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国石油办报观念与启发

中国石油办报观念与启发

国际视野:坚持开门办报

宽广的国际视野对企业报至关重要。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时期,仅仅将目光局限于企业内部,企业报将很难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随着企业更深地融入国际市场竞争,企业报应坚持开门办报,拓宽国际视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开始走向全球化。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不但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还要面对国际同行的挑战。深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我国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作为企业文化建设重要载体的企业报,也需要勇敢地走向国际化。关注范围的不同,将对报纸的内容和形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报纸关注的最大范围,往往也就是报纸新闻触角所能延伸的极限之处,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报纸注意到的内容有时还难于付诸报道。因此,新时期企业报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在企业内部小圈子里,而是要以宽广的国际视野看世界。在当前形势下,企业报需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国际经济形势,更加敏锐地洞察国际经济发展潮流,更加深入地学习国际同行的先进管理经验。走出去,把企业与广大的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企业报做强的必由之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企业报的编辑记者需要有宽广的视野和胸怀,勇于走出企业小天地,走向世界大舞台。只有这样,企业报才能不断提升水平,改进自身工作。中国海油在对外合作中成长壮大,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使中国海洋石油报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这使得报纸能够深度关注国际能源发展大格局,在报道视角上做到给海油以社会的角度,给社会以海油的解读。中国海洋石油报的报道不囿于中国海油内部,而是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相结合,有意识地从历史与现实、企业与行业、国内与国际等多个角度切入,把视野扩大到行业,扩大到社会,扩大到世界,追求全球视野中的海油坐标。很多报道既基于中国海油、反映中国海油,又能贴近社会热点、行业和国际发展趋势。这种报道视角和报道方式,既挖掘出了中国海油事件当中蕴含的社会和行业意义,让中国海油的读者能从社会的视角看海油,也能让社会的读者更容易读懂中国海油。海油人和同行所关心的企业事、家常事、国内事甚至天下事,大都可以从中国海洋石油报的版面上找到契合之处。墨西哥湾溢油事件、汽车动力电池、海洋大开发等能源产业和海洋经济的主题,都被中国海洋石油报拿来进行深度诠释。政策解读、深度报道、社会新闻、读者来信……报纸通过多种多样的报道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海油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相继进入世界各大洲的能源市场,中国海洋石油报的关注点也从国内向国际拓展。尤其是近两年,中国海油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尼日利亚、乌干达等国家开展了多项业务,报纸也围绕这些海外业务组织了大量报道。从政治经济到社会人文,从能源发展格局到具体业务进展,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报道。这些报道既开阔了企业内部读者的视野,同时也使外部读者对中国海油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随着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中国海洋石油报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也与日俱增,社会媒体的转载率和利用率越来越高。报纸发表的关于中国海油液化天然气板块的新动向、公司收购海外油气田等相关报道,都一度成为各大媒体关注和转载的热点和焦点。一些中国海油的合作伙伴、承包商、企业所在地的政府部门,也多次表达了对报纸的阅读兴趣。

组织运作:借鉴企业经验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行各业融入市场的步伐越来越快。近几年,新闻媒体转企改制工作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开始“断奶”,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目前,企业报转企改制工作也已接近完成,企业报正在全面步入市场化发展新阶段。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企业报要充分借鉴所服务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确保实现高效运作。就本质而言,企业报也是企业。企业报拥有自己的生产线,生产的是各种新闻报道,是文化产品。作为生产性组织,企业报不但需要制订科学的发展战略,而且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各种策略,规范生产流程。与其他新闻媒体相比,企业报与企业的联系显然更加紧密,在借鉴企业先进管理经验方面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天然优势。这为企业报在转企改制之后获得充分发展奠定了基础。企业报可以从企业管理中借鉴的经验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项目管理经验。项目管理是企业的必修课,很多企业在项目管理领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项目制具有集成性的特征,可以有效集合若干同时开展的工作,形成一个相关联的过程,构成一个整体[1]。借鉴项目管理经验,有助于企业报解决资源缺乏问题,拓展新闻资源,也有助于企业报优质高效地完成新闻产品的生产,打造核心竞争力。为确保工作实效,中国海洋石油报近几年持续融入先进管理理念,广泛推行项目制,探索出了一套灵活高效的工作模式,确保了组织效率。从2010年至今,中国海洋石油报两次扩版,期数从周二增为周三,版面翻了一番。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复杂的扩版工作,项目制运作模式功不可没。在历次扩版中,报社都成立项目组,制订比较详细、操作性强的总体设计方案、操作手册和倒计时运行表,采用工作周志、重要节点控制等方法进行监控,按项目管理模式有计划、分阶段地加以推进。由于采用了项目制,报纸每次扩版都做到了忙而不乱,顺利实现了既定目标。在日常业务的组织管理中,报纸也采用项目制管理方式。每逢重大会议、重大庆典、重大节日和重大主题宣传等重要宣传战役时,报社都会成立相应的项目组。项目制使得报社能够找准问题,紧抓重点,用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其他工作的突破,全面提升工作效率。2011年,适应时政报道的新需求,中国海洋石油报成立联合时政组。这一项目组完全打破了部门之间的界限,由记者部、编辑部、网络部、影像部骨干人员组成,在采访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时协同作战,保证了摄影摄像服务,增强了报道时效性,时政报道水平由此得到很大提升。对新闻界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中国海洋石油报也采用项目制方式加以推进。报社成立了走转改活动工作小组,组织采编人员有计划、有组织地深入基层一线采访。采访之前,制订比较详细的采访计划,明确重点选题,统筹安排基层采访;采访之中,记者及时反馈信息,报社适时加以监控,并对采访计划进行调整;采访之后,立即进行总结,并用以指导下一阶段采访工作。此外,中国海洋石油报还通过项目方式搭建起企业形象建设的文化平台。最近3年,报纸每年都会举办文化沙龙。文化搭台,薛力、林伯强、韩晓平、赵浚凯等能源界、海洋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走进海油,与海油人交流。通过报纸搭建的文化平台,社会公众逐渐认识了一个真实的央企,各领域的专家也竞相为中国海油树立良好形象献计献策,真正起到了导舆情、树形象的作用。

人才培养:打造复合型团队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企业报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尤其是高素质的编辑记者队伍。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谋求高效发展,企业报需要打造复合型采编团队,夯实发展根基。著名新闻工作者邓拓认为,“报纸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因此,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知识的范围越广越好。”[2]企业报的采编人员也是新闻工作者,同样需要是杂家。同时,由自身特点所决定,企业报的编辑记者还需要“一杂二专”。一杂,即企业报的编辑记者需要有广博、丰富的知识面;二专,即企业报编辑记者既需要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知识,又需要在企业报所服务的报道领域和行业方面有所专长。可以说,企业报编辑记者应该是综合素质很高的复合型人才。企业报打造复合型人才团队,需要坚持专家导向,加强培训。在实践中,很难找到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新闻传播都精通的人才,必须以某一专业为基础,有意识地在其他方面加以培养。通过补足短板,让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成为新闻宣传专业人才,让新闻宣传人才也精通生产经营和专业技术,让每位采编人员都成为在一定领域拥有专长的专家。打造复合型人才团队,还需要坚持实战导向,用实战促进采编人员的快速成长。新闻传播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企业报因其报道内容的专业性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只有在企业生产经营和新闻采编实践中持续接受锻炼,企业报采编人员才能真正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企业报也才能真正推动复合型人才团队的建设。中国海洋石油报采编团队中年轻人居多,占到80%,都是近几年毕业于各大名校的新闻研究生。为促进年轻人快速成长,让年轻人在企业报干出一番大事业,中国海洋石油报根据年轻人的特点和报社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套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纪律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促进年轻人快速成长,中国海洋石油报号召采编人员人人成为专家。报社要求编辑记者对自己所涉足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将单线思维转变成复合思维,将封闭性思维转变成发散性思维,将孤立、静止的思维转变为辨证的、动态的思维,努力成为专家。经过努力,一批专家型编辑记者逐渐成长,有的已在行业内有了一定影响力。为促进年轻人快速成长,中国海洋石油报打造立体化培训体系,加密学习,边干边学,集中学、相互学。报社收集了中国新闻奖、中国产经新闻奖、中国石油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和兄弟报刊的优秀新闻作品供大家学习,每天为采编人员发送一篇经过点评的范文。每次编前会都安排一位采编人员就好稿件、好图片、好版面与大家进行分享。立体化培训连同各种业务竞赛,使得年轻员工的业务水平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为促进年轻人快速成长,报社用实战提升年轻人的战斗力。通过压担子,一批毕业不到4年的年轻人开始担任项目组长。在“海上铁人”郝振山事迹宣传这一重大战役中,项目组几位年轻人既采写系列报道,又参与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和脚本写作,还编著管理图书,策划组织“海上铁人”走进清华讲堂、南海二号集体对口援助西藏困难儿童等活动。一次次重大实战,使得年轻编辑记者快速成长。同时,报社对采编人员进行大范围轮岗,让年轻人在不同岗位上得到不同的实战锻炼,工作能力得以很快提升。

本文作者:鲜玉萍作者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