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教育案例

创新教育案例范文精选

创新教育案例

创新教育案例范文第1篇

一、教案理念创新

1.角色转变:变“师本设计”为“生本设计”

所谓“师本设计”,是指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的教学设计。这类教案,其教学资源均来自于教材与教参,设计者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整篇教案能看出教师在课堂中清晰的“教”的轨迹,但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上怎样主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学生情感与心理的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课堂的学生活动主体,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强调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显然,“师本设计”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倡导“生本设计”。所谓“生本设计”,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的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发展。为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自觉转变过去“教师即指示权威”的“师本角色”为“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生本角色”,并在教案中得以充分体现。

2.多维思考:变“教参套用”为“多元参照”

过去的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习惯于把教学参考书作为教材教学唯一的参照资源,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来自于教参。不管教参对教材分析的深与浅,不管教参涉猎的参考内容是否都有价值,提供的学习方法是否符合本版学生的实际学情,当然也不考虑生活中和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设计者关注的是教参规定的既定的教学任务,并把能不能按时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任务,视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设计的教案,基本上是教学参考书的变本,也即前文所说的“无我教案”。

教参是教师设计教案的重要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的参照资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在领悟课标与教参的基础上,做多元的教学资源参考,具体说来,起码要思考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理论思考。主要指新课改理念,如“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成长”等。二是主题思考。一篇高质量的教案设计,需要一个体现一定教育思想的主标题。通过这个主题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方法或预想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三是学生思考。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应是处于课堂教学动态中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思考“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风格,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对本班学生是否适用。此外,设计教学流程时还应对某些教学环节作必要的学情预设和设计说明,以便营造与学生对话的亲和环境,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资源思考。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思考除教材教参外,还有哪些可供利用的且有价值的资源,如学生课外生活经验、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声像资源等。五是方法思考。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为适宜,“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3.基本建构:变“一般性设计”为“理念性设计”

所谓“一般性设计”,是指过去由“比较笼统的教学目标”、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以归纳知识点为主要特征的“板书设计”等内容组成的教学设计。这类教学设计与新课改精神存在较大差距,因为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设计套路,缺乏理论指导、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缺乏创新。这类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活动,只是教师从事的一般性简单重复劳动,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所谓“理念性设计”是指每一篇教学设计都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具有人文性、主体性、生活性、互动性等特点。这类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二、教案形式创新

过分追求形式是传统教案的主要诟病之一。每学期开始,学校发给教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备课笔记本,教师必须按要求将教案写在指定的地方,这种大一统的模式主要是为了方便评价,而其僵化的形式不仅禁锢了教师的创造力,更严重的是使得教案抄袭成风,泡沫教案泛滥,走向了教案设计的反面。这样倒也不是说教案就不要形式,教案总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的,既有显性存在,也允许隐性存在,关键是形式要与内容和谐一体,为内容服务。也就是说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取决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总体原则是“不拘一格,效用至上”。在突破传统教案要求纸质、手写、详案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倡导。

1.显性教案、隐性教案共存,提倡隐性教案

所谓显性教案,是指纸质教案,包括手写和打印,是看得见的存在,是教案存在的主要形式。所谓隐性教案,即所谓的“腹案”,是蕴涵在教师思想与感情深处的“教案”。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显然,较之显性教案,隐性教案更适合动态生成型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新课堂。问题是能将这些教案要素融会贯通于心中的可能只有那些经验丰富、富于钻研的优秀教师,对于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而言,采用显性教案更加合适。

2.详案、简案共存,提倡简案

所谓详案,是指将教案的每一个条目和教学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均进行详细的思考研究并编写出计划,对教学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的计划均包括内容、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多媒体使用、教与学的统一方式以及时间分配。所谓简案,一般只需规划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内容,不需将细节设计描述出来。传统教案评价鼓励写详案,越详越好,似乎只有把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准备好了,教学才会走向高效和成功。写详案的背后隐含的课堂理念就是课堂是固定的、静态的、可预设的,上课只要把教案的内容原封不动的照搬下来即可,而这恰是传统课堂最大的弊端。其实,课堂是一种生活,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共享的一段生命历程,其间充满了太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也正因此,有研究者发现,如果教案过于详细,课堂是往往难以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只是教案剧的呆板上演。因此,对于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的老师来说,更提倡写简案,而将更多的部分隐含在头脑中,根据课堂即时情境灵活调整。当然,对那些对教学内容不熟的新老师来说,写详案还是很有必要。

3.纸质、电子共存,提倡电子教案

较长时期以来,教案都是以纸质手写为主,而基于电脑、网络的电子教案,则是近年来大力将信息技术引进到教学领域的产物。这种全新的教案形式一经采用,就彰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的主要优点是:便于资源的查找和整合,便于修改和保存,提高了设计的效率,更为主要的是将课件引入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电子教案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采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纸质教案退出历史舞台,较长时期内它仍然是教案的主要形式;而且怎样合理地设计和使用电子教案,也是一个须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三、撰写过程创新

新的课堂呼唤教案撰写过程的创新,即一份有价值的教案不仅仅是在课前完成,而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即课中的随时调整和课后的即时反思,提倡二次备课和“一课多案”,给教案撰写注入活性因子,变“死案”为“活案”,以适应动态生成型的课堂要求。

1.教案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完成

一般说来,教师总是在上课之前进行备课,并设计编制好教案,然后带着教案走向学生,展开教学,也正因如此,致使许多教师在上课时过分地依赖教案,上课成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教案剧”的过程,这正是传统教案主要诟病之一。实际上,老师即使备课再充分,也不可能预计课堂上出现的千变万化的事件,真实的课堂生活是动态生成的,有太多的不能确定的因素。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教案只能是一个预计方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即时的课堂样态调整教学流程,包括根据学生的情况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目标、选择新的教学方法、生成新的教学内容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随时调整原先预设的教学方案,并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2.教案下课之后才完成的事

按照传统的观点,教案主要是课前编织,课中使用,而课后则很少过问了。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强调课后的反思,也就是说一篇完整的教案不只包括课前的预设,还包括课中的调整和课后的反思,并且要求教师以教后记的形式书面记录下来。具体说来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记下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记下教学过程中的亮点,记下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下教学过程中的智慧火花等。

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角度看,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课前备课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因此,提倡教师在课后结合课前预设的教案和真实的课堂情境以及课后的反思,重新备课,并进行二次教案设计,显然,这种植根于真实的课堂并辅以理性分析的教案撰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意义非凡。

3.一课多案的设计是创新教案的有效尝试

教案,从本质上应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一种创造性理解,一课多案,就是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的理解并设计成具体的教学方案。一课多案的设计,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艺术,养成教师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同时使教学更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中学语文教学中,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一课多案”的探索,近年来人们已开始关注到这个方面的研究,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上就开始有《教学设计ABC》这一专栏,其表现形式就是“一课三案”。“一课多案”的设计,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试点的变化、教学手段的更新与教学角度的创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它表现出很大的牵引力,使得教师要关注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教师要深刻的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多维地表现新课标对教学设计的新要求,如“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等。教师要感悟诸如活动式、学长式、训练为主式、自学辅导式等有影响的教学试验与教学风格并进行实践与探索。教师要注重对知名教育教学专家教学风格的“前沿研究”,尽可能地吸收其新的美的长处,以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设计手法。教师应在不同的教学方案的对比施教中体味最优的设计角度和最好的课堂活动方式,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设计水平。教师要不断更新、调整教学设计的视点,根据时代的进步与形式的发展,努力创新自已的教学设计。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并不要求语文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设计出几种详案,也并不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来进行“一课多案”的设计。我们应当从教学科研的角度,从数学艺术的角度,从提升教学修养角度来进行尝试。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表现形式: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详案;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简案,乃至多种微型教案;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一篇详案,其他的为简案;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一篇为主要方案,其他的为预备方案;勾勒出多种教学设想,优化其中的一篇,等等。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思考角度:不同教学思路的“一课多案”,不同教材处理的“一课多案”,不同活动方式的“一课多案”,不同教学手段的“一课多案”,不同执行对象的“一课多案”。等等。

四、教案评价创新

怎样的教案设计才是科学的、优秀的,在新课程背景下至少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科学性: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进行教案设计

所谓新的教学理念,主要就是指“课标”理念。教案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需要贯彻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理念:一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三要突出全新的教学和学习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要表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概括地说,一份好的教案设计应该体现上述基本理念。具体说来,教案中应渗透着如下十方面的理念:一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二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三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四要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五要注重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注重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八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熏陶、感染和体验,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九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尝试进行“跨学科教学”;十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只有符合新的教育理念的教案设计,才能回答教学过程中“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才是一份科学合理的立意高远的教案。

2.深刻性:在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下进行教案设计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就是要进行深思熟虑,设计者对教案设计进行多方位的立体思考,从优质高效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备课。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指的是从设计本身表现出来的思考深度。理性思考深刻的课,其课型是创新的,其教学思路是严密而又灵巧的,其教学内容经过有角度的选取、提炼且用得恰到好处,其教学活动经过精心的安排且比较充分地表现出各自的表达作用,其教学细节优美得当且经过认真的琢磨,甚至连教师的课堂言语也经过筛选。

因此可以说,一节阅读课的优劣高下之分,首先决定于设计者有质量的理性思考。比较优秀的课,从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来看,其教学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起承转合、层层推进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和细腻之美。

概括地说,如果一份教案设计表现出如下方面的特点:课型新颖、思路明晰、层次细腻、手法生动、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案设计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理性思考的特征。

3.个性化:在改革旧习惯的基础上突出自我个性

创新教育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审计;案例教学法;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素质教育

知识经济的日益兴起、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以及会计审计准则与国际惯例的日益趋同,对高校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新世纪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主旋律(王明珠,00)。而传统审计教学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导,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无法培养出具有理论功底扎实和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审计专业人才,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改革传统审计教学模式、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审计专业人才势在必行。笔者从事审计教学工作几年来,常常遇到“审计难教、审计难学”的尴尬境况。而在众多探讨审计教学模式改革的文献中,审计案例教学无疑提供了值得努力的方向。审计案例教学法的呼声最高。笔者旨在结合亲身体验,谈谈对审计案例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审计案例教学的优越性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其含义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原则的一种方法(刘淑芬,00)。据称曾在哈佛商学院的MBA教育中获得巨大成功,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学科特性决定了在审计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实施审计案例教学具有如下优越性:

(一)审计案例教学是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有益尝试

传统审计教学模式导致审计课程严肃性有余而活泼性不足、抽象性有余而形象性不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更不利于活跃他们的思维和拓展创新能力;而案例教学则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模拟一个真实的、有案情、有场景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对案例认真分析研究,提出比较有见地的观点,并参与辩论,这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案例教学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指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即必要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专业胜任能力”中“必要知识”的内涵已大大扩展:从主要具备会计、管理等相关知识到应具备税法、经济、市场、金融、期货、证券、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将变得更为丰富、宽广。除此以外,还应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快速学习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行业相关背景知识的能力。这一切都对世纪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审计专业人才。而案例教学正是重实践能力、重创新能力、重多门学科综合运用的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

(三)审计案例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世界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标准特别强调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广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本领以及具有与他人协调和交往的能力。传统教学方法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反而恰恰磨灭了上述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了。因此,开展案例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实施审计案例教学的障碍分析

经过多年实践,审计案例教学法在各大高校的运用已取得显著成绩。然而,笔者根据亲身体验,结合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下文简称“我院”)的实际情况,发现实施审计案例教学仍有如下障碍:

(一)审计案例的选用不恰当

高质量的审计案例对保证案例教学良好的效果至关重要。而高质量的审计案例既不是教师“闭门造车”、“自编自导”的结果,更不是会计查账实务的翻版。笔者认为,高质量的审计案例应当具备以下特征:.具有实践性。即审计案例最好来自于审计实践,或由授课教师亲自参与,或由授课教师根据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精心提炼和整理而成,做到每个案例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加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授课教师由于有了亲身经历,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具有针对性。即好的审计案例还必须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通过案例教学所揭示的某个知识点或原理,应当与教师所讲授的某个原理或知识点相呼应,使学生所掌握的审计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得到升华。

纵观目前国内高校,笔者发现,选用的审计案例普遍不令人满意,案例要么选自国外,而来自国外的案例大多篇幅较长,脱离中国实情;要么选自国内,而选自国内的案例中,有的只是编者有意设置的错误的会计账务处理,然后让学生进行审计调整,结果审计案例变成了考会计实务,缺乏真实性和吸引力;有的审计案例先虚构一个背景资料,然后完全按照审计实务的步骤编写,只不过有的步骤增加了一些数据的分析,这样形成的审计案例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而来自证券市场上的活生生的例子,如银广厦、郑百文等大多是审计失败的例子,有时不一定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缺乏应有的针对性。

(二)教学课时受到限制

实施审计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精心准备和充分的课堂讨论,这对现有的审计课时提出了挑战。根据专业、学生层次的不同,审计课程最常见的课时安排有7课时和54课时之分,而审计、会计本科专业一般以7课时较为常见,教材也一般选用注册会计师《审计》考试辅导教材(即使选用其他教材,也需增加新审计准则的内容,教学内容的总量是大致相同的)。据笔者经验,要在7个课时内完成《审计》教材中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教学内容,即使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下,也是相当紧张的。若采用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必要的课堂讲授课时必须保证(这是由审计理论的丰富性、零散性决定的);另一方面,还需运用大量课堂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尚且不谈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技巧如何,也不谈学生课堂配合和发挥效果如何,单就课时来说,对案例教学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师资能力不够

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娴熟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技巧以及敏锐的观察力、深谙学生心理,既能在学生辩论过于激烈之时适时进入,缓和气氛,又能在遭遇冷场、气氛沉闷之时循循善诱,调动情绪,使课堂讨论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前进。另外,授课教师还应当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提炼总括能力。只有这样,授课教师方能“站得高、看得远”,其最后的案例点评和总结,才可能是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的,学生从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中捕捉、领悟到的知识也才是水到渠成、记忆久远的。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很难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放在实际例子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这也是审计课程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要实施案例教学,除了驾驭课堂、点评总括等能力可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逐渐获得之外,关于审计实践经验,如果不接触实际,是永远无法获取的。这也是制约审计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学生不习惯、不配合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较差,而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气息更使学业也带上了某种功利主义色彩。学生们学好一门课程通常有种种目的,或是为了拿到高分,或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或为了利于将来考研,或为了利于出国等等,这导致学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其结果就是学生对案例教学持不理解态度,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或者有部分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却认为“要花费太多课外时间,太累了”。其结果就是参与热情不高或参与了也不配合,导致教师的提问、启示、分析、点评全成了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

三、克服审计案例教学实施障碍的举措

为了完善审计案例教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克服上述各种障碍:

(一)精选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一般可分为审计理论案例和审计实务案例,前者一般可独立成例,侧重于对审计理论的阐释,不需要有较多的审计实务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或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后者则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业务较熟悉,并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能力。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据授课教师本人的亲自实践编成,或由授课教师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总之,审计案例的编写不能仅靠若干个教师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建立比较成熟、系统的审计案例库。

(二)科学设置课程,保证充分的课时

目前,审计课程并没有象会计课程那样,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等不同级次,以反映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而在实际中,由于课时、专业、学生层次等的不同,授课教师经常将同一门审计课讲成审计基础与原理、审计技术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笔者建议独立开设审计学原理,以讲授最基本、最必要的审计基础理论,其课时应尽量压缩;再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其课时应充分保证课堂讨论的需要。两门课程之间应注意适当衔接。

(三)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鼓励教师每隔二年或三年,即运用一学期时间到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审计机构做兼职或脱产实践,以增强实践经验。这要求改变以往主要以课时考核教师工作量的做法,适当压缩课堂教学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实践工作量。.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CPA考试,取得CIA或CPA资格。3.通过网络培训等方式,补充专业理论方面的新知识,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4.适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审计案例教学有了好的“牵头人”、“领航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变考核方式,获得学生认同

传统审计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几乎决定了审计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制度(范文)不能不导致学生“唯分是图”。以我校为例,专业必修课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3:7,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到课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打出,学生之间分数几乎没有差别,根本无法反映课堂讨论情况,更没有包括审计实验、实训等环节。笔者建议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在平时成绩、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等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能力的重视,最终引起他们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倾心认同。

四、结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理念、切合时展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审计课程的实践性、理论性和与多门学科的渗透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在审计中实施案例教学是可行的,是必要的。然而,案例教学法毕竟尚不是一种成熟的教育模式,目前在我国高校的运用中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笔者结合亲身体验,探讨了在实施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完善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王明珠,吴安平.审计创新人才培养与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J].审计研究,00,(5).

张雪梅.审计学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创新[J].财会月刊(理论),007,(0).

马琳英.试论案例教学法及审计学教学案例的应用[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005,().

刘淑芬.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06,().

创新教育案例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组织全校党员特别是学校和中层领导班子及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推进学校科学发展、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能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广大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力地促进具有示范作用的发展型中学建设,努力达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解决问题、创新机制、促进发展”的活动目标。通过努力,为全市学校开展这项活动探索办法、积累经验。

学习实践活动具体达到以下目标要求:

(一)提高科学发展认识。紧紧围绕“两个加快”、“三个提速”,深刻认识市委提出的打造“一个枢纽、三个中心、四基地、一目的地”发展的大格局的基本内涵,深刻认识教育为推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统一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学校实际,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对事关学校科学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形成共识,确立符合我校实际的科学发展理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增强科学发展能力。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抢抓机遇推进我校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推进高素质教师干部队伍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能力;不断提高谋划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局部发展与全局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统筹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以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关系的能力。

(三)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学当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深刻分析和清醒认识我市教育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大实际”和“最大问题”,努力解决几个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及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四)创新科学发展体制机制。认真研究学校现行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学校行政及学术管理体制、业绩评价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学院党政工作机制及转变干部作风机制。

(五)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努力实现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上见到新成效,在加强学校党建上取得新进展,保持和发展学校建设又好又快的好势头、好氛围、好局面。

二、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张东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综合组(田茂辉同志负责),秘书材料组(刘靖同志负责)以及宣传简报组(肖代春同志负责)负责日常工作。

三、范围对象

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对象是*二中全校共产党员,重点是学校校级以及中层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

四、方法步骤

学习实践活动从20*年9月中旬开始,至2009年2月下旬結束,时间近6个月,在做好前期准备的基础上,从10月中旬正式启动,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提高、调查研究阶段(20*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

(1)、准备工作

在学习领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精神的基础上,确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二中向更高处发展”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题,成立学校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

(2)、动员部署

利用10月30日周四教职工集中政治学习时间,由两校区负责人组织学习市教委、是教育局颁发的《关于印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关活动学习提高、调查研究阶段的实施意见》,并进行动员和部署。各分党支部随后召开动员大会,对本支部学习实践活动作出安排和部署。

(3)、学习调研

主要以开展“二学二比一调研”活动为抓手,努力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梳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向理论精学,比思想大解放。主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读。全体教职员工要精度《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试用本),各党支部要制定具体的学习培训计划。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专题辅导、集体研讨等形式,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学习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市教委、是教育局颁发的《关于印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关活动学习提高、调查研究阶段的实施意见》。党员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党员领导干部要在通读有关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对重点篇目进行精读。党员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报告。各党支部要集中进行专题学习交流。从而更好地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二是导。围绕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怎样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采取论坛、党课、讲座、报告会等形式,邀请领导、专家来作专题辅导。三是谈。通过召开座谈会,撰写学习心得等形式,组织教职员工进行理论学习交流。

2、向实践真学,比信心树得牢。主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专题调研。要对教职员工的基本情况进行调研,明确学习实践活动对象;要对学校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摸清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因素,理清思路。要召开学习调研交流会,领导干部带头在学习调研交流会上发言,结合调研活动谈心得、谈经验、谈感受。二是征求意见。通过召开家长代表座谈会,发放调研问卷,广泛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梳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研究解决。三是主题实践。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深化认识、增强信心、提升境界。

3、调查研究。校领导班子根据各自分管的科室,确定若干个关于推进学校发展的课题,由校级领导干部领题,分别带领分管科室负责人开展调研,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研讨,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根据我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校领导班子还要组织专门力量重点抓好以下五个课题的调研:学校目前的现状、今后发展方向和规模的对策研究;现阶段学生管理、德育工作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改进招生办法,扩大招生规模的对策研究;加强行业培训,多层次办学、校企合作的对策研究;如何在现有生源条件下,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以上各课题组由主管副校长牵头负责,务必做好调研工作,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报校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主管领导督促各职能科室开好座谈会。校办负责召开教职工代表座谈会;工会负责召开退休教职工座谈会;教务处、总务处、学生处负责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学生家长座谈会。通过各层次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在学校发展、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4)进行解放思想讨论。各支部在学习调研基础上,就如何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认识问题开展解放思想讨论。解放思想讨论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使之成为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形成科学发展共识的有力推动。

(5)开辟“科学发展大家谈”专栏。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简讯、校园网等宣传载体上开辟专栏,引导全校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围绕事关全市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开展讨论交流,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6)进行专题典型教育。紧密结合实际,认真总结近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验和教训,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组织开展正反典型案例分析,深刻反思,举一反三,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找准问题阶段(20*年12月上旬至12月底)。

分析检查阶段是承前启后、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方法是以开展“两会一评一公开一总结”为抓手,深入分析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整改思路。

(1)*生活会。学校领导班子要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过一次专题*生活会,分析检查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思想认识。要自觉联系个人实际,主动把自己置身于学习实践活动中。*生活会前,与会人员要准备好个人发言提纲,*生活会后,要及时讨论总结,形成书面报告。报告要体现影响和制约学校、个人贯彻落实科学观的突出问题,深入理清思路,寻求解决办法。

(2)党员会议。学校将召开党员会议,向党员同志报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听取党员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征求教职工对学习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找准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影响学校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主要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等多种渠道来实施。

(3)群众评议,社会公开。请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对学校的工作进行评议,听取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形式要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家长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设立意见信箱、开通网上专线等形式进行,着重从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等方面进行评议。评议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召开座谈会或书面评议等形式进行。根据评议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分析检查报告。同时,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还要征求上级主管部门、同级相关部门意见。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根据群众评议,对学校的工作进行完善。对于评议的结果,也可以采取可行方式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从而进一步征求群众意见,切实把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找实。

(4)深刻进行分析总结。在开好领导班子专题*生活会的基础上,领导班子要认真进行“四对照四查找”: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认真查找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照省内外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认真查找自身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对照工作实际,认真查找自身发展战略、发展思路、体制机制和工作举措等方面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教职工的期望,认真查找事关教职工根本利益的突出问题是否得到了及时有效解决。分析查找结束时,领导班子要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要突出检查分析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这两个重点,避免写成工作报告。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阶段(2009年1月上旬至2月下旬)。

以“提高才是硬道理”为原则,针对影响科学发展和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以“构建新机制,争当排头兵”为抓手,着力在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上下功夫。

(1)重视查找出来的问题。要根据教职员工的自查结果,在制约学校及教师个人教学质量提高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影响个人业务水平提高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力争解决问题,取得实效。

(2)重视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帮助解决群众反映的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将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抓好整改措施和工作落实。尊重学生和家长,把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作为我们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

(3)构建机制。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机制,包括学校常规管理机制、领导任用评价机制、教职员工绩效考核机制、教学管理机制等。

(4)争当排头兵。继续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争当四个排头兵:一是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要以体制创新改革带动学校的发展,要以教学方法改革带动质量的提高,要以思想观念变革带动师德的铸立。二是争当构建和谐教育的排头兵。要着力解决制约学校发展、制约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我们构建和谐校园、影响我们创建和谐教育的突出问题,以和谐教育融入和谐社会。三是争当党的建设的排头兵。要抓理论武装,永葆先进本色;要要抓制度完善,推进*和谐;要抓廉政建设,密切干群关系。四是争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排头兵。要带头正面教育,带头突出实践,带头深入群众,带头解决问题,以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成果,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向政委、向社会交上满意的答卷。

(5)做好总结。一是组织好群众测评。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时,组织党员群众对突出问题解决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布测评结果,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接受社会的监督。二是撰写专题研究报告,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上交主管部门。

五、工作要求

全校上下必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市委、市教育局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取得实效。

(一)健全机构,落实责任制。成立*二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建立“总支统一领导,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党员及干部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谁主管,谁负责,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确保*二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扎实地向前推进。

(二)强化监督,狠抓落实。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监督检查。定期通报各个支部学习落实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责成相关部门、年级和责任人限期整改。在做好内部监督的同时,还要自觉接受外部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创新教育案例范文第4篇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再次,是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最后,教学过程也发生深刻转变,由讲解说明为主体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简单一点说,从教师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包含四大特征:语言能力特征(形体语言、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特征(表达语言、板书表达、媒体表达)师生互动特征、启发预见特征;从学生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表现为四大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从教学管理者来看,创新教育包含两大管理:创新教育过程管理、终末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2.我院的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学习者(learner)”而不是“学生”(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教”且“学”,学生既“学”也能参加“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2.1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2.1.1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万元(逐年投入)建立建设“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

2.1.2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2.1.3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2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3.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3.1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

我们注意到,创新教育主题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创新教育是由创新型师资人才进行实施的,而教师本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不可能一蹉而就。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开展创新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型师资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上进心、学科学术氛围和“悟性”等六个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而生长出来的。我们在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中,主要依靠舆论造势、营造情景、创造条件和选拔重用等手段,使创新型师资人才首先脱颖而出,并带动、引导其他教师逐步成长。舆论造势就是通过院大会、院周会等会议形式和下发文件等文字宣传等形式,鼓励、宣传创新教育,表扬表彰开展创新教育的先进学科和先进个人,在全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创新教育造势。营造情景就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条件就是给热衷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师,提供、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优先考虑,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医院内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选拔重用就是选拔重用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直接在全院起示范表率作用。

创新教育案例范文第5篇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再次,是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最后,教学过程也发生深刻转变,由讲解说明为主体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简单一点说,从教师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包含四大特征:语言能力特征(形体语言、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特征(表达语言、板书表达、媒体表达)师生互动特征、启发预见特征;从学生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表现为四大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从教学管理者来看,创新教育包含两大管理:创新教育过程管理、终末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2.我院的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学习者(learner)”而不是“学生”(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教”且“学”,学生既“学”也能参加“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2.1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2.1.1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万元(逐年投入)建立建设“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

2.1.2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

2.1.3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

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2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3.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3.1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我

们注意到,创新教育主题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创新教育是由创新型师资人才进行实施的,而教师本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不可能一蹉而就。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开展创新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型师资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上进心、学科学术氛围和“悟性”等六个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而生长出来的。我们在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中,主要依靠舆论造势、营造情景、创造条件和选拔重用等手段,使创新型师资人才首先脱颖而出,并带动、引导其他教师逐步成长。舆论造势就是通过院大会、院周会等会议形式和下发文件等文字宣传等形式,鼓励、宣传创新教育,表扬表彰开展创新教育的先进学科和先进个人,在全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创新教育造势。营造情景就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条件就是给热衷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师,提供、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优先考虑,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医院内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选拔重用就是选拔重用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直接在全院起示范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