下,去库存效果初现。从房屋用途看,住宅待售面积为851.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6%,降幅比全部房屋待售面积高0.4个百分点。

二、投资领域掣肘因素

(一)投资发展遭遇瓶颈

一是面临经济周期规律的影响,各投资主体投资热度减弱,2016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 010.5亿元,同比下降64.2%,降幅比去年同期扩大49.9个百分点。从资金来源看,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利用外资和其他资金分别为211.8亿元、587.9亿元、4.5亿元和210.4亿元,分别同比下降65.8%、64.9%、55.6%和29.8%。二是由于银行为规避风险、借贷意愿不足,融资渠道依旧以企业自筹为主,上半年企业自筹资金占全市投资资金的55.6%,国内贷款占比则为20%,表明金融体系所提供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投资企业的现实需要,企业融资难问题依旧严峻。三是投资预期收益下降、成本提高、资金回收期延长,影响投资信心,上半年大连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仅为97.9%,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下滑,但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却在不断上涨,导致企业成本提高,投资收益回落,不少民营企业处于观望态势。

(二)投资结构经受考验

长期以来的投资拉动,使大连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日臻显现。投资效果系数是一定时期内新增生产总值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率,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增加的生产总值数量,是从宏观角度近似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社会经济效益的指标。“十二五”时期全市各年份投资效果系数呈加速下滑态势,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对生产总值的贡献明显下降,2011年为026,2012年为0.19,2013年为0.05,2014年为0.06,2015年下降为0.01,即投入每百元固定资产投资额新增生产总值仅为1元。

从另一角度说明,投资需求经历了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固定资产投资不能简单地追求扩大总量,要充分利用全市可用、可观、可贵的选择性投资空间,从解放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出发,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争取使“新常态”对接一个尽可能长的有质量、有效益的可持续增长平台期。

(三)民间投资流向偏窄

长期以来,全市民间投资主要流向制造业和房地产,2016年上半年两个行业投资占民间投资的比重超过七成,排在第三位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占比仅为13.4%,其他行业均不足5%。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完成145.4亿元,同比下降77,2%;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完成288.8亿元,同比下降27%。

从项目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在教育、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电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等行业民间投入比重均小于1%;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等行业因投入大、周期长、回报低等特点,民间投资占比也呈缩水趋势;而在卫生社会保障福利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流人资本则逐年增多。

从民营企业的实践看,企业普遍认为在项目审批上仍然存在行政审批程序多、时限长的症结;地方政府政策多变,“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依然存在;缺乏对民营企业投资项目单位在立项、施工许可等各环节业务培训。企业对带有公共资源性质、回报稳定、利润较高的项目,如自来水、污水处理等项目兴趣较大,但最终达成意向企业以央企居多,真正纯民营企业参与较少。

三、有效投资发力途径

新经济背景下,中央明确既要发挥好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更强调了投资具有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使命。扩大有效投资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传统增长引擎动力有所下降形势下,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的重要举措。

(一)发挥预算内投资引领作用

当前扩大有效投资不能再依赖公共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而要切实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式,带动和激活社会投资。对于政府而言,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把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到一成的预算内投资管好用好,发挥预算内投资的引导作用才是关键。同时放眼促进全社会投资工作,从投资向投融资转变,加强与政策性金融、债券、基金、保险等资金的协调配合,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共同投资来加强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激活社会资本投资热情

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依法保护民间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效调动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的积极性。着力加强PPP项目推介工作,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项目。完善和制定相关法规制度,创新PPP项目收益和分配机制,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大力推进项目核准制度改革,建设和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立协同监管机制。把促进民间资本投入工作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激发民间资本的创造活力。在财政收入增速已经降到“个位数增长”的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债务逐步纳入硬约束的情况下,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制定鼓励社会投资具体措施,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

(三)积极推行“产城一体化”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积极推行“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新途径,把城镇的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运用高新技术催化、文化要素植入、产业链条延伸、高端业态引领等融合途径,推动城镇的差异化、特色化之路,构筑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奋力抢抓以文化创意、旅游度假、养老产业、生态农业、高科技等新兴产业为先导的全新发展机遇,通过与产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新模式,将房地产开发业打造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有力推动力量。

融资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据云南省统计局的今年上半年云南主要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上半年云南生产总值(GDP)完成4640.59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居全国第2位、西部第2位。今年一季度,云南GDP增速甚至曾领跑全国,位列第一。云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据中行云南省分行消息,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全辖资产、负债总额双双突破1500亿元,实现净利润逾12亿元。

压力中求发展

据云南省统计局局长姚堂文分析,上半年云南全省农业、工业、投资、消费、财政、金融、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数据表现稳中趋缓,但仍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主要经济数据增速高于全国。总体上来说,云南既有稳增长的机遇,也有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

面对压力,多家驻滇金融机构正在积极应对。省委、省政府年初提出,2013年全省金融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力争全省银行信贷增速达到全国信贷平均增速,涉农贷款和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省信贷平均增速,全年新增银行各项融资达到2500亿元。

为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和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今年上半年以来,该行着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经过全行上下的努力,一季度该行负债业务和中收业务创历史新高。中间业务净收入圆满完成“开门红”计划,人民币存款市场份额较年初提高 0.4个百分点。

负债业务方面,强化考核和管理,着力提高存款的稳定性和收入贡献;依托特色业务带动存款,提高投行业务、直接融资及保证金业务对存款的贡献;针对薄弱行业开展“破冰行动”,大力提高存款占比;狠抓薪酬业务,拓宽存款来源;通过银医诊疗卡、金融IC卡等项目带动客户及存款批量增长。

中间业务方面,深度挖掘传统业务潜力,以结售汇、结算业务为支点,积极发展代收付业务;保持资金业务传统产品的稳步增长;加大投行业务发展力度;发展保险、证券等“纯”业务,积极开展创新类业务,提升金融机构业务盈利能力;发展中小企业特色业务,通过产品和授信方案优化业务结构,提高收益水平。

资产业务方面,该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存款增长情况和RAROC提升幅度,合理摆布各业务条线贷款规模。

优化资源配置 有序推进转型

据中行云南省分行介绍,今年上半年以来,该行着力搭建内生动力机制平台,有序推进管理转型,扎实推进风险防控,全面推进综合治理,省分行在全辖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内生动力机制平台的搭建方面,该行不断优化财务资源配置,优化费用管理机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例如不断强化二级机构对贷存比的内生动力管理;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全面清理存量业务资本占用,制定改进资本占用实施方案,不断提高RAROC水平;加强流动性的前瞻管理,注重资金日间监控,在确保备付金控制在总行核定范围的前提下,有效压缩低息备付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考核机制上,通过精简考核指标,统一考核标准,使得省分行考核体系与总行指标体系无缝对接,并结合该行实际,加大重点工作、作风建设等管理类指标赋分,确保省分行的既定重点工作的推进。

在管理转型方面,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突出绩效考核结果运用,激励先进,以增强各级班子的凝聚力为核心提升班子领导集体的合力;优化运营管理流程,设立二级机构业务中心,以业务量为依据,对符合准入条件的机构视情况设置业务中心,并根据业务量每年动态调整;加快派驻业务经理转型,梳理营业网点派驻人员管理流程,规范派驻人员工作职责、监督机制和汇报路线,增强重大风险的把控能力。

通过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开展行业调研,制定投向指引,加强审批,开展资产结构调整分析,制定重点客户授信策略,指导业务健康发展,扎实推进风险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