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慢性疾病的防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被称为慢性病,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疾病谱的病例种类增多,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根据我国卫生部门的相关统计,慢性病已成为城市以及农村导致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因此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慢性病中,主要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占了全国患者人数的2.6%,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占了全国患者的18.8%,且发病人群多集中为中老年人。
由于慢性病的发病多集中为四十岁以上的人群,因此是对社会劳动力的剥夺,影响了多数人的工作与心情,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本文通过研究社区中慢性非传染病的预防现状,对慢性传染病的相关因素加以预防,从而间接控制其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心情指数,减少慢性病对家庭的影响,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通过对社区内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调研,从而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看病费用高、不及时等,而这类问题的形成主要是患者病发早期未能够及时发现所引起的,因此必须对社区的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关注。
本文通过对不同省市、不同地区的社区慢性非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调研,分析其中的病发因素以及社区预防工作的进度,从而得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社区内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所调查的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人数在300例左右,其中男性183例,女性117例,年龄在41-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12±5.41)岁,受教育程度高低不等,被调查者资料之间不存在差异性,因此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从政府、社区、个人以及单位等不同方面、环节控制诱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采用参考文献法、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对不同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发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预防控制方法。
1.3统计学分析首先进行数据分析,选用的软件为SPSS17.0。其次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即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再次应用Student t检测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最后检测P值,如果P值
2结果
通过资料显示,进行调研的社区均采取了有效的方法控制了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并提高了社区内人们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诱发的危险因素的相关医学知识,从而使得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3讨论
3.1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分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饮酒、吸烟、遗传性因素、不健康的饮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均属于引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因素。慢性病既能够造成社会人群的死亡,也能够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精神以及经济负担,从而成为恶性循环,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控制引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加以有效预防,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心情指数。
3.1.1饮酒饮酒有害于健康,但是并非是酒中存在的物质,而是饮酒习惯不当造成的。酗酒是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相反适量饮酒可以促进人们血液循环。酒的种类不同,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例如适当饮用葡萄酒,便可以抑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过多饮用白酒,则会导致人们精神出现过度亢奋、混乱,从而使人们行为超出自身控制的范围,危害自身与社会。
因此饮酒的方式不同,成为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3.1.2吸烟吸烟是与饮酒同样危害人体健康的一大因素,然而烟与酒不同,适量饮酒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但是吸烟则有害而无利。研究证明,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易致成年白鼠死亡,因此当人体中存积的尼古丁含量过高时,便容易使血管出现收缩,进而导致血压升高,引发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律不齐等病症。
烟草燃烧后会产生焦油,这种物质是引发喉癌以及肺癌的主要有害物质,这种有害物质中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从而导致患者血管变硬、收缩、缺氧,进而诱发心脏病。
根据研究证明,香烟中所含有的有害物质易诱发癌症,且诱发癌症的种类高达四十多种。
3.1.3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随着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静坐成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这种生活习惯不仅会使人体内脂肪增生,还会间接改变人体的体形,从而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体内新陈代谢活动紊乱,血胆固醇增高等。
3.1.4饮食不规律饮食不卫生、不规律也是造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利于肠胃吸收与蠕动,不利于脾胃对食物的消化。由于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饮食文化也不断提高,因此造成了饮食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很多人顿顿大鱼大肉,而粗粮摄入量低,从而容易导致胆固醇过高,营养不均衡。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饮食习惯也不尽相同,很多蔬菜以及肉食不利于老年人食用,因此应该改善食物饮用规律,例如菠菜中含铁,老年人应该少吃。而作为青壮年长身体时期,则应适当补充肉质营养。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时间段制定不同的健康饮食表,能有效避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
3.2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3.2.1全民预防[1]采取有效的宣传手段,由不同社区根据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况制定不同的宣传计划,让全民了解非慢性传染性疾病的危害,以及诱发此病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从人们自身做起,从而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
3.2.2社区健康预防控制工作社区健康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社区动员[2],还需要获得政府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经费支持,通过开展相关活动,从而提高人们对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意识,通过改善慢性病的病发环境,进而进一步提高控制的效果。
3.2.3高危人群预防工作针对高危人群,应该从三个等级采取不同的预防控制措施[3]。
一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一级健康促进工作,从危险因素中加以控制,从而缓解慢性非传染病的发病率[4]。
二级预防即从体检、定期健康检查、身体普查、社区定期健康问卷等方法进行慢性病的控制,尽早发现慢性疾病,并防止其进一步恶化,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三级预防即进行及时治疗与康复性的指导,通过提高患者心情指数、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个性化护理、循证治疗方案等延长患者的生命,缓解患者病情。
通过采取递进的方略从而有效控制高危人群的死亡率。
3.2.4社区综合预防工作社区综合预防工作从以下几方面进行[5],即控制社区内的吸烟率、限制社区内的成员酗酒、制定合理的饮食健康计划、平衡膳食,鼓励社区内的相关民众积极进行运动,避免肥胖,接受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提高社区内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
通过以上预防工作,能够有效控制本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提高全民预防意识,有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防范,从而达到预防的根本目的[6]。
参考文献
[1]孙玉莲.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16):215-216.
[2]项海青,刘庆敏.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9):26-28.
[3]吴雪媚.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技术和策略[J].中外医疗,2012,31(4):8-10.
[4]许燕君,马文军.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J].华南预防医学,2006,32(2):71-73.
[中图分类号] R174+.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6(b)-0156-03
Application effect analysis of 4 weeks health education model in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ZHANG Jian-bo HUANG Wei-min CHEN Feng-juan XIE Rui-qiong LUO Wen-bo
Department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th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Dapeng New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Shenzhen51811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4 weeks health education model in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Methods 424 patients with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lived in Kuiyong Stree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4 weeks health education,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egular health education,the health education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was 53.3%,the effective rate was 34.9%,the ineffective rate was 11.8%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while in the group,they were 32.5%,43.9%,23.6% respectively,and the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Health education;effect evaluation
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将健康知识的普及寓于教育活动中,针对易感人群的不良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指引,行为规制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人群疾病抵抗能力的活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的制约,我国普通民众健康知识较为缺乏,据不完全资料统计,我国具备基本健康教育知识的人口比例不到人口总数的一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由于发病较缓,并无急性症状和传染性,更容易被易感人群忽视[1-3]。葵涌街道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由5个社区居委会组成,本文以其为蓝本研究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健康教育模式在葵涌街道社区实施的有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深圳市葵涌街道常驻户籍人口为研究对象,该街道面积103.9 km2,含9个社区居委会,62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约15万,户籍人口约2万。该街道内所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均可纳入观察范围,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采取多阶抽样方法确定溪涌、葵丰、官湖和土洋4个社区为观察点。每个社区再按照系统抽样方法随机选取共计424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纳入观察范围,其中心脑血管疾病223例,营养代谢性疾病79例,恶性肿瘤65例,口腔疾病31例,精神类疾病26例。将所有观察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12例,其中男125例,占58.96%,女87例,占41.04%,平均年龄(51.6±7.1)岁,平均病程(13.2±5.3)岁;对照组212例患者,男122例,占57.55%,女90例,占42.45%,平均年龄(50.8±5.6)岁,平均病程(11.6±4.8)年。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教育模式进行健康教育[4],观察组患者采用四周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计划制订首先对葵涌街道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评价,评估患者的学习愿望及需求,以患者为主体制订健康教育计划,根据教育理论和军民学习的特点以及每位患者的背景和病因病况制订健康教育实施方案[5]。一般由四周组成,第一周为宣教周,第二周为示范周,第三周为实践周,第四周为考核周[6]。
1.2.2 健康宣教第一周主要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知识宣教和心理干预。以问题为导向,讲重点疾病的原理,在与患者交谈中评估患者最想了解的问题,例如,健康教育有哪些优点、如何合理膳食、如何预防和应对并发症、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不同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增强患者应对疾病、战胜病魔的信心[7]。
1.2.3 健康示范第二周主要进行健康教育示范。本周居家医疗护理操作均由健康教育专家示范完成,主要介绍所使用的各种医疗器械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健康教育专家边做步骤边讲解,学历高的提供书面资料;学历低的老年人,提供操作步骤流程图案。对患者实施健康用药指引,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开列二级预防药物使用清单,明确列明需要服用的药物种类、名称、用药时间、用药剂量和注意事项。初次用药在护理人员的指引下完成,主要介绍正确的无菌用药方法。这一周还会提醒患者注意平衡饮食、体育锻炼以及排便问题[8]。
1.2.4 健康实践第三周由健康教育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实践。本周患者应逐渐适应自行进行居家医疗操作与护理,年纪轻、学历高、手脚灵活的患者,只要告知操作时间安排,使其进一步熟悉操作流程,年纪大,手脚不灵活和记忆力差的患者,应以独立操作为主,健康教育专家在旁监督提醒。也可让病友相互交流经验,相互监督,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9]。
1.3.5 健康考核第四周,由健康教育专家开展健康教育考核,以问题为导向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中以患者为中心,以问题为先导展开,根据健康教育计划和目标结合患者接受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适时提问。制订考核表,学历高的患者根据考核表自行评估,现场考核操作步骤;学历低的患者(特别是文盲患者),由护士根据考核表一项项考核患者并帮其填好考核表,需有一名家属在旁监督,考核表归档,考核合格后结束观察。
1.3 疗效评定
观察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的调查测验结果,根据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调查计分方式进行总体慢性病素养、各类别健康素养的计算[10]。最后得分≥80分为显效,60分≤得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健康教育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中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占比分别为53.3%、34.9%、11.8%。观察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健康教育效果的比较[n(%)]
2.2 两组健康教育满意度的比较
两组的健康教育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健康教育满意度的比较[n(%)]
3 讨论
本次观察引入健康教育[13]理论,旨在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对疾病的防控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上不同学历层次患者对疾病的学习需求,使其行为向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目前除儿科外,大多数患者已列入成人,符合成人的学习特点。成人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从本次观察中观察组患者对于健康教育满意度的反馈中可以得到证明。
关键词鸡慢性呼吸道病;诊断;防治
目前鸡慢性呼吸道病在世界多数养鸡场均有流行,规模大、饲养密集的地区发病率较高[1]。该病的临床特点是:死亡率不高,发病率高,饲养成本高,治疗效果差,给广大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病原及流行方式
鸡慢性呼吸道病是由鸡败血霉形体(又称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病,主要是由鸡毒支原体和鸡、雏鸡支原体引起,病原属于软皮体纲支原体目支原体科支原体属[2]。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在冬季多发。该病一旦发生,鸡群就会出现呼噜、甩鼻等症状,而且极易引发大肠杆菌病;鸡只轻度感染不影响采食、饮水,但会造成机体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形成免疫抑制。
2理化特性
该病原的理化特点是对环境抵抗力低,在水内易死亡;在20 ℃的鸡舍内可生存1~3 d;在37 ℃卵黄内生存18周;在45 ℃中12~14 h死亡;在-30 ℃中可存活1.5~2.0年;-60 ℃中生存10年,平时多在鸡舍空气、灰尘、粉末,鸡体羽毛及上呼吸道黏膜表面存在,以应激、气候突变、诱发、临床多发,多以水平和垂直传播的方式流行。
3发病原因
一是病鸡和带菌鸡产的蛋,经卵孵化传染给雏鸡以及使用普通商品蛋鸡所产蛋做鸡胚培养制作的疫苗等,经卵传播的支原体在鸡胚中发育,污染疫苗,经疫苗传染给种鸡而遗传发病。二是鸡舍内干燥,灰尘粉末飞扬,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超标,环境卫生较差,通风不良,舍内温度低,气候突变等诱发该病。三是疫苗接种时引起疫苗应激反应。在首免或二免时,因弱毒苗接触黏膜,使机体呼吸道屏障机能降低,常在病原体呈数十倍的速度生长发育导致发病。四是目前该病多并发于禽流感、非典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呼肠孤病毒及大肠杆菌、嗜血杆菌的疾病过程中。五是饲料中VA缺乏时,使呼吸道上皮黏膜干燥、角化、脱落、抵抗力低,利于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发病。
4发病机理
在以上病因的作用下,病原体经吸附进入体内生长繁殖,产生一种神经氨酸苷酶、过氧化氢、溶血素虑菌酶,以小泡状体经过宿主细胞的叶酸变体吸附于上皮细胞并侵入固有层,使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停止活动,脱落退化,死亡,以及杯状细胞分泌减少,导致呼吸道屏障功能降低,常在病原菌上大量生长繁殖发病,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5发病症状
感染鸡群逐渐出现咳嗽、呼噜、甩鼻、打喷嚏、张口呼吸、呼吸道湿性啰音,逐渐出现干性啰音。鸡的关节肿胀及跛行,出现关节滑液囊炎、胫趾关节和趾底部肿胀,行走困难等。受感染鸡群采食减少,精神不振,料肉比增高,生长迟缓。若与副嗜血杆菌混合感染,初期流水样鼻液,然后变粘稠[3]。面部肿胀后在眶下窦有突出的硬肿块;与传染性支气管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时,会形成3项炎症并发,死亡率较高。治疗效果差,使用抗菌素治疗后症状减轻,一旦饲养环境、气候有所改变,则马上又复发。
6病理变化
单纯的慢性呼吸道病,上呼吸道内有较多的浆液性分泌物,后期呈黏液性,黏膜潮红、充血、水肿;与病毒、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时,上呼吸道内有大量黏稠液体,黏膜呈弥漫性出血。
7鉴别诊断
一是流感与支原体混合感染。鸡群突然发病,高度呼吸困难,死亡率高,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呈条纹状严重出血。二是非典型新城疫+支原体并发。表现轻微呼吸道症状,排白、绿色稀便,不明原因的死淘率增加,产蛋下降,肠道黏膜呈枣核状、泄殖腔黏膜呈喷火样出血。三是大肠杆菌+支原体混合感染。患病鸡群表现张口呼吸(又喘又拉)、甩鼻、呼噜声、排白绿色稀粪、死亡率高。解剖时发现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弥漫性严重出血,大量纤维蛋白渗出,呈现出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的病理变化。
8预防措施
加强种禽入境的监控、检疫以及种鸡场的净化、验收,保证种禽无病,杜绝病原的垂直和间接感染[4]。逐渐实现公司+种鸡场+自养场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饲养管理。时刻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鸡群的防寒保暖、防暑工作,保证卫生清洁,通风良好,有害气体不超标。用各种疫苗的点眼滴鼻,肌肉注射预防接种时,先使用抗应激特药物饮水3 d,也可在饲料中拌入含头孢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连喂3 d,抑制或杀灭呼吸道的常在菌,缓解应激,提高抗病力。
9治疗措施
由于引起慢性呼吸道病的主要因素与环境不良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治疗的同时要重视环境的通风和消毒工作,用600倍的双连季胺盐类或碘制剂消毒液,带鸡喷雾消毒(用量不少于40 mL/m2),1次/d,连用4~6 d。克咳(硫氰酸红霉素,郑州炎黄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饮水,连用3 d。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时,用大众杆比治(氧氟沙星、黄连提取物,郑州炎黄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创伤修复、VA、VE等拌料配合使用,连用3 d。与病毒混合感染时,除按各种不同疫苗免疫的要求外,在免疫的前、后3 d加抗菌散+抗毒散联合使用3 d。另外,用维生素AD3粉、含硒VE粉、B1粉、B2粉,拌料连用4~6 d,也有较好的疗效。
10参考文献
[1] 赵永良.鸡慢性呼吸道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0(2):139-140.
[2] 王方珍,郭家福,刘芬.鸡慢性呼吸道病的预防及治疗[J].中国畜禽种业,2010(4):129.
江苏省吴江市松陵镇菀坪卫生院 江苏省吴江市 215200
【摘 要】目的:总结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治疗体会。方法:选取近两年来我院治疗的18 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18 例患者经过全方位的康复治疗均恢复良好。结论:对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从全方面给予有效的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积极治疗并发症,延缓COPD 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该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有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做好COPD 患者的积极治疗十分重要。现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1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全面的康复治疗方法如下:
1 临床资料
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18 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0 例,女性患者8 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 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根据情况进行全方面的康复治疗。
2 康复治疗方法
2.1 运动指导
患者入院后依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训练方式,运动强度须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来制定[1]。一般先进行全身运动,其锻炼量应由小量开始进而逐渐增至可耐受量,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至出现轻微气急、心率稍快为限。若强度过小,起不到效果;而强度过大,则易出现损伤并且不易被患者接受。急性加重期间,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减少或者停止运动量,如若重新进行呼吸肌锻炼时,必须从低运动量开始,量酌增加,注意安全。一般锻炼采用长时间与低强度、短时间与高强度相结合,这样易于患者接受,且相对安全。锻炼方式有散步、慢跑、爬楼梯、骑自行车、练太极、跳慢舞等。有资料[2] 显示6 分钟行走距离法虽简单但有助于提高呼吸储备能力。
2.2 呼吸肌训练
大多数的COPD 患者均存在缺氧、营养不良的现象,导致呼吸功能衰退,耐力有所降低,严重者可造成肺部感染,进一步引发呼吸衰竭。因此,应努力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运动能力,这也是COPD 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主要方面。锻炼方法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呼吸肌疲劳锻炼两种,特异性呼吸肌锻炼的方法有:吹气球、全身性呼吸体操(即做操时配合一定的呼吸方法)、缩唇呼气法等,可增强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缩唇呼气法能使患者进行有效的深慢呼吸,改善肺残气量,增强肺的通换气功能,一般以6 个月为一个治疗康复周期,具体方法即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收紧腹部肌肉并缩唇,吸气的时间应尽量延长,呼气时间尽量缩短。据有效资料表明,进行呼吸肌锻炼的COPD 患者在治疗后的FEV1,FVC,FEV1/FVC% 均得到有效的改善,其生活质量也相应的有所提高改善[3]。此结果提示推广有效、简便的呼吸肌锻炼有重要意义。非特异性呼吸肌锻炼即普通的体育运动锻炼,如慢跑、游泳等。
2.3 坚持氧气治疗
COPD 患者容易发生缺氧及呼吸性酸中毒,引发患者肺动脉痉挛,造成肺动脉压升高,进而对机体的组织产生损伤并引起相应的生理紊乱。因此,给予患者长期的氧疗能够明显提高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肺动脉高压,增加组织的供氧能力,改善缺氧症状。同时,长期氧疗使呼吸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进而使COPD 患者的病情发展进程得以延缓,故此方法被公认为改善COPD 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是否长期氧疗取决于COPD 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测定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值,或者是否出现肺动脉高压、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或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症状。具体操作方法为每日15 小时以上(特别是夜间)的鼻导管持续低流量的吸氧。用氧的同时需注意用氧安全:防火、防震、防油、防热。
2.4 合理应用药物治疗
对于COPD 患者合理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尤其对于急性加重期患者在长期治疗中应坚持稳定应用药物治疗。通过稳定治疗可达到舒张支气管,改善肺通气和换气的功能,预防感染等。
其主要包括应用一些支气管扩张药,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等;应用化痰药物,叩击,吸痰等排痰治疗,若在此过程中每天痰量>30ml, 则应采用引流;合理应用各种疫苗,提高COPD 患者机体免疫力,避免感染,防止加重患者临床症状。
2.5 心理疗法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明显衰退,再加上疾病的困扰往往表现出忧虑、孤独、担心的不良情绪;不良的心理会影响到治疗效果,且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恶性情绪的产生大致可总结为:①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导致的呼吸困难、胸闷、心悸的反复发作及疾病急性期的痛苦使患者对疾病产生了焦虑和恐惧。②由于COPD 疾病病程漫长,药物效果产生缓慢,患者需长期服药造成的经济压力。③ COPD 患者生活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及相应对家庭依赖性的增加、自身社会价值受限的焦虑感。④长期低氧血症、呼吸性酸中毒、应用的茶碱或激素类药物等导致的不良作用,亦容易使患者产生心理不适,如焦虑、易激动等。
针对以上患者的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走进老年患者的内心,了解患者的内心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在一种愉悦的心境下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从全方面给予有效的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积极治疗并发症,加快疾病的恢复进展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复方丹参滴丸;阿莫西林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5.09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是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即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总称。其主要特点是肺功能呈进行性衰退, 出现慢性气流受阻, 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老年人中,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下降的同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却在不断上升, 占我国农村好发疾病发病率之首[1]。本文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治疗效果显著。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5~9月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各30例。此60例患者典型临床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感到明显的气短或呼吸困难。对照组中, 男18例(占60.00%), 女12例(占40.00%)。年龄51~69岁, 平均年龄(63.05±2.06)岁, 平均病程(6.25±1.25)年。干预组中, 男19例(占63.33%), 女11例(占36.67%)。年龄48~71岁, 平均年龄(64.15±1.10)岁, 平均病程(6.19±1.63)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家庭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排除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哮喘、湿疹、枯草热、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患者。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 0.5 g/次, 每6~8小时1次, 每日剂量不超过4 g。实验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 5粒/次, 3次/d。两组均2周为1个疗程。
1. 3 疗效评定标准
1. 3. 1 疗效评定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治疗后患者咳嗽、咳痰等基本临床症状消失。肺底部湿音消失, 血象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上述基本症状改善明显。肺底未及湿音, 血象示中性粒细胞比值下降, 但未达正常值。无效:上述基本症状无改变。肺底湿音明显。血象示中性粒细胞比值仍高于正常值。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3.2 生活质量评分(QOL) 生活质量满分60分。生活质量极差: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QOL)比较 经过治疗后, 两组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干预组生活质量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死率与患病率均较高, 已位居世界范围内疾病死因的第四位, 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们群众健康的疾病。常见病因有吸烟、大气污染、过敏因素、慢性且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等。这些因素首先诱发慢性支气管炎, 进一步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呼吸道局部防御以及免疫功能下降、弹性蛋白酶以及抑制因子的失衡、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是本病主要致病因素。早期, 肺顺应性降低, 最大通气量降低。随着肺泡弥散面积的减少, 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发生通气通功能障碍[4, 5]。因此, 避免接触气道刺激因素、选择敏感抗菌药、应用支气管扩张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本病的治疗原则。本文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干预组治疗效果、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熊秀芳.复方丹参滴丸在老年慢阻肺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6):80.
[2] 江清文.复方丹参滴丸在老年慢阻肺治疗中的应用分析.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9):178-179.
[3] 刘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老年慢阻肺疗效研究.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22):115-116.
[4] 吴喜初.复方丹参滴丸在老年慢阻肺治疗中的应用分析.现代养生, 2014, 10(16):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