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范文第1篇

国内外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世界上最早建立专利制度的国家是威尼斯共和国,15世纪,地处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共和国,商品审查和商品交换比较发达,科技创新活动非常活跃,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为了维护发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威尼斯共和国在1474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最接近现代专利制度的法律物理学家伽利略发明的“扬水灌溉机械”在1594年获得了专利权,保护期20年。

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也同样表明,知识产权制度是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形成的。1978年后我国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空前活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深入人心,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我国科技创新主体开始走向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形成科技创新的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技术创新资源,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开始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对应,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驶入了快车道,《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计算机保护条例》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都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2001年我国加入WTO,根据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要求,对我国相关知识产权法律进行了修改、完善,实现了与国际规则的对接,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时,陆续加入了有关国际组织和公约,保护其他公约成员国的合法权益,加强了世界各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交往与合作。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在初级阶段就显示了面向世界、面向国际保护水平的高起点,并在执法方面也是积极主动、严肃公正的,形成了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体系。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的互动关系

1科技创新的发展促使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和完善

由于科技创新具有可传播性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也就要求知识产权制度给予相应的协调和保护。由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相关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产生,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专利合作条约》等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知识产权制度得以不断的完善,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2科技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

科技创新是始于技术设想、终于商业上成功应用的过程。这一创新过程围绕着技术、工艺、设备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展开,通过参与这一过程的诸项函数的多次重新组合,使某项知识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并获得市场化的经济利益。

3科技创新拓宽了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当代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新发现、新发明层出不穷,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将专利保护范围几乎扩展到一切领域。

实施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推进科技创新

1知识产权检索、检验制度

专利文献数量巨大、内容广博,据统计,90%-95%的最新技术资料首先反映在专利文献上,查阅专利文献可以缩短可以时间约60%,节省40%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因此知识产权检索和检验制度是贯穿于单位的整个知识产权管理贯穿。在科研项目构思、立项、实施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全面的检索和检验,以防盲目开发,重复研究,也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在项目立项前,可通过专利文献系统,详细了解本专业技术领域的最新技术情报,可以开阔设计人员的视野,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率;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也要密切跟踪国内外专利动态,保持研究的先进性;项目实施时利用专利文献对技术与经济进行预测,了解把握新技术的分布状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制定技术竞争对策和科研对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更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分享社会给予的丰厚回报的同时,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研究和跟踪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进行新一轮的创新。

2知识产权激励制度

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识创新;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图书情报工作的时代性非常强,在不同的时代和科学技术条件下其表现出的特点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图书馆情报工作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什么时期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按发展,我国的图书馆情报工作也日益现代化,同时在知识创新的大背景下,对图书馆情报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图书馆情报工作能够保证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要求图书馆情报动作能够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因此对于图书馆情报工作与知识创新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图书馆情报工作的知识服务特性

1.1知识服务概述

关于知识服务的定义,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通过相关知识和服务,旨在在用户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资料的时候将最符合用户的材料和资料传递给用户,通过对于相关文献的整理、调配,将文献和相关资料中最为有用,包含最深刻研究成果和最大信息量的资源进行集中展示,方便用户的选择。

1.2知识服务的总体特征

知识服务不同于一般形式上的服务,知识服务因其用户要求的特殊性有着自身的特征。知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用户,因此知识服务的整个工作都围绕者用户展开,旨在帮助用户获得自身真正需要的数据和相关信息,这就要求知识服务要按照用户相关的搜索习惯的信息需求方式来对于知识服务自身进行相应的设置和调整,以便能够真正为用户服务,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对于知识服务本身的发展来说,用户对于服务体系的反馈十分重要,知识服务需要依据用户的反馈信息来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改善自身的服务形式。知识服务要能够最大限度的方便用户的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知识服务自身在科学技术面前在不断地对自身进行相应的调整,主要是通过网络、数据库等先进的技术来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在数字知识服务的状态下,知识服务正在通过自身的特性来改善用户的体验,为用户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体系,让用户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定制自身服务项目。知识服务强调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和信息偏好,采取适合用户的个性化服务方式帮助用户寻找知识、解决问题,向其提供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知识服务旨在通过对于纷繁复杂知识和信息的处理来为用户的检索提供便利,让用户能够在庞大的知识系统之中寻找到符合自身发展和满足自身需求的信息。知识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知识的需求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便利,知识服务工作者需要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寻找出真正能够符合用户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某种标准的分类组织和相关描述,以独特的方式呈现给用户,让用户能够较为容易地搜索到。

2.知识创新背景下图书馆情报工作的创新

2.1图书馆情报工作的创新特点

图书馆情报工作的创新在新时代下有以下特点,图书馆情报的综合化和统一化,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图书馆情报工作已经在加强对于科技手段的应用来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以求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跟随上时代的脚步。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两学科对现代高新信息技术广泛采用是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用户(读者)社会服务一致性也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图书情报一体化已经成为当前图书情报工作创新的主要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多样化,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学科的科研和理论研究工作都对于学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世纪以来,我国的图书馆情报学丰富了自身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形式,在对于自身学科研究的基础上,也日益重视对于交叉学科特别是现代数字、网络科学技术的研究,这使得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方法逐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实验法、实证法和统计分析法在图书情报领域广泛应用并逐渐取代传统的研究方法而成为主要研究方法。与此同时,图书情报学以不仅仅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发展,图书情报学正在不断向其他相关科学进行学习和借鉴,图书馆情报借鉴的主要是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这些学科的发展也在不断地促进图书情报学的发展。这也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多学科综合化的研究和发展,使得图书情报学在新时期下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容。对于一门学科来说,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学科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持,对于现代的图书情报工作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内部的人才,更加需要专业以外的人才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计算机、数学、经济等方面的人才对于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2图书馆情报工作的具体创新途径

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情报机构应该而且能够提供和创造的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集成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创造一种整合资源、服务、用户学习和交流活动的综合环境。图书情报机构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平台,能够通过相关管理系统和资源系统为用户提供服务,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数字化设备和网络技术对于现有资源进行相关的编排和管理以实现有效的管理,让相关用户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为用户自身的使用提供最大的便利,同时也为机构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资源系统主要是指智力资源和专家资源,这些资源能够为系统提供充足的资源和信息保证系统的存在和适应社会发挥发展,同时通过从知识管理子系统中获取系统化的知识,或者直接向知识交流子系统提供知识或知识服务。

3.图书情报机构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的创新模式

构建相应的知识学习和分享平台是图书情报机构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的重要创新模式,这个平台主要面向用户的知识消费,通过一定的金钱来获取自身需要的知识和资源,同时平台也能够为专家和普通用户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方便专家和普通用户之间的交流,头脑风暴促进知识的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平台自身的建设能够为用户的自主学习和在线交流提供平台,丰富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形式。增值服务和相关平台的建设对于相关机构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平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将系统内部的知识转化成为用户的主观意识,另一个是将用户或者专家的主观意识转化成为共享性的知识,丰富知识体系。这样一种集成知识服务、知识学习和知识增值功能为一体的平台,就构成了一种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环境。

结语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知识创新无时无刻地在进行,同时一些先进的技术也在催促着图书馆情报工作的转型,现代的图书馆公共为了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知识创新的加快正在通过互联网、数据库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保证自身的发展和自身功能完美地实现。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图书馆情报工作能够更随上知识创新的速度,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在学术方面的优势地位,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图书馆情报工作也在不断转变自身的服务模式,以求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服务。

参考文献

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企业竞争力;知识动态能力;伙伴机会主义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7.07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7-0029-05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among Open Innovation,

Knowledgebased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artners Opportunisms

YAO Yanhong ,OUYANG Xue ,ZHOU Huiping

(Business School,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

Abstract: From the inside capability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perspectiv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ossible mechanism between open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271 valid sampl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open innovation including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and outbound open innovation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knowledgebased dynamic capabilities mediates complet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n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partners opportunisms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n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open innovation;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knowledgebased dynamic capabilities; partners opportunisms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封闭式创新已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任何实力雄厚的企业都不可能拥有创新所需的全部技术和资源,因此开放式创新已成为学术界和商业界的主流导向。如研发网站InnoCentive作为互联网公共平台,将外部科学家与公司内部亟需解决的问题连接起来,与全世界拥有不同研究背景的科学家共同解决问题。

Chesbroug首次提出开放式创新是动态环境中驱动企业创新成功和维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学术界认为开放具有管理挑战和内部互补性,为成功调动和应用内外部知识来源,企业需要更高阶的管理能力以协调外部知识流入和炔看葱禄疃。但已有研究更强调企业跨界获取外部知识和技术的需求,强调开放式创新对提升创新产出的积极作用[2],较少涉及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研究。同时,现有文献更关注企业外部因素对开放式创新的潜在影响,忽略了内在因素的支持作用。动态能力是对资

源基础理论的补充,相关研究已表明动态能力有助于培养企业的竞争优势[3],而知识动态能力在开放式创新中的作用尚未得到验证。在开放式创新中,企业所需的关键资源嵌于创新网络中,因而基于组织间关系的知识产权保护、伙伴关系等行为,对开放式创新产出和竞争优势的影响有待深入验证。

据此,本文从企业内部能力和伙伴机会主义两个角度,探讨知识动态能力在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力关系中的作用机理;验证伙伴机会主义对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影响,为企业增强知识动态能力,规避合作伙伴的消极行为,推进开放式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1理论与假设

11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Chesbrough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在管理领域颇受关注。开放式创新分为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且两者不相互排斥[4]。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整合外部知识资源进行创新和商业化的过程,包括合作、聚合等方式[4],如宝洁的联合与发展模式。现有研究强调内向型创新对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技术的作用,如Chesbrough等的研究显示内向型创新通过整合外部知识源,丰富企业的知识基础[5]。而外向型创新是企业将内部有价值的知识产权输给外部组织,由其他组织进行商业化的过程[4],包括外向许可、剥离和出售互补资源等形式。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将外部知识和创意整合到内部进行应用。根据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和能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驱动因素。首先,企业通过知识流入获取的互补性资源能促进新产品创新、提升技术先进性。例如,内向型创新促使宝洁的研发效率提高60%,并从外部获取了超过1/3的新产品资源[6]。其次,内向型创新驱使企业及时获知、理解与把握外部市场的需求变动,提升企业在创新路径选择以及资源配置上的科学性,降低产品成本及风险。故提出以下假设:

H1a: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竞争力产生正向影响。

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更强调企业内部知识或技术的外部应用。当组织能生产比竞争对手更具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完全部署或使用独特的、不可模仿的资源或能力时,将形成竞争优势[7]。企业通过提供技术许可、特许经营等新型商业模式,促进内部资源重组与利用,使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快速商业化,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8]。如德州仪器多年来50% 的净收入均来源于技术授权交易[9]。另外,由内向外的知识溢出,增强企业在产品和技术市场上的领先地位,获取巨大的战略收益[8]。如特斯拉公司开放其全部专利,以形成以特斯拉的电动车电池技术路径为基准的行业标准,扩大绿色电动汽车的创新与市场空间。故提出以下假设:

H1b: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竞争力产生正向影响。

12伙伴机会主义的调节作用

在交易费用理论中,机会主义被定义为使用诡计的自利行为和不完整的或扭曲的信息披露,尤其是误导、歪曲、伪装、混淆,或其他迷惑方式导致的后果[10]。一般信息和知识是机会主义风险的关键来源,即一方参与者的知识被复制、剽窃或泄露给另一方参与者,甚至是竞争对手[10]。已有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对信任和长期导向等关系结构产生负向影响[11]。

开放式创新过程存在较大的知识泄露风险。由于大量参与者涉入企业创新过程,并接触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专有知识,这引入了合作伙伴对关键战略核心资源的知识占有风险[12]。在内向型创新中,企业希望通过合作和技术购买协议等多种方式获取外部合伙伙伴的知识资源。为维持自身知识产权的稀缺性,外部伙伴可能存在不遵守合作f议的行为。显然,与投机取巧的合作伙伴维持关系需花费大量的成本进行协调。因而企业对伙伴机会主义行为的控制会消耗外部知识搜寻的资源投入,不利于知识资源的整合以及资源优势的形成。在外向型创新中,企业的知识资产及其收益难以有效保护。一旦合作伙伴存在搭便车或投机取巧等机会主义行为,企业的关键资源可能外泄。这不仅增强了对手的实力,也会降低企业知识资产的稀缺性和专有性。故提出假设:

H2a:伙伴机会主义负向调节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H2b:伙伴机会主义负向调节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13知识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知识动态能力的相关研究,当前多涉及知识动态能力的类型、维度与知识管理、网络结构以及与绩效的关系等[13,14]。Wang明确提出了知识动态能力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企业动态应用和调整企业知识库来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13]。Han 等将知识动态能力定义为组织通过动态应用和调整企业知识库并系统解决问题的潜力,包括知识感知能力、知识利用能力和知识再配置能力3个维度[14]。本文采用Han等对知识动态能力的定义进行研究。

内向型创新增强企业对内外部知识的感知。跨界知识搜寻驱使企业对内部资源现状进行盘存,清楚内部知识基础优劣,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搜寻。同时,知识搜寻是一个积极融入外部市场的动态过程,企业需主动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辨识市场机会和威胁,搜寻互补性的知识资源,丰富企业知识库的种类和数量。此外,通过跨界知识搜寻,企业获取有价值的知识资源,促进内外部知识的有效结合,有益于提升知识利用率。另外,持续的知识流入给企业现有知识库注入新鲜血液,提高企业资源的柔性和灵活性,增加知识重新组合的可能性。

在外向型创新中,由内向外的技术活动刺激企业开放其组织边界,接触其他企业的技术产品,有利于增强企业对外部知识的感知力和敏锐性,从而激发企业的技术灵感[15]。而且,企业通过出售知识产权和技术诀窍等无形资产能促进内部知识重组与利用[16]。同时,在对外知识输出的过程中,企业可观测环境变化、发掘市场机会和识别顾客的需求变动,及时调整资源配置或组织结构,增强知识再配置能力。

动态能力作为一种高阶能力,能及时捕捉新机会,重新配置和保护知识资产和技术以赢得持续的竞争优势。Wang等提出知识动态能力是企业通过动态应用和调整知识基础以实现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13]。Teece认为感知能力强的企业,能更好地了解市场变化以及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及时推出新产品和技术,从而增强自身的技术优势。此外,企业的知识利用和配置能力越强,越能降低其在创新过程中的试错率,保证其在行业内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3a:知识动态能力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

H3b:知识动态能力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2研究设计

21数据搜集

数据搜集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预测试,通过MBA和EMBA课堂现场发放问卷100份,得到有效问卷90份,对题项及因子进行分析并调整;然后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湖南、广东、辽宁等多个省份的企业进行数据采集,委托企业以现场和电子邮件两种方式发放问卷。行业涉及制造、汽车和生物医药等。调查对象主要为工作年限较长、熟知企业产品流程和市场状况的基层和中高层管理者,以及研发、技术等类别的核心员工。本次共发放问卷400份,剔除无效问卷129份,得到有效问卷271份,回收率为6775%。其中,男性占713%,女性占287%;高级管理者占2565%,中层管理者占1391%,部门经理占2609%,核心员工占3435%。

22研究变量

除控制变量外,其他变量的测量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各测量指标均在国外成熟量表的基础上,由2名熟练掌握中英文语言的研究人员通过翻译、回译和调整的方式进行编制。

开放式创新采用Hung和Chou开发的问卷[2],包括内向型和外向型2个维度,各包含5个题项。

企业竞争力借鉴Yang等人开发的量表[17],该单维度量表在Wu等相关量表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包括5个题项。

知识动态能力在借鉴Han[14],Wang [13]等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包含7个题项。验证性因素分析CFA显示该量表适配度指标为χ2/ df=1725,RMSEA=0048,CFI=0994,IFI=0994,TLI=0989。因此,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良好。

伙伴机会主义在参考Stefan和Inge[18]等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包含5个题项。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该量表适配度指标为χ2/ df=1449,RMSEA=0048,CFI=0992,IFI=0993,TLI=0985。因此,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良好。

本文引入5个控制变量。企业年龄作为控制变量是由于年限较长的企业可能缺乏采取开放式创新所需的灵活性。同时选取企业规模、市场动荡、技术动荡和竞争程度作为控制变量是因为这些变量在先前文献中被证实能影响开放式创新的绩效结果。

3实证分析

31信效度分析

数据搜集后,对构念进行信效度分析。首先,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变量的结构效度。模型的拟合指数为:χ2=610388,df=314,χ2/ df=1944,RMSEA=0059,CFI=0933,IFI=0933,TLI=0925。参照判断标准,所有拟合指数都较为理想,该模型拟合度较好。此外,Cronbach α和CR都大于08,表明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其次,因子载荷大部分都大于07,每个潜变量的平均提炼方差AVE都大于05,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内聚效度。且各变量AVE的平方根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该模型表现出理想的判别效度。

32描述性y计与相关分析

表2为相关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各变量显著相关,且均处于中等相关水平,适合进行回归分析。

33伙伴机会主义的调节效应分析

采用多层回归分析检验变量间的交互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首先将控制变量进入方程与企业竞争力进行回归,得到模型1。后引入自变量得到模型2,再加入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得到模型3。最后,将所有变量与交互项都放入方程得到模型4。结果显示内向型创新与企业竞争力显著正相关(β=0198,P

为进一步解释上述结果,本文绘制出不同程度的伙伴机会主义与两类开放式创新的关系图,如图2和图3所示,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结论。

34知识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检验

采用AMOS18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潜变量路径分析,拟合方程的相关参数如表4所示。可知模型一是最佳匹配模型,各拟合指数均达到显著水平,拟合度最理想。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得到表5的最优拟合模型中的路径系数结果及路径图(见图4),由于完全中介模型的3条路径系数均显著,因此,知识动态能力在内向、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的关系间均发挥完全中介作用,支持H3a和H3b。

4研究结论与展望

41结论与讨论

本文旨在探讨组织内外部因素对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内向型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均正向影响企业竞争力。这一结论与Chesbrough的观点一致[1]。现有文献强调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对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力间关系的研究仍不足。本文的结果支持内向型和外向型创新不相互排斥的观点[8],两种创新均有助于形成竞争优势。这表明在企业实践中需结合自身的能力特点,注重两种创新活动的均衡。

(2)知识动态能力在内向型、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该结论丰富了知识动态能力观念和资源基础理论在开放式创新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多聚焦于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绩效产出的直接影响,及外部资源的重要性和可获得性,忽视企业战略、文化、知识基础等内部因素。研究表明动态能力有助于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3],但知识动态能力在开放式创新中的作用尚未得到验证。本文发现知识动态能力在两类开放式创新与竞争力的关系中均发挥完全中介作用,为企业培养知识动态能力,推进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新依据。

(3) 伙伴机会主义负向调节两类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由于搭便车和知识剽窃等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企业的知识资产及收益难以有效保护。本文检验了机会主义行为在内向型、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中的负向调节作用,该结果解释了实践中因担心强大的竞争对手,许多公司不愿意转让技术的行为。在市场化水平较低、商业伦理规范不健全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如何规避机会主义行为的风险,更好地管理开放式创新,值得进一步探讨。

42管理启示

本文对企业创新管理实践的启示:首先,开放式创新不同维度对企业竞争力均有正向影响,为管理者开放企业的创新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持。由于内向型、外向型创新在企业竞争优势上均能产生积极影响,企业应整合内外部资源,以实现两类开放式创新的协同作用;且企业应利用其组织能力来管理开放式创新环境以培育竞争优势。

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从系统创新和区域产业发展的视角,将创新型集群与知识创业纳入到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框架中并构建了以其为关键要素的区域创新系统模型通过创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根本在于提升知识吸纳与知识创新创造能力.而产业创新型集群与知识创业是围绕这一根本,促进区域创新的重要环节和途径。在模型研究的基础上.解释了产业创新型集群与知识创业现象及其相互影响,探讨创新活动背后的学习、激励过程及其机制.并指出其实现的关键环节以及相关的措施和建议。

0引言

20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大规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两大趋势.知识和创新成为经济的决定力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分布的地理集中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凸现出区域化的特征。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与组织学习日益强化,区域已成为经济协调的重要基础,而区域创新能力则成为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面对知识经济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围绕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及国家创新系统的“自下而上”的建构特征,构建符合国情和区情的区域创新系统已经成为各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集中于特定区域的产业集群与创业活动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它们不仅促进了所在区域经济量的增长,还吸收和凝聚了创新能量,促使区域内知识与信息的高效流动,成为创新的重要来源和载体。因此,产业集群与创业是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同时。针对区域内产业集群和创业活动特点,加强相关区域创新政策研究,促进制度创新与制度环境建设.也是我国产业集群与创业研究的重要议题。因此,本文将从系统创新的视角分析产业集群与创业活动的特征及其互动关系,围绕创新活动主体关联机制及过程,将产业集群与创业纳入到区域创新研究框架中,建立以知识吸纳与知识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创新性集群与知识创业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动态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框架,指出其实现的关键环节以及相关的措施与建议。

1创新型集群与知识创业

1.1创新型集群——创新集聚与传导

熊彼特(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强调了“创新不是随意地均匀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中,而是趋于在某些部门及其周围环境聚集”的观点。产业集群的出现,为创新活动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在这点上,创新型集群更强调了产业集群的创新特性。传统意义上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众多企业因空间集聚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组织形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集群概念更强调了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和知识交流.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后来的新熊彼特主义学者也认为,知识创造是一个“集体过程”,作为创新行为主体的企业必须与其它企业的专业化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才能产生创新结果。根据集群的创新特性及对创新效果的促进.衍生出了创新型集群(innovativeclusters)的概念l1]。创新型集群的研究更侧重从创新网络观和知识观层面来考察产业集群的创新特征与行为。

创新型集群不仅存在于高科技产业,而且也可能形成于传统产业内部。创新型集群的发展,首先是一个产业内创新集聚、知识吸引、消化与内部转移的过程。而随着集群的发展与规模的扩张.创新型集群通过与其它创新主体(区域内其它产业、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服务机构、政府)的交流与互动,促进集体学习,形成稳定的区域创新网络并推动其向纵深方向发展,从而推动制度创新、组织创新、金融创新等,这又是一个创新从产业内向外部传导、知识溢出的过程。另一方面,创新型集群为创业活动,尤其是知识型创业活动提供了孕育的空间.也为新创企业成长提供平台

1.2知识创业——创新扩散与吸引

知识创业,或称知识溢出创业(knowledgespilloveren—trepreneurship),是将创业看作是知识溢出的一种形式,认为知识聚集环境更容易制造出创业机会l2。根据经典创业理论,创业是一个机会发现过程,知识和决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机会是创业的核心和关键问题_3 Audretsh和Keilbach的研究(2007)也实证了那些没有被商业化或没有被彻底商业化的知识是创业机会的重要来源.这些知识往往是在已经存在的企业中被创造出来的。

知识创业作为知识溢出的一种形式和结果.新创企业在将知识付诸商业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创新的扩散。同时,知识创业过程也是创新能力吸引和凝聚的一个过程。创新能力凝聚可能得益于一些外生性因素如波特钻石模型中涉及到的企业战略、需求条件、生产要素等,而核心的内生性变量应是产业知识的吸收与创新能力]。从这一点来讲,知识创业活动可以看作是在区域创新网络下形成的若干吸引子,既可能巩固、拓展现有的创新型集群或创新网络,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发育或促成新的创新型集群出现。

1.3创新型集群与知识创业关联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产业的创新型集群能够培育和促进知识创业活动.并对新创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战略提供有效的背景信息,这种背景信息多是以知识形式存在,为知识创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支持。另一方面,知识创业活动能够对创新型集群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创新型集群作为产业集群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创业与创业精神作为一种必要的支撑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创业精神的涌现大大影响着产业集群边界的拓展与经济性质的动态演进[83。创新型集群与知识创业的核心在于知识吸纳与知识创新创造,这也是产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形成的核心内生要素。两者关系如图1所示:

2基于创新型集群与知识创业的区域创新系统模型与机制

2.1模型构建

从系统创新和区域产业发展的视角.围绕创新型集群、知识创业及其它创新活动(包括服务模式创新),以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大学或研究机构以及政府为创新活动主体.将创新型集群与知识创业纳入到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innovationsystem.RIS)的研究框架中构建模型,如图2所示。

创新是知识流动和资源活化的动态过程:.与以往主要侧重创新主体及其联系的创新系统模型不同,本文提出的区域创新系统模型以创新活动(创新型集群、知识创业

及其它创新活动)为中心,基于创新活动本质(提升知识吸纳与创新创造能力),研究创新行为、创新绩效的关联机制及其动态过程。在整个创新系统中,创新活动背后存在两类机制在发挥作用:学习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存在两类地位、作用不同的活动对象:以企业、金融机构、服务机构、大学或研究机构为主体的I类创新主体,以及以政府为代表的II类创新主体,后者能够通过制度、政策等措施规制或激励前者的创新行为,政府在整个创新网络中起到或影响了创新活动的集结、组织与协调。在取得创新绩效过程中促进两类创新主体的良性发展.创新网络拓展与政府服务创新.从而共同推动实现整个系统的演化与升级。

2.2学习与激励机制

2.2.1学习机制

伦德威尔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社会系统,其中心活动就是学习,而学习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包括了参与创新过程中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创新系统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和有机组成,其学习机制主要通过吸纳、应用、创新、创造、扩散新的知识.提高创新主体的创新素质与能力。在本文的区域创新系统模型中,学习过程通过创新主体内部及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发生,伴随着创新型集群、知识创业等创新活动及其相互转化作用的整个过程,促进了知识吸纳与创新创造能力的提高。

2.2.2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有两类作用方式。其一是创新型集群、知识创业等创新活动所产生的创新绩效对I、II类创新主体的激励作用.创新绩效是各类创新活动的直接及综合作用结果.I类和II类创新主体对创新绩效出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判断和衡量,从而激励的效果和呈现方式不同。其二是政府(II类创新主体)通过制度、政策等措施对I类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激励,与政策、制度设计的内容有关,与政府服务创新、政府自身职能转变有关。

3结论与启示

本文认为.通过创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根本在于提升知识吸纳与知识创新创造能力。而产业创新型集群与知识创业是围绕这一根本,促进区域创新的重要环节和途径。通过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体系和视角,本文解释区域内产业创新型集群与知识创业现象及其相互影响,探讨创新活动背后的学习、激励过程及其机制。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和启示:

(1)创新型集群本质是基于产业集群的创新行为,知识创业本质是一种源于知识溢出效应的“机会型”创业(相对于“贫穷型”创业而言),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创新型集群与知识创业是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动态演进的主要动力。创新型集群和知识创业不仅限于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也可能形成创新型集群和孕育知识创业。

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知识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协同 提升 机制

一、知识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观的建立

系统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都可以用系统的方法予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是企业技术创新有关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是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指导下,充分选择和利用来自企业内外的技术创新资源,把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获得实现技术创新绩效为目标的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成功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保证,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挥以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为背景。企业在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几个有关知识的问题:第一、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第二、企业是否能形成一种有效的知识组合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第三、在既定的技术创新战略下,企业是否存在闲置的知识;第四、企业能否发展一种方法使之能在获得支撑未来技术创新战略的全部知识。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本质分析

技术、技术能力、技术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一组相关的概念,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从知识属性来探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本质。

技术与知识。技术是包含两个方面的知识的载体,一方面是目的性知识,也即技术包含人判断客观世界是怎样的知识;一方面是方法性知识,即技术包含的人按照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世界的知识,由此技术具有实践的能力。纵观技术史可以发现,技术的演进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存量的积累的过程。

技术能力与知识。企业技术能力反映了企业从外界获取先进的技术与信息,并结合内部的知识,创造出新的技术与信息,实现技术创新与扩散,同时又使技术与知识得到储备与积累的能力。静态的企业技术能力是以知识存量的形式存在。

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是同一过程。知识的增长具有路径依赖性,而创新之所以发生关键也取决于人类的知识水平,技术创新首先是以技术知识存量为前提的,过去的技术知识存量决定了新技术产生的方向和路径,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更多的表现为动态的知识。

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才能表现出来,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寡和质量实际上表现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因此相对于技术创新结果而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更潜在的存在。技术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并为新的技术创新提供条件,而且由于知识的内在积累性,技术知识最终会升华为企业的技术能力的组成部分。

知识视角下的技术,技术能力,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既然技术能力是与技术有关的内生化知识的总和,表现为知识存量,而技术创新又是存量知识激活的结果,那么就可以合理地推断作为技术能力外在表现的,同时又作为技术创新内在的原因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应该是关于如何激活存量知识的知识。

三、知识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及结构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是指构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及其组合联结方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系统的能力,知识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一种能力,必须从四个方面去判断它的有用性:即是否能够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是否能够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形成一种有效的知识组合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是否能够保证在既定的技术创新战略下,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知识能够被高效的利用;是否能使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获得支撑未来技术创新战略的全部知识。

本文从知识视角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知识匹配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搜索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六种。

1.知识创造能力。知识的创造是知识积累的基础,积累的知识反过来为知识创造提供原料和方法,因此就知识创造的过程来看,知识既是创造的目的,又是创造的手段;知识既是材料,又是产品还是方法。知识创造能力是知识创新过程中的一组关于如何产生新知识的知识集合。

2.知识吸收能力。本文将知识吸收能力定义为狭义的,即知识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识别外部知识的价值,并将外部知识纳入组织知识库的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知识存量的增长,而知识存量的增长由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内部创造,二是外部引入。

3.知识应用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是指将技术知识转换为产品、工艺并使内含知识的商品在市场上流通的能力。由此,可以认为知识应用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组关于如何驾驭技术创新过程中各项技能的知识。

4.知识匹配能力。知识匹配能力是对组织知识进行审查,结合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确定企业知识需求的能力。企业知识在组织中的存在方式是多元的,甚至是松散分布的。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去了解评价组织的知识存量,这是企业能够进行系统的技术创新的前提。与知识评估相比,知识匹配也有相当难度和风险,即使企业能够实现对内外知识的正确评价并不必然意味这企业有能力对内外知识进行适当的匹配,这突出地体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失败当中。由于未能进行合理的匹配,致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缺乏可行性,要么技术创新在经济上是难以完成的,要么取得的技术成果得不到市场的认可。由此,可以定义知识匹配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组关于如何评价组织知识以及如何实现组织知识和环境知识相协调的知识。

5.知识搜索能力。知识搜索能力为组织为获得可用的知识而进行的对组织内外的知识进行搜索的能力。构成搜索能力的知识是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一系列指导组织成员接近所需知识的知识。

6.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整合能力是技术创新中的一项基本能力,人的脑力劳动在整合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知识整合是知识创造的前提,正是由于企业能够进行有效的知识整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涌现出来。整合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系列关于如何将技术创新有关系统化知识,这一系统化帮助企业完成知识在组织内的共享。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结构

知识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结构是指要素的连接方式,即技术创新能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显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能由上述能力要素中的某一要素构成,因为上述任何一种单一能力或者几种能力(不是全部)都不足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产生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部要素投入的结果,任何一项要素的缺失会阻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现。那么是否在保证要素投入以外的条件下,全要素投入必然产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答案是否定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整体性能力,是诸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这就意味着诸要素不仅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整体性成立产生关联,而且要和其他能力要素产生关联。事实上,恰恰是因为存在诸要素之间的关联,且这种关联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相变的临界点彼此加强才产生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整体性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诸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本文用图3表示这种关联,六个要素分别通过5个双向的箭头和其他的5个要素相连,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存量的测度

对知识存量的测度,本文借鉴罗正清、和金生面向技术创新的组织知识存量测度,从知识深度、知识宽度和知识强度三个方面测度组织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

1.知识深度。本文将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深度定义为存在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内的不同学科的知识所处的阶段。知识深度反映人对事物认识上的一种递进关系,这种递进是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规律的一种更深刻的见解。

2.知识宽度。本文将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宽度定义为技术创新系统内不同学科知识跨越的范围。世界上没有一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是由一个学科的知识完成的,即便是技术知识本身也是多学科知识融合的产物。

3.知识密度。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密度是指技术创新系统内某一特定深度和宽度的知识的富集程度。由于知识又不能脱离知识载体游离地存在,而知识载体是分布的,那么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内各种知识的密度自然是不一样的。知识密度的不一样导致知识在企业的分布式不均匀,知识的不均匀分布为知识流动带来了可能,也为创新提供了条件,知识富集的领域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形成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而知识贫乏的地方被迫进行学习,补齐知识短板。知识密度解释了为什么同是技术创新不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方面却很不一致。

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的存量是由知识深度、知识宽度和知识密度共同决定的,由此知识具有分布的性质。笔者认为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存量和知识分布是同一概念,前一个概念强调知识的总量,后一个概念强调知识的结构,都是技术创新知识量静态的反映。

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模型及其产生演化分析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模型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知识协同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模型,如图4所示,模型分为要素层、结构层和机制层。

从要素层和结构层来看,模型的主体部分是由六个分块组成的圆柱体,圆柱体代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六个分块代表技术创新系统的六个能力维度,分别是知识创造能力、知识匹配能力、知识搜索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圆柱体横截面上的阴影表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存量,知识存量由知识深度、知识宽度和知识密度三个指标共同测度;圆柱体的任意一个横截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势位,势位越高表示企业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同时高能力势位携带的知识存量比低能力势位要多(用较重的阴影表示);

从机制层来看,围绕圆柱体的上升螺旋线(圆柱体背面为虚线)表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协同提升的机制,说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既是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过程,又是知识间协同作用的结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协同增长的机制中暗含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通过经历完整的知识循环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循环包括: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整合和知识应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协同提升的机制和路径模型是一个包括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产生和演化的整体。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产生与演化

竞争和合作是推动系统演化的根本性动力学机制,系统要素间的协同作用就是通过合作和竞争来实现的,合作和竞争是协同的内在作用形式。系统要素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触发了系统的正负反馈环节,合作的要素通过正反馈彼此加强,使得两种要素的能量和信息同时被保留在了系统内;竞争的要素通过负反馈使得竞争的一方占据优势,而另一方被消灭,被消灭的要素所携带的能量和信息要么被优势的一方所吸收,要么被环境所吸收。合作和竞争的结果是系统的要素失去了独立性,要么通过要素的联合产生新结构,要么通过要素的吸收产生新结构。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的内在要素是知识,知识间也是通过合作和竞争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产生和演化的。知识间的合作以知识的互补性为基础,而知识间的竞争体现了知识间的替代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内的知识存在强烈的互补性,任何知识都无法单独完成技术创新的过程,只有通过互补性知识的合作才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从技术创新的过程来看,R&D知识,生产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管理知识和决策知识具有基本的互补性,任何一方面知识的缺失都会造成“木桶效应”,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的积累,其他知识的增长也受到抑制。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结构来看,六个方面的能力知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如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缺乏某一方面的知识,会造成系统功能的缺失,系统也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借鉴生产要素的替代性的定义,本文认为知识的替代性是指一种知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可以被另外一种知识替代。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的演化过程中知识替代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每一种知识都有其特有的生命周期,当一种知识进入生命周期的衰亡期,知识的解释力度和实践能力都下降,就要求一种新的知识来替代它。创新的本质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实现事物的发展。知识的替代性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产生和演化具有极其建设性的作用,新知识不但继承了旧知识的优点,而且拓展了知识的效用,优化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只有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帮助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同时,在知识经济的今天,运用企业知识观重新认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本质,深入发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的机制和路径,对指导企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成技术创新实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白瑶,和金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本质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33-36.

[2] 魏江,刘锦,杜静.自主性技术创新的知识整合过程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5.5(002):15-21

[3]史宪睿,林莉.知识集成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5.8:70-72.

[4] 徐向艺,徐英吉.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企业持续成长性的协同度研究 [J].东岳论从.2008.29(2):80-85

[5] 彭纪生.中国技术协同创新论 [J].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6]陈昆玉,陈昆琼.论企业知识协同[J].情报科学,2002,20(9):986-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