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环保研究报告

城市环保研究报告

城市环保研究报告

城市环保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 前期工作, 土地预审, 环评报告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211-01

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作为项目投资决策的前提和依据,是基本建设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前期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方案的合理性,以及工程的投资、工期和效益,关系到建设项目的成败。做好交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既是实现交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

随着(国发I2004U20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审批(核准)程序进一步简化和规范。与此同时,国家及相关部门对交通工程建设程序要求更为严格,明确了一些必需环节,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客观上增加了很多前期工作内容及其深度,由于深度的不统一,导致了项目可行性研究及其相关报告之间衔接协调困难、可操作性降低。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亟待在项目前期工作阶段加以解决。目前,前期工作仍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难点与薄弱环节,从事交通工程项目前期的工作者,大多经历过其中的艰辛与困惑。笔者结合自身前期工作经验,以高速公路为例,浅谈交通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难点及其对策建议。

1公路工程前期工作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标准和规模的确定

公路建设项目的技术标准主要依据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预测交通量。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般道路网络已较发达,现有道路上的交通量与日俱增,一、二级公路的交通量能够达到1.5~3万辆/日(绝对数),这些给旨在掌握现有道路交通量及其分布规律的交通调查带来了很大困难:调查规模不断扩大,调查费用不断提高,甚至会造成不良的交通和社会影响。近年来,沿海经济呈现跳跃式发展,新的工业区、开发区、旅游度假区、港口等不断涌现。这些给交通预测工作带来很大的不确定因素,预测可靠性下降,特别是绕城高速公路,其交通量预测工作难度尤大。从1995年以来,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交通拥挤的状况人们在不断思索和尝试解决的办法,但拥挤状况仍在与日俱增,严重的城市已经造成百万以上人口的交通出行问题,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和环境污染,整个城市的运转效率下降。沿海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寸土寸金,土地资源十分宝贵,高速公路建设规模和标准一旦确定,改扩建的难度不言而喻。而城市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解决城市拥挤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未来城市形态、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和人口布局,引导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方向,因此预测该地区交通量、论证合理的建设标准和规模、提出可行的工程方案,是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的难点,也是前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目前,对这方面工作的认识和重视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

1.2 公路线位与城市规划及其他设施衔接困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沿海发达地区,各类规划星罗棋布,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空间十分拥挤,已经呈现出城乡一体化的雏形。因此,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各类专业规划、局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不相协调的现象。公路是典型的线性工程,平纵线形标准要求较高,牵涉面广,特别是在沿发达地区,很多公路实际上位于市区,处于各种开发区和工业小区包括已有的和规划的)之间,已建及拟建的空中各种电线电缆、地面道路河流水系、地下油汽管道等密集分布、交织成网,在技术上给公路路线选择带来了实际的困难。由于城镇规划、河道管理、防洪、高压电线、地下管线、铁路、航空、通信以及军事设施等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各个部门均从自身的角度提出要求。例如有关部门从防洪角度希望桥梁跨径越大越好,避免出现水中墩台,影响原有水流流态和减小泄洪面积,从通航角度不希望桥梁跨径大,而且希望桥梁越高越好,避免影响可能到来的高大船只的通行,而高压电网管理部门希望尽量压低公路路基高度,避免安全及N升塔H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推进往往十分困难,调查研究工作量和协调会议不断臃肿,前期工作的成本急剧增加,工程建设造价也不断攀升。

1.3 社会问题愈加突出

要想富、先修路的观念曾经深入人心,但随着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交通状况的持续改善,修路的迫切性有所降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参与公共事务决策意识不断加强,对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要求大幅度上升,加上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虽然具有整体全局的利益,但也存在会给作为个体的老百姓带来局部利益损害、给生活造成不便或影响的事实。因此沿线地方政府及群众对高速公路建设支持力度有时在具体建设项目上呈现下降现象,甚至反对。地方政府对高速公路建设较多时候仅停留在口头支持,并要求建设工程最好能绕镇村)而过,绕不过时则借机提出N搭车H项目等种种附加要求,个别老百姓则想借机获得一些不法利益,有时公路放样测量开始,线位上的建房、苗圃等工作也立即开始。这一问题若稍有疏漏,甚至会酿成复杂的社会问题,引起群起性抗争。上述现象导致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错综复杂,推进缓慢,甚至工程方案不尽合理,工程造价居高不下。

1.4 前期工作的研究深度与用地、环保等报告要求深度不相协调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在精简、调整审批项目的程序,但保留的程序控制更为严格,要求更高。建设用地预审、环境评估、城市规划部门确认意见、项目资本金出资方案及银行贷款承诺函,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工程可行性研究批复核准)的前置条件。除此之外,根据项目性质特点,还要求开展水土保持、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矿产资源压覆、通航净空认证、气象观测等评估及专题研究。

土地、环保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国家加大了上述问题的控制力度,这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举措。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用地预审是项目报批新增的必要环节,但其政策性、专业性强,程序复杂,牵涉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指标问题。耕地占补平衡问题、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仅限浙江省)调整补划问题,加上土地预审程序刚刚实行不久,对用地预审工作很多部门理解不透、把握不准,甚至行业主管部门也不知从何下手。目前,土地预审材料的要求对于尚开展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项目,过于强调细节,而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建设标准和规模,以及控制投资,至于具体路线方案、工程方案尚处于比较阶段,因此可行性研究难以提供土地预审报告要求的详细细节数据。也就是说,存在着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土地预审材料深度不一的问题。而在以前,是由初步设计阶段提供土地占用、分类及拆迁赔偿的基本数据和相关图纸。由于加强土地控制等原因,将其提前到可行性研究阶段,在技术上存在着较大的操作困难。

环境评估也是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中非常突出的问题之一。环境评估分环评大纲和环评报告书二个环节,分别要求在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需分别通过行业预审及环保部门组织审查,要得到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复,还需先后经过县、市、省三级环保局出具初审意见。

在环评报告编制和审查过程中,和土地预审报告相似,同样明显存在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与环评报告要求深度不一问题,依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环保工程措施显然难以执行。因为可行性研究阶段依据编制办法采用的是1/10000的地形图方案还不十分具体大的方案尚处于比较之中工程离环境敏感点的距离尚难准确确定。因此可行性研究阶段拟定的环保工程措施应允许存在一定的估算有时十分注重细节的措施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失去其意义公路工程前期工作内容十分复杂涉及部门规章也很多。有些部门规章设置条件过高未考虑公路线性工程的特殊性且相关部门规章之间也存在矛盾时间要求上不能成为一个合理的技术操作链条致使具体工作的开展相当困难。如要求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就拿出公路建设项目选址红线图、规划选址意见(公路工程线位只有到初步设计阶段才能相对固定;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要求过细,个别要求只有到施工图阶段才能明确;另外往往在一件事情的办理过程中部门流转程序复杂、费时太长因此相关专题完成困难。总之,由于可行性研究及其相关的研究报告政出多门特别是土地预审及环境评估本是在项目初步设计阶段完成的工作却提前到可行性研究阶段致使报告之间深度不一难以成为因果关系往往造成土地征迁计划和环保措施不切实际难以落实也给可行性研究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l.5前期工作目标的确定不切合实际

经济快速发展要求交通适度超前很多地方由于原来前期工作重视的力度不够致使公路工程前期工作起步晚但要求高前期工作时间压缩得很紧而相关建设程序不能省只能压缩前期工作研究时间(如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时间和专题研究时间)。因此工作难度明显加大有可能导致因工作深度不够而引起返工造成前期工作进展的倒退。

l.6工程投资难以控制项目融资难度加大

一般来说公路工程投资主要取决于公路的建设标准与规模而建设标准和规模的确定主要依靠交通量预测。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特别是当前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交通量的产生和变化均很快而且目前各种交通方式选择范围很大加上规划调整因素,因而给建设标准和规模的确定提出了难题工程投资难以适当把握。

在确定标准和规模的前期下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仍然很多,除上述因素之外,有些部门或地方出于本位主义考虑,各种要求五花八门,如增设高速公路互通的要求为避开各种控制因素而进行绕道这都直接导致工程规模的增加;征迁规模与标准、建材单价的变化也会造成投资规模的增减。总体来说目前前期工作中工程投资控制困难是一突出的难点问题。由于工程投资难以控制带来项目效益下降、风险增加,导致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下降银行贷款承诺函难以争取民间资本望而却步。这样也进一步影响到项目的审批和推进。

2 对策建议

2.l 深化综合规划研究工作严格规划变更程序

应该说国内规划尚处于初级阶段,总体规划深度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规划前瞻性不够表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变动频繁、滞后于城市发展;与专题规划及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衔接不够。建议在规划制订及修编过程中除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加大群众参与力度外还应积极开展相关规划研究论证,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块充分论证规划实施的可行性确保规划质量尽量避免产生规划矛盾;规划制订后应尽快向公众公布做到信息透明以便共同遵守维护规划权威。另外从客观上讲,规划是动态变化的,而规划变动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保证规划的协调和统一,必须严格规划变更程序,形成规划修改联动机制,充分评估局部规划变更,对全局及其他专项规划实施的影响和相关补救措施,相关规划变动,也应及时公布。

2.2 未雨绸缪加大投入及早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前期工作目前仍相对薄弱,必须加强前期工作及早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当前,我国仍处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应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建议在做好现有交通工程项目前期工的同时,根据城市体规划、公路网规划、城市现状及发展要求尽快研究建立起一批新的交通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储备项目研究确定建设序列。同时建议加强前期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前期投入力度适当提前启动前期工作确保每个项目有2~3年的前期工作时间,保证前期工作深度。另外根据当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应积极引进略投资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拓宽筹资渠道保障工程建设资金,避免因资本金筹措方案或银行贷款承诺函的不落实而影响项目前期进程,贻误交通发展机遇。

2.3 依托规范扎实工作确保前期工作质量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交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继续深化前期工作深度。在编制预可行性、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应根据规划针对每个项目认真开展调查,结合当地宏观及微观环境,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标准与规模。报告的编制须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规范的要求,充分研究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加强方案比选细化方案利弊为决策提供依据,在确保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千方百计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在前期工作进程中应广泛征求地方及相关部门意见引导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深入研究力求达成广泛共识,拿到书面确认意见,避免因办人员更迭而造成意见的变化,各项专题的编制应紧紧贴合最新的可行性研究( 预可)

报告。专题方案的提出既要符合各项规范的要求,也要充分考虑今后工程实施的可行性。

2.4 科学管理 严格控制 确保前期工作进度

贯彻项目管理理念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与手段,科学编排项目进度计划,以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前置专题为重点编排网络计划图。紧抓关键线路,加强进度控制与管理,及时纠正进度偏差,确保前期工作总体进度建议对建设项目耗时较长的用地预审及环境评估工作应尽快开始。

2.5 加强沟通提高认识,营造重视前期工作的良好氛围

前期工作牵涉面广,关系到各部门、各地方的很多利益问题。 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高度认识深化前期工作的重要意义。努力营造重视交通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氛围。特别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 协调沟通,努力寻求多方共赢点,形成良性互动运行机制。

城市环保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关于房地产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房地产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一】

一、项目背景

1、项目名称:居住小区(暂定名)

2、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a市城市拆迁管理条例》liuxue86.com

(3)《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定》

(4)《住宅设计规范》

(5)《住宅建筑设计标准》

(6)《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场设置标准》

(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及设计规范》

(8)《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项目概况

1 )地块位置:该基地东起xx南至x路,西至x路、北至xx围合区内土地面积约xx平方米,该地块属a市x类地段。

2 )建设规模与目标:

土地面积:

容积率:

开发周期:

土地价格: 元/亩(a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起价)

建筑面积(预计):总建筑面积:

3 )周围环境与设施

(1)步行约10 分钟可至a市中心。

(2)西侧为 市城市中心景点。

(3)东侧为城市绿化带,南侧为广场。

(4)西南靠近a市小学。

(5)北面为a市人民银行。

4、项目swot分析

优势及机会

(1) 该项目地处a市最具发展潜力的地段,周边环境在不久的将来是最佳的居住区域。

(2) a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和市政建设步伐,使得该区域的房地产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3) 东侧 的成功开发,为该区域的房价定位提供了市场认可性。

(4) 周遍日趋成熟的居住配套及商业氛围的逐步形成,为该项目的商铺价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 拆迁的当地居民选择就地回迁的比例较大,对该项目的资金流压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6) 该项目以毛地出让,起价

元/亩,使得取得该地块的前期资金较少。

(7) 该项目规划定位为a市第一个小高层住宅小区,我公司在b市开发小高层的经验可以为之借鉴。

(8) 我公司与a市的政府及建设主管部门的良好公共关系背景,有利于我公司今后在当地的发展。

(9) 物业管理公司在a市的先行介入,为今后该项目的物业管理,具有一定的优势互补的性。

(10) 拆迁的难度较大使得外地的资金有所顾虑,为我们取得这次竞价成功创造了一定的机会。

劣势及威胁

(11) 拆迁密度过大,拆迁成本及风险是该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12) a市拆迁实施细则的即将出台,拆迁成本的预测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13) 市政设施的带拆带建,因其标准的不确定性,使的成本的测算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14) 外来资金的介入,有可能使得土地的挂牌价抬的过高。

(15) 规划中对于地块的居住用地的定位,今后商业的规划能否通过,具有一定的不可确定性。

(16) 小高层的居住观念的形成,物业管理费、电梯的运行和维护等,将给今后的销售带来一定的抗性。

(17) 该地块的居民大多是二次拆迁,拆迁的难度较大。

(18)花园的日趋完善,又是多层住宅,与本项目的竞争将比较激烈。

(19) 拆迁的难度,使该项目的建设周期具有延期的可能。

(20) 周遍的生活配套设施及交通不够完善。

二、市场分析

1 a市概况(参考)

a市位于

河南岸,面积

平方公里,人口 万。

生态环境优良。境内有部级森林公园、部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区、部级水禽湿地保护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1996年和1997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

投资环境良好。交通通信便捷,公路已形成了以国道、省道及沿江公路为骨架的交通运输网;水运以长江干流的重要港口——a港为枢纽,拥有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年设计吞吐能力达500万吨,a港泥洲新港区一期工程已动工;通信已形成以数字传输、程控交换为主的多种通信方式和多功能通信服务网络。

项目所在区位于 江中下游南岸,与b市接壤,是a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2516平方公里,人口62万,辖8个乡、13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城区人口12万。

2 a市房地产住宅市场分析

a市房地产业从起步到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88年至1993年为第一阶段,以房屋统代建为主,所建住房多为福利性,商品化率低,房地产业处于萌芽状态。1994年至1998年为第二阶段,统代建行为逐步消失,商品房开发逐渐兴起。

1999年至今为房地产业发展与规范阶段。以城区南门“两点一线”旧城改造和西苑小区的成片开发为起点,掀起了城市建设新一轮高潮。尤其是地改市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成区人口、规模迅速扩张,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开发两者良性互动,房地产场进入有序发展时期。到目前为止,a市房地产业基本实现了创业任务,完成了原始积累。居民住房质量显著改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二oox年,a市房地产业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现之一:投资增幅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6亿元,投资增幅达33.4%,占全市建设系统投资6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2.6%。

表现之二:市场供销两旺。主城区竣工商品房面积 20.04万平方米,销售面积22.04万平方米,消化空置房2万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26平方米。

表现之三:房价平稳上升。城区商品住宅价格较去年上涨17%,净增400元/m2左右。

房地产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二】

一、国内环境:中国房地产还有20年以上的好景

xx年12月3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第六届中国住交会拉开序幕。与往届相比,本届住交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人气上都堪称史无前例。共有253家房地产企业及相关行业代表参加本届展会,从侧面反映开发企业普遍对未来房地产市场预期向好,一致认同住交会主办方所预言“中国房地产还有20年以上的好景” 。

“中国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2003年中国GDP增长的9.3个百分点中,有1.8个百分点是由房地产业直接贡献的。

中国房地产业直接带动了57个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没有一个其它行业有如此广泛的行业推动力。

1998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竣工面积、销售面积始终保持了年均20%左右的增长。

2003年中国住宅投资占GDP比例超过了美国,已经达到了5.7%。而在美国,房地产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医药、房地产)之一,已持续了50多年。

202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达到10.2亿人,年均增长4%,城镇住宅存量面积将达到330亿平方米,比2004年将净增198.5亿平方米,年平均需净增12.4亿平方米。”

二、xx房地产市场:整体良性发展与现阶段迅速升温

1、湖北省宏观政策的指导

2004年6月,为了促进房地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结合我省实际,湖北省政府出台《省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商品房市场,保证房产市场健康发展。

2、政府出台房改政策,取消福利分房

自2000年年底荆州政府取消福利分房制度,个人购房数量骤增。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消费者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商品房的需求也持续呈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商品房市场迅猛发展。

3、人口城镇化,扩大了市场消费需求。

荆州是一个文化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连贯南北的交通要塞和物资集散地,随着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吸引了许多外地人来荆州投资经商。另外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农村人口城镇化,城镇人口大量增加。这些都为荆州市的商品房消费市场增添了新的主力军。

4、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消费能力逐步增强。

2003年荆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93元,上年增长7.4%。人均消费支出5400元,增长3.3%;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502元,增长3.9%。(摘自:《荆州纵横》之《2003年荆州市经济运行特点、问题及对策》)

2004年荆州市完成生产总值43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00元,比上年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3002元,比上年增加500元,增长20.0%,增长速度创九年来最好水平,增长速度居全省第一位,增加绝对额居全省第二位。(摘自:荆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办公室《2004年经济发展情况新闻稿》)

以上数据反映了企业和个人的投资与消费仍蕴藏着较大的增长潜力。

近年来,相当一部分住旧楼房和平房的居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将以旧换新,以小换大,逐渐从追求“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发展。电脑、移动电话、摩托车等消费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城市消费品市场的活跃,汽车、住房消费的增加预示着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已为期不远。

5、同类物业的市场情况

荆州花园、顺驰太阳城、翰林苑、观邸、白云绿水、丽景家园等一批高档次概念住宅的推出,完成了对本类产品的市场说明任务,人们对高档住宅已广为认同和接受,希望拥有这类高档住宅。在此基础上,本类产品的推广、销售也逐步成熟,深入人心。

三、xx房地产消费市场的新机遇:旧城改造与银行按揭

1、旧城改造,造成了需求量的增加

鉴于原荆州城内人口密度过大的状况,为减轻市政压力, 2003年,政府出台“为古城减压,城内只许拆房,不许建房”的新规划,开始对城墙及城内古迹、古建筑加以保护。同时下令城内十二万人外迁六万,短期目标是三年迁出三万人。这给城外的房地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2、银行按揭政策的出台,让大量经济实力不是很强的家庭也步入了购房者的行业,增加了市场的需求量。在银行按揭政策,这些消费者通常仅需支付相当于总房款两至四成的首付款,即可提前入住,享受房产的居住权。这就大大增加了消费人群数量,有效刺激了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三】

一、房地产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房地产开发项目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它涉及立项、方案设计、施工、销售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可行性研究是房地产项目决策前必要的手段,可行性研究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最终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交投集团、成渝公司内部立项审批以及最终投资方案的主要依据。

通过可行性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房地产项目决策的正确性,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其目的是使房地产开发项目决策科学化、程序化,从而提高决策的可靠性,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实施和控制提供参考。

二、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1.在既定容积率、净用地面积、住宅面积、配套公建面积、控高、建筑密度等条件下,制造出的产品是什么类型和特性,是否符合规划设计概念。主要从规划设计角度判断将上述硬指标转化成现实产品的可能性。

2.容积率变化对产品设计概念、产品类型和特征的影响。

3.土地本身特征对产品设计的影响和考虑。如图例,对产品设计和环境保护的影响及解决的方法。

4.周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产品设计的影响及考虑。如:治安环境、噪声环境、污染环境、空气情况、危险源、“风水”因素等对产品规划设计和环境保护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5.周边市政工程配套设施对产品设计的影响和考虑。如:道路状况(可能与小区主要出入口有关)、供水、排水、通讯(有线电视、电话、网络)、永久性用电和临时施工用电、燃气、供热及生活热水等对产品规划设计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6.周边生活配套设施对产品设计的影响和考虑。生活设施对自身配套建设规模和面积作出判断。

7.市场分析结果对产品设计的影响和考虑。如:市场价格限制、总价控制原则与产品类型和产品特性设计是否存在矛盾,对产品品质是否有影响,及如何解决。

房地产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四】

可行性研究过程中的误区及应对措施

(一)常见误区

1.一个标准的效益分析

如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十分肯定地明确将来能赚多少钱,而且一定能赚这么多钱,这绝不会是一份实事求是的报告。一份专业而严肃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可能只是一个效益标准。在可行性研究时,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使项目未来的价格及销售进程处于一种相对的不确定之中。因此,可行性研究的“效益分析”也不可能是十分确定的,只能是一种合理的预测,而这些预测需要假定的前提,那就是期望值。可行性研究根据不同的期望值给出不同的期望效益预测。

2.先入之见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通过一些房地产投资项目失败的案例,发现其中大部分项目的失败都是由一些可预见的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包括:在一个离市区较远的乡镇开发高层公寓,结果是无人问津;准备在一个规划失控的农民居住区开发商住小区,结果在廉价“集资房”的冲击下半途而废;同一时间同一城市同类楼盘供应量过大致使需求短缺;建设成本远远超过预算造成资金不继等等。通过失败的案例可以发现,房地产项目在可行分析研究过程中,只是从各个角度描绘这个项目投资的美好前景,却偏偏不提项目投资的不利因素。这样的“可行性分析研究”,自始至终都是为了证明该项目是可行的,犯了“先入为主”的大忌。

(二)应对措施

1.重视专业化及市场培育工作。加快专业化及市场培育工作,推进行业规模化与专业化,是提高可行性研究水平,确保其精度、深度、控制误差的根本保证。当前市场逐渐走向规范和成熟,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成为企业加强可行性研究的外在动力。

2.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这是控制可行性误差的基本保障。在某种意义上看,可行性研究人员应该是“全才”,必须具备相当的工程技术、经济、房地产开发经营、法规、税务、金融等专业知识。

3.建立可行性研究数据库。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透明度还不高,可行性研究人员往往难以收集到完整和准确的市场信息。信息的缺失或误差,可能给可行性分析带来巨大误差。在这种情况下,可行性分析人员更需要加强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将市场上分散的信息整理为可用的数据。另外,还可加强项目后评价工作,按照四川交投集团《投资项目后评价指引》的方法和内容,通过分析对比,总结经验,改善投资管理和决策,进一步提高可行性研究的实用性。

加强房地产可行性研究工作的一些建议

(一)重视多方案比较

一般情况下,可行性分析要研究的不是单一方案,而是同时研究多种方案,有时几个方案都可能是可行的,而且很可能都具有吸引力。要在多个可行方案中优选出最优秀方案,研究人员只能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市场、资金、风险等各方面的问题,综合评价合理取舍。

(二)坚持可行性研究的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根据拟开发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论证而得出可行或不可行的结论,不为任何单位或个人而生偏私之心,不为任何利益或压力所动。

(三)提高可行性研究编制人员素质

相当一部分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人员可能就是一、两个人,不能适应房地产开发的多专业要求,而且编制人员往往不了解和熟悉房地产开发领域,他们能做的仅是依葫芦画瓢,定性分析东拼西凑、定量分析草率计算、经济评价流于形式。不能根据特定的对象进行必要的调查、数据收集和分析,对一些关键的数据进行处理用来满足经济评价结果的需要,失去了可行性研究的真实性和指导作用。

五、结语

总之,可行性研究要以市场为导向,对房地产项目所涉及的领域、经济效益、技术可行性、环境、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论证和评估。项目可行性研究对项目成败及投入的收益将产生直接、巨大的影响。可行性研究要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各要素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详细的测算分析,进行多方案的比较论证,最大限度优化方案。同时我们应注意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工作中应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发挥可行性研究的实际作用,使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工作有据可依。

房地产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五】

一、完善文本内容。本报告中,应增加建设单位的相关情况,清楚开发单位是否有资质和能力承担项目开发;增加和深化销售预测和销售策略;深化投资环境和市场研究,特别是项目区域开发区的房地产销售情况及经济发展情况。

二、增加相关图纸。本报告中没有任何图纸来表述报告中内容,项目可研报告,一定要附项目总平面图和日照分析图。总图可以知道建设规模和内容,清楚开发强度和经济技术指标,也可知道设计是否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日照分析图可以看出是否对项目外有日照影响,是否满足国家强制性条文。

三、完善相关设计依据。文中设计依据有些已经过时,应采用国家最新规范;娄底市近期专门出台了一些针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文件,应加上去,增加项目的本地性。

四、完善建设内容。建设内容应当明确是高层还是多层住宅,限高多少;增加公厕、垃圾站、配电房、绿化等建设内容;说明项目用地权属情况。

五、细化和修改文字内容。文中劣势描叙中,项目区域为未开发区域不对,该项目区域已经是成熟开发区域;文中对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应当主要侧重开发区的房地产市场分析,而不应是湖南省和娄底市的,说服力不强。

六、投资进一步细化。该报告中,项目总建筑面积19663平方米,总投资9748.79万元,成本将近5000元每平米,投资成本过高,不符合目前房产市场开发情况,应调整。其次,在投资分析中,地下车位12万/个,超出娄底实际价格,目前一般为8万/个;工程量中,土石方应进一步核实,该区域主要是填方,挖方较少;人工工资88元/日太低。

七、修改项目工期表达方式。项目工期改为采用以月为单位计算工期,以季度不太精确;文中工期部分地方前后不一,工程本是2021年5月完成,在销售方案中却2021年8月才举行奠基,2022年4月18日才开始团购,时间前后不一致。

八、完善对项目开发条件的描述。本报告中,项目建设基础条件的描叙与本项目实际建设地不符,应具体针对性地对项目建设条件进行精准描叙。包括项目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情况、周边建设情况等。

九、工程管线设计应深化。该报告中,住宅采用三台800kVA室外箱式公变供电,公共部分在地下室设两个专变配电室,共设4台高压开关柜、2台800KVA干式变压器和24台低压配电柜,配置不合理;该报告中,给水管道200管径过大,150足够。

城市环保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气环境质量环境质量专项评价城市规划

引言

为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国家近年来先后出台《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意在“防患未然”,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其中,大气环境污染由于其问题普遍性和潜在风险性,是落实上述法规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由于审批时期、生产管理、设施建设等不定因素的存在,许多工业项目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尚未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或是难以按照既定目标进行控制,从而导致这一“防患未然”策略的失效。在此情况下,如何进行“亡羊补牢”,引导城市建设趋利避害,在目前的城市规划领域仍涉及不多。本文旨在通过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探讨城市用地布局如何应对现状存在的大气环境质量问题,为同类城市规划项目提供经验和参考。

1. 困惑与局限:引入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必要性

1.1 大气环境质量是城市用地布局的重要前提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问题是当前国内许多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从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来看,国内城市总体大气环境质量虽有所提高,但形势依旧严峻:一方面,2009年在全国655个设市城市中,仍有99个城市空气质量仅达到三级标准,此外有8个城市劣于三级标准1;另一方面,在中心城市“退二进三”的进程中,环境风险往往与污染工业一道转嫁给管理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全的周边地区,使城乡环境呈现出中心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地区的人居环境反而恶化的特点。

任重道远的大气环境治理工作与城市发展前景息息相关。在城市建设方面,城市用地拓展与大气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更是直接影响城市人居环境条件,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从山东肥城的氟中毒事件到山西临汾的环境问题,乃至之前广州番禺对垃圾焚烧厂选址的热议均可看出,在国家陆续提出“两型社会”、“低碳城市”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如何妥善处理城市用地布局所面临的大气环境制约,确保城市环境品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规划亟需解决的布局前提。

1.2 传统规划技术体系的局限性

从当前城市规划的技术体系构成来看,在规划决策形成后再引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应用相对广泛,而对于如何有效“补救”既有的大气环境问题对城市用地布局的影响,传统规划体系难以独立胜任。

一方面,在现行的城市规划技术体系中,对大气环境质量问题尚未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应对措施。在规划项目实践中难以从空间上定量、明确的界定污染范围,通常情况下只能依据规划师的经验与判断,以定性的方式为主,安排城市用地布局、构建缓冲绿带,导致用地布局和大气环境质量之间的匹配较为模糊。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规划决策应建立在合理可信的论证之上。然而由于编制单位通常不具备环境影响评价的专业资质,作为规划基础支撑的城市大气环境评价在技术上和资质上往往面临窘境,从而动摇整个规划方案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面对大气环境质量与城市用地布局之间的矛盾冲突,传统规划技术体系存在着自身固有的不足之处,亟需通过多学科交流和合作加以完善。本文通过对茌平县总体规划的实践案例,介绍引入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必要性及其对规划方案的基础支撑作用。

2. 探索与实践:以茌平县总体规划为例

2.1 引入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必要性

2.1.1 茌平县城市发展面临的大气环境风险

茌平县位于黄河下游鲁西平原,山东省西部,原为传统农业县。2000年之后,茌平县在资源、能源、交通三个条件均不突出的前提下,以“植入式”途径发展铝电产业,带动了城市的超常规发展。2007年,茌平县GDP达到142.45亿元,在聊城市排名第四,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位居聊城市第二,而GDP增速、税收收入及其增长率均位列聊城市各区县的首位,铝电产业对城市的带动作用显著。

在工业和城市超常规发展的同时,以铝电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体系排放大量的氟化物、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导致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根据1996、2000、2007三期遥感影像解析结果,自2000年工业快速发展以来,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下降显著,气溶胶浓度不断增大。从环保单位获取的数据来看,大气环境多项指标已低于国家标准,城市发展面临风险。

2.1.2 大气环境质量问题是城市用地布局的基本前提

面对大气环境污染,调整城市用地布局既反映了市民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诉求,更是对城市安全的保障,其迫切性不言而喻。

根据前期公众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对居住环境满意程度一般以下者约占60%,而有超过68%的居民认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茌平长远发展的瓶颈。项目组的调研也显示近年来茌平县城的城市建设逐渐转向背离工业区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之意不言而明。

更重要的是,在茌平县产业结构中占重要地位的电解铝产业,在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氟化物。大量研究表明,氟化学工业,特别是无机氟工业是环境污染较严重的行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对人体、动植物危害较大2。此外,二氧化硫等其它污染物的环境影响也不容忽视。

可见,通过规划调整城市用地布局,规避大气污染物影响,对茌平的城市发展而言至为关键。具体而言,从空间关系上看,城市与污染型铝电产业的关系存在三种调整的可能:

1、工业不动,城市跃迁。即污染型铝电企业保持现状,城市整体在茌平县城以外的安全区域另行选址建设。

2、城市不动,工业疏解。即污染型铝电企业近期全部搬迁,在县城以外的其它区域内重新选址建设,城市环境得到逐步恢复。

3、原址拓展,提升优化。即城市与工业的关系不作重大调整,两者仍在现状基础之上发展,而规划通过产业的优化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法暂时控制工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远期再通过产业升级优化使环境达标。

比较而言,前两个方案虽较为彻底,但风险较大,是大气污染问题积重难返,城市与工业无法共存时的“大手术”;而原址拓展方案有利于城市平缓转型,可行性强,但这是建立在城区大气污染的强度和覆盖范围尚未完全恶化的前提下。

可见,大气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是茌平县城用地布局调整的基石,也是规划亟需解决的根本前提。

2.1.3 规划前期的尝试与困惑

在规划前期,为了在规划框架内解决此问题,项目组综合运用了国家标准法、案例研究法、文献检索法三种方法,对茌平县城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初步分析。然而随着规划推进,初步分析结论逐渐显现弊端: 一方面,由于技术力量所限,初步结论所确定的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较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难以精确引导城市用地布局;

另一方面,由于该结论由非专业环评机构出具,不具备专业资质保障,对于总体规划这一具有法律意义的规划而言,支撑力度不足。

为此,项目组与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合作,编制了《茌平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评价报告》)。

2.2 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引入

2.2.1 技术路线

《评价报告》通过对茌平县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调查,掌握该地区环境空气的现状,评价空气污染因子氟化物和二氧化硫的影响范围,提出清洁生产标准和方案,为茌平县城市总体布局提供依据。其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3:

2.2.2 评价结论

根据上述技术路线,《评价报告》基于现状数据资料,在回顾、评价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分析铝电产业的环境污染特征及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运用英国剑桥环境研究公司大气扩散模型-环评版(ADMS-EIA),模拟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并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的主要结论:

1、氟化物的小时和日均浓度在三个铝厂附近有超标现象出现。根据模拟的氟化物浓度分布图可知,工业园区内氟化物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三家电解铝厂车间的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的氟化物在排放源的周围浓度值较高。

2、从实际数据计算方面: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模拟运算,得到氟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浓度空间分布图。

3、依据清洁生产标准,对铝电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

根据模拟结论,并考虑到氟化物的高危性与隐蔽性、 监测数据的时效性以及氟化物污染的累积作用,规划采取最不利原则,对《评价报告》的结论进行系数修正,得到规划中最终采用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分布图。

2.3 基于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城市用地布局

2.3.1 用地拓展模式确定

由大气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情况可知,城市北部地区处于污染物最大防护距离范围内;而南部地区则环境质量较好,具备进行城市建设的环境条件。也就是说,《评价报告》的结论证明,茌平县城的城市用地布局采取“原址拓展,提升优化”这一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2.3.2 结合大气环境治理的用地布局动态调整思路

《评价报告》指出,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和执行清洁生产标准,工业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提升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使县城北部地区具备“复兴”的可能。因此,总体规划在城市用地拓展中贯彻这一“此消彼长”的动态思路,将规划期内城市的发展分为三个步骤:

1、时序一:城区工业在原址上控制、提升,重点建设南部城市新区。

2、时序二:县城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化环境治理,使工业区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3、时序三:北部工业区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城市旧区和工业区的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后,优化提升城市旧区,并建设现代化、无污染的工业园区。

2.3.3 用地空间布局结构

基于中心城区大气环境现状及空间拓展时序,将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内的用地划分为现状工业区、城市旧区和城市新区三大分区,各分区之间设置隔离绿带,构建空间三分的宏观结构。

其中现状工业区未来主要发展一、二类工业;城市旧区现状位于污染物最大防护距离范围内,近期为现状工业区与城市新区之间的建设控制地带,也是远期城市发展的重点地区;城市新区现状环境质量较好,是近期承载城市居住和公共职能的主要地区。

由用地空间布局结构不难看出,《评价报告》的编写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一方面,报告明确了大气污染的最大防护距离,从而引导规划在此范围之外布局近期发展用地;另一方面,报告分析了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在有效控制情况下的演变趋势,从而为城市搭建长远发展框架、确定建设时序夯实了基础。

3. 经验与推广:技术路线总结

总结茌平县总体规划的经验,建议在同类城市的规划中可以参考如下的技术路线:

(1)从城市的现状入手,调查是否存在大气污染型工业企业,初步辨析大气污染的危害性和影响程度,论证进行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必要性。

(2)与具有资质的专业环评机构进行合作,编制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评价。

(3)根据专项评价,在以下模式中进行选择。

模式一:现状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构成重大影响,难以通过原址调整来解决的,应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工业疏解或城市搬迁;

模式二:现状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城市用地布局影响有限的,可选择原址优化模式,并提出工业优化升级措施,明确城市用地拓展时序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动态关系;

模式三:现状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尚未对城市构成影响的,应强化对大气环境质量不达标地区的建设控制,城市用地予以规避,同时积极促进产业升级,保障城市安全。

(4)根据选取的模式,编制城市用地布局初步方案。

(5)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对初步方案进行评价、优化,确保规划方案满足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要求。

4. 结语

当前,工业化依然是中国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风险对城市长远发展而言不容忽视。在工业污染已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影响的城市,仅仅对规划方案和项目选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足以解决现实问题,在此情况下引入环境质量专项评价,可以确保城市规划有一个正确的立论基础。通过茌平县总体规划的实践,证明了“先评价后规划”这一方法是可行且必要的。希望笔者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为同类城市的规划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环境保护部. 《2009年度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2010.

2 朱继业. 氟化学工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四川环境,2007.

3 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 《茌平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评价报告》. 2009.

作者简介

许险峰,男,硕士,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所长,高级城市规划师。

马琦伟,男,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

城市环保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庆;生态文明;产业转型;现状;条件;路径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党中央上升到战略层次的要求和部署,生态文明发展成为当下发展的主旋律,可以说生态文明之路有多远,城市的未来之路就有多远。产业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马达,大庆属于成熟型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是必然,如何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庆进行产业转型,如何将生态文明和产业转型结合联动起来,不仅中央关注,学者关心,业界关切,更是大庆人当前和今后发展的重点与核心,也决定了大庆的未来城市之路有多远。

一、大庆产业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联动的研究现状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开始,以《大庆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大庆区域经济调整规划研究》、《大庆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和《大庆新型工业化战略报告》为代表的研究全面系统深入,主要是立足于矿区城市发展,着眼于实现大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90年代的《大庆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提出要发展以资源加工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多元化产业,走开放型的内外相结合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道路等战略思想,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措施和政策建议。《大庆区域经济调整规划研究》规划目的明确,制定规划时突出了项目建设,因此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大庆城市竞争力综合报告和大庆城市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研究专题报告组成的城市竞争力的课题研究,首次提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设想和实现对策。之后,以大庆新型工业化战略为调研研究,并形成《大庆可持续发展和长久繁荣》研究报告。

2011年至今,大庆在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城市,也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与新举措,《大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支持研究》由市委主要领导任课题负责人,在产业接续问题上,在对产业演进规律和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产业接续的模式选择和实施主体,并提出基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

以上研究从宏观经济领域特别是政策层面,对以产业转型和接续为重点的大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进行了重要积累,但尚无将产业的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联动进行研究,也未形成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关于产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列研究,这正是本研究的切入点。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庆产业转型的有利条件

(一)基础雄厚,经济综合实力较强

大庆――中国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和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截至2013年年底,已累计生产原油21.9亿吨,这个量超过了中国同期陆上原油总产量的五分之二,仍然保持了4000万吨持续稳产,这已经是第11个年头持续保持4000万吨以上稳产记录,在全力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大庆也是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领跑者和生力军,更处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核心战略位置,经济总量占全省1/4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70%,工业利润占全省的95%,财政收入占全省的65%,其辐射引领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再破4000亿元,结构调整实现阶段性胜利,油与非油经济比重调整为42.8:57.2,非油经济发展势头锐不可当,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二)潜力较大,自然资源优势突出

大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产业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油气产能稳定,石油目前已累计探明地质储量67亿吨,天然气已累计探明地质储量2800多亿立方米。按照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2020年油气当量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继续巩固我国第一大油田地位。土地资源充裕,现有耕地面积1086万亩,草原面积1100万亩,建筑用地总面积达1700平方公里,大量未利用土地(盐碱地、废弃地、非基本农田等)可用于开发建设。湿地面积广阔,总面积达120万公顷,约占全国已知湿地总面积的3.1%,湿地生态系统年价值高达840亿元人民币。地热有待开发,地热蕴藏量达3000多亿立方米,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特大型中低温地热田。地热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性新能源,创造的产值占世界新能源的40%。大庆围绕地热的综合开发利用,目前已进行了初步探索实践,并将更广泛地应用到医疗、食品等领域。

(三)承接较强,产业科技互为依托

近年来,大庆产业接续与科技创新互为依托,为城市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强的承接能力。在产业接续上,坚持上项目、强企业、创品牌并举,不断壮大产业集群,打牢产业基础,构筑起接续产业新优势。2006年起至今,累计新建续建单项投资超亿元项目近300个,超百亿元项目近10个。沃尔沃汽车、忠旺铝材、新华08、联想科技城等战略龙头项目落户大庆,全市“三上”企业已达1207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30亿元,占全省的56%;地方工业年均增长4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增速全省第一。在科技创新上,大庆的科研院所和分支机构达到170家,科技人才达到12.6万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92家。大庆已经第7次被授予“科技进步先进市”的称号,科技成为产业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联动的引擎。

(四)后劲较足,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是大庆永恒的精神元素,大庆近40年来城市建设和发展始终以此内涵为支撑。城市建设日渐完善,自2006年起,累计完成投资1406亿元,建设重点项目188个,新城开发加快推进,老城改造全面升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打造生态、自然、现代、宜居城市。大庆也成为“三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品牌汇集一身的“明星”城市,这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只有六个。城市文化日趋成熟,新时期大庆精神仍然是大庆城市文化根脉和大庆人共有的精神家园,石油文化、都市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湿地文化繁荣发展,城市发展也因此更加多元和成熟。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产业转型的路径

(一)从政策先行角度进行产业转型

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颁布适合发展的政策意见,对于推进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产业转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争取生态政策支持。长效的生态政策保障是产业转型的支撑。一是要在环境税征收工作上积极争取。大庆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石油石化生产基地,作为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付出代价较大的城市,开展环境税征收试点工作将有利于促进大庆节能减排,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和优化。二是争取生态补偿政策。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积极争取生态补偿。作为生态环境为之付出代价的资源型城市,大庆有充足的条件争取成为生态补偿试点城市,以便更深入的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利国利民的生态大计。

2.完善政策体系建设。根据相关要求,依法制定环保法律法规。要积极修订完善《大庆市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和《大庆市市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为开展相关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法律法规支持和保障。

3.推进绿色资本市场建设。将市场引入生态发展,合理配置资源,这也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为绿色资本市场服务。同时完善环保投入各项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政府只负责努力提高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合理监管力度,其余的都交给发市场,以此激励和调动社会资金有效投入,推进生态发展和建设,也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从科技引领的角度进行产业转型

1.构建环保科研合作平台。科研平台是凝聚科技力量,发挥充分科技优势,实现科技进步进而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要积极争取国家、我省的优惠政策,积极建立科研平台。要实现常态化、日常化的科研平台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模式,设立专项的基金引导环保科技人才融入和投身科研平台。同时要增加社会人士的参与渠道和机会,以便于更好的交流和推进环保科研知识和文化。

2.推进环保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科研成果市场化的体现就是转化应用,这是科研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环保科研成果价值的体现。政府在此环节要加强引导和政策激励,特别是针对那些难点、热点等瓶颈问题,要组织力量及时进行技术攻关,缩短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的时间。要积极引导、关注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低碳循环经济等关系国计民生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问题,以产业为导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提升环保产业科技水平。环保产业是朝阳产业,在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中更应高度重视。产业转型之路中环保产业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不断提升科技水平,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升法制观念和意识,以园区和基地模式吸引知名企业和品牌落户大庆,逐步提升环保核心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卢国懿.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2011

[2]陈林.工业园产业生态化改造的对策与思路[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马莉莉.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2)

[4]诸大建.上海建设循环经济型国际大都市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

[5]徐篙龄.为循环经济定位[J].产业经济研究,2004(6)

城市环保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深圳, 城市轨道交通, 可行性研究, 总体协调

      深圳市政府在近中期轨道交通建设计划基础上,根据城市近期建设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了6 条轨道交通线作为二期工程优先建设。组成二期工程的6 条轨道交通线分别是:1 号线续建工程、2 号线、3 号线、4 号线续建工程、6 号线和11 号线,总计里程约175 km 。

本文试图就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应该是什么概念的轨道交通、可行性研究和总体协调工作应该围绕什么样的目标开展,研究思路和方法应该如何等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

1  打造全新概念的城市轨道交通

      在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中,应更新观念,以人为本,突破创新,完善功能,保护环境,实现功能、环境、安全、经济和效益的高度统一,打造全新概念的城市轨道交通。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念应体现在以下6 个方面。

1. 1  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百年大计, 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人为本,完善功能,保护环境,为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以适应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有: 合理制定载客标准,并适度预留规模,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完善换乘衔接功能,并预留接口;合理选择轨道交通模式与车辆制式;合理选择线路走向及敷设方式;注重建筑景观效果,加强减振防噪措施;完善公众服务设施;提高系统舒适度(如乘车环境等) 。

1. 2  安全可靠的轨道交通

      贯彻安全服务意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提高工程设施技术可靠性,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安全运营。实现安全可靠的主要途径有:车辆、设备技术成熟可靠;加强防灾措施;完善安全防护体系;改进运营管理体制,加强运营管理与维护。

1. 3  便捷、畅达、高效的轨道交通

      贯彻高效服务意识,完善客运设施,提高线路的直达性和可达性,缩短出行时间,充分体现快捷的特点,发挥轨道交通骨干作用,实现建设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实现便捷、畅达、高效的主要途径有:完善线网衔接换乘功能;线路功能定位与轨道交通模式选择;选择技术先进的车辆、设备;优化运输组织,提高旅行速度,缩短出行时间;合理设置站位,完善车站交通功能设施;改进运营管理体制。

1. 4  一体化的轨道交通

      实现并完善与其它对内和对外客运交通的有机衔接,将轨道交通融入城市客运交通体系,实现轨道交通与其它客运交通的一体化,进一步实现建设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实现一体化的主要途径有:协调与公交的关系,强化与交通枢纽的衔接功能;强化与机场、铁路客站、长途汽车站及口岸的衔接功能; 实施“停车-换乘”方式。

1. 5  经营概念的轨道交通

      创造轨道交通经营资源,降低建设运营成本,提高运营经营收入,资源整合与共享,综合开发,体现建设轨道交通的经济效益。实现经营概念轨道交通的主要途径有:合理确定工程建设范围和建设计划; 优化线路走向及站点布置;强化资源整合与共享;车辆与机电设备系统制式统一与兼容;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国产化率;土地利用与综合开发;改进运营管理体制,努力实现车辆、设备维修社会化;注重目标成本控制。

1. 6  可实施性的轨道交通

      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密切结合实际,强化建设方案的可操作性,实现轨道交通建设的可实施性。实现可实施性的主要途径有:提高工程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合理选择施工技术,并降低工程实施难度;优化项目建设管理方案;搞好项目实施策划。

      深圳市是现代化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经济特区,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应该是具备全新概念的城市轨道交通。因此,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必须围绕建设全新概念城市轨道交通这一目标开展,努力搞好实施全新概念城市轨道交通的策划工作。

2  可行性研究总体思路及关键技术问题的基本观点

2. 1  可行性研究的总体思路

(1)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以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为依据,以“打造全新概念的城市轨道交通”为目标,以在建一期工程为基础,充分理解并贯彻政府和业主意图,吸取国内外轨道交通建设经验,根据评审意见和政府有关批文,紧紧围绕项目的可行性展开深入全面的研究。

(2) 从整个网络(乃至“珠三角”轨道交通网) 和线路远期延伸发展角度,结合深圳市“ 组团式”“ 多、中心”和“ 田园城市”的特点,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进行工程方案研究,做到“ 近期结合远期、局部服从整体、设计服从规划”,处理好“ 轨道交通建设与使用、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轨道交通客运功能与城市发展功能”的关系,追求总体最优。

(3) 贯彻“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运用系统工程、价值工程理论,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对工程进行多方案综合比较分析,考虑功能、环境、安全、投资和效益的统一,提出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环境协调、安全可靠、造价合理的方案,为项目决策和工程设计奠定良好基础。

(4)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合作与协调,充分发挥各有关方面的优势,注重相关专业或系统的配合协调,强化实地调查研究,确保工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努力提高可行性研究工作质量和速度。

2. 2  关键技术问题的基本观点

(1) 应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根据各轨道交通项目功能特点和具体情况,重视轨道交通模式和车辆制式选择、供电、信号、afc 等制式的统一或兼容以及联络线设置问题等。方便车辆及检修设施和备品备件等的相互调备,并可减少备用车等,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2) 充分考虑发展预留,确保线网可持续发展, 适应城市未来发展需要,这包括运能储备、出行舒适度的提高、线路延伸、换乘联络接口预留及车辆设备制式等。

(3) 应从网络总体上对车辆维修基地、停车场、控制中心及主变电所进行统筹研究,力求人力资源、运营设备和设施资源、土地资源等多方面的共享和综合利用。

(4) 从规模上预留扩编条件和从线路设施上适当预留线路通过能力,均可实现运输能力的发展预留,而且这些适当的预留措施对工程初期投资影响不大。当然,发展预留要适度。

(5) 采用“ 小编组、高密度”的运输组织方式是值得推崇的。这不仅可以提高服务水平和设施利用率,而且有利于减小车站体量,易于与环境结合。但是,单靠提高行车密度,甚至线路远景通过能力采用40 对/h 来实现运能储备和提高舒适度(以满足人们未来的出行需要) 是不恰当的,甚至是有风险的,需综合研究确定。

(6) 应重视环境保护,“ 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上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远期的利益来换取今天的发展”。轨道交通模式和车辆制式选择、线路走向、线路敷设方式、车站建筑、高架桥及地面建筑均需与环境相适应,满足城市环境要求。

(7) 强化线网衔接换乘功能,通过换乘枢纽锚固线网。同时,加强与其它交通(机场、道路交通枢纽、铁路客站、口岸等) 的衔接功能,以充分发挥功能和提高效益。应进行公交配套专项规划研究,为工程设计和建设提供依据和基础。

(8) 在统筹安排、充分考虑资源共享的前提下, 车辆基地设计中应运用先进的检修理念,并改进车辆检修体制,由计划修向均衡修和状态修转变,尽可能压缩基地规模。同时,工程建设应分期或分步实施,避免厂房和设施闲置,并减少初期工程投资。

(9) 车站设计须贯彻“ 以人为本”的理念,并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尽可能压缩体量,高架车站应轻盈、通透,出入口及人行过街系统联为一体,出入口、风井甚至设备管理用房等尽可能与建筑物结合建设。

(10) 供电系统采用集中供电方式还是分散供电方式应结合在建一期和城市电网具体情况,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要求进行研究,并与当地供电部门协调并取得认同后确定最终方案。

(11) 机电设备系统应运用“ 价值工程”理论进行配置,努力提高国产化率,注重目标成本控制。

(12) 车站、车辆基地及可利用的土地和空间尽可能地进行物业开发(但要事先对轨道交通沿线用地规划进行专项研究) 。

(13) 改进运营管理体制,努力实现车辆设备检修与维护的社会化。

3  可行性研究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

3. 1  可行性研究工作原则

(1) 现场踏勘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现场的踏勘和实地调查与资料的分析比较,根据以往经验,一个方案的形成要结合图纸工作,对现场进行多次反复踏勘了解才能够成熟。

(2) 理论分析与专家经验相结合:运用系统工程、价值工程理论对多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并结合专家经验,进行定量分析以取得最佳结果。

(3) 专题研究与可行性研究相结合:为使可行性研究报告更加深入,内容更加丰富、翔实,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时,要开展一些项目的专题研究,与可行性研究工作结合进行。对由6 条轨道交通线组成的深圳二期工程尤为必要。

(4) 内部方案论证与外部协调相结合:轨道交通系统是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由于轨道交通系统的专业众多,与城市其它设施的接口十分复杂,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既要注意系统内部方案的合理性,又要注意与外部条件的协调性。

3. 2  可行性研究工作方法

(1) 选择合适目标并掌握约束条件:进行科学可行性研究首先必须选择目标,要客观分析并掌握约束条件。

(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遵循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并以定量分析为主, 力求能够反映项目实施中的所费(即费用,如投资、运营成本等) 与所得(即效益,如运营收入等),对不能直接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的,则实事求是地进行定性分析。

(3)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各有特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应根据需要,采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静态分析为辅的决策分析与评价方法。

(4) 多方案比较与优化:多方案的比较论证与优化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关键,尤其是在多目标决策分析时,方案众多,可采用综合评分法、目标排序法、逐步淘汰法或两两对比法进行比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程序见图1 。

4  总体协调工作建议

4. 1  总体协调单位的工作内容

      为了在同一时间内按期按质完成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6 条线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必须有一家总体协调单位承担技术协调工作。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协调的基本任务是:

“提出问题、组织研究、协调落实、提供咨询”。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 协调6 条线可行性研究总体技术方案、技术接口、综合进度等,协助业主组织完成各种汇报、审查和验收。

(2) 制定工作计划,提出要求,落实协调,组织完成6 条线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

(3) 审核6 条线可行性研究中间报告和最终报告送审稿,协助完成客流预测和环评报告编制和审查工作,审查各线勘探要求,组织勘探工作,验收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报告。

(4) 协调主要技术专题研究工作,并协助业主组织审查或验收专题报告。上述各项总体协调工作按其性质可分为总体协调管理工作和总体协调技术工作两个方面。“管理”

是各项工作按质按期完成的保障,“ 技术” 是按质按期完成的手段,两方面工作都很重要,总体协调工作应两手一起抓:一手抓“管理”,一手抓“ 技术” 。

 

图1  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程序(技术路线) 框图

4. 2  对总体协调工作的建议

对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总体协调工作提出以下7 项建议。

(1) 一个目标: 可行性研究总体协调工作应紧

紧围绕实现“全新概念城市轨道交通” 这一目标开展工作。

(2) 两个协调: 只有同时做好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协调工作,才能保证研究工作的质量和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内部协调即各线可行性研究工作承担单位、客流预测单位和勘察单位等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协调。而作为项目决策重要工作阶段的可行性研究中,有大量的问题涉及到政府各相关部门(包括铁路、机场等) ,则须进行必要的外部协调工作。

(3) 三大任务: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总体技术协调工作有很多具体的内容, 为便于组织和管理,确保技术协调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工作效率,建议分成以下3 大类型。

①各线研究涉及的共性问题  内部协调的技术问题,主要包括重大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轨道交通模式和车辆制式选择、系统建设规模与运能储备、系统运营模式和运输方案、机电设备制式选择及国产化方案。

② 涉及到轨道交通线网衔接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技术问题—  内部协调、外部协调相结合的技术问题,主要包括:重要的线路走向方案和敷设方案、线路的换乘衔接(含与其它交通的衔接) 与联络、线路远期延伸和发展预留、车辆基地、供电、控制中心等功能定位与资源整合、与铁路部门的协调、土地利用与协调和环境协调等。

③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技术问题—  内部协调技术质量管理问题,主要包括:重要指标和参数取值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研究内容和文件编制深度、技术文件的审核工作和目标成本控制。

(4) 四项原则:总体技术协调工作应遵循“总体研究,统筹协调,综合平衡,整体最优四项原则。

(5) 五大专题:由于本次研究是6 条线同时研究,为了可行性研究达到理想的深度,为实现全新概念轨道交通奠定良好基础,对一些共性问题和涉及网络乃至整个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有必要组织力量进行专题论证研究。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有以下5 大专题需进行专门研究。

·系统规模与发展预留;

·轨道交通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包括:车辆基地功能定位、合理分布与资源共享,供电方案与供电设施的社会化,控制中心的合理分布,机电设备制式选择,轨道交通模式、车辆制式选择;

·大型综合换乘枢纽方案研究;

·车辆、机电设备国产化方案;

·土地利用、综合开发与融资方案。

(6) 六个步骤: ① 熟悉并研究6 条线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政府相关文件,总结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研究总体思路; ② 组织各研究单位讨论交流,明确重大问题的处理意见,协助业主组织力量启动专题研究; ③组织总体方案的讨论交流,基本确定各线总图方案和各项研究工作前提; ④ 中间报告和地质勘察资料的审核与验收,协助业主组织中间汇报审查工作,研究并落实中间审查意见; ⑤ 最终报告和专题报告审核与验收,协助业主组织送审稿汇报审查工作,研究并落实送审稿审查意见; ⑥ 各项研究成果的审核与验收。

(7) 七项措施:确保总体协调人力资源配置完备;制定总体技术协调工作计划、工作思路和工作程序;制定各阶段技术文件编制内容和研究深度,并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建立总体协调例会制度,并组织专题交流讨论会;分阶段汇报审查,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的意见;编制各阶段文件审查要点;必要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由业主核发。上述建议可视为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总体协调工作的行动指南,可喻指本次研究工作相关的7 个方面的力量(政府、业主、总体协调和四家设计单位) 或7 项工作任务(1 项总体协调和6 条线的可行性研究) 。

 

参考文献

1  宋键主编.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投标书.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2003

2  于松伟,万学红. 南京地铁2 号线的设计新理念. 地铁与轻轨, 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