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类型,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突出优势之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可以充分发挥两个产业的自身优势,增强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河南的文化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全、等级高、古都文化、武术文化、宗教文化、寻根文化、名人文化、花卉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涵盖其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文化资源优势。近年来,河南文化旅游开发取得了较大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种类繁多,对国内外旅游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带来了较为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然而,作为文化资源大省,资源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河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原文化历经数千年文明的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造就了河南极其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河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市场优势。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但是在目前河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不解决将会制约文化旅游的发展,难以达到“文化旅游强省”的目标。

(一)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河南省富有极为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遗产,是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和坚实依托,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和经营策划水平的限制,使得许多文化旅游资源深刻内涵未能得到有效挖掘。资源利用水平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尚处在粗放经营的初级阶段。缺乏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层次挖掘,且制作精细化程度低,缺乏个性和特色一些非常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河南省不乏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资源,但缺乏对这些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整合。只有提高对历史文化知识的认识,全面梳理,深入研究文化旅游资源中最闪光的特点和最深刻的内涵。通过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发掘出来,展示出来,呈现给社会公众,使公众充分享受精神文化的魅力,最终实现资源的最优化保护和利用。

(二)观念落后,缺乏创意

在文化旅游中,游客在旅游中要满足“新”的心理,但是河南文化旅游观念落后,在景区景点缺乏文化开发的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正在经历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现在又被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发展阶段,不少从业者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理解有偏差,在旅游开发中简单的,浅显的开发。河南省内众多文化内涵较高的资源,激活旅游资源的“文化之魂”,也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再一点就是开发的特点不突出――景点雷同现象严重,节目表演大同小异,相互模仿,没有使自己的品牌产品凸显出来。

(三)文化旅游产品缺乏体验性

文化旅游产品中缺乏互动环节,缺乏游客的参与度,无法让游客获得深度体验。文化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游览为主,解说系统落后,展示方法原始,游览过程中互动性差,游客难以获得独特、深刻的体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创新意识淡薄,体验主题不鲜明。由于对游客体验需求的关注意识淡漠,缺少自己独特的主题,而且本已平庸化的主题下面还设置了很多与主题缺少关联性的景点,冲淡了主题,游客难以获得集中的旅游体验。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力度不足,无法持续提升体验价值。

(四)市场运作自主能力欠缺

长期以来,河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受体制束缚,文化系统与旅游经济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共识和合力。许多很有开发潜力的文化类旅游资源,同时归多个部门管辖。在依托市场的开发中,各部门之间相互掣肘,根本无法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常常是处于不死不活状态,浪费了大好资源。这种现象无疑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探索创新不够,主动进入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运行机制也没有形成。竞争有序的文化旅游市场体系还没有,影响了文化旅游市场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使文化旅游产业缺乏创新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文化旅游产业链不完善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大,产业关联性强,对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化旅游业的产业链实际上就是一条产出链、利益链。然而目前我省文化旅游产业链条还不完整,存在散、弱、差的问题。不但影响我省文化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制约着文化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效应的有效发挥。

二、河南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一)进行深层次融合文化旅游,提高经济效益

旅游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重视市场需求的导向,目前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它更多地利用文化产业某些外在的、表象上的东西。如文物古迹、历史遗迹、民俗表演、节庆、历史传说和其他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从而使游客获得审美体验。文化旅游应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把这样的文化能够具体的用表现形式展现商业化、娱乐化、让游客能够接受具体的、形象的文化。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创新融合。这种融合要在目标指向、内涵构成、表现形式等方面保持一致。在文化旅游中,只有这样的深层次的融合文化旅游,才可以让河南省的文化资源大省,发挥资源应有的优势。

(二)选择创新的文化形式,独树一帜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文化旅游强调,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对河南而言,底蕴深厚的中原文化是挖掘不尽的文化金矿,这也为河南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旅游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寻求创意的差异。从文化创意的角度对历史遗迹等旅游产品进行重新打造,让沉寂的历史活起来,是激活市场和满足市场的重要一着。充分发挥河南省丰厚文化资源优势,进行再创造,再包装,用现代的、创新的、商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新郑黄帝故里连续8年成功举办的拜祖大典,让新郑市在春天有了秋天般的收获,据了解,在2013年拜祖大典期间的经贸洽谈活动中,新郑市共签订投资项目53个,总金额达476亿元。电影《少林寺》是对少林武术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创新,它为少林寺景区带来了经久不衰的滚滚客源。

(三)加强文化旅游中的体验感,提高可持续发展

旅游的本质是追求身心健康和精神愉悦,如何将沉闷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者能体验参与的旅游项目,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体验的完美链接,从而提高河南文化旅游的附加值和影响力由于大力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实施精品战略,河南省已成功打造了中原古都文化游、华人寻根祭祖游、中原红色文化游、三国文化主题游、水浒文化游、黄河文化游、南水北调生态文化游、世界文化遗产游、功夫文化体验游等多个特色精品,成为河南旅游面向国内外推介的重点品牌,形成沿黄城市群的具有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特色的沿黄文化为主体,以豫北和豫南文化旅游产业区为两翼,以各地特色文化旅游区块为支撑,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区域性文化旅游产业产品发展新格局,这一发展态势的形成,使得文化体验游的发展处在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环境之中,带动河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河南人闲暇节日消费河南文化旅游的一种时尚的休闲形式。

(四)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带动多产业发展

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是河南旅游做大规模、提高效益、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正在由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主题转型!在这种情况下,河南旅游业要改变过去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游客不愿或很少去购物、娱乐、特色餐饮消费的现状,就必须完善旅游要素,延伸产业链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食、娱、购、产业。在餐饮方面,要努力拓展特色饮食文化,对洛阳水席、信阳菜系、郑州烩面、开封小笼包子、黄河鲤鱼等进行再创新开发,向规模化经营发展。在娱乐项目方面,可以把地方特色与时代气息相融合,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多让游客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项目,不断推出像实景演出。在旅游商品的设计制作上,要深掘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努力使文化元素和旅游要素向规模化、集聚化和产业化发展。逐步实现转型升级,促进旅游业由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上规模、上水平,使河南成为特色鲜明、魅力独具的旅游目的地。

(五)健全制度,促进市场化发展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一)当代旅游景区社会文化市场化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旅游文化上也出现了文化市场化的特点,而这种文化市场化的发展也是存在着利与弊,文化迎合市场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文化的认同挺高文化的知名度,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能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建设,给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也在一些方面上给本地旅游文化带来新的问题,这种市场化的转变需要文化本身适应市场,这就使本地的文化缺失了独特性与自然性,表现为文化的大众性,在这基础上一些不被游客认可的旅游文化将会被淘汰,而这些文化在某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这就给我国的问文化领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缺失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的遗憾。专家为此讨论正在这种变革的发展中怎样保护那些有价值的文化,提出合理的方案,使文化更好的发展,旅游文化也在市场化中找到属于自己合适的道路。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旅游文化的地位下降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现代的文化体验颇多,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传统文化的离我们而去。现代更多的旅游是倾向于现代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而传统的应有的风格的文化已经衰退下去。这是我们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面对这种传统的衰落我们应该怎样去处理当代的旅游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是值得深度研究的问题。许多学者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各抒己见,看法不一。但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这也是当今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问题。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果把传统文化很好的利用到旅游上来,我相信无论是在旅游业上还是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对我们国家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着个问题的研究是学者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是好的现象。不断衰退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被重视,需要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着对于旅游、经济、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发展与进步。

(三)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转向问题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有文化,而在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存在着一个转变的方向,这深深的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异化问题,这种异化问题表现在旅游文化为使其自身存在竞争力对民族文化的改造上,这在旅游文化研究中成为一大热点问题,本身的民族文化就有其多样性在里面,就其名族文化的自身来说,民族文化本身就是其国家文化的代表性,在旅游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国家民族的多样性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与基础,旅游文化的发展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这种民族文化的转向也为双方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民族文化受到重视使其自身得到有力的发展环境,也是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共同发展,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也会促进其发展,专家们的讨论与研究为这种转变提供了理论的支持。而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两个方面,不能等同混为一种,这种转变充分展示出两种文化的内在不同性。

(四)旅游人群自身的文化对景区自身的文化影响问题

旅游人群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文化来源,在不同的旅游文化景区本身也存在着自己的本地文化,这就和旅游者的自身文化产生了不同,在此方面上可能就会想成对旅游文化风景区的不同理解,旅游区游客的一部分认同,与一部分不认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认同的游客会给景区带来负面的作用,这就给当代的旅游文化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旅游文化的受到排斥,表现在其自身的设计与变革,、适应不同的人群的需求,那么这个转变本身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景区自身的本族文化的衰退与丧失等,研究人员看到了这种影响,努力找寻旅游文化的发展方向。解决这种矛盾成为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

(五)当代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问题

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也是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是内部研究为主体还是外部研究为主体的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见解,与其说这是一场对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不如说是对旅游文化的自身与内容的地位问题存在分歧,也就是说现在在旅游文化的领域内对理论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对旅游文化的整体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而且在旅游文化的讨论中更是有对其旅游文化的界定问题产生了分歧,旅游文化本身的就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专家的讨论对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六)当代旅游文化发展建设问题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的文化在其建设上与有形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区别,面对这种文化的建设问题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对旅游文化宣传的这一方面上的问题,因为旅游存在多种那么这种宣传也是多种的,这就个文化的宣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且对旅游文化的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存在区别,很难鉴定这种素质程度,需要合理且有效的规则来提升对建设者的要求这才能有效的建设旅游文化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在旅游文化的应用问题上也是一大难点,对此研究的程度也较高,许多专家为此进行讨论怎样应用,应用到的地区和范围都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中国旅游文化未来发展趋势

(一)向文化方面转变中国旅游业

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中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的素质不断提高,因为文化做为精神方面是对精神上的提高,当代社会下人们已经有以一个很大的转变就是在自然与文化之间,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与对文化与知识的理解,都对文物古迹表现出浓浓的兴趣,在黄金周期间,故宫的旅游人数更是创下了史上之最。这种回归文化的势头还会继续增加,人群更是有了一个质的转变,华侨对中国大陆的认同感来源于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所以在当前情况下,文化的作用不断突出。这也体现出人们的态度的转变过程。文物古迹作为文化的依托在文化的传承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所以这种旅游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向这种文化的转变。长城也是文物古迹中的代表,也代表了国家的优秀文化,游客的认可也显示向文化转向的发展。

(二)生态保护与旅游文化的相互作用加强

中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中国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历史较短。中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个部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保护的发展突飞猛进。这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了一个明显的态度的转变。我国面积广阔,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旅游的开发要与当代的生态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对旅游开发的首要条件,我们需要经济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没有环境,而这种生态保护也是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柱。只有当地的生态保护做的到位,旅游景区的质量的不断增强,才能招揽大量的游客。例如对我国地区的开发与利用,对藏羚羊的保护尤为重要,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难得的自然资源,作为国家的资源,保护要第一位,为此随着旅游的开发,生态保护也会得到加强,而游客的增多也为当地的风景区带来大量的资金来做生态环境保护,这种双向的互动,是当代旅游文化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旅游文化内涵

价值提升旅游产品开发从“外向型”向“内涵型”转变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内涵价值的不断提升是人们对旅游的文化的认同的表现,由于人群不同所以人们对文化的要求,旅游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自身所体现的内容是旅游文化发展的一大动力。人们的文化需求要在文化的场景中发展与利用,外在型与内涵型是旅游产品的在发展中形成的各自的文化形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能满足对文化产品的外向型的需求,这就为旅游文化向内涵型发展提供了动力。这种文化内涵价值的提升也促进了旅游文化自身的变革与发展,是从广众的旅游到文化旅游内向型的转变的深刻体现。而且研究发现这种转变的趋势将会大大提高旅游文化的整体发展,这种旅游文化内涵价值的提升是一大当代旅游文化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作为我国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的地位毋庸置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人对佛教旅游文化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这导致佛教旅游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问题重重。在长期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人们普遍将佛教文化与佛教旅游文化等同对待,这导致佛教旅游文化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借助佛教文化从事诈骗活动也影响了佛教旅游文化的发展。本文就佛教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从多角度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佛教旅游文化。

关键词:

佛教;旅游文化;佛教文化

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佛教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我国与佛教有关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而这些佛教古迹所蕴含的佛教文化成为佛教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佛教旅游文化因此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项目。尽管佛教并不起源于中国,然而,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几千年已经自成一派,我国不同地区的佛教文化也存在些许区别,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尽管佛教旅游文化开展的如火如荼,然而,对佛教旅游文化的认识问题却导致其在发展中问题重重,这也对后期的佛家旅游文化开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佛教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研究能够对佛教旅游文化给与正确指导,而研究佛教旅游文化中的问题则对于提高人们对佛教旅游文化的正确认识产生积极影响。不仅如此,正确认识佛教文化能够增加人们对借助佛教旅游文化从事诈骗活动的防范性。因此,正确认识佛教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仅能够实现佛教文化的传承,更能够促进佛教旅游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佛教旅游文化的发展问题

在对佛教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佛教旅游文化发展情况,佛教旅游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法正确区分佛教文化寺庙文化。

对于佛教文化,大部分人将其与寺庙文化相提并论,然而,寺庙文化仅仅是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大多数佛教文化属于佛教旅游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也不能简单的将二者混为一谈。在佛教管理事物中,无法区分佛教文化与寺庙文化将认为的限制了佛教文化的范围,这导致一些规模并不宏大,然而,却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佛教文化底蕴的寺庙无法得到关注。不仅如此,过分的强调寺庙文化也将降低佛教文化的影响力,一些寺庙在对外宣传时,将宣传重点放在了寺庙的历史方面,将物质遗产作为重点,而忽略了佛教文化中的精神文化介绍。尽管这种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促进寺庙的旅游经济发展,然而,寺庙自身所蕴含的佛教文化却无法得到全方位的体现。

2.无法正确区分佛教文化与佛教旅游文化。

佛教文化与佛教旅游文化仅有两个字的区别,在佛教景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多数工作人员并不能正确认识佛教文化与佛教旅游文化的不同。例如,在河南嵩山少林寺景区,管理人员将碑林、大雄宝殿等认为是极具特色的佛教文化认为是佛教旅游文化。通过对佛教文化与佛教旅游文化的研究发现,二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佛教旅游文化是在佛教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旅游这一特殊形式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佛教文化并不仅仅依附于佛教实物存在,而任何对佛教文化进行传播的文化形式都可以看作佛教旅游文化。

3.佛教旅游文化的种类区分问题。

佛教旅游文化是在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然而,佛教文化在我国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如果无法正确认识佛教文化的内涵,那么,出现佛教旅游文化同质化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例如,我国各地区佛教寺庙的布局等大体一致,其中神像的摆设也大致相同,这导致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无法,在建筑方面的区别则更难以区分。如果在游览过程中着重强调寺庙建筑、佛像等方面,那游客所了解到的仅仅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也不是真正的佛教旅游文化。在佛教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若对寺庙的宗教功能与旅游功能无法科学区分,佛教旅游文化则无法实现地区差异化。

4.佛教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由于佛教旅游文化实现了地区经济、寺庙经济的发展,而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则导致佛教旅游文化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20世纪末,我国佛教旅游文化盛行,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寺庙也参与到景区的无序建设方面,为吸引游客,设置了一大批本不存在的景点。佛教所倡导的“无欲”在佛教旅游文化盛行下不复存在,而佛教所不屑的名、利成为了佛家底子所追求的目标。佛教文化被过度开发,佛教旅游文化的盛行使部分佛家弟子、信徒对佛教文化产生了怀疑,佛教文化的宗教功能在佛教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商业开发的外衣。各地区政府也参与到配合佛教旅游文化的畸形发展活动中,过度追求佛教旅游文化的经济效益使佛教文化的精髓被破坏,一些佛教徒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这严重威胁了佛教文化与佛教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佛教旅游文化发展中的认识问题

通过对佛教文化与佛教旅游文化的研究发现,在我国佛教旅游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认识问题,其中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佛教旅游文化的发展并不等同于佛教文化“复兴”。

长期以来,为提高佛教旅游文化为地区、寺庙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一些寺庙开始根据历史记载恢复某些所谓的古迹。这种后期加工的佛教文化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佛教旅游文化,却无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也无法被佛教正统文化所容纳。在佛教旅游文化中,对于景区建筑物等的修复、建设工作,都需要慎重进行,一些古迹在技术能力无法达到的情况下,需要保持原状,禁止修复,而对于可修复的佛教古迹,要经过专家讨论,严格按照方案修复、保护。根据古籍资料所建设的佛家建筑一直无法得到佛教旅游文化的认可,这种人为制作的建筑艺术在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价值方面都无法与真实古迹相提并论。

2.过于追求佛教旅游文化的聚集性。

为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部分政府、旅游机构推出了佛教旅游文化专线,这就需要在佛教旅游文化有着高度的聚集性。以河南为例,河南是我国著名的佛教文化大省,省内佛教名胜古迹众多,而河南省政府也借此推出了佛教旅游专线,整个线路以游览佛教圣地为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游客并未真正体味到佛教文化,而感觉是在反复观看有着高度相似性的佛家建筑等。这种旅游文化的集聚性极易使游客对佛教文化形成错误认识,使原本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变得单调、枯燥,也间接导致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意愿降低。因此,佛教旅游文化的集聚性并不能够实现地区、寺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会起到相反作用。

3.导游对佛教旅游文化的认识问题。

以我国目前的佛教旅游来看,大多数人依然选择跟团旅游,因此,导游对佛教旅游文化的认识将直接关系到佛教旅游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导游并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旅游服务人员,尤其是在佛教旅游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导游对佛教旅游文化的认识能够对每一位游客产生影响,而我国在专业化的导游培养方面依然缺乏投入,高学历、高素质导游较少,而对佛教文化有着深刻认识的导游少之又少,这也是导致佛教旅游文化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结语

佛教文化是我国在继承、发扬外来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传统文化,为实现佛教文化的宗教功能与经济功能,佛教旅游文化应运而生。尽管在佛教旅游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以上各方面的问题,却不能因此限制佛教旅游文化的发展,相反,如果正确认识佛教文化与佛教旅游文化,那么,佛教旅游文化将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在为地区、寺庙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巩固佛教文化的宗教功能,维持社会稳定。

作者:崔烜 单位:宜兴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尹雯.关于旅游文化创新的相关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4).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本质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WWW.133229.CoM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亳州市;民俗旅游;问题;对策

0 引言

在亳州地区,相对于其他旅游形式而言,民俗旅游稍显落后。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通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增强旅游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1]亳州位于安徽省北部,辖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和谯城区,民俗资源丰富,民俗文化内涵深厚,开展民俗旅游,将为亳州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一份新鲜的血液。

付红伟[2]不仅阐述了二夹弦的艺术特色,还提出了保护二夹弦等濒危剧种的办法。张兴华[3]提出了五禽戏产业化发展的建议。苏士领[4]详细地介绍了毫州市观堂镇民间民俗工艺品繁多的类型、旅游开发价值。张越剑[5]指出亳州市旅游业发展存在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旅游景点过于分散、政府投入不足等问题。谢政伟等[6]认为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是发展皖北民俗旅游的基础环节,政府扶持、企业参与是打造民俗旅游精品的关键环节。

1 亳州民俗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产品问题

1.1.1 缺乏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的深入挖掘

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民俗旅游产品的基础。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广泛采集和深入挖掘是打造优质民俗旅游资源的先决条件。由于内涵挖掘得不够深入,亳州许多民俗文化资源难以上升到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比如说,亳州作为“道”源,有关道教的民俗信仰遗存比比皆是,但简单的道教宫观和实物的展示给游客留下“有形而无神”的印象。

1.1.2 民俗旅游产品缺少集中展示的平台

亳州的民俗旅游资源尽管比较丰富,但民俗旅游资源单体的开发价值并不高,很难上升为旅游产品。另外,民俗旅游资源的分散式开发也会增加游客的旅途时间,引起游客的抱怨。像利辛猴戏、淮北战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缺少一个可以集中展示的平台,这种现象在涡阳、蒙城和利辛三县尤为突出。

1.1.3 民俗旅游线路的单一化

亳州民俗旅游线路比较单一,存在重视陆路,轻视水路;重视城区,忽视农村;重视北部亳州市区,轻视南部三县的现象。目前,亳州地区单纯依赖于陆路旅游交通方式,而没有开发涡河水路旅游线路。亳州的物质性民俗旅游资源多集中于亳州市区和涡阳、蒙城和利辛三县的县城内,亳州的民俗旅游线路也仅仅停留在亳州市区和各县城之间,广大农村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并没有被纳入特色民俗旅游线路当中。

1.2 知名度问题

1.2.1 缺乏品牌化的民俗旅游产品

亳州地区有很多优秀的民俗旅游事项,但其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不能产生品牌效应。目前,亳州缺少旅游演艺公司,民俗旅游的产业化和品牌化开发收到这一瓶颈的制约。没有经过策划和包装,亳州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难发展成品牌化的民俗旅游产品。亳州的药膳尽管在皖北地区很有市场,但也存在菜品少、规格低,缺少精美包装的问题。

1.2.2 缺乏宣传力度

目前,亳州旅游的宣传和推介还停留在常规的文物古迹旅游产品上,对民俗旅游的宣传非常少,不足以引起省内外旅行社和游客对亳州民俗旅游的重视。亳州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厚,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但历次推介会提到的文化旅游比较笼统,没有明确宣传民俗文化,所以外界对亳州民俗文化的认知度比较低。另外,亳州民俗旅游开发时间晚,开发程度浅,缺少开发、策划、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员。

1.3 政策与规划问题

1.3.1 政策问题

由于亳州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民俗旅游受到很大限制,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优化民俗旅游产业链。但是,亳州缺少全面的旅游扶持政策,比如没有出台建立市级民俗旅游村和市级民俗旅游户的奖励政策,以致于散落在农村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1.3.2 规划问题

亳州民俗旅游存在规划不足的问题,缺少民俗旅游专项规划,旅游总体规划侧重于物质性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而对非物质性质的民俗旅游资源缺少规划。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一方面,会出现分布于不同县市的同类民俗旅游项目同时上马,随意布局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会出现部分民俗旅游资源被忽视的现象。

2 亳州民俗旅游发展的对策

2.1 产品方面

2.1.1 加强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广泛采集和深入挖掘

亳州地区隐藏于民间的民俗事项是发展本地民俗旅游产业的重要载体,有必要做广泛的田野采集和深入的内涵挖掘。只有加强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广泛采集、深入分析才能保证民俗旅游产品的数量和体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对于已经遗失或即将遗失的优秀传统民俗事项,可以进行及时的挽救和保护,可走访民间老艺人,对民俗活动原本所固有的优秀样式进行恢复和继承。

2.1.2 以虚实结合的方式提升民俗旅游产品的整体影响力

将民俗旅游资源打造成旅游景点或者将其融入到其他旅游景点当中是民俗旅游常用的开发方式。亳州民俗旅游资源单体开发价值不高,因此需要靠整体的合力来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因此按照虚实结合的开发模式来提炼和整合优秀的民俗旅游资源就显得特别重要。

亳州市谯城区有苏赵梨、三观核桃等特色林果种植业,可以尝试打造林果风情园,将林果采摘与农家访问有机结合到一起,让游客既能够欣赏乡村风貌,又能够体验乡村风情。品美食看表演是游客比较喜欢的一种休闲方式,因此可以考虑在美食街附近建立民俗文化演艺广场或演艺厅,让散落在民间的民俗文化有一个统一的“家”。

2.1.3 以“混搭”的组合方式来优化民俗旅游线路

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因此可以采用“混搭”的组合方式来优化民俗旅游线路。将购物与文化演艺、手工艺表演、休闲活动等有机结合,让旅游者进行一站式消费。将陆路民俗旅游线路与涡河民俗风情游线路串联到一起,形成水陆一体的民俗旅游线路,使民俗旅游线路从城镇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一体的民俗旅游线路。

2.2 知名度方面

2.2.1 巧打民俗节日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牌,扩大民俗旅游的影响力

民俗节日热闹非凡,能给人们的心理带来强烈的震撼。民俗节日往往能抓住游客爱热闹的心理,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亳州可以通过做大做强“华佗五禽戏健身节”等新兴的民俗节日,复兴龙抬头节等传统民俗节日的方式,扩大民俗旅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另外,涡阳、蒙城和利辛三县也可以策划相应的节事活动,如戏曲文化节、传统舞蹈文化节和饮食文化节等。品牌是旅游产品的生命,亳州的很多优秀民俗旅游资源都可以通过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来提高“身价”,进而为打造民俗旅游产品的知名品牌创造条件。

2.2.2 拓展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营销引导从本质上讲就是指以旅游消费者需求为民俗旅游开发导向,先营销后开发,在营销过程中根据旅游消费需求确定开发内容,这样可极大地提高民俗旅游开发的综合效益。[7]为了得到旅游受众者的注意,应选择新颖的宣传方式,比如可以设计反映亳州民俗特色的logo和吉祥物,也可以制作民俗旅游邮票和年历,将其作为小礼品赠送给游客。要吸引广大游客,就需要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俗旅游知名度。

2.3 政策与规划方面

2.3.1 民俗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扩大公共财政在民俗文化产业和民俗旅游上的投入,不仅能直接推动相关旅游企业的的发展而且还能起到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到民俗文化产业当中。政府应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对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在财政和税收上的政策支持,积极鼓励有眼光、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民俗村、民俗体验园和民俗文化景观的建设。相关政府部门和民俗协会可以通过设立民俗创新奖和专项基金等方式,营造发展民俗旅游的商业氛围,扶持民俗旅游演艺公司对亳州民俗文化进行产业式开发。

2.3.2 地方政府合理规划与布局民俗旅游景点

亳州传统特色的地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多分布于县区、集镇,交通不便,可进入性较差,因此应进行点线规划与设计,有选择、有层次地建立便捷的旅游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首先整合民俗旅游资源,坚持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局方式,重点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民俗旅游产品,对于那些市场吸引力不大的民俗旅游资源可以先将其保护下来,等到条件成熟时再开发利用。

3 结论

在国内甚至国际,民俗旅游都是比较受游客喜爱的旅游形式,对于开发地而言,民俗旅游的开发成本相对较低,而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揭示了亳州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目前亳州民俗旅游正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本文可为亳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徐仁立.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J].福建省武夷学院学报,2011(12):13-21.

[2]付红伟.浅谈非遗亳州二夹弦剧种的艺术成就[J].大舞台,2007(6):79-80.

[3]张兴华.五禽戏在亳州的传承与发展[J].江淮文史,2008(4):115-122.

[4]苏士领,刘学增.挖掘民族传统工艺开发亳州旅游热土:亳州市观堂镇挖掘整理民间民俗工艺品蔚然成风[J].乡镇经济研究,1995(4):56.

[5]张越剑.浅谈亳州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7(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