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与环境

城市与环境

城市与环境

城市与环境范文第1篇

英文名称: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天津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天津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心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8-111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城市与环境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 城市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优秀的高层建筑必定与所处的城市空间有着共生的关系,不会借势去统领城市空间,不会去破坏城市空间的和谐;优秀的高层建筑是一个能创造人性的场所,要考虑使用者的需要,以城市的公众利益为追求目标。高层建筑发展必须在城市的发展中取得平衡,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城市景观和适合人们生活的环境,才能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健康地发展下去。

一、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

1、节省土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尤其是城市人口在急剧增加,目前多数城市的建设用地,已远远超出地区资源所能承担的人口数量,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剧了这一矛盾,大量人口集中于城市之中。在中西部小城镇战略没有发挥应有效能之前,城市用地相应地日趋紧张。高层建筑正好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高层建筑更少的占用土地,使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朝空中发展。据统计,30 层的建筑比5 层建筑节约用地40% 以上,这将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而空出来的土地对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可以增加绿化,改善城市环境。较高的绿化率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降低城市噪音、调节地段的温、湿度,降低风速的作用。

2、联系与交往的便捷。高层建筑由于其具有空间叠加的特点,所以使工作在内的人们联系与交往非常方便。设置在同一栋楼里的相关单位只需乘电梯就可以很快到达。当然这也对高层建筑电梯系统的科学性、先进合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因为高层建筑往往成群成片,使大量的单位都集中在某一个较小的片区,使小片区内的工作、生活功能非常齐全,这也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就近的方便。

3、对城市形象的提升。高层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密集的片区,如今已无疑被视为大都市中心的象征,它集中体现了城市更新的面貌,形成城市社会活动中心,把城市中分散的不同性质的社会生活空间组织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建筑空间的协同作用。这对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减少交通负荷,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有积极作用。而且由于高层建筑一般位于比较重要的城市位置,体量规模也都较大,造型多样、极富特点。所以他在整个城市景观环境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城市整体形象影响巨大。

二、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的消极影响

在城市整体环境中, 高层建筑的建设与城市景观和城市空间密切相关, 它反映着当代城市的结构和文化属性 。在中国早期的高层建筑建设中, 其建筑设计是游离于城市的规划之外的, 这也造成了高层建筑在城市文化的构建中处于一种边缘地位, 只是一种被动和消极的参与,也最终导致高层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迷失。正如我们经常把高层建筑的高密度比喻为“钢筋混凝土森林”, 这本身就有力地证明了高层建筑规划发展对城市环境构成的重要性。因此, 高层建筑既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整体环境品格, 就决不能让它陷入无序化发展的境地。

1、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

高层建筑存在的直接环境, 即是典型的人工环境——城市, 人工环境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平台。以人为主体是城市的根本性质, 以人为主体, 高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空间环境; 以高层建筑为主体, 其周围的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即是它存在的环境。本文着重从技术的层面来分析高层建筑生态性。

2、当代高层建筑发展带来的环境生态问题

现代高层建筑虽只有百余年历史, 但作为城市环境的介入者, 它的存在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形态及环境质量。它内外物质、能源、信息的流量都很高, 必然造成其生态方面的众多不利因素, 包括有:

局部生态影响大。尤其是在高层密集区, 建筑之间的群体效应十分明显, 包括日照影响、空气质量、气流倒灌以及形成局部的“风谷”等。

(2)能源消耗巨大。高层建筑作为一种高消耗的建筑类型, 它的后期运营、管理所需的费用占其生命周期总费用有较大比例。

(3)环境污染。包括: 高层建筑每天排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垃圾, 光污染, 热岛效应, 对电磁波的干扰。

(4)局部交通压力增大。高层建筑上下班时间产生集中人流以及大量机动车进出以及停车问题、货运交通问题, 都会对周边交通产生较大影响。

(5)内部空间质量不高。高层建筑多为全封闭的空间, 内部大多采用机械式通风, 缺少充足的新鲜气流和温湿度的变化, 容易形成室内污染; 高层建筑空间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以及与外界环境的交流。¾对城市空间形态以及基础设施的影响。难以与城市历史文脉以及周围环境形成有机的结合; 形式单调、缺少特色, 影响城市空间整体的和谐性。

三、降低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负面影响的建议

1、在特定地区禁止建造高层建筑

例如, 在建筑环境非常完美, 天际线高度敏感,或历史名城的保护区域, 这些区域即使增加一栋高层, 也会破坏整体的城市景观。

2、禁放结合

在特定地区严加禁止, 在郊区中心附近, 大片空地周围、河滨、高地或主要公共活动中心, 则鼓励修建。

3、限制高层建筑选址

高层建筑景观效果除其单体的设计质量外,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址的妥善与否。高层建筑的选址要考虑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1)尽可能的避免高层建筑密集。密集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挤。

(2)布置在城市开阔地段。

(3)一些在高度、体量上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布置在城市突出的地段成为标志性建筑。

(4)避免建筑主要景观方向互相影响, 不要相互遮挡。

(5)提高综合效益, 符合城市建设的规律。

4、控制高层建筑的体量及高度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1)保证城市绿化有良好的日照条件。

(2)保护历史建筑的景观条件与周围建筑的协调关系。

(3)保证城市街道, 广场等人流聚集和停留场所有合理的日照和良好的视觉条件。

(4)保证建筑物之间的空间比例关系。

(5)通盘考虑一定范围内城市形体环境的整体构思。

5、控制高层建筑的密度

务必留出足够空地作为人流、公共活动场地, 车辆高度集中的补偿。

6、积极提倡整体设计思想

在高层建筑所在环境中, 高层建筑应与其他建筑协调, 给人以亲切、平易的感觉。这块空间的小气候, 不能因为高层建筑出现而恶化, 应使人们乐于在此逗留。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要求, 考虑整体环境设计。

7、积极倡导布局的合理化与设计的人性化

在高层建筑所在的环境中,高层建筑应与其他建筑相协调,给人以亲切,平易的感觉。高层建设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要求,考虑整体环境设计。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不足,应该在理性开发的基础上使其走向健康和成熟,努力创造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

结束语

高层建筑是城市空间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同时高层建筑也影响着一座城市环境的平衡。建筑不能脱离环境,不能脱离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优秀的高层建筑必定与所处的城市空间有着共生的关系,不会借势去统领城市空间,不会去破坏城市空间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徐瑾丹.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的和谐[J]. 建筑设计管理. 2009(03)

[2] 尚宁宁.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02)

城市与环境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生态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新区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省**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吴良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Z],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讲稿),北京,1999

城市与环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城市规模扩大速度加快,城镇数量剧增。据报道,2011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50%,中国城市人口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和人口数量,是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集中地,是人类走向成熟与文明的标志。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我国推进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加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在城市生态环境、城市风貌政治的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也日益突显。部分城市在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发展时,却忽视了长期的环境效益,没有长远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造成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

加强环境的生态保护,是城市建设中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创造优美和谐城市环境景观的关键。如何在优化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完善城市的功能,对城市建设进行长远规划,把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 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是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在我国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是城市社会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可持续发展,高质量的生活条件是当代人所追求的,但良好的环境是这种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目前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初衷相悖。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除了考虑当代人的生活发展需要,子孙后代的发展才是关键,也是当代人在发展中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城市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缓解城市人口住房紧张的同时,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得到很好的改善。加快城市化步伐,大力推进城市建设,是目前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亦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遇到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做好居民环境的规划和改造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从而服务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并非单纯的经济建设,不能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协调人口、经济与人口和谐发展,才能更好的平衡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建设中,环境也是生产力,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增长最好的助推力。

二、 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相互依赖和发展的整体。受到多种条件和因素的限制,城市建设中建筑设计、城市整体规划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存在不少弊端。

1、 城市整体规划不合理

在部分城市的整体规划中,规划起点过低,往往会出现规划不当导致整体不合理的现象。第一,城市生产区与生活区、工业布局与农业布局混乱,交错层叠,生活、生产区域没有分开,工农业不能很好地相互促进,居民生活呼吸的空气,饮用水等清洁度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第二,高密度的楼群,致使公共绿地面积减少,绿化水平过低,加之通风不畅或遮光等问题,极易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第三,整体布局不美观,部分道路规划狭窄,排污渠道管网不健全,不能很好的解决排水排污问题;第四在部分城市的建设中,重视短期的经济效益,未能突出环保特色。

2、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城市建设实施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处理,节能减排等问题在城市建设过程往往被忽视,城市建设实施过程中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等问题。例如,施工过程中排放的烟尘、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扬尘等使城市空气受到污染;由于建设项目需要,对资源过度开采,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污染水资源;建筑垃圾的随意堆放,在日晒雨淋之后随地表径流流入城市河道,对城市生活用水造成严重污染;施工过程中的机器轰鸣,产生的噪声等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居住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3、 环境保护管理、资金投入不够

在城市的建设中,即便是对环境建设投入重金,但城市管理力度的欠缺,对环境保护也产生了障碍。第一,在部分城市,城区内的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规划到位,主要道路的硬化、美化等做了大量的投入,但因管理不当或无人管理,加上部分居民素质较低,乱倒垃圾,造成污水横流。第二,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违章建筑横行,占道为市、随意摆摊、违章广告随处可见等,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第三,由于部分城市经济基础不好,在环境保护方面资金不足,环境保护配套工程得不到完善,环境保护处于被动状态。

三、加强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怎样提高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环保意识。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防治,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合理处理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关系,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甚至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促进城市环保水平的整体提高。

2、 提高城市居民参与意识,深化城市污染治理。积极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在环境保护日与环境保护相关部分开展“白色污染”等活动,从而推动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参与意识;通过明察暗访的方式,认真开展城市生态环境安全检查,对城市饮用水源地,工业污染企业等进行重点检查,提高抽查频率。

3、 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提升环境保护执法水平。进一步规范城市建设项目的审批,严格把关新上市的工业污染源,严禁工业污染项目建设于环境容量低甚至没有环境容量的区域或是水源地上游;其次,对于环境建设项目的审批,精简审批事项,加强队伍建设,拓展环保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工作最基本的条件,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小群.《城市周边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生态环保信息),2010(1)

[2]陈俊.《以景观绿化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园林设计),2010(10)

城市与环境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城市建设;环境艺术;城市文化;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4-0133-02

0 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是以构建和美化人们生活空间为目的的艺术设计,是人们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将美学理念灌注于环境之中,逐步形成一种有理性、有计划、有目的并成系统的人类活动,是“对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组织,使之符合人们生活和心理需要,并产生审美感受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实现环境美学的具体形式。”其宗旨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沈阳,又称盛京,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3万年前,沈阳地区已有人类活动。从春秋战国时期燕国设立方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2600余年,素有“一朝发祥地”的美称,又有“两代帝王都”的延承。现今的沈阳依旧保留着这座城市特有的印迹和年轮,整体城市布局在两千余年的变迁和洗礼之后,在一些地区,仍然在浑厚的地域文化承载下,坐拥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在现今的沈阳城市发展中,随处感受历史遗留的岁月气息,并体现生态文明。本文以沈阳为例,浅谈如何将地域文化特色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相结合,在城市建设设计与发展中得到保护、发展、设计、整合、共存和运用。

1城市历史文化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旨在发展城市建设的前提下,把其融入本身自我的历史长河中,在融入的过程中,通过发现的矛盾,再进一步对其进行文化、地域、历史进行特色分析,最终,不仅实现城市建设的发展,更把发展进行全方位,包括协调发展与文化环境、发展与旅游环境、发展与居住环境等各个方面。这是一门在建筑环境设计领域的新兴学科,是宏观的环境艺术。城市环境设计不能造成城市的累赘和负荷,要全面考虑对文化的保护和工业、商业、农业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而进行空间的改建。

沈阳市启动的历史建筑恢复重建计划,就是围绕着修缮和重建城门、角楼、钟楼以及三部衙门等方面,体现了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挖掘,以及对特色城市的设计规划,力求展现城市的魅力和文化风貌。

2 城市建筑改造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2.1 历史商业区

20世纪80年代,随时沈阳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新型格局也在不断变化,但建设格局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出现了强大冲突,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遗迹恢复性建设形成对立矛盾。在民族传统、地域特色的老城街道设计与历史遗迹的维修等方面,比如太原街、沈阳中街及相关周边街道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不断的改造与扩建,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到对未来综合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更要注重保护历史、尊重历史、延续历史的宗旨,科学地发展历史。

在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找寻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法则,才能把城市现代化建设真正融入到自然的发展长河中,发扬文化、传承特色,不仅要见证城市在历史中发展,更能看到在历史用留下城市的足迹。沈阳在城市发展中,制定了统一的城市规划设计,始终坚持贯穿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理念相结合,尊重历史文化建筑。在上世纪90年代后的城市建设中,围绕着保持历史文化风貌的主题中心,完成了沈阳故宫街、张氏帅府博物馆、沈阳南站等建设与开发,得到社会和城市居民的认可和好评。现今重建和恢复后的中街步行街和太原街现代时尚商场,就是在把城市现代化建设与顺应传承历史相结合,在发展中印下历史的足迹,在历史中体现城市的特色发展。

图1 20世纪60年代的中街 图2 21世纪初的中街

2.2 历史建筑文化遗产

城市历史建筑,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历史的记载、城市文化的传承、城市精神的发扬和城市特色的凸显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形成特色的保护文化范围是城市建设与改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当然其中应包括对特定原则的制定及保护方法的形成。

以特色典型的历史建筑作为中心点和重要标志体,范围的设定与划分应有相应的基础作为保障,进行现状的考察和真实的调研,搭配秉承历史底蕴为原则。

沈阳实胜寺与北京雍和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座清代皇家寺院,雍和宫为上院,实胜寺为下院。实胜寺的历史比雍和宫早一百多年,是东北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由于年久失修和历史原因,在改造前,实胜寺内道路不平、杂草丛生、古建筑破旧不堪,损坏严重,周边地区违章建筑达100多处,形成了低矮破旧的棚户区,严重影响了实胜寺的整体景观。2001年末,沈阳市开始了对实胜寺周边的拆迁,动迁居民202户、企业3家,拆除房屋200多间,总面积达7 000多平方米。市政府出资改造,进行全面系统规划重修,恢复了这座皇家寺院往日的雄姿,成为盛京沈阳的又一景致。图3~图4为沈阳皇寺广场的改建与开发,皇家寺院与皇寺广场的文化特色与商业特色的结合,在时间上,现代大都市与古韵历史相匹配,在空间上,传统景观与现今外部空间理论相结合,形成一座古城中独特的城市客厅。

现今,国内许多城市普遍面临多种问题,重点包括基础功能衰退和建筑结构基本毁损等,在规划设计工作中,应对历史建筑的风貌进行最大限度的保留,形成强大的“不变”应“万变”,保留不变中的精髓。

图3 铸有12座清朝皇帝铜像的皇寺广场

图4 修缮后的沈阳实胜寺

2.3 历史纪念性建筑设计

沈阳在中国近代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一段占领的耻辱性记忆,1931年9月18日在柳条湖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为了真实记录这段充满屈辱的历史,让人民渐睡的思想惊醒,呼吁人们了解历史、发现历史、感知历史,在历史中能够以史为戒,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组织下,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已经先后两次进行修建。图5为“九一八”纪念馆,纪念馆具有典型的纪念色彩和浓重的建筑艺术设计风格,纪念馆是是纪念碑和陈列馆相结合的建筑,整体一座巨型石雕,外形为翻开的台历状,一个高18m,宽30m,厚11m的历史纪念碑最让人心灵震撼,建筑本身由混凝土铸成,花岗岩附在周围,刚毅而坚挺。这个恰似一副“中国东北地图”的建筑,威武的不是形状,不是材质,而是那身上千疮百孔的伤痕,见证这份沉重的历史。

发展是城市环境设计的主题,只有在发展中保存,在保存中发展,才能既体现发展的意义,在意义中找到发展,在发展中找到历史的价值。把发展和保存结合,充分体现出通过城市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的表现来发扬具有历史纪念的历史时代特点,突出城市特色,形成独特的城市价值。

图5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2.4 生态城市建设设计

2012年11月,党的十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纲要。沈阳是东北的中心城市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城市整体的环境艺术,增强文化软实力,构建生态和谐的魅力城市将成为当务之急。围绕着建设“现代城市公园”的主题,沈阳市政府将构建生态文明、体现城市美学、增加城市绿地以及建设区域公园等方面列入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开展了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工程。2003年7月,沈阳市委、市政府为应对竞争和挑战、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创造新的产业带和新的投资热点而推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之举——建设金廊即“中央都市走廊”。通过几年的建设,“金廊”已其成为建筑标志化、环境生态化和道路景观化的现代服务业产业聚集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展示区和东北中心城市的核心控制区,成为沈阳充满活力的生命中轴和创造新世纪辉煌的黄金走廊。同时,沈阳市为迎接2013年全运会对青年大街等全市20多条重点街路的树池、分车岛实施了绿化全覆盖工程,实现了适应性、观赏性和生态性的有机统一,使城市道路的绿化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

图6 沈阳“金廊”夜景 图7 沈阳市政府广场绿化风景

3 城市文化与建筑的环境艺术探讨

建筑,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一个城市的神态。在建筑风格上,东北有自己的地域文化——沈阳的“一宫两陵”代表满族文化,还有沈阳市部分高校保存较好的日俄时期建筑,这些都是很好的历史文化遗产。沈阳建筑的环境艺术发展方向,一定要强调地域特色。好的城市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体现地域的特色和文化,还要有时代的要求,而不是追求一种形式。合理的建筑发展趋势是和环境融合在一起,和城市融为一体的。注重历史文化与生态和谐的设计风格的统一,是城市建设环境设计的出发点。让民族性在历史性中留存,让历史性在发展中体现,形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环境艺术在指导城市建设的设计中,应保持现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保留历史文化色彩,改善原有的负面生态环境。在要尊重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同时,还要力求艺术与环境的完美结合。随着各级政府和公众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重要性认识的增强,未来的城市环境艺术建设设计,必将会呈现出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谢迁.西安城市文化与城市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

[2]李爱,孙迟.论城市环境艺术——以沈阳市例[D].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3]张春慧.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建设探讨[J].规划与设,2008(27).

[4]李博.论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J].现代商贸工业,2010(3).

[5]吴祥忠.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的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6]九一八博物馆.http:///wiki/%e4%b9%9d%e4%b8%80%e5%85%ab%e5%8e%86%e5%8f%b2%e5%8d%9a%e7%89%a9%e9%a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