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临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者活动的本质属性,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与旅游资源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1]。早在1978年,Ritchie&Zins就提出文化已经成为旅游区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2]。Costa(2001)发现,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更多地追求文化感受而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欣赏[3]。对中国旅游业来说,文化性的观光旅游资源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在国际上最有优势的资源[4]。

江西省抚州市,古为临川郡,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旅游论文,出自初唐时期王勃《滕王阁序》中,道出了古临川的辉煌。所谓“临川文化”是指以临川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抚州市十余县(区)的区域性文化[5]。临川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临川文化资源优势是抚州最大的特色,是抚州旅游魅力之魂。在文化已成为旅游发展核心元素的今天,临川文化旅游开发却明显滞后,相关研究几乎仍为空白。因此,如何抓住建设文化旅游名城之契机,制定系统的临川文化旅游开发对策,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一、临川文化资源特色

临川文化资源构成了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临川文化资源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独具特色:

1、才子摇篮

抚州,古为临川郡免费论文下载。抚州自古就是“才子之乡”,涌现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曾巩、“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词坛巨匠晏殊晏几道父子、“百世大儒”陆象山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在近代,物理学家饶毓泰、文学史家游国恩和萧涤非、革命家李井泉、书法家舒同等临川才子群星灿烂。现今临川教育闻名全国,每年有一万多名学生从这里走出,四五十名学子考进北大清华,已经成为全国教育界著名品牌。

2、戏曲之乡

抚州素称“戏曲之乡”。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其代表作“临川四梦”,闻名中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临川不仅是汤显祖故里,而且是汤显祖创作地。汤显祖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抚州戏曲的繁荣,而且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抚州是江南地方戏曲出现最早和最兴盛地之一。宜黄“二黄腔”、广昌孟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传。抚州采茶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欢,得到戏剧界的青睐。

3、红色故土

抚州是红军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主战场,经历了几十次激烈战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等都曾多次在这里领导和指挥革命斗争。这块红色故土涌现了李井泉、舒同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牺牲了赵醒侬、傅烈等无数革命先烈旅游论文,留下了第四次反“围剿”东陂和黄陂战役旧址、第五次反“围剿” 高虎脑战场旧址、康都会议及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等革命遗址。

4、宗教胜地

宗教活动场所遍布抚州市各地,其中临川圣若瑟天主大教堂规模名列全国第三;宜黄曹山寺被列入江西省重点寺庙,为我国佛教曹洞宗祖庭之一,在海内外佛教界享有盛名,信徒遍及海内外;金溪疏山寺为千年古刹,至今保存完好;临川金山寺规模宏大,钟声悠扬,香火较旺,香客众多。

二、临川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对临川文化内涵深层次挖掘,缺乏合适的形式或载体展示临川化精髓。开发层次低,缺乏对临川文化内涵深层次挖掘,很多景区局限于原生态景观展示,大部分景点是纯粹的观光旅游。缺乏有感召力的节庆民俗活动,不能把临川文化动态激活,营造鲜活新奇文化氛围。临川文化现在尚未真正形成含金量高的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开发力度还不够,没把临川文化的理念融入到景观建筑上来提高品位,展示临川文化精髓的建筑雕塑还有待开发。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系统规划和整体开发缺位。旅游资源的多元整合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必然选择[6]。临川文化旅游资源分散,遍布抚州十余县区,没能很好优化整合和整体开发,形成的文化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内容不丰富、主题不鲜明。由于抚州未系统做临川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亦未进行过临川文化旅游资源专项普查,致使不能很好战略定位、统一规划、区域分工和制定出开发对策。另外旅游论文,开发项目普遍存在开发资金有限、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

第三,宣传力度不够和没有打好名人牌,发挥名人效应。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推介资金紧缺,宣传推介方式比较单一免费论文下载。由于临川文化资源景点分散,各县区各自为政,未能整合旅游资源、突出临川文化特色,因而在旅游宣传促销中不能形成临川文化整体形象。抚州名人众多,但没能打好名人牌发挥名人效应,不能更好地为促进抚州经济发展服务。

三、临川文化旅游开发思路和战略

1、挖掘内涵,展示精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7]。全面梳理和再现临川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突出文化主题, 是文化旅游市场品位日益提高的要求。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临川文化的内涵和主题是影响临川文化旅游形象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发挥文化的功能,为旅游开发服务。临川文化遗址和景点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我们就必须组织专门机构、专门研究专家下大功夫对分散的旅游景点进行挖掘、概括、提炼、升华, 抽象出反映区域特色的文化主题。再从文化主题着手,将这些分散的景点合理配置形成特色,有效地整合。我们除了要挖掘出临川文化内涵,还要通过合适的形式或载体营造氛围展示临川文化精髓,从而使游客更好感知,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第一,利用节庆、民俗等活动,由静转动,营造鲜活新奇的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氛围的动态激活,使这些有形、有声、有色的具象事物让游客亲身感知。我们要切实办好汤显祖艺术节、国际戏剧节、南丰国际蜜桔节、广昌国际莲花节、临川文化旅游节五大活动旅游论文,使它们集表演性、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于一体,让游客能够亲身感知鲜活的临川文化。第二,通过雕塑、建筑等物质载体, 由虚转实,充分彰显临川文化内涵。雕塑,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极具历史研究和艺术观赏价值,而且一些可以成为城市地标形象。建设具有文化品味的民俗一条街、文化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和亭、台、楼、阁等建筑,拓宽和优化城市的文化实体空间。我们要重点建设临川文化博览园、才子文化园、中国教育博览园、拟岘台、文化生态名人园、文昌阁。

2、优化整合,全面开发

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整合文化要素,把散点化的旅游文化因子“聚合”成特色突出、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8 ]。我们要发挥文化对旅游开发有“点化”和“整合”的功能,把一种文化理念贯穿于分散的景点,做到“ 景散意连”,使旅游资源得到深度开发,使旅游开发发挥整体效应[9]。第一,开展临川文化因子专项旅游。根据各景点的实际情况,遵循“文化—品牌、名牌—产品”开展专项旅游。着力开发才子摇篮修学游、戏曲民俗休闲游、禅河中心朝觐游、红色故土体验游、生态农业观赏游等专项旅游精品。第二,构筑临川文化精品线路。重点打造抚州探古访幽之旅、丹山碧溪之旅、秀美乡村之旅、信众朝觐之旅和红色经典之旅五条精品线路。第三,加强区域合作免费论文下载。要进一步重视与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充分利用南昌合作区、闽粤赣十三市、浙赣闽皖十四市、赣粤闽三省十市、海峡西岸二十市等旅游区域合作平台,主动融进“泛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合作圈。在合作区内旅游实施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互送、品牌同塑、联合促销等活动,努力实现优势互补、效益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联动效应,真正实现“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的新格局。

3、精心规划,加大投入

旅游开发,规划先行。要在全面普查临川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以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系统开发为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旅游论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业机构和知名专家,广泛征询社会各界人士意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临川文化旅游开发战略专项规划,明确开发目标和发展内容,明确产业发展总体定位、形象定位、市场定位、空间布局。第一,规划要将市政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从而实现市政建设与旅游开发一体化、商旅互动发展的新格局。第二,规划要根据临川文化资源秉赋特征和空间分布状况,以临川文化为魂,突出特色,做好旅游产品开发和打造精品线路。第三,规划要利用先进科技技术,导入现代时尚元素,进行文化创意,将临川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现给游客,满足游客追求“新、奇、特”心理。第四,规划要眼光长远,拓宽发展视野,融合对接海峡西岸旅游区规划与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规划。政府应加大投入和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设立临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专项基金,以战略眼光,高起点、高投人、高标准建设临川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千方百计整合各类资金投向旅游业。利用临川文化旅游优势,整合丰富的旅游资源,谋划和包装重点项目旅游论文,通过招商,积极吸引多种形式资金投资,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开拓文化旅游产品市场,投资临川文化旅游开发,推进抚州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4、名人搭台,旅游唱戏

抚州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这些名人闻名中外,旅游文化背景广阔,人、事、物相联系,旅游文化品位很高,具有一定的垄断性[10]。我们要名人搭台、旅游唱戏、经济受益,更好地发挥名人效应。名人效应的发挥,能更好地提高抚州旅游知名度,能更好促进抚州经济发展。一是加大名人遗迹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名人事迹整理和名人文化的研究。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合作与交流,举办学术研讨会,有效提高名人文化研究的水平,充分挖掘名人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二是打临川名人牌,举办一些国际性、全国性文艺赛事和节庆活动,拍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人影视作品。三是将临川名人文化运用在城市建设中,使名人文化与城市建设相融合,增强城市的文化气息。通过开发建设名人纪念馆博物馆、具有名人神韵名人和名人事迹雕塑、名人陵园、名人文化广场等物质载体,彰显名人文化,使它们可视、可感,扩大名人文化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容量,从而吸引更多游客。例如:重点谋划建设才子文化园、王安石故居、汤显祖故居、以“临川四梦”为主题的中国戏剧博览园、兴鲁书院、半山书院、牡丹亭景区。四是开发、推出临川文化名人旅游专线, 进行景点优化组合,形成规模效应,进行产品包装,搞好“组合营销”。五是开发研制临川名人文化旅游商品。可设计名人或名人事迹纪念品、发行纪念章、纪念币、便于携带的名人铜像、名人字画墨宝。

5、大力宣传旅游论文,突出特色

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书籍、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和推广临川文化旅游形象,形成强大的、多方位的视听效应,提升抚州旅游形象和影响力。首先,塑造整体旅游形象,大力宣传促销免费论文下载。由于临川文化呈现多元化特点,因而在旅游宣传促销中要进行临川文化资源整合,形成整体形象。在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围绕知名度高旅游景区和旅游品牌,抓住临川文化中精髓,对临川文化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掘。只有这样才能使抚州旅游整体形象更突出和鲜明。各地应联合宣传促销,将抚州整体旅游形象作为广告,在各大媒体大力进行宣传,使之成为抚州形象的靓丽名片。其次,突出临川文化特色,打造临川文化演艺品牌。借鉴“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等大型演出的成功经验,积极鼓励临川文化创作创意,高标准策划临川文化演艺品牌,突出鲜明的临川文化特色,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样不仅能迅速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再次,完善临川文化旅游解说系统,培养高素质导游人员。导游人员是传播文化的使者。她们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把旅游点的深层次文化底蕴传播给旅游者旅游论文,努力给游客以知识、乐趣和美的享受。因此,要高度重视旅游形象宣传第一线,设置完善的临川文化旅游解说系统,培养一批有素质、熟悉临川文化的导游人员。最后,建设牡丹亭影视城,拍摄众多的影视作品。抚州生态良好,山水如画,文化底蕴深厚,为建设影视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影视作品可以反映临川文化的内涵,对外传播临川文化,带来巨大的文化传播效应。牡丹亭影视城的建设,可以使抚州的风光和人文频频在镜头前光顾和表现,是传播临川文化极佳途径,也使影视旅游成为当地旅游的特色,带动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诗图,袁本华.论文化与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3,23(3):405-408

[2]Ritchie J RBrent & Michel Z. Culture as Determinant of the Attractiveness of a TourismRegion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8,5(2):252-267.

[3]Costa C.An EmergingTourism Planning Paradig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owm and Tourism Plan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3):411-425.

[4]魏小安.旅游区(点)的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1—01—08(B1).

[5]周世泉,廖应生.临川文化”的概念、内涵、外延二题[J].抚州师专学报,1994(4):1-7

[6]章怡芳.文化旅游开发中的资源整合策略[J].思想战线,2003(6):58-61.

[7]谭白英.系统发掘武汉旅游业文化内涵的战略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5(3);319-323.

[8]马晓冬,翟仁祥论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以苏北地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6):89-92.

[9]郑耀星.打名人文化牌,加大两岸“五缘”旅游吸引力[J]. 经济地理,2003,23(1):135-138.

[10]邵琪伟.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全面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7,(1):1-3.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第2篇

永顺县地处大湘西的中心位置,北与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毗邻,南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相接,总面积3810km2,人口48.3万,其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36.5万,占总人口的73.6%,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同时也是湘西自治州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奇特,开发潜力很大。2002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200万元,占全县GDP的6%。这说明永顺县的旅游业虽然拥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但其旅游资源的优势与旅游经济的发展还极不相称,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其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现有旅游产品的综合吸引力不强,从而不能很好地发挥旅游的经济带动作用。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1永顺县旅游资源的整体特征分析

1.1类型多样且数量丰富永顺县地处中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以岩溶地貌为主,地貌景观、水域景观和生物景观等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不仅有数量众多、规模不等和各具特色的河流、瀑布、石林、温泉等景观,还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次森林。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自然景观:河流(猛洞河、司河、酉水)、山峦(福石山、紫金山等)、瀑布(哈呢宫瀑布、落水坑瀑布等)、名泉(不二门温泉、间歇泉等)、峡谷(龙头峡、二门峡、鸳鸯峡等)、溶洞(大龙洞、小龙洞等)、石林(不二门观音岩石、八阵图石林等)、森林(小溪原始次森林等)。永顺县不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其人文旅游资源也多姿多彩。境内拥有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遗物和浓郁的土家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据不二门出土的文物考证,商周时期就有土家族先民在永顺县境内生息劳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土家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在土司政权长达800多年的统治期间,该地区相对稳定,使得土家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得以较好地保存。1.2品位较高且价值突出(1)猛洞河部级风景名胜区。其总面积255km2,包括王村景区、“老司城”景区、平湖景区、司河景区、海螺景区等。猛洞河漂流,被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誉为“天下第一漂”;千年古镇“芙蓉镇”,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厚,现保存有明清时期的青石板街和土家族民居,因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电影《芙蓉镇》而闻名;“溪州铜柱”,建立于后晋天福五年,镌刻有楚王马希范与土王彭士愁订立的盟约,被誉为第一部成形物化的民族地区的自治法典,是研究中国土家族论文格式历史、军事、政治及文化的活化石;“老司城”,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是800年土司政权时期土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保存较好的有祖师殿、土司祠、古墓群、古城墙等,已被列入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小溪部级自然保护区。以“中南十三省免遭第四世纪冰川侵蚀而唯一幸存的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原始次森林”而著名,有珙桐、红豆杉、伯乐树等部级重点保护植物43种,有云豹、苏门羚、穿山甲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8种,被誉为“天然的基因库”,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3)塔卧“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二、六军团设立的湘鄂川黔边区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所在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等在此战斗过,具有较高的革命活动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1.3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永顺县的旅游资源广泛地分布在境内的王村镇、龙寨镇、塔卧镇、灵溪镇、西岔乡、小溪乡、麻岔乡等地。其分布还呈现相对集中的特点,即以猛洞河风景名胜区为载体的旅游资源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包括猛洞河漂流、“老司城”、不二门石林、王村古镇、溪州铜柱、二门峡、鸳鸯峡、司河、小龙洞、小溪原始次森林等。

2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开发现状永顺县旅游资源经过20多年的开发,目前已经形成了猛洞河漂流、猛洞河平湖游、王村古镇采风、不二门游园等旅游产品。猛洞河漂流推出以来深受游客的青睐,已被列为湖南省14个重点专项拳头产品之一,已成为永顺县旅游吸引力的核心;王村古镇已开发有青石板街和土家吊脚楼观光,成为游客的必游之地;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以石林、石刻、温泉而著名,现已开发了洗心池、观音岩古刹、八阵图、仙人洞、不二门温泉等景点;对革命老区塔卧、土司王故都“老司城”、小溪原始次森林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上还没有起步,旅游资源尚处于原始状态,未能形成旅游产品。2.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景区(点)开发不足。猛洞河等传统旅游产品已经进入成熟期,而新的景点开发跟不上,造成境内有“卖点(旅游点)”,却没有“卖线(旅游线)”的尴尬局面。从永顺县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不难看出,目前永顺县的旅游产品仍旧是“一镇一漂”,即“芙蓉镇”和猛洞河漂流,大部分游客到永顺都是冲着猛洞河漂流和“芙蓉镇”而来,而猛洞河漂流加上青石板街观光不需花一天的时间,这样一来,游客在完成“一镇一漂”的游览项目后,只留下门票开销和一顿饭的开销便匆匆离开了永顺县,到了不可漂流的季节,猛洞河和“芙蓉镇”便要同坐“冷板凳”。此外,王村作为目前永顺县接待游客的中心,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且处于永顺县的边陲,旅游线路难以进入永顺县域内部。从不二门石林公园乘车到王村至少要1h,路况欠佳,可进入性不强。猛洞河上游的“老司城”品位高,开发潜力大,由于缺乏资金,目前还处于原始状态。猛洞河漂流和“芙蓉镇”难以发挥品牌的带动效应。(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文化旅游产品挖掘深度不够。永顺县历史悠久,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个性突出,但目前除了王村古镇外,以“土家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却很少。王村古镇作为电影《芙蓉镇》的拍摄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再加上古朴的青石板街和特色鲜明的土家吊脚楼建筑,观赏性大大提高,但目前王村古镇的旅游开发还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对其制定科学、完整的旅游开发规划,保护力度不够,使王村古镇的本来面貌有所破坏。永顺县可供旅游开发的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较多,如土司王故都“老司城”,土家族的舞蹈、民歌、戏剧、音乐等民间艺术。但目前还没有得到有力的开发,未能形成特色旅游产品。(3)

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缺乏特色。旅游是集吃、住、行、娱、购、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旅游购物推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永顺县地处山区,天然生态绿色山货资源丰富,有中草药、茶叶以及大城市人难以品尝到的玉米棒、野菜、野果等。同时土家族的服饰、蜡染、织锦等工艺品极具特色,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但目前由于资金不足,投资环境欠佳,造成引资不力,缺少专门从事土特产加工、开发的旅游企业,开发出的旅游商品极为有限,缺乏特色。只有“芙蓉镇”上有零星的购物点,不成规模,且购物气氛不佳。(4)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丰富、多样、专项、灵活的旅游产品。目前永顺县的旅游产品仍然是以观光型为主,如猛洞河观光、“芙蓉镇采风”,难以满足大多旅游者休闲度假的需要,游客参与性不强,能上档次的旅游产品不多。超级秘书网

3永顺县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战略和对策

3.1战略思考(1)实施“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开发战略。永顺县旅游资源开发不能只站在猛洞河风景名胜区的角度思考,要树立“大资源”和“大旅游”的开发观念。一是要正确理解猛洞河风景名胜区,猛洞河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应以“漂流”为主线,并充分挖掘其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的内涵,打造“历史文化”辅线,如游“老司城”可结合“老司城”的历史、建筑等研究土家族的起源及发展;游王村古镇可以结合当地土家吊脚楼建筑及《芙蓉镇》的电影拍摄地,开展民俗风情游;游不二门石林公园,则可以结合公园的地质、温泉等开展地质考察和温泉度假游。这样一来,可弥补“猛洞河漂流”的后劲不足,增强猛洞河风景名胜区的综合吸引力。二是要突破狭隘的地方主义观念,实现大区域资源共享。永顺县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能只盯在自己的旅游资源上,而要以张家界及周边的旅游资源开况为背景,避免重复建设,防止步入周边景区的阴影区,应主动与周边景区联合,化竞争为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2)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旅游精品是旅游地特色的载体,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力量,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没有打得响的产品很难在市场上立足,更谈不上发展,没有“卖点”的地区永远成不了“热点”地区,发达旅游地的吸引力之所以持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其拥有奇特的旅游精品,旅游精品不仅包括旅游精品点,还包括旅游精品线、旅游精品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紧紧围绕旅游精品而设论文格式计。永顺县的“猛洞河漂流”和“芙蓉镇”的开发较早,拥有一定的知名度,确实是永顺县的两张“王牌”,但从全国旅游的大环境中来看,其深层次的内涵明显的不足,个性不够突出,综合吸引力不够强,还没有达到旅游精品的标准。永顺县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必须要有精品意识,以现有的旅游产品为基础,深度挖掘其内涵,使其个性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3)实施旅游市场战略。永顺县由于经济文化长期落后,市场化进程严重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在市场开放与管理方面、在运用市场配置资源和融资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旅游开发方面,缺乏市场观念,没有充分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拓宽融资渠道,想方设法吸引境外资本、民间资本,争取国家投资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投资,使之参与到景区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来,从而解决永顺县目前存在的资金瓶颈问题。二是完善其主要功能,增加其辅助功能,吸引不同类型的旅游者,争取更多的客源市场机会。三是大胆实施国家所有权、行业管理权与企业经营权三权分离,规范旅游行业管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以便解决政企不分、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等问题。3.2永顺县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对策(1)塑造猛洞河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新格局。猛洞河风景名胜区是永顺县旅游的龙头,但目前猛洞河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带动功能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区内拥有“猛洞河漂流”和“芙蓉镇”两张王牌,但区内并没有形成旅游精品线。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加快对土司王故都“老司城”的开发和完善“芙蓉镇”这一王牌旅游产品,在猛洞河风景名胜区内构筑“一体两翼”的格局。“一体”指猛洞河漂流、平湖游,“两翼”指猛洞河上游的“老司城”和下游的“芙蓉镇”,改变传统的“一镇一漂”的旅游格局,从而形成“老司城”—猛洞河—“芙蓉镇”黄金游览线,延长游客在永顺县停留的时间。(2)整合优化旅游产品。根据永顺县自身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大旅游”的基本开发思路,永顺县的旅游开发在空间上可整合一条以“世袭三十代的土司王朝,悠悠千年的神秘文化”为主题的土司文化专线。此旅游线的开发应抓好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狠抓“老司城”的保护性开发,挖掘土司文化,以猛洞河为依托,加大对“老司城”的宣传,把“老司城”建成该旅游线的核心。其二,外引内联,大力开发小溪原始次森林探险、度假、猎奇旅游项目。小溪境内层峦叠嶂,山高林密,森林植被至今未遭人为破坏,空气新鲜,拥有众多的美味野果和飞禽走兽,适宜开发猎奇、探险、度假旅游产品。但这些项目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为加大其开发力度,可采用“外引内联”的方式。(3)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消费活动,只有建立和完善吃、住、行、游、娱、购的配套服务体系才能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特色旅游商品是旅游地吸引力的构成部分,能给旅游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永顺县拥有丰富的绿色农产品和独特的土家族工艺美术品,旅游商品开发潜力大,优势突出。笔者认为,永顺应在现有旅游商品的基础上,拓宽旅游商品的范围,以特色突出和制作精美为开发原则,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产品。一是加快土家族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包括土家族服饰工艺品,如“土家织锦”“土家蜡染”“挑花”“土家刺绣”等;土家族标识品,如“溪州铜柱模型”“土家吊脚楼模型”“土家小背篓”等;土家食品,如原汁原味的土家腊肉、酸鱼、苞谷烧酒、山野菜等。二是以绿色农业为平台,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农产品,如以永顺黄牛为依托,开发特色牛肉食品系列,以优质猕猴桃为原料,开发猕猴桃果汁果酒等。(4)深化土家文化主题。永顺县历史源远流长,土家族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这就为永顺文化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是永顺县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萧卓夫.溪州名胜拾萃[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147-153.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民俗文化得到大力的弘扬,并成为区域内部向外界展示本土形象的重要旅游资源。将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并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根本核心,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虽然对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对于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较少,本文以贵州省为例进行研究,对该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贵州全省近4000万人口当中,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高达1500万人,占贵州省总人口数量的38.98%。在众多的少数民族当中,主要包括:侗族、苗族、水族、瑶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大型并世代居住在贵州省的少数民族多达17个。这也是贵州省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关键。同时,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以及语言习惯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贵州省的民族大家庭当中,各个民族当中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并具备大量的旅游资源,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推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针对贵州的各个地区,都能够发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针对贵州省内某一地区来说,其体现的是贵州省内民俗文化的“孤岛”,针对贵州省的整体布局而言,由各个“孤岛”形成“千岛”奇观。这些文化各具特色,体现着不同的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贵州省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晚,历时十余年的时间,目前这一领域市场开发的前景较为广泛。随着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使得当地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2009以来,随着我国对生态旅游、民族旅游业的不断重视,贵州省凭借着这一推动力以及自身具备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力的发展旅游业,使得该地区在目前民俗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3%,并且具备持续增长的趋势。

二、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滞后,宣传力度不达标并且与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严重脱节,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根本需求。由于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众多,并且民俗旅游景点多分布于群山当中,这些地区较为偏远,交通欠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交通问题是阻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问题,由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需求,导致开发的效率低下。同时,全省各个地区接待游客服务的住宿环境以及条件较差,在旅游旺盛的季节明显存在床位不够,并缺乏星级宾馆满足接待需求,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偏远山区当中。由于该地区是当地人世代生活的区域,依旧沿袭传统的生活以及生产方式,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受到破坏,当地居民对于旅游文化重视程度低下,不能够参与以及自主的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严重的影响旅游文化的开发。

2.整体上缺乏统一的合理规划。贵州省在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过程中,除少数民俗景区外,贵州省内的大多数已经获得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未获得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评估,导致全省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缺乏实地的调查以及整体规划,造成景区分布不够合理,呈现出混乱状态。由于贵州省内的多数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都分布与村寨当中,开发以及建设的方式普遍采用粗放式开发模式,只为追求近期的利益回收,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的布局,造成不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产生,导致民俗景区与民俗景区、民俗景区以及非民俗景区之间的不能够得到良好的衔接。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层次较低,缺乏配套设施的建设,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经济效益不尽人意。

3.民俗文化生态资源开发等相关体制落后。当地在开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与民间组织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扶植力度低下,缺乏对开发与保护的必要专项资金的科学管理,经营管理呈现出混乱的状态。由于政策扶植以及相关体制的落后,造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民俗文化是反映当地发展情况以及风俗习惯的关键内容,但具体涵义在进行实际开发过程中被歪曲,为了经济收益可以迎合游客,导致民俗文化的传承遭到破坏。因此,加强旅游资源体制建设,保证民俗文化的大力弘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4.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匮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匮乏是影响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得关键。目前,贵州省内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人才奇缺,边远山区民俗文化的发展需求属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人才进行推动,保证当地民俗文化得到弘扬,但目前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并不愿意到偏远山区从事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导致民俗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缺乏优秀的人才进行推动。同时,由于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展,主要聘用外地的人员担任民俗文化景区的管理者以及向导,但其并不懂得当地民俗文化的具体含义,造成理解上出现偏差,并由于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习俗缺乏理解,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受到影响。

三、促进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分析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内容,只有将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才能够在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位于村寨当中,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该给予政策支持,保证村寨交通的基础建设与完善。在满足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偏远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住宿条件,政府以及管理者应该充分的重视住宿条件的改善,满足游客的实际旅游需求。群众是整个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的重要因素,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民众的环保意识以及参与程度,保证民众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展现地域特色,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2.进行统一规划以及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地域性较强的特点,并且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综合性因素。其中地理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都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应该重视资源的合理规划,制定科学有效的开发模式。首先,在具体规划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地域文化的特色,从当地的旅游资源层面出发,保证将该地区内部存在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将具体的民俗文化特色进行凸显。将景区的设计进行整体规划,有效解决区域内部景点分布不均的状况;其次,在贵州区域内部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点”与“面”的关系,保证多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区域内部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充分的降低经营成本;最后,在开发贵州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该贯彻并落实民俗文化的保护性原则,以保护为根本内容进行建设,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中谋求发展。实现自然生态以及人文生态相结合,促进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高效发展。

3.充分协调各方关系。由于贵州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受到制度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造成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因此,需要充分的协调各方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政府、民众以及当地开发商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保证当地民俗旅游文化的开展能够打破以政府为主导的局面,将当地民众的地位进行提升。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以及监督机制;第二,处理好人、自然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将三方关系进行充分的协调,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将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保护,避免过度开发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三,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应该重视社会效益,加强贵州地区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切实的让当地民众感受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带来的福利。

4.加强民俗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人才是保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贵州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大量的人才进行保障。因此,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将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与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列为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贵州地区旅游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需要重视传承。可以通过家族传承、社区范围内的人才培养等方式推选出更多促进民俗文化发展的以及旅游管理的人才,保证人才对民俗文化的充分掌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充分的运用学校教育的优势,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学校专业的教育与旅游地的实践训练相结合,打造一支具备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团队。

四、结论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这是对贵州地区美好风光的诠释,同时也是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充分肯定。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光是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在该地区定会取得蓬勃的发展,带动整个贵州省旅游经济的增长。大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推动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石.贵州省苗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开发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第4篇

陈文志,男,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勒伟,男,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

刘永恩,女,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经济管理系副书记。

摘要:随着旅游者求知欲望的日益强烈,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的热点之一,旅游经营者要大力发展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提高区域旅游业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雅安宝兴县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其发展文化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宝兴;文化旅游;旅游深度开发

随着大众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文化成为旅游业最富魅力的卖点,在旅游中积累文化知识,追求文化享受,成为一种新的旅游需求。国家旅游局从1992年开始策划中国旅游主题游活动,吸引不同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如“94中国文物古迹游”、“ 95中国民俗风情游”、“ 2005红色旅游年”、“ 2011 中华文化游”等,其中大部分主题旅游项目都体现了中国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

一、概念界定

(一)文化旅游

近年来,学术界对文化旅游的研究颇多,分别从旅游经营者、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产品构成等角度阐述了文化旅游的概念。最为典型的是美国旅游人类学家史密斯(1977年)指出文化旅游是指人类记忆中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的“图景”或“地方特色”,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残余。 郭丽华(1999年):“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刘玉等(2000年):“从旅游者旅游动机、旅游者活动内容角度出发,将旅游分为观光型旅游、度假型旅游、特种旅游,特种旅游包括娱乐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其中文化旅游是指集文化、经济、科技、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大旅游。” 蒙吉军等(2001年):“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

归纳起来,文化旅游即是指旅游者对异地或异质文化的求知和憧憬引发的,前往异地进行以增长文化知识、体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过程。

(二)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形成文化吸引,并能被旅游业利用,产生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的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文化旅游资源按时间维度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现代文化旅游资源;按景观存在的形态可以分为有形文化旅游资源和无形文化旅游资源。由于文化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财富,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除了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特点外还具有其更加鲜明的特点。如,可持续性,知识密集性,启迪创新性,强参与性,强垄断性等。

二、宝兴县旅游开发的优势

(一)地理区位优势

宝兴县是四川省雅安市所辖的一个县,幅员面积3114平方公里。1933年置宝兴县,因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取《礼记.中庸》“宝藏兴焉”之意而命名。宝兴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雅安市北部,东邻芦山县,南界天全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小金县接壤,西与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相连。县城穆坪镇距成都市210km,距雅安市80km,距四姑娘山风景区155km,距碧峰峡风景区76km,位于从九寨沟黄龙寺红原四姑娘山夹金山蜂桶寨部级自然保护区碧峰峡的旅游环线上,是四川西部生态旅游大环线上的重要部份。

(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宝兴县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奇异的自然风光,古朴的原始生态,独特的藏乡风情。“大熊猫”是世界级的旅游品牌,宝兴县作为世界上第一具大熊猫模式标本的产地和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是展示大熊猫旅游品牌的重要场所。宝兴境内夹金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长征的丰碑,是长征精神的见证,是进行红军长征文化旅游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宝兴是始自汉代的民族迁徙走廊的必经之地,其典型代表是硗碛的藏族风情,在其民族语言、服饰、饮食、藏家山寨、民族节庆、宗教文化等方面都折射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硗碛作为距成都最近的藏族乡,是展现藏族风情及藏汉民族团结的重要窗口。宝兴,古代为青衣人居地,历史文化丰富。同时,宝兴生态资源好,有宜人的气候和山青水秀的良好环境,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优势明显。

三、宝兴县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宝兴县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宝兴县是四川省列为优先发展旅游的12个重点县市之一, 1995年,夹金山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同年,成都花水湾温泉公司与县国资公司联合投资,组建了四川夹金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对夹金山风景区进行开发。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宝兴县作为汶川地震重灾县,抓住了灾后恢复重建机遇,成功推出了神木垒和东拉山景区,迅速成为全省旅游的热点,实现了生态旅游产业的突破发展,被评为全省生态旅游十佳县。2012年,福建省正兴集团与宝兴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将陆续投资10亿元人民币重点打造铁坪山、扑鸡沟、熊猫古城等旅游景点,进一步提升宝兴旅游品牌影响力。

宝兴县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品味较高,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宝兴县的旅游资源大多处于待开发状态。现已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处 :

景区(点)名称

分类依据

按资源类型分按产品属性分按旅游目的分

蜂桶寨大熊猫自然产品观光型

硗碛乡藏族风情人文产品娱乐型

铁坪山云海佛光自然产品休闲型

夹金山生态观光、红色旅游人文产品 观光型

邓池沟熊猫文化人文产品 观光型

神木垒自然景观、民族风情自然与人文产品观光、体验

东拉山大峡谷生态景观自然产品观光型

近几年旅游接待情况如下:

年份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2009年44万2.154亿元

2010年81.45万人次41500万元

2011年101.5万人次5.45亿元

2012年125.66万人次6.85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1.旅游进入性差,严重制约旅游发展

宝兴县交通以公路为主,对外通道单一,贯穿县境的主干道仅S210线一条,多雨季节,道路塌方事故频发,致使宝兴县可进入性差。其次,县内景区之间未能形成环线,使自驾游不畅。受“4.20”芦山大地震影响,318国道和210线路交通不畅,使得宝兴县旅游业受到较大影响。

2. 旅游文化挖掘不够,游客驻留时间短

宝兴县的景区开发以自然资源的初级阶段开发为主,旅游文化只停留在观光层面,没有充分体现出旅游的价值,现阶段的开发只是直接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组合,没有进行系统的整合和创新,尤其在开展游客旅游互动上缺少有力的产品开发,缺少游客体验和互动参与的旅游项目,旅游内容过于单一,景区游客仅是被动的进行旅游活动,难以激发游客的回头率和旅游活力。

同时,宝兴县接待条件最好的酒店是夹金山大酒店,其余多数为个体宾馆和老百姓自主经营的农(藏)家乐,没有一家旅游接待龙头企业,难以满足高消费、高享受层次游客需求。

3. 旅游商品可购性不强

近年来,宝兴开发了一些石雕工艺品和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一些纪念物品,但旅游商品仍存在品种单一、制作粗糙、附加值不高、纪念意义不强等问题。加之宝兴县在大型的旅游购物超市等场所建设上长期滞后,给外地游客购物带来不便,综合消费体现困难。

四、宝兴县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建议

(一)挖掘宝兴旅游文化底蕴,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进一步做大做强“熊猫老家·传奇宝兴”这一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宝兴的熊猫文化、红色文化、土司文化、藏乡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丰富完善旅游景区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加强宣传营销力度,加快推出一批品位较高、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区;进一步培育“红叶节”、“上九节”、“冰雪节”等旅游节会品牌;进一步促进有机农业、中草药、汉白玉石材等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高山、蜂蜜、中药材、茶叶饮品、汉白玉工艺品、特色食品等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发、品牌包装及宣传力度。

(二)拓展旅游合作空间,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知名度

宝兴作为世界了解中国大熊猫的窗口,雅安市和四川省旅游联接世界的纽带,宝兴县需加大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加强和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树立大熊猫文化之源的形象,将大熊猫作为必不可少的的文化节点,真正促进宝兴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2013年4月20日0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宝兴县旅游业受到重大的打击,同时也是一个机遇,宝兴县经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连续报道关注,知名度骤然提升,应以此为重要契机,狠抓城市宣传营销工作,培育和打造文化旅游核心品牌,围绕核心品牌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宣传推介,围绕核心品牌规划开发点、线、面的旅游产品。重视改善硬环境,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改善软环境,提升服务层次,健全服务体系,切实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软实力。同时,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大力推行旅游标准化,规范旅游管理水平,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旅游高端品牌,树立和强化全域旅游、立体旅游的理念,对宝兴县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在旅游产业中处处体现文化内涵,精心做好宝兴整体形象的塑造,丰富旅游线路和内涵,对暂未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使宝兴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目的地。

(三)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要加快宝兴县文化旅游的开发,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而且可以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将对宝兴县旅游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文化内涵。

2012年8月,宝兴县教育局与广东省中山市某知名学校共同策划和实施了宝兴 “四化三旅” (四化:熊猫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三旅:发现之旅、体验之旅和爱心之旅)主题活动,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宝兴县文化旅游资源与青少年“三观”教育的主题旅游项目结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初现了宝兴特色文化旅游产品雏形。宝兴县在文化旅游产品创新等方面蕴含着较大潜力,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还需继续探索。

(四)整合文化资源,大力促进功能升级

要用差异竞争的理念,整合商贸、民俗、文化旅游,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施文化与商贸的联姻,以提升文化配套功能为突破口,精心策划,举办展销会、交易会、促销会,开展节日庆典,戏剧演出等文娱活动,促进其他与商贸配套功能的完善,形成以商带旅、以旅促商的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的双赢。以宽松的环境和优惠的条件吸引全国各地商业巨头,大型经销商、商来这里创业和发展。(作者单位: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经济管理系)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雅安市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项目编号:YA20130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宝兴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 梅青孙淑荣李国昊:论济南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张涛 :论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云南大学学报,2008年5月

[4]张占福:关于武川县文化旅游产业特色深度开发的思考,2009年9月

[5]胡春丽:论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河南大学,2011年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汨罗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汨罗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地处长沙市与岳阳市的中点,交通便利,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汨罗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怀沙殉节之处,极具人文底蕴;享有“蓝墨水的上游”之美誉的汨罗江延续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端午情结,成为无可争议的端午源头;“世界龙舟看中国,中国龙舟看汨罗”的口号蜚声海内外,2008奥运圣火也曾在此地留下恋恋足迹。随着2005-2007年汨罗市举办的连续3届国际龙舟文化节的成功,汨罗的旅游价值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但汨罗的旅游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汨罗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汨罗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价值较高,待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汨罗高举“旅游兴市”大旗,大力实施旅游开发带动战略,积极探索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途径和方法,旅游业这轮产业朝阳正冉冉升起。其中取得的一些成绩总结如下:

(一)举办了富有特色的端午节庆祝活动

2005年,汨罗市投资近4000万元,新建了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同年,“汨罗江畔端午节”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汨罗以此为契机,全力打造龙舟故里国际品牌。2005-2007年,汨罗市连续3届成功举办了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湖南卫视、中央电视台先后对龙舟节开幕式进行现场直播,每届均有100多家媒体,近300名记者参与跟踪报道,近50万观众观看赛事盛况,而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则为发展龙舟文化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利用现有资源,向海内外展示了7大文化品牌

屈原和汨罗江使得这里自古即享有盛名,如今的汨罗更是以7大文化品牌享誉海内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屈子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任弼时纪念馆;中国汨罗江龙舟节;长乐故事会(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龙舟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另外,“长乐甜酒”、端午粽子等特色产品也因脍炙人口的典故为游客所喜爱,而神鼎山等宗教旅游开始形成新特色,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使得龙舟文化产业在良好的条件下开始了发展之旅。

(三)着手开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基本要素已初具规模

继汨罗江大道竣工后,2005年,汨罗市委、市政府筹资2000多万元修建了汨罗江龙舟竞渡中心,2006年又增加了骚坛、巨石等配套设施,汨罗江大桥纳入了省道路建设规划圈。旅游业获得了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100万元,旅游业占全市GDP达1.2%。目前,汨罗市“食、住、行、游、购、娱”6要素均已初具规模。

二、汨罗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从初步开发的结果来看,汨罗的旅游开发还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应该指出的是,在汨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些地方问题还严重制约了汨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旅游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文化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各级地方政府并未充分认识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表现在旅游业发展缺少统一规划,没有深度开发、充分利用。例如,2005年,汨罗市投资近4000万元,兴建了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2005-2007年,连续3年成功举办了热闹非凡的端午龙舟赛事,但是盛况每年仅此1天,其余时间则少有人迹,景区连工作人员也没有,浩荡江水只有寥落看台守望。这主要是由于当地政府没有对其进行长远周密的规划,导致景观利用率低,投入多而回报少。

(二)旅游投入有限,大部分景区景观结构层次单一,景点层次低

从全县范围来看,大部分旅游景区景点规模小、层次低、开发深度不够、接待能力低,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景点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迟迟未作深度开发。2001年耗资3000万元兴建的屈子公园定位为运动休闲,项目总占地88.13公顷,包括水域,门楼、龙舟看台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稀有看点,园内除了黄昏时当地居民在此活动之外,很少有外来游客在此停留,大部分时间园内草木稀疏,人丁寥落,空旷安静,因而很难吸引并留住游客。

(三)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大多仅仅停留在表面

目前汨罗对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开发存在着较大的不足。旅游文化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和完善,资源配置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整体旅游形象不完整、不鲜明。汨罗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整理、开发以及与自然旅游资源的配置上,还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汨罗江被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誉为“蓝墨水的上游”,形象地体现了汨罗江与屈原、楚辞、中国诗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但虽处处打着屈原的旗号,除了屈子祠与骚坛外,其他景区景点很难让人联想到这种关系。屈子祠由屈原墓、诗墙等组成,采取的是传统的表现形式,面向对象单一,很难收到广泛的、深层次的效果。

(四)旅游形象定位不准确,形象体系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形象是21世纪旅游业竞争的法宝。目前,汨罗文化旅游形象还未成体系,主题旅游形象也不完整,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该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汨罗旅游业的发展。龙舟竞渡、屈原投江之地一直以来是汨罗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近年来更是打出“蓝墨水的上游”的牌子,但是汨罗的主题旅游形象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汨罗文化旅游开发应首先研究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并在旅游促销时突出旅游形象,从而去拓宽旅游市场。此外,宣传力度严重不够一直是汨罗文化旅游的一大弱点,地方政府将“龙舟故里”作为主要宣传牌,但是在广告宣传上远远做得不够。

三、汨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摒弃落后的观念,加快体制改革,加大资金投入

更新观念,增加旅游筹资渠道,在传统文化旅游中大胆引入新的管理与运作模式。可以建立专门的旅游发展基金,重大旅游项目建设,重大旅游节庆活动,旅游人才培训与引进,优势旅游项目促销,向景区、旅行社、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在基金的筹资方式上,应不限于争取国家投资,要扩大社会融资渠道,包括向社会、企业和个人融资,探寻旅游开发的新渠道,创造好的投资环境。

(二)加紧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

在深度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深入挖掘资源层次,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层次,实现游客的多种选择。依据汨罗的文化旅游资源,可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旅游、生态旅游、怀旧旅游、宗教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为保证信息系统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必要组建研究机构,聘请研究楚文化、龙舟文化、宗教文化、汨罗历史地理、民俗、艺术及企业发展战略、营销等各方专家,专门研究该问题,并对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内容与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及时研究反馈信息并实时调控,促使实现汨罗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同时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汨罗的旅游是以汨罗江为血脉的,因此保护汨罗江沿岸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汨罗江水质优良至关重要。近些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经济效益,汨罗江受到市内工业排污,生活垃圾等问题的困扰,水质越来越差。长此下去将严重影像汨罗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现实要求我们把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进行合理开发,适度建设加强生态保护。

汨罗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蕴涵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大力开发旅游文化精品,打造文化旅游形象对于拉动汨罗旅游业发展,全面提升汨罗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汨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发汨罗文化旅游资源必须立足现实,尊重历史,对汨罗文化旅游资源有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开发理念,注重对汨罗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化和选择,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便于对民族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更好的开发及利用,使旅游企业建立合理、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楚材.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社会科学家,2000(7).

2、李宝祥.文化观建设与旅游地开发[J].人文地理,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