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意识的类型

创新意识的类型

创新意识的类型

创新意识的类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部件知识 结构知识 知识转移 创新类型

一、引言

知识资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但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和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使单一企业的有限知识资源无法满足创新的要求[1]。实证研究表明,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一条快捷高效的途径。它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的这些研究虽然承认知识转移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但多数侧重于笼统地探讨知识转移活动与创新能力、绩效等之间的关系。但知识是多样化的,在转移过程中表现为不同类型,因此在研究中有必要细致地探讨不同类型知识的转移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目前关于企业创新的研究,大多数都仅仅分析单个创新的发生机理,或将创新分为两类进行研究,系统地对创新类型进行的考查尚属鲜见。因此,根据Henderson& Clark(1990)的创新分类模型,我们提出了企业间知识转移类型与创新类型的关系模型,试图揭示部件知识或结构知识的企业间转移能否促进企业创新,以及产生怎样的创新。

二、企业间知识转移类型与创新类型的关系模型

1.知识与创新的分类

Henderson&Clark(1990)根据产品结构特点将知识划分为了部件知识和结构知识。前者有关某一产品中某一零件,还包括产品的各项核心设计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在各部件上实施。后者是连接产品中各零件的知识,即如何将各部件完整系统地整合的知识。这种划分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部件知识与结构知识可以作为划分不同创新类型的重要依据。根据部件知识和结构知识的改变程度可以将创新区分为四类:渐进性创新、模块性创新、结构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创新活动所运用的新知识可能强化也可能摧毁现有知识。

2.企业间不同类型的知识转移对创新类型的影响

(1)企业间部件知识转移对创新类型的影响

渐进性创新不改变产品的核心设计概念,也不改变组成部件间的连接方式,仅对现有产品的设计功能加以扩充。部件知识是渐进性创新的持续源泉。企业间部件知识转移后,接受企业在已有部件知识和新部件知识基础上强化或补充现有产品设计功能,进行一系列渐进性创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性能或功能日益增强的需求。

模块性创新是在保持部件间连接方式不变的情况下,仅对组成部件(核心设计概念)进行变革,既可以表现为部件功能或功能实现方式的创新,也可以是新部件的组合创新。模块化使产品部件间相对自由,供应商只要基于接口规则对部件进行改革,就可以持续推动产品创新。然而,模块性创新要深入,产品结构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当产品结构不能容纳创新时,产品结构必然破裂或重构,这就是为什么“产品组成部件的变革常常会触发结构性创新”。

(2)企业间结构知识转移对创新类型的影响

当一种新的主流设计被产业完全接受后,结构知识变得相对稳定,供应商在这种结构基础上独自运作,旗舰企业也将其继续保持。长期发展结构知识固化于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中,产品开发出现了路径依赖。当企业按固有方式工作时往往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注意到结构性创新的存在。企业间的结构知识转移可以打破现有技术路径和运营规则的刚性,使企业抛弃部分旧的结构知识,将外部获得的新知识重组为新范式下的知识链,从而创造出新范式下的结构知识基础。当模块性创新的深入对产品结构产生了更大的协调要求,而现有的产品结构无法满足这种要求时,建立新的产品结构以容纳新的创新部件成为必要。结构性创新彻底打破产品原有组成结构,用新方式连接现有产品部件。可以说,模块性创新提高结构性创新能力,而结构性创新又推动模块性创新。

路径依赖性对于根本性创新的发生是致命的。随现有技术走向成熟,并逐渐接近自然和物理极限,产品部件和结构的改进与提高都越来越困难。在结构性创新过程中,创新性部件的引入便会导致根本性创新,出现全新的技术轨道。过去成功的经验、组织惯例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企业特有的结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约束外部新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提高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的开放性可以打破知识的路径依赖性。以上讨论可总结为图所示的企业间知识转移类型与创新类型关系模型。

三、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个面向企业创新的概念模型,探讨了企业间不同类型的知识转移(部件知识、结构知识)对企业创新类型(渐进性创新、模块性创新、结构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影响。首先,我们发现企业间的部件知识转移可以促进渐进性创新和模块性创新。部件知识转移水平较低时,企业倾向于进行渐进性创新,超过某一水平后模块性创新会随之发生。其次,结构知识在企业间转移将带来结构性创新,乃至根本性创新。这些结果对于理解和指导企业创新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在企业确定知识转移的类型和制订创新战略时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Powell WW,Koput KW,Smith-Doerr L.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6,41

创新意识的类型范文第2篇

一、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规格的时代特征

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旨在主动适应国家战略要求,积极服务行业企业需求。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结构、科学与技术相融合的工程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渗透的工程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现实需要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赋予新的时代特征与要求,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必须具备如下特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运用和集成科学知识,发现并解决社会生产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终身学习能力,以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为己任,积极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规格是将其特征转化为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规范化,一般将人才培养规格的构成要素划分为三种:知识、能力、素质,但三者并不是平行等位的概念,而应将素质作为上位要素,以素质培养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能力、道德等培养规格,并且将能力作为人才培养规格内容的主线贯穿始终。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信息化的发展,虽然各国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界定,但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规格的拓展上却有着共识:强调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实施重大工程的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要具备能够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同时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规格的构成要素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都应具备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在人才培养规格构成三要素和拓展界定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分为核心素质和拓展素质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界定。但不同类型的工程科技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不同而各有侧重,主要表现在专业领域的要求有所不同。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规格的核心素质包括:知识结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能力、专业与工作态度。拓展素质包括: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品质、身心素质。

1. 多维知识结构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应为“T”字型结构,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宽广的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

专业知识方面,扎实的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工程科学原理等本专业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精通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熟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熟悉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先进制造系统;熟悉专业领域技术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广泛涉猎除本专业之外的其他领域的知识。要求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的修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华,除能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提升情商外还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同时,多学科知识的多维交叉更有利于发现创新点,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工具性知识方面,应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进行顺畅的沟通交流。熟悉各类应用软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具有使用和管理计算机的能力。

2. 工程实践能力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要想在工程科技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重视实践,具备坚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当今从事科技工作,既要精通理论研究,又要具备技术开发的实践能力,在动手过程中发展思维,在实际操作中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开发新技术,在新技术中开创新的应用领域。

理论应用的实践能力。具有发现实际的工程问题并进行有效探索和实验的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将所学专业知识用于具体设备的研制和设计以及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方法。

设计操作能力。具有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技能,提出问题,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自己设计实验和研究方法并提出假设的能力。获取信息和资源并进行有效分析的能力。具备熟悉本专业领域的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能熟练操作本专业领域的基础设备。

专业运用能力。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所具有的专业能力是指其掌握专业理论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综合能力。具有在工程中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法律、政策、环境等方面问题的工程综合能力。

3.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由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最终是要在其所从事的领域有所突破,获得创新性成果以推动工程科技发展,因此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应具备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具备创新意识。善思、善问、勤奋、坚韧,勇于探索,对创新活动有热情、有信心,勇往直前。另一方面,要具备创新思维。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善于进行独创,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提出新观点。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首先是以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创造技能的内在整合为基础,突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和学科交叉性,以此培育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强烈的创新内驱力、科学的价值观、优秀的创新品质和个性,以及新颖独特的创造思维。具备明晰的战略意识、敏锐的市场嗅觉、成果转化的产权意识和实用的工程化技能。

4. 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包括工作与专业态度,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作为工程领域的中坚人才应具备现代工程意识,具有良好的环境、安全、和服务意识。具体表现在:良好的工程安全、环境、职业健康等现代工程意识和伦理道德,勇于承担责任和风险;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强烈的开拓意识、主动从事科技创新的意识和开阔的视野。

5. 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所应具备的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环境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5个方面:终身学习能力。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勤学、多思、善问的学习品质;善于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利用网络、书籍、与他人交流中学习知识技术的能力。职业规划意识。对自己的能力、性格、职业倾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一定的职业规划技巧,准确定位自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长远规划。团队协作精神。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一个人能完成所有的事情,需要团队协作。每一个人都应该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还应具备协调团队内部各方关系的能力,既要维持团队凝聚力又要保持自己独立思维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一个人不可能只做一件事情,这就需要具备分清问题的主次和缓急,合理分配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每个人还应具备规划自己时间分配的能力,即保证短期内的工作高效完成,又对整体工作有具体规划,不浪费时间。表达和沟通能力。清晰流畅的表达既是保持团队有效沟通的必要条件,也是表现自我,展示研究成果的必备条件。因此,每一位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都应掌握准确表达自己的语言技巧、基本的写作技巧、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

6. 道德品质及身心素质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既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服务国家的责任感,也应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意识;能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诚信守法;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勇于承担的责任心。

要求具有健全的体魄、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心理,具有积极向上、乐观、大度、灵活、坦荡的胸怀,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具有攻坚克难的耐力,具有“止于至善”的卓越追求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分类及其培养规格

中国工程院课题组在2010年的《工程科技人才的调查报告》中将新时期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分为三类:“理论+技术实践+多专业知识交叉”型、“理论+技术实践+创新设计”型、“理论+技术实践+创业与市场能力”型,这是根据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的分类。

从我国新型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看,对工程科技人才需求是多元化、多样化的。我国在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的发展中迫切需要五种类型的工程科技人才:以科技研发为主的研究导向型工程科技人才;以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为主的专业实用工程科技人才;以多种专业知识交叉应用为主的技术集成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以创新设计为主的产品创意设计型工程科技人才;侧重于创业与市场开发能力的经营管理型工程科技人才。

综上所述,可以将工程科技人才分为理论与技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产品研发与集成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市场开发及管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三大类型。

1. 理论与技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也可以称之为原始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由于其主要方向为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创新及开发。其培养规格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在知识结构上要扎实掌握各类知识,能够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中心点”,与其相近的知识为网络向多学科知识辐射,达到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的深度统一。

在专业能力上突出科学研究能力,精通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科技写作的基本方法,掌握演绎、归纳、类比等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熟练操作基础工具和设备,熟练运用计算机常用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数据和模型构建的能力。

在创新能力方面应具有分析与综合、逻辑与抽象、继承与创新的思维能力,具备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了解科学技术前沿动态及市场需求。

在专业态度上,由于工程项目都是与周围环境、安全有密切联系的,因此研发类的工程师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安全质量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具有全局意识而不是片面追求创新成果。

2. 产品研发与集成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这是交叉型技术人才。他们主要进行技术交叉、科技集成创新。从事工程和产品创意设计、开发新产品。其培养规格侧重以下方面:

在知识结构方面,是以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为知识基础,获取外部信息和资源,并通过多元复合的实践技能消化吸收再创新,以个性化与创新性的完美结合实现在工程科技过程中再创新。

在创新能力方面,除了具备创造性思维,还要有市场意识。因为产品直接面向市场需求,所以产品设计人员应深入掌握市场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解市场需求的技能,在需求中发现产品设计的灵感。产品设计人员还应具备“超前意识”敢为人先,使自己设计的产品走在同类产品的前沿引领市场。

在沟通和表达能力方面,产品设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无论是在了解市场需求中还是在与研发技术人员进行沟通时,产品设计人员都应该能够清晰简洁的表达出自己的产品理念,让大家了解自己的产品。

3.市场开发及管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主要是从事工程管理与市场经营。其培养规格侧重于人文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方面,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如管理、经济、环境、财务、法律等基本知识,在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的同时还应对整个工程项目所涉及的技术有所了解。

在专业能力方面,工程管理人才应该侧重其管理素质。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合理规划和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协调各方利益,激发团队精神;具备全局观念,将工程项目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实现整体最优化;熟悉资本运作和市场运作。

创新意识的类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才;创新素质;创新教育

21世纪的知识及科技发展飞速,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特征,社会发展应具备大量创新性综合素质艺术设计人才,这样才能支撑现代化社会发展。创新是各项艺术设计活动的源泉,设计活动均是基于创新而展开的,设计中应极具创意性及创新性,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注重其创新素质培养,这主要是要求整个教育过程均具备创新特征。创新教育属于启发式教育,其也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及高层次素质教育。

一、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意义

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可以说是具备创新素质的学生而推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民族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力就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国家的创新力主要源于国民创新力,这时青少年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则极为关键,这也是教育创新的关键内容。并且,知识经济时代下更需要具备创新素质的建设者、支撑着。21世纪的今天,经济快速提升均是基于各类资源及资本的规模及增量,这则主要涉及知识积累及应用与创新,此类知识密集型及智慧密集型经济可谓是知识创新及传播与应用的主要特征,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中,社会产品所体现出的知识创新载体。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均具目的性,创新性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关键。知识经济时代下的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其间基于计算机的诸多智能机器也替代了人类智力劳动,不过智能机器不能取代有创意的各项智慧活动,这时则创新素质是人类最重要的素质。

二、艺术设计人才创新素质构成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善于发现新的问题,且创新、突破,可自觉产生创新动机,这也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创新切入点及出发点。教育者应合理利用学生个体主观创新能动性,采用各类教学方式及活动,适宜的增强学生追求创新意识及洞察力提升。创新型人才往往对新问题有着极高敏感度,具备更强的问题亦是,对各类新鲜事物非常敏感,可着眼于普通事物而发现其间不寻常性。

(二)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则包括高度敬业精神及开拓精神和坚韧品格,且应具备较强的好奇心。这些均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创新的原动力。创新型人才往往视野非常开阔,创新是基于前人经验及知识和理论的新型实践活动,这包括总结新经验及新知识和新技术与新产品。创新型人才应熟练掌握专业领域知识,也了解其他行业的基本理论,这样才能真正的综合应用。

(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创新思维能力及创造性计划,且组织和实施设计活动的能力,其间也包括创造性开发设计产品能力,这些均是创造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创造型人才应具备极强的想象力,同个问题可于不同角度分析及认识,思维跳跃性大且可于新、旧知识中随意穿插和交替,从而快速综合自己的知识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

(四)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属于一种极具个性化且独特的特征,却具备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这也是创新型人才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亦是不断创新的原动力。创新人格是指人格及气质与能力等特征的综合,主要表现为具备创新动机及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加上创新毅力及创新行为等,这其间也包括遗传因素影响,不过经过后天教育及培养亦能形成。创新人格培养及发展可开发学生创新意识,这时则要求教育者应注重学生创新活动内在动力激发,此类非智力素质应长时间保持、巩固、加强。学生创新人格存在个体差异及年龄差异等,创新教育则应注重学生整体个性及个体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及主动实践和主动思考,且主动探索且主动创造,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注重学生个体潜在创新意识激发,确保学生创新主体意识及个性共同发展,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个性特征。结语时代的变迁而使得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及教学内容和方式均出现颠覆性变化及改革,社会发展应具备大量创新性综合素质艺术设计人才,这样才能支撑现代化社会发展。本文分析了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意义,基于此探析了艺术设计人才创新素质构成,以期提升国内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雍建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6.

[2]王洪波.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创新意识的类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机械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224-02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在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机械类专业教育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人才培养尤其是对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探索和深入研究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培养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当前急需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3]。

1 制订科学合理的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类本科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其培养模式强调学用结合,注重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体现工程项目特点以及可操作性特征[4~5]。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应以社会需求为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此来构建能力培养型课程体系;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加强专业基础、体现应用、重视个性发展、激励创新;应注重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以提高课程综合化、模块化程度,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应对各课程模块进行科学设置,既要使各模块保持相对稳定性,又要使其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实现“刚性”和“弹性”的协调统一。

由此,制订的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由通识教育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课外实践与科技创新模块组成。使学生学到扎实培养规格要求的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是通识教育模块的目标;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模块的作业目标是保证学生能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教育模块主要从技术角度确保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而课外实践与科技创新模块则主要是以创新和素质拓展为基础,通过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模块相互支撑,充分体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2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从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等方面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构建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实训体系、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开设创新课堂,搭建创新教育平台,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知识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2.1 将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工程教育与创新教育,在制订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上要特别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创新教育、工程教育及素质教育贯穿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并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原则,将理论、实践与实际工程背景紧密相连,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2 面向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需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突出优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在面向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要体现出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等特点。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力求使新的培养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教育思想。

2.3 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培养 实践是产生创新思维之源,需求是产生创新思维之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是实现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注重实验教学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将更多的实际问题引入实验、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实践教学体系能够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机械类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4 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丰富培养模式 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熟知业界需求的企业真正参与到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才能培养出更受社会欢迎的学生。同时,部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的技术改造、新品研制等,可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受到锻炼。此外,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学生开设实践性课程讲座,针对具体问题开展项目案例教学,与业界人士共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可让学生尽早熟悉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因此,校企合作有利于发挥学校与企业双方的优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和科研创新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3 结束语

根据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业界需求分析,以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和校企深度合作三大系统建设为主线,构建融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于一体,能充分体现定位准确、方案科学创新的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改革中所做的探索和实践,必然会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普通机械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辉,唐宏,邱小童等.基于工程背景的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1(2):72-73.

[2]晏旭辉.浅谈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J].2009(11):29-31.

[3]程光.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1):106-107.

创新意识的类型范文第5篇

关键词:C语言指针;创新思维;探究发现;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75-02

指针是一个重要的数据类型,指针的应用可以使代码高效、简洁,但也最容易出错。指针在函数传值、内存使用、数组遍历等使用上的灵活性及其类型的多样性,使得指针教学成为C语言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是教师与学生花精力和时间最多,而效果相对较差的知识点。在C语言教学中,指针的讲授往往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教师与学生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教学现状

指针的类型很多,这是学生正确使用指针的一大障碍。指针变量的值是一个整数(内存字节编号),但与int不同,它代表内存的一个地址,需符合系统的地址编码规则。使用时可以指向不同的数据类型,学生很容易犯错。

C语言规定,指针变量只能进行加减法运算:指针变量-指针变量,参与运算的指针变量必须是同类型的指针变量并指向同一块有效的内存区域才有意义,其结果是一个整数;指针变量的值±整数其结果为指向同一块有效的内存区域,且该内存区域保存的数据类型与指针变量类型相同才有意义,对比较运算也有相同的限制。这也是学生很难理解的知识点,使用时容易出错。

讲授指针赋值操作时,只是告诉学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某个同类型变量的地址或同类型指针变量的值赋给一个指针变量;另一种是把申请内存库函数的返回值赋给一个指针变量。学生难以理解直接赋一个地址给指针变量为什么经常出错。

二、基于创新思维的教学

1.创新思维内涵

创新思维就是把已有的思维材料进行整理抽象,以适应新的环境,进而求解新的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能启发学生获得知识呢?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主张教学采用“探究发现”法,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求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不论是在校学生的发现,还是科学家致力于日趋尖端的研究领域的发现,按实质来说,都是把现象重新组织和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

对教学而言的创新思维,一般是指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问题、引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使学生了解创新的过程与方法,理解理论源于实际的本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2.基于创新思维的指针教学

C语言规定,指针变量只能保存地址,其实在学习指针之前,学生已经使用过地址。如代码int x;scanf(“%d”,&x);&x就是变量x的地址,代码的含义就是声明一个int型变量x,并把x的地址传给scanf()函数。学习指针之前,只告诉学生记住变量前的&;学习指针之后,教师就应根据内存模型,告诉学生在计算机中每个内存空间(字节)对应的地址是唯一的,scanf函数功能就是把从键盘上输入的数据保存在内存中,供主调函数使用。所以,主调函数只要把变量地址(内存地址)传递给scanf函数即可。这个地址是对scanf函数,主调函数都是可见,因而都可以操作其中的数据,这样就实现了scanf函数的功能。

为了引导学生利用创新思维,学习新知识指针。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当计算机执行类似int x;这样的声明语句时,系统的行为,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①系统给x分配了与int类型相符的连续空间(vc是4字节);②系统记录了这个空间第一个字节的编号,即x的地址;③系统标识了这个空间中保存的数据是int类型的数据。

在程序开发中,经常需要把多个具有相同属性的数据保存在连续区域,而数据的个数需要到运行时才能确定。只要能记住这块内存开始的位置(即内存地址,也就是第一个字节的编号),通过简单的加减整数操作访问到全部的数据。

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C语言程序要实现这种场景就必须引入新的数据类型:这个数据类型的变量可以保存数据空间地址,可以与一个整数相加减,还需要标识保存在数据空间中的数据的数据类型。指出这种新数据类型就是C语言中的指针类型,它具有两种属性(地址及保存在该内存空间数据的数据类型),给出新的数据类型——指针变量的声明格式。例如,int * x;其中*标识x是一个指针变量,int标识这个x中只能保存int类型数据空间的地址。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新的数据类型,如int *x;根据学过的变量声明格式可知,x是一个int *类型的变量(int类型的指针变量),*x是一个int类型的变量。通过例子,利用数据的有效性,使学生明白x中的值必须是系统分配给程序的有效内存的地址才有意义,从而理解指针运算的本质。此时,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发明过程,从应用中发现现有知识不能解决或不完美,进而引入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新数据类型来圆满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及使用场景。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声明指针变量时(int *x;),系统的行为:①系统给x分配了与地址值相符的连续空间(vc是4字节);②系统记录了这个空间第一个字节的编号,即x本身的地址;③系统标识了x中只能指向保存int类型数据的内存空间;④x中的值必须是系统分配给程序的有效内存空间的地址才有意义。

引导学生总结指针变量的运算规律,计算机的内存有很多,但只有系统分配给程序的内存才能被使用。在程序中对指针变量进行操作,其本质是为了对指针变量所指向的内存地址中的数据进行操作。要使指针变量指向有效的内存空间,那么指针变量与指针变量之间只是减法运算,而且参与运算的指针变量是指向同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才有意义。指针变量与整数运算的结果一定是与指针变量所指向地址属于同一块连续的有效内存空间才有意义。

对于比较运算来说,其本质是由地址的特点决定的:地址值是内存空间编号,只是序号而已。因此,指针变量的比较运算只是为了确定内存空间的位置关系,而内存空间的位置关系只有指向同一块连续的有效内存空间才有意义。加法、乘法、除法等运算,都不能保证运算结果,是一个系统分配给程序的有效内存地址,因而C语言规定指针变量进行这些运算是不合法的。

基于创新思维的教学,引导学生按照知识获取的规律学习,理论源于实践,当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需引入新的理论,并利用新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俊萩等.C语言指针教学中的知识点分析与总结[J].计算机教育,2011,(08).

[2]于福生等.C语言课程中指针内容体系设置的改革尝试[J].计算机教育,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