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 红色精神 内涵 特征

    文/管仕廷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红色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如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信仰、政治作风、政治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支撑。

    红色文化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一提到红色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革命、战争、流血、牺牲、解放等概念,认为红色文化就是与这些概念相联系的文化,它首先是一种革命文化,革命是红色文化的主题与主要内容,这是红色文化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与初步认知,也是人们对红色文化最直观的理解。其实,红色文化以“红色”为主题、为核心,在内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区分。在狭义上,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形成,在中国革命的红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反映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国家、创造美好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文化思想与价值体系,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可以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主流、源泉。而在更广义的范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有些特定的内容如关于理想、信仰、道德追求、奋斗目标、奉献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等都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

    (一)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及表现

    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它是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精神遗产的物质载体。红色文化在形式上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态(或载体)的文化,这种形态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如表现革命内容、革命思想、革命过程的文化作品,包括小说、文章、诗歌、戏剧、标语、歌曲、出版物和革命文献;也包括革命遗迹、纪念地、标志性物件等,如战场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领袖的故居、旧居等纪念馆,革命前辈用过的物品或穿过的遗物等(也包括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要遗址、纪念地、物品等)。这些物质载体承载着红色文化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人们一接触到这些东西就会联想到红色的、革命的主题、历史、事件及革命思想、意识与观念。

    (二)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及内涵

    红色文化的内容即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指的是红色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理想、信仰、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科学文化知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红色文化的精神在早期等同于革命精神,其后内涵在不断丰富拓展。红色精神大致分三个历史时期:在1949年之前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年之后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已超越了革命主题,出现了“建设精神”或“创业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1978年之后进入改革开放,又出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形势下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资源。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红色文化”愈发凸显其作为主流价值的突出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续精神动力和软实力,并承担着引领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也有人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红色精神的内涵愈益丰富,如体现红色文化内涵的“红歌”在今天已不仅仅局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歌曲,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弘扬真善美的、体现我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歌曲都是“红歌”,这表明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已有了新的诠释。

    二、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

    红色文化是革命的文化,是反帝反封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体系,是在汲取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的新文化体系,因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天然成分、养料和重要构成。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民族性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性即它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坚持了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守客观真理的科学品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正确地揭示和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红色文化又是一种科学的文化。红色文化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红色文化不是为少数人垄断的精神产品,而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创造的思想文化,是一种大众性的文化。它着眼培育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道德追求的时代新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红色文化既是主流文化,也是大众文化。红色文化始终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服务于人民大众,满足着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发挥着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作用与功能。

    (二)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

    “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民大众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理想、新的道德和新的精神。红色文化极大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为全社会提供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红色文化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就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红色文化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而这个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则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旨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源泉和优秀资源,为后者输送土壤、空气与精神养分,决定并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新的革命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革命文化运动的产物,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引领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前进的意识形态,是共产党人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表达,红色文化因此而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变革创新、文明发展的内在灵魂、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特性的论述。红色文化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政治斗争,服务于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内涵并体现着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红色文化属于无产阶级的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并为之享用的文化,体现着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与宗旨,是我们党在革命与建设的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文化表达,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文化宣示。红色文化又是红色政治,是我们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红色文化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历史意识、政治追求和道德取向,彰显并表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与价值体系。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可以凝聚时代人心、彰显时代精神、锤炼民族性格、锻造民族风骨、提升民族品格,红色文化具有塑造新人、涵养人心、促进民族自新的价值与功能。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内涵 时代价值 探索与研究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是进行文化传承与发展重要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党的基本理论主张,在与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展现了强大的感召力。

一、中西方文化内涵对比

(一) 西方文化内涵讲究优胜劣汰

西方文化内涵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追求自由为核心价值观,本质是优胜劣汰。金钱在人际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追求财富最大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是竞争就是毁灭。西方文化内涵极大程度的重视物质发展,物欲横流,忽视人文教育,人与人之间互相争斗,导致经济上的大退步,由西方列强的贪念作祟导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的沦丧,人格的扭曲,这都是竞争意识的作祟[1]。达尔文所崇尚的物竞天择正是西方文化内涵的体现。

(二) 中华文化内涵是讲求以人文本

中华文化内涵讲究仁爱,孝义,脱离低级动物,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讲究一个和字,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奉行仁、义、礼、智、信的理念,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重视人性的发展,和字体现道家的“无为”思想、儒家的“仁义”思想和佛家的“慈悲”情怀,包容万物,体现中华文化的关键。《弟子规》上讲: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 可见,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接近实质的人学,其宗旨就是克服人的自私自利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部分,与政治、经济处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是经验的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是一代代华夏儿女呕心沥血的经验总结,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导向,是对当代社会人们价值观的缩影,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淀和凝聚,是对社会主义全方面的概括和展望。它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借助传统文化的发展点,坚持以人文本,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结合自身进行整合创新,形成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中华文化奠定了文化建设的基础,给予中华儿女强烈的文化自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是整个民族的精神向和追求,深入到每个国人的骨子里,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中华儿女自带独特的气质,与其他文化区别开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是一爱国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华文化的积淀,传承和发展,都展现了强大的魅力,和勃勃生机[2]。就像所说:“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身后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要有强大的自信心,从容淡定的魄力,奋发图强的勇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创新激发出无穷的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还面临着许多的质疑和挑战,强有力给予这些质疑和挑战以回击,使其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体现的时代价值

中华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依然熠熠生辉,现代的发展理论大都结合了文化的底蕴和时代精神,以人文本,建设和谐社会等带有中国特色的理念都体现了这个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也在于它与国情所结合的创新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不但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发展与创新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发展没有界限,文化内涵的创新也没有停止[3]。党的十六大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国情进行创新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面对国外的文化同样如此,做到洋为中用,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一)以人为本的时代价值

对传统文化进行提取整合,赋予它现代文化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体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能忽视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历来注重以民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最好的写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以人为本正是由此演变而来,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真切反映了马克思与中华文化的结合,完美展现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在面对现如今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依然能够保证其重要地位。缺少了中国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和平发展的时代价值

中国现代化的理念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直接否定,也不是全部照搬照抄,而是在区分的情况下进行吸收。总书记提出“和平崛起”的概念,阐述了中国坚定信念、矢志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有效的消除了国际社会的舆论,为国家发展获得更有力的话语权[4]。中国和平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把中国坚持的理念向全世界展现,把自身发展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展现一个热爱和平的大国形象,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传承中华文化占有越要的地位,从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学习中华文化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糟粕指的是封建帝制等思想,中华文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行为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达到人自身的高标准、严要求后,达到大公无私精神境界,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所在。中华文化表明,为他人着想就是善的,一心只考虑自己就是恶的。善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这里都有所体现[5]。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合进党的执政中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仁爱思想,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要义所在,同时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了能够较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魂”开始被很多党内干部人员所抛弃,这就使得视人民为鱼肉、腐败贪污层出不穷,而为了扭转这一“党魂”丢失的现状,我们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道德高尚的人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将由此实现不断的贯彻与落实。值得注意的是,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放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更好实现,我国全体民众所共同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也将获得有力支持。

结束语

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一个金钱至上,一个以人为本,而通过本文研究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所体现的时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中必须要践行的价值观和宗旨,我们就能够较为直观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长春:《文化强国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上下)》,人民出版社,2013版.

[2]孟宪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论析一对中国共产觉文化建设的J识》,载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

[3]王向清:《中国将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发展历程》,载于《邵阳学院学报(狂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4]田贵平、竟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解读》,《长白学刊》如14年第6期.

[5]朱可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支撑》,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5期.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范文第3篇

【语义不对等;文化内涵;词义联想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981(2008)12-0094-01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和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摘要:

一、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的熟悉的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例如摘要:英语中的victoriagirl(维多利亚女孩),指的是思想比较保守的女性,因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思想比较保守,所以以这位女王的名字来形容那些思想行为比较保守的人等等。中文中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有词汇空缺现象,例如摘要:王母、朱雀、玄武、土地庙、中山装、景泰蓝、红眼病、四大金刚,五福同寿等等,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

二、词义和文化的意想差异导致语义不同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和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的不对应上。

英语中的很多词汇以及表达方式所蕴涵的寓意都和希腊神话有关。Achilles’heel(阿格琉斯的脚后跟)指的是致命的弱点。来自于希腊神话特洛伊战争,阿格琉斯是希腊最英勇的战士,而他的致命弱点就是他的脚后跟;Juda’skiss(犹大的吻),犹大是出卖耶和华的叛徒,这个短语指的是口蜜腹剑的意思;ThelaurelofApollo(阿波罗的月桂树),桂花在中文里我们想到的是秋天,而这个短语却是表示胜利(victory)。

汉语的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代表了八卦五行,但是在英语里面的含义却是完全不对等的。英语之中,金星(Mars)是天上最漂亮的一颗星,代表了漂亮女神维纳斯;木星(Jupiter)是天神宙斯的化身;水星(Mercury)因为离太阳最近跑得最快,所以是通信使者;火星(Mars)因为一直有着熊熊的火焰,是战神的化身;土星(Saturn)因为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壤所以是大地之母,宙斯的母亲。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不仅反映在词汇的比喻和联想意义上,而且还反映在社会文化意义上。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负荷传递着无尽的文化信息。英语“Theladywentuptheaislewithonemanandcamebackwithanother.”一句,意为“这位女士同一个男人走上了礼坛,却同另一个男人走回来。”它蕴含着西方文化中的婚礼习俗,即新娘由父亲带着走上婚礼的神坛,然后交给新郎。如若不懂西方这种婚礼习俗,还真以为这位新娘片刻换了郎君呢!

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

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上。

1.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和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摘要:汉语中“公公”和“丈人”都可以用英语中的father-in-law来表示,而step-in-mother则表示继母的意思。

2.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和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征有联系。如摘要: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摘要: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

3.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和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摘要: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tea”,英语中的“black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tea”。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语义和文化的不对等现在在日常用语中广泛存在,影响我们的双语交流,作为语言学习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语言内涵所造成的语义差异,并能够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把原语言中真正的含义能够准确理解并用第二语言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

[2钟述孔《实用口译手册》。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沫若文化精神 高校学生社团 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77

Strategy of Moruo Cultural Spirit to Deepen Student

Societies' Content Development

LI Zhongwei[1], CHEN Yiyu[2]

([1] College of Arts,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2]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Abstract Moruo cultural spirit of "open Zhen, open, create, open up" the real interpretation of that patriotism, opennes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campus has a good guide. In this paper, tap the advanced culture spiritual connotation Moruo culture,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Moruo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proposed the use of Moruo deepen cultural cont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ree aspects.

Key words Moruo cultural spirit; college student community; content development

0 引言

高校的社团发展已经从“量的突破”到了“质的提升”的阶段,进入了深化内涵发展的阶段。然而现阶段的社团出现了诸多的发展瓶颈,对先进文化和思想的需求度越来越高。郭沫若文化是一座丰富的文化思想资源宝库,其美学思想、浪漫情怀、吞吐古今中外、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和先进思想,对于指导社团内涵发展是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何利用沫若文化精神深化学生社团内涵发展,是十分有价值的。

1 沫若文化深化社团内涵发展的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自发组织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化模式和生态环境,对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以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形势下更是要求我们要不断改进手段、创新方式,积极探求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丰富社团活动内涵、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学生,感化学生,引导学生。

1.1 社团发展至今存在的问题

学生社团发展至今,已经在各高校出现了“百团大战”的蓬勃景象,但是社团个体的吸引力在逐渐下降,社团真正的参与人数在逐年减少,社团的生态环境渐渐失衡,整个社团的发展已经陷入瓶颈。但是社团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不少著述指出了社团发展的瓶颈。张金泉在《高校学生社团内涵建设初探》中,提出了社团建设整体结构不合理、发展规划缺失、深度不够等问题,提倡丰富社团文化,培养思想道德高尚的社团骨干,打造社团凝聚力,注重社团建设的开放性,深化社团内涵,提升社团质量。向顺涛在《大学生社团文化的偏差浅析》中,从静态、动态两方面指出了大学生社团的问题,并提出了调整社团类型、由自由式管理转向目标管理等措施。夏天阳在《高校学生社团的困境与出路》中,指出了通过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强化德育氛围、明确社团分工、提高社团活动质量等方式,以促进社团内涵的提升,吸引力的增强,活力的焕发。

1.2 沫若文化深化社团内涵发展的理论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进一步发展需要先进的文化内涵作支撑,需要科学的教育思想作指导,郭沫若文化资源是一座宝库,不断探索其文化精髓,应用于高校社团建设无疑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层面建设和精神层面建设,帮助社团制定科学的自我定位和发展规划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同时对高校建设沫若文化研究站,进一步推广应用郭沫若文化具有示范意义。

1.3 沫若文化深化社团内涵发展的实践意义

沫若文化应用于社团建设,首先将有效的帮助社团制定自身的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其次帮助社团骨干成员明确自身责任和使命,提高自身业务素养,保全社团持久发展的生命力。再者,可以拓展社团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社团活动质量。最后,可以帮助更多的同学正确的看待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在关注社交型、娱乐型等社团活动,而是更多的关注文学类、科技类、哲学类等社团活动,更好的促进自己成长成才,从而促进社团生态环境平衡。

2 沫若文化深化社团内涵发展的基础

“开贞、开放、开创、开拓”是原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章玉钧归纳了郭沫若作为中国先进文化代表者的基本精神的概括,即坚贞不渝的爱国之心;吞吐中西文化的开放心态;贯之一身的创新精神;锲而不舍的开拓精神。本课题组成员在查阅大量郭沫若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特点,认为有效将沫若文化精神内涵融入社团内涵发展,需把握沫若精神文化的三个精髓。

2.1 “内心―情感―现实”的发展模式

郭沫若20年代的美学思想及其变化是其全部美学思想的特点和倾向的体现,可以分为自我纵横发展两个方面。纵向为自然扩展,表现其美学思想对主题个性和审美特性等问题较为深刻的认识,横向为社会扩展,是他倾向传统的入世思想,自我冲动的意志转化为对社会实践的意欲,并突出实践意欲的支配地位。继而形成了郭沫若“内心―情感―现实”的个人发展模式和自我和群众结合的观念,倡导“善”支配“美”,将实践意欲突出到了支配地位。①

2.2 “脚踏实地而神游天外”的浪漫情怀

浪漫主义是诗人天生的品性,郭沫若的作品让读者不仅感受到的是他的文学造诣,更是高境界的浪漫主义精神。一首诗中以“脚踏实地而神游天外”对水牛品性概括,也是本人精神个性的反映,表现了其浪漫主义精神不仅是诗学和审美意义上的浪漫,而是一种富有浪漫精神的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其主要内涵为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②

郭沫若的理想主义更多的体现了其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英雄主义更多的可以体现在“愿将残骨埋诸夏”的爱国主义和“用文学唤醒民众”的责任和担当。郭沫若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实践中为国家服务、对自己负责的教学理念亦是其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③

2.3 “反映时代”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

郭沫若为《戏剧报》题词“艺术必须反映时代精神,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切实的为人民服务。”纵观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和各种记载文献充分的体现了其“个人就是时代,时代就是个人”时代与个人的一重化。他在列强分割,军阀反动统治的年代编《创造月刊》,以唤醒群众;在大革命北伐时期,他投笔从戎,当了戎马书生;抗日战争时期,他只身回国,组织领导对敌文艺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创作《新华颂》,率先对社会主义新中国放声歌唱;改革开放前夕,他又张开双臂,热情迎接“科学的春天”。④

2.4 “吞吐中西文化”的开放心态

郭沫若学贯中西,通晓古今。郭沫若在大学时学习的是医学,但其同样在历史、文学、考古、古文字、翻译书法等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是他孜孜不倦学钻精神的体现,更是其“吞吐中西文化”的开放心态的表现,他始终认为文化是不断发展的,不同的文化存在冲突,但也有互补性,能够相互吸收融合的。⑤

3 沫若文化深化社团内涵发展的策略

“质的提升”需要社团寻求先进的文化内涵作支撑,需要科学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可以利用沫若文化的四个精髓对社团的发展模式制定、职责明确、开拓发展、文化兼容进行指导。

3.1 确定社团“内心―情感―现实”的发展模式

“内心―情感―现实”是郭沫若个人的人生观的核心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基点。其倡导自我在纵横两个方面的无限扩张,即纵向的自然扩张和横向的社会扩张,纵向的自然扩张是横向社会扩张的基础,横向的社会扩张亦是纵向扩张的动力。个人发展是如此,社团发展同样需要在纵横两个方面的扩张,形成确立“内心―情感―现实”的发展模式,即因喜爱在一起,因情感而扩张,因现实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的社团要做好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

内部发展要求社团做好内部建设,建立健全制度并要严格执行,不能流于形式;确立以“人”主的原则,让社团的内部成员从客到主;社团成员技能提升,不断的提升社团内部成员的社团的技能;培养社团骨干让社团,强化社团竞争力,形成社团发展的骨干引力。

外部发展要求社团扩大社团影响力,即不能独乐乐,仅仅是社团内部的人玩得开心,要及时的开展成果展示、汇报表演等活动,利用社团自身的技能特色开展技能培训、志愿服务等活动,积极利用现代传媒,如新媒体等的作用,扩大社团在校内、社会中的活跃度和影响力。

3.2 培养社团“脚踏实地神游于天外”的浪漫情怀

“脚踏实地神游于天外”是郭沫若的一首描写水牛的诗,是其浪漫主义情怀的体现。学生社团作为一个群众性组织,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的资源。高校社团应该确立立足校园,校外结合的发展原则。在校内立足校园,广泛调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发展校园文化,形成自身特色;同时实行开放,走向社会,敢于以社团担当起当代大学生的时代担当,高校在文化强国进程中的使命责任,这样既可以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繁荣社会文化,又可以用社会实践来反哺高校社团,推动社团自身建设。

3.3 培养社团“与时俱进吞吐文化”的开拓精神

郭沫若主张艺术要反映时代精神,适应时代需求,同样社团作为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艺术的有效载体同样要融入时代。并且社团内涵发展的基础要求社团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包括观念创新和方法创新,观念创新指要有时代意识,顺应时展;方法创新要求社团具有把握全局,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理事社员、社团与校园、社团与社会等关系统筹起来的方法。⑥

随着社团的不断发展,社团已经进入了“质的提升”阶段,需要我们有新的思路和方法,用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来指引社团的内涵发展。沫若文化正是一个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宝库,我们应该在高校内推行沫若文化研究站,研究提炼出更多适用于社团发展的沫若文化精神,推广沫若文化精神,以沫若文化精神深化社团的内涵发展。

基金项目: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中心项目 GY2011C11

注释

① 邹华.扩充的情感与实践的意欲――郭沫若美学思想简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34-37.

②④张超凤.论乐山高校教育中郭沫若精神文化传承方法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3(1):100.

③ 丁毅信.郭沫若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武汉华中工学院),1987(2):18-37.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生;内涵;演变

中图分类号:F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81-01

近年来,民生已是当今社会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同的学者对民生内涵的界定也不同。民生一词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很久远了,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因此它的内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变化的,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时代性,我们对它的内涵的理解也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一、古代人对民生内涵的认识

“民生”一词在古代人眼里并不陌生,他们早就开始关注民生,并把民生与国家大事相提并论。”民生”一词早在先秦就有记载:《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百姓要生存就得勤劳,那样才能物质财富不匮乏。“民”即百姓,“生”即生存、生活,“民生”就是百姓的生活。可见,当时统治者就开始关注百姓生活。

(一)先秦时期是民生思想的萌芽阶段。翻开几部最古老的典籍,如《诗》、《书》、《礼》、《易》、《左传》等,均可见关于民生思想的警句。比如:《礼记》中记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1]。《尚书》中记载,“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在《左传》中有记载,“亲其民,视民如子”,“国将兴,听于民”,“天生民而立之君”[3]。等等,都体现了对民生的重视。更有《孟子。尽心下》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这三句话,对民、国家、君主的位置进行了排列,把“民”摆在比君王更重要的地位。这在当时的社会,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唐宋时期是民生思想的成熟阶段。这个时期对百姓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对百姓更是重视。唐太宗谓伺臣云:“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5]。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能对百姓产生畏感,可见是一种政治智慧的升华,对百姓给予了足够的认识。唐太宗把君比舟,民比水,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并在《贞观政要》中反复强调“民水君舟”、“载舟覆舟”理论,正如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对百姓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民生有更深刻的了解,造福百姓。

(三)明清时期是民生思想深化的阶段。这个时期,民生思想的体系已经相当完善,但就其核心理念发生了变化。如黄宗羲《原君》中就阐发了自己的民生思想。他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君王是客人。又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处,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6]。从中我们可以看处,黄宗羲认为君王的职责是兴天下之公利,除天下之害,人君应“以天下万民为事”。他这种站在民的立场上,对君王重新定了位,实质是一种“民权”的强调。从民生到民权的重点转移,是古代民生思想的最高阶段,也是一种质的飞跃,这也开启了中国近代民生思想的先河。总而言之,历史上的先贤们是站在国家社稷的角度来对民生进行思考的。

二、孙中山对民生内涵做了新的诠释

到了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对民生注入了新内涵,并且上升到“主义”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什么是“民生”?什么是“民生主义”?在他的著作《三民主义》中有比较透彻的释析。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主义就是“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在《三民主义》中他还说到:“民生主义,就是要四万万人都有饭吃,并且要有便宜的饭吃”。他又谈到“为人谋幸福”,就是“打破社会上不平等的阶级”。要想民众过的幸福,就必须打破不平等的阶级,防止贫富两极严重分化。孙中山把“民生”理解为人民的生活以及民众的谋生之道,把这作为起始点,这不仅指出了民众的物质生活层面的境况,也指出了民众为获得物质生活所应该采取的谋生之道,把民生的内涵提到了国家大政方针的高度。他对民生内涵做了新的诠释,这对于我们以后建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现代人对民生内涵的新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对“民生”的解释也是:“人民的生计”。这里的,“民”,是人民的意思。它的内涵相比古代社会的“民”有所扩大。“生”,是人的生产与生活的统一体。“人民”一词是一种政治语境下的用语,这一解释带有对普通百姓的人文关怀,即民生是关乎百姓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既指向了群众的衣食住行,也体现了对生老病死等根本的切身利益的关注。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民生内涵作了广义和狭义的界定。广义上的民生指同人们生产、生活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在民生内涵范围内。广义上的民生内涵已经延伸到了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狭义上的民生内涵指民生的某一个具体层面。“民生”一词在《辞海》的解释也是指人民的生计。这是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法入手,得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两种划分方法,从不同的着眼点指出了民生不同的内涵,而且各有优缺点,广义的民生内涵包括的民生内涵丰富,涉及面广;狭义的民生内涵不能完全反映人们活动范围和需求的复杂性,但在实践中较容易把握,并制定相应的民生政策和实践方法。目前,民生实践活动中,人们惯用的民生内涵,一般是指狭义的民生内涵。

从民生内涵的演变来看,民生是一个动态的词汇,它的内涵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的政治体制之下有不同的内涵。对它的把握也要用辩证的方法论,去解读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时代的不同阶段民生的内涵。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作者简介:李莹(1985― )女,辽宁省朝阳市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1]礼记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李民.尚书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左传[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4]孟子,尽心下[M],北京:人民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