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实践教育

创新实践教育范文精选

创新实践教育

创新实践教育范文第1篇

内容提要:一个健康的人就是一个快乐的人。在备课时在上完一节课后,教师应该要问自己,这节课能带给他们快乐吗?他们得到快乐了吗?一个人只有快乐着,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一个健康的人才能更好的展开他的学习与工作。通过调查,绝大部份人在孩提时代,对绘画有着天性的喜好,然而到了中学阶段,这种天性的喜好已经不存在。从孩提时代的天马行空充满想象的涂抹到中学阶段提着笔不知要画什么的这种巨大的变化,使我们感到艺术教育的悲哀,我们没有推动他们的想象力反而是压制了他们的想象力,这种现象必然是我们教育者的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论据,阐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而事实依据是以美国的艺术教育的发展作为背景,“美国人为何如此的重视艺术学科?是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决定了美国人的教育战略”。而论点是提出我国的艺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从而提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如何让学生体验快乐”。

一、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少的一门学科

艺术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可以给人具备更高的情操,可以使人更充满着活力和想象力,在当今天社会,学科之间的整合,各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俞加的紧密。在美国中小学校的课程中,艺术课程现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1994年3月,克林顿总统签署题为《美国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教育改革法案,法案首次把艺术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使艺术成为与英语、数学、历史、政治和地理、科学同等重要的学科。美国人为何如此的重视艺术学科?是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决定了美国人的教育战略。20世纪50年代在空间技术的竞争中,为了抢先把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美国和苏联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957年前苏联抢先发射成功第一颗卫星,开创了人类星际发展的历史。美国人大吃一惊,奋起直追,但还落后了83天。美国感到异常耻辱,10年后,经过认真反省,教育家认为:美国的科学教育是先进的,但艺术教育落后,两国科技人员不同的文化艺术素质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为了研究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美国人创立了《零点计划》项目,20年过去了,投入了上亿美元,出版了几十本专著,上千篇论文,在一百多个公立和私立学校做实验。现美国人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具有七种以上的智能:1、数理逻辑分析智能;2、语言技巧智能;3、音乐智能;4、身体运动智能;5、空间位置智能;6、人际关系智能;7、认识自己智能。认为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七种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而艺术学科也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学科。

中学美术学科作为艺术课程的一部份,在中学阶段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美术课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发展不可少的。中学生是一个人从幼儿到成年的转型阶段,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想象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对翅膀,而如今中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重负下,已越来越丧失了这样的能力,作为教育者不得不冷静的思索现有的教育体制,本着对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未来负责的前提下,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艺术教育。

二、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问题

通过调查,绝大部份人在孩提时代,对绘画有着天性的喜好,然而到了中学阶段,这种天性的喜好已经不存在。从孩提时代的天马行空充满想象的涂抹到中学阶段提着笔不知要画什么的这种巨大的变化,使我们感到艺术教育的悲哀,我们没有推动他们的想象力反而是压制了他们的想象力,这种现象必然是我们教育者的问题,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在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方法采用等诸多方面仍然还有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经过了三年的新课改,虽然在理念上有了更完善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但作为教师有没有将先进的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还是换汤不换药,用老教法上新教材呢?从教育的内涵上看,第一、引导;第二、传授。目前中国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是以传授优先的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尽管学生由此可以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但主体性、创造性却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去协调好引导与传授的关系呢?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以下六个方面阐述了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课堂上去协调好引导与传授的关系:

1.美术的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2.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3.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4.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5.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6.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新课程改革,如春风沐浴般清洗着我们教育者的大脑,给我们带来了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理论是模式化的,但教学方法是灵活的,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摸索,去探讨,通过教学实践去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新理念。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中,每门课目都有它的独特性,但它们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教书育人。一个健康的人就是一个快乐的人。在备课时在上完一节课后,教师应该要问自己,这节课能带给他们快乐吗?他们得到快乐了吗?一个人只有快乐着,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一个健康的人才能更好的展开他的学习与工作。所以我们的美术课应该是给学生带来快乐,而这种快乐是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快乐,是得到成就感的一种愉悦,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又如何在快乐中传授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所以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路始终围绕着“体验快乐”这个中心,这个思路支持着教师其它的教学行为。那如何去实现这个教学思路呢?首先就是要熟悉教材的指导思想、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大纲的总体思想指导下理解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是作为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拓展,使教学内容能在“体验快乐”这个中心思路上得以展开,进行教学实践。以下通过一个案例来阐述这“快乐美术”的教学理念。九年级的两节色彩课《美丽的静物》《美丽的风景》中,教师在教材的编辑指导思想下和“体验快乐”这个中心思路上,对授课的内容进行了改动。本课的编辑指导思想是“以学生能学会如何欣赏色彩,并且掌握几种色彩绘画语言为学习重点,在实践中表现自己对风景、静物的独特感受和对色彩的理解,不以具象绘画为目标,更不能以像或不像作为评价的标准。”重点是“能理解色调对情感的影响作用,通过欣赏和动手实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现能力和动手能力。”难点是“通过色彩表达内心的感受”。在理解了本课的指导思想下,采用“快乐美术”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色彩以及色彩知识,对课堂内容上采用“避重就轻”,避开“技法”练习,技法练习有难度同时过程比较泛味,学生很可能会从热情转变到厌学,因为技法的掌握是在不断的失败中得到的,学生会因为受挫无成就感而导致厌学的情绪,那么本课就难以展开下去。为此本课可分为三个阶段:无序有序有形。

(1)无序,就是“涂鸦”,通过无形无目的无拘束的“乱画”,锻炼学生的“大胆”,熟悉材料工具的性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色彩心理学的知识。实践中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涂鸦”的方式,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心情上的释放,“无意”中又学到了知识。这一点老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2)有序,有秩序有意识分割空间,在各个空间中填上色彩。这一步是要让学生知道色彩的神奇,点燃他们的好奇心,难度上学生也是能接受的了。兴趣只能让他们愿意学。而有了好奇心就会让他们主动去探讨。这一步老师要在恰当的机会传授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上去。

(3)有形,描绘简单的有形状的物体,如简单的静物与风景。鼓励学生在原有的生活体验上能大胆的想象与创造。从而最终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创新实践教育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空间,使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我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创新平台,本文主要阐述了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在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以及如何实施的具体情况。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责无旁贷,下面我结合自己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浅谈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现。

创新能力培养是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任务之一。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以探究性活动为载体,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认识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探讨能力,培养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及发展个性特长,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多种多样,我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是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1.通过做“趣味化学”实验,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自身的特点,老师只有把实践与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新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实践中产生。老师讲述有关生活、社会与化学的联系话题,而后教师和学生配合变“化学魔术”.根据安全、简易、新奇和学生实际,选择“魔棒点灯”、“吹气生火”、“空瓶发烟”、“茶变墨水”、“滴水生烟”“烧不坏的手帕”、“水下蜡烛”等节目,变幻莫测的化学魔术不仅能使学生大开眼界,而且从师生的介绍中懂得了科学道理.学生亲自动手做趣味化学实验,如“彩色温度计的制作”、“水中花园”“喷雾作画”、“一触即发”、“自动长毛的鸭子”、“防火布”“大飞泡”等实验,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提高了动手能力。还有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的小制作和小化工产品.如自制肥皂、自制气水、除去衣服上的各种斑迹、配制去墨灵、冰箱除臭剂,粘蝇纸等.自制这些小产品,经济实用、简单易行,易激发学生的热情.

2.重视课外延伸,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大大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活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探究问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例如(1)开展“饮水与健康”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饮水与健康,水的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由于大气污染,工业废水排放,农药化肥污染,核泄露,管道腐蚀,自来水加氯、加沉淀剂等,使得人们对饮水的问题产生了困惑与恐慌。我们该到何处去寻找清澈、洁净能够而又健康的水?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采集水样,分组实验,分析讨论,撰写论文(2)开展“空气污染质量调查”。通过对大气的监测,演示讲解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使用大气采样器亲至现场采样,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当时空气的质量等级,进一步分析讨论,撰写环保论文.(3)废电池的回收研究项目,通过网上浏览查找资料,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的能源以及回收废电池的意义.也可让学生有创意的提出废电池各部分的再利用方法,自主研究.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进行实验,要求操作严谨,观察仔细,记录详尽.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撰写成文.

3.利用化学科的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习题是学生运用已获取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独立设计、操作、记录、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结论.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一种途径.为此我校设立了三.一活动室,即一个实验原理加上一个实验方案得到一个实验结论,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学生可以自行择题,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活动指导.例如在学习卤族元素时,布置学生一个实验习题:“探究氯水的成份”,首先要求学生课前设计实验方案,并简述方案的设计思想.然后,让学生交流设计方案和设计思想,并进行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在这一活动程中,学生实现了由已知信息加工变异出新颖信息,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实验技能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4.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学习者来说充满疑问的情境,在趣味化学活动中,我注重设疑,把学生置于未知问题气氛中,如老师提出一个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又会提出新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动态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敢于展开自己的思想观点,开展热烈讨论,进而催生新的思想,探索新的知识。我在和学生的趣味化学活动中曾演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让每个同学都看到,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过几分钟,让学生们看到了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

针对此现象我提问,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谁能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讨论十分热烈,提出如下几种假设: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此时,我针对假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用洁净烧杯C配好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观察现象。

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4.把B烧杯的浓氨水滴入C烧杯中,观察现象。

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由问题引出创造性假设,进行实验探究,最后达成共识,得到正确结论。

创新实践教育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实践活动情境,设计开放性的实践问题,能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地获取数学知识和研究数学的方法,学会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其中最关键的是需要一批富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要从小开始逐步培养。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思维的学科,它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因此,数学实践活动能够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谓数学实践活动,即数学理论+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形式,是抽象的数学理论内容的载体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数学实践活动的条件,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充分不断的提高。

一、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大脑思维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学生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二、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智力迅速发展时期,可塑性很大,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培养其思维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图示、实物、模型、教具和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实践条件,多采用直观性教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先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从中得到感性认识,再通过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记住教师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公式、性质等知识的现成的解释。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三、挖掘生活元素丰富实践内容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学生所学的数学贴近生活,学起来没有压力,学生会更有兴趣,更有信心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由实践而来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其能更好的寻找到解题途径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知识点或单元知识体系中的“生活元素”,丰富实践内容,尽量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类生活化场景或问题情景加以呈现,学生根据表象启发思维,做到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实际运用与生活不分开。学生经常实践就能悟出数学的真谛,学习数学就会轻松愉快,就会体会到

“数学好玩”,学习数学就象“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使学生达到乐此不彼的至高思维境界。

四、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直观性教学和动手实践情境都能直接刺激学生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性质和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等知识点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形象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轻轻松松的学到知识。在教学实践活动情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发现问题,把学生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五、设计开放性的实践问题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实践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器人竞赛;机器人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互促模式

0引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社会创新进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与应用,以机器人技术为基础的机器人创新实践教育在国内高校得到广泛发展,其学科交叉、紧跟前沿的特点获得了科研领域、教学领域甚至创投领域的关注。机器人创新实践教育不仅培养了青年学生的科创兴趣、综合素质、学科能力,也为机器人产业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储备人才,尤其是创新创业人才。机器人实践教育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机器人竞赛。机器人竞赛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为智能硬件领域培养了大批卓越的工程师、创业企业家。一项针对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CURC)参赛者毕业后创业情况的调研显示,参赛队员创立机器人企业达160家,创业人数600人,实现就业岗位新增16000人。目前,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包含ROBOCON,ROBOMASTER、ROBOTAC和机器人创业赛四项赛事。吴振宇等学者认为,加强高校机器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正逐步成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较为重要的切入口之一。王旭认为机器人实践基地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独特方式,是传授知识、塑造理想、提升技能、完善品格的良好平台。二者都认可了机器人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但仍需要继续深入剖析二者的内在联系。本文将对机器人实践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其中的机理实现进行分析研究。

1机器人实践教育的特点

我国高校主要以机器人竞赛为载体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主要做法有开设创新类课程,成立教师指导团队,鼓励科创类基地协会组织建设,组织承办科技创新比赛。机器人实践教育过程具有综合性、协作性、多元性的特点。

1.1综合性

机器人实践教育项目的综合性体现在其涉及的技术领域范围较为广泛,产品开发的复杂性要求团队具有全面的知识能力,一个能落地完成的机器人项目,往往对机械结构、加工装配、嵌入式系统、传感技术、编程算法等多个专业领域都有着过硬的技术要求。团队成员需要各司其职,并且进行整体方案的综合设计,推进过程中不断调整修改才能完成设计目标。

1.2协作性

机器人实践教育项目的协作性是由其技术的综合性延伸而来的,正是由于机器人团队内部的专业分工需求,职责分明的各成员不仅要做好分内的任务,也需要和团队成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并且在技术上顺利达成前后承接,减少可能的失误。

1.3多元性

机器人实践教育项目的多元性指在成员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团队可以探索出多种方案来实现机器人项目的成功运行。在同一不变的目标下,对于任一环节中机构、零部件、传感器、控制器或线路选择的调整,都意味着设计的技术功能出现了新变动,而开发者也可以探索出新思路来达到目标。

2“机器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互促模式

机器人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相通的逻辑特点,多年的实践也验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提出“机器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其互促模式构建如图1“机器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互促模式所示。

2.1逻辑层面

2.1.1逻辑起点。机器人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相同的,都是从一个或宏观或微观的问题、需求开始,提出问题、发现痛点。它们都是引导学生观察他人、观察社会,发现现实的、客观的问题,而不是凭空想象的。2.1.2逻辑过程。基于问题和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以产品或服务的方式制定解决方案,一般采取设计思维、精益创业等方法,结合自身的调研、资源来设计方案。而机器人实践教育由其专业特点指定了解决此问题是设计一款机器人作为基础和工具。确定方案后,组建团队、投入资源,形成初代产品。此时的产品往往是问题很多的,需要进行N次迭代方案,再提升团队、再投入资源,循环上升。2.1.3逻辑终点。机器人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终点有所不同,因此决定了二者的最终产品形式是不同的。前者的终点往往是一两台机器人原型,能实现任务、参与竞赛、完成作业即可。而后者走得更远,会孵化公司、引入融资、参与市场竞争等。反过来思考,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对市场、产业、用户的关注,可以优化机器人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

2.2教学模式

机器人实践教育基本遵循这样的模式:“学生社团+基础实验+实训+竞赛”四位一体。机器人课程教育是集理论知识学习、软件编程调试、机器构件设计制作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基于这一特点,机器人专业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老师的知识输出、学生的被动接受、课堂的实验和试卷考核上。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形成一体化的教学体系,真正将学生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中的跨专业交流能力。在机器人实践教学方面,北京科技大学于2001年成立的MEI机器人团队走在了前列。它是一支致力于竞技机器人设计制作的多院系、多学科交叉的学生技术团队。学校为机器人队提供了充分的实验场地,同时也提供了专业的指导教师、丰富的设备资源,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及竞赛技巧。每年招新正式队员和预备队员后,预备队员会由机器人队优秀队员进行培训,形成互助提升机制。机器人实践基地建立了多个实验室,包括各类专业与方向,且面向全校全天开放,在学校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

2.3实践意义

2.3.1有利于跨学科交流,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构建,其结果容易导致学生困在僵化的应试教育体制内,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机器人创新项目通过涉及多方面专业技术的完整项目,充分调动不同学科之间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其更好地适应小组化学习和合作。机器人实践教育模式在竞赛过程中深化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增长了相关学科知识的见识,协作备赛也增强了他们“团结一致办大事”的集体意识和“坚持到底不服输”的集体情怀。2.3.2有利于磨炼意志品质,形成创新思维。机器人项目的开发周期长,过程复杂,层层推进,能够让学生感受完整的项目推进过程,促进其克服困难的恒心和信心,牵引学生步步登高,充分激发其创造创新的激情,进而提高自主设计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在机器人实践基地的锻炼,已经形成了“不将就,要讲究”的做事原则,以及“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为后续投身于创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吃苦耐劳的精神、个人的综合素质都是创业者素质的重要构成。2.3.3多年创业实践验证互促模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机器人实践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创业者对此深感感触。北京极智嘉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陈曦,认为在社团让他对机器人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机器人竞赛的经历为之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深圳奇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梁哲认为在机器人队最大的收获,一是可以将兴趣深化为专业;二是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收获友情,提高能力。北京因时科技公司创始人蔡颖鹏认为,机器人大赛除了让个人技术得到提升,最重要的是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了足以支撑创业的信任。

3“机器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发展建议

机器人实践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已被理论和实践证明,如何将此教育模式的作用发挥得更好,如何培养更多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人物,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3.1强化四个“面向”,提升“机器人-创新创业”实践

模式的目标和使命感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作为机器人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创业教育者,必须有更强的使命感,肩负起历史责任,将“机器人-创新创业”教育与四个“面向”结合起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只有这样,才能让机器人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高的发展目标、更强劲的使命感。

3.2发挥创新创业教育新动能,利用校企平台深化协同育人合作内涵

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利他精神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在机器人实践时关注企业、行业的需求。校企双方可以共建实践孵化平台,企业为学生提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习平台,学生为其提供优质的创新思维,进而实现校企双赢。也可以针对企业需求,鼓励学生自行组队,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解决方案,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积累项目经验、实践经验、创业意识。

3.3组建双轨道教师团队,提高培育创业能力

机器人涉及多种关键技术,要求老师在机械制造、自动化等多个领域有所造诣。单纯地采用某个专业的任课老师进行授课难以对机器人技术讲解融会贯通,尤其是利用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方面指导能力不足。加强“双导师”队伍的建设,鼓励校内教师前往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进驻企业参与具体工程项目以及进行挂职锻炼等,邀请企业资深员工担任学生的实习导师,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教育两方面对学生进行高效指导,从而提升教师团队、学生、企业的创新能力及知识融合。

参考文献

[1]吴振宇,刘禹彤,冯林,等.机器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06):192-195.

[2]王旭.中国机器人竞赛20年:技术、教育与未来工程师[J].前沿科学,2020,14(3):66-71.

[3]王旭.以机器人实践基地为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J].2020,(16):176-177.

[4]曹江中,戴青云,何家峰,等.产学研背景下工科院校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287-290.

创新实践教育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三个课堂”学风建设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当前高校内的学风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在分析创新教育与学风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教育带动学风建设的尝试性观点,并对本校“三个课堂”创新教育活动带动学风建设的情况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当前高校内的教风、学风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教师职业意识淡薄、教学方法陈旧,在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中徘徊不定,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扭转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很多高校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教学纪律来规范教师、学生的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教师、学生成为了学校管理监督的对象,从而影响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教风和学风状况的改善不能起到持久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本校在“三个课堂”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的一些思路和做法,探索学风建设的新途径。

创新教育是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活动以及创新培养模式等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称,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学风建设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创新教育来带动学风建设是一项新的尝试。

一、创新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创新教育是综合性、全面性的教育,它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无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创新潜能引发出来,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的思想。当前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而在高校的教育实践中,学风建设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既需要聪明才智、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更需要正确而适度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毅力以及完美的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所以,在培养品德高尚、意志坚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方面,非智力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创新教育离不开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众所周知,学风建设的重点正是在于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创新教育与学风建设是紧密结合的,前者促进后者的建设效果,而后者影响前者的实施效果,通过创新教育来带动学风建设是一条既可行又易操作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创新教育改善的“学风”,将是持久的和稳固的。

二、“第一课堂”创新教育

“第一课堂”创新教育主要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当前,高等教育的主渠道依然是课堂教学,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法的更新决定了教育内容的更新,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教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会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我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本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国家、省级的各类师资培训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去短期进修,参加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支持创新方法领域的重点任务项目——“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在高等学校教学创新中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等,开阔教师的视野,更新其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同时,在校内组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以及不同主题的教学研讨与教学观摩活动,增加教师间的学习交流,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师将各种先进知识、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全面、细致、生动地传授给学生,用优良的教风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身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创造和传播知识,更要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学生。我校传承老工科院校“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优良教风,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师德教育机制,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每位教师都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从科学知识、思想情感、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努力以其自身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做到教书育人。因此,“第一课堂”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使教师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风,同时也促进了学风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第二课堂”创新教育

“第二课堂”创新教育即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该活动与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因此,我校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及各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实验室等资源条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活动,如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课外科研立项、专家讲座、科技论文报告会及科技节等这类大众性、普及性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科技创新、探索性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整体化知识的消化吸收,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我校还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教育活动的保障机制,在资金、设备、场地和指导教师等方面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制定了教师及学生的奖励政策和激励措施,积极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动漫设计、外语演讲等国家和省级学生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与潜能,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我校还利用“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实施高校的有力条件,组织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地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情操、诚信意识、互助合作等精神文明教育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推动了良好学风的养成。来源于/

四、“第三课堂”创新教育

“第三课堂”创新教育即社会实践,它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进一步拓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社会实践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它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社会实践使学生真正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而社会生活正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良好环境,对磨练学生意志、修炼其品行、锻炼其能力、提高其素质,促使学风的转变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校精心安排“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了稳定的实践基地,通过学习、讨论、调查和实践等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实现课外教学与课内教学的有机融合,达到心理素质与意志力的共生相长,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共同提升。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锤炼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作风。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还有助于学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培养与人相处的合作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五、培养模式的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必须满足国家发展战略转变的需要,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重复、教学内容单一、教材陈旧等问题,这就直接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能动性下降,从而影响到学风建设。考虑到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校根据行业需求、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我校的总体定位与办学指导思想,经过认真探索和反复论证,按照“社会需求调研—培养目标论证—资源条件分析—国内同类专业比较—专家论证评审”等程序重新修订培养计划,创新培养模式,推出了体现“一心”(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二优”(优化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三强”(强化工程教育、强化专业教育和强化个性培养)和“四结合”(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共性要求与尊重个性相结合、工程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及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等现代教育理念、特色鲜明、科学实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创新知识体系,灵活务实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在强化工程教育、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育人观念的创新,为学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使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得到了提高。

六、结束语

学风是高等学校育人的文化环境,是校风的重要方面。学风建设涉及到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需要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将创新教育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及管理过程中系统考虑,统筹规划,采取灵活、务实、积极有效的措施去不断探索与实践,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不断改善学风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于化东.地方高校如何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考.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S1).

[2]李明良,曾方.创新教育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