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第1篇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142-02

心血管疾病又被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指的是循环系统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心脏、动静脉血管、微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心脑血管硬化、中风等等[1]。冠心病是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但是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至今没有一个清晰的解释。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深入研究心血管疾病的诱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为41~75岁,平均(593±21)岁。80例冠心病患者中并发糖尿病患者的有57例,心肌梗塞患者10例,心绞痛患者13例。

12方法向80例冠心病患者发放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关于患者的病情情况,通过调查问卷深入研究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并且针对心血管病的诱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及护理措施。

13心血管疾病的诱因(1)气候的变化。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如果气候变化较大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因此气候变化过大,患者自身的血液循环以及运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可能会诱发心血管疾病。(2)运动量突然增加。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突发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发病之前都进行了过量的运动,因此运动量突然增加可能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

14针对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制定的治疗措施(1)加强预防。因为天气的变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所以在天气变化过大的时候采取相应保暖措施,以防受?鲆?发感冒,从而有效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2)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适当运动。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医务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切记过量运动。护理人员要和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运动情况,叮嘱患者进行运动的时候要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自身的耐受程度之内,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

15护理措施

151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因为不了解心血管疾病会产生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向患者详细的讲解心血管疾病的知识,有效的消除患者因为不了解疾病而产生的紧张心理,同时也要和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给予患者关心,使得患者可以敞开心扉,同时还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得治疗效果得到了极大的保障[2]。

152环境护理护理人员要保证患者的就医环境。保证患者病房的整洁,并且注意患者病房的通风,保证病房处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限制家属的探病次数,保证病房的安静,不仅可以安抚患者的情绪,还使得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极大程度上加快了患者的康复速度,同时也有效的降低了因为不良环境导致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153饮食护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饮食护理也非常重要。护理人员要严格控制心血管疾病患者钠盐的摄入量,叮嘱患者食用低钠、低盐或者无盐的食物,能够有效的降低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概率。护理人员鼓励患者使用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还容易消化的食物,可以极大程度上避免便秘情况的发生。

154急救护理护理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药品的使用方法,使得需要急救的患者可以及时的得到相应的急救措施,从而极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抢救仪器、药品要严格按照医院的要求摆放,对于抢救的药品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如果发现药品用量不足要进行及时的补充,抢救的仪器要进行定期的消毒。如果心血管疾病突发心脏骤停的情况,护理人员要及时的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并马上报告主治医生,极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155健康教育将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聚集在一起,医院为这些患者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对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护理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增强患者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认知程度。或者是将刚刚入院的患者与即将出院的患者组织到一起,让患者彼此之间自己交流康复心得,有利于患者树立自我护理的意识。

2结果

在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内科护理之后,80例患者对心血管疾病有了基本的认知,并且没有出现心血管疾病复发的情况,心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讨论

现今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面对的社会压力逐渐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心血管疾病严重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医务人员要充分的了解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原因,并且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发病原因的针对性措施,从而极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3]。并且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要进行全面的内科护理,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能够极大程度上保证治疗的效果。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疾病知识宣讲,增加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培养患者自主护理的意识,同时还可以使得患者可以积极的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极大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8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24-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由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疾病,呈进行性加重,主要以反复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心肺功能加速下降为特征,是呼吸内科的常见病,死亡率高[1]。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数量日益增加,已经成为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的疾病[2]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2年公布的数据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经上升为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长,治愈率低,患者和患者家属往往有着各种原因的苦恼、焦虑和负担,影响了临床治疗的效果[4]。因此,良好的护理工作,尤其是心理护理,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自2002――2008年间共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6例,给予精心护理,护理效果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76例,男48例,女28例,年龄为59-88岁,平均年龄73.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病程9-21年。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合并呼吸衰竭19例,合并肺心病23例,有不良情绪(抑郁、焦虑、烦躁等)49例。

1.2护理方法

1.2.1基础护理按患者要求提供整洁舒适的病房。病房阳光充足,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保持室内温度18-20℃,湿度50%-60%为宜,注意避免患者着凉。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适当下地活动;而病重的患者需要充分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和外出,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患者舒适为宜,一般采用半卧位。

1.2.2营养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要高蛋白、高热量、维生素含量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摄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热量和蛋白摄入量是正常日常所需的118%和141%,只有摄入足够的食物和能量,才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补充机体消耗的能量。然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患病时间长,心理负担大,负面情绪重,往往进食量少质差,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的患者,呼吸肌乏力,咳痰能力差,加重呼吸道感染和呼吸困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当多饮水,减少钠盐摄入,避免钠水储留。

1.2.3呼吸道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痰量多、痰粘稠,容易导致气道狭窄,而患者因各方面原因(营养不良、乏力、疾病消耗、年龄大等)排痰能力差,从而加重呼吸困难。护理人员首先需要教导患者正确的排痰方法:坐立位,缓慢深呼吸多次,最后一次深呼吸时屏住气用力将痰液从深部咳出。如果患者自主排痰能力很差,无力咳嗽,需要护理人员帮其翻身叩背,辅助排痰。痰液粘稠时,应当鼓励患者多饮水,稀释痰液,也可以采用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等稀释祛痰。合理的持续低流量吸氧,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生存率,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机体氧供。一般每天持续15h吸氧,氧流量为1-2L/min[5]。

1.2.4呼吸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于坐立位缓慢进行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呼气时间长短根据患者能力而决定,训练的次数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如此进行呼吸训练,能够提高呼吸肌肌力和耐力,避免出现呼吸肌疲劳,增加患者排痰和通气能力。

1.2.5心理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长,治愈率低,患者和患者家属往往有着各种原因的苦恼、焦虑和负担,从而造成患者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治疗依从性和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不仅仅应该关注机体的护理,更应当有良好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当耐心充当患者的听众,解答患者的疑问,充分鼓励患者,增强其对于治疗的信心,使用各种方法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还可以联合患者家属一起给予患者更多的精神支持和物质关怀,做到让患者专心治疗,积极治疗,乐于治疗。

1.2.6健康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其治疗不仅仅在医院,在住院期间,在病房里,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还应该在家里,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属的关怀和帮助下。因此,需要对于出院的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最重要的事便是戒烟。吸烟是诸多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和疾病加重因素,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首要前提便是戒烟。同时还要向患者及患者家属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饮食调理,注意事项及其他相关健康资料。

2结果和结论

76例患者于出院时肺功能指标明显升高,其中70例患者好转,有效率为92.1%,出院时护理服务合格率为97.3%,满意率为86.8%。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给予合理的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感染几率,控制呼吸道感染,增强患者心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和家属对于该疾病的认识,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控制疾病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梅,陈永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2例临床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0,31(9):1262-1263.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809.

[3]丁学民,金秀梅,卢翠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指导[J].中国实用医学,2010,5(23):234-235.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诱因;内科护理

心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为心脏、血管等循环系统疾病,包含急性与慢性两种,具有比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研究表明,治疗心血管疾病过程中,通过内科护理的应用,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本院以8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内科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医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男47例,女35例;年龄39~76岁,平均(53.6±2.7)岁;病程1~10年,平均(4.1±1.2)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1例,风湿性心脏病14例,高血压27例,高脂血症8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2)排除精神障碍患者以及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由医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中包含运动量、情绪变化、生活方式、饮食方式等,患者入院后发放调查问卷,告知患者问卷调查的目的和填写方式,由患者自行填写。

1.2.2内科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比较少,发病后会产生恐慌、紧张、担忧等不良心理,影响治疗效果。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向患者讲述疾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提升患者的认知,引导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休息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养成正确的睡眠习惯,必要时,给予患者小剂量镇静剂。依据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为患者制定运动时间。饮食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量,预防发生水肿,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低盐饮食或无盐饮食;控制患者每日液体摄入量,以少于75ml/kg为宜。患者长期使用利尿剂时,需给予患者含钾食物[1]。患者饮食以易消化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禁止暴饮暴食,忌辛辣食物,戒烟戒酒。

1.3观察指标

统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心血管疾病诱发原因。观察患者护理前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包含钠盐摄入量大、未控制体重、睡眠无规律、吸烟、体育锻炼不足。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的软件为SPSS18.0,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数(n)和率(%),组间比较利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血管疾病诱发原因

共发放调查问卷82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据82份调查问卷结果可知,心血管疾病诱因为情绪变化大34例,运动量过大26例,天气变化22例,不良饮食习惯47例。

2.2护理前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比较

护理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低于护理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中,患者突然运动量增加或情绪波动比较大时,比较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2]。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老年人的血液循环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当气候产生较大变化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患者的生活习惯同样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较大影响,患者存在暴饮暴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时,胆固醇升高,造成动脉硬化,诱发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时,通过内科护理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指导患者形成正确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运动习惯等,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3]。综上所述,通过对心血管疾病诱因的分析,在临床内科护理中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

参考文献

[1]陈梅仙.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127.

[2]王俊芝.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0):101.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猝死;冠心病;护理措施

猝死是冠心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1]。冠心病猝死,它是冠心病病患在病情好转之后,突发的死亡。它约占心源性猝死的50%[2]。冠心病它与饮食、年龄、饮食、生活方式及疾病的控制密切相关。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并采取积极措施,可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减低猝死及心梗的发病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2年2月14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有10例发生猝死)的临床资料,采用积极护理措施,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2月收治的14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89例,女53例;年龄41―84岁,平均64.2岁。其中,发生猝死10例。

1.2方法

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14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统计冠心病的原因及冠心病猝死的原因,并且提出积极相应护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应用t检验,X2检验,P

2结果

冠心病发病原因以及冠心病猝死的发病原因,如表1,表2。冠心病的病因中高血压及高血脂症所占比例分别为32.4%、24.6%,与其他病因相比,更常见,P

表1分析冠心病的发病原因

表2冠心病猝死原因

3护理措施

3.1注重心理护理

针对冠心病猝死原因-情绪变化,我们应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形成以患者需求和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双向交流模式。一些患者会认为自己的病情危重,继而产生悲观、焦虑及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应向他们做好解释工作,阐明疾病的基本知识,告知患者病情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从而消除其紧张情绪,解除其思想顾虑,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念,继而提高患者依从性,使之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

3.2关于饮食的指导

针对冠心病及冠心病猝死的诱因-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便秘及暴饮暴食等,我们为规避诱因,应控制饮食,控制食量,禁忌饮浓茶及酒。

3.2.1合理控制饮食

患者饮食应遵循清淡、营养、低胆固醇、低脂、高纤维素的原则,食用植物油,多食粗纤维,增加蔬菜的摄入量,少食动物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冠心病患者应多食萝卜、鲤鱼、豆腐及冬瓜等食物。忌食腌制发霉或者过烫的食物,以防止疾病发生[3]。

3.2.2控制食量

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应规律,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晚餐尤其不宜过饱(7分饱为宜)。据相关报道[4] ,饱餐增加胃肠道血供,继而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可诱发急性心梗甚至猝死。

3.2.3禁忌饮浓茶及酒

酒精对冠心病患者危害十分大,它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继而增加心肌耗氧,致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律失常,增加发病危险。浓茶及含过量咖啡因的饮品均可兴奋大脑,影响睡眠,也对冠心病患者十分不利。

3.3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3.1吸烟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可增加脑卒中、周围血管疾病及肺部疾病的发病率,因此劝导患者戒烟是十分重要的。

3.3.2规范患者日常生活

指导患者不应在饱餐、饥饿及运动后马上洗澡;洗澡时,尽量有人陪同;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不宜淋浴;水温不宜过热或过冷;在较为寒冷的季节,应用温水洗脸;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突然或者过快用力动作,例如走急路、下蹲及搬重物等;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3.4冠心病的用药指导

3.4.1合理用药

患者出院后,仍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按剂量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不可停服及漏服。护士应嘱患者家属监督其服药。患者若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应按时测心电图,血压,每次服药前数患者的脉搏数,若患者脉搏少于60次/min,则应立即停药,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3.4.2药物随身携带

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制作安全卡片(注明患者姓名、电话、疾病诊断及联系人),确保如突发心脏病,可得到及时救治。

3.5普及疾病知识,让患者了解先兆症状

冠心病常分为两型即心肌梗死型及心绞痛型。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急性、暂时性的心肌缺氧、缺血,而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它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放射性胸痛,含硝酸甘油或休息后症状缓解。心肌梗死,它是以冠状动脉病变为基础,发生的冠脉供血急剧减少甚至中断,继而引发心肌持续性缺血-坏死。它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持久的胸骨后疼痛或者心前区剧烈痛,往往会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表现,含服硝酸甘油之后,症状无改善,重者可发生休克、心律失常、心衰甚至危及生命。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先兆症状,可为临床诊疗争取宝贵的时间,这是十分必要的。

3.6向患者普及急救知识

出院时应向患者阐释心绞痛发作时的应急处理、服药的注意事项及副作用[5]。若患者出现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增加;发作期延长;疼痛程度增加;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无效等情况,可能提示出现心肌梗死。我们应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相关救护工作:(1)患者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2)舌下含服硝酸甘油3-5min一片,以缓解疼痛;(3)若患者病情危重,应立即通知当地急救中心,120到达后,就地施救,等到患者心律、心率及血压等平稳后,方可轻轻移动,送病患到医院进一步治疗。(4)有条件的情况下,立即给予患者高浓度氧气。(5)若患者出现,面色突然发绀、抽搐、口吐白沫、呼吸微弱或者停止、意识不清等,提示急性心梗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室颤,引发心脏骤停,这时候,我们需重锤患者胸前1-2下,进行心肺复苏,等待医生到来,为抢救赢取宝贵时机。我们还应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心梗的发病机理以及注意事项。患者出院后,应与医院保持联系,并定期复诊。

3讨论

冠心病的病因中以高血压及高血脂症最为常见,所占比例分别为32.4%、24.6%。在冠心病猝死的病因中,以便秘及暴饮暴食最为常见。冠心病患者入院之后,护士应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患者疾病相关因素,了解患者睡眠、饮食、大便、心理状态,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等,然后,护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为患者制定健康宣教计划,提供心理护理及医疗知识,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家文,李清群,丁继平. 冠心病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0):759-760.

[2] 张莉,陈晓琳. 冠心病猝死20例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08,29(10):814-815.

[3] 李榕彬,甄莉莉,梅俊辉.超高龄冠心病患者15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1): 7-8.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疾病不确定感;护理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08-02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且来势凶猛,出血量大,不易止血,易引发出血性休克和肝性脑病,病死率高[1] 。疾病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法认知的不足,导致患者不能预测疾病的预后,引起对此疾病的不确定感。不确定感是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无法给予适当的分类或组织时所产生的一种认知[2] ,是由Budner在1962年首先提出的。而Mishel认为疾病不确定感主要源于4个方面:护理与治疗的复杂性;不清楚疾病的症状;不确定疾病的过程和预后;对诊断和疾病程度缺乏了解[3] 。本文主要针对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患者在住院期调查其疾病不确定感,并讨论护理干预对疾病不确定感的效果。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3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急诊病房住院治疗的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1-75岁,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无其他系统疾病,交流沟通障碍、精神疾病及有认知障碍等,患者均为首次入院,并且同意参加本实验。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第一到第四病房,对照组是第五到第八病房,分别安置。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 研究工具

运用中文版住院患者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对住院第2天和第9天的患者进行资料收集,该量表是用与测量个体对疾病的不确定感程度。整个量表的Cronbacha值为O.65―0.95,共包括32个条目。4个维度:复杂性、有不明确性、不可预测性和信息缺乏。量表采用Likerr五分评分法,总分为32~160分,总分越低,疾病的不确定感程度越低,分为三类:低水平:32-74.7,中水平74.8~1 17.4,高水平117.5―160[4] 。

1.3 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只接受病房护士的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3.1 认知干预 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认知干预的策略,在于重新构建认知结构,纠正适应不良的认知。患者入院后,介绍医院环境、制度,帮助患者熟悉新的环境,做好入院宣教;掌握患者基本信息,评估患者生理、心理问题以及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在治疗的不同期间,分析患者产生不确定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给予信息支持;开展小讲课,制作卡片,包括疾病的诱发因素、症状、体征、观察要点、注意事项、保健方法、饮食等,促使家属共同参与疾病的治疗,增强患者的信心,能更好的配合护理工作。

1.3.2 心理护理 经常深入病房,在专业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分析患者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针对患者的性格、焦虑因素,对其进行治疗干预,以一对一的交流方式,通过现身说法、个别案例、系统讲解,缓解患者内心忧虑;同时,指导患者听音乐、外出散步或者适当的锻炼、看小说等等,帮助其学会释放压力,调整心态,以一种积极地心态面对今后的治疗。

1.3.3 社会支持 是指可以得到来自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有物质援助、精神心里安慰、有价值的信息,以及信任和尊重。对患者而言,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强大,就能更好的应对来自不同环境的挑战。在交往过程中,让患者体会到关心、帮助、尊严、信任和肯定,在对患者做健康教育的同时,将疾病的相关信息讲解其家人、朋友等等,从另一面来告知患者,帮助其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以及增强患者对于疾病信息的可信度。家人的陪伴、关怀对患者治疗疾病有很大的心里支持,保护患者受到由于疾病带来的不良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的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s)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检验水准α=0.05.当P

2 结果

3 讨论

疾病不确定感是一种不确定状态,与文化程度、年龄、家庭状况、疾病的严重性等许多因素有关。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尤其是在心理调节能力和疾病应对能力上。疾病不确定感是随着病情变化而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以及心里疏导,减轻患者疾病的不确定感,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

本研究显示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在发病时的疾病不确定感比较高,经过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起病急、出血量大,死亡率高。大量呕血、黑便症状,常常使患者感到恐惧,产生强烈的心里压力。在对其干预的同时,尤其应注意个体化的心里指导,不同的患者其对应的方法也应不同,如心里暗示、分析原因、现身说法等等,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研究显示对患者进行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心里护理,加快疾病康复的时间,减少住院天数。详细的疾病宣教可以帮助患者在出院后,正确的保养身体,防止再次的出血。

良好的家庭支持和应对方式可减轻患者的心里焦虑和担忧,从而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通过各种途径,电视、报纸、杂志等,让患者了解疾病的信息,从而树立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不会讳疾忌医。利用外部的资源直接或间接的认知自己的疾病,鼓励其与家人、朋友多多沟通,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4 结论

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疾病不确定感普遍存在。这对于护理人员来说要有很高的要求,如洞察力、业务能力、专业的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但在急诊病房中,护理人员对疾病不确定感知识的不了解,忽略了患者心里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迫切渴望以及身心的改变。本文探讨护理干预对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结果显示以认知--心理--家庭--社会支持为框架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不确定感水平.进一步改善其生活质量。在治愈疾病的过程中,提高病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应激能力,这是我们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水平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黄颖.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C].全科护理.2010,11(8):3044-3045.

[2] Mishel MH.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s manual.Dana Epstein MS.College of Nursing,University of Arizona,1997.98.

相关期刊更多

电信交换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电信科学技术第十研究所

新科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新科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