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启发式教学优点

启发式教学优点

启发式教学优点

启发式教学优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

一、简要说明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优势

所谓“启发式教学”,指的就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要求与学生真实水平,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推动学生自发进行知识学习。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启发式教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创设教学情境,找寻合理的教学启发点。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它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启发式教学能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愿意主动去获取知识,这样也更符合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启发式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具体的实践应用

1.老师“启发”、学生“尝试”

要想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价值完全展露出来,老师就必须视学生为课堂主体,保证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统统服务于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实际的启发式教学开展过程中,老师应结合教材中所提及的数学知识点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真正做到老师“启发”、学生“尝试”,真正让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比如,老师可以给学生出这样一道简单计算题目:97+36=?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之后,便会开始动手计算,有的学生拿出草稿纸列竖式计算,有的学生数数计算,还有的学生用心算得出最终答案133。通过多种形式的加法计算,学生基本都可以得出结果,老师此时便可示范给学生这样的计算步骤:97+3+33=100+33=133,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尝试,真正实现老师“启发”、学生“尝试”的模式。

2.“引领”效果优于“牵引”

“引领”与“牵引”两个词语意思虽说略有相似,但是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却表现得截然不同,“牵引”更加明晰地展现老师在课堂详细讲解的每一处知识点,而“引领”则更多地体现老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引领”比“牵引”的教学效果更优越,也更符合启发式教学的内涵。比如,老师在讲“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时,因之前已经学过“整数的乘法与除法”这一知识点,所以老师大可不必详细讲述具体的乘除步骤,而是重点说明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应如何标记,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此知识点的关键要领。

3.坚持“精准”“巧妙”要领

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启发式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坚持“精准”与“巧妙”的要领,这才能确保老师真正把握住启发点。“精准”就是要求老师应精准把握好数学知识的启发点,而一般启发式教学多在知识衔接之处广为使用,旨在保证知识衔接的顺畅、流利,帮助学生把握整个知识框架;“巧妙”是要求老师重视启发的巧妙性,这是因为数学学习需要巧妙的解题技巧和方法,然而并非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很好地掌握这种方法和技巧,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巧妙地构思,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熟练运用。

总的来说,启发式教学跳出了传统死板教学模式的怪圈,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提供给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优良环境,并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应积极引进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凸显老师的引导作用,把握好启发的精准度原则,在此基础上充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优点范文第2篇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宽高长底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启发式教学优点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会”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教有定则,教无定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或扩展的结晶。本文通过对基

础教学模式类型的介绍,对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启发式、综合观的论述,阐释了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意义,对教学活动有提升理念、指导实践、提高效果的作用。

1研究教学模式的意义

美国著名师范教育专家B•乔伊斯(BruceJoyce)和M•威尔(MarshaWeil)在对自身及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之后,从100多种模式中总结出了25种模式,在1972年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对规

范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教学模式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个性化学习;教学手段多媒体化

。高校研究教学模式的意义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推动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转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模式的正确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素

质;有助于适应课程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使教学过程更具科学性、艺术性,体现育人本质。

2基础教学模式

2.1教学模式: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采用特定的教学程序而形成的一种操作样式”。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

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教学模式既不是纯粹的理论,也不是纯粹的实践,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模式处于中介地位,教学模式比教学理论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比教学实践抽象

,有理论特性。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五种要素: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评价、师生关系。

大多数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对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从而形

成不同的教学模式。

2.2基础教学模式介绍。“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就是在以下常用的基础教学模式中升华产生的。

2.2.1讲解——接受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目前被大多数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该模式的内涵较以前更为丰富。但由于学生客观上处于接受教师所提供

的信息的地位,不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需要研究、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优越性可以使传统的讲授法有机地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师

在讲课时,如果能够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以多媒体设备为载体,师生互动,结合讲授进行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的训练,实施德育教育等,就能收到其它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的成效。这种

启发式的讲授法更具发展性、适用性。

2.2.2示范——模仿模式。该模式是通过教师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这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模式之一。该模式对形成技能非常有效。该模式的

成效取决于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自主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其创造性思维。

2.2.3环境——模拟训练模式。环境模拟训练模式充分利用具有仿真的职业环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在的智能,通过模拟训练,要求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养成良好的

职业习惯,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具体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管理要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模拟训练阶段,教师应起到教练和裁判的作用,适时对其指导、启迪、评价。这种教学模式适合于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形成训练课程的教学。

2.2.4体验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通过将学生置于特定的职业环境中,使其获得职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毕业岗位实践大多属于这种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般运用于顶岗

实习期间。从实践效果分析,这是目前“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这种教学模式在“双赢合作”的基础上,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2.5任务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模式是通过明确而具体的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运用学校或社会现有资料的习惯并形成能力。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的

关键之处是培养学生兴趣。该模式以任务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特定的能力。

2.2.6观察教学模式。在教学见习、实习中得以应用,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观察学习,验证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巩固、扩展专业知识,获得特定的行为模式。观察学习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一些先进

的专业知识和工艺手段,有助于开拓视野,了解专业背景或某些特定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技术、图片、影像、动画制作等,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集中其注意

力。

2.2.7范例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某一真实的典型事例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学习者完成特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范例教学通过具体范例的讨

论和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师生互动性强。专业课程中许多内容的教学可以采用这种模式。

2.2.8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是在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由学生或教师提出一个小组学习目标(可以是某一专题,也可以是一项设计或探索性实验),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

个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合作、协调与沟通的过程。该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系统整体协调的力量。

2.2.9项目教学模式。是在基本完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训练的基础上,主要由学生独立或相互合作完成某一系统的相对完整的项目或课题,完成新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完成综合职业技能的训

练。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利用各种手段查阅相关资料,请教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或其他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对教师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再

学习的过程,并能有所收获。该模式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对具体学生的个体评价着重其通过项目教学后能力的提高、情感发展的评价。学生是模式中的教学主体,有很大的个人发挥空间,个性得到充

分发展。

以上主要介绍九种基本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些部分相近或相同,选择时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没有一种模式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对象,或优于其它模式,也就是说

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用与否。每种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使用这些模式时可以根据实际加以改进,使之更具针对性。掌握和熟练运用模式的关键是更有效地将其用于教学实践并总结提高。作为

一个教师,如能集中研究和使用其中2至3种模式,就能提高教学技能。“教有定则,教无定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或扩展的结晶。

3“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启发观

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中的“启发”源于传统启发,又不同于传统启发。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不是把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仅仅视为教学方法,而是看作一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思想。

这一教学思想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学生爱学、指导学生会学。启发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独特的个性。启发活动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性和使学生“会学”。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真正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上。教师的工作重点放在启发诱导和指导上。在教学策略上,“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启发十分重视观察活动、实验活动、研讨活动和阅读活动等内在的启发性特点,主张除运用语言外,还要更多地综合运用观察、实验、讨论、阅读等手段来实施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笔、动手的探索过程。总之,“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启发观是师生间的启发、学生自身的启发和活动内在的启发性等综合运用的完善教学活动。他不同于传统启发那种注重某一教学环节某一方面的启发性,而是强调启发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贯彻启发式教学理念,关键在于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一般采取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启发方法,同时将以教师活动为主的启发方法贯穿于其中。

4“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综合观

“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综合观包含着教学环节优化组合、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优化组合,综合评价教学的观点。围绕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会”三方面来设计课堂教学的程序、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设计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指导思想。“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不提倡课堂教学模式固定化、单一化,而要求从实际出发来安排教学过程。没有固定模式并不是讲课堂教学没有规律性。“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的结构只提出基本环节或结构要素,不规定程序和基本环节的取舍标准。“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优化组合时遵循五条基本原则:①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统一的原则。即尽量采用那些能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信息交流渠道较多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②与“实验为基础”相统一的原则。即边学边实验,把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使用多媒体手段。③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原则。尽可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让学生体会人类在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基本途径。④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即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的优势和校内外的设备出发,创造条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⑤高效率的原则。即选择费时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综合评价是“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综合观的又一具体体现。首先,“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是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格品质的协调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的,因此,评价包括认知领域、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其突出特点是把技能领域的评价具体化、可操作化和量化,同时对情感领域的评价也作了一定程度的具体化和量化。第二,强调结果和过程评价的统一。第三,重视学的评价和教的评价相统一。即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看学生是否学会,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们是否爱学、是否会学;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看教学是否有科学性、逻辑性等,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精神。第四,主张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简而言之,综合观就是将各种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再配之以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最终产生“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特有功效。这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应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振朝.论课堂教学中实行启发式教学原则,《教育广角》,教育有方,2005年第3期,第14页

[2]唐晓杰等著.《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3]高文著.《教学模式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启发式教学优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启发式教学 素质教育

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

复习:笔算,67×8,167×28二、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四、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引导”而不是“牵引”。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此解释“愤者,必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称之为“启发”或“启发式”。“启发”强调的是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的思维,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盘托出。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指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教学运算定律时,先教学加法结合律,再让学生自己推导乘法结合律。这样,学生学起来印象深刻,也记得牢固,例:1、教学加法结合律:40+56+44

(1)想一想,怎样计算既快又准确?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思考过程(运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规律,把56和44结合在一起可以得100,40再加100得140,可使运算简便)。

师板书:40+56+44

=40+(56+44)=40+100=140

2、教学乘法结合律,例:13×25×4

(1)独立思考,又怎样算才简便呢?

(2)讨论、交流

(3)指名说思考过程。

师板书:13×25×4

=13×(25×4)=13×100=1300

学生根据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规律,再根据加法交换律的推导过程,同学们不难推出乘法结合律。让学生自己思考、推导、总结。这样的启发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数学教学。

五、启发式教学还应注重“启发”和“尝试”相结合。

启发式教学优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语言;最近发展区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1-23

1.启发式教学的起源及内涵

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优秀的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启发”一词,最早是由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提出,他在《论语》中说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凡,则不复也。”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性阐释,比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了将近一个世纪。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此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域内的潜力。

20世纪70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的J.M.Sinclair和R.M.Coulthard提出了对话分析的基本结构:教师发问(Initiation)―学生回应(Response)―教师反馈或后续话语(Feedback or Followup简称IRF,)。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启发式教学机理提出了启发式教学语言构成的三大结构,即设疑Q(Question-making),启发I(Inspire),应用A(Application),简称QIA。

2.启发式教学语言结构分析

依据QIA分析方法 ,启发式教学语言的结构可分为三要素结构和非三要素结构(见表)。三要素结构包括两种:一是单一的三要素结构,即只有一个设疑、启发和应用。二是多层的三要素结构,即包括多个设疑和启发,只有一个应用,其中的T是教师的过渡语(Transitional language,简称T),好的过渡语(T)会使整个启发式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非三要素结构包括三种:一是有设疑和应用,无启发;二是有设疑和启发,无应用;最后一种是只有设疑,既无启发也无应用。

3.启发式教学语言的优化策略

(1)优化逻辑策略。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并理解该段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从每个教学过程来看,设疑和启发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设疑的目的是创设出学生的“愤”“悱”之态,启发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设疑中的问题进行回答,启发引导应该具有逻辑性,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

(2)最佳匹配策略。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基础、成绩,而且要熟知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性格、班集体的学习风气等特点。学生的全面情况是启发式教学之“的”,只有找准了“的”,才能有的放矢射中目标,启发式教学语言才会获得成功。

(3)适时启发策略。启发式的教学语言并不适用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教师在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时,要充分把握启发引导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设疑,让学生产生了“愤”和“悱”的心理状态,抓紧学生的这种心理之后再进行适时启发,这样会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知识的构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