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经济建设

县域经济建设

县域经济建设

县域经济建设范文第1篇

    一、发展县域经济意义重大

    县作为 行政 建制在我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据说已有27个世纪的历史, “起源于春秋, 推广于战国,定制于始皇”。从秦始皇统一

动力从事 农业 ,而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15%(张卓元 《 经济 参考报》2002-11-28)。从 农村 经济结构调整看,农业产业化和 工业 化需要小城镇作为区域经济中心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另外,

    有人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加需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强大县域经济。我国东西部的差距(也可引申到同一省域范围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从区域 经济学 上讲,是作为其经济体系细胞单元的县域经济的差距。据报道,在第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将全国2073个县域经济(其中西部有1075个)的基本竞争力划分成从a到j十个等级,从评价结果看,西部的县域经济在实力最强的a级中只占5%,在最弱的j级中则占86.8%。在 行政 区划上,西部的县(旗)单位有905个,占西部县级单位总数的84.2%,县域 人口 比例达81.3%(新华网2002-08-27)。从现实情况看,县域经济在国家或地区经济体系中一般属于相对薄弱部位,是影响总体经济发展指标水平的降减因素;但是如果从发展眼光看和辩证分析,这些当前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县域经济,也可能正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后发优势所在,竞争潜力优势所在,是这些地区实现赶超战略的力量源泉。因此可以说,西部大开发将会 历史 地 逻辑 地选择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正如一位河北省省长前不久所指出的,对于西部和欠发达地区来说,“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基础在县,潜力在县,希望在县。”

二、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遭遇 金融 抑制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讲,县域经济就是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近年来,如何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的问题受到普遍重视,所谓县域经济竞争力实质应该是县域单位通过科学有效配置资源以获得比较优势的能力。其中,金融要素在现代县域经济资源配置机制中起着核心性作用。根据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的所谓的金融抑制论,金融服务如果不能有效地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金融抑制, 限制经济的发展。我们看到,当代 社会 的资源可以说越来越金融化(以前的资源是很物质化的),人们调动一个社会潜在的资源、经济体系的资源是通过金融体系来完成的(吴晓求2002)。一位外 国学 者曾针对我国的有关情况指出,在国内 市场 资源的整合上,金融业可以使城乡经济结合在一起,也可以把中小企业结合在一起,可以广泛地推动经济发展,这正是金融业起到的关键作用。种种迹象表明,金融业在哪个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强,发挥得更好,哪个地方的经济增长就会更强劲、更稳定。推动金融部门的发展就等于是推动稳定,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中,资本的稳定性起到了很大作用。谁在这方面做得好,谁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资金。正是基于这样的道理,人们担心地看到,近年来我国较大范围地并日趋严重地出现了 银行 贷款向城市集中,以致大量资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趋势,这种资源配置显然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而县域经济发展受阻,势必会拖累整个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较长时期以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广大县域区域,其特征大都表现为典型的 投资 拉动型经济。实际情况表明,所谓投资拉动,对于大多数地方和经常性情况下,是靠信贷资金大量和及时投入的拉动。没有良好的金融 环境 ,没有金融的大力支持,这些地区的经济就难以有大的作为,地方政府调控辖内经济的职能也不会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对于地方经济的投资拉动,除了信贷资金的投入,还可以有 财政 、民资和外资等方面的投入,但对于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来说,这些投资是可望不可及的或者如同杯水车薪。就县级财政情况来看,据国家 统计 局资料,1999年

银行 济南分行 统计 调研资料,自1997年末到2000年末,全辖(山东、河南)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共减少机构6794个,机构的撤并主要集中在县及县以下区域,其中支行及支行以下退出机构约占机构减少总数的99.4%。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县级及以下机构后,县域 金融 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现实情况大体为,县级城市的主角是 农业 银行,县域乡镇以及 农村 的主角是农村信用社。而工行、建行、中行等虽然在大多数县级仍保留着支行编制(尚未及撤并,有的已降格),但已把经营的重点更多地转移至大中城市以及沿海地区。

    [实际上近些年来

交行等湖北省各家 金融 机构 在内的30多亿债权化为乌有,而各家债权 银行 对破产方案提出异议,均被驳回。又据2002年8月21日《金融时报》报道,在湖北某地,曾经有个地方官员在当地一次企业改制会议上说:“趁企业改制把银行 债务 一笔勾销。这好比是‘最后一顿晚餐’,不吃白不吃。”这是发生在两年前的事情。襄樊市是前几年逃废金融债权的重灾区。金融机构把该市列为信用高风险区,并大量收缩授权授信。人民银行报告分析,几年时间,该地区金融机构少投放贷款100亿元。还有前不久有记者对河南潢川县城出现“信用荒芜”的情况 调查 显示,由于长期来信用 环境 的恶化,银行几乎停止了对许多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贷款,目前四大银行在该县的支行,只有农行一家还有一些贷款,其余三家均停止了对该县所有企业贷款。一位支行长告诫下属,“麻雀捏死也不要让它飞了”。另一位行长说,“许多个体 工商 户都是骗子”。再一位行长说,“当前的情况是贷款投一个死一个,所以我们有了资金就上存或者买 国债 ”。(《本周金融信息》2002年25期、29期)]

    从理论上说,银行机构一旦不愿放款,就意味着信用创造功能的弱化乃至丧失, 经济 发展也就丧失了必不可少的外在推动力。可以断言,在一个“逃废债”盛行的地方,不管是一个乡、一个县,还是一个省,绝对不可能有持续、稳定、快速的经济发展(新华网2002-10-22《

,产业层次相对较低,政府、企业、个人收入相对较少,金 融资 源相对贫乏,因此不能对 金融 业在县域中的发展寄过高希望,尤其是不可能成为商业性金融组织理想的生存与发展之地。前几年来国有商业 银行 大量从县以下撤并机构,可能会被当成一种“验证”从而进一步强化这种意识。

    现在看对这个事情的认识不能绝对化,需要做出辩证地思考。比如说到目前为止,虽然全国范围内已有数以万计的基层网点从 农村 地区撤并,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在绝大多数的县城都分别设有支行,加上普遍设立的农村信用社县联社,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的城市信用社,少数地方出现的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县辖延伸的机构,以及个别县市已经试点建立的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等,再算上邮政储蓄,每个县的正规 金融机构 少说也仍然有5—7家,如果算上在乡镇一级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村信用社,则会多达十几、二十几家,因此有人认为县域金融机构数量仍然过多,超出了一般县域 经济 现有的金融承载力;但另一种说法是,随着1998年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从农村收缩,1999年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取缔,2000年城市信用社被分类处置等,农村金融的格局已发生了重大改变,虽然在部分乡镇仍然有 农业 银行和邮政储蓄网点存在,但从提供贷款的意义上讲,在县以下农村基本只剩下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了。因此目前农村金融的一个突出问题就在于金融机构的单一化,导致金融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不足。以上两种看法各有一定道理,但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设定条件不一,而导致观点似乎迥异。其实应该说,目前县域金融机构的数量,是“多”与“少”的问题并存——多的可能是国有银行等大银行的机构,少的可能是地方性、多样化的金融组织。主要矛盾不在于数量,而在于结构。

    金融体系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有怎样的实体经济结构,就应当有怎样的金融结构,如此才有可能实现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同时降低金融服务供需双方的交易 成本 。实体经济中的企业按规模大小是区分为不同层次的,也需要不同规模层次的金融机构与之相匹配。在任何国家和地区,中小规模的企业在数量上都会占绝对大的比重,国外一般都会形成与之匹配的金融结构。如在日本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小型金融机构占97%,意大利有中小型银行9万多家,美国近万家银行中95%是资产在5亿美元以下的小银行。中小银行一般为地区、社区和行业银行,与其服务的中小企业彼此关系密切,信息十分了解,信任程度高,能建立长期业务往来,互惠互利。相比之下,我国金融机构规模结构与实体经济企业规模结构很不匹配。 统计 资料显示,我国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有200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 工业 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经济总量60%和40%,提供大约75%城镇就业岗位,但缺乏为之匹配服务的金融机构。我国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加起来也就100多家,集中于大中城市,放贷集中于大企业。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网点收缩、贷款权限上收之后,县区经济成了金融“空洞”,那里是中小企业生长地。尽管央行采取多项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问题,但成效不大,关键是缺乏与其匹配的金融机构(《经济参考报》2002-12-11)。

  3. 进一步地说,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来说,并不是不需要金融,反而是更渴望得到金融服务与支持,否则我们不能解释,为什么即使在一些贫困落后地区,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依然风行,不能解释为什么信贷支农和信贷扶贫问题在国际上也一直是受到关注的话题。问题只在于,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金融组织,什么样的金融服务,以及怎样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信贷支持。

    有一种说法,农村金融 市场 上难以发展商业金融,农民也无力承受商业化金融的利息。但是,有人对

办法可能是政府或 社会 建立一个有效的贴息机制。]

    [我们一直强调要反对高利贷,但对于什么是高利贷,现实中却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和介定标准。从理论上说,高利贷首先是一种“超 经济 ”的剥削,即利息率超过利润率、借贷利息高于剩余价值、货币资本剥夺必要劳动的现象。这个概念抽象地阐释并不难理解,但要做出具体认定却很不容易。假如社会资本平均利润率是10%,那么借贷利率超过10%就可认定为高利贷,这只是一般而言。问题在于在个别借贷场合,情况会很复杂。借入方可能会有20%乃至以上的利润率,也可能只实现5%甚至更少的利润率,还可能是根本不会有利润产生的必要生活消费借贷,那么它们对同样10%的利率是否高利贷的感受会截然不同。还有地区差别,人群差别,就是说在此地或此部分人群可以承受的借贷利率水平,对于彼地或彼部分人群来说就可能是不能承受的。还有 历史 的、社会的因素,以及 道德 的因素等,比如在既定的国家、地区或地方社区,会形成约定俗成的、公认的标准,用以判定某一笔借贷是否高利贷。此外高利贷的标准还可能随时间变化。可见,在我们这里,国家这么大,情况这么复杂,要想对多高的利息率就是高利贷做出明确、统一的规定,无论是 法律 的还是 行政 的,尚需认真研究、慎重对待。例如,2003年2月27日,

的 农村 信用社没有了,实际上并没有使县域的 金融 机构 有新的外延增长]

    5. 多元化的 经济 结构,需要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为之服务。因此有专家认为,既然农村金融仅靠信用社难以满足,不妨将“地下金融”加以监管后合法放开。但在监管有限的条件下,放开“地下金融”会不会加剧金融风险,也有不少人表示忧虑。(2002.11.25《经济参考报》)

    关于在县域放开发展民间金融组织,其实这样的民间金融组织及其 融资 活动一直存在着,近些年来在若干地方愈加活跃并日趋显形化,只是尚未给予其合法地位。在正规金融机构及其提供的金融服务缺乏的情况下,各种民间金融形式就必然会或明或暗地更加发展起来。这方面的事例可以说是非常之多。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对20294个农户的常规 调查 表明,1999年,农户通过民间借贷 市场 获得的贷款占农户贷款总数的69.41%,平均每户为1008.56元。《

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5月,是股份制性质的法人企业,公司发起时,企业认股十分踊跃,全镇有50多家企业要求入股,镇政府为求慎重,只筛选了23家企业作为首期股东,注册资金68.5万元,实到资本金59万元。担保公司成立以来,已先后为22家入股企业提供了贷款担保。到2002年2月末,22家企业通过担保累计获得 农村 信用社贷款410万元,贷款余额188万元,是2001年4月末的5.22倍,最高峰时贷款余额270万元,是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4.58倍。运作期间有3家企业出现未能按期还款,其中一家通过变卖设备归还了贷款本息,目前仍有两家企业的贷款正在追要中,金额26万元。桑墟镇担保公司的成立初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担保公司成立前,桑墟镇信用社以发放小额农户贷款为主,对企业贷款发放十分谨慎,而且额小面窄,信贷结构较为单一。担保公司成立后,中小企业贷款总量和比例均较快提升,信贷结构逐步多元化。2002年2月末,剔除使用人民 银行 支农再贷款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因素,该镇信用社中小企业贷款比重达37.3%,比2001年2月末上升了3.4个百分点。(《 金融 时报》2002年6月3日))

县域经济建设范文第2篇

(一)华阴市县域经济在省、市位次

近五年,华阴市县域经济实力突飞猛进,社会事业日益完善,在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位居中上游水平。在2011年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中,华阴市位居全省第36位,全市第5位,在全省的位次较2010年度前进了2位。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当前我市经济结构正朝着好的方向优化调整,但总量不大、实力不强、活力不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经济规模总体依然偏小

我市县域经济由2005年的全省第46位上升至2011年的36位,虽前进了10位,但在渭南各县市排名中却比2005年(第3位)后退了2位。

2、旅游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一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依然偏低。除西岳华山、西岳庙等核心景区外,其余景点由于受资金、土地、拆迁等因素影响,导致开发程度低、开发速度相对缓慢;二是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健全。

3、新型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

一是工业支柱单一,工业经济发展活力还不够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较少,产品结构相对不合理,特色产业也就是以生产“华山白麻”等系列的石材产业,但石材产业在生产中产生大量的废料、废渣,石材资源循环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引导带动,产业关联密度低、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缓慢,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狭窄,发展资金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导致县域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4、城市建设步伐相对迟缓

一是受土地因素限制,加之我市项目建设用地刚性需求量又大,致使提升城市形象、城市基础设施置换等项目迟迟不能“落地”建设;二是城市建设配套服务设施不健全。城市文化公园、体育运动中心、公共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降低了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居住舒适度;三是“城中村”问题依然突出,私搭乱建、浪费土地资源、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薄弱、保障机制滞后等问题日渐突出;四是城市管理依然滞后。各专业市场不健全,“马路”市场依然存在,城市“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监管力度不够,长效机制还不完善。

5、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

一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还不很合理,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带动作用有限;二是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单一,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三是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能力相对薄弱,附加值低。

二、加快壮大县域经济的措施和建议

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竞争力?这是摆在我们各级政府领导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站在全省的高度,积极查找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对华阴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认识,并就如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县域工业化发展

以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带动县域经济规模快速扩张、实力快速增强、竞争力快速提升。坚持资源型和非资源型产业并举,着力突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工业园区“三大支柱”,坚定不移地把县域工业经济做大、做强、做优。

(二)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加快城市化进程,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拓宽发展空间,实现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

(三)以特色农业为突破,不断壮大农村经济

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县域内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要按照“扩基地、育龙头、壮规模、搞服务、创名牌”工作思路,以特色农业为突破口,以一村一品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壮大农村经济。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强投资带动作用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靠项目带动、投资拉动。要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以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工业技改、社会事业项目为重点,搞好项目争取和项目建设。

县域经济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工业园区 县域经济 招商引资

在宏观经济中,县域经济是一种民本经济。在中国,县域经济直接与占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相联系,其发展状况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工业化是发展县域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而工业园区的建设能够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工业园区作为推进工业化的坚实平台,也是招商引资的现实需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发展工业,有利于整合各类资源,提升配套能力,降低投资成本,形成聚集效应。实现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最有效的载体。工业园区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一、工业园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从我国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工业园区已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引擎”,在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工业园区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建设和发展工业园区,可以有效地聚集资金、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充分挖掘潜力,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据统计,2006年,江西省工业园区实现增加值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0.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企业分布广泛、效益低下、污染严重。建设和发展工业园区,可以有效地将园区规划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合理划分功能区块,实现建一个园区、成一片城区的目标。

2、工业园区是吸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容器,能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随着工业园区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城镇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园区实现就业。据统计,2007年江西全省园区工业企业共安置从业人员123.48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成为工业园区新增就业的主体。与此同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工业园区就业,对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工业园区成为推动产业结构、整合经济的有力手段。江西作为欠发达地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二、三产业比重偏低、功能分散、产业链不长、核心竞争力弱等特点。发展工业园区,引进高新企业落户,实行功能分区、用地集约、产业集聚,能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近年来,各工业园区科学定位发展目标,依托当地的资源特色,加大引进和开发的力度,以特色增效益、以科技促发展,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经济实力雄厚的工业园区正在快速发展。

二、当前工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江西工业园区发展势头强劲,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工业园区已成为新世纪以来江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园区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经济总量偏小,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纵观全省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其工业规模仍然偏小。园区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企业规模小,整体优势不强,竞争能力偏弱。企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规模效益,从而有效增强竞争力。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外来的大的工业性项目少,园区缺少大项目的支撑,从而导致园区企业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益很难实现,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非常有限。

2、发展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一直是影响企业发展和壮大的瓶颈。这一问题在工业园区企业发展当中更为突出。大多数园区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可抵押资产较少且缺乏充足的资金积累,因此普遍存在贷款困难、发展资金紧张的问题。受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和企业担保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园区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制约了园区企业的发展。

3、政府优惠政策针对性不强,落实不到位。在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园的过程中,“筑巢引凤”的力度不够,缺乏宣传力度和氛围。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的针对性不强,缺乏能够真正吸引龙头企业落户的各项软、硬件条件。在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的过程中时,有些政策还要大打折扣,难以完全落实到位。

4、部分企业人才匮乏,“招工难”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受地理环境、收入待遇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员变动较大。熟练工人流动性大,个别企业招工困难,只能招到一些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单一的工人,他们也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简单的操作,离企业的需求还存在不少差距。

5、园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落后,企业发展环境欠佳。现行的工业园区管理体制,缺乏必要的行政职能,难以实现高效、快捷的“一站式”服务。近年来,全省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企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但在配套功能方面仍有不足,治安、交通、办公楼、公寓、医院等生活服务设施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企业的发展和扩张。

三、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对策思考

对于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加以研究,拿出切实有力的措施,不断完善补充,从各方面加强园区管理,为园区企业服好务,使园区经济不断做大做强做优。

1、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建设的关键,创新招商方式,吸引重大项目落户。招商引资是壮大园区产业规模、提升园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渠道。工业园区建设的效果最终体现在招商引资上,体现在入园区办企业的数量及其质量上。因此,各工业园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由“让利竞争”向改善综合环境的“服务竞争”转变,敢于突破现行政策的约束,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招商引资靠两手:一手是市场的力量,一手是行政的力量。要强化招商责任,建立每季度调度制度;要改进招商方法,什么形式管用就用什么形式。要盯紧重点地区、重点客商,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招商引资是“候鸟经济”,特别是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困难时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就看谁的环境好。要优化投资环境,营造小气候,下决心把环境整治好,使项目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在派出专业队伍长期驻外招商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已入园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依靠企业招商,引导其他企业向园区集聚,把园区经济总量做大做强。

2、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硬件环境,强化载体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构成工业园区的基本因素,也是吸引企业入园的硬件。要将工业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接,实行统一规划、综合配套、联建共享。此外,在推进园区水、路、电、气、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园区住宅、商贸、教育、文化、娱乐、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区对产业和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能力。

3、多方争取资金投入,努力拓宽工业园区企业的融资渠道。资金是当前制约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最重要的“瓶颈”。要本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引进投资者和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开发建设,达到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的目的。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方针,积极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投资开发公司,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逐步实现园区建设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

4、落实县(市、区)长园区现场办公会议制度,确保优惠政策得到切实兑现。对工业园区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要及时加以清理和调整,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在土地出让、税收优惠、投融资体制、服务环境等方面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使工业园区成为吸纳投资的政策洼地。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拉动作用强的项目要给予特别政策。对已制定的政策要信守承诺,全面兑现。为了确保优惠政策不打折扣,县(市、区)长园区现场办公会议制度必须落实,至少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及时调度园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政府还必须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管,确保优惠政策的有效性和连续性,使入园企业真正从中得到实惠。

5、规范园区管理,加强对园区企业的服务,营造高质量的服务环境。园区的开发建设与规范管理应保持同步,只有管理跟上、措施到位,园区的开发建设才能按照既定的目标和科学的规划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各工业园区要切实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把政府的各项利好政策落到实处,强化园区管理和服务,关注园区企业发展,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帮助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进入园区的企业,要推行“一站式”、“保姆式”全程跟踪服务,切实提升园区的服务环境。

6、整合资源,创新途径,多渠道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一是劳动部门要整合资源,发挥现有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功能,实施企业职工定向培训工程,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二是在工业园区管委会内部设立劳动用工保障所,企业招工信息,常年为企业招工。三是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定向招生、联合办班,订单式培养企业需要的各种人才。

参考文献:

[1]林仁方.加快仙居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J].台州社会科学,2009(1).

[2]黄镜天.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J].当代广西,2008(17).

[3]邹筱乐.工业园区建设与县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6).

县域经济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人力资本;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102-02

人力资本形成不是天然的,主要表现为通过投资后天获得的体能、智能和技能。经济学家一般把人力资本投资分为:第一,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即用于改善人的体力和耐力、精力和活力的全部开支;第二,继续教育,即完成正规学历教育后,继续进行 的培训和教育;第三,正规的初等 、中等和高等教育;第四, 个人和家族进行迁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

一、人力资本投资是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006年统计数字显示,湖北省现有 76个县 (市 、区),全省县域总人口为 4 971.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2.4%;生产总值 3 866.6亿元 ,占全省 GDP总量的 52.3%;县域平均人口为65.4万;县域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44.60亿元 ;湖北县域土地面积占全省 95.8%。因此,促进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对激活湖北经济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然而目前湖北的经济增长点仍然是集中在省会武汉和少量地级市,而大量的县域地区经济一直裹足不前。这固然与工业化进程缓慢、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及技术创新水平低有关,但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要属于人才的缺乏。

湖北是一个教育大省,教育最基本的经济功能就是促进经济增长。但是教育大省却不能将大量的人力资本转化为经济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这说明湖北省在人力资本投资建设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一)重物质资本投资,轻人力资本投资

经济的发展既要重视物质投资,更重要的是依靠科技和人才,但科技和人才却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要大大高于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即当年每增加 1亿元的物质资本投资仅能带来第二年 2亿多元的 GDP增加额 ;而当年每增加 1亿元的人力资本投资可带来第二年近6亿元的 GDP增加额[1],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近些年来,湖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虽说比重逐年增长,从2000年的2.04%,发展到2007年的2.25%,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绝对数,在全国依然处于相当靠后的地位,“十五”期间数据表明,小学为倒数第4位,初中为倒数第9位,经费数额仅为全国平均值的69%和78%。

表1是中国县域经济最为发达的浙江与湖北的情况的比较,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财政支出这方面看,浙江早在2003年的教育经费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比例达到21.63%,而湖北省虽说近些年来支出在明显增多,但到2004年最高峰还只是达到17.56%,2006年只有14.51%,与此相对应的是,2006年湖北省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为3 572.69亿元占湖北省GDP的47.65%,2007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 534.14亿元,占GDP的49.55%[4]。这表明我们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物质资本的投资上。

(二)重正规教育,轻职业教育

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主要包括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从政府层面讲,目前许多人对职业教育在湖北省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长期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陈旧观念 ,导致职业教育投资严重不足,2004年湖北全省中等职教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仅为32%,不仅远低于“九五”初期64%的水平,也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7.9%)近6个百分点。这在表2湖北省与浙江省两省的职业中学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的比较中也可以看 出。浙江对职业中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在2004年是湖北的2.26倍,2005年为2.48倍;2006年是2.6倍,其增长率为8.02%,而湖北的2005年增长率为负数,2006年为12.73%。而个人认识上也有误区,大多数人认为只有读普高升大学才有前途,导致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差、数量少,职业教育发展艰难。事实上,许多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县域经济所需的企业家人才是要靠职业教育来培养完成的,这在浙江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浙江县域经济的快速繁荣和发展得益于其早期重视的职业教育,为工业兴县培养出大量的所需的适用型技能人才。

(三)人力资本存量低

人力资本存量实质就是人才资源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配置的多少,如果人力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经济将缺乏持续发展力,人才也就会不断流失。湖北省是全国少有的人才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据教育厅资料显示,2007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全口径)达27.2%,每万人口中拥有大学生人数达255人,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1人,普通高校数达120所(其中本科院校35所,独立学院31所,高职高专54所),居全国第四。省属高校在校生规模也从2002年的40.7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97.3万人,增幅139%。

从2000年至2005年 6年湖北境内拥有的普通高校累积培养正规本科大学生570.95万人、研究生 52.01万人 ,加上 2000年以前累积数据就更大,另外还有各种形式的大专生。但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全省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 231.94万人,占3.9%;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749.39万人,占12.6%;接受初中教育的 2 041.47万人,占34.31%;接受小学教育的 2 107.19万人,占 35.42%。 还有13.77%的是文盲,到 “十五”期末全省各类人才总量也只达到297.2万人,同时这297.2万人绝大多数又集中在省会城市武汉 ,对于湖北的县及县级市来说,每年输送的大量的大学生,学成返乡的很少,这样就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人力资本投资在县域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

湖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省城乡收入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拉大。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732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67元;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485元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 997元,但是 ,从 2003年到 2007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还是在 2.85:1~2.87:1。过高收入差距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从个人角度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的纯收入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而农村劳动力文化和专业技能低又限制了他们收入的增长。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2.农村人力资源现状迫切要求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据统计局资料显示,2007年末湖北省总人口为 6 070万,其中,乡村人口 3 957.99万,农村劳动力2 029.9万(男16~45 岁、女16~40岁)。全省现有耕地 4 553.6 万亩 ,据相关部门测算,大约有21%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鄂西北部分地区甚至超过30%,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的数量的自然增长,以及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农业生产固有的季节性所带来的隐性失业,会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大,而这些剩余劳动力大部分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科技水平不高,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初级技术能力,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只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在一定条件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3.县域经济发展对农村人力资本的要求

县域经济发展要走特色之路,我省是农业大省,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而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以高效生态农业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就对农业从业者的科技素质提出了较高的需求,这就必须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进而把传统农民提升为现代农民。

三、强化人力资本建设,积极促进湖北县域经济的发展

1.强化人力资本意识

就是要确立人力资本优先投资战略, 我省要实现县域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 、开发和优先发展。特别是当前在“十一五”期间,面临经济结构调 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更应注重在人力资本的投资,具体就是要改变重物力投资轻人力投资的传统观念,把大力发展教育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发展战略的首位,要克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的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遵循协调发展原则,处理好物力投资与人力投资的比例关系。适当减少物质资本投资,增加人力投资,为我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2.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无论职业教育还是学历教育,对一个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其实是各有所长,就像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除了普通教育之外,政府对职业教育要积极投入、宣传以及引导,同时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实行政府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建立形式多样的专业性职业技术学校,并完善职业培训体系。而学生和家长要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不要把职业教育看做是一种低等教育,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参与到更加务实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去。

3.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培育农村自有人才,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要求立足现实,面向市场,有针对性地发展职业技术培训,这种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懂技术、懂科学、懂管理、懂服务,面向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和其他各类人才。在职培训可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贝克尔指出,“培训会降低现期收益,并提高现期支出,但是,如果它可以大幅度提高未来的收益,或者大幅度降低未来的支出,企业就将乐于提供这种培训。”同样,受训者也会因为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提高而增加收人。可见,在职培训对企业和个人都有好处。地方政府应直接介入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投资,确立在职培训的主体形式,即招工企业的岗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个人在培训市场上选择受训相结合,同时要保持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的竞争性而非政府垄断性。

参考文献:

[1]詹姆斯・海克曼.中国应重视人力资本投资[N].21世纪人才报,2003-07-01(4).

[2]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县域经济建设范文第5篇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步伐,积攒后劲,壮大基础财源

农业是地方基础财源,年我县农业四税仅占县级财政收入%,对于农业县来说,比例是很小的。为此,必须立足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农业产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质量上档次,以壮大基础财源。

一抓特色型创收。说到特色,周宁首推茶叶,现有茶园面积万亩,年产茶叶多吨,产值多万元,全县建有家茶叶加工厂,但这么大一个产业,年交特产税不足万元,而安溪县万亩茶园年可交特产税多万元。原因何在,主要是产品附加值不高,形不成特色。因此,发展特色型创收,我们还是要立足自己的优势,主攻茶叶,引进优良品种,调整种养结构,向茶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要效益:一是对茶树品种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要把高山乌龙茶作为特色品牌,扩大铁观音、黄旦、台茶、白毫等品种种植规模,绿茶、乌龙茶、特种茶以的比例发展,同时加快有机茶生产,调高高档茶比重,增加科技含量,用品牌占领市场份额;二是应用超大试验场优良品种试验的成果,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千方百计争夺国内外同类产品的生产领先权和市场控制权。三是抓好花菇、魔芋、药材、花卉、马铃薯、黄花梨、土鸡、金鹅、兔、蛋鸭、波尔山羊等基地,壮大基地规模,加快产业化进程。

二抓科技型创收。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广普及应用实用技术,增强科技含量,提高效益,增加收入,鼓励农技人员利用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渠道与农户结成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共同体。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步伐,建立起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使农技人员直接进入主战场。要应用农村社会联动服务网,直接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工程,抓好我县高科技园区,利用超大试验场辐射示范作用,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引进一批农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

三抓带动型创收。就是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扶持生产大户,这是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主要措施,要把超大作为龙头经济模式,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方式,以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带动一批、扶持一批、辐射一批、示范一批;要培育-个主导产业,每个主导产业由-个龙头企业拉动,注重抓好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要扩大“菜根香”公司的规模,使农产品增加附加值。

四抓外向型创收。近年来,我县农业招商初具成效,超大现代农业集团、仙洋洋茶饮料、美国贝尔公司紫思茶叶、台湾高山乌龙茶加工等项目在周宁落户,是我县农业开放运作的重要标志,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和山海协作,积极引进外地龙头企业,引导县内企业兼并联合和组织合作,实行订单农业,龙头向外,产品外销的方向,以增强财源后劲。

二、搞活资源工业和非公有经济,增加总量,巩固主体财源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工业和非公有经济是我县的主体财源,其税收占全县税收的%以上,因此,要摆脱财政的困境,振兴工业尤为重要。

一抓住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山青水秀是周宁的特色,也是周宁的优势,水电、矿产、高山农业产品、旅游产业产品是周宁重点开发资源。振兴周宁工业必须紧紧抓住资源优势,一是推介项目引进开发,如重点推介象后垅溪电站、官山电站、茶叶深加工、竹木产品深加工等优势项目,引进外资进行开发;二是制定政策加强软环境建设,加快服务措施吸引开发;三是创新体制盘活资产参与开发,通过国企改制盘活资产,动员机关干部,机关、企业富余人员携带安置资金,以股份制等形式参与资源开发,既增加就业,又增加财政收入。

二抓非公有经济,扩大规模。周宁县现有个体工商户户,三资企业家,私营企业家,从业人员多人非公有工业产值亿多元占工业总产值的%;上缴税收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占全县工商税收的%,个私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落实个私经济发展的措施:一是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如资金扶持政策,税赋政策,人才引进政策;二是加强政府引导,推动在外个私企业的横向联合;三是努力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在资金供应方面,金融部门应根据个私经济的特殊情况,适当放宽贷款资格与标准,多元化地为个私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政府服务方面,应加强效能建设和软环境建设,推行政府行政机关,服务窗口单位一条龙办公。为个私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开放、宽松、守信、有秩、安全”的投资环境。

三抓外引内联,借鸡生蛋。在周宁这样的山区县,其人才、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等经济要素与沿海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性,因此,我们必须抓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山海协作的政策,借助沿海地区的辐射力,加速自身发展。一要积极拓宽协作渠道,实现协作领域多元化,把协作面拓展向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把协作半径延伸拉长;二要做到既抓中长期项目,又抓短、平、快项目,既抓国企联合兼并,又抓乡镇企业联合升级,既抓人才交流,员工培训,也抓品牌挂靠,新产品开发;三要大力引进县内资金,一方面支持和鼓励本县各种所有制与县外有一定实力企业的联合,另一方面择优扶持,搞大本县优势企业,阳光企业,同时选择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县外、区外、省外跨地区经济协作区,以带动我县经济发展。

四抓好工业小区,壮大乡企。龙潭工业小区自年开始建设,至今已初具规模,面积从第一期的亩,开发到第四期的亩,入户企业从最初的家发展到现在的家,工业产值从年的万元,税利万多元,到年亿元,创税万元,几乎汇聚了全县的龙头个私工业企业,成为全市近年来效益和规模发展最好的工业小区之一,也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因此,要抓好工业,首先必须抓好工业小区,一要进一步重视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制订更为优惠的扶持政策,大力引进资金与技术,广招八方能人投资办厂;三是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冶金铸造、化工、电子、食品加工、建材等行业,形成规模优势,带动和辐射各乡镇工业的发展;四是将小区划片给各乡镇经营,引导县内外工业企业向小区迁建或拓建新项目,促使工业生产力聚集,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

三、发挥地理优势狠抓第三产业,优化结构,建设群体财源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潜力的产业,也是提供地方税源最直接最主要的产业,近年来,我县第三产业税收每年都以%以上速度增长,因此要利用我县地理优势,把繁荣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培植地方财源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虽然这几年我县的第三产业得到较好的发展,但与沿海相比,却远落后于他们,且规模小,层次低,因此要更新观念,争取高起点、多功能、综合配套,特别是要与小城镇建设相配套,不断提高发展层次,逐步形成繁荣兴旺、先进发达、优质高效、开放灵活、文明道德的第三产业体系。

二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发展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各项产业的发展速度,规模与潜力,我们必须吸取其它地区的发展经验,认真研究,采取措施,一方面,要加快硬环境建设速度,要继续深入抓好电力、通讯、市政、市场建设等工程,掌握主动权。另一方面,要加大软环境建设力度,一是健全法制环境;二是优化服务环境;三是完善政策环境;四是美化生活环境。

三加强发展周宁旅游业。旅游资源是我县的优势资源,从第三产业的发展看,必须把旅游业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但目前受配套环境与客源市场制约,只能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因此要发展这一产业,必须通过招商融资,以“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建设高山旅游县城”的思路,以“一庄、一瀑、一溪、一岩、一湖、一洞”为重点,构建旅游网络。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经济环境;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景区开发;三要抓好旅游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四要加大对外宣传促销,提高知名度,五要加大地方旅游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从而促进旅游与商贸共同发展;六要加强景点保护,营造良好的景点人文环境。

四拓宽思路,发展新型第三产业。首先要加快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的商品物资流通,金融保险,居民服务,文化卫生事业;其次要重点抓好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服务的信息资源应用产业,努力培育信息交易市场,积极开展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咨询服务;三要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第三产业,发展为农业提前、产中、前后服务和提高农民素质与生活质量的服务行业;四要积极发展关联度高,能带动经济增长的房地产业,加快建设城区住宅小区和经济适用房,不断提高住宅消费水平,带动建材、装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四、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经济,推动增长,培植新型财源

周宁的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招商引资发展项目经济,不仅可以弥补我县资金不足,带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上升,而且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培养人才,扩大就业。

一有效合理利用外资。一是结合我县资源、产业特点,在鼓励外资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同时,逐步放开垄断性行业,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矿产资源、交通运输、商业、外贸、金融、保险等领域的开放试点,进一步拓展外资领域;二是多渠道吸引外资,鼓励国有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使一批国有老企业改头换面,重新焕发生机。三是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改进招商方式,力争引进外资上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四是认真抓好外资企业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工作,切实解决外资企业反映的问题,促进现有外资企业扩大经营规模。

二加快项目发展。今年,我县准备了各类招商项目个,-月共引进外资项目个,总投资亿元,项目工作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总体氛围不是很浓,因此,要再下一些力气。一要通过招商引资办项目,充分利用加入世贸带来的机遇,推行专家招商、网上招商等形式,努力引进大财团投资项目;二要通过内联合作招项目,加强同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主动靠前,以我县的技术、土地、地理、气候、人才等要素,争取他们在我县建立新企业;三要发展私兴项目,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工业富县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干部群众领办项目,开发房地产。另一方面,要鼓励个私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主动与外商合资合作,挂靠大企业、大集团;四要通过增资扩股引项目;五要落实责任,加强在建项目管理。

三开展项目建设。一是拓宽项目投资领域,不管是大小中项目,国家投资、外商投资、民间投资项目、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项目,一、二、三产业项目,都可以一起上,只要项目好,能形成增长点,能扩大内需,就要抓紧抓好;二是紧抓重点项目不放松,当前要抓紧超大,官山水电站、仙洋洋、后垅溪电站、钢套生产、编织袋、世纪阳光集团等个重点项目,同时也要做好投资万元以上的项目建设。三是重视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要充分利用服务中心,做好项目储备,论证工作;四是用市场运作办法搞项目,要拓宽项目开发渠道,向社会征集项目,建立健全项目建设工作机制,对抓项目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记功嘉奖,提拨重用。

五、加强财税管征,加快改革步伐,增强造血功能,挖掘潜在财源

财政作为经济发展的杠杆,我们的财政是追赶式、跨跃性的。财政部门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安排好“收”与“支”和处理好“吃饭”与“建设”的关系上。加强财税管征,挖掘潜在财源。

一要合理提高财政收入占的比重。不能靠“寅吃卯粮”或是征“过头税”的办法来提高财政收入的比重,而应把出路放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培植骨干企业和扩大税收覆盖面上,使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二要积极向上争取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增强平衡和造血功能;三是引入激励机制,对完成财政责任状的乡镇,其收入增长,也应按同等幅度给予奖励;四是提高税收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近年来我县预算外收入均占的比重的%,其后果是企业负担重,投资环境不如外地,正常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农民因收费多也对正常的税收有抵触情绪。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合理提高税收占政府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要认真治理和整顿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收缴分管”管理,逐步将政府的一切收入活动纳入预算管理,切断各个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与其经费之间的直接挂钩关系;五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结合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调整支出结构,做到“保工资、保运转、保资金”,要积极推行零基预算制度,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六是盘活国有资产,促进经济结构性调整,通过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加强资本集中,发挥产权运作和资本运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切实推进国有企业改制,促进国有资本从企业中实现战略性退出,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又办大事,使节约的财政资金成为财源建设的补充财源。

县级供销合作社如何提升为农服务的层次

作者:文章来源:本站点击数:更新时间:

随着入世的严峻挑战,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正面临新的课题。供销合作社系统作为农村流通的重要渠道,如何把握历史的机遇,走出一条在服务中发展壮大自己的路子,是值得认真探索的。笔者结合东台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就县级供销社如何提升为农服务层次作一思考。

一、准确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在更高层面上拓展为农服务的思路,寻求新的突破点。

多年来,供销社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尤其是基层社从建社之始就身在农村,与“农”打交道,为农业、农村、农民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年代、年代,供销社的为农服务有口皆碑。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的“农”与计划经济的“农”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客观上对提升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我们东台的情况看,首先是农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计划经济时代,东台市历史上皮棉总产两度突破百万担,粮、棉、油面积占耕地面积的以上。从年代初,东台市大力发展特种养殖和特经作物,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到年,全市特经作物面积已达万亩,占总面积的,棉花面积从年起就保持在万亩左右;以养殖业为主体的副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占农民人平纯收入的比重达。全市培育出富安蚕茧、四灶乳猪、三仓西瓜、许河毛兔、唐洋禽蛋等一大批区域性名特优农副产品。尽管如此,入世后农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和艰巨,土地密集型的粮棉油大宗农副产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持续走低。有价格优势,但缺乏质量优势的园艺业、养殖业,亟待以农业科技为先导、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产业化服务体系支撑。其次是农民的整体素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东台农民的市场意识、科技素质是令人鼓舞的。全市现有从事农副产品运销的农民达万多人,农民联合体个,他们承担了全市的鲜活农副产品运销量,其中多名农民经纪人活跃在沪宁线各大中城市,设立外销窗口或承包市场多个,促进了本地农副产品与大中城市的市场对接。四灶镇的一批农民经纪人闯市场,把“四灶乳猪”品牌打进东南亚各国;三仓镇官苴村农民通过嫁接、电热丝加温等技术培育“佳蜜”牌大棚西瓜,令省内外农业专家赞叹不已。目前东台农民电话入户率已达,全市摩托车已达万辆,多数农民重视市场信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正日益强化,供销社旧的服务方式显然不能适合农民的“胃口”。第三是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几年,东台市小城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路道、桥梁、电信等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有力的改善。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消费需求逐年增长,农民楼房率已达;全市储蓄存款达到亿元。新的社区环境、新的消费需求也为供销社创新服务手段提供了可能。

把握农业、农民、农村的变化,是我们审视供销社如何提升为农服务层次的起点。应该说,我们东台供销社系统始终是在努力适应这些变化,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是,面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和市场开放的新形势,供销社必须脱胎换骨,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单纯性的供和销,在为农服务上加快作出适应性调整,在三个方面求得突破:一是在构筑新的产业化服务体系上求突破。目前,无论是从县级供销社存量资产看,还是农副产品购销额分析,大宗农产品为主体的服务格局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提升服务层次,核心的问题是急农业结构调整所急,围绕适应农业入世对接的要求,迅速建立新的产业化服务体系,使供销社为农服务立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潮头。二是在提升服务水平上求突破。农业、农民、农村发生巨大变化,只有提升为农服务水平,才能适应变化。就为农民服务而言,农民最急迫的服务是什么?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服务,包括快捷准确的市场信息服务、技术服务、购销服务。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农资供应和大宗农副产品收购水平上,是不能适应形势的。三是在体制创新上求突破。构建新的产业化服务体系,提升为农服务整体水平,不仅需要更新观念,更需要投入,需要人才,需要跳出封闭办社的圈子,冲破计划经济的藩篱,实现机制创新。必须吸纳各种经济成份加快资产重组,必须吸收各类优秀人才包括农业科技人才、农民经营人才,引进外资和民资,使供销社从官办复归到民办,在新机制中实现服务层次的提升。

二、紧贴县级供销合作社工作的实际,赋予合作经济新的生命力,是提升为农服务层次的关键之举。

县级供销合作社在整个供销系统处于十分关键的层面,肩负着筹划指导基层社为农服务的重要责任。从我市供销系统改革发展情况看,以减人减债为重点的“双置换”改革已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致力于创造合作经济特色,重塑队伍形象,提升为农服务层次。这是因为供销合作社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农村,最大的合作伙伴是农民,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供销社才有发展的力量和源泉,才能永不迷失合作经济的方向。

第一,重视和解决供销系统员工的思想观念问题,找回创立合作经济的主导意识。随着产权和职工身份双置换的改革深入和政策性经营逐步退出,目前在基层社相当一部分员工对供销社的前途感到忧虑,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已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一要摆脱政策保护的失落感,深刻认识大宗农副产品市场取向改革的必然趋势,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二要避免“两个置换”改革的负面效应,深刻认识决裂旧体制、建立新体制的必然趋势,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三要增强提升为农服务层次的紧迫感,深刻认识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经济的必然趋势,树立强烈的调整意识。一句话,在创造新的合作经济中形成发扬自我的主导意识,做好“合作”的文章。可以讲,脱胎于旧体制的新的合作经济创建之日,就是供销合作事业重塑辉煌之时。这是一种更高形态、更高层次上的为农服务。

第二,重视和解决供销系统的资源整合,着力争夺失去的农村市场份额,建立体现现代流通方式特色的经营服务网络。入世主要是开放我国贸易服务业,随着国外大型商贸企业的进入,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主体将重新“洗牌”,市场份额将重新分割。因此,谁控制市场营销网络,谁就占据市场份额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与争夺将很快由城市向农村延伸,而我们供销社系统的传统优势正在于多年形成遍及农村的商业网点和购销网络。近两年来,我们东台重点抓了三条,一是发挥骨干流通企业的支撑作用;二是用超市改造和取代传统的“杂货店”经营;三是加快集镇和村级网点布局的调整。我们以年销售额超亿元的苏中大厦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在继续办好台城个苏果超市、乡镇个苏果超市的同时,在其他集镇兴办苏果超市连锁店,在村级兴办综合服务站,扩大连锁配送总量,构建城乡联动的销售网络。在农业服务网络整合上,一方面以销售额达亿元的农资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围绕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巩固和扩大农资供应市场份额;一方面以现有的棉花、银杏、蘑菇加工企业为依托,外拓内联,通过提高加工水平,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来扩大村级服务站农产品购销功能。这样做不仅保持了经营大局的稳定,更重要是树立了全系统职工的信心。

第三,重视和解决合作经济的吸引力问题,培育好有牵引力的龙头企业。在农民运销已经比较活跃的情况下,发挥供销合作系统的优势,整合农村流通力量,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化链,既是供销合作经济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农村流通水平的有效之举。问题的关键是供销合作社必须培植具有很强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唯此才能把分散的农民运销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住。就县级供销社而言,要根据农副产品的市场流向有针对性地培植龙头企业。对直销大中城市的鲜活农副产品,可以考虑从贸易中介起步,首先搞好收购与销售,并向加工延伸,逐步培育建成工贸型龙头企业。可在大中城市租赁市场兴办批发企业;可借助大型超市,组织简易包装加工,打入市场。与此同时,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培育生产、加工基地,开拓市场空间。我们打算在现有银杏加工、蘑菇加工等龙头加工项目上起步,再招商引资,办几个一头连结千家万户农民、一头连结国内外市场的龙头企业,通过利益纽带把供销社和农民紧紧连结在一起,扮演好合作经济的“主角”。

第四,重视和解决技术服务弱化的问题,探索“科技兴社”的服务途径。农业应对入世,最核心的问题是科技如何与面广量大的农民结合,形成竞争力,适应日趋严峻的农产品质量竞争。毋庸讳言,农民最需要的技术服务却是我们供销社的一大弱项。譬如我们在农资市场上所以失去一些份额,就是因为我们缺乏农业科技力量。因此,供销系统提升为农服务层次,必须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需求,把经营服务和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创造自己的技术服务特色上下功夫、求实效,才能赢得广大农民的信赖。而目前县级供销系统的人员构成上存在较大差距。现实可供选择的办法是,一要加快吸纳农业科技人才,特别是园艺业专业人才,充实队伍,更新服务力量;二要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围绕专业合作社的服务,组织针对性的农业新技术培训和科技讲座、农业科技信息活动;三要以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企业为载体,吸引国内农业专家,引进国外农业优秀品种,展开种苗、技术、加工、收购一条龙服务,干中学,学中干,在为农服务的实践中提高技术服务的水准。

三、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检验供销系统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在为农服务实践中处理好三个关系。

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加强为农服务的关键仍然是解决好与农民的关系问题,对供销合作社来说,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欲取之,必先与之。”供销合作社作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必须服务于农业、致富于农民,努力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反之,与农民关系处理不好,游离于农业结构调整之外,就失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从东台市近年来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实践看,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经营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关系。供销合作社经营增效与农民增收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同步的,但是在实践中矛盾是很多的。效益无疑是供销社经营的主要目标。效益上不去,供销社就没有实力,就没有发展后劲,就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水平,也就难以在为农服务中发挥大的作用。怎样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呢?我们认为作为供销合作社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通过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在农民增收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效益;其次要选准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市场结合点,可以通过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价格,可以通过加工增值进行返利分配;再次要处理好眼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对一些新调整的农副产品项目,要舍得服务投入,搞好近期的服务,在形成规模和品牌基础上获取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