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中心规划设计

城市中心规划设计

城市中心规划设计

城市中心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政中心布局与形态总结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原有城市规模不断地扩大,与此同时,各地新城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而以城市行政中心搬迁新建来带动新城建设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行政中心通常作为独立项目来进行规划设计,探讨当代城市行政中心规划设计亦成为研究的新课题。

行政中心的内容

本文中的行政中心,指的是在城市范围内,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在内的四大班子及各职能机构相对集中的办公区,主要包括行政建筑(行政办公大楼及相关建筑)和与之相配套的市民广场等,其建筑群主要由机关办公大楼、会议中心、行政服务大厅、市民广场、后勤服务中心等要素构成。

城市行政中心的选址原则

对于新城行政中心搬迁、新建,首先要考虑的是选址问题,影响选址的因素主要包括:基地自然条件、区位的通达性、城市发展方向、空间组合布局及弹性发展等。因此,选址的一般原则主要包括:

区位通达性强,服务半径合理,基地建设条件优越,符合我国传统行政建筑的布局特点;

选址具有前瞻性,符合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区域,以带动城市新区的发展;

与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组合布局,增强对市民的吸引力,以此推动新区建设的热潮;

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可建设用地,发挥其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使其成为城市的空间发展核心;

对城市行政中心布局与形态的分析

我国的行政机构主要由“四大班子”组成,即市委、市府、人大、政协,他们之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行政区的整体布局。在设计中,主体建筑与相关会议等配套设施以及市民广场的组合形式,决定了行政中心的形态。行政中心的规划布局形态主要分为集中式、分散式和综合式三种基本形态。

集中式

行政中心表现为一栋独立的建筑形体。四大班子以及各职能机构等办公区域通过垂直的竖向划分和横向的平面组合的方式来进行区别。这种形态的特点是各部门集中布置,彼此联系便捷,但又易于造成各部门的功能混杂和干扰,给办公人员和公众带来不便。

在这种布局方式中,可演化出两种基本模式:

1)“一”字型

这种空间组织模式是指各功能区域按“一”字型水平展开,各部门的垂直交通体系彼此独立。

2)“工”字型

这种空间组织模式将四大班子办公区域分别设于“工”字的四翼,而将综合办公区域及公共服务区域设于“工”字中间。

分散式

四大班子、各部委办局综合部门以及公共服务部门各自为一栋独立的建筑,通过空间的组织形成一个建筑群。这种组织模式的特点是各部门相对独立,干扰少,同时也利于营造丰富的群体空间,通过分散体量,营造更为宜人的建筑尺度,但各部门间的联系也较为薄弱、资源缺乏共享、影响行政效率。

在这种布局方式中,可演化出三种基本模式:

1)二分式(“一一”型)

这种空间组织模式是在“一”字型空间组织模式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政府各系统的办公部分进行两两组合,形成两个独立的建筑形体,两者或脱开或通过公共空间取得一定的联系。

2) 三分式(“品”字型)

最为普遍的一种,四大班子中将工作联系最为密切的市政府、市委及综合部门组合,作为建筑群的主体;而相对独立的人大和政协则分别独立设置,至于群体两侧。

综合式

行政中心的各相关职能机构相对集中,结合会议中心等配套设施以及市民广场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整体区域。这种组织模式的特点是有效保证了各行政机构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有利于行政中心功能结构上的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行政核心区,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同时又保证了公共资源的有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当代行政中心规划设计特色

我国当前行政中心形象模式化、千孔一面、形式缺乏特色的问题一直未有较大的改观, 主要表现在“轴线对称”、“材料”、“色彩”、“建筑语汇”、“设计手法”等的大同小异,形成了系统的“权力美学”或“权利视觉下的审美原则”。总体设计特色可以概括为:

中轴对称形式——庄严感。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过分注重中轴对称、中心地位、主从关系。

建筑体量宏大——地标性。建筑体量越大,在城市范围内的可识别距离越远,建筑的影响范围就越大。

强化对比突出——丰富性。通过建筑形体、装饰、材料、色彩等的特别处理与周边建筑对比强化其核心地位。

强调空间序列——韵律感。通过强化对建筑群体轴线的控制来加强建筑群体的中心感,从而来突出城市行政中心的核心地位。

行政中心未来的发展趋势

为使我国城市行政中心规划建设取得根本的提升,应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与传承,地域性的城市特色的塑造与发展,运用当代建筑哲学思想与设计的方法论,在建筑创作中充分结合科学性和人情化,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性。因此,未来城市行政中心建设的发展趋势为:

功能复合:由单一行政功能转变为文化、体育、商务、行政等多功能复合,极大的促进了行政中心的活力提升。

开放民主:行政中心形象转变为更具公共性和开放性,更注重地域性和人情化,强化公众参与,实现开放与亲民。

有机生长:注重城市行政中心的持续性建设,避免为整体效果一次性建成的规划建设模式。

人文景观:结合基地现状地形地貌,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互相渗透,注重人文生态,体现地域性与城市文化,保持城市固有格局和肌理。

信息化设计:综合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化技术优势,改善行政中心的运行条件,实现网络化、多样化办公,增加其适应性。

建筑环境共享:打破建筑的封闭性,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一体化设计,创造内外空间的共享。

小结

行政中心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群,在进行城市的政治和公共管理活动的同时,还肩负着带动周边经济蓬勃发展的重任。因此,规划既要满足其使用需求,又要考虑城市特色和政府形象;既要诠释权利美学,又要融入公众参与;既要体现文化地域性,又要展现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城市中心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P键词:景观生态学;绿地景观格局;生态规划设计

1.城市绿地的相关概念

城市绿地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城市系统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保障了城市能够有新鲜的空气,使城市可以“吐故纳新”。这个系统主要有2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保障城市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动植物能够健康地生存下去;另一方面可以使城市更具有观赏性,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好地促城市和人们生活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还一直沿用着前苏联留下的的绿地概念,这个绿地概念里,将绿地划分为以下几类,绿地包括:公共绿地、专属绿地、特殊用途绿地;我国的城市绿地指城市中以绿化为主的各级公园、庭园、小游园、街头绿地、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地、专用绿地、交通绿地、风景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

本文主要要研究和分析的是绿地城市绿地的其中一种,即城市中心区绿地,这其中包括公园绿地、街头绿地小游园、滨河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非滨水防护绿地等类型。城市在自然之后诞生,自然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城市和工业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忘却了城市中自然属性的重要性,以致于现在雾霾频发,才有了现在的“穹顶之下”。然而,绿地景观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了城市的自然属性,人类利用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景观、完善城市体系。

2.城市中心区绿地与城市绿地对城市的作用

2.1具有组成城市空间的功能

现如今,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愈发重视城市绿地在构建城市形态方面的作用,世界各国的大城市都依据各自的地理特点,规划设计了适合自己的绿地空间格局。

2.2生态功能

作为城市中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可以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活质量,提升城市自净能力,提升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并且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2.3游憩休闲功能

城市绿地的可以为区域内的人们提供游玩休闲和健康、舒适的休闲环境,是城市绿地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

2.4文化功能

城市景观要能体现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同时,城市绿地要具备教育功能。城市景观要具备激发人们热爱自然,致力于保护环境自觉行动的作用。

2.5社会功能

城市绿地社会功能是指可以开展有组织的社会性或社区性活动和家庭或社团活动的能力。

2.6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难免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城市绿地在削减自然灾害危害的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抵御能力,还要为灾后的人们提供避难场所。

3.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最先提出,由于不合理的景观生态布局,导致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其中不只是环境问题,还有其它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开辟出一个新方法解决城市问题,而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带入到城市研究中,则是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新道路。从此,以城市生态学为基础的景观生态学概念应运而生,而城市景观生态学则是景观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可是在我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领域狭小,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对于其分支学科城市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少之又少。虽然城市景观生态学在我国发展较晚,但不同学者都积极地从各自的知识背景出发,提出了自己对城市景观生态学的不同见解。主要研究怎样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并通过对城市景观空间格局等多方面的研究,解决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于城市中的目标。在任何一项研究中,现状分析和评价是为规划设计和景观建设服务,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最终目的则是景观规划设计和按比规划设计所进行的建设管理。

4.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城市中心区绿地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是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设计。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设计是以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现状分析为基础,对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合理地规划设计,将城市中心区景观绿地廊道、绿地斑块等绿地景观要素,在以城市建筑等非生命空间围主的基质环境中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优化设计,使绿地景观充分发挥其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健康的休憩场所,从而适宜人类居住。

4.1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

(1)收集和调查研究区域的基础资料,包括自然状况、社会和经济状况、环境质量状况等。(2)收集和调查研究区域内绿地景观生态的基础资料,包括绿地景观面积、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等。(3)对研究区域内的绿地景观进行分析、评估。即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分析城市绿地景观组成、结构、功能、空间格局,作出分析评估,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定量的依据。(4)综合城市中心区环境要求、居民游憩需求和城市中心区功能需要进行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4.2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遵循的原则

4.2.1生态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在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中占首要地位,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系统,可以促进城市整体的生态平衡,保持城市卫生清洁,降低城市各种污染。由于我国城市发展中各种历史问题,致使城市绿地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较为欠缺,在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必须研究城市发展特点,使绿地的投入表现出较好的经济生态性。

4.2.2景观连续性原则。城市中心区绿地多数被城市建筑重重包围,绿地景观分散,在城市中更像是海上的孤岛,要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较为困难。因此,在规划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使绿地景观更为连贯。

4.2.3格局优化原则。景观生态学非常强调景观格局地分析和合理布局,如何利用有限的绿地空间,通过绿地景观格局的优化设计,充分利用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线、带、块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达到以少代多、功能高效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4.2.4可持续性原则。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既要有远景目标,也要有近期安排,做到远近结合。

4.2.5因地制宜原则。在各城市绿地面积、数量、空间格局等绿地指标和空间形态的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避免发生搬硬套,单纯追求某一种形式、某些指标的现象,致使工程事倍功半,甚至会事与愿违。

城市中心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重要性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a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and highly professional work, involved in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life, and other aspects,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The city planning should start from the overall, design its unique city concept, the articl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 : urban planning; Planning and design; 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又如何设计出特有的城市理念,是摆在城市建设设计人员一项紧迫而富有挑战性课题。

2 搞好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区域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国际来看,伴随城市化的发展,西方国家各主要大城市都出现过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为特征的“城市病 ;二战后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也曾重蹈其辙。

国外在城市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我国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供水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不足等问题,有的问题已成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我国属于城市化的后起国家,应避免重蹈城市化先行国家曾付出过沉重代价的覆辙。这就要认真研究,着眼于跨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搞好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在以往的城市管理中,往往“重生产、轻管理,重经济职能,轻社会职能”,以单纯的片面的经济增长指标,作为考核和评价城市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准。于是 政府在完成各项经济指标的过程中.无暇顾及城市经济、社会 生态、人文 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导致城市管理处于较低层次状态。这样的管理模式与现代城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建立科学有序、先进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已刻不容缓。

3 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

城市规划管理是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的过程,是对城市建设活动的组织和控制。要想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规划蓝图能否实现,关键是规划管理。但是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规划管理面临较为严峻的局面,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现代化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城市规划是综合性、政策性很强的政府职能,城市规划也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被认为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和延伸”。因此,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主要采取的是一种机械的目标管理和计划控制的方式。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体制无论在自身机构,管理机制,还是规划方法等方面都难以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关系。主要表现在:

(1)城市规划代表的是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目前我们低规格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有的城市还没有独立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协调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

(2)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规划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

(3)传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市建设资金短缺;

(4)传统城市规划关注的是既定规划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开发过程的调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机活动;

(5)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以土地利用控制为核心的一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规划缺乏实施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了规划的目标过于僵化,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违法建设;

(6)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商对经济效益过度追求往往会侵害公众的利益,造成土地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作为城市整体利益的代表,城市规划部门难以对这类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控,使得公众利益受到损害,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得不到有效保障等等。

归结起来就是,我们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机制还难以协调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多种经济法人之间以及多种经济法人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4 城市规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规划管理因其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周期性,对投资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需要服务 这种服务来自各方面。城市规划管理也是一种服务,它对投资者的服务主要通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服务来体现。规划局部机构设置和运转效率,规划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优劣,规划局形象好环等等,都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心理行为和投资效果。例如.规划管理人员的腐败会直接增大投资者的成本,增加投资风险。反之,良好的服务会增加投资者成功的机会,减少投资失败的可能。

(2)调控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对经济实行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①城市规划管理可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如政府与投资者、投资者与投资者、投资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

②城市规划管理可以控制投资开发方向、结构、空间、速度、节奏.它对投资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规划编制、规划政策和规划项目的审批来实现。

(3)引导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引导通常通过公共政策制定、规划的编制和规划信息的管理来实现。通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对城市的自然资源进行配置,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提出要求,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作出安排,对城市功能进行布局、对城市土地的开发方式(序列 时间、开发强度等)作出规定。

(4)保障投资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来自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风险来源于他人对投资者利益的侵犯和损害。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者合法利益的保障作用通过规划审批管理和规划监察管理来实现。例如,当投资者已获得某一块土地开发的合法权力时,他人在该块土地上违法进行建设,导致投资者在资金、机会、土地等方面的损失 这时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就是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对违法者的惩罚。

(5)规范投资行为是一个市场行为.而没有规范的市场行为只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和投资的失败。规范的市场才能使投资者(尤其是中长期投资者、境外投资者)有安全感。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行为的规范作用是通过规划编制管理、规划审批管理和规划考察管理来实现的,它告诉投资者应该干什么 不应该干什么。如果投资者犯规,则将纠正。

5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5.1 “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城市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城市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城市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城市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行政中心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5.2 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首先城市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广东新会市冈州城市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济南泉城城市,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城市,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城市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城市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中心城市的规划设计注重对历史文化素材的挖掘,结合具体的地形特点合理布局,既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具有超前意识,又因地制宜,建设以地方文化为背景,赋予行政中心公园以全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次,城市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

5.3 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主题。围绕着主要功能,城市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在城市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展示城市形象、满足人们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城市布局规划。

城市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个体,要和谐处理城市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城市空间意向。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行政中心城市的规划设计以体现“行政中心文化”为主题,在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城市、喷泉、雕塑以及景观小品等园林要素,完美展现佳木斯市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让人们在享受园林美景的同时,缅怀过去、把握现在、憧憬未来。

6 如何搞好城市的建筑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在建设方案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十分重视把好规划设计关,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抓好方案的审核和确定。审核一般项目的设计方案.主要审核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和建筑方案设计图,特别是影响主干道城市景观的项目不管大小都要严肃认真地把关,确保了城市主干道规划设计格调的一致性。

(2)抓好设计单位的市场选择,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鼓励引进高资质、高等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城市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

(3)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建设与未来发展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下,是否优化.如何优化规划设计等处决与城市规划设计者本身的专业水准,因此,抓好设计单位的资质审定,优化设计方案,对于提高城市整体规划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及设计者对本城市的规划发展规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中心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一、中心村规划的必要性

1城市统一规划建设的需要

经济发达地区城乡结合部中心村是中心城市现状或规划建成区的一部分,其发展建设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

2实现城乡结合部可持续发展

城乡结合部是一种特殊的地域类型,也是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程中各种矛盾冲突地区,通过中心村规划,引导城乡结合部可持续发展。

3改善居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中心村产业发展应适应城市整体规划发展要求,协调与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关系,使中心村的产业类型在种类上有改变,在结构上有提高,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中心村建设不论从建设用地指标控制,还是从管理措施限定,应引导向连排式、大体量住宅的建设方向发展,创造良好社区形象,并有利于道路建设、公共设施配套,达到整体环境质量优化的目标。

4节约耕地,高效、合理利用城乡结合部

通过中心村规划,对中心村空间布局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避免重复建设、乱占耕地以及乱建状况,采取集中紧凑发展,达到节约耕地、高效合理利用土地的目的。

二、中心村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中心村规划的指导思想

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演进的趋势,服从并协调周边地区与上层次区域总体及分区的布局要求,有利于中心村发展建设与周边城市地区的衔接。通过对中心村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和有效控制,将中心村建设成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产业结构优化的新社区。

(二)中心村规划的原则

1中心村规划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双重需要,为促进村办企业适应集中建设、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加快城市化进程服务。

2中心村规划应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耕地的方针,应注重对生态林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菜篮子基地的保护。

3在正确分析发展战略的前提下,中心村规划建设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4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的要求,协调周边地区规划对中心村的建设要求,保证规划的整体性和时空上的延续性;

5有利中心村生态环境优化、整体环境质量提高;

6严格控制土地开发总量和开发强度,使人均土地利用指标趋于合理范围;

7完善公建、市政公用设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8引导村民在营建方式及城市意识上的提高。

(三)中心村规划的目标

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演进的趋势,严格按上层次规划要求和相关指标定额控制。明确中心村可以发展建设范围和建设用地规模,通过科学的规划建设指导和高效规范化的管理,达到中心村功能布局合理、发展建设有序、环境质量优化、村民安居乐业的目标,最终纳入与城市整体建设同步化的有序轨道,将中心村建成特定地域的城市化新区。

三、中心村规划内容、方法和成果

(一)规划内容

中心村规划分为两大部分———村域规划和村建设用地规划。

1村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深度)

村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配置、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的综合目标;调整村域内各项用地的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体现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规划意图,落实分区规划的各项内容,明确村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发展用地的界线;确定村的用地发展方向,科学预测规划期内村域人口规模;明确各居民点(包括新村)和经济发展用地的位置和界线、落实各项建设标准;确定村域内交通、商业、文化、教育、体育、卫生、邮政、绿化、电力、电扇、给水、排水、消防、燃气、防洪、排涝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设置、布局;落实国土部门制定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提出实施规划的步骤、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2中心村建设用地规划(详细规划设计深度)

中心村建设用地规划,是在村域规划的指导下,直接对建设项目和周围环境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为各项建设工程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中心村建设规划的内容包括:建设条件分析;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配置、位置和规模的确定;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中心村分期建设计划及重点地段建设具体安排;规划实施的步骤和规划管理的政策。

(二)规划方法

1规划组织

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心城市继开展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工作以后,应当继续进行城乡结合部中心村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心村规划是以市规划局协调、各区规划分局牵头的组织方式。市规划局制定中心村规划编制方法、深度要求和指标体系,提供中心村规划设计要点以及中心村所在分区规划信息图件,各区规划分局组织设计单位,提供地形图、现状土地征用及划拨土地资料。

2规划步骤

由市规划局向各规划分局下达中心村规划设计要点(条件),规划分局与设计单位签定设计任务书。规划设计单位根据规划设计条件,通过现场调查,修正补充,全面掌握现状土地利用情况,提出规划设计方案。区规划分局组织初审和复审,设计单位根据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形成规划成果,送市规划局审批。

(三)规划成果

中心村规划成果包括两个部分:中心村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中心村规划图则(包括计算机图形文件和图纸)。

城市中心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市规划;目标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为了保证城市秩序的有效运行。必须对城市的建设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因此,新世纪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要善于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加强其社会调控的功能,以保证城市的发展与社会公平、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

1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1.2 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1.3 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

(1)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2) 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 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1.4 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

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2 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1) 整合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 经济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3) 美学原则。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

(4) 社会原则。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所以规划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和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

3 中小城市城市规划思路

3.1 道路交通的规划

道路系统主要由内环和外环组成。外环主要是分担机动车交通,内环为人行道和自行车及电动车道和区内电车道,将步行人流带至居住区中心的巴士或地铁中转站,在规划上实现人车分流。同时可以根据不同校区的地势情况,采用人行天桥或者地下通道的方法。

3.2 绿地规划

可以把绿地总体布局分为三级,即中心公园、组团中心绿化、沿道路绿化带。中心公园的规划。可以根据小区开发地的自然山谷、山区、森林植被和湖泊,建立一个自热中央花园。如在中央花园低谷处或自然湖泊形成处,开设以水为主题的公园。在中央公园内,可以根据地形的变化和周围环境的特点,进行有系统的植物花卉种植,还可以在湖泊中饲养观赏鱼,并注意把水流、湖泊、草地、树木等有效的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链条。

沿道路绿化带的绿化规划。沿道路的绿化要尽量的与建筑的结构相配比,根据建筑的分布结构,种植不同的植被花草,同时要尽量的扩大绿化带的面积。各地块的中央绿地要与周围的绿化带建立起绿化通道,相互渗透。同时,还要把山体绿化及景观道路通过绿化带连接起来。使沿道路的绿化带具有绿化美化效果的同时,又有小区绿化纽带的功能。

3.3 公共设施的规划

首先,在居住中心区建设大型的商业购物中心、街道办事处、体育馆、文化中心和公共交通转化中心及部分居住建筑等形成小区的居民活动的中心点。可以利用竖向设计,即充分利用居住中心区的地面高差,创造交往空间和其他用地的链接点。在中心区的上方可以设置具有标志意义的屋顶或雕塑。居住中心区的广场可以设置成放射状,指向主题公园和文化中心,建成具有强烈景观感的轴线中心。

其次,在各小区内可以设立方便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小型自由市场和零售商店及其他服务,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此外,可以在小区居住中心开设食品店、邮政所、银行、美容院、医院和菜市场等民用设施。

再次,教育设施的规划。在小区的中心区或者文化中心地带,设立幼儿园、小学及各种培训机构,有条件的可以开办中心教育。教育机构的组成由教学楼、运动场地、绿化地及停车场等设施组成,保证受教育者的学习需要。

3.4 环境保护规划控制

首先,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保护天然植被,并通过绿化景观设计,使水资源汇集、流动,使城市到达较高的环境标志。首先是控制噪声污染。可以利用隔离板及绿化道路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城市噪音的污染,对临街的楼房,可以采用双层隔音玻璃窗的方法等,通过楼房的结构和设计减少噪声污染。

其次,减少空气污染的规划。交通产生的废气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此外加上附近可能出现的如水泥搅拌站及一些工业设施的影响,也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根源。因此,在规划时必须种植大量的绿色植被,建立自然的环境保护屏障,通过城市的绿化带降低空气污染。同时,可以适当的减少外来车辆的进入,控制交通带来的外来污染。

再次,控制废弃物污染的规划。城市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包括白色污染和废水污染等。因此,在进行城市的建设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建立垃圾回收站,定时清理垃圾,同时对废水的排放,必须严格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合理的排放通道,加强城市下水道的网络建设,保证废水的排放科学合理。

结束语

总之,城市的规划涉及到各个方面,每一个部分都是紧密连接的。要真正的做好城市的规划设计,就必须从整体出发,进行统一规划的处理,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正确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