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第1篇

(湖北科技学院,咸宁 437000)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ning 437000,China)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育层面上有其一致性,人文素质教育能有效弥补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本身可以成为创新创业的实践对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非但不能摒弃人文素质教育,相反,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he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inks that they have consistency in quality education level,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compensate for the lack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he content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itself can be the practice targe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an not abando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n the contrary,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are inseparable.

关键词 : 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文化产业

Key words: humanistic educatio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ultural industrie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75-03

0 引言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研究的重点。这一趋势无疑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紧密相关,是知识经济兴起的直接表现,也是党中央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战略的直接回应。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点有一定的狭隘性,人们似乎有意无意的认为:创新创业与发明创造有关,与自然科学素质有关,人文素质教育于是在不知不觉中遭到了嫌弃与冷落。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深入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践,我们就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非但不能摒弃人文素质教育,相反,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1 在素质培育层面上,创新创业与人文素质有其一致性

所谓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条件基础上,经过环境影响和后天教育,内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文素质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结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等较为稳定的内在品质,而最终目的则是“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1]

所谓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新与创业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创新为“里”,意味着不拘现状,勇于开拓、乐于尝试的精神与态度,意味着思维层面的创造,而创业为“表”,意味着实践层面的创造,是创新的体现与落实。

不难看出,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创新、创造、创业”等素质,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深入发展的时代产物。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决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精英教育,而是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全程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一种素质教育。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并以受教育者的首创与冒险精神、创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等提升为教育指向,从而使素质教育的时代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升华、更加与时俱进;另一方面,素质教育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更加具有明确性、更加具有实操性、更加具有创新性。”[2]

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其一致性——它们都意味着对素质的培育,都可以理解为素质教育的构成。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国务院于1999年6月13日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与人文素质均纳入到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中,可说不为无因。

而且,更进一步,我们不难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对受教育者素质的培育在内容上与人文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交叉之处,甚至,人文素质本身就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根基之一。有研究者认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必然具备主动性、灵活性、质疑性、新颖性、自信心、坚韧力、独立性、想象力、洞察力、严密性等特征,必然拥有敢为人先,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自立、自治、自强,锐意进取,依靠自己和所掌握的知识开创新的事业的品质。那么,这些品质能从何处获得?不难看出,人文素质教育正是这样的一个途径,因为它正是要锻造人的品质,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等关系。

不难看出,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表现在其特有的素质上,而这些素质绝大部分均是人文素质的内容。只不过从逻辑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从教育的功利目的而言,其成功标准体现为创新行为的出现,创业实践的成功,表现为一种短期行为。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表现为素质的养成,是一种长期行为。而且,在人们心目中,创新创业教育似乎更多的于科学素质有关,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两个概念似乎更加泾渭分明,不相往来了。

2 人文素质能有效弥补创新创业的不足

正如前文所述,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必然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自20世纪以来兴起的科技革命有其根本缺陷——它在无形中助长了重科学、轻人文,重自然、轻社会的倾向,导致了现代人在精神发展、人格发育中的种种缺失。另外,创新创业教育意味着对市场经济的拥抱,而市场经济固然在资源配置、快速反应上有诸多优势,但也同样容易导致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发生种种不良变化,其具体表现即为重物质、轻理想,重个体、轻集体,重利益,轻道德。在西方现代社会中,一些思想家对此尤为忧心,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法兰克福学派就认为西方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的“工具理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这使得人开始被工具化对待,人因此出现了“异化”。中国的学者对此也有相当认识,如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就认为当前的教育存在名为“五荒五疏”的弊端,即: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其结果是人们社会责任感之“荒”。[3]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创新创业教育显出了它的不足——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上看,这其实是一种素质发展的不均衡,是智、劳的一味倾斜和独大,而德、体、美则相对萎缩。为此,唯有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发展人文素质教育,让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实现互补,人才能建立更为完美的人格人性,才能实现与自然、社会进一步的和谐,才能进一步地发挥出创新创业的潜力。

事实上,人文素质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不仅是弥补其缺陷,还能促进其发展。市场经济的出现固然会导致重物质轻理想,重个体轻集体,重利益轻道德等倾向的出现,但这是由市场经济本身并不能分辨善恶,其形成本身与人的利己欲求的特性所导致的,然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价值活动,本身的建立也在一定的道德基础之上,因此对人的道德素质也有种种要求。市场经济理论的鼻祖之一的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艺术中便认为“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感、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规范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就必须拥有的。”马克思也认为“流通流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马克思虽然用边沁这位著名的英国功利主义代表人物的名字来说明市场经济的基础是自利,但他认为自利性的交换会导致共同利益的生成,至于市场经济对自由、平等、所有权的尊重更是其积极性之所在了。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彼此尊重、诚实守信、平等互利、公平竞争就成为了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只有遵守这样的道德规定,市场经济才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4]只不过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法制建设的不全面、道德素质教育的不完善往往放大了市场经济的黑暗面而已。毕竟,道德素质作为一种调节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是否成为一个群体内所有成员所默认的约定和规则,在于群体成员对它是真心认同还是阳奉阴违。而这一状况的改变,最终的落脚处便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充分实施、对人文精神的深刻认同与全面实践。

3 人文素质的内容本身可以成为创新创业的实践对象

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文化,然而在当前文化也是可以产业化并成为创新创业的实践对象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将文化产业建设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那么,何谓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文化产业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而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则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认为“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然而,随着当前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人们开始意识到,将文化产业简单理解为“将历史文化或者民俗、道德等内涵文化直接进行商业化运作的产业”是一种极为片面的行为,文化产业与其他各个产业不同的核心要素在于其产品的创意价值和精神价值,其价值生产依赖于主体的人文素质和创造力,而不是象其它产业那样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5]事实上,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直接被理解为“创意产业”,如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便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6]

不难看出,文化创意产业实践本身便是一种典型的创新创业活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人的创造力的产生及其发挥,这无疑是创新,而文化创意产业的最终成功在于创造力的市场化,这无疑又是创业行为。事实上,当前在中国文化产业的成功例子可谓是比比皆是。如2013年春节的《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这部片子源自于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这一热门真人秀节目,该节目的策划团队在节目热播之后,敏锐地意识到了其中的商机,决定将其搬上电影银幕。据说,这部电影上映后,影评人一度愤怒异常,认为“这还是电影吗?”然而,就是这么一部身份可疑的电影,频频刷新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首日票房9167万,7天内过4.6亿,刷新中国2D电影首周票房纪录,12天后,票房达到6亿。然而,该片2013年11月才立项,拍摄不到5天,预算成本仅为5000万。这种成功,显然是创新思维、创意产业的成功。

事实上,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早就指出,当前我们的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消费社会,一个影像社会,人们的消费对商品文化价值的注重更超过其使用价值,所谓的品牌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概念。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对象中文化产业是一个重要组成,而这也为人文素质教育留下了空间。

参考文献:

[1]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概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87.

[2]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

[3]杨叔子.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新华文摘,1996(5).

[4]陈剑.市场经济与道德调节[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4(2).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自主创新 奇瑞公司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怎样变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和谋略性问题的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竞争日益加剧,目标市场变得日益难以琢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拥有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获取丰厚利润。建立核心能力所需的要素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各部门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共同追求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是拥有核心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来源于自主的研究开发基础上的创新;二是来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并不是不要引进技术,而是要加强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于1997年成立,至2003年已全部完成一期至二期投资建设,现已经形成年产40万台发动机和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前两期工程都拥有各自的轿车生产四大工艺,即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此外还包括两个发动机厂、一个变速箱厂。紧接着三期工程也正式破土动工,四期、五期工程也在紧张地规划之中。奇瑞经过短暂的发展,已取得瞩目的成绩,其发展战略与企业一贯奉行的自主创新的宗旨密不可分的。

1 注重自主研发

奇瑞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快速建设,滚动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倡导创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公司氛围。就企业行业而言,汽车若没有自主品牌,我国汽车业将永远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汽车企业的依附者。拥有自主品牌,才是支撑起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正道。作为汽车业的企业,搞自主研发要冒很大风险,同时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奇瑞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打破了汽车行业的技术神话,更为自主品牌的成长提供支持。几年来,奇瑞汽车在技术投入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8%,占去了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自主研发以来,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很多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研发投入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有可能失败,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为了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车身部、车型部、底盘部、发动机部、变速箱部、电子电器部、cae部、试验试制部等八大研发部门,深入研究汽车技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年研发投放额达到销售收入的10%~15%。仅2004投入就超过10个亿。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是对其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于一辆车来说,发动机是它的核心部分,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积极涉足核心领域的研究。

在开发的全过程贯彻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即plm思想,使产品紧跟市场要求;建立起3d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环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奇瑞吸引了一批我国汽车研究方面最出色的人才。一方面是重视和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创新。近年来,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很快,“搞自主创新还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自主创新不排斥引进,市场永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准则来选择最实用的技术。奇瑞现已与欧美12家世界一流的轿车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奇瑞的科技人员常年在国际著名的汽车研发部门工作,参与全过程的研发,使奇瑞的技术研发迅速跃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技术和人才资源,既冲破了少数跨国公司对我国自主品牌的技术封锁,又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

2 自主创新成效

2.1 技术成就

奇瑞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获得了260多项专利技术,拥有一支较强的研发队伍,技术创新能力强。2001年奇瑞成为国内主流轿车企业,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2004年成长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支柱企业;2005年奇瑞发动机二发启动及首台发动机点火仪式,实现中国在主要零部件自主研发上“零”的突破。

企业发展战略本身就要求处理好技术研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及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也要注意吸取其他企业失败的教训,更应注意不能照搬照套。奇瑞作为汽车业的后来者,要借鉴已存在的知识为我所用,才能快速发展壮大。借鉴原型车spark用动感的外形设计来抢占市场,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赢得市场,也快速地提高了设计水平。奇瑞独特的开发模式投资不多,不仅有产权,更有知识,实现奇瑞公司的技术积累。奇瑞公司汽车技术开发模式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熟练运用现在世界上的三种资源:一是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二是外国的技术人员,三是模块式供货。中国良好的经济使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正释放出来,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到中国来寻找机会,不少优秀的汽车技术人员也愿意来中国工作。

自主开发企业具有竞争力。产品开发成本比引进外国现成产品技术的成本低。虽然自主开发产品需要高投入,但比购买外国产品技术便宜且自主开发企业使用更大比例的国产设备和材料也是事实,且建设投资成本低。自主开发企业因为掌握产品设计能力和设计确认权,所以也就掌握工艺设计确认权和生产设施建设的控制权。自主开发企业也很可能在若干方面发展出对外国企业的优势。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工业。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由于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只有自主开发产品,中国企业通过学习获得技术能力,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2.2 企业成长

奇瑞的出口销售不仅成绩显著,而且与伊朗skt公司合作实现海外建厂。在进入中东市场后,东南亚、拉美等地区也进入了奇瑞的视线范围。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产品更新换代上,奇瑞公司将每年向市场上推出3~4款新车。车展上的m14跑车、b13的mpv、newcross-over、s16概念车以及面向家庭的中型轿车a15等五款车,展出了代表奇瑞3个系列18款发动机所拥有的出色技术的以3.0v6为主的六款发动机以及cvt自动变速箱,突出自身技术实力。科技部以奇瑞为依托单位建立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显示了科技部对奇瑞的信任、支持和鼓励。

从奇瑞大幅度地提升产能、控制成本及提高市场占有率角度看,奇瑞采取的是成本领先型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奇瑞的一系列市场行为此战略服务。自主研发促发奇瑞采用低价策略,一直凭借较低价格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积极发展壮大。2001年奇瑞风云上市10个月实现产销近3万辆;2002年突破了5万辆,凭借在同类车型中低廉的价格优势进入国内轿车业8强;2004年奇瑞汽车以8.65万辆的销售量排名第10位,占据3.9%的市场份额。

奇瑞汽车在原创技术与品牌塑造上持续不断投入,从而实现其在原创技术基础之上创造一个绝对差异化的汽车品牌企业发展战略。

奇瑞公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主开发,并制造出受到用户欢迎的轿车。通过整合和利用世界资源,奇瑞轿车的研发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反向工程、模仿创新阶段,2002年就进入了正向研发阶段。

用不到10年的时间,从一个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企业,成长为国内乘用车市场前八强,自主开发结合市场需求,其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

3 奇瑞发展经验

在竞争激烈的轿车领域,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相对来说仍缺少技术核心,发展经验不足,在研发上处在由模仿到真正自主的过渡期,国外厂商进驻中国,奇瑞面临更大的挑战。以自主品牌和技术实力为起点,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媒体的注意力,进而扩大奇瑞品牌的知名度。加上能源危机的威胁和小型车的逐步被认可,奇瑞因自主品牌而保持稳定的发展战略。

奇瑞在中国自主品牌匮乏、竞争力不足、加上汽车合资企业带来的技术外溢,技术经济的全球化流动,使我国汽车工业以模仿、创新等方式创建、生产和发展自有品牌汽车的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战略规划,赢得民心,有效结合技术引进替代策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广招人才,重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靠领导的正确指引方向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政府也正积极倡导、扶持自主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创新能力;竞争优势

1.引言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环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逐渐加剧,这就决定了曾经成功的企业经营模式难以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形势的复杂变化迫切要求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迅速形成新的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与工业经济时代不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因素,现代企业只有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创新才能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

先前一些研究人员都更多地将创新作为一个因变量来进行研究,更多地探讨创新影响因素问题,而较少地将其作为一个影响因素(自变量)来加以考查。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已开始将创新与组织绩效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但是,创新等组织因素与商业绩效之间特别是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仍尚未得到充分证实。

2.相关研究评述

自约瑟夫.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开创性地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围绕创新的研究主要沿两个方向展开,一是针对技术创新,侧重技术变革和推广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引入交易费用、制度变迁等概念,针对制度或组织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他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认为:创新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的新的生产函数或要素组合,或指创造性地开发各种要素组合的企业家行为或企业行为。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创新能创造“隔离机制”保护利润和得到利益。创新能确保企业创造和利用他们的能力去支持长期绩效。成功的创新能使外部竞争者难以模仿和确保企业维持竞争优势。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地位和不断更新竞争优势的最佳方法。我国学者李金明认为企业能够保持竞争优势,不仅仅在于企业的各种特质的资源和知识,而保持一种动态的企业创新能力相对更突出和重要。

3.企业创新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就有学者注意到了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创新对企业取得辉煌成就有重要作用。随后的学者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企业需要创新以获得竞争优势以便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成功的企业取决于内部创新能力的开发,创新是企业持续成长,获得长期成功的重要因素,公司如果不能持续追求创新,很快就会被环境变化打败等等。如今,市场变化迅速,知识老化和更新速度日益快速和频繁,在唯有不变就是变化的条件下,变化和动态成了知识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制定新战略和调整新战略以取得并维持竞争优势。基于此,企业在适应动态竞争和市场变化而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创新能力的重大作用更加凸显。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在同一行业的企业所拥有的战略资源是异质的。能产生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在企业资源具有四个特征:珍贵、稀缺、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性。如果企业拥有这些珍贵的稀缺资源,可以利用它们产生有价值的战略,并且这种战略不会被竞争对手模仿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这些资源不能跨公司流动,所以异质性会长期持续。企业拥有的资源包括有形资源、能力、组织文化、专利、商标、信息和知识等等。如果稀少性、价值、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是企业拥有资源的特征,那么这些资源会有利于企业创新,企业也会开发这些资源以获得竞争优势。

4.结论

从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来讲,组织创新能力有助于增强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和将创新性的知识转化为有价值的商业成果的能力。企业不同的创新能力能够形成差异性的竞争优势,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能力更有助于形成企业的短期竞争优势,而技术创新则更有利于形成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这说明,企业在通过创新驱动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应当选择适当的创新战略组合,以保证企业在获取短期利益的前提下不断推进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在风云变化莫测的市场中实现利益最大化,才能真正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Kim,L.The dynamics of Samsung’s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 semiconductor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7,39:86-100.

[2]Kim,L.Crisis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Capability building in catching-up at Hyundai Motor[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8(9):506-521.

[3]Porter ME. 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9,

57(2):137-145.

[4]宋志红,范黎波.模仿、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09):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 知识管理 竞争优势

1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外延

知识管理目前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们通过对国外文献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学者对知识管理也有着不同的理解,而这些不同则引发出知识管理的不同内涵。我们认为企业知识管理就是企业对自身获得吸收与创造利用各种知识资源的行为进行管理的动态过程。目前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包括:显性知识的管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具体又包括:①确保有效知识的可靠性。②促进员工对新知识的有效研究和学习。③从外部获取知识并提高消化整合知识的水

平。④确保新知识在企业内及时扩散,通过企业知识库、互连网、局域网和内控管理系统的平台整合和公开知识。为了加强知识管理,现代企业都建立了信息经理或主管制度,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的宏观要求。知识管理以提高知识活动效率和效益为目的,是提高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的有效方式。因此现代企业知识管理还应该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知识管理的对象还应当包括与知识有关的一系列活动以及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和物的管理。②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因此要促使员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学以致用,经过一定的转化产生企业的新知识。③知识管理要依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好信息基础设施为知识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内在联系

2.1 知识管理能够整合企业技术创新知识,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现在信息技术空前发展,企业可以获得的知识数量和种类增多,知识传播和更新周期加快,要做好企业知识管理,就要做好对知识的整理和分类,通过数字化和知识化将大量无序信息有序化,简化技术创新的过程,各个阶段紧密有序,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技术创新过程流程化。企业技术创新具备有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企业职工与内部外部的交流变得便捷和有效,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技术创新离不开相当数量且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员队伍,而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员不仅希望能便捷的获取知识,而且也希望创新成果和知识得到尊重。因此在企业各部门之间建立起获取、创造、积累、保护、探索知识的机制,对创新人员的业绩进行科学的评估,对知识人才的贡献给予合理的回报,这是企业的最重要的创新环境和机制,有利于调动创新人员的积极性。

2.2 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规避技术创新风险 技术创新必然创造一种新的技术模式和管理运作模式,必然包含了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且受到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技术开发的难易度和职工能力大小影响。知识管理可有效降低这种风险。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知识[2]。企业就应该到客户那里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对知识的收集和整理,以及与客户的沟通,企业可以从市场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依据和参考,减少技术创新方案中的不足,并且可根据市场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创新方案,而不必一定通过企业自身的失败经验中获得知识。知识管理可以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通过构建一个吸收、共享、传承的知识管理体制,使企业管理者可以迅速有效的获得可靠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准确的形成新的思维和理念,最终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2.3 知识管理有利于保持企业技术创新优势 因为知识管理,技术创新最终会从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新技术是能够扩散的,企业可以通过知识管理获取客户的知识,反之亦然。尽管企业可以对自身创造的技术采取足够多的保密手段,但一旦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取得竞争优势形成效益,竞争对手就会扩大资源的投入模仿新技术,从而削减技术领先企业的竞争优势,最好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2010年6月8日凌晨1点,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

WDC10)在旧金山Moscone West会展中心正式开幕。

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在会场上了全新的iPhone第四代手机,型号为iPhone4,随即iphone成为各大手机厂商模仿的对象。在这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持续性的技术创新,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3 知识的统一管理与技术创新

3.1 人是知识管理的重点 美国《快公司》创始人艾伦·韦伯认为:“说到底,新经济并不存在于技术之中,无论这技术代表的是微芯片,还是全球电讯网络——新经济存在于人的头脑里。”[3]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组织团体都是有人组成的,只有人在组织知识管理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积累和发展,增强了知识和能力,组织这个整体才有发展的可能。未来商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未来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创新活动来源于创新型的人才的发展,这对企业管理者和职工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企业家不需要唯命是从的下属,他们需要的是能提出问题并能独当一面的伙伴,管理者更多的工作是沟通和协调,引导员工去思考,促使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也要求了企业员工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较强的信息沟通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精神。

3.2 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1991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Nona-ka)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这两个概念用于表达学习型组织理论,并构建“知识螺旋”模型对组织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进行了描述。[5]在人的知识构成中,隐性知识是绝对的大于显性知识的。而且显性知识便于沟通和共享,也容易被竞争对手获得并加以吸收利用;而隐性知识则蕴藏于人的大脑中,体现为人的信念、价值观和经验,体现在人行为和能力上,不便转化和表述为语言文字,从而不支持信息技术共享。对于企业来说,显性知识的这些特性,使其不易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组织的核心能力只能建立在对隐性知识管理的基础之上。

3.3 对显隐性知识的统一管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既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也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知识重叠的部分实质上是以企业语言文字信息的形式存在,通常表现为企业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这部分知识在企业内部间无障碍的交流,是企业知识的主体。显性知识中独立的部分知识主要以外化的形式存在于企业之中,但可能不被认同而不被重视或不实行。隐性知识中的独立部分就是没有形成公开语言文字的一些惯例和潜规则、员工的个人经验和技能等等。即一个为企业形式化的规定,一个存在于员工的习惯行为中。如果对企业形式化的规定这部分的显性知识进行详细分类和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企业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激励机制和规范化,让其以制度和操作流程的形式文字化、共享化,将大大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持续发展。

3.4 知识的统一管理有利于技术创新 在企业内部对知识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有利于创建透明的环境,有利于企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较低成本和较高效率的调整资源配置。企业所在产业的竞争环境对企业创新能力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企业要将外部的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使企业技术更新和产品品种得到市场认可,这样的创新才是真正有效的活动。企业可以要求职工在一定时间段提交自己的工作记录,对记录内容给予评审和考核,建立奖惩制度,鼓励职工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的企业操作规章和流程。或者通过统一培训的方式,将企业内外各种渠道获得的知识信息、社会资源和发展机会提供给企业职员。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智能系统化建设,促进企业内部技术管理、市场操作等方面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的交流、转化、共享和升华。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知识,只要是合理有效的都转变为企业共同的知识内容,缩小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隔阂,避免企业职工在认知、技能、资源上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能力。

4 结语

技术创新是提升知识管理水平的源泉,而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具有导向作用。从技术创新本质出发,创新过程中就是通过知识管理使大量难以控制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技术创新的本质要求就是动态的“共享和管理知识”,通过知识管理可以不断创新、保持竞争优势。因此,技术创新的成功需要相应的知识管理作为支撑,正确的技术创新体系又可以促进知识管理系统的优化。当今经济形势下,新知识、新信息、新资源不断出现,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而知识的动态管理始终贯穿于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之中,以动态的知识管理作为技术创新保障的引导,使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永久”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巧玲.知识管理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2.

[2]张俊英.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生意经.中国画报.

[3]李文慧.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09(2):231-235.

[4]刘蕾.基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管理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10):75-80.

[5]古志文,肖仙桃,陈利涛.企业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能力关联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第6期.

[6]战伟萍.技术创新与组织变革的协同作用分析:基于组织知识分布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0(6):31-35.

[7]张建华.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创新机理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7(3):66-69.

[8]甄珍.知识管理的“作用场”——组织创新氛围研究评述[J].现代交际,2009(3):76-79.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国有 企业 改革 发展 与创新的关系,

企业是生产力要素的载体,尤其是国有企业与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拥有 现代 化的生产技术和信息 网络 ,为国民 经济 提供大部分的现代化装备,它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因此,国有企业的创新如何,对

三、战略管理的创新

战备管理从宏观上讲,正确的战略使 企业 始终体现先进生产力 发展 的总趋势,企业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从微观上来说,正确战略能够准确地把握未来可能发展的产品及市场范围,使企业赢得持续的竞争力。从战略管理的创新角度上看,在经营领域中,过去我们企业战略是只重视生产管理,而不重视开发和营销管理。这种战略,显然不适应市场 经济 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的灵魂,同时生产的产品只要卖出去,才是硬道理。所以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是在整个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在经营战略管理上要实现由过去偏重生产管理到重视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转变。

四、组织结构的创新

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是贯彻实施经营战略的组织保证。过去大型企业是庞大而多层次的管理组织结构,弊端很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首先,要剥离企业不应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使企业轻装上阵。其次,按照专业化社会协作的方向,分离服务部门等非生产主体,使企业精干起来,再次,强化生产过程前的市场研究,经营决策,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之后的产品销售,用户服务,广告宣传等经营职能,使企业组织结构具有高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最后,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企业可以削减中间管理层次,变管理组织结构由原来的高耸型结构向扁平型结构再造,这样才能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五、人本管理的创新

过去,我们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而 现代 企业要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的背后是人才,人才高于一切。

所以作为企业如何吸收人才,留住人才,如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是人本管理必须研究和创新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