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主义的核心

人文主义的核心

人文主义的核心

人文主义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学生 人文素养 培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41-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涵,在整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高职院校要大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的融合途径,积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研究,积极搭建校园人文素养平台,落实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人文素养培育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主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离不开人文素养的发展,但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系统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和道德实践的不断外化过程。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定型时期。面对成才立业的最佳阶段,良好的人文素养将会促使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价值观的确立,有助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一个没有人文素养、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即使专业知识学得多么优秀,也难以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一切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和人文精神塑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是毫无意义的,也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无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一棵参天大树,而大学生人文素养就是一块肥沃的土壤,根植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枝繁叶茂。大学生的成长脱离不了历史和现实的环境,必须坚持在传承本国历史文化的同时,对于世界上其他优秀文化,做到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理论来源,始终保持理论的生命力。

(二)人文素养在理论来源和文化渊源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一性。这种一脉相承的理论精髓和价值基础决定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活动的目标是相同的。从理论来源和文化渊源形成过程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牢牢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推动和发展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文素养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晶,是在不同的历史中不断传承发展、积淀凝聚而成的理论精髓。相同的文化历史土壤滋润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并培育与之一脉相承的人文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又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的文明成果,两者在理论来源和文化渊源具有同一性。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活动的目标来看,人文素养培育以人的情感意志自由发展为目标,注重人的个性价值和自我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推崇的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相通,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实践中,有助于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信仰和追求。

二、人文素养培育是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一)人文素养培育是高职学生有效应对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挑战的需要。高校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聚集点,社会的急剧变化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各种新观念,新想法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些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负面的现象,这给身处校园内的大学生带来许多疑惑和不安。高校日益的开放化和社会化,客观上促成各种思想文化流动成风,社会上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日益侵袭着校园,使高校里多变的思想、多样的观念、多元的价值观激烈交锋。这对于缺乏独立思考和分辨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将面临不会选择和无法选择的困难,导致不少在校学生普遍存在自私化和功利化倾向,贪图现实的安逸环境而缺乏应有理想信念,害怕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带来的问题和困难,应强化人文素养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在立足多元文化的竞争格局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作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时代抱负和社会责任感。

(二)人文素养培育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的人文素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外,还有学生个性价值和自由意志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深入开展人文素养培育活动,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的群体实际情况出发,在专业知识技能传授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等人文教育环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切入点,将人文教育渗透在职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和道德习惯的养成,使学生不仅要精于专业,学有所长,更要放眼世界,心怀国家,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忠于传承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敢于倡导社会新风尚,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实践中。由此可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引导作用,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人文素养培育是建设高职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通过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在管理和服务中渗透人文教育,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格局的多元化,多元的校园文化满足了师生对不同文化的需求,但承认和容纳多元文化并不意味着对多元文化放任自流,非主流文化的传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互联网传播的非主流文化更容易引起学生思想的迷惑,造成学生的难以辨别是非善恶,难于区分荣辱美丑。因此,在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突出主流文化的位置,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和谐校园环境,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如何优化素质,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三、人文素养培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渗透人文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导向教育,而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往往会导致学生道德人格的不完整,并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功能。高校社会思潮引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效回应他们的利益诉求,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中制约性矛盾和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导向作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人文教育渗透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自觉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水平。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作中,教师人文素养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作的前提。高职院校教师是为人师表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带来持久影响。教育要忠于教育事业,时刻铭记教书育人使命,以专业的理论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宽厚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心灵成长。要自觉加强对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理解,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武装自己,不断吸收世界人文素养教育的先进成果,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平台,有意识地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内化人文精神素养,并在道德实践中有意识地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文道德行为。

(三)搭建全方位的校园人文素养教育平台。一方面坚持全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原则,发挥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活动的资源优势,拓宽人文素养教育渠道。定期开展文化沙龙、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多层次、多种类的人文素养培养类讲堂,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健康多彩的生活情趣,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当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管理和新媒体手段,创新人文素养教育的网络传播方式。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论坛、社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开展新媒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利用互联网互联互通的便捷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石径.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

[2]王现东.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9)

[3]邹积英,于影,张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与教育对策[J].品牌2015(6)

【基金项目】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2015―2016年度德育专项课题”(DGW1516BZH063)

人文主义的核心范文第2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思想价值观念和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智慧结晶,着重指出了在思想文化领域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价值观的系统结合,用科学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先进理论武装人民,占领思想价值观的制高点和文化发展的主阵地。

目前,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文章已经很丰富,但大都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面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机制选择方面,田海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原则,建立健全体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长效机制。〔1〕任广鑫指出,在大众传播媒介急遽发展的时代应不断创新传播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给社会大众、内化于行,这样才能提高理论自身的吸引力、形成社会共识,起到协调社会价值差异的作用。〔2〕 黄小铭指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要坚持以人为本,借助于各种媒体并遵循媒介的传播定律。〔3〕 高乃云指出,要建立系统化的培育测评机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大众化建立良好的外部制度保障,〔4〕 以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当前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建设方面的资料不是十分充足,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缺乏完善的保障体系来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驾护航。因此,当前重要的是构建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保障体系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顺利进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文化机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文化机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是建立在大众对于其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达到一定的水平的基础上,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文化机理主要从文化认知、文化认可、文化认同三条理路来探讨。文化认知、文化认可、文化认同是三个逐层深入的层级,它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文化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认知的背景下的,其文化认知背景必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封建迷信思想或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文化认知背景下,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就是不正确的,那么在传播的过程中顺理成章的就会遇到种种阻碍,阻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文化认知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才能被民众认可,接受,进而主动的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文化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关键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文化认可机理是在建立的正确的文化认知的背景上的,而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文化认同机理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因此,文化认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关键环节。对于社会民众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仅仅是建立在文化认知的背景下时远远不够的,还需进一步发展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可的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要求人们必须承认、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观点,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关键环节。

第三、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根本保证。认同是指“体认与模仿他人或团体之态度行为,使其成为个人人格一个部分的心理历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文化认同机理是指社会民众在认可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将它融合、消化,进而内化到社会民众的日常行为中,指导人们的行为,达到国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即指导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文化认同机理是实现从观念到行为转变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一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仅需要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这些观念上的转变,更需要社会民众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实现理论是实践的完美结合。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对文化的作用

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5〕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迫切课题,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抵御外来文化的“和平演变”。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对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不仅面临着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竞争压力,同时我们也正面临着一场“无硝烟的战争”,“这场无硝烟战争的核心是用资本主义演变社会主义,其焦点是用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演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目标是演变社会主义政权”, 〔6〕它正不断分化渗透着我们的国家。在抵御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时,党中央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不可缺少。

有利于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英国学者J?米特尔曼说:“全球化的概念是相互渗透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7〕 全球化背景下,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焦点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力量的角逐,而是以文化为核心的国家软实力的竞争。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性,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领域的核心和灵魂,它的发展和传播,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文化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在表现,是我国目前亟需构建起来的思想导向,立足实际,当前我国的文化在世界上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国际地位也并没有达到历史上曾经的高度;放眼当下,发达国家正对我国进行“文化倾销”,意图占领我们的价值观阵地。“西方,特别是一贯富有使命感的美国,认为非西方国家的人民应当认同西方的民主、自由市场、权利有限的政府、人权、个人主义和法制的价值观念,并将这些价值观念纳入他们的体制”。〔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概括,应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内忧外患局面的正确对策。它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文化诉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坚持正确的文化趋向。

(一)社会文化发展的新情况提出的新任务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9〕 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着新的文化发展任务,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当下的发展方向。但是国内外多种文化发展因素影响着大众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适时提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状况提出的新任务。

国内文化价值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一元价值体系日渐式微,伴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思想意识形态也逐渐转型,文化价值多元化呈现不可逆转的趋势。国外文化渗透不容小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的融合也在不断加强,文化的全球化就是其表现。但是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科技、经济、文化的优势,强势入侵其他国家,对别国的文化价值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新媒体环境的多重影响。新媒体的发展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当前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也使我们的文化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落实文化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党强调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就必然贯彻到文化方面。核心是以人为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之共同奋斗,从而促进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文化的发展也要求统筹兼顾,协调好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得文化能够持续发展而不是一蹴而就或者是虎头蛇尾。兼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使文化稳定持续发展。所以落实文化科学发展观使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成为必然要发展的内容之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具体的文化机制选择

(一)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都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指导作用。文化全球化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加重,一个国家要想真正成为大国和强国,不仅需要政治、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提升,更需要以文化为支撑的软实力的提升。因此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是适应全球化时代文化竞争的战略选择。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机制建设,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邓小平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在其推进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和克服,这就需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构建有效地保障机制。我们可以通过构建法律法规机制、媒体约束机制、社会激励机制以及各机制的联动机制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现。而为了跟上全球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步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建设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

(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文化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过程中往往注重它的传播速度或传播方式,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作用,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遇到重重阻力。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更为符合当今的时代潮流,在不断传播中得以创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里从文化角度提出了符合当前社会环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即“载体―调和―保障”的传播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以文化传播为载体,同时文化传播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调和剂,并在此基础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构建一个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创新。

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实现的文化保障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会遇到种种阻碍,封建腐朽文化、外来糟粕文化等都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造成一定的困扰,为了顺利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一个保障体系就显得很有必要。这里从文化角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实现构筑一个保障体系。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传播机制的实现通过文化自觉来保障。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层面的内容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对我国文化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来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它是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形成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来凝聚人心,引导人民自觉追求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文化自觉的过程其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构建过程。文化自觉能够更好地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形成。

人文主义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价值

所谓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研究地域文化,可以为区域文化发展和推进社会文明,继承传统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诉求和理想信念,彰显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体现科学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当然,在地域文化的建设和弘扬中,理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只有充分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领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在宣传和弘扬地域文化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要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时代价值。

一、地域文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资源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新精神,研究地域文化,开发地域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地域文化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地域文化具有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美学教育等诸多价值,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价值观,生长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是对中国优秀价值理念的概括和提升。因此,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必然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而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认真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们在百姓间影响最大、在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理念,构成了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同样,地域文化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一些表现地域文化的地方饮食、建筑、工艺品等有形资源可以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不仅生动形象,还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针对性,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地域文化中所包含的无形的民俗、传统节日等元素,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二、地域文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设重要载体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民族的多元格局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地区之间、民族之间、不同的经济形式和生活模式之间的不平衡,作为这种不平衡性综合反映的文化,也就依然存在着地域特性,而且这种地域性还将长期存在。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而在比较相近和近似的地域之间,又形成了很多共同的特点,长期发展的结果,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地域型文化。一定程度可以说,地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基础,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结合地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直接记忆,可以使人们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认知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增加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亲近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并更加自愿和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从地域文化的最深处寻找能够获取人们内心认同、引起共鸣并最终指导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价值理念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所在地的地域文化为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资本得到节约。

三、地域文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效路径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地域文化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其路径选择中,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通过对地域文化价值性的充分发掘,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种价值观只有的到社会的价值认同,才可能得到践行和实施。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从价值认同到价值践行的提升,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实效。地域文化有其自身独有的价值性,可以为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效路径,应该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这个方面的价值,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价值性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应引导人们对地域文化进行价值反思。充分运用真实的生活情境。遵循地域文化的整体性特征。突出地域文化的区域特色。用地域文化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当然,地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在增强地域文化价值性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其精华部分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去其糟粕”的过程中,让人民群众培育和践行正确的价值观,拒绝和摒弃错误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地域文化学的若干问题研究[J].严飞生.南昌大学.2006(11)

人文主义的核心范文第4篇

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是一切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生命所在,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我们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内在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它科学回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动力和道德标准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必须回答和解决的根本问题,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当代中国不同社会群体确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发展和振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道德规范。之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因为有了这个精髓,社会主义文化才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真理性,而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失去其思想性、科学性和导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有可能陷于迷茫、走向歧途。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取决于它所代表的经济基础,而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外在表现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和本质体现,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如果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离心离德。只有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法宝。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和精神的归宿,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向心力的源头活水。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本质上要形成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在价值层面上的主体自我意识和整体性的精神归属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共产党领导人民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既体现了人们现实的利益诉求和理想追求,又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能够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准则,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法宝。只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整合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现实凝聚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引领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会兴旺发达。

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要积极探索,不断拓宽建设渠道。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和奉行。因此,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教育和引领的作用,通过设立公益广告,开辟专栏、讲座、论坛,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多种形式,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当前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以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让人们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最终形成全社会自觉的追求和行为。

2.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千头万绪,涉及多方面内容、多层次对象、多领域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增强实效,必须既统筹安排、系统推进又分类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就是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项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坚持突出重点,就是在内容上突出构建共同的社会理想和共同的道德标准,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确立社会公正、民主和谐的核心价值追求。在对象上突出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坚实基础。在方式上突出示范性和实践性,坚持以先进典型来示范引导,以实践载体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成果来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具有现实感、更具实践意义。

3.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社会行为准则。

人文主义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党的十报告适应时代需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最新概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精神生活需求趋向多样化、个性化,但在这种繁荣盛世中,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开始表现为唯利是图、浮躁炫耀、自私冷漠等,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淡化。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核心价值观。正是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科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使中国文化发挥出旺盛的生命力,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体现传统,一个凸显现代,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诸多方面,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源泉。

1. 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中的“和谐”就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孔子强调“和为贵”,主张礼仪制度等以“和”为标准,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都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体现。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阳矛盾,阴阳的相互作用构成“和”, “和”是万事万物生存的基础。由此可见,和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处可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2. 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思想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代代积淀、传承下来的,它贯穿于人的价值观、风俗道德等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传统有着密切联系,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就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孔子的“杀身成仁”、岳飞的“精忠报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表现了个人对国家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鼓舞着人们的爱国热情。从本质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可以归结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谦”,要求人们不要见利忘义、要守礼修身、要诚实守信、要廉洁自爱、要知耻向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正是吸收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全盘继承传统文化,而是吸其精华,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与创新。

1.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改造了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融合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思想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和谐”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等和谐思想,这是一种继承与超越。当今中国社会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思想就是要调和矛盾,解决存在的不和谐问题,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谐”思想的要求下,每个人都要遵守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合力营造和谐的局面。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了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时代精神,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一直在民族精神中占据核心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包括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等内容,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永恒主题,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与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无数的先烈用他们在革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自我牺牲精神等,都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由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新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我们要以宽广的眼光看世界,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这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不相悖。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要正确处理爱国与关爱世界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了爱国主义理念,

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1. 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实践证明,无视或者抛弃传统文化,必会造成不良后果。改革开放后,我们党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2. 正确处理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时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接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核心问题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通之处。对待传统文化要分别看待,首先要充分重视。鸦片战争后,我国对传统文化大都是采取否定的态度,走向了极致,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最终造成了断裂的一代。其次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有着优秀的历史,包含着很多宝贵的思想资源,如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都值得深入挖掘。再次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剔除糟粕的东西,采取扬弃的辩证态度,从中吸取有益因素。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中国近现代曾有过多次论证,其中张岱年现实提出的综合创新论意义比较深刻,认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只有在综合创造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要吸收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并赋予时代内涵;同时,又要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实际,把传统文化的主导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价值理想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新的当代价值观。

四、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当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建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获得了蓬勃发展,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侵入,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出现了形形的社会思潮,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发展的成就,更加开放、民主。虽然各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获得了空前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 精神需求,但商业化社会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不断的腐蚀人们的精神。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剧烈变革中,对道德、诚信等优良文化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提高温和的自觉性,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领域的主导作用,是中国文化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推动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和谐,可以说核心价值观相对于个人主义来说是一种集体主义,它不否定个人利益,但反对将少数人的利益立在多数人利益之上,否定损人利己的行为。我国社会主义还存在发展中,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在不断地完善中,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确立尊重多样、承认差异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符合社会需求,同时还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集体主义价值观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将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协调起来,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加快,核心价值观有其特定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虽然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些思潮、价值观念不相符,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主流与支流的关系,是多元化的体现。因此,只有尊重多元,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进而抵制腐朽思想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

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当前,中国文化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引导,因为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灵魂与核心。从本质上说,文化属于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无优劣之分。随着文化一体化的深入,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行为,不同文化就会用自己的视角观察他者的视角,形成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在比较中产生文化的自觉性。

建设先进文化就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需求建立新文化。集体主义价值观要求的先进文化,尊重人的主体性,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符合时代需求。不尊重人的主体性的文化,是不合理的、不健康的文化。我国有着民本思想的传统,封建社会有体现,但“民”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政治权力。西方启蒙主义者也倡导人本思想,但轻视人的社会属性,结果导致个人利益至上。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尊重人的主体性,使人摆脱金钱、权力的束缚。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但要注意以人为本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并重的集体主义,不是个人利益纸上。当前随着人类交往越来越频繁,发扬人的主体性,兼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以人为本的先进文化,与时代的需求相符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灵魂,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先进文化,是倡导平等、合作的和谐文化。人的主体性不是不可见的,是实实在在通过每个人身上的自立、自强等人格品质体现出来。虽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不同,不同个体的主体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每个人的主体性都有充分发挥的可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针对共同关心的话题,用平等的对话实现人们之间的互利互惠,合作共赢,这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也是和谐文化的内涵。

总之,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着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如果脱离了中国文化是很难想象的,也是难以实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吸取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了传统文化,使之具有了生机与活力,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消除文化领域内的金钱、权力等消极因素,塑造平等、互利的先进文化,从而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中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10(6)

[2]肖季文,欧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讨论之——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文史杂志,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