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与教学问题

课程与教学问题

课程与教学问题

课程与教学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追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宗旨。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教学突出的问题与对策。

一、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从对新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调查看,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新课程精神认识不足,“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无法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二是对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认识不足,加上教师自身的观念落后,未能发现新教材的潜在价值,更无法体现其改革精神;三是教法陈旧单一,重教轻学,包办代替,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四是偏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显然,这样的教学理念严重制约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

而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首先端正教学思想,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创建富有个性化的课堂,让学生通过课堂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升。其次是建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机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重挖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再次是注重教法改革,创设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良好情境。例如,学习苯的同系物概念时,设计如下问题:苯的同系物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苯的同系物与芳香烃、芳香族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符合这一通式的是否都是笨的同系物?这与干巴巴地讲什么是笨的同系物概念相比,学生对“苯的同系物”理解更深刻,其教学效果能不好吗?

二、探究教学追求形式

新课程教学改革重视探究教学,但从新课程实施情况来看,探究教学很不理想。一些学校领导,尤其是决策者,教育观念陈旧,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只要表面,不要实际。一些学校把探究教学搞成了形式化,误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都要进行探究,所以,不管内容是否符合,每堂课都安排成探究。例如:探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探究“乙烯的实验室制法”等,大有上课必探究之势,结果浪费了时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一些教师将探究教学搞成了“注入式探究”,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机会。换汤不换药,还是老一套,把探究搞成了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等等。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教学探究的重大意义,并认真研究新课标,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努力营造自主、合作、体验和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下列几方面寻找课题:验证或探究性质方面,如关于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氯水性质的探究,对过氧化钠漂白性的探究等测定物质纯度方面,如碳酸钠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探究;实际应用方面的,如加碘盐中碘元素含量的测定探究。因此,学好、用好新课标是制定有效教学目标的前提。我们要采取多种渠道了解学情,达到对学情了如指掌,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准确,进而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教师要把握适当的教学进度,是提高教学目标准确性的根本保证。

三、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

基础教育是为了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三维目标的着眼点,正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行为实施也就必须遵循这些要求。由于“知识与技能”属于结果性目标,即学习结果可以测量与评价,而且也是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所以,这一目标的确立要准确和具体,从而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进行定性的评价。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体验性目标,由于情感和意志的变化是一个长期性的教育,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作为教师很难预料在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内在情感会出现那些变化,不可能通过一次、两次的快乐体验,就可能形成对化学的长久兴趣。特别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久而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在“离子键”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学生学习的快乐体验和对学习兴趣的形成,是通过对所学的“离子键”知识的正确应用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可有意识地不断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所以,对这些目标的制定要有“全局”观念,要有计划地去完成这些教学目标。

四、教学反馈缺乏针对性

教学反馈是课程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即使在今天的新课程教学中也没有看到它的重要功能,甚至还存在一些偏见:一是认为教学反馈仅仅靠课后布置作业,所以不认真研究教学反馈的方式方法;二是课堂内不搞教学反馈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所以教学中尽量少反馈或不反馈;三是教学反馈存在随意性主要表现有,偏离教学目标盲目布置作业,把反馈看成是一种装饰性的程式,随意拼凑几个“习题”,以为有题目就达到了反馈的目的。或把反馈理解为终端反馈,缺乏有效的教学过程反馈,使反馈失去了教学调节的功能。其实,教学反馈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所以课堂教学应在反馈中反思,在反馈中推进,在反馈中巩固。

实践证明,一个完整的反馈过程必须包含三个要求:预测目标、反馈信息、调节矫正。我们要认真研究教学反馈的方法,并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备课中首要设计好反馈的内容,明确反馈的目标,提高反馈的针对性;二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反馈,特别是不要仅靠课后作业来反馈,而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时进行反馈,并且注意反馈形式要灵活多样,如提问、讨论交流、问卷调查、小测验……及时掌握反馈性息,使反馈的效果大大提高;三是充分利用课后作业进行反馈。布置的作业要有针对性,把握准确的学习信息,才能有效地去调节课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效果。

五、要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只不过是知识呈现方式上的改变,知识点上没有多大的变化,所以课堂教学还是原来的一套做法。其实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做了精心的呈现,老课程只是呈现的方式与新课程呈现的方式有明显的差别。新课程与老课程最明显的一个区别,或者说是新课程一个突出的理念是,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在过程和方法中,知识与技能得以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感悟和提升。而实施过程和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课堂教学的互动。从现实的教学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中真正能得到比较充分互动的是很少的,通常只在某些公开课上能见到。教师们通常担心互动以后会导致课堂秩序难以掌控,有时会出现“乱哄哄”的现象,更担心课堂上知识和技能目标难以落实。这种想法虽然不无道理,若教师精心备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竟,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有序开展教学活动,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互动,如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与小组互动、小组与小组互动等,则是教学相长的好事情。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不主张只推广一种教学方法。教有规律,但教无定法。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因人、因环境、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收获,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课程与教学问题范文第2篇

基础IE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掌握IE技术,然后对生产现场的操作方法提出改善和创新,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现有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中发现,往往实践内容的设置与理论要求相去甚远,达不到课程实践的要求与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程实用性强。基础IE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与其他课程一样,绝大多数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不同的是基础IE的技术面向的是生产系统,实践性要求更高一些。在进行实践环节时即使观看企业的生产录像或模拟生产现场状况,学生对生产要素如人员、设备、信息、操作方法还是没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在进行人机作业分析和动作分析时往往根据书本内容而对知识和技术的运用呈现出教条和不符合实际现象。

2.对学生的课程实践操作要求很高。实验室中建立的“微生产系统”即使设备仪器、工具与实际操作接近,但是操作者均是未经训练的学生扮演,当进行程序分析和人机作业分析等试验环节时,学生的操作水平远达不到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要求的“合格工人”的熟练程度,所以在进行试验后获取的数据应该是无效的。3.试验工具和试验器材的选取不符合分析要求。试验器材的选取适合与否直接影响到试验是否能顺利进行。在教学环节中的操作分析、动作分析和模特排时法实验时,选取的器材如果难于拆卸和装配(如柴油机195A型喷油泵),就很难达到利用动作经济原则进行改善的目的。如果装配件出现过盈配合或装配主体重量较大,就会出现装配费力费时,操作动作变形和单手长时持住现象,即使利用动作经济原则加以改进,但是改善后的新方法无法实现操作,理论应用和实践操作出现脱节现象。调研中发现,影响基础IE课程实践环节实施效果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各个要素与实践环节的理论要求越接近,学生的实践效果越好。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媒介,也是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具有特别重要位置的教学环节。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点要求工业工程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所以如何通过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地达到专业教学的要求,是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方案

通过以上对基础IE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存在问题的分析,强调将生产实践融入到基础工业工程整个课程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实践环节”。为了实践此理念,以基础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方向和工作岗位为导向,依托地方制造业的产业实践,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形成了对接产业需求、多元化、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据此提出三个结合。

(一)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案例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简单地完全依赖于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就要适时地把理论与生产结合起来。通过摄像机拍摄,采集地区典型产业的代表企业的生产实践,用Premier编辑制作成视频素材库,用于理论及实验教学,对课程的理论知识有直观和切身的体会,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为具体化,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现场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进行分析。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这种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疑惑之处,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质疑、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与企业实地生产相结合。针对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出现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存在的强化关键知识点、系统综合实践训练不足问题,提出“走进企业、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对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相关题目,要求学生必须走进企业,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根据生产实践的需求解决问题,提出的创新方案必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并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即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出的方案欠缺一定的成熟度,但是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根据企业的最终目标,和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和经济条件限制来进行个人的活动,包括问题的提出,分析的思考,改善的艰难、方案的抉择和与团队的合作等。这样的过程才是教学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的目的。通过成功地与地方主要产业的典型企业合作,建立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基地,使学生有机会“走进企业,认识企业,把生产车间当作学校的课堂”。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完全抛弃了以教师教为主的传统模式,体现了以学生学,发现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全面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学生的课外活动与教师指导结合。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提倡学生的课外活动能够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题、自主训练、自主研究、自主进行试验方法设计,以研究过程为主,强化实践能力和个性培养,兼顾研究成果,也可鼓励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相关课程领域的研究项目与课题中,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将学生在校的主动实践内容与地方制造业紧密结合,构建学生主体研究项目库,并通过学生创新课题、科技创新赛事和实验室开放项目等载体来开展工作,从而形成基础工业工程课外学生创新氛围。这些课外科研活动使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受到创造思想的熏陶和启迪,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课程与教学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学案;教学模式;合作小组

新课标的执行,各校都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笔者所在学校与其他学校一样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主要采用了学案的教学方法。在新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问题一:学案知识点没有连贯性或者知识点重复现象

在学案中由于不同节、课时的学案是由不同教师准备的,这样就造成不同教师准备的学案侧重点不同,还有重难点有时把握不准等情况,使节与节之间课时与课时之间内容不能很好地衔接,还会出现漏知识点或者同一知识点多次出现的情况。笔者所在学科组处理方法是首先让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学案,然后利用集体备课时间进行探讨,最后经修改后印刷供教学使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原来没有想到的问题或者学生反映出的问题,这样要在下一次教研活动中进行弥补,可以避免知识不连贯和知识点重复或者漏知识点的现象。

问题二:学案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

根据学习心理学,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同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概念的学习。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定义性概念是指事物的本质属性,不能通过直接观察获得必须通过下定义来揭示。我们在教学时一般采用先讲解概念的涵义、概念的本质特征,然后用适量的典型例子说明,即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如化学平衡概念和盐类水解概念的学习,我们采用先讲解后举例然后让学生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概念是指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可以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学习,学习时要经过知觉辨别、假设、检验假设和概括四个阶段,比较适合采用发现式学习。比如酸、碱、盐的定义还有醇、酸的定义等的教学。

学案准备时还要同时注意学生学习知识的条件:

1.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原有知识不可用,这样就无法与新知识建立联系,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时要进行机械记忆,这时我们准备学案时要为学生准备一些背景资料以利于其学习。

2.学习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可辨别性差时,容易导致学生保持困难和提取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对比法学习,比如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学习。

3.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如果与新知识有关的原有知识掌握不牢,容易导致新知识学习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必须要复习好相关的旧知识,在学案背景材料中或教师导课时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或准备。

问题三:学案仅仅是课本知识的转移

有些教师和学科在准备学案时只是把课本内容复制到学案上,使学案内容没有新意,造成学生处理学案时不重视,只是把处理学案当成课本内容的预习,达不到学案应达到的效果,造成资源浪费。

问题四:学案滥而不精

有些老师为了与其他学科老师争学生学习该科的时间,每天都发新学案或者在学案中准备大量的题目,使学生处理学案时浪费时间或者顾此失彼压力较大并且不能及时复习,考试复习时学生会有复习如同上新课的感觉。

对问题三和问题四的处理方式是精心准备学案,学案题目要精而少,并且上课时要引导学生多思考,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出相应的题目,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问题五:学案讨论过程中学生只是简单地对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的小组讨论环节,小组成员之间只是简单地对答案,如果答案不一致时也不讨论,各自为是,或者出现争吵局面失控现象。

问题六:学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在上课与讨论环节处理不当,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造成学生对本科的抵触情绪,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只是简单的形式改变,学生起不到学习的主体作用。

那么对于问题五、六,笔者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

1.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任务,即选定好课题。

2.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学习小组的规模,一般4~6人,划分学习讨论小组,即小组设计。

3.根据小组分组情况和本节课教学任务安排课堂,可以采用原始组讨论学习也可以先分出专家组进行讨论,再回原始组讨论的形式,即安排课堂。

4.要准备好学案及学习材料,然后根据课堂安排进行分割,让每一个小组,每一位成员都有不同的任务,又有共同的目标,即呈现、分割学习材料。

5.开展学习活动,包括教师导学、学生讨论、小组展现、体现个性各个环节,即教学过程。

6.教师根据各组及学生的表现做最后总结,并且解决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即课堂结束。

除了要把握好各个环节外还要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1.小组成员应是异质性的

在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时,要使每个小组成员具有异质性,包括成绩和性别还有性格等,防止讨论问题时谁也不服谁或者消极对抗情况的出现。

2.要使小组成员有明确的目标

在讨论问题以前要给每一个小组分配任务,使小组讨论时有明确的目标,只要有明确的目标,小组成员在讨论时才能各尽所能积极配合。

3.要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

在讨论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相互配合,使学生知道如果脱离了小组对自己应该是一个损失,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样才能使小组凝聚力增强。

4.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要监控每个小组的讨论过程并且充当学习资源

由于小组成员之间在讨论问题时会出现僵局,这时教师要注意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还有由于学生手中的资料有限以及思考问题的局限性,老师要充当学生学习的资料给予相应的提示。

5.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给每个小组成员分配相应的个体责任,这样有利于小组成员的成长。

6.在展现过程中要奖励小组,不能只奖励个体,这样有利于培养小组的凝聚力。

7.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不足和优点,有利于个体在小组中的成长。

8.适当地变化合作时间,为了更好地学习,可以每隔一段时间改变一下分组方式。笔者一般是每进行一次考试就重新分一下组。这样有利于个体发展个性,同时又可以避免因长期合作而引起不愉快事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小明.学习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02).

课程与教学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 课程教学 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41-02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1999年以来,中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研究生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然而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滞后导致培养质量的迅速下降。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研究生课程教学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进行课程建设,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2010-2013年主要从事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根据亲身体验浅谈研究生教学几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1 研究生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建设欠规范

近年来,尽管学院比较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并制定了一些措施,但仍缺乏对课程建设的通盘考虑。我院学科专业较多,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控授权点较多,但课程建设基本上以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2个二级学科来进行课程建设,一些学科如农产品安全与环境、农业信息化技术其课程设计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相同,植物生物技术课程设计与作物遗传育种相同,课程设置区分不明显,缺乏专业自身特色和学科课程建设的长期系统规划,严重滞后了学科发展,沦为了部分学科的附属专业。同时,存在着重视专业课、忽视基础课,导致研究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发展潜力差。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院研究生课程设置以二级学科为基础,按照本学科导师研究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学科间缺少交叉渗透,跨学科课程和研究方法类课程缺乏重视,实践性课程缺少关注,导致研究生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弱。同时课程开设缺少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受学科负责人、导师主观认识和科研兴趣影响较大,某些程度上忽视了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结构[2]。对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有利于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的课程设置较少,如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仅有一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新进展,部分课程无教学大纲,教师上课随意性较大。

1.3 教学内容陈旧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交叉向纵深发展的今天,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普遍滞后于学科发展前沿,课程内容陈旧性问题日趋突出。以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两门学位课程为例,《作物生理学》现在采用的是1990年出版的教材,而《作物优质高产理论与实践》中的数据均来自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随着作物栽培科学的快速发展,其中的部分指标已不适合指导当前的生产实际,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另外,多门研究生课程无材,教师亦不要求学生购买相应教材,学生的知识积累主要来自于教师课堂讲授,受教师的主观影响较大。

1.4 教学方式单一

大部分研究生课程仍以“填鸭式”教学为主。重视演绎,忽视归纳;重视继承,忽视创新;重视讲授,忽视研讨;重视主导、忽视主体。这种教学很少有研究生的主动参与,缺乏研究性、交互性、启发性、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导致研究生参与性不强,教学效果较差。

1.5 教学管理松散

和本科生教学管理相比,研究生教学管理比较松散,从教学日历的安排,到教学过程中的调停课,以及最终的教学考核要求。由于教师多为业务教师,科研任务较重,甚至有教师随意减少教学内容,影响了教学质量,而研究生主要以做导师课题为主,在试验较忙时请假次数较多,部分学生在外蹲点科研,导师帮助请假,不参加课堂学习,只是在最终考试时回校临时突击,导致专业基础不牢。且研究生部分课程以文献报告为主,学生在网上下载材料有时甚至不加整理就当成是作业上交,而教师审查不严,使这种现象愈显突出,有时甚至出现一个班两名同学上交材料完全相同现象。一门课程基本上除了安排教学日程以及最终的登记成绩外,教学管理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有的课程成绩在第一学期结束,但成绩在毕业时才由教务员向任课教师索要。

2 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的对策

研究生教学管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近年来,为提高研究生教学管理质量,学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应措施。

2.1 加强建设课程

研究生课程建设要具有科学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要立足于学科发展前沿,突出学校和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使本学科研究生了解学科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了解本学科的新信息、新内容、新方法[3]。我院农产品安全与环境专业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学科研究形成了4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并建设了《农产品安全与环境研究进展》等三门课程,使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发展紧密契合,有效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了社会欢迎。

2.2 合理设置课程

课程设置应围绕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特色来进行,同时交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但应避免根据导师研究方向来构建。应加强研究方法类课程建设,学院近年来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开设了《作物生理研究法》课程,有针对性地编制了实验教材,对本学科的一些常用的测定方法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进行授课,使研究生掌握了相关基本理化指标测定方法。学科教师集体研讨,使学科课程基础理论课程和应用研究课程相结合,保证课程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科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每年7月份请青年教师、1月份请各课题组负责人开展学术沙龙,介绍相关研究进展,交流研究成果,并成立“农学讲坛”,不定期请获得重要研究进展的教师和研究生介绍所获成果,提高研究生科研兴趣。

2.3 更新教学内容

研究生教学内容要紧跟时展步伐,领先学科发展前沿,及时向研究生传授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我院自2012年开始开展《作物生理学》教材编制工作,在集体研讨、结合学科发展的基础上确定了教材大纲,并已着手教材编制。各学科经常强调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本学科的发展前沿,特别是学科基础课程,在介绍课程最新发展前沿的基础上,对一些客观评定标准给出新的参考指标,使学生既接受了学科的最新知识,并了解本课程相关参数的最新评价指标,有利于今后的科研发展。

2.4 改进教学方法

研究生教学应快速推进研究性教学方法,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互协调、互相重视,增强互动。研究生已具有独立思考和明确表达自已观点的能力,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生会在课前认真准备和理解相关材料,把握学科前沿,教师亦会有紧迫感,对讲授内容准备愈加充分和完善。同时研究性教学亦有利于研究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新的研究思路,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5 加强教学管理

为加强教学管理,学院建立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如“研究生教学管理办法”、“研究生调停课管理制度”、“学生上课请假制度”、“成绩管理制度”、“考试规划”、“监考规则”、“论文管理办法”等,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在上课前应制定教学大纲,指定参考用书,提交教学日历,并按教学安排进行课堂教学,调停课每门课不能超过两次,学生非特殊情况不能请假,每门课程超过4学时应重新学习,学院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不定期根据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学院统一安排研究生考试,并由学院统一调配监考教师,考试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向学院提交课程成绩以及成绩分析报告,一些调研报告类或研究进展类课程成绩导师应认真负责,利用论文系统对学生提交论文进行分析,并对相似度较高论文要求学生整改,学院应在任课教师提交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抽查,避免抄袭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胡蓉,魏永祥.谈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及素及其改善[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40-42.

课程与教学问题范文第5篇

1.熟知相关新课改的精神,领会其实质内容,通过考试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是为了给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高中毕业生。

2.熟悉现行教材的主要内容,全面把握教材所体现的重点、难点。高中地理课程在必修模块中选择了四方面内容:人口、城市、生产活动、人文地理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选择这些内容,是因为人口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发展、人类居住地形态和人口迁移都有直接关系。产业活动,不论是工业、农业、商业还是交通,也都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特别是与城市的发展有关。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更综合了其他三个学习主题,同时也贯穿在这三个主题的学习之中。当前。地理学更趋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深入研究国家建设,人文地理学日益成为地理学的发展重点。新课程中选择了这四方面的内容也正是考虑了这些问题。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是课程中的重点。而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又成为其中的难点。

3.学习地理,引导学生特别重视对人文地理学的学习,这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纲要。它把人文现象作为该课程的研究主体,通过对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和相关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侧重了对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的探索和揭示。人文现象中的空间分布与它的发展演变受到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同时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地理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即谋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

下面以高中湘教版地理Ⅲ(必修)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章节内容为例,作进一步阐述。本章在这册教材中属于第一章,放在开头,地位重要,这是后两章内容的基础,不能掌握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就无法改善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对这两方面的认识,对地理信息的技术应用根本无法谈起,因此,第一章的内容是基础,也是关键。在这一册内容里也至关重要。第一章的内容又包含四个小节,即: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的发展阶段,区域的发展差异和区域的经济联系。其中第一节的内容又是关键的内容,主要讲了区域的基本含义,包括了区域的基本特征,区域的空间结构和区域的产业结构等内容,在这三方面中,第一个是概念,第二第三一些实际情况,这就非常明晰地讲解了区域的基本含义,因此,明确了第一节的内容,区域的发展阶段、发展差异和区域的经济联系也就相应地容易理解了。那么,第一节的内容毫无疑问成为关键,而在高考中,第一节的几个基本概念就是必考内容了,或以解释题型出现,或以判断题型出现,还可能结合某方面的具体内容,以此为原理加以分析综合。这就涉及到了人文地理的学习了。

4.处理好细化和概化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阅读目录,明确章与节的关系,这样不至于遗漏知识点,而且对所掌握知识能够进行清楚明白的梳理。比如在必修Ⅲ中,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可以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中的研究和应用合在一块复习,第一章的四个知识点与第三章的四个知识点综合概化到一起,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复习,第二章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里的六节内容是本册课本的精华,也是难点,而且是必须细化复习的内容。在这六个方面的区域发展中,都有具体的事例来分析印证,同时,又是综合运用的实例,需要细化复习,但是,在细化中,还需把概化的原则运用其中。这样一直清晰地分解所要复习的内容,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越弄越乱。

5.悉心研究高考题型。2012年的高考是河北实施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同样也有小变化,这种变化有利于当前高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主要也是形式上的变化。内容上变化不会太大。2012的河北高考可能会以河南宁夏高考试卷为范卷,但绝对不会照搬,因此可以充分研究近几年新课程高考有关试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尽可能博采众长,突出特色。高考题型的专项突破实际上是根据高考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试题设计形式、做题方法和技巧等来进行专项训练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应该研究这方面的题型,同时加强训练,通过这种训练掌握各种题型的做题方法、步骤、技巧,到达尽可能多得分、得高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