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与教学研究

课程与教学研究

课程与教学研究

课程与教学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图学;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TB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30-02

一、引言

工程图学是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主要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担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思维与想象能力、构形设计能力、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等重要任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科学的结合与渗透,传统的工程图学、设计和制造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程图学已不再是仅限于投影和工程知识的工科学科,而已经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1]。而发展至今的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与CAM(计算机辅助制造)集成化,使工程技术人员可以从三维建模开始,进行产品构思设计和制图。这给传统的工程图学带来了冲击,也对工程图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现代企业欢迎的工程技术人才,如何将工程图学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机的、合理的融合;如何将计算机绘图的内容融入到工程制图教学与训练中,已经成为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工程图学课程也与其他的基础课一样面临着知识增加、大课堂教学和学时缩短的现状,为适应社会需求和保证教学质量,多年来我们一直对本门课程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方面的综合改革实践,不断探索工程图学课程的现代教学模式。

二、工程图学的现代化改革思路

教学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是个系统工程,而实现教师思想现代化是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的前提条件。针对工程图学这门课的特点,结合现代化教学思想,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明确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狠抓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1.从应用型人才必需的知识结构出发,重新规划图学课程新体系。

2.计算机绘图融入课堂,拓宽计算机图学领域的以CAD、CAM为代表的先进科学技术思想和方法的课程内容,加强徒手绘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三种绘图能力的综合培养。

3.课程以绘图、读图为中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

4.应用CAI等辅助教学手段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5.进行精品课程创建和教学网站制作,增加教学的辅助手段。

三、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根据现代化人才培养要求,我们对工程图学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在南通大学“工程图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等教学研究项目的资助下,完成了“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两门课程的合并,新的课程体系将工程图学课程划分为四个模块:投影理论基础、制图基础、专业制图、计算机绘图,课程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三维物体的二维表达这个中心来进行的,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精简、优化了教学内容,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画法几何作为机械制图的基础部分,在培养空间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组合体的画图、读图上,以组合体为中心组织教学,突出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关系的主题。在改革中强调画法几何的基础作用,突出图示法,淡化难度较大的图解内容,突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制图部分,教学中正确把握尺规作图、徒手草图和计算机绘图三种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减少尺规作图,加强徒手绘制草图和计算机绘图能力的训练,训练学生瞬间捕捉设计灵感、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在进行计算机绘制正规零件图之前,要求必须先徒手绘制草图,并标注尺寸;为了把计算机绘图与传统制图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国内广泛使用的AutoCAD绘图软件,将计算机绘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CAD教学中应加强三维建模方面的教学,增加三维造型方法的内容。增加三维实体的创建,包括了从基本体、简单体到复杂工程实体创建的绘制方法及编辑方法,还特别考虑到要与当前二维的工程图的延续、衔接和过渡,专门增加将三维工程实体转换成二维的工程图的知识。通过三维实体造型方法的教学过程,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形体分析法,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现代设计方法,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形体的空间概念,培养、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及创新能力。利用电脑三维集合造型和各种投影显示方法,使得枯燥、困难的画图和读图过程变得直观、生动,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我们将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手段改革有机结合,注重创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注重学生参与,注重启发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将日常的教学过程与考核方法改革有机地结合,通过考核方法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强化教师间相互学习,突出教师的个人教学特色,整体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实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遵循认知规律。遵循从三维立体到二维图形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学规律,教学上,体现三维立体分析到二维平面的投影图,再从二维投影图到三维立体的认知。多重循环、螺旋上升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图示能力。

(2)逐步改变“一言堂”或“填鸭式”的单向教学法为“演示-讨论-评讲”的双向互动教学法。工程图学作为图学素质训练培养的载体,应充分发挥课程特色与优势,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创新,运用灵活多样、启发式、引导式、交互式、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双向互动教学法是步步深入的,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中。

(3)推广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采用电子教案、电子模型演示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优势互补,已形成多媒体教学、黑板、教学模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制图课程的特点是图形图例多、二维到实体间的转换多、直观性强,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优势明显,尤其是二维、三维动画仿真可以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例如,在讲解立体截交线、相贯线的概念和画法时,通过形象的三维动画展示,可使学生学习兴趣加大,迅速减少理解新概念的时间。但在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完全依赖教学课件,必要的板书是对课程重、难点讲解的补充,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和调节媒体,控制好教学的进度。对点、线、面综合解题、立体截交线、相贯线的作图等相关内容仍以传统黑板板书详细的作图过程,对组合体“二补三”等重、难点内容,也是采用黑板板书和启发式教学,边分析、边作图,而不是急于向学生展示其立体形状,留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待作图结束后再展示立体形状,使学生有“原来是这样”的感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总之,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优势互补,形成多媒体教学、黑板、教学模型相结合的多种授课方式。

五、实践训练的改革

重视课内外的作业环节,学好图学课程的关键一环是做好作业。通过对作业的批改,既能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留的作业坚持少而精,对作业进行详细的批注,把一点一滴的错误都找出来,把改的任务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领悟错在哪里并改正。有问题的作业重新批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来引起学生重视。

采用徒手绘图、仪器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相互结合的实践训练方式。轴测图绘制、零件草图绘制、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装配体测绘等环节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徒手作图完成,仪器绘图和计算机绘图则贯穿课程的始终,这种训练模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徒手绘图、仪器绘图和计算机绘图三种基本绘图能力。课程结束后有一周的“部件测绘”课程设计,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的:(1)学习绘制装配图;(2)学习部件测绘的方法和步骤;(3)进一步培养绘制零件工作图及查阅设计手册的能力。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使课程知识得到很好的综合运用,同时掌握了测绘工具的使用方法,综合训练了学生的徒手绘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三种基本绘图能力。作为工程设计的启蒙课,该课程设计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完成毕业设计的重要基础,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效果显著。

六、开展网络教学

充分利用校园网开展网络教学,自行研制网络教学系统二套,并建有工程图学学习辅导网站。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该网站学生可自主安排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为了配合工程图学课程的改革,积极建设配套的教学资源。

(一)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

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工程图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力度,研制了部件测绘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一套,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建设有工程图学学习辅导网站,该网站提供习题解答、在线练习、在线测试、错误例析、在线帮助等多个模块,以课后复习、练习、习题解答分析等教学环节为重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受时空局限、内容丰富、最能体现个性化教育的网络学习环境。通过该网站可实现以下功能:习题的详细解答和分析、答案的校对;网上在线练习和实时自动评错;典型习题的正、误对比分析;网络考试,包括自动组卷、自动评分、考试成绩查询、标准答案校对等;网络答疑。

(二)课程网站建设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年推进,《工程图学》面临学时少、信息量大的矛盾,为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是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抓住《工程图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开发了《工程图学》网络课程(http://),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要。

由于图学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教学中需要的直观教辅器材比一般的课程要多,绘图过程演示、虚拟模型、立体动画、平面动画需求量极大,在网络上进行图学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该网络课程已在我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中得到实际应用。

七、结论

工程图学课程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吸收了国内外工程图学教改经验和学科研究成果,着眼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工程图学教学体系,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断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实践证明,由于采用了适合时代要求和特点的新教材和现代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课堂信息量增大。在目前课时减少,对工程制图课程进行了持续有力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教育等方面打破了传统教学思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的图示能力大幅提高,特别是草图绘制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大为增强。作为工程设计的启蒙课程,在后续课程和毕业设计中显示了明显的优势,发挥了其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课程与教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教学内容;MFC类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065-02

1引言

VC++程序设计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是一门非常重要得课程。2006年教育部规定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课程为1+X,即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网络和数据库等。如果不学习VC++程序设计就很难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和数据库的实现手段,也就难于理解这些课程真正的原理概念。据微软亚洲研究院有关人士透露,微软研究院均采用VC++开发应用程序。因此“VC++程序设计”教学内容设置的关键是如何使学生容易学好VC++。

然而,Visual C++一向有“难学”的名声,许多初学者视学习Visual C++为畏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Visual C++(包括MFC类库)的规模庞大,结构复杂,难于理出一条循序渐进的学习路线;另一方面是其AppWizard自动生成的程序专业化程度高,代码量大,结构复杂,以其为基础编写的例题难于为初学者理解和掌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是许多专家教授非常关心的问题。

2“VC++程序设计”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VC++程序设计”教学内容定位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了克服上述困难,使基础不高的初学者也能很快地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在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做到精益求精,对于非主流技术的内容坚决删除,具体特点如下:

(1) 在设计本教程内容时,以面向对象的和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方法的思想贯穿全书。

(2) 重点介绍几个而不是全部具体的MFC类库,过渡平缓,对初学者来说,入门容易。

(3) 内容完整,难度适中,每道例题的代码并不很多,容易理解,对于组件和ActiveX也做了详细的介绍。

(4) 举例恰当、方法适用、技巧很有代表性。

3我校“VC++程序设计”教学内容的历史沿革

第一阶段:(2000.2~2004.7),C++与可视化并举,注重能力培养

在这一时期,计算机操作系统平台由DOS已经发展到Windows,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功能强大技术已经开始对教育产生影响。我校在非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教学领域率先将教学语言转移到以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Visual C++为主的教学上来。“Visual C++程序设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C++部分和可视化部分,其中前8章为C++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后8章为可视化程序设计部分,选用的教材为刘路放编写的《Visual C++与面向对向程序设计》,由高教出版社出版。

具体方法是我们将C++知识归结为五个教学关键点,即:

(1) 输入输出程序设计;

(2) 科学计算程序设计;

(3) 非数值计算程序设计;

(4) 类和对象程序设计;

(5) 文件操作综合题。

效果分析:

(1) 在压缩了总计划学时的前提下(由改革前的两门课程85计划学时缩减到改革后的一门课程64计划学时),更新了课程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编程素质,使他们具备了面向对象和可视化编程等新型软件开发技术的基础。由于重视实践环节的训练,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2) 积累了大量适合学生实践练习的中等规模的程序集,经汇编整理编写了一部Visual C++案例集《大学Visual C++程序设计案例教程》,共收集整理老师学生编写的案例33个,适合于学生练习和考试。

第二阶段:(2004.9~至今),分类分层次培养,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基本成熟

2004年,针对国家提倡发展国产软件的国策,为了克服过分倚赖微软Windows平台技术的弊端我校率先实践了从Windows向平台无关技术的过渡,编写了教材,开设了实验,构建了开放软件平台。教学语言也从微软的Visual C++过渡到基于开放平台的C++。在这一阶段,我们将分类、分层次、适应性教学落到实处,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课程特点进行使学生可以选取更加个性化的课程。在大面积开出的C++基础上,广泛开出选修课程(Java、Delphi、、VC++开发技术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符合自己能力和专业知识结构的程序设计语言进行学习。

具体方法是“C++程序设计”学时数为64学时,其中上课32,上机32,教学内容仍然围绕5个教学关键点。在学完“C++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后有部分学生选择了“VC++程序设计”,该教材第一章即介绍可视化部分,不包括C++的基础知识,总学时为32,上课16,上机16。教学内容围绕3个关键点,即:

(1) 掌握添加消息处理函数的方法;

(2) 掌握将控件映射为对象的方法;

(3) 掌握两个工具(对象浏览器和ActiveX控件测试容器)的使用。

只要学生能够掌握这3个关键点就会发现编写VC++程序并不比编写VB程序困难多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VC在功能上比VB强大。

效果分析:

(1) 由于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划分明确,学生普遍认为“C++程序设计”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课程,以2006~2007年第2学期机械学院二年级学生为例,程序设计课程平均成绩为76.5,学硕班成绩为85。

(2) “VC++程序设计”选课人数逐年增多,2007年上半年选课人数在电信学院全校选修课选课人数中排名第一,2007年下半年在全校选修课中该课程与“影视欣赏”、“书法鉴赏”等课程的选课人数在全校并列第一。

4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思考

(1) 考试方法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我校自主研发了计算机考试系统。该系统利用计算机模拟现实环境,采用分布对象技术和动态Web技术,以自适应的方式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技术起点高,功能强,在同类系统中具有先进性。

它以大型题库为基础,融练习、测试和考试于一体,可以同时满足大批学生的课后练习、自测,以及教师组卷、考试、改卷以及成绩分析的要求,提高考试的客观性、标准性、公正性和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开展创新活动,为尖子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开展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指导师资,并且宣布与考核办法挂钩的办法,使得有约10%左右的学生成为尖子。

创新活动由教师命题,要求在期末考试前完成实验,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予考核成绩,占最终成绩的30%~50%;对于特别突出的学生,可免试。

创新活动选题范围没有限定,可以为算法研究、游戏编程、动画制作、网页编程,数据库系统开发等,但必须经任课老师批准,进度要求如下:

(a) 参加该项目的学生须向教师申请。

(b) 学生提交开题报告,内容包括算法选择、技术路线、技术难点、进度安排。

(c) 有过开发经验的学生可同时提交以前完成的项目资料(含程序及文档等)。

(d) 经任课教师资格审查后,对于部分学生可提供创新机房的免费机时,并可安排讲座。

(e) 设置中期检查,参加实验的学生应提交中期报告,内容包括完成情况、修正的进度安排、技术路线、技术难点。

(f) 期末考试前一周安排实验答辩,对于免试学生在考试前通知结果。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目前我校选用的教学方法是检验教学目标的很好方法,取得了教与学相互促动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建军,冯博琴,刘路放. 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4).

[2] 冯博琴,刘路放. 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1).

课程与教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6-0000-01

VB Programming Curriculum Teaching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Yang Wentao,Si Yingshuo,Zhang Se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Zhengzhou450046,China)

Abstract:Mo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Visual Basic programming as a non-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start language.In the learning process,students often feel abstract, boring and difficult,resulting in fear of hardship,impact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on how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solve the problem of programming boring hard to understand,to stimulate students to learn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and other issues in depth Investigate.

Keywords:VB;Programming;Teaching method

引言:新时期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面临着重大调整。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中提出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涉及“计算机系统与平台、程序设计与算法、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开发”四个知识领域和“概念性基础、技术与方法基础、应用技能”三个层次。

Visual Basic(以下简称VB)程序设计属于第二个知识领域和第二层次。该语言具有面向对象、事件驱动、简单易学等特点,对于初学者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实用性。特别地,由于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广泛开展,或多或少给高校的此门课程的开展起了铺垫作用,故大部分高校选择Visual Basic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的高级语言。同时,VB程序设计也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科目之一。但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和算法思想,因而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有畏难情绪,进入编程状态比较慢。这就要求教师摸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程序的兴趣,进而培养程序分析和设计能力。

一、明确学习目标

大学学习生活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开放性,有些同学在进入大学后会感到茫然,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在VB教学中首先就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完这门课程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他们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让每个同学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可以极大的推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课程的第一堂课老师应该准备充分做好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准备一些有趣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向学生展示,先不讲枯燥的理论,让学生模仿老师操作简单的程序实例。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以后的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针对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结合本教改小组多名教师的教学经验,为学生制定出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它包括三大模块,并循序渐进的加强难度和深度。

(一)基础模块:包括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思想和设计方法、VB开发环境、VB基本语法和程序控制结构、数组、过程以及常用控件的使用。以"够用为度"为原则,弱化实践性不强的细节,强化基础重点知识。

(二)应用模块:主要是窗口设计中的所需对象,包括菜单、图形操作、界面设计和文件操作等内容。

(三)拓展模块:为整个教学内容体系中的提高部分,包括数据库编程技术、多媒体编程技术、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等,使得学生对简单应用系统开发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重视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计算机语言VB的教授过程中,采用了问题驱动法、条件迁移法、实例演示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合理综合地使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驱动法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我总结探究,逐步掌握程序的设计步骤、VB教学内容的难点、易错处。条件迁移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书本原有程序为基础,通过改变和增加条件让学生独立对程序进行再分析、再理解、举一反三,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VB课程被安排在多媒体电化教室进行授课,而且VB具有可视化程序开发图形用户界面通过本地窗口、监视窗口以及立即窗口,可以让学生真正观察到程序运行的步骤、变量值的变化、表达式的运算结果等。

实例演示教学法从实例入手通过让学生观看、模仿,在实际操作中去探究和领悟VB程序面向对象设计概念,并适时地加以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以VB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为例,主要向学生演示了三个程序。“欢迎学习VB”程序让学生生动地了解了什么是对象、对象三要素、事件驱动机制及VB程序的编程步骤等,简单的实例演示了VB简单、易学等特点,加强学生学好VB的信心。“计算器”程序让学生了解到学会VB能编写简单的应用程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VBA在PPT中的应用”程序进一步展现了VB语言的实用性,让学生充分了解VB的各种实际应用,引发了学生探索和研究VB深入应用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需求。这种实例演示教学打破守旧以知识点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

四、科学评价手段和体系

由于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而且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为此,在学生的评价和考核中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一)理论考试。考试内容需把握课程大纲基本要求,体现课程主要知识点和能力要求。提倡和鼓励开卷考试,试卷内容多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不考死记硬背的内容知识,而是考核学生考察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上机编程测试。在规定的时间内编写一个简单实用的完整程序,并上机调试通过。教师根据学生编程能力、代码质量、出错情况和程序调试能力等给出一个综合成绩。

对于考试的考题类型,尽量增加题型,增加灵活性。少出只用一种方法,只有一个答案的题目,多出一些综合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学生解题时能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融会贯通。最终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由于课程要求的部分重点难以在期末考试中体现,并加大平时考试所占总成绩比例,对有独立见解或创新的学生加鼓励分,奖励有主见、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

五、结束语

教学方法创新永远是教学改革的热点,各种教学方法各有所长。VB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该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案例、任务驱动、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本文是在多年VB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的考核方式方面对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心得。

参考文献:

[1]蒋延杰."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J].信息系统工程,2010,12:83-84

[2]苟平章,任小康.VisualBasic程序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蓝岚翎.Visual Basic教学方法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

[4]肖丽,包骏杰,王璐,石熙."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5):523-525

课程与教学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 学、练结合 比赛、实用结合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16-02

一、引言

软件工程 (Software Engineering,简称SE)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它涉及到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应用于多个方面。典型的软件包括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办公套件,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游戏等。同时,各个行业几乎都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比如工业、农业、银行、航空、政府部门等。这些应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工作更加高效,同时提高了生活质量。

工程就是包含技术与管理两方面的内容,是技术与管理的紧密结合。软件项目管理是软件工程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一直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忽视,而在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中,项目管理的优劣对项目的成功与否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软件工程教学中强调工程的特点,就应将软件项目管理方面知识的讲授提升到重要的位置。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注意与国际接轨、与企业接轨,在讲授系统知识体系和基本原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IEEE软件项目管理计划、CMM(Capability Man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能力成熟度模型)以及ISO9000等国际标准,向学生推荐软件行业中最佳的管理技术、组织模式、实践准则,这些是软件业长期积累的成功经验,也是软件工程化的基石。

对于这门课程的建设,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中都在进行一些尝试。但大部分的尝试都是基于课堂教学层面,很少有直接面向比赛、面向实用的工作岗位、面向工作一线的课程教学改革。这导致了学生对课程缺乏理解,失去信心;老师上课没有激情,很难培养出符合软件行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是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我们分析了一下其中的原因,第一: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爱好;第二:学生缺乏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的自主的学习能力。老师的参与度很难把握,如果参与太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依赖性,就无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如果参与太少,就会如放羊一样,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会掌握不好,对将来的工作不利。

三、所要进行改进的方面

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其中老师要把基本理论知识进行提取精炼,把理论的教学压缩,让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即可。接下来要让学生进行练习,用练习来巩固已学理论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小组间进行讨论,或者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技术文献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一些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就是如何来检验课程的学习和练习效果,可以让学生参加系里、学校、省级、和全国的技能大赛来进行验证,同时这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激情,进一步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能力。最后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到生产一线去参与开发项目,补充一线的实用技能和业务知识。真正实现课堂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快乐学习的课堂教学目标。

四、具体采取的措施

1.课堂教学改革

根据自己多年的企业软件开发经验和《软件工程》的课堂教学经验,如何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应当改变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把软件工程的各个抽象的知识点分解成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任务又对应不同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和案例分析;对于学生在课外时间的学习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让他们收集相关案例的工程和项目背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该课程的内容上才不会感觉抽象空洞,不会遇到具体项目时无法下手。通过案例进行软件工程教学,则不仅可帮助学生学会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而且可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对案例进行独立研究,是案例教学里学习者必须完成的最重要步骤,案例分析不是去证实某种观点,而是提高分析与决策水平。由于案例本身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案例作者不一定明确表达他个人的意见、分析、评价或答案。因此,对案例提出的问题展现的矛盾或冲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等等,应该由学习者独立思考,把实际情况与有关理论模式和知识联系起来,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是软件工程教学的灵魂和目标,而案例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软件工程案例教学通过对企事业单位中的实际项目或从中抽取出的模拟项目为研讨核心,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其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问题和环境,从而学会在复杂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建立激励库,我们可以把几年来好的学生案例作品收集起来,建立作品档案库,可以在日常教学中使用,这样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好奇心,激励学生“他们是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课程与教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分析法;交通运筹学;项目化教学;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张文会(197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副教授;邓红星(196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副院长,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BD1211006)、东北林业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交通运筹学”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25-02

“交通运筹学”是为交通运输管理决策提供定量依据的应用科学,其特点是将交通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归纳为抽象的数学模型,综合运用数学方法或计算机工具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该课程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运力优化、道路网络模型化、车辆的合理调配、运输企业经济分析与决策、车辆及乘客排队模型分析等。“交通运筹学”一般是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等交通运输类本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也是“交通工程学”、“交通流理论”、“物流技术”等课程的先修课程。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往往使学生注重基础理论的重复推衍,对一些模型死记硬背,缺乏针对交通运输工程问题建模及求解能力的训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国内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开设该课程所采用的教材大多为管理学领域的《运筹学》,只是针对不同的研究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因此,管理学专业领域的“运筹学”教学改革对本课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广州大学张润红在“运筹学”授课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精讲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李志猛、祝江汉研究了启发式教学在运筹学课程中的应用,提出了教学原则。山东大学胡发胜、刘桂真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组织和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介绍了“运筹学”精品课的教学改革过程。武汉理工大学罗荣桂、原海英探讨了“运筹学”的特点,分析“运筹学”课程教学中的不足,提出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应差异化处理。东北农业大学王吉权、王福林、夏吉庆分析“运筹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运筹学”的教学必须考虑各专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浙江大学温日琨进行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运筹学”课程内容改革和教学大纲设计,对理论教学内容、实践应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上述教学方法改革对本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教学内容改革并没有体现交通运输类专业特色。为了培养具有运筹思维能力和优化意识的创新型交通运输工程人才,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势在必行。因此,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一、“交通运筹学”课程的特点

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探索发现,该课程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强调数学基础

运筹学是一门以数学为主要工具、综合运用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寻求问题最优决策方案的学科,其研究结果为决策机构提供数量化的辅助信息。

2.系统性和最优性

“交通运筹学”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分析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全局性的应用和综合优化问题。运筹学的最终目标是最优性,既要从空间上寻求整体最优又要从时间上探索全过程最优。

3.应用性

运筹学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后来逐渐转向民用部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很多优化技术都以运筹学作为理论基础,如车辆行驶路径优化、车流波理论、配送优化问题等。

4.多学科交叉性

运筹学广泛应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和方法,为人们提供最优决策服务,是多学科交叉的一门学科。从20世纪30年代末产生以来,形成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支,包括数学规划、图论与网络、排队论、存贮论、决策论、对策论、设备维修更新理论、搜索论和可靠性理论等。

上述特点决定了“交通运筹学”的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又要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大多偏重管理领域,其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分析理论:主要研究资源的最优利用、设备最佳运行等问题,章节主要分布在“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运输问题、网络模型、网络计划、动态规划”等;决策理论:主要研究方案或策略的最优选择问题,章节主要分布在“决策论、对策论、存储论”等;随机服务理论:主要研究随机服务系统排队和拥挤问题,探讨随机服务系统的服务效率、绩效评价和服务设施的最佳设置等问题,章节主要分布在“排队论”。

根据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教材中部分内容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如“交通运输系统工程”课程包含“网络计划、决策论、对策论”等内容,“物流技术”课程包含“存储论”等内容。因此,笔者重新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确定本课程的内容结构。

可见,“交通运筹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即线性规划、网络模型和排队理论,每个模块下有若干个子模块,模块间有机结合构成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在教学中以每个模块的理论为基础,进行知识建构和技能训练。

三、教学方法改革

“交通运筹学”中的基本理论相对抽象,计算方法较烦琐和枯燥,因此笔者基于CDIO理念,以工程项目为中心,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个人能力。

1.项目化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可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在做项目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即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基于模块化的课程内容,设计“工程项目”,以项目为导向开展理论教学。各模块设计的工程如下:

(1)运输装备合理配置问题。旅客运输公司拥有三种类型的客车(豪华、中等、一般),每天向三个城市运送旅客,每辆车上的载客人数、去往三个城市的总人数、票价均已知,要求建立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并求出最优车辆配置方案。

(2)路段最大交通流量问题。已知某城市路网的拓扑结构图,每条路径的最大交通流量已知,要求建立该问题的数学模型,计算从起点至终点输出的最大交通流量。

(3)高速公路收费站优化问题。某高速公路入口处设置一个收费站,已知车辆到达和收费时间的分布函数,要求计算收费站空闲的概率、车辆平均排队长度、车辆平均排队时间,并评价该收费站的运行状况。

限于篇幅,上文只是简单叙述了项目概要,学生按照项目的具体内容,带着问题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分组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把每个自然班分成4个小组,强调小组合作学习。无论课堂作业还是课后实践,均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该小组的任务分解、上下沟通和任务汇报,并记录小组学习和讨论过程。实践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沟通使每个学生均获得进步。

四、实践教学改革

1.计算机求解

“交通运筹学”用于解决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问题时,往往涉及变量多、约束条件复杂、手工计算难度较大的问题,需借助于计算机才能完成求解。在教学中,增加计算机模型求解实践,使学生能够应用运筹学软件,求解多变量、多约束的最优解和最优值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编写算法程序。教学中运用的求解软件为WINQSB,每学期安排3~4次课(6~8学时)。

2.建模竞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课程组教师设计题目,组织交通运筹学建模竞赛。竞赛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设计难易程度相当的不同题目,要求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问题的建模和求解。

3.实习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拓展实习基地,如增加了旅客运输公司和物流园区实习,在实习中渗透“交通运筹学”的优化思想,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在工程教育模式中实现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拓展。

五、教学效果评价

1.课堂教学效果

相比于传统的讲授法,“工程项目”的引入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课堂教学不再枯燥,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主动查阅参考文献。有些同学和小组更为认真,主动提出新的算法并编写求解程序。

2.学生合作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把自己认为是小组中的一员,通过会议、聊天、邮件和其他方式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加强。在竞赛中,小组中每个成员发挥自身优势,共同为本小组的荣誉而学习,提高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润红.从整体角度对工程管理专业《运筹学》教学的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94-95.

[2]李志猛,祝江汉,邱涤珊,等.启发式教学在运筹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59-61.

[3]胡发胜,刘桂真.国家精品课程运筹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7):9-11.

[4]罗荣桂,原海英.运筹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