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设计范文精选

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设计范文第1篇

(一)形态构成课程资源利用及课程质量评价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的形态构成课程,内容比较单一,都以“三大构成”课程为主加以设置。“三大构成”课程各自独立,课程设置缺乏整合,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单一等倾向。当前,高品质形态构成课程数量少,精品课程建设缺少质量支撑,整体上说课程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一些“创新”课程内容不到位,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形态构成课程资源利用是以优质的课程内容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优质才可以成为资源并加以运用。许多高校在设置该课程内容时还没有脱离固有的模式,课程内容上没有创新,对课程质量评价一直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中没有考虑教学过程阶段性与整体性的关系,常把后段课程结果作为依据来进行终极评价,致使评价体系脱节,缺乏调控的有效方法和评价体系的系统性。

(二)师资队伍建设与教科研能力较薄弱

由于工业设计学科发展较快,对本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施教能力、实践能力、学术造诣、审美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多数本学科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实践经历浅,跨学科施教等现象普遍存在,加上创新型教师及名师匮乏,导致施教水平滞后,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学科的发展速度。形态构成课程长期以来没有从旧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对其课程自身的发展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教师对其研究还在较低的层面上探索,远远跟不上学科发展要求,各个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都放在了专业课程建设上面,对专业基础课程的研究相对较薄弱,正是由于教研不够,本课程的开发与拓展得不到有力支撑,构成课程的地位始终不高,对专业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二、形态构成课程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一)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1.构建“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三位立体式互动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不能单独设计,形态构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课程群的课程,更不能单独设置,所以我们可以把形态构成课程重新组合与建构。该课程主体内容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学习,分散部分内容跨模块学习,也就是说模块不是固定的,课程是交叉设置的。特别是形态构成课程应跨越到专业课程模块中去完成它应用构成课程内容,这种在不丢失主干课程结构的交互式的课程体系,有助于课程训练与学习的实效性及应用性,真正起到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目的,增强学生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2.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设立创新型课程模块形态构成主干课程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光影构成、动态构成等课程。其构成模块应具有可变和互补性质。每个单元课程结构设置要符合整体课程模块结构设置要求,既体现出每个单元课程特点,又要体现出每个单元课程之间的完整性、系统性。在每个单元课程中,教学内容的设定要体现出课程本质特征,同时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可以增加信息采集、调研分析、工艺结构、材料应用等相关内容。教学环节中还可以引入学生自己设定的构成单元课题,提升创新意识和动手塑造能力。课程内容还应有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自由选取课题来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

(二)加强教科研能力和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专业教师业务能力由于工业设计专业建设与发展要求,加快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各个院校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从事形态构成课程教学的师资主要来自于美术类师资和设计类师资。在高校专业课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多数形态构成课程是由美术类师资来完成构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从设计学科建设与发展角度看,美术类师资有些是满足不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需要的,因为多数美术专业毕业的教师没有学习形态构成课程,缺少对形态构成学的深入研究,施教效果不容乐观。所以说高校真正缺少的是对形态构成学有深入研究的、具有教学经验的、兼具设计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高校在引进大师、名师的同时,急需做的工作应是积极做好本校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各种渠道与方法拓宽师资培训思路,尝试建立课程研究中心、课程设计工作室、委培实训基地等场所,确立中长期师资梯队培养计划,做足师资培养基础工作,为师资队伍建设奠定雄厚基础,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精品高、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课程体系设计范文第2篇

1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从当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招生情况来看,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原因一是该专业具有强烈的市场需求,二是该专业符合当前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特点。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情况来看,国内的工业设计专业是进入21世纪之后从国外引进,随之形成的一种理性国际主义风格的工业社会产物的教学体系,忽视具象造型的特征愈加明显,设计产品不够灵活、过于机械,创新意识较差。长期采用这种教学体系,必然会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逐渐让学生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工业设计就是画黑白格子。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开放,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也不断涌入,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的沟通与交流也在增多,但是工业设计专业由于在我国的历史较短,整个学科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状况依然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如若长期保持这种课程体系模式,将会造成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下降等不良后果。因此,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做到适应社会发展及人才就业市场的需要。究竟采用怎样的课程体系设置才能切实可行地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是工业设计专业面临的难题。

2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理解的不够透彻,各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普遍存在问题:一是在教学实践中过分重视理论课程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单纯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在实际落实中或者走形式,或者是不落实;二是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内容不符合当前市场对该方面人才的要求,课本内容过于落后,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满足市场对工业设计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三是工业设计专业各课程安排不合理,比如集中进行理论课程教学与实习,不能让学生将其所学知识与其动手操作能力相结合。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随着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兴起与成长,各院校已经将本专业的发展重点转向提高教学质量上,师资建设是本专业未来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高水平教师不足,青年教师居多,不合理的教师结构及缺乏“双师”素质教师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与进步。再加上很多教师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企业实践工作经验不足,在实训教学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劣势。而如果从相关企业聘请有设计经验的一线人员,虽然具备了较高的实践能力,但是又缺少了必要的理论知识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样不利于学生的教育与成才。

(二)教育模式落后

目前,各院校工业设计教育方式依然运用的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能利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其教育思路相对狭隘,甚至存在偏见,认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缺少艺术细胞,无从教起。实际上,任何学生,只要教师能够以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去教育,以符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为引导,完全可以挖掘学生的形象思维潜质。比如在工业设计课程中的素描多数是以“结构素描”为主的,强调对结构的分析与表现,而摒弃了原来的纯艺术绘画素描。实际上,绘画专业的素描也要求表现和理解结构,它与绘画专业素描训练的要求是一致的,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工业设计专业的结构素描除人物外,还包含一些器物、工具等。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由于美术基础较差,如果教师不能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就很可能让学生在面对较难的动手绘制课程时失去信心。

3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完善以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工业设计专业应注重各课程建设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在课程设置上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职业基础课、理论课、产品设计课三大课程群,构成从基础知识、思维方法、造型能力到操作技能的几方面学科基础训练体系。职业基础课是专业课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以专业方向的差异对教学思路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让学生更快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情况;理论课专业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工业设计的各种理论知识,为其真正进行产品设计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产品设计课主要是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考查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一)以设计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

近年来,对于工业设计专业来讲,不少设计院系在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调整,提出全新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在各种教学改革与尝试中,都体现了一种共识,就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应以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来展开,建立综合性的设计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设计”的核心地位,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将各种设计课题穿插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将传统教学理念下被割裂开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组合,创新教学模式。

(二)校企联合优化教材

依据工业设计专业技术要求与职位能力要求,结合本专业职业资格标准,工业设计专业与企业专家可以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开发本专业课程教材与实训教材,实现深入的校企合作。专业专家参与教学设计可以提升教材的理论专业性,而企业专家的参与则可以为教材增加更多切实可行的实践案例,把学校的学历教育与企业的市场培训相结合,有利于优化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有利于提升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校企合作的理念深入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为本专业人才走向社会、满足市场需求奠定扎实基础。

4结论

课程体系设计范文第3篇

1.课程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课程设置定位不太准

室内设计专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自上世纪末开始,高职院校也陆续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以培养注重技术操作的企业一线技能型人才。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师资条件和办学经验上的不足,其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多都是在本科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压缩而成,课程的设置过度强调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和设计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制图和绘图这两项基本职业能力的训练十分欠缺。这种盲目追求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而言,每门课程也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的设计能力既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反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分散,而应该在课程中掌握的绘图和制图能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

(2)课程之间需要更好地衔接

在目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一项职业技能的训练往往被分解成了多门课程,课程的数量多,课头散,重点不突出,课程之间又缺乏应有的联系,甚至在有些课程中会出现重复教学。例如,对于室内效果图表现这个核心技能的训练,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就被分解在透视原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表现技法等课程中。由于课程设置分散,每门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不同,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着相互脱节现象,在实际的教学中,各门课程往往是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

(3)课程教学模式较传统

课程的设置应该与课程的教学模式相互匹配,共同完成一项职业技能的训练。目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较大问题就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僵化,不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仅仅是围绕课本,过多的强调了理论教学,而缺少对学生实际动手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没有突出高职技能训练的特点,针对性不强,没有充分的考虑到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教学方法落后。在这种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无法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同台竞争,也很难符合室内设计行业的要求,这给室内设计行业和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带都来了致命的危害。

2.课程体系整合的思路

根据目前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新按照行业企业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的定位,以职业技术能力为模块来整合设置课程,将集中训练某一项职业技能的多门课程或课程群融合为一门职业课程,以避免课程之间的相互脱节,课程教学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同时,再根据行业实际工作中的特点,梳理职业能力与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按照逻辑先后顺序来设置课程。另外,根据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适用、够用”的原则,删减一些不必要的拓展课程,重点突出核心职业技能,并将基础课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在联系,缩小课程之间的教学偏差。

3.课程体系整合的措施

课程体系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体系;知识单元矩阵

0引言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导致了艺术设计方法、艺术设计载体、专业定位的改变。当前的艺术设计是高新技术支持下的艺术设计,表现为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专业能力的重要支撑。从社会需求看,行业企业需要大量优秀的艺术工程师或艺术设计师,其能力构成包括扎实的艺术设计知识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大学计算机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获得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教学现状看,教学内容有所更新,教学方法已经有所改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高,课程教学能很好地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但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高校认为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对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学生认为现有的课程体系与应用实践有很大差距,企业认为学生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跨领域、跨专业的计算机能力。也就是说,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育现状看,目前国内艺术设计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远远落后于高校、教师、学生的期待,也滞后于设计领域用人需求。这一现象已经引起部分艺术类设计院校的关注,并在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如何有效开展大学计算机教学,提升学习效率,服务专业发展,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和调研认为,应加强大学计算机课程总体设计(顶层设计),研究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课程单元,并在实践中反馈与改进,从而更好促进专业的发展。

1思路

艺术设计类专业包括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其能力构成包括专业学科知识、现代工具使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1]。分析其能力构成,专业学科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从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培养过程;现代工具使用能力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思维形成、现代科学伦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包括艺术设计、创作等内容。在专业学科知识和专业实践方面,往往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这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与能力,支持专业能力的形成,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网络及应用、计算机伦理等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工程类专业开设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制图、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内容;医学类专业开设医学大数据、计算机影像学、多媒体技术等内容;经济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等内容;艺术设计类专业重点在于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动画设计等内容。所以,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是系列课程或模块的集合,课程的完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以学生入学为起点,延伸至三年级的专业课程,最后在专业实践中应用。形成一年级打基础,二年级分方向,三年级重应用的教学格局,从而有效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突出应用技术的专业特点,满足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

2实践

2.1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将大学计算机课程划分为系列模块,形成知识单元矩阵[2],并在一至三年内实施。知识单元矩阵考虑社会需求、专业需求、学生需求,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大学计算机课程单元矩阵如表1所示。在课程单元矩阵中,矩阵的横向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用于区别各模块的内容特征,也适用于课程单元内容规划和评价,这个维度基本是稳定的。矩阵的纵向是课程知识单元,也是目标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技术发展、学校类型、专业特点变化调整。纵向维度上的知识单元的集合,就是广义的大学计算机课程。还可对纵向维度加以拓展,例如将大学计算机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就会形成与计算机+艺术设计类似的复合型专业。表1考虑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将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内容通过知识矩阵来表达,将课程体系的认知问题具体为知识矩阵的认知问题。在课程单元矩阵中,把握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本质问题就是对知识单元矩阵的“横向”和“纵向”关系的把握。横向关系中的理论、操作与应用、抽象设计三个目标是递进关系,是矩阵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2.2大学计算机课程结构设计

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的主要模块都包含在表1的矩阵中,从学科思想、专业目标出发,进一步规划设计大学计算机课程结构,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持续支持。参照知识单元矩阵,设计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环境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两个专业共用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结构,如表2所示。考虑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课程模块开设次序、学生学习持久性等内容,课程安排理论教学52学时,持续6个学期,可补充实践课程学时。表2中,第2学年的方向课程需要在5个方向中任选2个方向。课程结构可以推广至相近专业,并可以增加知识模块。

2.3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

重构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实施周期为3学年,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一是授课周期加长,需要合理安排知识单元内容;二是在教学反馈、考核方法上都要有所改变,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三是在课程管理方面需要职能部门的配合。下面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例,说明教学实施过程[3]。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任务是用计算机工具完成构图或绘图训练,完成计算机绘画创作实践,前期需要完成计算机基础系列模块和计算机绘图模块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模块在第二学年开设,部分专业会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实习”等课程结合进行。教学环节,采用任务驱动、渐进反馈的教学方式。设定教学任务后,通过微课、MOOC、微信群及时跟踪学生信息,通过反馈调整内容和方法。考核环节,将项目、研讨、报告、作品综合评价,部分内容可使用学生互评方式[4]。设置合理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将在相关专业课中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抽象与思维表现力。

3结语

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设计了艺术类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知识单元矩阵,该矩阵的课程模块可以根据专业情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同时完成适用于两个专业的大学计算机课程设计。设计的课程目前正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在今后的实践中,将进一步探索课程内容与一些专业课结合,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7年)[EB/OL].

[2]刘梅彦,徐英慧.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算法思维的培养[J].软件导刊,2016(4):199-201.

[3]唐永华.艺术设计类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研究[J].软件,2017(4):43-46.

课程体系设计范文第5篇

1以就业为导向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内容与特点网页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分支,主要涉及网页版面的规划设计与制作方法。这里所阐述的主要是Dreamweaver是如何使用的,并结合HTML语言讲述静态网页的制作过程以及简要介绍如何制作动态网页。通过对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网页设计、网页美化以及网页制作的基本技能。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一门技术性课程,但是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使学生在获取生存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艺术气息。因此,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目标目前,网页设计的课程设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这种课程体系以市场需求为提前,就业目标是课程设置的先决条件,职业中所需要的技能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课程设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明确。岗位需求决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实际需要紧密相连,这充分体现了“能力本位”的就业趋势。专业化课程与个人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明确的就业方向解决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为与市场相连接,针对网页设计构建一套“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动手操作实践为主线、最终构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这套课程体系将网页设计师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在教学时设立不同的模块进行训练,有组织有重点,让学生通过模拟训练掌握相应的知识点。相比理科专业,文科专业有着不同的专业特征、职业定位以及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如包含人文系、历史系、经管系在内的文科专业,大多具有自身独特的职业特征与能力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文科专业在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体系构建时,必须充分结合高校文科专业的特色,从其就业方向及职业能力需求出发。

2大学文科专业开展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各企业和各单位对自身的网站建设越来越重视,网页制作的人才也就逐渐供不应求。现如今,网页制作与网页设计已成为高校学生的热门选修专业,每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具备基本的网站制作技能,网页设计与制作这一课程也已成为高等院校文科专业计算机教程的主要科目之一。互联网已经深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已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手段。网页设计将互联网的背后运作展现在他们面前,很大一部分文科生对这些是闻所未闻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文科生的网页制作学习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但与理科生的背景知识、计算机技术等优势相比,文科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善于文字表达。如果文科生能够快速掌握计算机技能,将自己的知识背景与现代计算机相结合,满足市场的职业要求,那么在同一竞争环境中,他们的就业优势就会比较突出。所以,对于那些文科生占较大比重的综合性大学而言,为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筹码,在课程体系中加入网页设计与制作就是十分有必要的了。

3基于就业导向的大学文科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结合学生不同的专业,优化课程内容设计在以文科生为主力军的综合性大学中,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术是不同的。因此,各高校要根据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计算机课程。基于就业导向,引入新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方法网页设计与制作这一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是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没有清晰的界限划分。为了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本文提出一些对教学方法的建议与意见。

1)模拟任务法,课堂教学与实际操练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模拟一个制作任务,将课堂氛围假设为实际工作环境,教师可以将制作任务分为若干个子任务进行模拟演练,一边为学生演示如何操作,一边讲解,学生边听边做。这样的讲练结合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2)实际案例分析法。教师可以将典型的分类网站引入到实际课堂中,在课上为学生做展示,分析并讨论这些网站的布局结构、内容分类以及技术特点。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要通过实际案例解释说明,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有效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采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产学研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驱动的专题教学模式创新一是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制定细化的开发进度表。一个优秀的教学项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由“要我学”向“我要学”逐渐转变。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实际案例的充分结合,选择一些略具挑战性、覆盖范围广的网络项目,这些项目是教学过程的中轴线,所有活动的展开都是以中轴线为标准的。二是引入专题教学模式,促进网页设计课程创新。完成一项网络任务的过程一般包括确定主题、收集并整理有关资料、选择风格、设计LOGO、编排网页的布局结构、确定配色方案、自定义网络样式、制作网络主页、制作各个分页、对网站进行测试、最终对外公布。教师需要将网络制作的这些过程与教学大纲紧密结合,收集整理并设计制作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教学专题。教师在设计教学专题时应秉承以下几个原则:

1)尽量与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相结合;

2)寻找不同的教学案例,全方面、多角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关注当前热点,紧跟时代潮流,网页制作技术要与时俱进;

4)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消化能力,精心设计课程,先易后难;

5)要从整体出发考虑专题的选择,每个专题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前后衔接之后才能出色地完成一个网站项目。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