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关怀建设

人文关怀建设

人文关怀建设

人文关怀建设范文第1篇

一、人文关怀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

医院是从事特殊工作的特殊行业,工作和服务的对象是相对弱势的病人群体,这就要求医院文化建设必须突出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强化医务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清醒认识“病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真谛。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到医疗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要千方百计让病人看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而且要在病人进入医院的那一刻,就能给予病人更多的关爱和抚慰,以此弥补先进的诊疗手段和医疗条件所不能穷及的缺憾。坚持质量第一、服务第一,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创造出更高的社会效益。

(一)强化人文关怀是树立医院形象的需要。医院是文明服务的窗口,透过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卫生文明程度,体现医务工作者的精神风貌。病人对医院的选择与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有关,医院整洁有效率以及服务者亲切的眼神、温和的笑容及充满信心的谈话,不仅会使病人增强对不适应和恐惧的耐受力,而且还会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顺从性,增强对疾病的忍耐性,从而对医院产生良好印象。所以医院服务要进行“人性化服务设计”,让患者及家属感到方便舒适,快捷安全。我们的一切工作计划措施都应做到“一切为了病人”,将服务延伸到院前预防、健康指导、健康体检、日常保健和出院后的随访、健康指导、心理咨询。医护人员为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时,既要向病人传递人文关怀,还要向病人灌输博爱精神,真正做到医务人员既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实践者,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这将对提高医院形象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

(二)强化人文关怀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极少数医务人员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出现了服务态度上的冷、硬、顶、推和服务过程中的吃、拿、卡、要现象,引发了不应有的医患矛盾,严重损害了医务工作者的形象。从近几年发生的医疗事故来看,医疗水平不高导致的医疗纠纷和事故不是主要原因,更多的则是因服务态度不好和责任心不强及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因此,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人文关怀,提供人性化服务,真正做到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服务病人,既代表了患者的利益,又代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愿和利益。医务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时时体现对患者细心、耐心、关心和爱心。对患者推行人性化服务,是医疗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应通过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知识和技能,提高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交流的能力,使他们敢于沟通,善于交流,既掌握原则性,又把握灵活性。把患者当作亲人,多一些耐心,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有选择的告知,这样既尊重了患者,又建立融洽的朋友式的关系,把人性化服务落实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中,体现在医疗服务的流程中,不断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医患关系自然会得到根本的改善。

(三)强化人文关怀也是人性化管理的需要。医院管理中人文关怀要围绕以人为本的宗旨,体现出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自由和发展的人文关怀。平等、赞美、相容、互动,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环境,让每个人感觉到在一起工作着是幸福的、快乐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医院的发展和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努力程度。因此,医院管理者在强化管理、注重效益的同时,应根据职工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采取不同的措施,给予医务人员以全方位的关怀。强调从现代人的需要出发,重视人的完整性和人的需求多层次性,将人本观念融入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内,要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人才资源的管理,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关心职工的学习和生活,保护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切实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对外,则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以高效、优质、温馨、亲切的医疗服务感动患者。不断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理想信念、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及爱国主义教育,并在各项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团结、敬业、拼搏、奋斗”的医院精神。

二、人文关怀必须有实质性的内容

医院遵循的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的生命安全、健康利益放在首位,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价廉、便捷的医疗服务”。人文关怀在医院管理中不仅体现在医院文化建设的每一个层面,而且贯穿于医院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因此,医院人文关怀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一)医院对病人的关怀

医院对病人的关怀,体现在医院用良好的医疗设施、优越的医疗条件和相对低廉的医疗价格为病人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这就要求医院必须从病人需求出发,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人性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优美舒适的就医环境是医院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医院开展医疗业务工作的基础,也是医院服务品质和人性化服务特色的外在表现。医院总体布局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科学布局和便捷就医的合理流程,打造美丽温馨的“绿色医院”;院区、科室及花园草坪的设计和布置要充分体现“人性化”,院内平面图、科室标牌整齐醒目,各种医疗、生活设施和就诊流程充分考虑孕妇、儿童和残疾人的需要,能使患者心理得到安慰,调节患者的紧张情绪;医疗机构应利用健康教育宣传单、宣传栏、网络等形式宣传医院文化,营造出一种具有文化气息的和谐就医环境。突出医院服务特色,简化医疗流程,科学合理配置科室和人员,充分发挥医院功能。在服务措施上,要积极提供导医和一条龙服务,通过增设服务窗口、增加服务人员、延长服务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病人排长队挂号、取药、打针现象。力求用最好的医疗设备,最短的检查、治疗时间取得最好的疗效,确保病人来得放心,住得舒心,走得开心。

2.拓展卫生服务范围,努力满足患者的多层次需要。认真分析患者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把主动全面服务贯穿于诊疗工作的全过程。医前服务要提供健康教育、义诊宣传、科普讲座;医中服务要提供细致、周到、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医后服务要采用对患者、电话、回访、直接上门家访等措施,收集患者出院后的信息,提醒复诊或给予其康复指导等。由“要我服务”的被动服务向“我要服务”的主动服务转变;由传统的窗口服务向全员、全程的人性化服务转变。要将医疗服务、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康复治疗“六位一体”的新模式送进社区,开设家庭病床,为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使患者在家就能享受到优质、快捷的卫生服务,真正享受到人文关怀。

3.关爱弱势群体,降低和减免收费。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的同时,医院要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机制,切实解决“低保、特困”人群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切实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规范治疗、合理收费”,医院要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减免挂号费、诊疗费,真正让人文关怀惠及每一层面。

4.强化制度建设,保证服务质量。在规章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上要以患者为中心,努力做到细化和具有可操作性。每个制度的环节上必须做到:一要更细,二要更精,三要更实,四要更优。坚持给每一位住院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卡,每月进行一次医疗质量检查,每季度对医护人员、门诊科室、相关医技辅助科室等进行综合满意度调查,并设质控组和督导组,做到强化管理,严格规范,坚决贯彻,有力监督。医院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并及时吸纳、改进。

(二)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关怀

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关怀,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是医务人员的根本宗旨,然后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充分实践,倡导人文关怀,使病人感受到充满人性化的温暖和关怀。

1.确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医务人员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思想,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而且必须具有丰富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修养;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而且需要宽厚的伦理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力。医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变过去那种病人围着医生转的不良现象为医生围着病人转,真正把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

2.提高服务质量,和谐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要通过与患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用语言和行动安慰病人,同时对患者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主体沟通,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不断用我们的文化内涵、服务品质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将一个全面的、高素质的、亲和的医务工作者形象展现在患者面前,让患者带着期望而来,载着满意而归。同时,在服务态度上,要热情、诚恳,做到生人和熟人一个样,贫穷人和富裕者一个样,干部和群众一个样。积极推行首问、首诊负责制,开展微笑服务、迎宾送客式服务,让病人在就诊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享受到家的温馨、爱的关怀。

(三)医院对医务人员的关怀

医院对医务人员的关怀,体现在充分尊重医务人员的人格和精神、物质追求,积极营造尊重医务人员的氛围。

1.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和创造,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医院管理者要带头尊重医务人员的人格,尊重医务的劳动,尊重医务人员成长进步,对那些贡献大的医务人员要及时适当地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通过举办院歌、院徽、医院精神征集活动开展医院文化节周以及举办歌舞晚会、歌咏比赛等活动,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2.切实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在职工住房、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生老病死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方法加以解决。每年可拔出专款,用于扶持卫生系统特困户、病灾户。在隔离病区内为医务人员安装电话,配备电视、为医务人员购买人身保险。

三、强化人文关怀必须切合医院实际

强化人文关怀,不仅要全员发动、全员参与,营造浓烈的氛围,更要切合医院的实际,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

1.强化人文关怀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离开一定的经济基础,人文关怀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文关怀会沦为纸上谈兵。因此,加大经济投入既是医院发展的要求,也是人文关怀形势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

人文关怀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医院管理; 人文关怀; 制度建设

医院是现代医疗活动的主要机构,是经过训练的医生和护士治愈和照顾患者,直至康复的场所。医院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医院的决策和长期发展应该主要着重考虑社会需要和社会利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从来不是医院建设的宗旨。随着社会主义医疗市场的蓬勃发展,医院管理者阶层正在为建设现代医院而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的同时,意识到现代医院应是建立在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等服务理念之上的。但遗憾的是,由于受到现代社会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冲击,医生更多地根据抽象化的价值评价体系片面追求个人晋级指标,忽略对患者的关怀;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观念则使医院更主要地把患者求医看成是赚钱的机会,从而淡化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关怀[1~4]。相关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患者对人文关怀和医疗技术同等关注。因此,在医疗服务中,提倡人文关怀,是医院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如何改善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缺乏的现状,做到以人为本、经营有道,在使患者得到满意服务的同时也使医院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医患双赢的局面,是当前医院管理者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同仁参考。

1 医院管理者应强化自身的人文关怀理念

医疗服务市场蕴含着特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如效率、公平和公正,自由和秩序,权利和义务及诚信等。只有遵循这些道德原则和规范,才能营造有序而高效的医疗市场。医院应该承担的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社会责任,是不容推辞的义务,不能唯利是图、违反行业准则。医疗机构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如果唯利是图而忽视道德责任,其行为失范就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医院管理者自身应有较强的政治业务素质,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成为医院人文关怀的模范实践者[5,6]。管理者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处理好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医院发展与职工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对医院管理者来讲,一是应以患者为本,需要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尊重、理解、关怀患者,真正把他们当作生病的人,而不是利润的增长点,帮助他们与疾病作斗争;二是应以员工为本,医院应以所有员工利益为重,平等对待和尊重员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潜能,帮助他们认识其行为的意义及获得成功的手段和方法。

2 医院管理者应建立体现人文精神的医院管理体制

首先,要完善信息制度,加强医患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在网站设置栏目,包括就医指南、专家介绍、出诊时间、医保相关政策、医保药物目录、医保患者须知、常见病护理及化验参考值等内容,方便群众就医。完善价格公示制、查询制及费用清单制,提高收费透明度。医院设置电子触摸屏,公示医疗及药品价格等信息,同时设置清单打印机,方便患者查询,让患者及家属明明白白看病,清清楚楚消费。

其次,加强医德医风的监督检查,提倡廉洁行医,杜绝非法药品回扣和收“红包”的现象。医院可以成立医患关系办公室,公布其电话及举报电话,门诊和病房均设有意见箱,坚持定期在门诊和病房开展医疗质量、服务监督、医德医风的满意度调查,定期在周会或网上公布。

再次,在就医流程上,管理者需要制定一系列规范、科学、高效、便捷的服务流程帮助患者尽快找到相应的科室,调整服务时间,畅通服务环节,为患者提供高效、方便、优质的“一站式”服务,保证临床切实从每一个工作细节、诊疗细节和护理细节做起;有计划地为经常定期到医院复查的慢性病患者预约好就医时间,提供方便诊治部门指南、就医流程说明和导医、分诊等咨询服务。重视导医咨询岗位的重要性和导医咨询人员的固定性,加强素质培训,使其成为该岗位的专家,为患者作耐心、详尽、专业的解释。

最后,将医学人文素养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因为医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执业技能,才能不辜负健康使者的称誉,所以强调医学人文的重要之根本是其能促进临床医疗的和谐发展,或是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因此,医院管理者理应将人文医学素养作为医生考核的重要指标,医院可每年将医患沟通的有关情况作为考核医务人员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广大患者一致称赞的医务人员要给予奖励,对广大患者不满意的医务人员要给予批评和惩罚。医学继续教育考核内容中要包含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患关系等人文课程。医院要积极宣传优秀的、产生积极社会影响的典型医生事迹,奖励和鼓励临床医疗中突出的人性化服务事例,以及对医学人文理念宣传、研究有出色贡献者,为临床医生提供在临床工作中医学人文感悟的交流平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医生平时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医学人文素养。

另外,医院管理层也需要落实保障医护人员权益的制度[7],采取措施保障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人身安全,维护好医院的正常秩序,坚持病区有警卫巡逻,加强警务力量、保安力量,防止患者家属闹事,扰乱正常就医环境和医护人员及其他患者的情绪。

总之,人文关怀是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建设现代医院的关键。人文关怀能真正融入到医疗服务行业中发挥其作用,就要求医院管理层在软硬件方面上下功夫、花心思,医护人员在医术、医德和医风上要有改善[8]。只有这样,人文关怀才会继续在医疗行业中延续下去,发挥其显著作用,引导现代医学朝着更科学、更富有人性的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周国平.医学与人文.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5):36.

[2] 王东红.人文关怀视野中的医院发展.医学与哲学,2005,26(8):48.

[3] 杨桂涛,贺晓生.现代医院人文关怀缺失的思.医学与哲学,2004,25(5):42.

[4] 姜天俊,赵宝荣,楚文剑,等.患者对医院满意度的调查与思考――谈医院的人文关怀.医院与哲学,2003,5(24):61-62.

[5] 杜淑英,吉训明,李作兵.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缺乏的管理责任及干预策略.医学与哲学,2008,29(9):64-65.

[7] 林继蕻.提升人文关怀服务理念.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报,2006,4(67):140-141.

[8] 卢建敏.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与制度创新.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3(21):207-208.

人文关怀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立场;人文关怀;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1―0126―03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内容上突出政治立场的确立,教育方式上突出人文关怀的运用,教育基础上突出制度建设的加强。

一、政治立场

在高校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坚持什么立场,即为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高校教师主要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这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富有创造性和探索性,侧重于理论思维;在工作方式上具有较多的个体性和相对自由的特点。这一劳动特点构成了我们高校教师身上明显的优点和长处。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如果高校的教师对自身这一劳动特点和工作方式缺乏正确的认识,也可能’产生诸多弱点和不足。突出表现为:

(一)政治信仰不坚定,缺乏崇高的精神支柱。部分高校教师不谈共产主义,不谈社会主义,甚至认为谈“为人民服务”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精神是一种幼稚行为。其现实的反映是,我们的部分高校教师在精神上出现了巨大的空虚,没有精神支柱,一些人甚至完全把金钱和感官的享受作为自己的全部追求,丧失了理想信念。

(二)政治方向不明确,核心价值观混乱。有些高校教师忘记教书育人的职责,不能很好看待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满腹牢骚,在课堂上言论不恰当,甚至是非不分,价值观混乱。如某大学教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在七分钟内抢劫银行的行为,错误引导学生。

(三)政治冷漠,对政治活动不热情,甚至不参与。由于高校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以个体方式从事脑力劳动,片面认为其劳动成果是个人成果,因而容易出现忽视和脱离集体和群众的倾向,不能很好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现实表现为政治冷漠。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力解决高校教师的信仰问题。什么叫信仰?信仰就是要找到生命永恒。不朽的价值,要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这就叫有信仰。雷锋同志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寻找到生命无限的永恒的价值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支撑,这就有信仰。我们必须为信仰找到一个有效的追问方式,切切实实地解决信仰问题。

(二)我们是在办社会主义的大学,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这是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曾经有一位具有“高深学阄”的博士生说,他明白了资本主义是少数人吃得饱,而社会主义是大家都吃得不太饱。因此他得出结论说,他还得干资本主义。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认为自己有知识,可以属于少数人那边,搞资本主义他可以“吃得饱”。这件事反映出来的思想问题值得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思。如果我们的高校教师以这样的立场来指导自己的成长并教育我们的大学生,那么无论你学问多高,课堂多生动,绝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所需要的教师。

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继续强调和进一步深化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指导地位和意义,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把握和发展,使我们的教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信仰,解决他们的根本立场问题。

这里必须明确的是,由于现阶段公民教育的薄弱,有学者提出以公民教育取代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教育重点是不同的。培养高校教师健全人格、爱国情操、民族意识和法治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公民教育所不能代替的。

(三)高校教师不要太热衷于政治,但要关心政治。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政治生活是每个人所必需的。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多次强调“人类在本性上应该是一个政治动物”。人之所以成其为人,而不是动物,是因为他要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马克思特别强调,“人总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美国思想家莱斯特・瑟罗也说,“没有哪个重要的人类群体曾经生活在个人主义原始状态中,也没有哪一群野蛮人会聚在一起为他们自身的利益决定组织一个政府。只要人类存在,政治或政治组织就会存在。”

实际上,作为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是离不开政治的。依照法国社会学家艾德加・莫林的看法,知识分子一词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事文化方面的职业,在社会政治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对追求普遍原则有一定的自觉性。知识分子的职责就是从事精神生产,构筑和创造某种思想、理论和学说,并使其为别人所接受。我们高校教师无论是教学还是搞学术研究都离不开政治,真正的学者总是在教学和学术中表达出对具体现实的关怀。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着重向教师讲明政治管理与政治生活,人的政治主体性与政治主体地位的实现,建设民主政治与实现政治民主化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对政治保持必要的热情。

二、人文关怀

十七大报告首次指出:“要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要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新时期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的思想理论只能解决宏观上的问题,它基本上是一个逻辑分析,解决的是共性的问题,而每个人的特殊情况不同,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贴近每一个人,关照到很多具有特性的东西就要通过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二是因为现在我们这个社会确实变化发展很快,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导致人们有时候交往不是很顺畅,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现代社会跟传统社会相比很大的特点就是心理疾患成为第一疾病,现代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神病患剧增。三是因为高校教师群体在利益需求上具有独特的特点,他们关注物质利益需求但更为注重精神利益需求;关注现实利益需求但更为注重发展利益的需求;他们在独立人格利益需求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高校的现实表现是,师生关系有出现冷漠化的趋势,学生杀死自己的老师的极端案例也有发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不和谐,互相漫骂、攻击的现象时见诸于报刊;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没能从职业中找到成就感,积极进取意识不够;个别高校教师的自杀现象也时有出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方法新方式,主动去贴近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

现代政治所处的环境是“感性符号”时代而不 是抽象时代,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越来越多地通过感性的方式来渗透,通过文化的方式来表达、传播和发挥作用;我们的政治理论宣传方式更多的必须通过演绎、推理、辩论来达成共识,而不是预先设立无可辩驳的大前提;我们的政治理论教育不单要指引人的观念、思想,而且必须依托和体现于人的文化消费、生活方式之中,使之实践化。

与之相适应,我们对教师的理论灌输也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从单纯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灌输向以提高人文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从一般的思想教育功能向传播新知识新信息和新理论转变,从单纯的课堂讲授向社会实践大课堂转变。

(二)必须注意心理疏导,着力在“人性化”教育,特别是贴近人的成长心理层面上多做工作。

比如成功观教育。比尔・盖茨当然是成功的,但成功的方式有多种,我们不能总是跟最高的比,跟有钱人比,跟当大官比,这容易产生一种心态上的失衡。实际上,按照我们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本来给人们提供的成功的机会是很多的。刘少奇同志接见淘粪工人时传祥,他说我是国家主席你是清洁工人,我们分工不同但是我们都是为人民服务,没有谁高谁低,我们来比赛看看谁干得更好。

我们必须注重对高校教师进行职业价值教育。L・科塞认为大学是知识分子最适宜生存的社区,因为大学有个良好的交流思想的环境,有提供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报酬,有任期制的权利保证,有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的时间,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因而,我们必须强调,高校的知识分子其人生坐标应该定在书桌上、讲台前、实验室里,而不是在官场上、商场上,更不是在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中。

三、制度建设

制度是一种规范,是各种办事规程和行为规则的集合,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秩序框架。任何一项社会制度都是某种价值观念的体现,反过来,任何一种价值理念也必然体现在相应的制度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同志就曾指出,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解决制度问题。人是生活在制度中的,同样是那些人,施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敲锣打鼓,积极性也提不起来,施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了。他又说,思想问题常常是在一定情况和制度下产生的,制度搞对头了,思想问题也容易解决。

加强制度建设,重视管理育人是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途径。因为:一是制度的暗示性作用在高校校园环境中表现尤为突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教师首先受工作生活环境及未来发展预期的影响,其次受积淀在心理中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新闻媒体传播的熏陶和影响,再次受制度和周围人们特别是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的影响。教师都希望自己所在高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他们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安全感、认同感和满足感,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就会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导致人心涣散,校园凝聚力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开展。二是我们的教育对象高校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得更为明显。大学教师的主体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事独立的精神性、创造性劳动,十分自尊又格外自强,特别注重自己在组织或专业圈子的地位与影响。他们对“人师之师”的素质和能力非常敏感挑剔,对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直接介入式的“施教”要求苛刻,这种自尊自强心理使高校教师的主体性更为明显。所以必须注意从制度上“苦心经营”,要有耐心,对思想政治教育不要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促进高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为根本指导原则。制度的公正性、合理性和严肃性是保证校园和谐的前提。高校必须以完善党代会和教代会等基本民主制度为根本,加强高校管理制度建设,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营造一个适宜于广大教师干事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要有一个正确认识和定位。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文化熏陶工作,是教化工作,在这项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起到引领作用而已,而不是包打天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良好的管理是教育的前提,管理本身也是最好的教育载体。一所高校如果管理混乱,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人文关怀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 课程之“本”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46-02

1 课程中人文关怀现状

1.1 情感教育的缺失

人文教育的效果与学生心理情感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人文教育切合学生的情感需求,满足实际需要才能达成最优效果,空喊口号是无用之举。当前的课程教育中,重知识教育而缺乏情感教育成为普遍的共识。在考试压力之下,人文教育处于不断被挤压、压缩的尴尬之中,即使是一周一节的班会课,也常常面临被学科侵占的局面。学校不是认识不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而是社会把考试当作评价学校好坏,成绩是学生升学的主要凭借,所以中考、高考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价值导向,学校不得不把精力完全投入到知识教学中,忽略了符合青少年生命需要的人文教育。语文课程提倡“三维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是人文教育的体现,但是真正做到落实的寥若星辰。教育重心过分偏向知识教学,忽略情感教育的后果,就是学生陷入生活的麻木之中。钱理群先生曾经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就是这样的受教育者具备高超的智商,突出的情商,拥有丰富的知识,是社会眼里的成功者,优秀者。但是,这样的人却是“利己主义者”,自私自利,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自己,行为只为自己谋取利益服务。

1.2 教学与实际相悖

教育目标的落实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实施中。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学内容偏向于成人化知识,倾向于存在的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与生活实际存在不小的断层,而不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把生活也当成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对能力的培养,忽略了生命教育,为人教育,生活智慧教育。课程建设中看不到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看不到与学生紧密联系的世界,看不到能够促进学生更好成长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使教育成为与学生个体成长互不相干的事物,成为单纯的认知。教育本来就来自生活,为了生活,在生活这片活水中寻找教育的内容与教育目的,最终的目标还是学生终身的幸福。如果教育脱离生活,学生没有生活的活水的滋养,就会失去生活的活力,缺失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和寻求生活生命幸福的有效策略。

1.3 体认知的薄弱

现代教育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实。课程教育过分偏重于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将陈述性的知识当作教学的主要重心,漠视生命教育,“为人”教育,存在着“为知”的倾向。人文教育的缺失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之一,学校与教师对人文教育的敷衍是对学生全面成长的不负责任。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中,眼中只有教案和课本,唯独没有学生,没有具体的个人。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脱离了作为个体的人的“看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法落实。这样的教育中,学生只是老师教学的追随者,学校管理的被安排者,无法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之中,并慢慢失去自己的主体意识,从个体转变为共体之一,成为茫茫人海中的普通的一个,必然造成尊严感的缺失与担当意识的缺陷,人性逐渐走向冷漠。只有将学生看成有思想、有生命、独立存在的个体,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体察他们细小的但是对成长至关重要的心理变化。真正去发现人、培养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看见自己的存在,理解和尊重生命。课程改革无论如何进行,都要保证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不能忽略了人的个性的发展,造成千人一面的单调,人云亦云的悲哀。

2 人文关怀的实施策略

2.1 人文学科人文化

人文学科的一大重要教育方式就是以情感人,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提供实践路径。在课程建设中,应该注意人文学科的人文性。以语文学科为例,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进行人文性挖掘。语文课程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为文”的范本,而且体现了许多人生的智慧。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抒发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样的交流中,师生的距离被拉近了,教师可以更方便地体察到学生真实的心理,而不是隐藏的真实心理。对作品的把握与理解,就是对故事主人翁或者作者的体验,就是对超脱自己的校园生活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反思自己的生活与思想,获得对真实世界的不同角度的理解,把握生活的真义。还可以通过写作来加强人文引导。可以在写作中渗透“为人”素养,设立写作专题或者主题,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真善美”的弘扬。如《热爱生命》《一位可敬的人》《难忘的事》等作文题,就是在训练学生“为文”的同时进行“为人”的养成。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对生命的关注,对成长成果的珍视,是对学生品德塑造的保证。重视人文学科的人文性,对于体现课程理念中的人文关怀十分必要。

2.2 丰富的教学方式

人文关怀的落实不是靠空喊口号也不是靠简单说教。丰富教学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是一个可行的途径。进行人文教育可以通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重视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并进行总结,归纳,讨论,强调主动参与与口语交际,组织协调,策划实施的能力。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学到合作、尊重、担当等品质,不仅锻炼了独立思考与实践,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也能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可以转变教学思路。如语文教学中,可以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时,可以偶尔进行改编,改编成话剧的形式进行重组。这样学生不仅能将自己代入到教学中,产生真正的去恶扬善的价值取向,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学习教学内容的精神价值,既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学习,又能将人文精神的内核真正培育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 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之一[J].教育参考,1994(6).

人文关怀建设范文第5篇

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实践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高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对当前新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体现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深刻意义

人文关怀,是在认识、尊重个体独特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确立个体的主体地位,关心满足个体的多层次需求,从而在政治上、精神上实现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以人文关怀促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表明高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这不仅需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全面而独特的发展,学会尊重人、关爱人、引导人,挖掘与认可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需要进一步增进各级党组织关怀学生党员、支部内党员间的相互关怀,从而激发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更好地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党内和谐。

所谓心理疏导,实质上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与行为,运用心理咨询、谈话谈心等技术方法,帮助大学生化解心理矛盾与冲突,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维护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高校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中引入心理疏导的理念,则是高校在应对当前大学生众多心理问题,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基础上的一大举措。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党员优化心理素质,培育学生党员完善的认知系统,良好的自我意识,稳定沉着的情绪,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坚定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党员的优良心理素质,带动更多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使大学生的内在价值与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更好地发挥个体的能力。

所以,在高校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一方面,要促进校园和谐理念与氛围的形成,引导学生党员正确认知自我,人际关系融洽,理性面对挫折与荣誉,以和谐良好的心理素质带动全体大学生积极应对大学生活;另一方面,关心满足学生党员的多层次精神需求,培育学生党员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发学生党员的内在潜能,进而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和谐发展。

二、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实践

(一)加强领导,把握关键,做好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

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需要加强领导,以人为本,在关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下,严把党员发展的切入点,严抓党员的培养教育过程。

在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学院积极引导新生确立新的政治理想与追求,关注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组织开展入党启蒙、入学适应教育。通过入党启蒙教育,教导每一位新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指导新生如何书写递交入党申请书,加入党组织的程序等,让新生了解党、认识党,感受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在入学适应教育中,组织新生心理普查,安排心理健康讲座,及时疏导引发新生心理失衡、失调的问题,提高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在党员培养教育中,充分发挥大学生业余党校的教育作用,每一位有志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大学生在接受党的理论知识的教育之余,同样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内容,明确一名合格大学生党员的前提必须是一名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实施学生党员心理健康责任田制度,即读一本心理学的书、听一场心理学讲座、做一件帮助他人的事。并且,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团体培训活动,提高学生党员的心理素质。如组织2012级重点培养对象开展“增进交流,提高团队凝聚力”的团体辅导活动,引导学生挖掘潜能,培养积极心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深化认识,促进交流,发挥学生党员与党支部的模范作用

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深入认识,主动交流,以活动促教育,以教育促提高,以大学生党员优良的心理素质带动全体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一方面,学院积极促进各支部之间的交流,开创学生党支部工作观摩会的活动形式,提高支部干部的工作能力,规范党支部的工作程序,从而体现我院学生党建工作既尊重个体,满足个体的发展需求,又关爱个体,确保每个要求上进的学生有所发展,真正维护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在学生党支部内开展五佳党日活动。活动主题鲜明,形式丰富,展现了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与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增强了学生党员的凝聚力和学生党支部的向心力。在第三届五佳党日活动中,各学生党支部围绕“创建先进支部,争做优秀党员”的主题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活动。学生党支部从“走出去”,即参观学习、与母校先进支部交流学习等,到“请进来”,即组织专题报告会、红色影片巡演等,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我是党员我争先”的和谐氛围,发挥了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了以大学生党员的优良心理素质带动全体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目前,积极抢占网上制高点,正成为学院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学生支部开创博客、微博、微信交流平台,拓展空间,延伸时间,解答入党上的疑问,交流思想上的困惑,分享支部的精彩组织生活,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与感染力,真实体现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精神。

新形势带来新要求,高校党建工作者应加强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知识素养,掌握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工作方法,促进高校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