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调研工作总结

企业调研工作总结

企业调研工作总结

企业调研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包一行先后深入到赤峰富龙热力公司运行分公司热网运行中心调度室、赤峰热电厂四期工程B厂主控制室和循环水余热利用工程施工现场、赤峰京能热电厂集中控制室进行调研。

所到之处,包都认真听取情况介绍,并与企业干部职工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仔细询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富龙热力,包对公司积极开展热网检修、热网技术改造,确保热网安全稳定启动给予充分肯定。

在赤峰热电厂,包对企业正在配合市住建委进行的B厂2号机组循环水余热利用改造工程非常关注,当他听说此技术成功应用后,一台135MW机组将增加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时,希望这种项目能在全市快速推广。

在京能热电,包嘱咐企业在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同时,也要多研究开发余热再利用项目,通过循环经济提高企业效益。

包在调研时指出,供热工程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温暖工程”,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区供热压力越来越大。

多年来,全市供热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发扬敢于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埋头苦干,扎实工作,确保了城区人民供暖需求。为此,他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供热企业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确保圆满完成至年采暖期的供热任务,包强调了四点意见:

一是各供热企业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在积极推进供热网源体制改革的同时,向企业内部管理要效益,及时解决供热运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要把设备检修、煤炭储备、人力资源调配和工程建设进行合理安排,做到统筹有序,科学发展。

企业调研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浙江省;创新型企业;对策建议

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是落实中央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行动之一,是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重要抓手。与传统企业主要依靠资金和劳动力投入、资源利用率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不同,创新型企业主要依靠科技投入,依靠人才资源和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及时总结浙江省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工作的经验,详细了解试点企业创新的成效,面临的困难,2010年我们面向浙江省创新型试点企业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浙江省第一、第二批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在各地科技部门的大力配合下,于6月底基本完成问卷收集工作,7月份进行了问卷数据整理工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多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基本涵盖省内较为典型的创新型试点企业。现对部分调查结果作分如下析。

一、试点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1.企业经济类型分析。在参与问卷的13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及集体性质的企业有16家,占12.3%;私营企业104家,占80%;有外资性质的企业10家,占7.7%。从我省创新型试点企业的经济类型看,试点以私营企业为主,国有企业比重较低,部分外资性质企业也进入试点范围,这与国家及其他省份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试点工作有所区别,切合了我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特点,同时也表明我省私营企业的创新能力正日益提高。

2.企业所属行业分析。在对所调查企业进行行业分析后,发现化工、机械、轻工、制药等属于传统产业的企业有107家,占企业总数的82.3%,其中化工类企业占19.2%,制药类企业占16.9%,机械类企业最多(包括化工机械、制药机械等),占47.7%;而包括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在内的新兴产业只占17.8%。可见,我省创新型试点企业比较集中在化工、机械、制药等几个大的传统产业,一方面体现了我省产业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表明我省传统强势产业正积极向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之路转型。

3.企业规范化情况分析。企业的规范化情况是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3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环保认证、职业健康体系及其他专门认证等四项认证的企业有24家,通过三项认证的企业有39家,两项认证的企业有38家,一项认证的26家,有3家未通过任何认证。77.7%的企业通过两项以上认证,97.7%的企业获得一项以上认证,仅2.3%的企业没有取得任何认证。我省在通过三项以上认证的63家企业中,非公企业有39家,占61.9%;从行业看,传统产业有41家,占65.1%。我省创新型试点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情况总体较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内部制度保障。

4.企业上市情况分析。调研的130家企业中,目前有33家为上市企业,占企业总数的25.4%,其中有14家在上海证交所上市,14家在深交所上市,有2家在香港上市,有2家在国外上市,1家已通过IPO;在33家上市企业中,非公企业有23家,占上市企业的69.7%。36家正在接受上市辅导,占总数的27.7%。已经上市和准备上市的企业占调研企业总数50%以上,与未准备上市的企业数量基本持平。说明上市融资是我省试点发展的一个方向,但目前还不是最主要的途径。

5.企业规模分析。130家试点企业都是规模以上企业,但企业规模各异,截止2008年底企业资产总额小于1亿(人民币)的企业有46家,资产总额在1亿到5亿间的企业有38家,在5亿到10亿之间有17家企业,资产总额在10亿到20亿之间的有15家企业,超过20亿的企业有14家。资产最低的企业122万,资产最高的企业有110多亿,企业间规模相差悬殊。

6.企业对外贸易情况分析。在调查的企业中有30家企业2008年出口额为零,有8家企业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下,出口额在100万-1000万美元之间有30家。有78家企业2008年的进口额是零,进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下有15家企业。从进出口情况下,2008年我省从事对外贸易的试点企业进出口情况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具体在调查的18家出口额大于1亿美元的企业中,其中4家为国有和集体经济企业,占国有、集体经济企业总数的25%;4家为新兴产业,占新兴产业总数的17.4%。同等情况下,非公企业比例为15%,传统产业企业比例为15%。20家进口额大于1000万美元的企业中,有5家为国有或集体经济企业,占国有、集体经济企业总数的31.3%;7家为新兴产业,占新兴产业总数的30.4%。同等情况下,非公企业比例为14%,传统产业企业比例为14%。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大额进出口贸易中,国有或集体经济企业和新兴产业企业所占的比例较高。

二、试点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主要困难分析

基于问卷调查,企业认为在金融危机下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按照企业选择的频率排序):排在第一位的是“企业缺少技术市场信息”,二是“缺少专业技术带头人”,三是“研发经费筹措困难”,四是“缺乏政策的扶持引导”,五是“投资环境不佳”,六是“企业科研仪器设备陈旧老化”,而“开发新产品意识不强”选项选择的企业寥寥无几。也就是说,试点企业自身普遍具有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的意识,但在实际创新过程中受到信息、人才、资金、政策、社会环境等因素制约。从企业对该问题的回答结果看,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当前融资困难等都属于企业的普遍现象,但令人意外的是作为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在各级科技部门已经建立了便捷的技术信息交易平台的情况下(如科技信箱、各类型的技术对接会、交流会等),企业仍存在技术信息缺乏状况,这可能也说明了要么是企业没有认真使用这些平台,要么是平台提供的信息还不能满足企业真正所需要的技术信息,这点值得我们科技管理部门反思。

同样需要反思的还有,企业认为缺乏政策扶持引导的问题。根据调研组了解的情况,全国科技大会以后,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家科技部等部门共制定出台了70多个实施细则,包括财政科技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创新平台、引进消化吸收等10多个方面。浙江省科技主管部门对这些政策都进行了及时的传达、培训,并结合我省实际出台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和一系列省内的创新激励政策,各地科技管理部门也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科技部门专门组织开展了科技帮扶促调系列活动,送政策上门。应该说国家关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出台的扶持政策是比较多的,而且各级科技部门也作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作为我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应该首先了解和享受这些政策,但从调查情况看企业仍觉得政策缺乏,原因到底是政策不适合企业需要,还是政策本身缺乏操作性,需要引起科技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

三、深化创新型试点企业工作的政策建议

1.试点企业拓展融资渠道的建议。在问及企业对拓展融资渠道有何政策建议时,参与调查的企业首选“加大财政对企业研发的补贴力度”(95%企业选了该项),其次是“加大贷款贴息和担保力度”(61%),还有44%的企业选了“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创业板)”。从问卷情况看,企业更多的是希望政府能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通过财政贴息、担保帮助企业方便快捷地融资,并通过发展二级市场,加快试点企业上市步伐。调查中很多企业提出,作为创新型试点企业,政府更应该加大对试点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目前的支持力度大小,难以起到推进和示范作用。

2.对完善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议。调查中企业对完善自身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都有深入的思考,企业的选择相对集中在几个选项:“支持企业完善研发体系”(80%)、“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76%)、“促进科技人才流入企业”(71%)、“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69%)。而“建设企业成果转化平台”和“促进自主创新联盟建设”两个选项选择的企业并不多,分别只有35%和15%。从企业的选择结果看,企业的建议还是比较一致的,认为政府更多的是帮助企业完善研发体系、引进研发人才、搭建服务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等。对于企业自身成果的转化,企业有它天然的敏感性,基本属于企业的市场行为,这点上政府大可不必操心,而像“建设创新联盟”这类经常是形式新颖,内容不实的活动,必须出自企业志愿,否则就变成政府“拉郎配”的行为,企业往往不太热衷。

3.对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建议。产学研合作问题是目前政府、企业、高校各方都比较关注也比较复杂的问题,为了解企业对该问题的真实想法,此次问卷对此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在回答“寻求产学研合作,企业是基于哪些因素(可多选)”时,93%的企业选了处于“发展需要”,67%选了“培养人才”,可以企业寻求产学研合作,并非寻求短期的功利目的,而是出去长远的战略考虑;在回答“选择合作伙伴时,企业主要考虑哪些因素”时,企业选择最多的是“有很好的互补条件”,其次是“有很好的声誉”,说明企业在挑选产学研合作方时是有自己的理性标准的;关于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方式,92%的企业选择了“合作开发”,“技术转让”方式不多,“共建技工贸实体”基本没有,这也反映了目前产学研结合的基本现实;在调查“产学研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时,企业认为最主要是“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其次还有“产学研结合太松散流于形式”、“高校院所的技术达不到企业要求”、“各方对产学研结合的目标不一致”,至于“产学研结合的利益冲突严重”与“产学研结合中人际关系复杂”,企业则认为这不是主要的,也不是普遍的。基于对产学研结合存在问题的分析,企业就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出的建议主要有:“鼓励高校院所积极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79%企业选该项),而并不只是在高校院所内部“闭门造车”;还应该“促进企业科技人员到高校院所学习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科技人才队伍;“促进高校实验室等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避免企业重复建设,提高创新资源利用率。

企业调研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是强化风险管理,研究建立风险识别及预警防范体系

研究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和导向的内控管理,企业应从加强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业务管理入手,强化对招投标管理、信用管理、对外投资、分包管理、资产产权处置等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高危地带的监控,并加强风险分析和定期评估,避免重大风险和实质缺陷的发生。结合国资委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逐步研究建立风险管理事件库。企业要按照统一的格式和要求,定期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对已发生的事件或潜在的重大风险及重要风险进行分析,制定应对、解决或改良措施,按要求纳入风险事件库的管理,并按季度上报总部汇总更新,逐步推进内控管理与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风险的防范和抵御能力。风险管理事件库统一的格式和要求由总部制定下达,并负责汇总建立集团公司总体的信息库,定期进行分析。

二是开展外部项目调研督导,加强外部项目监管

根据近两年的检查和了解,总体感觉企业外部项目内控管理比较薄弱,考虑外部项目管理的现状,企业要加强对外部项目内控管理的支持和督导。一是加强外部项目管理人员内控培训学习,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内控管理意识。二是加强外部项目的督导调研,了解外部项目内控执行的难点和阻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强化对外部项目的支持,提升外部项目的内控执行力。三是加强对国际项目的监管和指导,研究国际市场的特点,有针对性探索和完善国际项目内控管理制度。今年总部拟组织对外部项目相对较为集中的地方,开展外部项目专项调研和检查,以促进提高外部项目的内控管理水平。

三是建立内控管理定期通报机制,定期内控管理动态(简报)

为解企业内控工作开展情况,定期总结管理经验,剖析执行中出现的案例,建立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各企业要建立定期简报制度,通过总结本企业内控管理、风险管理经验或剖析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与案例,以内控管理动态(简报)的形式下发所属单位,同时将每期内控动态(简报)每月25日前向总部进行报送。原则上规模较大的企业每月报送,其他企业按季度报送。总部依据企业的内控动态(简报),对各企业总结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进行总结提炼和选编,以总部内控动态(简报)的形式定期下发企业,供所属企业进行学习和参考。

四是继续强化基础资料规范工作,推进内控管理要件的表单化工作

集团公司要分步推进实施制度全面信息化工作,将所有制度按照“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电脑化”的要求进行信息化,该工作也与内控制度表格化联系紧密。企业要规范内控管理要件,结合企业管理实际,整理汇总企业成熟的要件资料,并结合内控制度要求对没有的要件进行制定和完善,对所有内控要件资料力求以表单的形式体现出来,形成本企业的内控管理要件,并于7月底前上报总部。总部借鉴各企业的管理要件格式,完善制定出统一的管理要件格式,形成系统的管理要件表单,为制度信息化奠定基础。

五是调整优化检查考核思路,提高内控检查质量

企业要继续加强内控检查评价,优化和创新检查思路,选拔、培养和选用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内控检查人员,完善专业队伍人才库建设。企业在做好内控重点流程测试及自查工作的同时,加强外部项目的检查评价工作,延伸检查范围和深度,提高检查频率,结合审计、稽核、效能监察等形式开展专项和复合检查工作。检查中重点控制风险点和关键环节的抽查样本,切实提高内控检查的质量和效果,并落实“严考核、硬兑现”机制,企业检查评价工作应在10月中旬底前完成,11月15日前将自查报告报总部备案。为了进一步提高内控检查的深度,延伸检查范围,总部也将研究优化内控检查的思路和方法。

六是继续加强宣传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扩大内控影响力

企业要抓好内控环境建设,扩大内控影响力,提升全员内控管理意识,坚持对内控宣传培训工作常抓不懈,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贯方式。一是坚持业务流程讲解与案例相结合,引用国内外企业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对内控流程的理解。二是要加强企业间相互学习交流,内控培训可以聘请兄弟企业的内控专家进行交流讲课,也可组团到管理好的企业去现场学习。三是鼓励内控管理骨干参加有关权威机构或高校举办的培训班,了解内控新观点和新思路,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四是开展内控知识竞赛,丰富宣贯形式,强化对流程的学习和理解。五是开展内控论文征集和评比活动,提升内控理论学习和研究水平等。

七是开展专题研究,研究做好与内控相关的专项管理工作

为了更好地做好内控相关工作,配合解决好今年重点工作中的难点,确保内控工作深入并顺利开展,总部计划采取实践推进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方式,选定部分重点课题,指导企业开展研究工作,以推进专项工作顺利开展。各企业要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指定相关人员,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对相关工作进行研究,在企业内开展优秀课题评选活动,并向总部提交推荐优秀研究成果。具体研究围绕以下课题开展:内控风险识别及预警防范体系的构建;内控“一体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内控管理与业务监督管理的关系;新形势下内控管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内控检查评价方法及考核方案的优化思路;内控管理信息化的实现途径及探索等。原则上规模较大的企业应选择多个课题开展研究。

企业调研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为贯彻落实党的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按照中央和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关于开展调查研究的部署要求,依据市委县委“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的工作安排,我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切实为企业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本次调研是在深入学习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进行的一次实际调研活动。

目的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在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等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我省我市考察期间重要指示精神基础上,全面落实省市全会及县委十六届五次会议精神和工会工作全年任务目标,结合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深化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项活动开展,带头开展“深调研、强作风、促落实”活动,指导和促进全县各级工会干部更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职工思想状况,帮助企业和职工的解难事,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为实现我县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着眼于“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立足工会组织基本职能和当前的一些主要工作,聚焦解决我县职工的难事、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围绕困难职工帮扶、送温暖活动常态化建设实际需要,审视和加强新时期工会组织建设各项规范化建设等情况,坚持哪些方面问题突出就聚焦到哪些方面开展调研,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就重点在那个环节调研;通过调研着力解决基层工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如何切实为职工排忧解难、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调研内容

由我牵头负责组织,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切实为企业职工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调研。

三、调研时间

2019年9月23日--10月中旬。

四、调研地点

深入中粮、北方水泥等基层企业工会,开展实地调研。

五、调研方式

1.    召开座谈会。听取车间班组一线、科室职工、工会工作者的思想反映,对基层组织建设开展问题研讨,了解职工生产生活状况,征求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2.实地走访。下到车间和职工队伍当中了解实情,收集回答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六、调研日程

1.10月9日9时,由我率队带领调研人员到中粮公司调研,与企业工会具体沟通、研究安排调研事宜和完善课题。

10月9日下午14时,召开调研座谈会,广泛听取并征求参会各方面人员意见和建议。

2.10月14日9时,仍由我率领调研人员到龙水公司调研,并与企业工会针对调研课题,事先制定出征求意见建议的内容。10月14日10时以后,召开调研座谈会,广泛听取并征求参会各方面人员意见和建议,对问题研究梳理后,及时回答职工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带回来,深入分析研究后,找出问题根源所在,加以协调推进解决。

3.10月15日9时,对被选择调研的其他单位开展调研。调研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另行按排确定。

七、参加人员

1.参加座谈会人员:企业负责人、工会主席、班组长、一线职工若干人,企业参加座谈人员由企业工会负责召集。

2.陪同调研人员:有我牵头负责安排,县总工会基层工作部、办公室及有关人员全程参加调研。

八、有关要求

(一)改进调研作风。通过调研转变机关作风,抓住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对存在问题加以破解;通过找难点求实效,促进县总工会班子以扎实的工作作风、以实打实、面对面、心贴心的理念有效开展的基础调研和重点调研,避免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不切实际、走马观花式的漂浮作风。

(二)突出有效破题。对征集摸排到的问题,分门别类,集中研究,集中破解,集思广益找到破解问题办法,对一时难以解决的沉淀的突出问题,客观面对,弘扬敢于担当的精神,打破常规,限定期限,把握整改总要求,推动问题不积压有顺序加以深度解决。。

(三)认真总结提练。深刻总结、认真反思,对问题力促整改到位,破解问题产生的瓶颈,科学、多方、从全局的角度,提炼总结解决好问题的实现的途径,

企业调研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主参与

参与制度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46,F224.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5954(2010)06-060-05

一、引言

企业民主参与是员工通过某种机制或方式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给予直接影响,这意味着企业民主参与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制度基础。就我国企业民主参与制度的建立来看,改革开放之前,企业内的职工代表大会是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监督领导干部的权力机构,是实施企业民主管理的主要制度形式,此外还有“厂务公开”、“意见箱”等相关参与制度;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无论是企业还是劳动者都在不断尝试和创新各种新的民主参与制度,比较典型的有集体协商制度、员工持股制度、员工参与的技术革新制度等。可以说,从我国企业民主参与的历史发展来看,民主参与理念的深入人心、员工民主参与权的不断提升,都建立在民主参与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

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是选择和确定一项参与制度的主体,其选择依据主要是某种参与制度对企业发展的贡献,是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得出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员工是各项制度的实际应用者,他们对各种参与制度的评价水平将直接影响某项制度的发展空间,而这一点容易被忽视。了解员工对我国企业采取的各类民主参与制度的评价水平,并通过调查得到影响员工评价水平的主要因素,将为企业选择民主参与制度提供依据,有利于企业修正民主参与制度选择的方向,改善参与制度生存的相关环境,促进参与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员工对企业民主参-9制度的总体评价――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测评

(一)模型建立

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制度的总体评价是蕴含于其他评价之中的,很难直接考察。因此,本文根据员工对七项民主参与制度的分别评价,生成一个新变量即“总体评价”,以此来代表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制度的整体评价。

“总体评价”这一变量不能直接进行测量,这种变量可以统称为隐变量(LV,Latent Variable)。隐变量可用一些能够直接进行观测和测量的具体指标从不同侧面去反映,从而间接测量出隐变量,这些所谓的具体指标即为显变量(MV,Manifest Variable)。如本文中“总体评价”隐变量可以由“职工代表大会得分”、“厂务公开得分”等具体的可测度的显变量进行详细衡量。

结构方程建模(SEM,Structuze Equation Modelira)就是处理隐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隐变量和显变量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一种常用统计分析技术。结构方程模型既可以用图形也可以用数学模型进行描述。用来表示结构方程模型的图形称为路径图,标示有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程度大小的路径图即为路径系数图;此外结构方程模型还可以用方程组来表示。如上所述,本文的结构方程模型中隐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隐变量与显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常可用路径图来表示(见左图)。

(二)实证分析

调查的样本是从全国六个省市(北京、洛阳、南京、潍坊、广州、天津)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规模、行业等)的企业中按照随机原则重点抽样确定的。调查从2006年5月开始,干2007年10月结束。其中企业问卷共发放70家,回收67家,回收率95.7%;员工问卷共发放830份,回收751份,回收率90.5%。企业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人员,员工调查问卷的对象为企业内中层管理岗以下的员工,依据岗位、年龄、工龄等指标分散选取。问卷调查方式以访问员上门访问为主,辅以邮寄。

1 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涉及六个省市67家国有、私营、集体及外资等大、中、小型企业的751名员工,涵盖了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电通讯业等行业。被调查的企业在近三年的盈利趋势、目前的经济效益状况、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的效益、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的获利能力都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同时,绝大部分企业认为本企业所遭遇的竞争激烈程度比较高(76.1%)。

2 被调查员工的特征

被调查员工中男性占55.6%,年龄主要分布在26-35岁之间(48.50%)。学历以大学专科和本科为主(69.90%)。被调查员工中技术岗位、操作岗位、行政岗位占比大体相当。从工龄的分布上看,4年以上工龄居多。从企龄分布上看,1-6年的占半数以上(53.80%)。

3 被调查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制度的总体评价水平

首先采用线性结构关系(LISREL)中的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七项制度对总体评价的影响系数,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知,形成的新变量“总体评价”的值为2.98,按照问卷设计时赋值的含义来看的话,总体评价基本处于“执行情况一般”这一范畴。也就是说,被调查员工对企业建立民主参与制度的评价并不乐观,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三、企业员工对民主参与制度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外对员工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可分为组织层面和员工层面两类。Glew(1995)的研究表明,影响员工参与管理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个人方面即员工的性格、意愿、工作态度等内容,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结构、团队类型、组织的社会化程度三方面。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成果,但多为定性研究,主要将影响员工参与的因素分为员工个人因素、领导个人层面、组织管理层面和外在环境层面。已有研究基本上是将员工参与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归纳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没有针对参与中某项要素的专门研究。本文侧重于对员工对参与制度评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这是本研究的特点。但之前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和因素分类,本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这种分类。

为了了解各因素与员工评价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对问卷中涉及的各项因素与员工总体评价做列联分析。首先,对总体评价这一连续型变量进行分组,将员工的打分变更为:“2分以下”为“低评价”,“2分-3.5分”为“中评价”,“3.5分以上”为“高评价”,根据这一分组再生成一个新的变量,即“分等级的总体评价”。通过对预处理之后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得知,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执行情况的总体评价较低,有超过一半的员工(58.6%)对企业民主参与执行情况的评价处于2分以下,仅有儿,7%的员工给予企业民主参与的执行情况以较高的评价。

在对总体评价分组之后,对各项可能的影响因素与总

体评价进行列联分析,卡方检验显示,企业性质、性别、劳动合同期限、继续被雇的可能性这四个因素的实际显著性水平P值>0.05,而其他因素的P值

在列联分析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了解上述显著影响因素在总体评价上的具体差异,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可以发现,在企业特征对员工评价的影响上,中等规模的企业中员工对民主参与执行情况的平均评价水平最高,员工素质中等的企业中员工对民主参与执行情况的平均评价水平最高。

考察员工自然特征与员工评价之间的相互影响发现,年龄大于56岁,即处于个人职业生涯结束期的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制度的评价最高。另外,中等及中等偏下学历水平的员工在总体评价中表现出了相对较乐观的态度,打分相对较高,这可能与他们对民主参与程度的要求偏低,比较容易满足有关。

对员工组织特征的分析发现,行政岗位的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的评价分数最高。工龄和企龄在评价上的差别表现出了一定的一致性,都是“16年以上”的员工评价分数最高。也就是说,无论是工作时间较长还是在本企业工作时间较长的老员工,都对企业民主参与给予了最乐观的评价,且这一优势差别表现得比较明显。同时,员工对参与情况的评价随工龄和企龄的增长还表现出一种逐渐提高的趋势。

企业劳动关系状况的差别对员工的评价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所在企业有工会的员工、劳动合同期限相对较长的员工(签订了5年以上劳动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累计接受培训时间较长的员工(培训时间达到1年以上)、工资福利待遇在行业中水平较高的员工以及雇佣安全性较高的员工(合同到期后,继续被雇的可能性最高),这些劳动关系质量较好的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制度做出了相对较高的评价。这一点符合一般假设,企业民主参与属于劳动关系制度的一部分,与劳动关系其他内容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重视员工、关注劳动关系质量的企业会建立起一整套劳动关系制度,各方面都不会偏废,民主参与制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员工对劳动关系各项内容的判断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一致性。

之前的研究者对于管理环境、组织氛围等因素的影响也给与了特别的关注,本文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假设。从表2中可以看出,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是影响员工评价的重要因素,认为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很融洽”的员工对本企业民主参与制度的评价最高,这可能是因为良好的企业氛围更有利于民主参与制度的运转和作用的发挥,同时,与上级关系“融洽”本身就是员工愿意与上级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换的一个表现和原因;另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风格是集权还是分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内部实现民主参与的可能性和实现程度的大小,显然,认为本企业“分权程度高”的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制度的打分也相对较高。

四、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