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前职后融合理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76-03

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两个层面来理解,这两点对应于高校的两个重要职能——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落实到每个教师的工作中会各有侧重,但如何对两者进行协调,是高校提升竞争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从职后的视角来审视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对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并提高针对性。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更好地了解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人才培养更符合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2)有利于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内容选取、教学过程组织、质量评价等)。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行业发展需求,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技能训练与课程考核更有针对性。(3)有利于提升岗位适应性,使所学与所用距离更近。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及改革内容

(一)改革理念

以职前职后融合的理念,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职后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设定课程的核心能力指标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尺;同时以职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载体,从内容选取、教学组织、课程评价等方面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入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重点是构建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建设体系。

(二)改革的内容

基于职前与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前课程改革内容(1)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改革。教学内容选取的有效性——结合职业特点,在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处理好“高等性”与“职业性”、“知识习得”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原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应岗位实际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相应选择,突出有效性和适岗性。(2)教学研究改革。以职前职后融通的视角,选择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寻找与职业发展联系紧密的选点进行教学研究,把握职后人才发展的前沿理念和发展态势,反哺专业课程教学,以科研促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3)课程评价改革。主干课程的知识及能力评价应与主要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紧密对接。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后课程改革内容(1)以职前课程为原点,每个课程团队组建一个服务社会的项目团队。(2)以课程为原点,开发与职前课程对应的职后教育培训包。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实践改革内容通过积极参与基地实践活动,与基地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积极参与、指导基地教学研究类课题的申报和实施,基地听课评课等活动,发挥地方高校的区域服务功能和引导作用。

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与实践措施

(一)具体实施方案

以本专业主干课程为改革原点,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为依托,形成职前一门课程、职后一个专业发展培训项目或一个课程资源培训包、基地一个项目团队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体系。

(二)具体实践措施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前课程改革以本专业主干课程评价改革为纽带,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促进主干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改革。详见表1。能力观测点检测的有效保障是:(1)“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能力观测点”作为课程绩效的重要评价指标进入相关主干课程考核方案,并作为本专业主干课程质量的重要考核依据。(2)专业和课程组进行课程质量评价时会重点关注各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

基于职前

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后教育课程改革职后教育课程改革详见表2。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实践改革基地实践改革详见表3。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专业教学改革成效

(一)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建立

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以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探索从职前职后融合的视角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目前本专业基本建立了结合岗位特点和要求的主干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为提升本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检测和评价标准,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社会服务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探索与职前教育专业课程对应的职后培训项目的开拓,目前本专业主干课程已开拓与职前课程对应的九项职后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从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共完成22次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培训,培训浙江省中小学教师1 469人,创收1 175 500元。

(三)以职前专业课程改革和职后社会服务改革为基础的项目化社会实践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四者进行有效融合,以项目为载体,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针对性。让专业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基地社会实践相互促进,在合作共赢中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从2012年开始,本专业围绕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项目化”社会实践全面推行,从基地校本课程开发指导、与基地合作课程、基地听课评课与教研交流、与基地合作教学研究类课题的申报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研究对职前课程的反哺效果明显

在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研究成果推动下,目前本专业有“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与研究”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并正在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儿童文学”和“古代文学”获评学校精品课程。教学研究成果详见表4。

(五)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改革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衡量课堂教学改革最终效果的重要标尺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和培养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我校2010和2011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调查中,本专业2010和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位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的首位。

参考文献:

[1]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基本路径探析[j].职教通讯,2011(24).

[2]贺敬宏.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3]蔡新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3(26).

[4]顾准.关于高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9).

[5]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0).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3455”课型;改革;出路

近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海门市四甲中学也构建了富有特色的“3455”课堂教学模式,即“3个环节:先学、后教、练习;4个步骤:解读要点、合作学习、踊跃展示、适时讲授;教学内容5点化:基点内容自求化、要点内容问题化、重点内容习题化、难点内容层次化、亮点内容全面化;教学过程坚持5原则:没有师生互动的课不上、没有学生练习的课不上、没有教学目标检测的课不上、没有使用多媒体的课不上、没有问题驱动的课不上”。以期通过课堂改革,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正本清源、更新观念,促进教学相长。在课堂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有困惑,有不解,有怅惘,但我们始终坚信,只要我们的课堂改革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我们就要坚持做下去。

笔者经过长期的课堂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许多困惑。

困惑一:改革进入深水区,理论支撑不够,原动力不足。中学语文课堂改革一般很少有大动作,有大动作者且成功的更是寥寥无几,而根本原因就在于理论研究滞后。就好比行军打仗一样,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兵马”好比是课堂改革的实践操作,“粮草”就是课堂改革的理论支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厘清语文学科的本质和特点,更要了解当下语文教学界的流派以及语文教学的新方法等。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缺少理论的实践是不成熟的实践,所以我们课堂改革的前提是必须搞清语文的教学本质,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学研究。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改革创新,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效的语文课堂改革之路。

困惑二:评价机制立而未破,改革缺乏长效的制度保障。改革的关键在于评价机制,如果用传统的评价机制来衡量改革的效益,那么这样的改革也必将走向失败。课堂改革,尤其是语文课堂改革,它的效益是隐性的、长效的,其效益评价更是复杂的、多元的。有人说:能否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课堂改革成功的关键。我校“3455”课堂教学模式虽形成严谨的考核评价机制,却未取得全面的成功。语文教师在课堂改革上积极踊跃,充满了激情与创意。对于传统的课堂敢于说“不”,大胆地尝试与创新,基本在“3455”课型下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然而每逢大考前夕,语文教师会产生种种顾虑,担心各级各类的“行政考核”,会下意识地改变当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用传统“填鸭式”来应对考试。基于此,我们认为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仅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是不够的,更要依照评价机制去测量考核。我们不能把基于“3455”课型形成的评价机制束之高阁,必须让其发挥作用,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改革保驾护航。

困惑三:语文学科被淡化、弱化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近年来,高考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语文学科更是首当其冲。无论是社会,还是语文界,都希望能够提升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甚至有人提出语文单科200分或180分的设想。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仅靠提高分值无法充分调动当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语文学科被淡化、弱化的状况未得到有效改善。本应受到重视的母语教学,反而被学生淡化、弱化,甚至边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应试教育下,语文学科高考评价的区分度不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不是仅依靠教学单位就可以做到的,而是需要从教育管理层面上审视语文学科的考核评价,切实提升语文学科的地位,才能更有效地推动语文课堂改革。

语文课堂改革应坚持以问题设计为起点,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体验为核心,展示交流为途径,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单向的知识传授变为双向的教学互动,变记忆型教学为思维型教学,以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确保师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广度、深度、有效度。这样就需要我们寻找语文课堂改革的新出路,找到突围的新路径。

一、从局部改革入手,带动整体改革

当下的课堂改革都想快速的、整体的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如果忽视了语文课程内部宏观和微观的关系,盲目地追求快速的、整体的改革,必然会使得改革走向歧途,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语文课堂改革既要有宏观理论的指导,又要有微观的实践操作,以微观实践不断修正和完善整体改革。“3455”课堂教学模式宏观框架基本搭建起来,有了语文课堂改革的理论指导,更有优秀教师的典型示范,但不能求毕一日之功,尤其是Z文课堂改革。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任何模式不能简单的复制。所以,语文课堂改革不能盲目地追求快速、整体,而是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特定的篇目、课型进行深入的研究,哪怕只是在一节课中,有一个创新点也是好的。例如,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合作学习”的环节,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堂都需要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确定课堂组织形式,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这时需要的是教师的智慧,思考哪些课可以“合作学习”,哪些课不能“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可以设置“合作学习”等问题。语文课堂改革应以局部改革人手,这样不仅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还可以有效地带动整体改革。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相互转化生成效益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实施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54-01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使新课程改革取得成效,课堂教学的改革必不可少。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过去,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往往会走入以下误区:注重内容的讲解,轻视教材的运用;注重教学结果,轻视教学过程;注重机械的“题型分类”,忽略知识的系统归纳;注重知识的呆板传授,忽略教学的灵活多变……这些都可视作新课程改革下的无效教学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师讲授欠清晰、教学方式欠灵活、情绪欠浓烈、任务欠取向、教材欠典型,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缺乏对知识的整合与创新。因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所以,我认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而教师的有效教学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一要学生积极参与;二要求取教学的经济性;三是教师将教学智慧与教学策略相结合,做到教学组织活动有艺术性,多样性与灵活性。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经济性要达到的三个目标是:

1.有效果,即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当吻合;

2.有效率,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即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也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的程度。

二、有效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创设有效学习的外部条件。

包括在尊重学生发展前提下建立起来的课堂行为与学习活动秩序和营造知情合一的教学氛围。课堂须有共同的行为准则,以确保课堂的秩序。这要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

2.优化课堂设计,把握好教师讲授与学生思考、练习时间的比例。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为主,课堂教学“满堂灌”,一节课下来,学生累得不得了,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慢慢地学生感觉视觉、听觉疲劳,久而久之就对你的课堂失去兴趣变成被动去学,最后发展成为厌学,成绩每况愈下。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讲过一个幽默的故事:一个记者去教堂听一位传教士的募捐演说,传教士用令人同情的语言,讲述非洲传教士的苦难生活。刚开始他讲得很生动,作者决定捐出身上所有的钱,以支持非洲传教事业。可当传教士讲了10分钟还没完时,作者改变了主意,只捐出身上的零钱。当传教士滔滔不绝讲了一小时之后,再拿起钵盂向听众哀求捐助时,作者由于气愤,非但分文未捐,还从钵盂中拿起两块钱,以弥补时间的损失。这个故事启发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能动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焕发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所以作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心中要明确:不是你讲得多,学生听的就多,学得多。

3.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转换,相互补充,共构教学平台。

课堂教学改革,是将课堂研究的重心放在“学生、教师、问题”三个中心上,这样就保证了课堂教学模式的稳健性。我在数学课中对知识的传授一致贯彻讨论、辨析、取证、定位的思想,坚持当以“学生”为中心时,应在做练习中学习;当以“教师”为中心时,应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习;当以“问题”为中心时,应在通过实例教学知识迁移中学习。教学中每一个新知识,先架设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归纳知识进行评析,找证据,初步在头脑中对这一新知识有所理解有所悟,然后师生共同辨析,找证据,最后把新知识的位置给以确定;又如在学习代数式的计算联系数的计算来进行知识的迁移,并要指出其区别之处。

4.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运用启发式教学如开放性提问,适当的幽默,鼓励冒险精神等有助课堂教学的实施。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

5.注重身体语言,加强交流。

心理学家麦热宾研究认为:信息传递的总效果等于7%的言语信息+38%的声音信息+55%的面部表情。因此,如教室环境、教师的仪表、视线、动作表情、语言、姿态等都有助于激发学生注意,提高课堂专注率。所以,我们应该做到:(1)使用吸引注意的技巧,比如用挑战性的问题、视觉刺激或举例来开始一节课。(2)通过变化目光接触、语音和手势来展示热情和活力,比如改变语速或音量等来表示内容或者活动发生了变化。(3)变化知识的呈现方式,比如演讲、提问、辩论、练习等。(4)混合使用奖励和强化物,比如奖励分数、口头表扬、独立难题练习等。(5)把学生的想法和参与纳入教学的某些方面,比如使用间接性指导或发散性问题,偶尔使用学生的意见来开始教学等。(6)变化提问类型,但要使问题和教学目标相匹配。

6.及时、恰当地评估学生当堂完成任务的效果即课堂小测,以监控和调整下一课时活动的进程。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单片机;教学改革;项目教学

一、课程改革的内容

(一)教学策略的改革

针对89 系列单片机其内部结复杂,而且名词多、概念多、术语多、头绪多等特点,课件上大力探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的编写方法;针对汇编语言指令多、较抽象,初学者难懂、难记的特点,课件采用“指令、图解、注释”三结合的方法,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编写程序,将程序模块化,思路化,并使“程序、流程图、注释”三对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编写程序能力。

(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以往教学中先讲单片机的芯片引脚功能和内部结构、指令系统、中断系统、定时器和串行通信的基本理论后,才进行编程实验。在本次教学中为使学生尽快进入实践环节,教学内容上安排“理论-实践-再理论-在实践……”教学体系,每次实践都是既独立又相互联络的功能模块。

(三)实践内容的改革

以往的实践课或实验课都是在实验箱上实践,老师根据实验顺序一步一步教学生怎么做,学生并不是很了解硬件电路,因此对程序的编写也是一知半解。本次教学的实验内容都是教课前精心安排的,首先在电脑上进行硬件的绘制,了解硬件电路的设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软件的编写并仿真。仿真达到效果后,进行实际电路的制作。通过以上的设计、仿真和制造,使学生对硬件的设计和软件的编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入了解。学习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职业意识

我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学”重于“教”,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竞赛,强化技能训练,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省、市举办的IT 类技能大赛,使学生既有了用武之地,又使他们开阔视野,规划未来的职业方向。

二、课程改革的成效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通过近六年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锻炼和培养了师资队伍,学生单片机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一)教师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效

本课程组教师大都毕业于自山东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院校,都掌握了《单片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准确地把握其发展的趋势和技术前沿。大部分教师有企业实践经历,对企业的需求和社会电工技术发展了解得比较透彻。《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学术水平高,团队合作意识强,富有战斗力,敢于吃苦,承担着全院电类课的理论实践教学任务,自2004年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以来已八年全年度考核第一,2006年系党支部被山东省高校工委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完成教学科研工作量第一,高端项目每年都有新的突破,现本院已建成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部级精品课程两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两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拥有部级教学团队一个,部级实训基地一个,部级教学名师一名,多次受到学院表彰奖励。

(二)学生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毕业生跟踪统计表明,我们在培养学生时注重基础理论、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能尽快地胜任工作,特别是在单片机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尤其突出,这与《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这门专业技术课的教学效果是密不可分的。从2007年开始,我们连续七年组织学生参加山东省、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截至目前,共取得国家一等奖一项、国家二等奖三项、省级一等奖14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8项,在同类院校中成绩名列前茅。

三、课程改革的总结

我院在课程改革中,全体教师作了大量的探索性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善:

1.教学中的实践内容需要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对于那些学生感兴趣、学生容易掌握的要继续完善;对那些有难度的要继续完善,使学生能够容易掌握,对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要重新选择。

2.对学生使用的教材要继续改革,寻找或自己编制符合我们学生使用的教材。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整体推进;娄底五小;课堂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G420

娄底五小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遇到诸多的困难,但我们并没被困难所吓到,首先我们认真学习了有关课改的理论,确定了教学工作思路,以“老师队伍提升”为方向,搞好老师培训,加强队伍建设,以课题为抓手,搞好课堂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创新了备课模式,进一步落实了集体备课,优化了课堂教学,强化常规管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现就娄底五小课改的一些思考及做法进行如下分析。

一、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开展的背景

当前,素质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我校以此为契机,努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目前,娄底五小在校学生 2000多人,有老师90多人,老师的平均年龄为30岁。可以说,学校年富力强,富有朝气,他们是一支很有潜力的教研队伍,老师在参与教研改革的同时自己业务能力也切实得到了提高。

随着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促进老师专业发展,推进学校教研的重要环节。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目的是要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发挥集体智慧,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最终实现资源共享。我校最初开展课程改革活动的时候,在形式上定时间,定地点集中进行备课的方法,每周保证有一个下午的课程改革研讨的时间,形式上搞的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出现的问题是走过场、闲谈、扯皮、打发时间,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表面上大家都在进行课程改革研讨,实际上更加流于形式主义,只是搞了案,统一的记录,可是从教学效果来看,搞的教案只是一个应付检查而已,没有人案去组织教学,课程改革更像走过场,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我校的硬件建设、教研氛围和其他先进学校还有很大的差距,都无法和他们相提并论。因以上种种原因,起初效果并不理想。但我校并未放弃,努力寻找突破口,加大改革力度,积极采取措施。我校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针对“等、拖、满、混、散”等不良心态和“不愿干、不敢干和蛮干”等现象,在全校开展了课题动员专题会,让每个人谈感想、讲体会,端正工作心态,培养工作激情。凝心聚气、营造氛围,激发老师发扬艰苦创新的精神,为课程改革工作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坚持以感情投入感化人,学校把关心老师生活作为激发老师职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学校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把解决好老师的实际问题时刻放在心上,让老师舒心工作。在学校的多方努力下,各教研组将课程改革活动作为教研的主要形式,让课程改革走出了形式主义,真正成为老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

二、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做法

(一)多措并举,保障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

1、作好研究准备工作

建立了工作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组建了教务处、各教研组骨干为成员,为开展好这项研究在组织上得到了保证。进行了查新研究:我们研读了目前国内关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部分前沿文章,对目前这一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分析,增强了研究的目的性。拟定了研究方案,根据教学实际,科学地进行了课题论证,确定了课题内容,拟定了研究方案,为了使方案更合理、更科学,我们对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使研究得以有效进行。

2、加强领导,条件优先

为了保证研究的顺利开展,扎实进行,学校将本课题纳入学校重点科研工作项目之列,使之形成合力。同时,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为我们一线研究教师“架桥铺路”。学校还决定配备录音机、电视、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这些规定及投入都是为了使研究活动能在宽松、愉快、和谐且富有现代气息的氛围中进行。

3、保证时间,分工合作

学校制定了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我们又结合实际,固定的研讨交流时间为每周二下午。为了保证每次交流研讨的有效性,活动的一般形式是:一人主讲,其他人附议。“一人主讲”是为了避免活动流于形式。主讲人必须在研究工作中做有心人。随时记录下研究的成与败。活动的一般议程是:交流前期的教学研究体会;讨论下步设想。通过交流,达到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发扬成绩、修正不足;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我们要求每个实验教师每周记录5次教学随笔,每次交流研讨,教师必须带着反思后的具体问题来。以上方法是课题组教师从教研活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事实证明,此法能使研究活动落到实处,收到了群策群力,共同提高的效果。

4、集中目标,各个击破

“围绕总目标,定出学期、阶段目标”,各个击破,有利于把握各阶段的任务目标循序渐进,避免揠苗助长;也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型特点。比如,学生学习计划的制定,就教学内容而言,根据教材的编排结构相对独立的特点分块研究;就教学活动而言,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家庭成员的构成要素,着力发现学生自主发展利弊影响。在每次的教研活动时,负责本块研究任务的教师,必须从教材内容、学生学习活动两个方面,谈自己的教学成与败、教材的优与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与否和改进措施。每一块相对的教学任务完成以后,进行阶段总结。这样,既有远景规划,又有近期目标,研究工作才做到了一步一个脚印。

(二)理清思路,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型课堂。这对提高学生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深刻领会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的前提下,结合我们进行三年课堂教学改革的课题,针对我校实际提出今后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

1、认真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在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积极开展说课、上课、听课活动。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先说课,通过说课,理清自己的思路,同时亮出自己的观点,结合教材内容采取的教学手段,实行相关的主体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其次开展评课活动,评课要求科学性,主要从素质教育上看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是否满足活动学习的要求,对某一段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法、板书,以及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等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每个参研人员都觉得课上得有新意,并符合新课标所要求的三维目标。

2、坚持集体备课

坚持集体备课,最大限度的实现智慧、资源共享。集体备课要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要强势推动,落到实处。集体备课必须做到:一程序、二参与、三化、四定、五研究。一程序:“个人初备―集体讨论―完善个案―课后优化”。集体备课要把随机研讨与集中讨论结合起来,每位备课组成员都要认真做好集体备课记录。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实施。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分别参与其中。教导处定期不定期的进行督查。二参与:师生共参与 ,备课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优化课堂教学。三化:制度化、常规化、习惯化。要认真落实教研室提出的集体备课的实施意见,将集体备课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抓实抓好。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集体备课要有固定的时间、地点,有明确的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每次集体备课,不少于1小时。四个研究:一是研究每周总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要求;二是研究每个课时的总体教学设计,备课组应有大体一致的教学流程;三是研究重点难点及疑难问题的突破;四是交流课件的设计制作及应用。

3、开展经验交流会

课题组坚持每月一次专题讲座,半年一次经验交流会,每周一次研究活动,累计64次,其中:(1)课题研究方案;(2)课堂活动学习的内涵;(3)课堂“学具操作”活动;(4)课堂“语言表达”活动;(5)课堂“运用实践”活动;(6)课堂活动课主体性原则;(7)课题活动课开放性原则;(8)课堂活动自主性原则;(9)课题活动课激励性原则;(10)课堂活动成效性原则,累计12次研讨会。有(1)注意课题活动的时机;(2)注意课堂活动指导前、中、后教学三个环节;(3)注意活动语言的表达;累计4次问题研讨会。有(1)课题开题报告会;(2)课题阶段总结报告会;(3)学期经验交流会;累计9次。提供相互学习提高的机会。主要是对参研人员研究的项目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进一步研究方案;展示参研人员编写和整理活动学习的教案。

4、坚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坚持不懈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科学的进行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参与课改的自信心,创设良好的课改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精神面貌进行高效的学习。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要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教育技术有机融入课堂,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骨干引领, 提高课程改革效率

在以往的课程改革活动中,学科课程改革时通常是老师们按照要求平均分配课改任务,也不论年龄大小,不管谁,每个老师都平均承担了主备任务,整个课程改革过程一个人也就负责这一种任务。这样的课改导致,一些学科骨干老师的才干得不到施展。由于平均分配任务,老师是大锅饭,使得每个人的备课不能参与到整体的改革中。没有很好地开发骨干老师的资源。骨干的优势,引领作用就不能在课程改革中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在开展课程改革过程中,明确了要发挥学科骨干老师的引领作用,把他们作为课程改革的领头雁。同时,积极鼓励新老师参与其中,给他们展示自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大家一块交流。这样全员参与,发挥集体的力量,学科骨干老师给青年老师来引路,青年老师迅速入门,以便早日成为学校的骨干。为更好地发挥青年老师的作用,积极地引导他们投入学习新理论、新教材,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的教科研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也使得老师们有了求知欲,通过课题的研究实现了老师们的共同成长。

(四)科学评价,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

新课程改革强调:“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老师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改革评价倡导发展性、过程性,这是课程评价的变革,更是评价方法、评价理念和手段的转变。。为了让课程改革活动落到实处,我们在制定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做到有利于促进老师的发展,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实现师生共同提高。评价体系的实施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课程改革的过程,细节决定成败,为此针对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增加了老师激励性的评价;把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指标作为重点,尽量降低结果性评价指标对过程性的影响。另外,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让老师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展示自我。这样,老师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课程改革也切实做到了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激发了老师课改意识也,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通过学习和探索,教师得到锻炼,教科研水平有较大提高,对教育科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在驾驭课堂、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自学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有了较大转变,以前学生学习很被动,现在变得主动起来了。学生成绩普遍有所提高,整体水平较前有了较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而且也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我校在开展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功,是由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课程改革过程中,老师专业成长不断丰富,课程改革活动也彻底改变了形式主义,真正成为了老师专业发展平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坚持下去,争取使我校的课改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龙安邦,范蔚.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及特点[J]. 现代教育管理.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