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县疾控中心:

我院上半年以来,在**县卫健局及洛南县县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加强慢病预防控治工作力度,充分履行慢病预防控治职能,保障了辖区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将2020年上半年总结如下:

一、认真落实慢病防治指导思想

2020年我镇慢病工作在疾控中心的具体指导下大力开展慢病防治工作,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重点,结合控烟、控酒、饮食、心理干预等措施,积极开展健康宣教与促进,降低人群主要危险因素,有效地控制辖区慢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进一步加强慢病专兼职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对象满足为宗旨,牢牢捉住辖区居民关心的慢病题目。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尽最大努力为服务对象提供方便让大家满意。进一步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全新基层卫生服务文明新形象。

三、慢病防制的内容及措施

1、强化慢病防制网络工作

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加大信息工作力度,提升我院整体形象,推进慢病防治的规范。成立慢病工作小组设专兼职人员。从分管领导到各个科室,再到各个村卫生室,深进各村各户积极落实慢病防制工作的计划,开展各项慢病防治工作。形成了一个上下贯彻、快速互动的信息采集网络。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医疗费用的逐年增长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题目,特别是老年人群中患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患者相对较多,经济能力有限并且相对固定,和其相对巨大的医疗需求之间构成了矛盾,这就需要优质经济的服务,而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是最佳投进效益的干预,加强慢病治理可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题目。而基层卫生院慢病治理是农村医疗的一个突出体现。由于基层医疗距农民近,就医方便、快捷,医患之间易沟通,易开展健康教育,易宣传医疗保健知识,对一些疾病好回访,易跟踪,基层卫生院及各村卫生室慢病治理对农村居民生命质量的进步至关重要。

3、定期开展自查工作,及时纠察批漏我院定期开展自查工作,严格按照县疾控中心的要求,对慢病各项工作举行日常自查工作,及时纠察纰漏,不断进步工作质量,同时针对上半年考核中存在的题目,我们认真分析,积极改正。

4、定期宣传、培训慢病知识

针对不同阶段居民健康状况、热门咨询题目,我们每两月举办一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预防知识健康宣传,向广大居民传递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其他慢病的防治知识,带领着居民群众,对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熟悉的误区和盲区。同时每季度对我院职工和村医进行慢病管理知识培训,强化了村医和我院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

四、定期随访

我院今年上半年利用两周时间对辖区内的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集中随访,认真测血压、血糖、心率、体重、体质指数,对每位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开具健康教育处方。对不能到场的患者上门随访,或者电话随访。随访率达90%以上。

四、工作体会,存在的题目、打算

2020年上半年我镇卫生院慢病防制工作取得明显成绩,在改善各村居民健康知识,健康行为,提高了群众的健康素养。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内部制度化、规范化治理还有待加强,各村卫生室医务职员队伍建设有待整体进步,病宣传培训活动有待进一步拓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精神为指导,结合健康扶贫,进一步探索疾控机构科学规范管理的新机制,进一步拓展慢性病预防控制服务的新功能,加强基层医生素质培养,努力开创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新局面。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慢性胃炎;临床疗效

慢性胃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及特殊型胃炎是最为主要的疾病类型,主要是由于各种病因造成胃黏膜出现慢性炎症,会导致消化吸收不良、胃溃疡、胃穿孔和胃出血[1]。本文将我院150例慢性胃炎患者分别采用常规西医药治疗以及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部在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5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脘部饱胀或胀痛、消化不良、痞闷、嗳气、恶心、乏力便溏、气短懒言等症状,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关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4]中关于“痞满证”的诊断标准。并经临床辨证、胃镜检查、病理检测等相关辅助检查确诊。对于以下症状患者予以排除:妊娠或者哺乳期的女性;溃疡和肿瘤患者;严重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不全的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糖尿病患者。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中男45例,女30例;年龄21-71,平均年龄(43.7+4.3)岁;病程5个月-12年,平均病程(4.2±0.7)年;西医诊断:浅表性胃炎49例;萎缩性胃炎23例;特殊型胃炎3例;中医辨证分型:寒热错杂型40例,饮食积滞型14例,脾胃虚弱型9例,肝郁气滞型8例,痰湿内阻型4例。

观察组中男46例,女29例;年龄22-73,平均年龄(44.2+3.7)岁;病程3.5个月-13年,平均病程(4.4±1.2)年;西医诊断:浅表性胃炎48例;萎缩性胃炎23例;特殊型胃炎4例;中医辨证分型:寒热错杂型36例,饮食积滞型16例,脾胃虚弱型10例,肝郁气滞型7例,痰湿内阻型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胶囊联合铝碳酸镁咀嚼片治疗,给予20mg奥美拉唑胶囊(由上海大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3020820)口服2次/d;给予0.5g铝碳酸镁咀嚼片(由浙江花园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03300)口服,1次/d,连续治疗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1.2.2观察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基本方:党参15 g,枳壳15g,黄芩12g,半夏12g,干姜12g,枳实10g,白及10g,木香10g,竹茹8 g,黄连6g,甘草6g,大枣5枚。随证加减:热盛者应重用黄连、黄芪;寒气偏重者应重用干姜;湿热加重者应加炒栀子10g,茵陈15g,藿香15g;气滞明显者应加枳壳8g,厚朴10g,香附10g;腹部胀满较为明显者应加枳壳10g,香附10g;吐酸者应加煅瓦楞20g,段海螵蛸20g;食滞明显者应加鸡内金10g,莱菔子10g,炒麦芽12g;大便糖稀者应加用陈皮15g,白扁豆20g;恶心呕吐严重者应加姜竹茹9g,旋复花9g。上述所有中草药均加清水煎服,1剂/d,取药汁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应在饭后30min服用,连续治疗15g为一个疗效,治疗3-4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脘腹胀满、痞闷、嗳气、食欲不振、疼痛、口干口苦等六项主要临床症状,并以其作为计算积分,分为0分(无症状)、1分(轻度,可不用药)、2分(中度,需要经常用药)、3分(重度,必须用药,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积分计算=(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积分越高则代表临床症状越严重。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治疗的疗效标准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 5 ]。痊愈:临床主要症状如腹胀满、痞闷、嗳气、食欲不振、疼痛、口干口苦等消失,胃镜复查粘膜慢性炎症明显减轻。显效: 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糜烂、充血水肿消失。有效: 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好转,胃镜检查胃黏膜糜烂、充血水肿等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无效: 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胃镜检查无变化。总有效率= ( 显效+有效) / 治疗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 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7%)明显高于对照组(78.7%),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71,P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75 30 26 12 7 68(90.7)

对照组 75 26 22 11 16 59(78.7)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 论

中医学者认为慢性胃炎应属于祖国中医学中“痞满”、“胃脘痛”等范畴,其主要是由于素体虚弱、劳逸过度、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等导致淤积而化热,脾运不健、胃失和降,气血不足,胃络失养。脾不健运,中焦气机失调则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导致多脏受累,长期作用下而导致血瘀、气滞、食停、湿(痰)阻、寒凝、火郁等症状[8],因此本病病机应为正虚邪实,治疗应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益气健脾为主要原则。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名方,是历代医家以及现代临床医师用于治疗各种脾胃疾病的代表方,可有效减轻胃黏膜炎症症状。方中半夏为君药,具有和胃降逆,燥湿散结的作用,干姜具有散寒的效果,两者伍之可加强散结的效果;黄连、黄芩具有清热燥湿、降逆止呕之功;党参、甘草、大枣具有健脾益气、扶正祛邪、益胃生津的效果;丹参、桔梗、木香、香附等具有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的功效。诸药伍之可达到寒热并治,辛开苦降,阴阳并调,补泻兼施,消痞和胃,调理气机的效果。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半夏泻心汤具有调节胃肠激素分泌,保护胃黏膜,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促进固有腺体修复、再生,改善胃功能的效果。李国春等研究表明,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患者,可调整胃肠内环境紊乱,恢复内环境的动态平衡,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强HP感染抵抗力,是治疗胃病的良方。本组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总有效率(90.7%)明显高于常规中医治疗(78.7%),且主要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与李国春等研究报道相符。由此可见,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确诊,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永胜,乔文慧.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00例[J].陕西中医,2012,29(1):23―24.

[2]李贤仁.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60例[J].四川中医,2012,23(10):69.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魏品康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业医40余载,擅长治疗消化道疾病。笔者有幸从师魏教授学习,现将魏教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的经验总结于下,以飨读者。

1 养肝而清毒

“肝体阴而用阳”,这里的“体”可理解为以肝体细胞为主的实质性肝脏本身,属阴。魏师认为,治疗慢乙肝应以补肝阴为主导。所谓肝阴,是指肝的营血和阴液,在生理上能滋养肝脏,涵敛肝阳,使之不易偏亢,保持肝的生理功能正常。朱丹溪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阳主动,阴主静,人体常居阳动状态之中,精血、阴气最易耗散。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工作学习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饮食起居不规则,阴血暗耗之征象极为常见,对于慢乙肝患者,就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治肝病应先补肝阴。魏师补肝阴常用北沙参、枸杞子、生地黄、麦冬、当归,其意来源于一贯煎,以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益阴养血而柔肝。共奏补肝体、育阴而涵阳之功。尽管阴血不足是发病的基础,但感受毒邪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因此,养肝的同时,定要清除毒邪,祛邪即寓扶正之意。魏师常以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清热解毒。

案例1:患者,女,64岁,2007年9月10日来诊。4年前查出有小三阳,2007年8月21日肝肾功能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27 I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253 IU/L,HBV-DNA 2.30×106,慢乙肝病毒五项示小三阳。8月30日查:透明质酸304.88 ng/mL。现感口干,手心热,胸部以上有热感,胃纳不佳,无腹胀,大便每日1~2次,小便晨起时稍有发红,夜寐欠安,舌红,苔干薄腻,脉弦滑。处方予以:北沙参15 g,枸杞子10 g,生地黄15 g,麦冬15 g,当归15 g,郁金15 g,白芍15 g,白花蛇舌草30 g,半边莲15 g,半枝莲15 g,天花粉10 g,蒲公英10 g,败酱草15 g,炒鸡内金15 g,地骨皮15 g,丹参30 g,炙甘草9 g。每日1剂,水煎服。2007年9月26日复诊:查ALT 31 IU/L,AST 78 IU/L。症状改善。

按:患者感邪日久,损伤肝体,引起肝功能异常,热毒内蕴,见口干、身热、小便红赤,故以一贯煎为主养肝补阴,扶助正气。方中郁金、白芍疏肝调气;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边莲、半枝莲等清肝热之毒。药证相符,故获良效。

2 疏肝而泄毒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慢乙肝患者常因肝气郁结,横逆犯脾,使脾运不健,水谷不化精微而成水湿。水湿停聚中焦,与气滞、瘀血蕴结,日久不化,痞塞中焦,症见胁部不适、腹胀、食纳不佳、嗳气、反酸等。所以,魏师喜用郁金、柴胡、白芍来疏肝柔肝;炒白术、茯苓等健脾理气。因该病是湿热疫毒侵袭肝脏为患,且热毒内蕴者为多,或病久则湿从热化,或肝热郁而化火,故防止留寇为患,及时泄毒外出显得至关重要。对此,魏师常用制大黄、龙葵等泄下导滞、排毒祛邪。

案例2:患者,女,52岁,2007年8月21日来诊。患者慢乙肝小三阳3年。2007年6月5日查:总蛋白87 g/L,白蛋白51 g/L,球蛋白36 g/L,脂蛋白480 g/L,HBV-DNA

按:患者肝气不舒,故见嗳气、弦脉,邪毒阻滞于肝体,故有肝脏回声增粗。故以柴胡、郁金等疏肝理气通络;制大黄、龙葵等泄毒外出;配合败酱草等清湿热之品清泄余毒。全方共奏疏肝泄毒之效。

3 散结而解毒

慢乙肝起病相对较缓,多数隐匿,无发热或低热,转氨酶增高后持续时间长,易反复,转变成肝硬化者多。由此可见,慢乙肝毒邪易深入血脉脏腑,缠绵难去,阻塞肝络,引起气血瘀滞,临床可见患者面色唇色紫黯、手掌赤痕、蜘蛛血痣等。魏师在治疗慢乙肝时尤注重活血通络散结,临床常用药有丹参、地鳖虫、炮穿山甲等;丹参活血凉血消痈、安神,《本经》云其“主心腹邪气……破癥除瘕”,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可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抗纤维化作用;炮穿山甲,性平,归肝、胃经,可活血通经、下乳,有消肿排脓之功效,《本草从新》谓其“专能行散,通经络,达病所”,《医学衷中参西录》曰:“穿山甲……其气腥,走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通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临床上对于通瘀阻之肝络、疏硬化之肝结功效不凡。

散结同时,魏师常配以板蓝根、苦参等解毒之品,双管齐下,直捣病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板蓝根等对HBV-DNA有抑制作用,其抗病毒作用肯定。

案例3:患者,男,47岁,2007年10月10日来诊。20多年前患者曾查出有慢乙肝大三阳病史,其母亲、兄弟姐妹均有肝炎病史,从未治疗,4年前查B超提示感光点粗。2007年9月4日查上腹部CT平扫+增强示:肝硬化,脾大,胰头局限性脂肪沉积。10月6日查:总胆红素23.8 IU/L,ALT 61 IU/L,AST 40 IU/L,总胆汁酸7.0 μmol/L,总蛋白80 g/L,白球比(A/G)

44/34,AFP 4.5 ng/mL。 HBV-DNA 2.45×105,透明质酸170 μg/L,铁蛋白301.3 μg/L。患者无明显不适,胃纳可,夜寐安,大便一般每日2次,质偏稀,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细。处方予以:北沙参15 g,麦冬15 g,枸杞子15 g,生地黄15 g,丹参10 g,地鳖虫9 g,炮穿山甲10 g,益母草15 g,板蓝根15 g,苦参6 g,当归12 g,桃仁10 g,天花粉10 g, 半边莲30 g,半枝莲30 g,土茯苓10 g,郁金15 g,白芍15 g,姜黄15 g,黄连6 g,生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后复查,HBV-DNA

按:本案患病日久,毒邪阻滞肝络,肝脏疏泄失常,硬变而生,故治以北沙参、麦冬等养肝阴扶正;丹参、地鳖虫、炮穿山甲等活血散结通络;板蓝根、苦参解肝体之毒,并配以疏肝理气活血之品。药证相符,故获良效。

4 和中清湿热

慢乙肝患者常表现出的恶心、厌食、黄疸、发热、苔黄腻、血清ALT增高等是内生之湿热,非外感之湿热。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研究提示是由于肝细胞受损,肝功能障碍,病理性代谢产物在体内积聚所致,故宜疏利胆管,驱除湿热毒邪。魏师常用金钱草、海金砂、炒鸡内金、土茯苓、玉米须清热除湿。当然,“治肝先实脾”,医者不知扶脾,反而伤脾,过用苦寒损伤脾阳则湿邪更易停留;“湿郁则热郁”,以致湿热缠绵羁留,病情反复发作。“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疗应注意扶正,勿砍伐太过,犯虚虚实实之戒。魏师常用炒白术、茯苓等和中健脾。

案例4:患者,女,30岁,2006年9月20日来诊。慢乙肝小三阳近5年,肝硬化代偿期近4年,有胆囊炎、胆结石病史。2006年9月19日肝功能示:γ-谷氨酸转肽酶(GGT)102 IU/L,白蛋白52 g/L,HBV-DNA

按:患者湿热内蕴,阻碍气机,肝气横逆犯脾,故见胃纳不佳、腹胀、苔薄黄等,故以补肝阴扶正为先;以金钱草、海金沙、炒鸡内金等清湿热;郁金等柔肝理气;茯苓、白术、炒莱菔子等健脾助运除胀。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高校教职员工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健康现状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研究等体育与健康关系研究的文献资料,为后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设计员工健康调查表,对全体员工进行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为后期提出相应策略提供参考。

3、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采用SPSSll.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假设检验等。

二、结果

(一)高校员工患慢性病与亚健康情况

调查显示:高校有1/3左右的员工患有慢性疾病。男性略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病的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参照《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调查》课题组对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的疾病分类方法,设计了6大类疾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员工患慢性疾病排序前三位的分别是:消化系统疾病、运动器官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对同―年龄阶段的员工来说,55岁以下高校员工各年龄段的所患慢性疾病前三项的依然是消化系统疾病、运动器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和总体基本一致。从不同年龄阶段方面看,56岁以上员工比其他各年龄段的员工所患慢性疾病百分比都高,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分别达到52.63%和42.11%,这个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对高校员工“对亚健康及其危害的了解”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员工中只有37.77%人比较清楚的知道亚健康及其危害,有60.33%的员工只是对“亚健康及其危害”有简单的了解。调查中设计的24条亚健康症状的问询,其中统计了无慢性疾病的员工对亚健康症状的自评情况,结果表明,有22.04%的员工经常有“亚健康”感觉,其中发生率较高的症状依次是:“容易疲劳”(10.73%)、“记忆力下降”(10.73%)、“颈肩僵硬”(10.00%)、“注意力不集中”(5.6l%)、“健忘”(5.37%);有61.6%的员工选择了“偶尔有”,其中发生率较高的症状依次是:“容易疲劳”(9.24%)、“记忆力下降“(8.40%)、“情绪低落”(8.12%)、“颈肩僵硬”(7.00%)、“头晕”(5.88%)。数据说明,高校员工无慢性病人群中亚健康的发生率为83.67%,健康的比率占16.33%。

对高校员工“健康状况自评”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6.74%的员工健康状况自评趋于良好状态,自评分数低于18分。高校女教职工比男教职工自评成绩要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评分数低于18分的比例在逐渐下降,56岁以上的高校女教职工自评结果均高于18分。

健康意识是指人们对获取健康所做出的反应。健康意识的强弱是决定健康状况好坏的一个先决条件。对高校员工“为了增进自己的健康您平时比较留心注意的事”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员工很关注:有规律的生活、改善饮食营养、进行体育活动。从年龄方面来看,46岁以上的员工对“改善饮食营养和进行体育活动比较关注,35岁以下的员工对进行体育活动最为关注。而36~45岁之间的员工,他们是公司的中流砥柱,正是个人成就和社会影响的鼎盛时期,他们要付出较多的精力和时间,生活规律性相对较差,这反而导致他们多关注自己生活是否有规律性。男女之间的选择排序有一定的差异,与传统的男女社会分工是密切相关的。

(二)高校员工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1、员工饮食期律

一日三餐无规律、食物营养不平衡、不恰当的节食减肥、不吃早餐等都会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对员工“饮食是否有规律”的调查结果见表3.8。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员工饮食有规律,只有1.36%的员工饮食一直没规律,说明员工的饮食状况整体表现良好。女员工的饮食规律要比男员工要好。56岁以上的员工饮食规律性要比55岁以下各年龄段要好一些。结果显示,在“高盐饮食”方面,只有5.08%的员工经常吃,说明员工对“高盐饮食”的危害有着科学的理念;在“高脂饮食”方面,有10.05%的员工经常吃,尤其是男教职工。

2、员工睡眠状况

对员工“睡眠时间”的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员工的睡眠时间在5~7个小时,这比科学合理的睡眠时间偏低了一些。少数员工的睡眠时间小于5小时或高于8小时。要想提高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必须注意。能取得较好的睡眠质量的入睡时间是晚上9点到1l点。对员工“作息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员工习惯在21点之前睡觉的为零,一半以上的员工选择在2l~23点之间睡觉,有着良好的入睡时间;但也有43.75%的员工选择了23点以后睡觉,且男员工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教职工(51.91%:29.32%)。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以及夜生活等习惯,都会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对员工“睡眠质量”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员工的睡眠质量处于良好状态,睡眠质量不是很理想仅占4.07%。

3、员工不良习惯(吸烟、过量饮酒)

对员工“饮酒习惯”和“吸烟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员工从来不饮酒或偶尔饮酒,仅有16.03%的员工饮酒比较频繁,且主要为男员工(是女员工的6.1倍)。多数员工没有吸烟的习惯或经历,经常吸烟的比例为15.76%,主要为男性。

4、员工工作压力

对员工“平时的心情”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0.76%的员工心情是好的,只有9.24%的员工的心情相对较差。对员工“生活节奏”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4.02%的员工认为此前自己的生活节奏是快的,有55.16%员工健康状况调查结果的员工认为此前的生活节奏是恰到好处的,不慢也不快的,只有1.36%的员工认为此前生活节奏是慢的。能长时间精力充沛地工作和轻松自如地生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关注。对员工“工作的精力”的调查结果表明,有3.26%的员工感觉“总是力不从心”,有65.76%的员工感觉“有时精力不够”,有30.98%的员工感觉“精力比较充沛”,只有0.27%的员工感觉自己“总是精力旺盛”的。对员工“是否有工作压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员工认为当前工作压力大,男员工比女员工高出20个百分点。

三、结论

(一)高校教职员工总体健康状况不佳,随着年龄增长,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尤其是56岁以上员工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比较高;员工发生亚健康症状非常高,虽然具有较强的健康意识,但对健康概念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偏差;员工总体上把有规律的生活、改善饮食营养和进行体育活动作为增进健康留心注意的事。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舌象;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治疗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而脏腑又通过经络与舌相联系,其精气可上营于舌。故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有所反映。所以,舌诊在中医诊断学中占据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细致观察,发现上消化道疾病与舌象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为临床工作中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现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349例患者,均系来院就诊并经纤维胃镜诊断为“慢性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其中,男781例,女568例。年龄:9~81岁之间(9~20岁102例,21~40岁593例,41~60岁517例,60岁以上137例)。职业:农民935例,工人217,干部135例,其他62例。病程:半年以下578例,半年~1年185例,1~10年472例,10~20年54例,20年以上60例。

1.2检查方法先进行舌诊,然后在常规操作下进行纤维胃镜检查,必要时进行组织活检或脱落细胞学检查。

2 结果

1349例患者中,慢性胃炎1019例占75.54%,消化性溃疡239例占17.72%,胃癌32例占2.37%,食管癌59例占4.37%,见表1。

从表1不难看出,舌形上胖嫩舌多于裂纹舌和齿痕舌;舌质上红(绛)舌多见于食管癌和消化性溃疡,其次是慢性胃炎,在胃癌中少见;舌苔的改变以腻苔居多,白腻苔多见于胃癌,而消化性溃疡与慢性胃炎舌苔相似;黄苔和黄腻苔中,消化性溃疡、食管癌、慢性胃炎居多,胃癌少见。

3讨论

3.1舌苔的变化慢性上消化道疾病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脾气通于口,舌象的变化与上消化道疾病关系密切,以舌苔变化较为显著。在1349例患者中,腻苔1231例,占91.25%,其产生的机理为脾胃虚弱、痰湿内蕴、浊气上逆。腻苔中,以白腻苔在各种疾病中出现机率最高,胃癌有26例,占胃癌总数的81.25%;食管癌有36例,占其总例数的61.02%;慢性胃炎585例,占总例数57.41%;消化性溃疡133例,占总例数55.65%。白腻苔在胃癌患者出现的机率如此之高究其原因,可能是胃癌导致脾胃阳气衰微、痰饮秽浊之气中阻、上犯之故。黄苔、黄腻苔488例,占总例数的36.17%,其中消化性溃疡92例,占溃疡病数的38.49%;慢性胃炎370例,占36.31%;食管癌21例,占35.59%;胃癌5例,占15.63%。前三者无显著差异,胃癌与食管癌比较,食管癌所占比例较大。黄苔和黄腻苔为脾胃气虚、蕴湿化热的结果。

3.2舌质的变化:以淡红舌最多,占55.45%。其次为红(绛)舌,占31.13%,其中食管癌22例,占本病总患者的37.29%;消化性溃疡86例,占本病总患者35.98%;慢性胃炎307例,占本病患者的30.13%。结合舌苔看,上消化道疾病热证并不少见,胃癌仅占5例,占本病总患者15.63%。红(绛)舌在胃癌中出现最少,参照舌苔辨证,其热证少见。淡白舌、青紫淤点舌以食管癌、胃癌多见,二者明显高于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说明恶性肿瘤多表现为淤、虚并见。在舌形的变化方面,因各病种舌形变化患者较少,似无明显意义。

4体会

4.1从上面的舌象的变化,我们还可以发现,食管癌与胃癌虽同属消化道恶性肿瘤,但胃癌以痰饮湿浊为主,寒证多见;食管癌以痰阻热结为多,热证多于寒证。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在两者的治疗中,除以补血活血化淤为基础外,胃癌应加用甘温健脾运湿、化饮降浊之品;而食管癌则应以清热化痰、滋阴降逆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