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艺术教育

创新艺术教育范文精选

创新艺术教育

创新艺术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民间美术;文化传承

艺术设计教育作为创新性较强的学科,早期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西方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进行借鉴,但面对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我国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探索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不但要保持创新,还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要素,完成对我国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应用民间美术创作理念和内容,可延续民间文化的传承,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保障。

一、民间美术的特点和现实价值

(一)民间美术的特点

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文化中具有情感和人文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具有以下的特征:一是民间美术创作来源于劳动生产与生活,反映着普通大众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观念。二是民间美术作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表现出与时代相适应的特点。民间美术的创作内容和形式,会伴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动。三是民间美术善用地域资源,有着较为高贵的艺术品位。民间美术得以广泛流传,是因为它的创作恰当地使用不同地域的资源,能够将资源的特点展示出来,实现对地域文化的传播。例如织绣工艺,就是民间的工匠人利用当地的刺绣资源,创造出具有特色的艺术品。

(二)民间美术的现实价值

民间美术对于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观念和创作形式上。在艺术观念上,民间美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以实用为主要的创作核心,即增加作品的质朴和自然气息,又通过艺术的创作服务于生活体验。在当前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保护的背景下,民间艺术的传承意义不断扩大,在实用的基础上增加符号价值,有着更深层次的现实功能。这种艺术上呈现的价值使其区别于普通的艺术作品,成为传统文化的象征与代表。在艺术创作形式上,民间美术重视对传统材料和现代技术的应用,从艺术价值上分析,民间美术中采用的材料和技术是对艺术的服务,通过对各类资源的应用,创造更多符合当代审美需要的作品,为艺术创作提供灵感。

二、艺术设计教育与民间美术存在的关联性

(一)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相互依存

民间美术作为有着地域性特点的乡土艺术,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也是对于劳动人民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的描绘。民间美术中质朴的造型、热烈的色彩、夸张的搭配,都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一种艺术形态。这些传统的要素不仅是当代艺术设计的“源”,更为现代艺术设计与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在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在强调文化传承和设计个性化的同时,又出现艺术要素应用上的误差,就是对传统民间美术作品和乡土艺术设计的盲目跟风。对于民间美术创作思路的现代应用,应建立在创新创造基础上的,只有学生借助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进行艺术设计构思,增加作品的人文内涵,才能使设计不停留在视觉传达表层,而具有精神寓意。同时,民间美术借助现代设计手法进行展示,可使更多青年群体了解本土文化,不断扩展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

(二)民间文化和现代艺术文化表现语言有着共生性

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丰富,民间美术作为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对现代艺术文化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还在学习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要想提升艺术设计上的独特性,需要从传统民间美术中吸取养料。例如借鉴我国民间美术图案集,观察和了解民间艺术常用的色彩和纹样,与现代艺术要素相融合,创造既有传统文化气息,又不失当代艺术风范的作品。我国2008年奥运会的金镶玉奖牌,就是选用民间盘龙纹样,配以玉质的材料,并在此之上添加现代气息融合的黄金装饰材料,使二者的融合更加紧密,展示我国文化风采。民间美术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素材和思路,而现代艺术设计则为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在载体,二者的共生共融,充分表明民间艺术在当代艺术设计中有着较高的借鉴价值。

三、艺术设计教育中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策略研究

(一)将造型符号融入艺术设计教育中,丰富艺术设计的形式感与艺术感

民间美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历经久远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征符号,成为了某种形象、风格与情感的代表。通过将民间美术造型符号融入艺术设计教育中,不仅有利于和现代化艺术设计、材料工艺、艺术技巧与社会风尚相适应,还可进一步凸显艺术设计作品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有效丰富艺术设计的形式感与艺术感,使艺术设计作品得到升华。民间美术造型代表符号有凤纹、鱼纹、涡纹等,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念与审美意识,蕴藏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将民间美术造型符号融入艺术设计教育中,能够创新艺术设计风格,丰富艺术设计造型素材。同时,利用具有象征意义和民族代表性的符号,能够使观者产生深层的心理回应与文化认同,从而提高艺术设计的质量与水平。

(二)将色彩系统融入艺术设计教育中,提升艺术设计的视觉效果与独特性

色彩具有浓郁强烈、真诚的情感特点。民间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其自身独具的色彩系统是无法被替代的。通过深入还原民间美术中的色彩搭配形式,能够组成和谐且独特的色彩结构。同时,利用色彩结构向人们传递民间美术作品中孕育的独特情感,从而达到情感传递的效果。为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民间美术的色彩系统,深入挖掘民间美术常用色彩结构,并运用这些色彩结构创新艺术设计色彩搭配形式,可让所设计出来的艺术作品,既能凸显中国特色,又能极具现代美感,进而有效提升艺术设计的视觉效果与独特之美。

(三)将民间美术教育资源融入艺术设计教育中,创新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传承与创新民间美术,需要在开发利用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同时,积极改革与创新传统艺术设计教育方法。首先,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自身传统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与核心,尊重学生对民间美术资源的个性选择。而教师则应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需帮助、引导学生确定符合自身兴趣、学习特长和发展需求的民间美术研究方向,来保证学生能够精准、有效地传承民间美术艺术形态,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与教学针对性。其次,由于民间美术的设计与制作流程复杂且紧密,过于抽象化和概念化的理论讲授是无法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所以,应适当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法,根据民间美术教育内容创设真实的艺术设计情境,进一步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将复杂的问题体系化、简单化,帮助学生全面、系统、深入学习民间美术教育资源。比如,可通过聘请著名民间艺人到现场示范教学,以原汁原味的民间美术创作形式,为学生讲解民间美术创作特点。还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播放,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近距离了解民间美术创作技巧,了解民间美术创作形式与特点,从而将其合理运用到艺术设计当中,实现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四)将民间美术精华融入艺术设计教育中,实现民间美术的传承

民间美术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范围广泛,包含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与环境设计三部分,与艺术设计教育内容相一致。民间美术作为中国艺术本源的传统民间艺术,我国宫廷、宗教与文人艺术等都是由民间美术发展而成的。到后来的皮影、民瓷画等都是由民间美术演变而成的,都蕴含着浓厚的民间美术艺术气息。艺术设计教育与民间美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担任着传承与创新民间美术的重要使命,若想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实现对民间美术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必须要主动在这一全新发展机遇中抓住时机,努力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民间美术,将民间美术创作精华融入艺术设计教育中。首先,教师应明确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具有民族化特征,应注重体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特征和审美趋向。这样才能借助艺术设计作品宣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审美魅力。因此,需要教师在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培养本土化艺术设计人才,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带领学生多参加实践考察,到少数民族聚集地了解当地服饰、装饰物以及民俗风情、节令纪念、喜庆宴席等民俗活动,汲取更多民俗文化,获取更多民俗艺术设计灵感。其次,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利用民间美术设计现代艺术作品的习惯。可通过在艺术设计教育专业课中融入有关民间美术的设计元素、设计技巧等,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设计方法的掌握。比如在标识设计环节,加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元素;在图形设计环节,加入民间传统纹样与工艺制作方法等。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丰富艺术设计教育内容,实现对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延续,还可通过利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传统艺术形态,表达作品中所独具的某种意境、情感和思想。除此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利用艺术设计教育,将民间美术中的传统元素进行重构与创新,融入现代化艺术设计理念,使创作出来的艺术设计作品既具有民间艺术神韵和本质,又能够体现现代艺术设计理念。

四、结语

总之,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中,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在文化认同和自信心上存在不足。为改善这一现状,以我国特色的民间美术艺术为主题,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展示民间美术的创作风格,使学生体会艺术表现方式的多元化,积极吸取文化养分,形成深刻的自我认知。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土文化传播,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民间美术元素应用在自己的艺术设计中,增加学生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毛宁.新兴版画运动对于民间传统的自觉[J].美术,2021,(11):11-17.

[2]田荣军,张静.试论民间美术研究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以长安“社公爷”雕像美学价值研究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20,(01):70-71.

[3]唐家路.民间艺术教育融入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价值与意义[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0,(02):75-79.

[4]刘晓洁.论SRT项目中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天津民间美术衍生品的创意设计研究项目为例[J].艺术教育,2018,(11):166-167.

[5]毛宁.新兴版画运动对于民间传统的自觉[J].美术,2021,(11):11-17.

创新艺术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完美人格;审美直觉与想象力;创新型人才;艺术与科学

我们现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的竞争,实际上是软实力的较量,对高校而言,就是要承担起培养全方面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具有丰富的灵感和想象力;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积极的开拓进取精神的人才,是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对高校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综合教育,并将其进行相互渗透教育,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艺术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何谓艺术教育

所谓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活动,以培养人的艺术创作能力和文艺鉴赏能力为目的,由施教者和接受者共同参与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广义的艺术教育是指通过戏剧、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手段,使接受者获得审美经验,使其具备审美观念及艺术创作观念的教育活动,也被称作公共艺术教育。在本文的阐述中,对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起重要基础作用的艺术教育即为广义的艺术教育。费希特曾说过:“国家是一个艺术机构,其目的是文化。文化是一种过程,凭借这一过程,人可以真正成为人,最充分地实现他自己,并且,正是这种实现才是完美的自由。”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审视与自我培养能力,同时学会通过艺术语言的运用抒发内心情感,进而健全自身人格,获得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才,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各高校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艺术教育之目的是要创造美并、欣赏美,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一方面,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审美,即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可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综合教育,增强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艺术教育,通过向学生传授优秀先进的艺术文化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内在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其人文素养。同时,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增强其审美意识,提高其审美能力,进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二、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

(一)艺术教育是旨向完美人格的教育,完美人格是产生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人类教育意义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造能力实际上是完美人格和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并不仅仅由智力和智商决定。坚强的意志、颇高的情商和高尚的品格等非智力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马克思主义的美育观要求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达到“美的状态”。通过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人格自由而均衡的发展。荣格说,完美人格的获得意味着个体的整个生命都得到最恰当的发展以及与生存条件保持一种最佳的适应。而艺术教育是造就完整的、自由均衡人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审美能力和审美感受力是人的精神感知的最高层面,通过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丰富生命境界。艺术教育对人的塑造过程就是一个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连续的过程。

(二)艺术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宝贵的能力,想象力囊括了世界上的一切,它不断推动着求知欲的发展。而求知欲是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纵观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借助想象力取得突破成就的大有人在。这是通过人类大脑右脑的形象思维的支配,想象能力和艺术才能淋漓尽致的得以展现。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在思维能力时,一开始全凭无意识的直觉和想象力来引发,然后才通过右脑的逻辑思维进行分析计算。人类右脑的“天马行空”能使人展开丰富想象、获得高度的审美愉悦,左脑的逻辑思维能使人探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左脑右脑的分工合作,可以使人最大限度的突破局限、冲破禁锢,避免一味刻板模仿,在新的领域里找到启示,不断求真求实。

(三)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对于美和真理的探求是艺术的终极目标

艺术和科学从来就不是对立的,他们是彼此的有益补充,艺术是美的,科学是真的,真与美是一对完美的孪生兄弟。与艺术可以直观把握的美不同,科学呈现出一种抽象和理性的美。欧洲文艺复是大师荟萃、百花齐放的时期,是培养塑造“完人”的时期,他们兼具极高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难以企及的科学素养。被誉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的达芬奇,设计出人类第一架“直升机”并且绘制了完整相关草图,相比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艺术上的成就可能还是次要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同时也是钢琴家;爱因斯坦酷爱小提琴演奏。人类的艺术审美能力和科学创造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交融的,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审美直觉,提高其艺术感受力,提高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学会用艺术的眼光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三、高校在加强艺术教育实践方面的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要求“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因为艺术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艺术教育实践,是每个高校应当考虑的问题。

(一)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注重培养创新意识

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关键是要看教育理念和培养观念,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对知识传授过分重视,而忽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而忽略培养其专业素质;重视对学生的智育,而忽略美育;重视教学内容的继承,而忽视创新。在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求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兴趣多样、思维自由、头脑开放、富有激情、想象丰富、充满好奇等精神。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方面,应对审美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关注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并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个性特征,提高学生的情商,对其人格进行正确塑造,增强其创新意识与探索意识。

(二)注重艺术教育课程合理设置

艺术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因为审美的过程,同时就是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的过程,它可以激发在不同意义事物之间最大跨度的联想和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而使学生涌现敏捷的才思,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美育相关的公共课程,不应只是摆设,在课堂上,应当深入分析作品的内涵意义,领会艺术作品的美学意蕴,真正带领学生进行一次美得巡礼。因此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设计和设置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要以美启真,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积极建立大学生艺术教育基地,打破学科壁垒,形成艺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课堂与课外相配套的课程体系。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艺氛围

良好的美育环境,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鼓励兴趣多样,个性发展,有助于智慧充分迸发和潜能的充分挖掘。高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组织欣赏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其次,要重视培育校园文化。举办“学在大学”、“校园艺术节”等相关艺术论坛和文化活动,让学生处在一个可以感受艺术魅力的校园艺术文化环境中,充分感受艺术美所带来的创造活力。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及时更新艺术教育理念,改进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艺术氛围。高校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创新型人才,除了有科学的头脑外,还应具备较强的艺术思维。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说:“越往前进,艺术越需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会合。”

参考文献:

[1]斯宾塞.《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36.

[2]冉祥华.《美育的当展》.新华出版社,2008:189.

[3]章建新,杨春鼎著.《美育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336.

创新艺术教育范文第3篇

创新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各种思维活动当中,最具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使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对艺术设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尤为重要了。深入分析我国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其中还普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滞后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优良的艺术设计素养,以适应社会对于艺术设计的需求。然而,当前的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相比,存在着明显滞后的情况。众所周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从传统的图画手工起步的,长久以来传承了装饰艺术和工艺美术的诸多特点。因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明显存在着忽视学生创造力的现象。这一状况,使得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具备良好的美术基础,但在艺术设计作品的创意上却明显落后于外国高校的学生。这是由于外国的教育采取的是开放、自由的态度,他们的教育方式更注重创新和不拘一格。而我国高校艺术设计学生则是在教育单一、落后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完全看不到年轻人应有的想象力和视觉效果,这正是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导致的结果。

(二)教学设计滞后

就我国目前的艺术设计课程来看,大部分都是一些引进于国外的课程。这些课程,从模仿到改造,都严重缺乏创新和突破,包豪斯“三大构成”课程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全国大部分的高校中,几乎都开设了包豪斯“三大构成”课程。然而从引进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但这十多年里几乎使用的都是同样的课题和实施模式,整个课程只是一种形式的照搬,并没有移植到真正的精髓。诚然,教学课程通常是通过知识形态来表现的,但是这并不是说知识就是课程的全部。正如包豪斯著名教授伊顿所说的那样,那些只研究如何完整地将课程大纲教给学生的教师,就像是只会开方子的药剂师,永远也无法成为医生。由此可见,只有经过设计的“知识”才能够真正成为具有教学意义的课程。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的结构设置上以学科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采用单一的纵向结构,课程之间也彼此独立,缺少相互的关联性。这就使得课程设置局限于单一的方法与单一的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毫无帮助。然而,社会所要求的并不是“学科式”的,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复杂的现实。显然,这种单向度的课程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教学结构滞后

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实践性的要求很强。艺术设计不但要满足国家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国际发展变化的需求。因此,艺术设计无论是从学科理论的建构、教学课程的制定,还是实训的安排上,都需要朝着国际方向发展。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当中,有许多教师在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上缺乏研究,导致在教学课程当中,实践教学常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或是对教材上延续了多年的课题的一种重复,使得训练不能达到应有的目标。以上这些方面的问题,使得艺术设计课程既不能对艺术设计的时展加以反映,又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个课程欠缺创意,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高校在培养艺术设计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应当进行勇敢的尝试和探索。因此,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进行设定的时候,应该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生创作作品时的尝试和创新,学生独立思考及艺术个性的发展,学生开放性思维方式的发展等内容纳入创新能力培养的范畴中去。通过改变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自觉的学习。同时,通过课题的转变,将学生原本创作时所持的敷衍心态,转变为在创作过程中的主动思考,并且要改变学生以往过度追求完美复制作品的倾向性,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习作,积极尝试各种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此外,还要力图转变学生以往上课时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能够真正在课堂上主动地用心去体验和反思。此外,教学的目标不是单方面的,想要学生有所转变,教师的转变也是必须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从原本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找到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一支高水准的教育队伍。在专业知识、综合知识等方面都要有过硬的水准;其次,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方面有更加深入的研究,花费更多的精力;最后,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更加注重对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探索。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创新课程内容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每个地方、每个时间段,乃至每个人,都可以肆意发挥创新的思维,生活就是创新的舞台。”当下,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了一门更新速度十分快速的行业。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增长,以及设计理念的快速转变,使得设计师必须要通过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来适应外界对于艺术设计的要求。而这也就督促我们当下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更加明确了自己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未来,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将会逐渐下降,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的比重将会逐渐增多,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建课程结构

在艺术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巧妙地将创新环节安排在课程结构之中,努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挖掘出自身的创新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其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要依托在创新理论上,针对学生具体实践加以探索,进而为学生构建起一个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桥梁。单从艺术设计本身这个学科的发展看来,随着各科知识结构的不断丰富与发展,逐渐打破了单一学科一统课程的现象,各种新的内容与学科成为了艺术设计课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新的艺术设计知识结构正在重组。因此,单一向度的课程结构已经不符合当前学科发展的要求,探索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打破学科间孤立的状态,已经成为了当下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创新课程设计

创新艺术教育范文第4篇

内容提要:一个健康的人就是一个快乐的人。在备课时在上完一节课后,教师应该要问自己,这节课能带给他们快乐吗?他们得到快乐了吗?一个人只有快乐着,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一个健康的人才能更好的展开他的学习与工作。通过调查,绝大部份人在孩提时代,对绘画有着天性的喜好,然而到了中学阶段,这种天性的喜好已经不存在。从孩提时代的天马行空充满想象的涂抹到中学阶段提着笔不知要画什么的这种巨大的变化,使我们感到艺术教育的悲哀,我们没有推动他们的想象力反而是压制了他们的想象力,这种现象必然是我们教育者的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论据,阐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而事实依据是以美国的艺术教育的发展作为背景,“美国人为何如此的重视艺术学科?是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决定了美国人的教育战略”。而论点是提出我国的艺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从而提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如何让学生体验快乐”。

一、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少的一门学科

艺术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可以给人具备更高的情操,可以使人更充满着活力和想象力,在当今天社会,学科之间的整合,各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俞加的紧密。在美国中小学校的课程中,艺术课程现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1994年3月,克林顿总统签署题为《美国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教育改革法案,法案首次把艺术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使艺术成为与英语、数学、历史、政治和地理、科学同等重要的学科。美国人为何如此的重视艺术学科?是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决定了美国人的教育战略。20世纪50年代在空间技术的竞争中,为了抢先把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美国和苏联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957年前苏联抢先发射成功第一颗卫星,开创了人类星际发展的历史。美国人大吃一惊,奋起直追,但还落后了83天。美国感到异常耻辱,10年后,经过认真反省,教育家认为:美国的科学教育是先进的,但艺术教育落后,两国科技人员不同的文化艺术素质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为了研究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美国人创立了《零点计划》项目,20年过去了,投入了上亿美元,出版了几十本专著,上千篇论文,在一百多个公立和私立学校做实验。现美国人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具有七种以上的智能:1、数理逻辑分析智能;2、语言技巧智能;3、音乐智能;4、身体运动智能;5、空间位置智能;6、人际关系智能;7、认识自己智能。认为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七种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而艺术学科也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学科。

中学美术学科作为艺术课程的一部份,在中学阶段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美术课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发展不可少的。中学生是一个人从幼儿到成年的转型阶段,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想象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对翅膀,而如今中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重负下,已越来越丧失了这样的能力,作为教育者不得不冷静的思索现有的教育体制,本着对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未来负责的前提下,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艺术教育。

二、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问题

通过调查,绝大部份人在孩提时代,对绘画有着天性的喜好,然而到了中学阶段,这种天性的喜好已经不存在。从孩提时代的天马行空充满想象的涂抹到中学阶段提着笔不知要画什么的这种巨大的变化,使我们感到艺术教育的悲哀,我们没有推动他们的想象力反而是压制了他们的想象力,这种现象必然是我们教育者的问题,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在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方法采用等诸多方面仍然还有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经过了三年的新课改,虽然在理念上有了更完善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但作为教师有没有将先进的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还是换汤不换药,用老教法上新教材呢?从教育的内涵上看,第一、引导;第二、传授。目前中国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是以传授优先的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尽管学生由此可以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但主体性、创造性却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去协调好引导与传授的关系呢?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以下六个方面阐述了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课堂上去协调好引导与传授的关系:

1.美术的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2.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3.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4.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5.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6.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新课程改革,如春风沐浴般清洗着我们教育者的大脑,给我们带来了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理论是模式化的,但教学方法是灵活的,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摸索,去探讨,通过教学实践去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新理念。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中,每门课目都有它的独特性,但它们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教书育人。一个健康的人就是一个快乐的人。在备课时在上完一节课后,教师应该要问自己,这节课能带给他们快乐吗?他们得到快乐了吗?一个人只有快乐着,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一个健康的人才能更好的展开他的学习与工作。所以我们的美术课应该是给学生带来快乐,而这种快乐是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快乐,是得到成就感的一种愉悦,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又如何在快乐中传授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所以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路始终围绕着“体验快乐”这个中心,这个思路支持着教师其它的教学行为。那如何去实现这个教学思路呢?首先就是要熟悉教材的指导思想、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大纲的总体思想指导下理解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是作为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拓展,使教学内容能在“体验快乐”这个中心思路上得以展开,进行教学实践。以下通过一个案例来阐述这“快乐美术”的教学理念。九年级的两节色彩课《美丽的静物》《美丽的风景》中,教师在教材的编辑指导思想下和“体验快乐”这个中心思路上,对授课的内容进行了改动。本课的编辑指导思想是“以学生能学会如何欣赏色彩,并且掌握几种色彩绘画语言为学习重点,在实践中表现自己对风景、静物的独特感受和对色彩的理解,不以具象绘画为目标,更不能以像或不像作为评价的标准。”重点是“能理解色调对情感的影响作用,通过欣赏和动手实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现能力和动手能力。”难点是“通过色彩表达内心的感受”。在理解了本课的指导思想下,采用“快乐美术”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色彩以及色彩知识,对课堂内容上采用“避重就轻”,避开“技法”练习,技法练习有难度同时过程比较泛味,学生很可能会从热情转变到厌学,因为技法的掌握是在不断的失败中得到的,学生会因为受挫无成就感而导致厌学的情绪,那么本课就难以展开下去。为此本课可分为三个阶段:无序有序有形。

(1)无序,就是“涂鸦”,通过无形无目的无拘束的“乱画”,锻炼学生的“大胆”,熟悉材料工具的性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色彩心理学的知识。实践中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涂鸦”的方式,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心情上的释放,“无意”中又学到了知识。这一点老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2)有序,有秩序有意识分割空间,在各个空间中填上色彩。这一步是要让学生知道色彩的神奇,点燃他们的好奇心,难度上学生也是能接受的了。兴趣只能让他们愿意学。而有了好奇心就会让他们主动去探讨。这一步老师要在恰当的机会传授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上去。

(3)有形,描绘简单的有形状的物体,如简单的静物与风景。鼓励学生在原有的生活体验上能大胆的想象与创造。从而最终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创新艺术教育范文第5篇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最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壁垒直接震撼人们的心灵,因此,它更应是情感的艺术。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托尔斯泰也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表达情感并感染大众,而优美的音乐主要是通过优美的旋律来感人的。优美的旋律通过歌词的直接引导,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从而进一步达到提高审美素质的目的。由于音乐旋律在个体鉴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每首歌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基调,如亲切、自豪、神往、风趣、热情奔放或天真活泼。对于这些独特的情感基调,一定要抓住它们的特点,然后形成联想构成画面,再在审美之中产生相应的联想记忆。这种记忆体现在心理结构之中,并形成音乐的心理图式,运用这种心理图式可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我们聆听《十五的月亮》那种温柔、令人陶醉的旋律,会唤起崇敬战士的情感;又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那质朴自然、富于想象的歌词,从容舒展、节奏自由、回环起伏、清新优美。具有云南特色的旋律,使学生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因此,通过培养学生不断地聆听、欣赏和熏陶,优美动听的旋律一旦化为想象力,同样会形成对低级趣味的音乐旋律进行排斥和否定的力量,形成正确的心理情感和兴趣。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浓厚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发明的前提,只有创新意识强的人,才可能对每件事物进行思考,并设法改进它。只有不断改进,才可能有创造发明。因此,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意识潜于每个人的头脑之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在于激发他们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创新思维不断地在脑海中闪现。那么,怎样做才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看书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看书时,要求学生对课本中所述事物问三个问题:第一,事物为什么处于这种状态?第二,事物这种状态有缺陷吗?第三,事物的这种缺陷怎样弥补?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思考,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多思考。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懂得创造,因为艺术就是创造,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是独创新颖,不可重复。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可随机应变,思维开阔,不局限于某种形式,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以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音乐创作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一个四小节的音乐动机,让学生动手、动脑创编音乐旋律,每个学生积极开拓思维,在这一思考、分析、比较、判断的过程中,促进了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当编出各种不同的旋律后,让他们唱一唱、奏一奏,再议一议,哪一条最好听,最具终止感。通过分析,训练了学生集中性的思维能力,这样长期训练的结果是大大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进而通过学生的勤于思考发展到善于思考来达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稳定学生的创新心理

所谓创新心理,是一种勇于探索、勇于开拓、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心理;是一种敢于走前人没有走的路、敢于挖掘前人没挖掘的真理、敢于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的进取心理。所以在教书育人方面,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和勇于战胜困难,而且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稳定学生创新心理。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开拓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会经常遇到一些困难,如乐理知识记不住,好的方法掌握不了,和声习题做不出来,不会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等。有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就缩手缩脚,甚至产生退却心理。作为教师,既要启发他们去解决问题,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特别是在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中,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习题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教师应采用以“激励为主”的方法,在关键时刻,教师哪怕是说一句“我相信你能解决”的话,都能给学生力量,给他们增添信心。这样他们就会从书本上、从同学那里、从一切可能达到的途径中找出克服困难的办法,学生的创新心理也自然得以稳定。

四、磨练学生意志,打造学生创新毅力

创新活动是人类一种最伟大最艰辛的劳动,历史上每项发明创造都包含着发明者的心血和汗水。为了一项研究,有的花费了一辈子的精力,也有的不惜自己的生命,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去奋斗、去拼搏。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历经几十年才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就是一个典型的(转第47页)(接第52页)例子。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因此,磨练意志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磨练学生意志?笔者认为:找出学生薄弱环节,才能打造学生创新毅力。如和声教学,为旋律编配和声是学生之弱势,教师应有意多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一个个排除,运用不同的方法,编配丰富的旋律,然后通过钢琴演奏、声部演唱,使学生感受实际音响效果。对和声配置所欠缺的地方,再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修改。这样,学生就有了自己最圆满的答案,对学生而言,攻克了一道难关,也就是一次创新活动的尝试。在创新尝试中,学生既经历了艰辛,又品尝了苦尽甘来的滋味。通过不断地磨练,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五、鼓励学生善于动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为社会提供新的精神和物质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集思维与现实,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展现,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着重体现在动手与音乐活动上。

音乐实践包括创作、表演、欣赏三大环节。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主动寻求和创作符合自己审美意愿的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乐谱变为生动的音响,必须通过演唱者、演奏者的表演活动。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融汇了表演者的心血和对音乐的再创造,即音乐的“二度创造”。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活动,采用“多实践、快反馈”的方法,开展班级演唱会、学校歌唱擂台赛,社会文艺演出等,学生有了从小舞台到大舞台的锻炼机会,通过开展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快速反应方式,让学生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只有通过创作、演唱、演奏、表演这些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学生才会发现自己知识的贫乏,才会体会到知识运用是否灵活,他们从中真正领悟到:只有发奋学习,才能充实自己;只有善于动手参与,才能改进和完善实际能力;只有不断改进,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知识比被动接收知识,记忆得更深刻、更牢固。

现今,创新教育的提出与实施,已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前景,作为音乐教师,应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积极探索有效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投入到创新中去,大胆实践和探索,去寻求一种全新的适合自身及学生特点的教学之路,这样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周懿《论创新素质教育》.原载于《三湘高校论坛》。

[2]王家强《刍议音乐教学的创造性原则》.原载于《中小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