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与创业教育

创新与创业教育

创新与创业教育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0 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认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发达国家正在兴起的一个趋势[1]。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每个学生,而不是仅限于满足少数学生的需求。

教育部在 2010 年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专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两者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专业教育的实践与应用。

1 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活动。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创新为先导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育,是教学内容、方法、思想、评价、教育体制的创新[3]。

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人才,使其富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等综合素质,具备成为企业家的能力[3]。通过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大学生具备创业能力,并使它成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成为一个创业人才。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创业过程中也需要有创新精神,其中发现创业机会就是一种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开发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使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

2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

(1)由经管学院负责

由经管学院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任何一个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选修这类课程。经管学院主要传授商业计划书书写、资本运营、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给感兴趣的学生。这类课程的知识内容都较为容易,因此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比如北京大学由光华管理学院负责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管理方向的双学位辅修。

(2)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面向在校全体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创业学院通过系统全面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实施全覆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中山大学创业学院、暨南大学创业学院等。创新创业学院除了针对全校学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外,特别针对一部分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进行双学位和双专业的招生,但招生一般规模较小,比如中山大学创业学院的创业黄埔班每期招生30人。这种培养方式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目的就是培育未来企业家,并实现创业意向同学、创业导师团、风险投资家等群体的聚集。

(3)成立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指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为依托,以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组织形式,是在新经济迅速兴起的大背景下大学功能的延伸[4]。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于1999年开始组织开展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

大学科技园的人才培养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而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对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人才进行培训。不仅为他们提供锻炼机会,也为他们提供创业环境、实践条件和培养创新思维 [5]。大学科技园这一平台与其他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创业理论教学、教师指导、实践训练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紧密结合。可以实现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信息交流、评估和反馈。

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大学科技园,比如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

3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

3.1 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高校自身以及社会的重视,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给予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把创新创业教育沦为创业培训。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两者同样重要。创新教育培养学生首创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但目前高校里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仅为创业教育,而对于专业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没有足够的重视。

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某种技能与操作层面,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专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培养和扶持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

(2)创新创业教育孤立于专业教育。

目前各大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较小,仅为一小部分有强烈创业意向的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的沦为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和对有创业意向学生的教育。脱离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犹如空中楼阁,缺乏理论基础,不能长久。很多高校中的创业大部分是低层次的创业,比如开个网店、在学校租个门面卖东西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了专业教育,使得创新创业的实践都是在没有技术门槛的领域进行。很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多为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比如辅导员等,专业教育教师几乎没有参与进来,这也是造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重要原因。

(3)课程体系不完善。

从目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来看,很对高校仅是开设一两门创新创业类课程,没有形成体系,而且很多课程为选修。另外很多课程都停留在课外环节,处于一种应付差事的状态。创新创业教育有着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因此必须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

3.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能把二者剥离。专业教育中按岗位对口分专业办学,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的是整体把握[6]。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1)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创新与创业都需要有具体的方向,而方向的选择来源于专业素养。发现问题和发现创业机会都是以专业知识为保障的。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创新创业很多都是在一定专业领域内开展的,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是实施创新创业的基础[7]。

(2)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促进。

创新创业教育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知识的用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从而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强化与促进专业教育的作用。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现实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强化专业教育[8]。

专业教育是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应用,二者不能相互取代,但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高等教育需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为实施载体,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训练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到高等教育的最佳效果。

4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不能脱离专业教育,必须依赖于专业教育。有了专业教育的支撑,也更容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因此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融合。

4.1 教学理念的融合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级人才。

因此专业课任课教师不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少数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老师的事,而应该积极参与进来。而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老师也要紧扣学生的专业方向,不能泛泛而谈,要做到有的放矢。

4.2 培养方案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成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而不仅仅是一两门课。即在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内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

(1)理论基础知识培养

在修订培养计划时,避免专业教育中偏窄、偏专的倾向,加强通识教育。同时,应加强综合性教育,做到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9]如工科专业的学生应当开设经管类课程,而经管类专业学生应该学习工程类相关课程。因此,针对学生的专业不同,应设置不同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形成课程群,以供学生选择。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需考虑课程的衔接和连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主要由通识必修类课程(英语、数学、政治等)、通识选修课(学校特色课程)、学科基础课(某学科大类要求学习的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公共选修课(综合知识和素质类)组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包括各类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类课程。

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分为两大模块,一为公共选修课类课程,另一模块为专业限选课。公共选修课类课程是针对全校各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可以在此设立一些与专业联系不怎么紧密的课程。比如《创新创业基础》、《创新思维与方法》、《创业团队》、《商业计划书写作》、《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模拟经营》等。因为专业背景的不同,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创新创业课程。因此在专业限选课模块中加入一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可以考虑设置一些需要一定专业素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比如:《科技创新》、《产品设计与创新》、《科研方法论》、《创业项目管理》、《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创业融资》、《创业营销》等。同时,推行弹性学分制度,给予一定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学分和创业技能学分。

(2)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锻炼,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应该重视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教育密切相关的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为了学生能把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课程设计类、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另一方面的实践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具体的创新创业。如:大学生科研训练、挑战杯等课外竞赛、大学生科技园等创业实践。

4.3 教学内容的融合

在培养方案融合的基础上,强调教学内容的融合,即在专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教学内容的融合需要专业老师的积极参与。实现教学内容的融合,需要专业教育的教师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穿插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每一个专业知识的用途,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

在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方面,专业课程教师应该把本学科的前沿和动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方面,主动从所授课程中探索、挖掘创业教育元素,结合创业项目、创业大赛、创业任务、创新发明诠释所授知识的用途,指明知识对于职业、创业、创新的作用。[10]

4.4 教学方法的融合

在传统的专业教育过程中,老师扮演的是一个演说家的角色,学生只是一个听众。在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压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应该扮演一名引导者,引领学生学习。

为了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专业课程的讲授老师应该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行动导向法、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等等。

另外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例如MOOC(慕课)这种形式。这样学生可以针对他们在创新创业活动过程遇到的问题,自主在网上学习,有利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4.5 实践平台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实践锻炼。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平台。

目前专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主要有: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集中实践。但这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而言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积极开展一些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活动,比如大学生科研训练、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建立创新创业园区与孵化基地等。在这些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中,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5 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能脱离专业教育来实施,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紧密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专业教育也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能够更好地互动,需要进行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平台等方面的融合。通过这些方面的融合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1-3.

[2]张久献.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与课堂教学融合研究[J].才智,2014,(19):210-211,214.

[3]王恩德.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开发研究[J].科教文汇,2012,(28):42,46.

[4]王济昌,王晓.现代科学技术名词选编[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

[5]张真柱,许日华.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培养创新创业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40-42.

[6]江玮 李文 汪丽琴,等.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2013,(11):252-256.

[7]陈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110-112.

[8]王福英,林艳新,候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融合探讨[J].会计之友,2010,(3):123-124.

[9]邵景玲,孙好芬,宋代敏.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创业型人才[J].中国冶金教育,2011,(2):78-80.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 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明晰两者之间的区别与关联,是我国高校顺利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本文从两者的内涵、目标及内容方面展开辨析,并分析了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得出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创新教育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公益事业,历来是培养人、研究人、发展人的创新工作。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已认识到了创业及创新对于中国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人们对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先明晰两者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国高校顺利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新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涵辨析

(一)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内涵

何谓“创业”? 创业不但指部分人的创立企业,而是指人类对所有事业的创新和创造。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业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是指创办企业,把“创业者”称为“企业家”,把“创业”视为“创办自己的企业”,这是国际上对创业的最普遍的理解。而广义的创业是指开创事业,与此相应,就是把“创业者”视为开创事业的人。

如何理解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员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越来越重视员工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这为我们正确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提供了思路。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层面上来解释创业教育的含义:广义的创业教育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课程、资助资金、提供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开办企业的能力”。

因此,我们提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广义的创业和创业教育,即开创事业和与此相应的教育活动,强调了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创业意识。

(二)创新与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在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际上关于创新的研究,最早在20世纪初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特提出的,他在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 (innovation)一词并给出了创新的定义,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及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方法;利用一种新材料;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后来,创新的概念被广泛使用和拓展,一般认为:凡是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都是创新。创新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性的,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一类是非技术性的,如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教育创新、知识创新等。

所谓创新教育,是把创新这一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

二、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目标及内容辨析

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的理解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本文将从目标及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更为具体的分析阐述。

(一)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目标辨析

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是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多数人一谈创业教育,马上想到要开公司,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虽然,创业和办公司有关,但创业教育并不是教育学生都去开公司,主要还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

创业教育反对传统的压抑个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开拓进取的主体意识,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活个性、充满活力、不墨守成规、具有后续发展能力的创业型人才。第二,培养学生的市场开拓意识。在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人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市场、把握市场机遇的事业敏感性,同时注重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市场开拓意识。这也是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第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超越意识。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关键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超越现实或传统的思想束缚,培养学生创新与超越意识。第五,培养学生承受失败的挫折意识。通过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磨练自己的品质,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大学生顽强、坚毅、独立、自信和承受失败的挫折意识,努力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启发诱导他们挖掘自己的才能和创新、创业的潜能。

创新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大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符合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规格;只有具备了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越来越快、知识和应用结合越来越紧密的发展趋势。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学校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问题。

(二)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容辨析

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建立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意识、心理品质、能力和社会知识结构等的教育体系。它是进行创业教育的依据,是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

三、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前面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概念、目标及内容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辨证统一体。创新是创业的基础,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成效,可以通过其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实践来检验;创业是创新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根本倚仗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总体的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对人的价值具体的体现;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孵化器,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都是为了满足人的个性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人的解放。两者在功能上又具有一致性。

同时,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同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提高国民和广大劳动者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和创造能力是创业能力的内在本质和支撑,创业能力是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可见,创业教育是实现创新和创造教育的过程,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这样,素质教育可具体化为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实施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四、启示

经过两者的比较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不能混为一团,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只有充分把握两者,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从两者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在创业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应围绕创业实践通过多项途径使创新教育有机的溶人了创业素质的要求,形成了独特功能和体系,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转化成果就是要落实到创业上来,创业素质应成为大学生基本的必备的素质。创业教育应超越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狭义概念,在宏观与微观上明确把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实施都是系统工程。

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由原来传统的以课内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向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必须完成由培养计划规范的第一课堂与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同样,创业教育的实施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方力量才能顺利、有效地推行。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社会文化的不同以及激励机制的欠缺,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得到诸多社会力量的资助与政府政策的支持。这就使我国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主体的高校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与压力,高校要正视现状,针对本校实际,面向未来,做出更多的努力与探索。

第三,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要更加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受教育者是居于主体地位的,教育者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只有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都要更加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主体要不断探索出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方式和途径。这不仅使学生证明和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同时还会主动发现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具备创业初步能力。这就更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第四,校企合作是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国外许多大学通过和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注重企业的创业实践教育。校企合作可以更好的使用双方的相关资源,一方面企业参与了学校创新创业和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目标与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和实训方式的指导与评价等,另一方面通过综合实训、提供创业实践机会,通过三个月到一年的综合考察,企业还可以甄别出一批优秀学生作为企业骨干培养,留下来的学生能够在工作上“无缝对接”,直接上岗,并且在态度上更加踏实肯干。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获取创业实践机会和就业机遇,学校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得到了理想的人才,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刘丽君,李斌,郑焱,霍灵瑜.美国一流大学理工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9(5).

[2]罗建国,赵亮.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大学教育科学.2004(2).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化工;绿色化学;专业技术创新教育;融合

绿色化学(GreenChemisty)又称环境友好化学(EvironmentaiiyFriendlyChemisty)、清洁化学(CleanChemisty),是在全球面临严峻的环境危机下,于上世纪90年代诞生的化学研究新兴领域,其核心内涵是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化学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随着绿色化学的发展,绿色化学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1]。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未来占据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制高点,推进科技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各个专业技术领域紧密结合,需要及时加入该学科领域新动向、社会发展新需求等内容,从而起到良好的引导、推进作用[2-3]。以化学化工领域来讲,绿色化学无疑是该领域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同时对当今中国工业污染的改善具有巨大价值。在高等化学化工专业领域,绿色化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融合,将使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使专业教育具有了思想指导,使素质教育具有了实际内容。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概况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绿色化学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自1996年以来,美国每年颁布“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英国约克大学、诺丁汉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都设立了各具特色的绿色化学研究中心,日本也制定了以环境无害制造技术等绿色化学为内容的“新阳光计划”。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绿色化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国外先后出现了《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1996)、《CleanProductsandProcesses》(1998)、《GreenChemis-try》(1999)等专业性刊物。同时也产生了《GreenChemistry:TheoryandPractice》(1998)、《GreenChemistry:ChallengingPerspectives》(2000)等重要专著。很多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绿色化学课程。1996年美国斯克兰顿大学,1997年美国俄勒冈大学,2001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等。20世纪初期开始科技创新的重大社会价值被发达国家所重视,例如,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等观点。后来人们日益重视创新的社会推广,例如,1962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罗杰斯在其著作《创新扩散》,讨论了创新扩散的过程及各种影响要素。当今,技术创新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持科技竞争力、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1.2国内研究概况

199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确定了“绿色化学与技术-推进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题;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联合资助了“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与化学反应工程”项目。本世纪开始,国内也相继出现了李德华的《绿色化学化工导论》(2005),李再峰的《绿色化学实验》(2008),王敏等人的《绿色化学理念与实验》(2010)等著作,以及相关论文。中国科技大学在1998年完成了首轮《绿色化学》课的教学。2003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化学与化工学科委员会设立“可持续发展化学—绿色化学教学研究”重大课题。绿色化学已成为未来高等院校化学教育的重点建设领域之一。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崛起,创新创业教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中,要求高等学校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人才培养全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能力等等。当然,创新创业不是一种立竿见影的事情,我们的创新教育还很薄弱。多数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不成体系、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在这方面,专业技术新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是一种提升创新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比如,化学化工领域的绿色化学,可以融入到创新思想、理论、技术、工艺、创业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

2高职化工专业绿色化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2.1响应国家战略决策

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西部地区产业升级、企业壮大,不断输送优良的高技能人才。2.2适应区域发展政策化工、能源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优势产业、重点产业,化工技术的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深加工,生产链条的延伸,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对自治区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2.3立足产业发展优势

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石油和化工产品总产值达10990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8%。化工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但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化工技术的绿色化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4彰显学院办学特色

学院以化工专业为主打专业,是自治区专门培养化工方面高技能人才的院校。加强化工技术创新课程建设是学院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

2.5紧跟专业发展趋势

当今化工专业展现出绿色化、环保化发展趋势。在我们的课程内容中积极吸收这方面的内容,在创新教育中也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2.6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创新日益成为企业能够发展壮大的生命线。而且创新也涉及到企业的各个研发、生产、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创新已成为企业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具有的一项基本素养。

2.7满足学生成才需求

高职生的知识基础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都比较薄弱,但是社会发展、企业发展的需求却更高了。这时需要开发新课程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3高职化工专业绿色化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教学

将绿色化学教育中的关键点与创新创业的能力点进行对接互融,开发“绿色化学与创新创业”课程,精心设计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融合教学思维导图见图1。

3.1“绿色化学与创新创业”课程开发

在课程开发方面,注重绿色化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观念、理论、技术、工艺、成果层面的紧密对接问题,努力做到创新创业教育更加生动具体,绿色化学教育更加注重实际应用等。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探索绿色化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层次、连接点、内容:①探索绿色化学思想与创新创业思维相融合;②探索绿色化学理论与技术发明创新相结合;③探索绿色化学技术与技术开发创新相结合;④探索绿色化学工艺与技术设计创新相结合;⑤探索绿色化学成果与创业相结合。

3.2“绿色化学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

在课程的教学方面,教学内容中采用较多经典案例,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探究式、动手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注重学生的绿色化学创新创业方案的设计。经典案例在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发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案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系统性、社会性、示范性,对总结、提炼、反思绿色化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化教学在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项目化教学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研究性、实践性、训练性,对培养学生的观念、理论、技术、方法等综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绿色化学创新方案的设计,在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更应该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以考核知识点为主。

4结束语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将研究、教育、商业训练结合起来,通过研究、模拟演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为从事商业、企业活动和就业做准备。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入到西方教育体系中,得到广泛的推广、深入和发展,形成了比较规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急功近利、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合理的状况,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应是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使之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可以分解为如下三个具体目标:第一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二是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是进一步缓解就业的压力。只有目标明确、定位合理,才能引导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专业教育也称为专门教育或专门学,其以通识教育为前提基础,通过系统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专业技能训练,在某一特定的领域达到特定水准的教育。专业教育集中体现专业特点的中心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职业倾向性,且与未来实际工作常有接口部分。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专业教育得到规范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总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人才。教育目标的一致将二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其次,专业教育可以说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的,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为日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再次,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强化、促进专业教育的作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产生专业学习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加专业学习的动力,强化专业教育。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启迪学生思想智慧、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品质、锻炼学生多种能力的教育。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完全可以融入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中,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为实施载体,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训练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到高等教育的最佳效果。否则,离开专业教育而谈创新创业教育容易成为空谈。

然而,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往往撇开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进行研究。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往往局限于单一的、独立的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和理解上产生误区,似乎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不大。这种误解容易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孤立、自成一体、相互冲突,削弱各自的教学效果,失去整体效应。 因此,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关键是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具体的专业教育中,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学科及专业特点不同,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的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不同。各高校、各专业应根据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特点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笔者根据多年的会计学专业教学及近几年指导“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体会认为,要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较好地融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研究探讨。

(一)教育理念的融合

即将现行的会计学专业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融合。观念、意识支配行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正确的教育活动行为。高校在会计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去除传统的、单一的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理念,树立融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理念,在会计学专业教育过程中,始终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只有做到教育理念的融合,才能做到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的协调、配合,达到二者较好地融合,实现高等会计教育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

即将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和方向,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所希望实现的结果,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就会计学专业而言,有的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主,有的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会计人才为主,还有的高校以培养兼具研究型和应用型的会计人才为目标。普通本科院校多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尽管各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有其共同之处――均强调政治素养、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其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现行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不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规范、持久开展。因此,应调整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融入到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比如,在现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加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相关描述,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合理,便于引导会计学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课程体系的融合

即在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内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目前,许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课外模拟演练阶段,在课外环节进行,而且是围绕各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组织进行,多处于被动、临时应付、不规范的发展状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没有纳入到课内环节,没有纳入到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体系内,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导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专业教育课程冲突,创新创业教育得不到保障。

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紧密结合起来,考虑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连贯及过渡关系。在会计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课程设置应仿照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划分为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理论课模块课程主要讲授创新创业基本知识、介绍成功人士创业经历等,与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可设在大一、大二学年度,采取课内讲授与课外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达到开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意识、了解创新创业基本常识的目的。实践课模块主要是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可结合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竞赛进行,最好安排在会计学主干专业课之后,也可与主干专业课的授课同时进行,应设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学年度课外环节,主要采取模拟演练、专题讲座的形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品质、锻炼学生各种能力(包括分工合作能力、团结协调和组织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书写及作品包装能力、形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及至心理承受能力等)的目的。通过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相结合,规范、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其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内。

(四)教学内容的融合

在课程体系融合的基础上注重授课内容的融合,将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形式是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的最终成果通过书写制作的作品――“创业计划书”体现出来,创业计划书实际上就是可行性分析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战略与营销策略、经营管理、管理团队、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关键风险与问题等,其中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等内容与会计专业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是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具体运用。因此,在讲授会计专业课程过程中,注意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创业活动连接起来,将专业教育内容与创业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可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案的制定和完善

考核方案包括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和教师相关工作量的考核。目前,许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教学考核还不够规范。对学生的考核,有些学校适当给予点学分,有些学校则没有考评,全凭学生课余自愿参与。对教师工作量的考核,有些学校对参与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教师给予折算一定的工作量,有些学校对获奖项目的指导教师给予适当奖励,有些学校则没有任何考核,教学评价体系处于不规范状态。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应同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一样要规范、完善,而不能敷衍了事。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形式灵活多样、模拟演练和实践环节多、难以统一评价标准、难以量化等,制定考核评价方案要灵活、恰当,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采取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

(六)师资及教学管理保障

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保障方面,应从校内教师资源和校外教师资源两方面进行建设,以校内师资为主,校外师资为辅。校内打造创新的教师队伍,保障学生正常的创新创业教育授课,带领、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校外师资主要是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给学生作专题讲座,对模拟创业演练活动给予相应指导、点评。本校近几年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活动中采取校内教师指导为主、校外专家指点为辅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效果。在师资保障的同时,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加以保障,制定、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总之,高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制定、执行具体的培养方案来实现,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管理配套规章及流程、师资建设保障等。要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较好的融合,必须做到上述人才培养方案方方面面的融合、协调及保障,将创新创业教育完全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凤莲.会计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会计之友,2005(5).

[2] 彭云飞,徐循.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9).

[3] 田玲.专业教育的界定及跨学科理论基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6).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第5篇

德育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互融式关系主要体现在信念基础、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三个方面,具体如图1所示。

(一)德育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信念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业信念本就是一个德育教育的过程,德育教育的创新本质在于用新理念、新标准、新原则去遴选和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创业教育不能与职业教育相分裂,德育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因此,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具有互融式的关系,德育教育将创业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目标,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并督促学生利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加强创业意识,为创业活动提供稳定的思想动力。

(二)德育教育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还不够深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规划性。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都集中在某一门或几门传统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上,没有结合自身优势开发创新创业特色课程,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主要是低层次的创新课程,缺少整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模式,缺少创业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创业能力方面的课程。因此,我校结合具体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构建了“一个核心、二个融合、三个层次、四个整合、五位一体”的校本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科前沿、创业基础、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程,逐步开设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包括基础启蒙类、兴趣引导类、知识技能类、教育类、实践实训类课程群,形成全覆盖、分层次、递进式、连贯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道德、创业理想、创业品质。

(三)德育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

德育教育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完备的人格,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德育教育是评价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不可或缺的标准。现今对创业教育的教学管理缺少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应把德育教育加入到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中。

二、架构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互融式教学管理体系

(一)将德育教育理念根植于创业教育工作中

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服务学生;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提供“私人订制”式的教育服务,这种教育理念正是德育教育的理念所在,将该理念渗透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质,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化优势和良好的品质。通过把德育教育根植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健全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学校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成果,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深化课程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应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融合专业学科培养和学生德育发展的要求,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基础,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去,有效弥补创业教育课程中德育内容缺乏的不足。创业教育可依托完备的德育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道德、创业理想、创业价值目标、创业人格、创业品质嵌入到教育教学管理中,这与德育教育所一贯追求的教学效果相契合。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相关研究,探索教学新模式,构建多维度、立体式、融合式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三)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课程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共性化和个性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并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从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获取观测数据,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教学质量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处理,并及时反馈分析结果,实现教学质量的闭环监控,及时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纠偏、调控,使之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培养出更多德育素质和创新素质突出的人才。因此,只有实现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的互融式发展,从理念到课程,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互相融合,进而形成教学一体化,才能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上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才能增强自己的比较优势,提高错位发展的竞争实力,真正实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持续、快速发展。

作者:关伟嘉 单位:广州航海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喜梅.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互融式教学研究[J].职教通讯,2016(9):73-75.

[2]张英杰,郭建锋.基于德育创新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5):104-105.

[3]杜斌.创业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功能和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