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慢性病健康教育

慢性病健康教育范文精选

慢性病健康教育

慢性病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9月~2014年1月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193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其中试验组98例,其中男47例,女51例,平均年龄(47.21±8.83)岁,平均病程(6.74±2.78)年。对照组95例,其中男53例,女42例,平均年龄(50.21±5.42)岁,平均病程(6.11±3.5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相应疾病的常规检查和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在采取常规检查和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为期5个月的健康教育,措施如下:①慢性疾病知识普及:通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以及义诊等活动,详细介绍慢性疾病的防治知识,让患者充分认识到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等;②教育患者养成经常性体检的良好习惯:向患者强调经常体检的重要性,督促患者及时准确地把病情向医生反馈;③增强患者接受治疗的信心:通过举行各种患者见面会,让病情控制较为理想的患者向其他患者介绍成功的经验,使患者获得更加实际的疾病防治建议,增强患者的生活积极性和乐趣,有利于病情的好转;④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提醒并指导患者及时进行体检,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3评价标准: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评价主要有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客观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慢性疾病控制率和发病率等指标,主观评价指标则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慢性疾病的致病因素的认识程度以及慢性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等进行总结。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慢性疾病控制率和发病率分别为83.74%和15.62%,而对照组患者这两项指标分别为34.69%和68.91%,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患者对慢性疾病主要致病因素以及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均有明显的提高。

3讨论

慢性病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健康教育网络建设是慢性病综合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府成立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成员由多个相关部门构成。健康教育网络中工作人员分级负责,层层包干,形成了有组织、有领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三级健康教育网络。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已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2做好工作人员和重点人群的培训工作

2.1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培训,提高健康教育

工作人员在慢性病防控中的能力,建设举办了3期的市、乡、村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方法、社区健康指导员等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能力,能够对慢性病做好宣传,使更多的人群知晓慢性病,从而做好预防工作。

2.2抓好重点人群的慢性病防控知识培训

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深入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老年大学、学校、医院举办健康讲座、康乐大讲堂、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等互动式的知识讲座,宣传慢性病防控知识,提高公众慢性病防治知识水平。

3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3.1利用媒体进行宣传

制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媒体传播计划。充分利用电视台、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加大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通过电视台进行核心信息传播,在城市中心街道设立了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宣传一条街和2期大型户外广告,在全市各乡镇街道社区及医疗卫生单位的电子屏幕滚动播出慢性病防控知识,扩大了受益群体。

3.2加强宣传技术材料支持

市卫生局疾控中心作为慢性病综合防控技术指导机构,围绕慢性病防控、健康生活方式等重点内容,积极开发大众宣传材料和知识信息模板,为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技术支持,提供公众健康核心信息和知识讲座讲义模板,制作发放慢性病防治知识音像光盘。通过大量的宣传增强人们的防控意识。

3.3加强社区宣传和支持性环境建设

在全市社区和学校设置多处健康教育阵地、健康教育宣传栏和健康教育活动室,健康教育室每天向群众开放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在全市社区和农村放映慢性病公益广告片和慢性病知识宣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提供多种宣传材料且定期播放宣传视频,将慢性病防控知识传播给就诊群众和社区居民。

3.4加强各种卫生宣传日宣传活动

按照“媒体宣传与阵地宣传相结合、大众传播与主题宣传相互补充”的原则,积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每年结合世界卫生日、世界高血压日、世界无烟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肿瘤防治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宣传主题,深入社区、学校、工地、公共场所、集市,开展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咨询活动,全方位高频度地向社区公众宣传慢性病防控知识。

4加强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依托

创建青少年健康教育基地,重点开展互动式的慢性病、艾滋病、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传染病、健康素养66条、急救和意外伤害等健康教育工作,并设有自助式的健康自助检测室,引导师生对健康概念的科学认识,培养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各级各类学校均将学校健康教育列入学期教学计划,定期开设健康教育课,做到有教案、有课时、有考2.5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培养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市疾控中心发组织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辖区内群众性健身活动团体有广场舞、腰鼓队等,增加居民的活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5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慢性病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一、工作目标

(一)在全区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

(四)探索适合于本区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利用4-5年时间,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相结合,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并通过国家达标验收。

(五)主要指标

1.知晓率:到年,人群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

2.健康行为形成率:到年,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比例达到35%以上。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到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登记率不低于全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基线调查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性病管理率:到年,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

5.慢性病控制率:到年,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二、工作内容

(一)收集基础资料,确定基线数据。充分利用我区年社区卫生诊断所得的基础信息和资料,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确定基线数据。分析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和优先领域,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为评估综合防控效果提供基线资料。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人群的慢性病监测系统。至少包括慢性病死因监测、肿瘤登记、重性精神病、新发糖尿病、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等基本内容,不断提高监测质量。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定期慢性病预防控制相关信息。

(三)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进行心理干预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基本要求如下:

1.主要媒体(电视台、报纸或网站等)要设置固定宣传专栏,定期传播慢性病预防、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

2.区健康教育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健康教育资料模板和核心信息,并且能够达到相关数量要求。

3.到年,90%的社区(村)在辖区内设置能对居民开放的健康教育活动室,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居民提供每年不少于4次的健康讲座和咨询,设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知识宣传栏,至少两个月更新1次,发放慢性病防治相关宣传材料,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和理念。

4.区属学校为学生开设慢性病相关健康教育课。幼儿园举办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等知识讲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不同类居民的健康需求,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定期开展“如何树立正确心理”、“如何减压”等有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及社区医生心理辅导工作。

5.政府组织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并参与“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爱牙日”等大型健康咨询宣传活动。

(四)面向全人群,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简便技术和适宜工具,提高居民自我管理健康的技能。基本要求如下:

1.政府组织,多部门参与,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鼓励支持以乡、街道、村、社区为单位组织居民开展有益于身心的体育、体操、舞蹈等比赛,在适宜工作场所落实工间操健身制度。

2.推广食品营养成分标签,鼓励并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开发和生产低糖、低脂、低盐等有利于健康的食品,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合理膳食知识,科学指导人群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3.卫生部门牵头,创建无烟医疗机构,逐步在学校、机关单位开展控制吸烟行动,到年至少创建10家无烟学校、1家无烟机关单位。

4.在条件适宜的社区、单位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或示范餐厅。到年以上各类示范创建不少于6家。

(五)重视慢性病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1.到年,每两年1次为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提供体检的区直单位覆盖率达50%以上,及早发现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到年,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公共场所等地设置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共10个。

2.到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率达到90%以上。

3.从年开始,对超重肥胖、血压正常高值、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健康管理和指导。

4.从年开始,开展以儿童为重点的口腔龋齿检查,对检查中发现患有龋齿的儿童指导及早充填;到年,符合适宜症儿童窝沟封闭率达50%。

(六)加强基层慢性病防治,规范慢性病患者管理。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加强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提高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率。建立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慢性病管理效果评估。强化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作用,推广“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等模式。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患者,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工作场所为单元,组织患者学习慢性病知识,交流防治经验,逐步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领导小组

成立楼区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常务副区长、区委宣传部部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发改、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教育、城管、文体、计生、工会、妇联、团委、残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爱卫、新闻中心等相关部门及各乡、街道办事处行政一把手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区卫生局),由区卫生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

(二)技术指导专家组

成立慢性病综合防控技术指导专家组,负责方案制定、技术指导、效果评估和业务咨询等工作,由区卫生局局长任组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区卫生局分管疾控工作副局长任副组长,三甲医院、市(区)疾控中心等医疗机构慢性病防治专家为成员。

(三)各相关单位职责与任务

1.共同职责与任务

各相关单位设兼职联络员,负责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做好本单位职工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宣传发动和教育工作,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在本单位创建促进身体健康活动的支持性环境,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每人每天不少于20分钟;每两年为职工提供一次健康体检,主动发现高危人群和患者并实施管理;落实《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每年在本系统至少新建一家无烟单位(如学校、车站、机关等),成年男性人群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以上资料须及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2.分管职责和任务

区委宣传部:制定媒体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传播计划,引导市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大众媒体上设置慢性病宣传专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区政府办:统筹协调示范区创建各项工作。

区发改局:把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中长期综合防治规划。结合社区诊断结果,提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慢性病防控优先策略、目标、行动措施和评价标准。

区财政局:做好示范区建设有关经费保障,按照上级相关政策要求,将慢性病防控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并安排专项经费。建立资金扶持长效机制,实现防治工作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常见慢性病检查、治疗费用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和住院统筹补偿范围,并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区卫生局:负责制定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积极协调开展多部门合作,加强与医保部门的协作,制定鼓励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和接受服务的优惠政策。组织做好慢性病防控试点工作的督导考核。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全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计划,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组织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慢性病信息收集,掌握全区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危险因素分布状况及趋势,并加以分析和利用,必要时开展慢性病流行因素与防控效果调查。对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进行日常督导,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工作,参与区卫生局组织的慢性病防控工作考核评估。制定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方案,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深入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收集、汇总健康教育相关信息并及时上报和反馈。评估健康教育实施效果,开展社区重点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驻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贯彻35岁以上人群社区首诊测血压制度,指导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好慢性病的筛查、康复期的治疗及稳定期的日常管理工作。按照临床路径要求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来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诊治,并将病情稳定的患者转回社区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负责组织实施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筛查、登记、随访管理和转诊等。落实社区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化管理工作,提高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和血压、血糖控制率。开展社区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筛查,做好社区人群健康教育工作。与辖区范围内的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定期联络机制,逐步建立一支慢性病、出生死亡等相关信息的报告、搜集、核实的网络队伍,落实社区责任医师制度,为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病人配备责任医师。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成立3个以上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发挥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作用。建立与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协作和信息互通机制,开展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工作。

区农合办:将常见慢性病检查、治疗费用纳入农村合作医疗门诊和住院统筹补偿范围,并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区民政局:对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中涉及的五保户、低保户和重症精神病患者家庭给予救济;协助提供全区人口及死亡资料。

区教育局:指导学校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知识宣传,开设健康教育课,每学期不少于2学时。督促学校落实课间操和体检制度;督促幼儿园组织家长举办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知识讲座;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校推广学生营养午餐制度;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示范食堂、无烟学校、无烟机关的创建。

区城管局:为慢性病防控知识户外宣传活动提供支持性环境。

区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局:组织开展多部门参与的集体群众健身活动;鼓励群众广泛开展健身活动;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每人每天不少于20分钟。

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提供全区各年龄段人口资料并及时更新,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和公共餐厅建立健康饮食宣传制度,对示范餐厅或食堂给予大力宣传和政策支持。督促规模较大的30家药店设立血压和体重测量免费服务点。

区爱卫办及区健康教育所:与全市的爱国卫生城市创建和“五创”提质工作相衔接,利用全区健康教育的网络组织将慢性病防治知识作为重点内容贯穿于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时段的健康教育工作中。做好部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技术支撑。

工会、妇联、团委、残联等群众组织要组织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建立职工工间操制度。

乡、街道办事处、村、社区:在辖区范围内设置对居民开放的健康教育活动室,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有益于身心的体育、体操、舞蹈等活动,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居民提供健康讲座和咨询,设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知识宣传栏,发放慢性病防治相关宣传材料,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和理念。搜集、摸底、核实、报告辖区慢性病患者及人口出生、死亡等相关信息,配合卫生部门做好慢性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健康宣教等工作。从年开始,全区每年创建2家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年12月-年3月):在全区范围内随机选点开展慢性病基线调查工作,根据基线调查结果确定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点,以点带面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

第二阶段(年4月-年12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建立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并形成长效防控机制。

五、工作措施

(一)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区人民政府召集各相关单位负责人开动员会并签订责任状,明确职责,建立督查制度并纳入政府年终绩效考核。建立例会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至少召开4次联络员会议,听取前段工作开展情况及实际困难,形成合议并提交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年召开1-2次工作会议,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工作职责,统筹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二)开展能力建设,建立业务指导与培训制度,提高工作人员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和诊疗技术水平。

慢性病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一)完善年社区诊断报告,修订综合防控方案。

年社区诊断报告是由区卫生局牵头,会同区环保、民政、公安、街道等部门组织人员收集本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居民死亡等资料,了解慢性病流行现状、主要危险因素、生活场所污染现状和重大污染源、居民慢性病知识知晓水平、防控措施等情况,集中相关部门专家力量制定的。区卫生局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诊断报告,为创建示范区工作提供相关材料。

(二)建立慢性病个人资料,实现档案电子化管理。

区卫生局组织医疗机构通过资料诊断、疾病诊断、电话调查等方式,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主要慢性病现症病人和高危人群进行诊断和登记,建立健全慢性病基础资料,“一病一档、一人一案”,进一步推广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对慢性病资料进行微机化录入,并使用全区统一的卫生服务软件进行动态管理。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公安和街道的相关人员要积极配合建档工作,提供常住居民的基本信息。

(三)组织健康教育活动,深入推进慢性病防控工作。

区卫生局要组织医疗机构采用讲座、板报、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控宣传,向居民宣传开展慢性病防控的意义、防控措施、行为干预方法等,提高居民防控知识知晓率,促进居民自觉养成“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行为方式,逐步改变人们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每年至少开展2次健康教育活动,至少开展4次高血压、糖尿病及高危对象专项健康教育,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以上。

(四)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促进广大市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采取群众动员、政策开发、健康教育等措施,建立有利于健康的环境,全面推行综合干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人群中针对吸烟、不平衡膳食、缺乏运动、过量食盐等慢性病危险因素开展干预,使居民生活方式和行为逐步得到改善。对慢性病现患病人进行规范化管理,定期随访,推广慢性病互动模式与自我管理模式,规范预防医学服务行为;在《居民健康档案》基础上,与具有服务需求的居民建立个人保健合同,提供个性化的预防、诊疗、保健和康复一体化服务。全区居民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比例达到35%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做到“五个覆盖”,即至少获得一种慢性病宣传材料,参加过一次慢性病讲座或主题宣传活动,学会使用一种适宜工具,测量过一次个人健康指标(体重、腰围或血压),掌握一项健康自我管理技能。

(五)实施全过程健康监测,正确评价示范区试点效果。

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对人群吸烟率、居民每日食盐量、膳食脂肪摄入量、体育锻炼等行为状况,进行卫生指标监测,建立健全死因登记、慢性病发病和危险因素、居民健康行为监测系统,掌握慢性病发病、死亡及相关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和变动趋势,正确评价示范区试点效果,适时调整防控对策,为推广慢性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工作进度

(一)启动阶段

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设立办公室,研究和制定有关政策制度。抓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落实相关经费,做好组织发动、试点宣传、慢性病防控人员业务培训等各项工作。

(二)基线调查及落实阶段

由区卫生局组织医疗机构收集分析居民基本卫生资料,建立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专项筛查,在年基线调查及社区诊断报告基础上,结合现状,修订综合干预措施。区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实施各项慢性病综合防控措施;各街道、各社区要安排工作人员配合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三)干预阶段

由区卫生局组织医疗机构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高危对象,采取定时、定人、定期上门交流等方式,实施健康教育等行为干预措施;组织周期性健康体检、健康行为指导,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指导(包括营养处方、运动处方、心理处方等),纠正其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建立慢性病患者俱乐部。

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开展禁烟、控制食盐摄入、体育锻炼等干预工作。

(四)评估阶段

组织力量,对居民吸烟率、居民每日食盐摄入量、居民膳食脂肪摄入量、体育锻炼、高血压和糖尿病规范诊疗和控制率等综合行为干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对慢性病防控工作指标进行综合评定,撰写示范区工作总结,做好迎接上级评估的有关工作。

(五)验收阶段

迎接上级评估的有关工作。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区政府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全区创建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创建中的困难,听取各相关单位的工作报告,按照进度不断推进创建工作。各街道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协调管理本辖区内的创建工作。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各项创建任务,各有关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与目标责任制和项目管理考核挂钩。

(二)落实经费保障措施,健全补偿机制,落实补助政策,完善项目管理,为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三)加强宣传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健康生活方式的传播,不断提高全区居民健康教育水平。

慢性病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1.1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东莞市大岭山镇辖属大塘朗、新塘、马蹄岗、金橘及中心社区5个社区400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共收回有效问卷371份,其中男195名,女176名;平均年龄70.6岁;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小学为主,分别占32.39%、22.25%、34.79%;职业以工人和农民为主,分别占52.84%、31.75%;月收入以大于1000元为主,占56.20%;医疗保险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占75.70%。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在60岁以上,无严重视力、听力障碍和精神疾患及语言沟通障碍,自愿参与本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正式调查前先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的结果修改完善后进入正式调查。正式调查前全面培训调查员,统一调查标准。采用入户面对面询问方式进行调查,所有问卷由调查人员填写并当场收回。

1.2.2调查工具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东莞市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现状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内容: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水平、医疗保险状况等;患病情况,如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肿瘤等;护理需求,包括对健康指导、定期体检、上门诊疗服务、家庭访视、家庭病床等的需求;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经济水平、职业、文化程度、慢性病患病情况、医疗保险等。

1.3统计学方法用EpiDate3.1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371名调查对象中,患调查问卷中所列举疾病者267名(71.97%),其中患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者105名(28.30%)。患病居前5位的依次是高血压病、关节炎、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分别占39.34%、15.90%、10.51%、5.40%、2.70%。

2.2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现状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服务项目中,目前需求最高的前5项分别是定期进行体检、提供健康知识宣教、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和家庭访视、慢性病长期护理、上门诊疗服务;需求性较低的是提供生活护理服务和临终护理。

2.3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人护理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影响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年人选择护理服务的因素主要是慢性病患病情况、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经济水平越低,护理需求越大;文化程度越低,护理需求越大;所患慢性病程度越重,护理需求越迫切。

3讨论

3.1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年人家庭护理需求现状东莞市大岭山镇辖下共24个村委会(社区),老年人(60岁以上)所占人口比例约为12%,人口结构已经呈现老龄化趋势,个别社区60岁以上老人所占人口比例更是高达17%,老龄化的情况不容忽视。本次调查显示大岭山镇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达71.97%,其中患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者占28.30%。说明社区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且年龄越大,同时患多种慢性疾病的比率上升,这与国内王春梅等的调查结果一致。慢性病病程长、恢复慢、致残率高的特点决定了病人康复过程主要围绕家庭和社区开展,老年人所患慢性疾病越多,病人就越希望获得来自社区快捷、有效的护理服务,以促进其早日康复。本调查显示,在家庭护理需求中排在首位的是健康体检,其次是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和家庭访视。但目前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被满足的程度较低,社区护理服务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乡镇社区护理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力资源有限,以及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及范围还不了解等。调查发现影响老年人选择社区护理主要是费用问题,慢性病患病程度、经济收入和文化程度均不同程度影响其生活质量,从而制约着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

3.2建议及对策

3.2.1进一步完善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为了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岭山镇已初步为镇区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对社区老年人存在的不同健康问题和患病情况有了初步了解,但仅限于建档时社区老年人的患病情况,缺乏阶段性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监测和护理需求记录,健康档案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实现动态管理,大岭山镇政府2012年举办了“情系社区,呵护健康”为主题的社区健康服务,为所辖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的身体检查,对老年人的患病情况及护理需求进行了跟踪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体检结果为其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保健措施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完善和更新了健康档案,实现了动态管理。这项举措得到了社区老年人的普遍欢迎,满足了社区老年人的首要需求。

3.2.2发挥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保健工作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医院外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工作。本研究调查发现老年人护理需求比例较高的是上门诊疗服务和家庭访视。大岭山镇现有1个社区医疗中心和9个卫生站,目前10个社区医疗站点均有一支医疗“单车队”,这支由社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医师组成的医疗保健小分队,采取主动上门服务的形式深入居民社区、家庭。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测血压、进行身体检查,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提供定期的复查,了解病人服药的效果,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针对一些病人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宣教,针对老年孤独等问题提供心理辅导。医师团队足迹遍布乡镇社区,每月随访人数超过4600人。

3.2.3拓展多种社区护理形式设立家庭病床:提供专业的基础护理服务,如注射、换药、导尿、吸氧、鼻饲、造瘘护理等。慢性病的长期护理:制定监测卡,定期上门访视进行监测,如高血压、糖尿病病人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并做好记录,同时教导病人学会自我监测血压、血糖。多形式健康教育:如开展热线电话健康知识咨询,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小讲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