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

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

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

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 慢性病管理;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使得我国患有慢性病的人群明显增多。慢性病对人们的危害巨大,如果防治不及时,将会对社会、经济、群众生命等各方面造成巨大的危害。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防治慢性病的最有效途径。在社区及社区的家庭开展慢性疾病的预防具有明显优势,社区与社区内的家庭将成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最好平台。社区开展慢性病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有效地对慢性疾病进行防控,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程的、全面的、针对性的医疗服务。而目前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开展受到阻碍,本文针对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社区内人员自我保健意识薄弱,对慢性病危害性认识不到位,特别是青年、中年人,对自我保健意识的缺乏,对慢性病认识不足,导致社区大部分人员对慢性病将会给人们未来健康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使得日常自我保健意识薄弱,社区人员自我保健意识不高,对慢性病危害性认识不到位,使得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开展难以实行。其次社区用于慢性病防治资金不足。目前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所需经费完全靠国家、政府,等上级部门拨款维持,而每年国家对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拨款不足,这部分资金被用于针对几种主要慢性病与导致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管理与干预,资金渠道的缺失,使得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举步维艰。同时社区对慢性病管理的信息系统不完善,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但对系统使用及利用率不高,这一问题也严重制约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员配置不足严重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基层从事慢病管理的专业人员少,且兼职过多而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现状多为,“一人多职,一人多能”,多数工作人员兼顾老年人管理、负责居民建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慢病管理、死因监测工作等。人员严重不足,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工作人员最低每人负责0.2万人口监测管理工作,而有些地区每名工作人员最高负责3.8万人口的监测管理工作。同时由于人员队伍不稳定,导致培训难度加到,经验丰富人员不足,总体专业技能素质不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这一问题则严重影响着对患者指导工作的准确性及实际工作中的实效性。

各级医疗机构在慢性病人管理上的双向转诊制度不完善,未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导致上下级医疗机构衔接、责任不明确,影响者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策

社区慢性病防控管理工作应当防控结合,加强对慢性病患者治疗与管理,同时做好慢性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做好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对慢性病患者及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使慢性病的患病几率降低35%以上,所以社区慢性病防控人群,应扩大到慢性病高危人群。

3.1 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设置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栏,介绍慢性病的危害性,介绍慢性病的防治措施,定期进行信息更新。对社区内固定居住人员进行慢性病防治知识普及,发放关于慢性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手册,重点介绍慢性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建立社区内居民的良好生活习惯,有效控制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开设咨询点,为患者解答慢性病如何防控,如何防治,定期举行慢性病相关知识讲座,提倡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社区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3.2 建立完善的上下级医院转诊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上下级定点医院转诊制度,建立专职机构,负责连接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同时规范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明确转诊条件,建立系统的转诊程序,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社区实际情况的操作办法,做到可操性强,双向转诊。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小病社区防控,大病医院治疗,康复社区调养。

3.3做好技能培训

首先应当做好公卫人员慢病管理流程及工作思路建立的培训。加强公卫人员及临床人员慢性病诊断、治疗、随访等基础工作的技能培训,加强健康体检相关基础技能的培训。应有上级条件较好且经验丰富的医疗机构对下级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基础技能与随访管理技能的培训。

3.4建立上下级医疗机构筛查机制,

对35岁以上初诊病人首诊测血压、测血糖的制定进行筛查,提高慢性病筛查的真实性。根据门诊、住院筛查的病例情况,将高危人群完善登记,做好随访。

3.5细化分工

将公卫人员慢性病管理工作细化分级,根据门诊、住院筛查的病例情况,将高危人群完善登记,做好随访。将慢病的随访、生活指导、追踪等工作落实给公卫人员及村医生;将重点人群的辅检项目落实给辅检科室,建立经费使用预算和辅检报告质量要求,规范辅检报告的质量。建立“医”“防”结合机制。

3.6 实现社区居民自我健康管理

开展社区慢性病控制工作一定要明确其主要目的是什么。在防控工作中做到目明确、全员参与、增强意识、积极提高。在开展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中一定要明确开展工作的目的,制定完善的计划,通过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危害宣传等多样式的活动,调动社区全员的积极性,做到全员参与,重点宣传高危人群及患者,培养社区群众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提高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能力。指导患者掌握针对自身病症的监测、监控方法,如果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防控、防治方案。社区卫生服务中信服务人员要针对患者及高危人群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给予健康指导,培养患者及高危人群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社区宣传栏相应的板块中添加关于健康生活习惯的相关知识,提倡健康生活,宣传合理饮食、合理搭配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有效的对慢性病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慢性病的发病几率及高危人群不断增长,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群众健康,同时也是我国群众健康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慢性病管理在慢性病防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管理促进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长期顺利的实施,进一步对慢性病的发展及高危人群进行防控。

参考文献

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范文第2篇

一、工作目标

1、建立慢病基础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网络对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的新发的首诊病例进行网路直报工作,制定慢病网络直报工作制度,由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疾控中心每季度对慢病报告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写出简报。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加强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区疾控中心管理、评价,综合性医院协助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糖尿病计算机档案档案管理系统。

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社区服务人口基线调查率大于40%;

2、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应有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

三、高血压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高血压患者100名;

2、对至少20名以上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其血压控制率≥60%;

3、发现并至少登记高危人群20名;

4、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1次血压得比例达50%;

5、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有记录及效果评价;

6、35岁以上居民3年至少测1次血压得比例达60%;

7、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达60%。

四、糖尿病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糖尿病患者30名;

2、至少对其中15名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血糖控制率到60%;

3、发现并登记高危人群10名,每年至少测1次血糖的比例达40%;

4、高危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达60%;

5、对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有记录和效果评价。

五、实施计划

建立慢病网络直报系统和工作制度;对社区一般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机制。

(一)、利用现有的网络直报系统,对今年新发的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建立慢性病报告工作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二)、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

1、高血压、糖尿病的检出

利用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社区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登记

将检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成都市慢病报告网络所报告的属于本社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并将所有信息录入相关的数据库,进行微机化管理。

3、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收集详细的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的要求进行临床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和随访,并填写《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卡》。对高血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案和非药物治疗方案。当患者出现《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规定的情形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性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随访。帮助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技术支持。

4、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综合治疗方案,判断患者需要的管理类别进行随访和管理,并填写《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符合转诊情况的病情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和随访。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支持。

(三)、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和检出。

按照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主动筛查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

2、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对高危人群采取群体和个体健康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对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给与健康方式的指导,定期测量血压,血糖。

(四)、社区一般人群的健康促进

根据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在社区广泛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社区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

1、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橱窗,每2月更换1次内容,制作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单,通过居委会、医疗站点等发放给社区人群。

2、在社区每月举办一次高血压、糖尿病知识讲座和健康生活方式讲座、义诊等活动。

3、利用社区居民活动室等居民较集中的地方作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阵地,摆放各种宣传资料。

4、在社区开展免费测血压、血糖活动。

六、培训

按照《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生进行培训,以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质量。

七、评估

1、过程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管理开展情况,双向转诊执行情况,35岁患者首诊测血压开展情况,就诊者的满意度等。

2、效果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血压、糖尿病相关危险行为的改变率,高血压、糖尿病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和药物规范治疗情况。

八、督导和考核

1、由区卫生局组织督导和考核,考核意见及时反馈到被检单位,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2、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制定内部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等规章制度,加强自我检查。

九、考核指标

1、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建档率和建档合格率;

2、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人数和规范管理率;

3、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及培训合格率;

4、社区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率;

6、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

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慢性病 现状 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227-01

慢性病是具有下列1种或1种以上的特征,其中包括患病时间是长期的,会成为残疾,起因于不可恢复的病理状态,根据病情需要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需要长期的医疗指导[1]。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正在逐渐上升。为了了解社区居民患慢性病的现状及分布情况,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并提出了积极的干预措施,旨在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如何开展对社区居民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湖州市吴兴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1.2 调查方法

深入社区收集各个社区对慢性病的基本统计数据情况,结合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2 结果

社区居民总人数为197919人,慢性病患病人数为28368人,患病率为14.3%,其中各种慢性病患病情况为高血压17416人(61.4%),糖尿病3089人(10.9%),冠心病人(6.1%),中风458人(1.6%),恶性肿瘤(1.4%),精神病353人(1.2%),结核130人(0.5%),其他5172人(18.2%)。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三种慢性病患病率位居前三。

3 讨论

因慢性病近来呈现不断上升的发病率趋势,不仅给患者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还给整个社会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压力,给社会发展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如何控制慢性病的进展,治疗慢性病,并减轻慢性病人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学者和专家们研究及讨论的重点问题。

3.1 社区防治慢性病过程中的问题

(1)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力度不够导致居民对慢性病认识不足,对慢性病的知晓率、了解度低。由于健康知识的普及不够,社区卫生服务单位健康促进活动开展不多,导致居民大都对自己所患疾病具体情况不了解,也不知道所得疾病该如何控制病情及延缓慢性病的发展,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患病,患的是什么病。

(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单位的信任度不够,同时也对疾病控制、治愈缺乏信心。由于对大多数的慢性病缺少有效的治疗措施,缺少有效的药物控制再加上一些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一些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技术不到位等因素,导致患者对疾病的治疗不自信,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而使患者不能完全按医护人员讲解的那样去实施,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使疾病恶化。

(3)患者家庭对患者的情感支持、关心不够,缺乏鼓励其战胜疾病。由于慢性病的特殊性在于多为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接受治疗、服用药物,还时常会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的会引起残疾,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也给家人带来沉重的负担。久而久之,患者会成为家庭的累赘,家人对其的关心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长时间受到疾病折磨的患者由于缺少鼓励和支持,也会逐渐失去战胜病魔的信心。

(4)医疗单位的设备不够齐全,医疗人员不足,医护人员医护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慢性病防治形势严峻,慢性病人群不断扩大,病人病情日益恶化,医护人员配备不足。众多的慢性病人需要大量的医护人员参与其中,医疗单位也需要更多更齐全更先进的设备来对慢性病进行查、治。

(5)国家在医疗卫生、慢性病治疗等研究的政策,经济支持不足。目前我国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仍局限在卫生系统,没有良好的利用其他资源,包括社会组织和企业,对国外经验借鉴较少。这与我国医疗改革的政策有很大关系[2]。

3.2 干预措施

(1)普及健康、疾病知识,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防病治病知识,提高慢性病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合理用药的顺从性[3]。分区分块在各个社区、街道定时进行一些健康促进活动如健康讲座、板报展示等,普及有病及时就医,向专业医疗工作者咨询疾病知识的意识。及时发现并改掉生活中可能导致疾病,促使疾病发展的不良生活习惯,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4]。

(2)建立健全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健全机构,保障慢性病防治措施的落实,从地方到中央的慢性病情况的报告制度,让群众和中央领导人了解慢性病的严峻形势。从中央到地方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完善的慢性病管理制度,系统地、合理地管理慢性病病人,延缓慢性病的发展趋势。

(3)加大对慢性病前期病人、亚健康人群的观察,防患于未然。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加强日常监测,注意留心本社区的有疾病先兆的人群并告知疾病的可能及预防措施,将慢性病遏制在萌芽状态。定期随访观察慢性病前期病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并对其进行指导改正。

(4)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医疗水平。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医护水平,完善医疗单位设备,规范各项操作,提高其服务意识,医护过程中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了解病人的身心变化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5)组建慢性病人联合团体,增加交流。通过了解同等情况下其他人对待疾病的方式,组织慢性病病人统一为其讲述一些对抗疾病的成功案例,自己编写宣传健康知识小册等方式来了解慢性病知识,增加对抗疾病的信心。

(6)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加防治慢性病经费的投入。慢性病是一个长期甚至可能伴随终生的疾病,病人需要长期监测病情和服用药物,只靠病人自己解决,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重视慢性病防治政策的推出和执行,制定一套完善的慢性病防治制度,保证慢性病防治经费的供给,保障病人的权益。防治经费应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调整。

参考文献

[1] 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7.

[2] 庄立辉,刘明亮,郭继亮,等.慢性病防治现状分析.卫生软科学[J].2009,23(1):64-68.

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预防;控制对策;探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43-02

社区慢性病在我国非常的常见,这通常是指长期积累的、不会构成传染的疾病,精神异常、慢性气管炎、糖尿病、高血压等都是常见的慢性病的形式,这些慢性的疾病具有社会危害、健康损害、病因复杂、病程长等共同的特点,正因为存在着这些危害,社区慢性病的预防及控制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根据社区慢性病的特点,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及控制,对于减少其发病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中在我社区中随机的选取132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中的研究对象,132例患者中有女性患者49例,男性患者83例,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社区慢性病的预防及控制对策进行探讨的主要方法是,对所有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病情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并根据社区慢性病的特点,开展相关的预防、控制宣传活动,下面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

1.2.1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评估,制定相关的预防方案

想要对社区慢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首先要对社区中的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如患者的生活情况、发病历史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的疾病的危险性进行评估,依据患者自身的特点,为患者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及预防计划,并要对患者的日常治疗情况及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于后期的对比分析。

1.2.2 积极组织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为了使患者在日常的治疗护理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需要定期的组织相关的健康知识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包括慢性疾病的日常禁忌、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护理措施、预防措施等,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慢性病的护理过程中,如果不对一些日常禁忌进行严格的控制,很容易导致较大的安全问题,如高血压的主要禁忌是上火、生气,而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禁忌是严格控制糖分的摄入量,这对于患者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患者提出相关的疑问,应该为患者予以明确、详细的解答。

1.2.3 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辅导

由于慢性病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很多患者在心里上存在着一些不良情绪,这对于患者的病情变化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日常的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的关注,并对患者进行一些积极的心理指导。

1.2.4 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家访

有些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或者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医生要积极的进行定期的或者是不定期的家访,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指导与监督,并了解患者的具体的生活环境,如果发现患者的生活环境中有不利于患者病情好转的因素,应该积极的指导患者家属予以改善。

1.2.5 引导患者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在慢性病的治疗及控制工作中,患者及家属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技能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一些必要的自我监控知识的培训,如,与患者的慢性疾病有关的一些基本的测量与记录,这对于患者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来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若P

2 结果

通过实施以上的预防及控制措施之后,患者的心态、日常饮食、体育锻炼情况等几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且P

3 讨论

社区慢性疾病在我国老年群体中非常的常见,如果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能够使患者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各方面的生理指标都保持在较好的状态,能够使患者获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对于延长患者的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为了探讨社区慢性病的预防及控制对策,采取了对患者病情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健康知识教育、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以及基本自我管理技能的培训等预防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之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体育锻炼情况等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

由此可见,在慢性病的控制、治疗过程中,要使患者的病情保持稳定,使患者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指导患者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使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达到较好的状态,对于患者的病情的恢复、发病率的降低具有积极的作用,宣传教育工作能够使患者对于慢性疾病有关的知识进行了解掌握,从而积极的配合相关的治疗,而对患者给予有效的心理指导,能够有效的增强患者控制慢性病的信心,对于慢性病的预防及控制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慢性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非常的必要,本文就提出了宣传教育、家访、心理辅导、自我管理指导等几种基本的预防控制措施,研究表明,对于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万会举.社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探讨[J].当代医学,2011,14(9):315-316.

[2] 韦显威.社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探讨[J].医学动物防制,2010,19 (7):225- 226.

[3] 王林彦.社区慢性病的预防控制与对策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3,27 (9):410- 411.

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干预;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007-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是一组发病隐匿、潜伏期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或很难治愈的疾病 [1]。干预作为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是全科医学服务中的首要内容,已成为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卫生资源。我院服务理念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网点已覆盖全部社区。针对辖区居民卫生知识知晓率偏低,慢病患病率逐渐升高的特点,自2009~2012年,我中心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社区居民开展了慢病干预和健康促进活动,收到了明显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调查对象:2009年8年~2012年8月,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45岁以上居民。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我社区分别调查男性、女性居民共1000名。干预前后(一般间隔2~6个月),均采用“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和行为方式调查表”,调查被调查人员的一般情况,以及与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的防治知识掌握情况、行为方式转变情况。调查人员为社区中心医务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干预前、后的数据分别作为基线数据和终末数据,录入计算机,用Excel电子表格编制程序,作统计处理,计算2值。

1.2.2干预实施

(1)网络建设:为了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干预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健康促进委员会,负责干预的组织协调工作。上级医疗单位成立了干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指导社区开展活动。

(2)教育内容:以慢病防治为主,从普及科学卫生知识、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入手内容体现针对性、知识性、指导性。

(3)教育形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通过面谈、家庭访谈、居民座谈会、热线电话、宣传栏、发放干预处方、播放电教片等方式对病人进行干预和行为干预;市广播电视台合办“四季养生”专题节目,定期播出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养生保健专题讲座;我院组建了一支由2名副高以上医师组成的“干预宣讲团”,与群众干部协作,根据居民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每周到社区开展健康科普知识讲座。

1.2.3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标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全年随访次数达9次以上者/高血压、糖尿病应管理人数。

2结果

2.1一般情况自始至终参加基线调查、干预、效果评估的对象共1000人,其中男性640人,占57.6%,女性360人,占424%,60步以上126人,占12.6%,基本符合辖区人口结构比例;其中高血压病患者96人,占9.6%;糖尿病患者30人,占03%。

2.2干预前后卫生知识知晓率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见表1),实施干预后居民的卫生知识知晓率均呈上升趋势,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正确回答率分别由原来的17.3%、80%提高到78.8%、62.4% (P

2.3干预前后行为危险因素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见表2),吸烟人数由原来的42.2%下降至35.1%(P

3讨论

干预不仅要广覆盖,也要有针对性干预需要社会人群的自觉参与,通过自身认知态度和健康价值观念的改变来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而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1]。本组人群均为45岁以上居民,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对卫生常识的掌握程度、生活行为方式均不一致。为了提高居民参与的热情,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对卫生科普知识的需求,主要采取了大众干预、传媒干预、医院干预方式。这种多元化的干预方式,覆盖面广有利于大范围提高居民对基本卫生知识的知晓率。

但从干预后的卫生知识知晓率看,居民对“成人每日食盐摄入标准”和“确诊高血压诊断标准”等与高血压相关的卫生知识知晓率较高,而对与糖尿病相关的卫生知识知晓率较低,这可能与糖尿病发病率较低,居民重视程度不足有关。同时也说明,我们今后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疾病的干预力度。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干预的长效机制干预从本质上讲是一项全科医学干预活动,目的在于提高社区居民的卫生知识水平,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知、信、行的统一,最终达到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从调查结果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参与社区综合管治的自觉性有了明显提高,而居民对“高血压是终身慢性疾病”和“糖尿病的并发症可导致残疾”知晓率不高,这可能说明,健康人群对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哓率较低。社会化、社区化、单位化和家庭化是干预工作的总目标。提高健康人群的卫生知识知晓率,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群众性健康科普知识讲座方式进行,从长远看,更有赖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为,社区卫生服务是初级卫生保健的继续与发展,是一个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庞大的系统工程 [2],它以干预为先导,把方向转向基层,促进医务人员深入社区,走进家庭,有利于实现对健康人群的生活行为方式进行干预的目标。

干预是社区慢病综合管治的先导随着医学模式、疾病谱、死亡谱、年龄谱的转变,与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日益严重。卫生部2004年10月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报告表明,中国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而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是最主要的原因。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饮酒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上述危险因素的改变可通过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予以干预,如减轻体重、增强体力活动强度、采取科学的饮食习惯等措施 [3]。本调查结果显示,在社区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慢病医学干预,可有效地提高居民对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对疾病危险因素的认识水平,并相应改变其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提高参与社区慢病综合管治的自觉性,这对于推进慢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无疑起到了先导作用。以上情况也表明,干预可通过提高人们对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的识别能力,来降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不需要特殊的药物与诊疗设施与治疗相比,其投入低,收效较高,因此利用干预开展慢病防治是最廉价与最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周红玲,张澄.2002年北京市西城区“干预大课堂活动”效果评价[J].中国干预,2003,19(12): 943~944

[2]杜雪平,张晓林.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1999,2(2): 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