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

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

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

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范文第1篇

摘 要 目的:分析某社区慢性病的防治现状,探讨社区慢性病的预防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收集某社区慢性病的相关资料,分析某社区慢性病防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对策和干预方法,并观察患者介入预防措施前后的心理状态、体育锻炼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善情况。结果:某社区慢性病介入预防措施后心理状态、体育锻炼及生活方式均有明显改善。预防措施介入前后经统计学处理,P

关键词 社区慢性病 预防 对策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 patients in XinShi District of Urumqi city

Zhang Ruiping1,Cai Pingan1,Guo Jianxin2

Xing An Community Health Station of XinShi District of Urumqi city of Xinjiang,8300541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of Urumqi city of Xinjiang,8300112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evention and cure of chronic disease in community,and to discuss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method and effect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Methods:We collected the relevant data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 community.We established countermeasures and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methods,and observed the improved situation of mental state,physical exercise and lifestyle of th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preventive measures.Results:Mental state,physical exercise and lifestyle after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The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Prevention;Countermeasures

慢性病是指不构成传染、长期积累形成的疾病总称,常见的慢性病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气管炎、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疾病,这些慢性病均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及社会危害等特点,为此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1]。社区预防控制是以社区为单位,以减少慢性病发生率为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慢性病人群开展健康服务[2],引导社区居民树立健康信念、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是慢性病防控关口前移的重要方式,对于预防慢性病及减少相关医疗费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资料与方法

某社区管理居民5000余人,选取某社区建立慢性病健康档案老年慢性病患者220例,年龄标准界定在1953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其中男111例,女109例,年龄60~75岁,平均(67.9±2.2)岁;高血压病155例,糖尿病65例,病史2~10年,平均病程(7.3±1.3)年。

方法:220名患者健康档案内容包括患者基本资料及对慢性病防控知识的掌握程度。采取的具体预防干预措施:①通过询问病史、生活习惯及体育锻炼等情况评估患者情况,收集患者健康资料评估、分析危险因素,为每个患者建立健康档案,以控制危险因素、促进健康。②根据建立的健康档案,指导患者接受正规的治疗外,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定期在社区为患者开展知识讲座,如慢性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及饮食禁忌等,1年健康讲座4次,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消除患者不良的情绪。③定期对患者进行家访,观察患者接受正规治疗的依从性,与慢性病相关的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善情况,特别是病情严重或病情出现反复的患者,重点对其进行监督和指导,指导患者及家属对病情变化进行自我监测。④每一种慢性病都有多种致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各种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及其致病作用,并针对危险因素开展综合干预,各种干预措施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及易被接受的方式,开展简便易行的干预方法。

统计学处理:患者资料采用PEMS3.1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3],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结 果

患者接受综合干预前后在心理状态、合理饮食、健康生活方式及体育锻炼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干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

讨 论

慢性病防治是社会公益性质非常强的一项工作,近几年政府部门财政的投入,慢性病的防控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慢性病的防治是一项持久工程,要营造全社会共同防治慢性病的氛围,以引导整个社会更大程度的参与慢性病防治,如宣传患者控烟、合理饮食、适量活动等。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病发生率正在逐步升高,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尤为重要,其中以居民和特定人群为服务对象,以家庭和社区为服务范围的慢性病防治措施,是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最有效途径[4]。本文通过分析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同时结合慢性病患者生活环境,在社区范围内为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并通过分析每位患者慢性病致病的危险因素,通过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措施,使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消除不良情绪和体育锻炼的习惯,逐渐使患者各健康指标达到正常范围,从临床实验结果看,本组研究对象通过预防干预后,心理状态、体育锻炼及生活方式均得到较大改善,本文研究方法对预防和控制社区慢性病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万会举.社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探讨[J].当代医学,201l,17(26):97-98.

2 李旭光,王晨.社区健康管理与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4):373-374.

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范文第2篇

一、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工作制度

成立了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文卫主任任组长,街道社区事务科科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任副组长,成员由区卫生局、区疾控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办公室,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任办公室主任,成员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关人员组成,并明确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人员的工作职责。

中心由公共卫生服务部负责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的日常事务,并落实专职人员一名。根据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市级示范点考评标准,制订了《创建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市级示范点实施方案》及年度防治工作计划。并在月份召开全院职工大会,将创建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市级示范点工作精神贯彻到每位职工,月份对相关科室及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对原有的社区责任医生团队进行了充实,以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所覆盖的服务区域为单位,协调组建了7个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每个团队以村或社区为单位,设立社区责任医生小分队,每个小分队由一名全科医生、一名社区护士及一名预防保健人员组成,中心共设立责任医生小分队28支,有社区责任医生72名。社区责任医生实行例会制度,对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成员进行职责分工并制订了奖罚制度,做到职责明确、奖罚分明,并根据服务人口数落实了劳务补贴,以充分调动社区责任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按照创建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制定了慢性病报告制度、高危人群报告制度、慢性病随访管理制度、高危人群随访管理制度、35岁以上患者首诊测血压制度、双向转诊工作制度、高危人群、慢性病报告自查制度及社区责任医生例会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相关工作人员人手一册,并在相关科室上墙。

二、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配合度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每季度至少更换一次。相关科室及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放置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健康教育处方,以便患者获取。

中心成立健康教育讲师团,动员组织老年人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及患者在老年活动中心等场地举办慢性病防治、健康生活方式、自我管理技能等讲座。规范高血压、糖尿病俱乐部工作,制定俱乐部章程,明确了会员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患者会员每6个月免费测血糖1次,每年免费测血脂1次;非患者会员参加俱乐部活动4次以上免费测血糖1次,8次以上免费测血脂1次),以提高居民的参与热情。

在各社区(村)设置了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每季度至少更换一次。充分发挥村(社区)级公共卫生联络员队伍的作用,由街道组织每季度召开一次公共卫生联络员会议,布置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栏更换、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册发放等工作。

三、加强重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减少并发症

继续开展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病报告工作,并加强监督检查,使漏报率控制在5%以下。月份开始开展35岁及以上门诊首诊患者测血压工作,检测率要求达95%以上,并制定了相应的奖罚制度。利用日常诊疗、居民健康建档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高发现、登记率。加强慢性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对辖区内的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每季度至少随访一次,高血压病人实行分级管理,免费为糖尿病人每半年测量一次血糖,每年测量一次血脂,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制订双向转诊工作制度,将符合转诊条件的患者及时转到上级综合性医院进行治疗,对上级医院下转的病人进行继续治疗及随访服务。

四、加强高危人群的管理与干预,减少发病率

对通过日常诊疗、居民健康建档和健康体检等多种途径发现的正常血压高值、糖尿病前期、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人群及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纳入高危人群管理。

以健康讲座、免费测血压、义诊等多种形式向高危人群提供健康教育及健康咨询,评估个体的危险因素状况,制定个体化干预计划,改善其生活行为方式,并定期进行随访(每季度一次)。

五、存在问题与困难

(一)、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免费服务往往持怀疑态度,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比较多见,给健康建档、上门访视等工作造成一定难度。

(二)、中心位于区政府所在地,人口比较密集,平时医疗业务繁忙,而社区责任医生都在临床一线工作,健康建档、慢性病人随访等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而且本街道有常住人口8万余名,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万余名,工作压力较大。

1、开展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完成社区诊断:在疾控中心指导下完成了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方案和调查表的设计工作,月旬开始入户调查,计划月旬完成调查工作,并将调查资料录入计算机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月底完成社区诊断工作。

2、加强与各社区(村)老年协会的沟通联系,以老年活动中心为平台,利用集中活动的机会开展老年人健康建档、重点人群集中随访、健康教育讲座等,提高居民配合程度,缓解社区责任医生工作压力。

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糖尿病; 慢性并发症; 致残率; 死亡率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78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它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因胰岛分泌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发糖、蛋白质、脂肪以及水和电解质紊乱,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成为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而糖尿病并发症所涉范围之广,后果之严重也越来越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糖尿病治疗则以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寿命,降低病死率,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1]。因此,掌握糖尿病并发症并积极予以防治,对于提高糖尿病治疗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24例存在慢性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8年6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24例,所有患者均依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为糖尿病[2]。其中男79例,女45例;年龄21~84岁,平均年龄(60.2±12.5)岁;病程1~38年,平均(11±5)年。1型糖尿病患19例,2型糖尿病105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情况:高血压29例,高脂血症26例,冠心病19例,外周大血管病变5例,脑梗死18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8例,糖尿病肾病31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5例,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9例;糖尿病足11例。部分患者合并两种或以上并发症。

1.2 治疗方法

1.2.1 大血管病变 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脑梗死均属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范畴,肥胖、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等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而这些因素又是动脉硬化的易患因素,当动脉硬化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即可引起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对高血压患者应用利尿剂和(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进行治疗;高脂血症患者选用他汀类改善血脂水平,同时应用贝特类药物降低甘油三酯;冠心病和外周大血管病变患者则可选用钙拮抗剂进行治疗,脑梗死患者应用人尿激肽原酶如尤瑞克林予以治疗。

1.2.2 微血管病变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异性并发症,临床最为常见的是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临床常见于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其治疗方法目前多以减少尿蛋白和保护肾脏功能为主[3]。目前,前列腺素El和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通过增加肾血流量,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从而实现延缓糖尿病肾病病情发展的目的。羟苯磺酸钙是目前临床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较为理想的药物[4],它能够改善视网膜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减少失明的发生。

1.2.3 神经系统并发症 其发生机制涉及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免疫机制以及生长因子不足等。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其中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酚妥拉明、山莨菪碱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达到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从而对神经病变起到治疗作用。

1.2.4 糖尿病足 早期表现为足部畸形、皮肤干燥等,继续发展可出现足部溃疡、坏疽,常为挽救生命而截肢。其患病因素与机体免疫力、感染因素相关,临床治疗应依据病原学检查结果以及药敏试验结果,选取有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以及时控制病情,减轻患者的病痛[5]。

1.2.5 综合防治 对于糖尿病患者除了进行药物治疗,还应加强饮食、运动疗法,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个体化的饮食计划,综合考虑患者的体重、年龄、病情控制情况、并发症种类等多因素,制定营养均衡、粗细粮搭配的合理饮食方案;同时要注意低盐饮食、限制烟酒。在合理膳食配合的基础上,还应鼓励患者参与运动治疗,针对不同的并发症选取适合患者的运动方法。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血糖,并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上述各项措施的综合作用,实现对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防治。

2 结果

本组124例糖尿病患者中,致残6例(4.8%),来源于糖尿病并发脑梗死3例,糖尿病足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失明1例;死亡5例(4.0%),死亡原因主要为脑梗死、感染性休克、心脏猝死。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因体内胰岛素缺乏或相对缺乏而引起的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其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若长时间未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治疗,持续的高血糖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各器官功能损害,引起各种并发症,以眼病、心血管病、神经系统病变、肾病尤为突出,严重者可导致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5-6]。因此,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积极的防治更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124例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其治疗措施及效果予以了分析。研究中发现,本组中糖尿病患者并发症主要分为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神经系统并发症、糖尿病足四个方面,大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外周大血管病变、脑梗死;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系统并发症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主,同时也存在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病例;糖尿病足亦在本组患者并发症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8.9%)。通过综合治疗措施,本研究中大部分患者并发症情况控制满意,其中致残率4.8%,死亡率4.0%,二者均控制在较低水平,且死亡病例并非均因糖尿病而死亡,可见本研究的综合防治措施对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积极有效。

综上所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率较高,如不及时予以救治,后果严重。它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积极控制如血糖等可控因素,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效的手段。早期、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疗措施能够有效干预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对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起到积极有效的防治作用。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49-650.

[2] WHO专家.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3] 许娟,亓文波.糖尿病肾病的肾小管损伤研究进展[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3(28):123.

[4] 魏颖.糖尿病并发症36例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1(7):85-86.

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范文第4篇

【摘要】

从慢性病的定义和特点、慢性病防治策略、慢性病控制现状、中医药的临床效应特征、慢性病防治对中医药的需求及慢性病的防治途径等六方面展开论述,试图阐明重大慢性疾病防治与中医药整合调节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重大慢性疾病 中医药 整合调节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510 颁布了《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的全球报告。该报告指出,慢性病不仅危害高收入国家,在许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慢性病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大。如果现在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和治疗各种慢性病,那么到2015 年将可能拯救3 600 万人。采取行动以减慢和遏制慢性病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当务之急[1]。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病发病率快速增长,发病年龄明显提前,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70%以上,并呈持续上升趋势,约25%的城市居民患各种慢性病。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和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中医药长于治疗慢性疾病,慢性病防治给中医药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病防治中的优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以下6个方面加以阐述。

1 慢性病的定义和特点

慢性病指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不由细菌、病毒和其它致病微生物引起发病,而由于人体中微小损伤长期积累形成的一大类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神经精神病、慢性肝肾疾病、慢性骨关节病、良性前列腺肥大和先天异常等。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转变,人类的慢性疾病由30 年前的十五种左右上升到七十余种。

慢性病被专家称为“隐蔽的流行病”,其病情发展具有隐蔽性,人们往往在查体时发现患病;同时慢性病具有阶段性特点,一般来讲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症状缓解阶段,出现症状后服药,用药来控制症状,症状缓解后放松治疗,结果疾病并未从根本得到控制,还在发展,只是更加隐蔽;第二阶段是合并症阶段,由于没有有效治疗,长期服药会引发许多合并症,许多人自作主张,大量吃药,结果药越吃越多,病也越治越多,出现多个系统损害;第三阶段是恶性循环阶段,由于前阶段不能从根本上治疗慢性病,最终使病情加重,只有住院治疗。

慢性疾病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复杂性。它不是一因一果简单的病理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因果网络系统[2]。以糖尿病为例,从诱发因素来看有遗传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所致;从结果来讲,除血糖超过正常外,还会有白内障、糖尿病足、冠心病等并发症。现实中可能出现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复杂病理特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甚至会出现各要素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病理现象。

2 医学发展决定慢性病防治策略为“重预防、治未病”[3]

18 ~19 世纪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到20 世纪50 年代以后,各种慢性病成了人们健康的最大威胁。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习惯、心理活动、行为方式、环境污染有着紧密联系。许多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认识和防治复杂性疾病。

现阶段,常规的药物和手术对抗治疗不能根治糖尿病、肿瘤等慢性复杂疾病,但可以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入手,强调健康维护,控制疾病发展。更重要的是,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树立预防战略观念和新的诊疗观念,要求医学服务形式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医学服务模式从医疗为导向朝向预防为导向转变。

医生从单纯的诊治疾病发展到对人群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强调对疾病到健康过程中机体整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动态把握度,调节诊断、治疗和保健的实施策略,融治病于自然生活。单纯对抗性的治疗方法已明显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对慢性疾病的防治生活化、常规化将会极大改善病人的机体状态,最终保证人类健康。

3 国内慢性疾病控制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一些慢性疾病虽不能逆转其病理状态,但可以通过替代方法进行有效治疗,如肾脏疾病的透析治疗,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移植,冠状动脉等血管介入及搭桥手术等。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拯救了大批病人的生命,成为现代医学的亮点。

但是这种疾病终末期的救治与干预是一种高成本创造技术的治疗干预模式。重视疾病终末期的干预,忽视预防,对国家、社会及人民有百害而无一利。医学需要更新理念、转变模式、做好疾病的预防与管理。

与现在世界上十分重视预防和治疗各种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相比,许多专家学者对慢性疾病还是不够重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2005 年有280 万人死于艾滋病,175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如果10 年后我们再来关注慢性疾病,去研究预防和治疗方法,那么问题将可能变得更加严重,到那时我们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将会更多。

4 中医药的临床效应特征

中医药临床的精髓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和“治病必求于本”,是几千年来使其能够服务于人民的重要因素。中医独特的“欲救其死,勿伤其生”理念,调节机体的各个方面,恢复机体的和谐有序,更合理地治疗慢性综合性疾病的思维方式已经被国内学者认识并认可[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方剂》项目也证实中药方剂具有多组分、多靶点效应,具有多因微效、增效减毒、整合调节的临床效应特征。如项目首席科学家王永炎院士所述:方剂的潜能蕴藏于整合之中,不同组分配伍产生不同的效应,重新整合朝向多模式组方。针对全息病证,解读多组分与多靶位的相关性。组分配伍配比优化设计可融整合调节、对抗补充于一体,启动自组织、自稳态的整体功能,求得方剂和谐自然的整合效应[5]。此种效应特征使得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占据优势。

5 慢性病防治需要中医药

中西医学体系的差异表现在对疾病认识的理论、思维、诊治过程与所关注的结局方面,两者各有所长。既往西医学重在“以病论治,针对病因”,强调“标准、统一”,长于诊断。近来其治疗疾病的理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治疗单一疾病向一体化管理转变,认为对病人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过程中,应该由病人、医生、护士及其病人家属组成团队并肩作战,缺一不可。在这一点上,中西医学逐渐趋同。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糖尿病这四种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来说,它们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迄今为止,仍然无法阐明它们的病因机制,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可能把所有疾病病因都搞清楚,或者弄明白如何避免所有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负担。但既然是多因素作用,就意味着干预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可能实现相同的目标[6]。

因此,将重点集中在这些疾病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体育锻炼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控制,可以取得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中医药的介入可望为慢性病防治带来益处。

前已述及,中药具备了解决慢性病多因素致病难题的临床效应特征,但能否真正起到慢病防治作用,目前还缺乏令世人信服的证据。

6 慢性病防治途径—循证为先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维特点以及在此思维下的治疗方法对日益增加的慢性疾病预防保健有着独特优势。尽管如此,因其理论体系和治病原理难以用现代医学理论加以解释,故未能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可。另一方面,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使中医药缺乏标准、规范化和普遍适用性,限制了其进入国际市场。循证医学和实践的理念将为中医药带来巨大变化,在慢病防治领域也不例外。

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塞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研究”就是一项中医药的循证实践[7]。采用大规模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的实验设计,在全国设立东、西、南、北、中15 个临床试验分中心,共计75 家医院同时进行实验。利用中心随机化系统,阿司匹林肠溶片为对照,主要以非致死性再梗塞、非致死性脑卒中及心血管病死亡等终点事件发生率为评价指标,计划在两年内完成4 000 例样本,进行上市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疗效评价。研究中注意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群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的链接,强调标准化和个体化的结合,研究者报告结局和患者报告结局互为补充,有望用现代科学方法证明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冠心病)的疗效和优势所在。

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融入中医药学,在其指导下建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并处理慢性疾病的防治问题,才可能充分发扬中医药学优势,弥补不足,并有望成为一条防治慢性病的新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若使更多的人免于死亡或免于过早死亡,应该及早开始预防各种慢性疾病,预防胜于治疗。“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中医药临床中的原则和先验,努力认清中医药学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慢性病防治中积极实践,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 璐,孔灵芝.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1):1.

[2] 严广乐,苏式兵.系统科学视角下中医药干预慢性疾病的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90.

[3] 苏式兵,王汝宽,李 梢,等.医学发展趋势和前景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112.

[4] 孙利华,莫卓华.中医药对我国疾病谱的应用前景广阔[J].中国药业,2005, 14 (9):4.

[5] 张伯礼,王永炎,商洪才.组分配物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和方法[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9):89.

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范文第5篇

一、切实抓好重大疾病防控“十二五”规划实施

(一)血、寄、地病防治:一是血吸虫病防治。全面落实查灭螺、查治病各项措施,高质量地完成血防查、灭螺,查、治病等年度任务。进一步压缩钉螺面积,降低钉螺密度。加大疫情监测和防急感力度,做好沿江重点地带的监测预警,健全渔船民血防工作机制,确保不发生本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配合省血防所,推进“数字血防”建设。句容市通过国家和省联合组织的血防传播阻断达标评估,京口区和新区要完成血防传播阻断达标自评工作。二是寄生虫病防治。健全疟疾疫情报告、通报等制度,继续推行“1-3-7”散发疫情处置工作模式,进一步完善工作规范,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疟疾诊断能力;强化与有关部门协作,有效应对输入性疟疾疫情,对新发现的疟疾患者免费提供抗疟药物治疗,建立重症病例救治专家组,提高重症恶性疟救治能力;有序推进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扬中市和润州区通过消除疟疾省级考核评估。继续抓好食源性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工作,巩固消除丝虫病工作成果。三是地方病防治。严格落实《食用盐碘含量》国家标准,加强对儿童、孕妇等重点人群碘营养及相关健康状况监测,动态掌握碘营养状况,强化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

(二)艾滋病和性病防治:认真实施省、市《“十二五”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五扩大、六加强”措施,进一步扩大艾滋病检测网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测点建设,继续推广PITC策略和快检方法,力争今年全人群检测覆盖率超过10%,进一步提高病例发现和病例管理水平,降低晚发现的比例。创新高危人群宣教与干预工作方式,提高干预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努力破解经性传播的防控难题。进一步完善定点医院设置,改进医疗服务,为全市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免费提供抗病毒治疗300人以上,提高药物维持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工作质量,维护艾滋病患者的就医权益。探索对感染者实行早期抗病毒治疗,并强化治疗前咨询和随访干预,促进感染者“早发现、早治疗”。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提高艾滋病感染者的关怀救助水平,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防治,提升防治工作效果。积极开展第三轮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

(三)结核病及麻风病防治:一是结核病防治。进一步完善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发挥疾控机构的牵头作用,强化与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调配合。按序时进度完成全市1600例肺结核患者的发现工作任务;强化对涂阳患者密切接触者(100%)、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高危人群(50%)的筛查,促进患者早期发现;并为全市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提供免费抗结核治疗。全面实施中盖结核病项目二期工作,落实完善肺结核患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流程,减轻贫困患者看病就医负担,确保利福平敏感、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的报销比例分别不低于80%和90%;规范肺结核患者诊治,患者管理及交通、营养补助发放率100%;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纳入治疗率不低于85%,督导访视率100%。二是麻风病防治。进一步健全麻风病监测系统,落实定点诊疗机构职责,加大麻风病例早期发现力度,对新发现的麻风病患者免费提供规范化的药物化疗以及畸残预防,降低畸残率,提高患者的规则治疗与管理率,继续实施“春风行动”二期项目,落实对麻风病畸残者的关怀救助。

二、努力提高急性传染病防控水平

保持传染病疫情稳定,全市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继续保持稳中有降的趋势,妥善做好各类暴发疫情应急处置。坚持科学有度、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全面做好全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继续做好霍乱、流感、手足口病及虫媒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处置。推进传染病疫情监测与预测预警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监测质量,及时发现疫情苗头,提高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处置能力,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高度重视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妥善处置各类学校传染病突发疫情。协助南京做好我市范围内的传染病监测与防控等卫生保障工作,确保第二届青奥会的顺利进行。

三、全面提升预防接种免疫规划服务能力

(一)制定预防接种服务规范要求。根据市《规范接种,安全健康》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加大预防接种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力度,根据各预防接种单位实际,及时增加预防接种服务频次,加强预防接种安全管理,科学规范地提供预约告知服务,大力开展预防接种宣传教育,提高儿童家长参与预防接种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实现“实施方案”中的目标。

(二)建立异常反应补偿机制。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提高及时报告和快速处置能力。根据省卫生厅制定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与鉴定办法》及《异常反应补偿标准》,做好我市异常反应个案的补偿工作。

(三)继续保持高水平接种率。为全市6岁以下适龄儿童免费提供国家免疫规划11种一类疫苗接种57万针次以上(其中农村儿童30万针次),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强化流动儿童免疫预防接种与管理,及时进行相关疫苗的补种,并纳入系统管理。新建预防接种数字化门诊8个以上。进一步加强疫苗针对传染病防控,强化疫情监测,规范开展查漏补种和补充免疫,巩固无脊灰成果,持续推进消除麻疹工作。

(四)规范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根据省卫生厅制定的《第二类疫苗使用指导意见》,规范和改进全市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服务,重点解决在告知、预约、收费、服务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接种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四、扎实推进慢性病和精神疾病防治工作

(一)深入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围绕建设“健康”、“健康”主线,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将慢性病防控融入“大卫生”范畴,统筹现有资源,形成防控合力。进一步完善慢性病防控网络与综合防控工作机制,整合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三类机构功能,巩固和拓展“三位一体”慢性病综合防控模式及内涵。以辖市、区为单位开展全人群死因监测、“慢五病”登记报告和慢病及其危险因素核心指标监测,提高慢性病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利用。认真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润州区、新区分别申报、创建部级、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京口区、丹徒区、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进一步做好部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现场考评的准备工作。建立慢性病筛查制度,加大慢性病高危人群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发现力度。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健康管理率分别达40%、50%,规范管理率达到80%以上。探索慢性病社区预防、随访与大医院临床治疗紧密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京口区、润州区做好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社区规范管理示范点工作,增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及时总结项目经验,为全市推广慢病患者社区规范化管理工作夯实基础。结合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完善口腔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宣传,推广儿童窝沟封闭等行之有效的口腔卫生保健适宜技术,抓好儿童口腔疾病干预(窝沟封闭)项目,加强项目督查,提高工作质量,全面完成省厅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规范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治管模式。认真贯彻实施《精神卫生法》,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管理网络内涵建设,强化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检出率和管理率,在册患者管理率保持在80%以上。强化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探索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方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落实对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治疗、居家管理、社区康复的有效衔接。开展重性精神疾病规范治疗管理项目试点工作,通过市精神卫生中心、疾控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开展重性精神疾病规范治疗管理工作,形成一套符合我市实际的精神疾病治管模式,并逐步在全市推广。加强《精神卫生法》学习培训,贯彻落实《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病和出院信息网络直报制度,做好患者的登记、网络报告和救治管理,逐步提高治疗率和规范管理率。

五、不断加强疾控机构综合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