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道疾病防治

呼吸道疾病防治

呼吸道疾病防治

呼吸道疾病防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病因;防治

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由多因子病原感染引起的,以咳嗽、喘气、腹式呼吸、肺炎等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一系列综合性症状。可能的病原主要有细菌(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原虫(支原体、衣原体、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等)、病毒(蓝耳病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等)以及环境条件、饲养管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已成为我国当前猪病中的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猪场都有发生。

1 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流行情况及其危害

猪场常因购买不检疫或检疫不严的病猪或隐性感染猪而使本病流行,并因饲养管理不善或营养不良而导致病情加重。

该病除了造成直接的死亡之外,更为严重的是使猪增重减缓5%~25%,饲料利用率降低5%~25%,出栏时间推迟15~20d,并长期携带多种相关病原体,有的发病率高达25%~60%,直接死亡率可达20%~90%,增重下降或生长停滞的可达70%。

2 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主要症状

该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有的体温升高、腹泻。急性发病的猪可突然死亡,大部分由急性变为慢性或在保育舍周围形成流行。哺乳仔猪以呼吸道和神经症状为主,死亡率高,生长育肥猪经常发生“18周龄墙”,首先发热,随之出现呼吸道症状。

3 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因

3.1 传染性病因

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猪流行性感冒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等。

细菌:主要有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链球菌属1型、副猪嗜血杆菌、巴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

原虫:猪肺炎支原体、附红细胞体、弓形体、衣原体等。

3.2 非传染性病因

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是饲养管理条件,包括营养水平、饲养密度、空气质量、粉尘、温度、湿度、转群频率、不同来源的或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群饲、没有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等,它们往往是猪呼吸道疾病暴发或死亡率升高的诱因。

3.3 综合病因

事实上,以上病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从而使得呼吸道疾病的病因变得非常复杂,这也是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难以诊断和防治的原因所在。

4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咳嗽:咳嗽是猪群出现呼吸道疾病的第一警示信号,应该引起广大养猪场(户)的重视。

气喘:观察猪气喘的最佳时机为早晨饲喂之前或者采食1h后休息时,发现侧卧猪出现腹式呼吸(猪呼吸时,腹部明显起伏),即可认定有气喘症状。

呼吸困难:患猪出现不爱吃食、精神不振、张口喘气、出气不畅、腹上或者后背发红、后背毛根出血、耳缘发紫等症状。

5 猪呼吸道综合症的治疗方案

5.1 个体治疗方案

不明原因咳嗽:万特肺灵注射液按15kg体重1ml 的用量毎48h注射1次。

咳嗽、气喘、不发烧:上午用万特肺灵注射液按10kg体重1ml 的用量注射,下午用利安注射液,连用3d。

咳嗽、气喘、发烧:在“咳嗽、气喘、不发烧”的方案基础上,增加退烧药,可选择安乃近、氨基比林以及中药,配合使用VC,每日1次。

耳缘发红、腹下发红:黄芪多糖+白细胞介导素,每日1次。

5.2 全群治疗方案

用万特肺灵700g+新附优特乐(或泰乐新)1000g/t饲料连用7d,再用万特肺灵500g+治嗽净(或富乐克)1000g/t饲料连用7d。如果怀疑猪群感染温和型猪瘟病毒、圆环病毒,则在上述配方案基础上增加黄芪多糖500g/t饲料。

特殊说明:拌料量以该群猪发病前采食量未下降时每日采食量为准,猪群发病后,虽然采食量下降,仍然按健康时采食量计算投药量,以确保发病猪不因采食量下降而摄入药物不足。

6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综合预防措施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已成为许多养殖者的共识。等出现气喘症状再用药,治疗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即使治好了也影响生长,损失很大。针对从上介绍的原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就能杜绝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发生。

(1)加强管理,操持舍内干燥:秋冬季节,先清干粪后扫圈,一般不用水冲洗圈面(转群后消毒除外)。

(2)保持舍内温度:北方养猪户可以通过火墙、土暖气等方式增温,有条件的猪场应设计安装先进采暖设备。

(3)保持适当通风:在晴朗天气,可选择在中午13:00~14:00时通风1~2h。养猪实践证明,采用正压鼓入热风可解决通风与保温之间的矛盾。

(4)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由病毒、细菌和原虫混合感染的,因此针对这三种病原采用综合办法加强猪群免疫:把猪瘟、蓝耳、伪狂犬等病毒性的疾病免疫好,有条件的养猪场(户)可采用检测净化,把有野毒猪瘟、蓝耳、伪狂犬感染的猪淘汰掉。有条件的猪场可增加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炎的免疫。

(5)做好猪群保健:猪一生中的四关(出生关、断奶关、转群关、18周龄关)是猪最容易感染疾病的时候,把这四关保健好,猪就不会发病,就能健康出栏。出生关要做好母猪的保健,仔猪有病都是母猪传染的,母猪产前7d和产后7d做好保健不但对仔猪出生后的健康生长有效,同时能控制母猪产后疾病的发生。产前7d每吨饲料加氟苯尼考500g+磷酸泰乐菌素、磺胺二甲嘧啶预混剂(或泰乐新)1000g;产后7d每吨饲料加万特肺灵500g+附优特乐(或富乐克)1000g;断奶后每吨饲料用万特肺灵500g+新附优特乐(或泰乐新)1000g+黄芪多糖500g,连用7d;再用万特肺灵500g+新附优特乐(或治嗽净)1000g/t饲料,连用7d;第3周用乐去从500g/t饲料驱虫一周;70日龄转群时每吨饲料加万特肺灵500g+新附优特乐(或附优特乐或治嗽净)1000g连用7d,接着再驱虫7d;110日龄时再用上述方案保健一周,猪就能健康出栏。

只要加强防疫、保健、管理和消毒,多管齐下,就能彻底控制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旭.猪群呼吸道疾病多发的原因[J].养殖技术顾问,2011(07).

呼吸道疾病防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蛋鸡;呼吸道疾病;防治

蛋鸡呼吸道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家禽业刚刚起步时,蛋鸡呼吸道疾病在临床上表现得非常典型,很容易确诊,虽然很难将其彻底根治,但只要对症下药,措施及时得当,还是可以有效控制的。随着家禽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呈现复杂、失控、难以防治等特点,给养鸡业造成经济损失。为此,现将近几年常见的几种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大肠杆菌和支原体混合感染

(1)病原。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败血支原体混合感染。

(2)临床症状。精神萎靡,呼吸困难,鼻腔有黏液,呼吸湿性罗音,毛色暗淡无光泽,鸡粪稀而恶臭。体重和产蛋都有所下降,后期死淘率明显增加[1]。

(3)病理变化。气囊膜增厚,浑浊不清,干酪样物凝结。心外膜、肝脏表面及腹膜呈黄色,有纤维素性伪膜附着,胰腺和小肠浆膜出血。

(4)防治。这种混合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常造成鸡群健康状况的降低,鸡采食量下降,淘汰率逐渐增加,饲料报酬增加,产蛋量逐渐减少。可能1周的下降幅度只有1%~2%,但整个发病期的下降幅度可达15%。这种疾病发病期比较长,鸡群慢慢受到影响,由于时间较长,养禽业主很容易贻误时间,造成最佳治疗时间的错失。控制这2种病原引起的混合感染,通常用广谱抗菌药,过去常用的有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等,现在疗效不十分明显。目前常用的药物有沙星类药物及其衍生物,如泰乐菌素、强力霉素、红霉素、泰妙菌素等,按照一定的用药浓度,几种药物配合使用,3~5 d为1个疗程,停药3~4 d后,再用1个疗程,基本能有效控制病情。除药物治疗外,还可以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同时要引进无污染的雏鸡,以控制病原的入侵,从而形成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

2传染性喉气管炎和禽流感

(1)病原。这2种病原都是病毒性的,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属疱疹病毒,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它们都能引起鸡强烈的呼吸道症状,危害巨大,后果难以预料。

(2)致病因子。主要是病原经中间载体传播到鸡群中,引起鸡群发病,中间载体主要有空气、水源、工具、工人、动物[2]。禽流感主要通过病鸡或携带者的粪便进行传播。这2种疾病并不象大肠杆菌病和支原体那样经常是捆绑式发生,而是单独发病,随即引发另一种疾病更强烈地发生,即它们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较多见。

(3)临床症状。发病时间极短,2~3 d就可使30%以上的鸡感染并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病鸡呼吸困难,头颈伸直,张口喘气,有黏液从鼻腔、口腔内甩出,有时黏液中带有血丝。鸡群中有一定比例的眼炎症状,死亡率明显增加,达2%~5%;产蛋量和蛋品质明显下降,产蛋率下降可达20%~40%,这个过程需要2~4周。如果继发禽流感,则鸡群的呼吸道症状可能延长2~3个月,鸡的死亡率更加明显,可达10%或更高,产蛋下降可达40%以上,严重的可能绝产,损失相当严重。此时,禽流感的症状较明显,如眼内分泌液增加,鸡冠稍肿并伴有出血点,脚部鳞片处有淡淡的出血斑。

(4)病理变化。发病早期,咽喉部黏膜充血水肿,气管黏膜出血,黏液中混有血凝快,卵巢出血,输卵管水肿。病程长一些,生殖系统病变更明显,生殖道组织变性坏死,生殖道阻塞,造成成熟的蛋无法产出体外,引起生殖道黏膜水肿,腔内积液[3]。生殖系统的病变造成成熟卵子无法进入生殖道而掉入腹腔,引起腹膜炎,最后,因异物性腹膜炎和营养衰竭而死亡。

(5)防治。控制疾病的进一步恶化,避免继发性疾病的发生。一般添加维生素以提高鸡的抵抗力,运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传染性喉气管炎和禽流感单独感染鸡,都能引起鸡的呼吸道病变和生殖系统的病变,但病程一般都比较短,造成的影响一般不大,除非高致病力的毒株感染。目前存在于各鸡场的传染性喉气管炎和禽流感病毒不是强毒株,而造成严重后果,其原因是继发或并发了其他疾病。要控制这种呼吸道疾病,一是加强生物安全体系,预防病原的入侵;二是预防和控制继发症及并发症的发生;三是免疫接种。

3传染性支气管炎和支原体

(1)病原。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原属冠状病毒,支原体为败血支原体。

(2)临床症状。鸡呼吸罗音,羽毛无光泽,蛋品质下降,畸形蛋增加。传染性支气管炎感染在雏鸡中危害较明显,产蛋鸡中呼吸道症状不十分明显,容易被忽视,但蛋品质和产蛋率的下降会逐渐表现出来。如果有支原体存在,呼吸道症状明显,死亡率增加[4]。因此,混合感染危害严重。

(3)病理变化。气囊膜增厚浑浊,卵巢萎缩,输卵管黏膜水肿变薄,有时可发现一侧输卵管囊肿,也有腺胃乳头的病变及肾脏肿胀,尿酸盐沉积。

4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

(1)病原。新城疫病原为副粘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原为冠状病毒。

(2)临床症状。呼吸道症状很明显,较远处都能听到鸡的咳嗽声,产蛋率下降可达20%,蛋品质下降,畸形蛋增加,有一定的死亡率。

(3)病理变化。气管内有卡他性炎性渗出液,胰脏、小肠有出血点,卵巢出血,输卵管黏膜水肿,泄殖腔口有出血点,有时发现腺胃乳头出血和肺脏炎性病变。

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支原体,无论哪2种病原并发感染,后果都很严重。除直接的产蛋减少,鸡发生死亡,药费增加以外,还可造成间接的隐患,如饲料报酬增加、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鸡体质不良、疾病易感性明显增加,特别是支原体感染后,极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和继发症,如传染性鼻炎、巴氏杆菌病。目前发生的呼吸道疾病很复杂,究其原因是病原的复杂性,且有些感染后的症状非常相似,临床上很难确诊,误诊和延误治疗时间的现象很常见。因此,净化支原体和防止其他疾病的入侵,对各家禽业主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减少鸡病的发生,促进养鸡业的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 曲峰,许彩霞,杨殿茭.家禽最常见的两种呼吸道病诱因[J].家禽科学,2008(4):30-31.

[2] 丁文卫,张洪让.禽呼吸道症候群的鉴别诊断[J].中国家禽,2006(4):49-50.

呼吸道疾病防治范文第3篇

1、支原体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混合感染

这种感染是当前比较常见的一种感染类型,支原体与传染性的支气管炎病毒一旦混合,就会严重影响到鸡的呼吸道,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出现气囊炎的症状,同时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得到迅速的传播,此时鸡也就不能正常的进行采食,体质也就因此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通常如果用泰乐菌素类和抗生素类的药物进行治疗,虽然能够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但是无法得到有效的根治,并且也并没有明显的改善症状,因此,对于这类的混合污染,可以采用的治疗方式是使用抗病毒类的药物,与中药制剂混合在一起使用,常用的中制剂有麻黄冲剂等,不同药物的组合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鸡患病的具体病症进行治疗,以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事实证明,这种治疗方式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2、 传染性支气管炎

在养鸡的过程中,呼吸道疾病的出现对鸡的正常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发生这类疾病的根源是比较复杂的,并且种类也比较多,其中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比较普遍。这类疾病的发病特点是对6周以下的鸡造成侵害,一旦发病,造成鸡无法正常的呼吸,它们会伸长颈,显得呼吸十分困难,并且显得无精打采,羽毛呈现出散乱的特点,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中度过,雏鸡发生这类疾病的现象较多,甚至会引发肾病变的发生。在短时间内就得到快速的传播,并且上述的这些症状很快就会发作,对于现阶段的治疗中,并没有有效的药物对其进行治疗,主要是以控制为主,因此加强预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防治的技术,主要采用的是接种疫苗的方式,有两种疫苗可供选择,一种是H120,一种是H52,一周龄时用H120,免疫后1~2月龄须用H52加强免疫。H52疫苗专供1月龄后的鸡用,出壳鸡不用,使用时,将疫苗稀释10倍,一只鸡滴鼻一滴。治疗早期可用5%红糖水,每千克水加入柠檬酸钾15克,供饮水,效果很好。中草药用夏枯草、白花蛇舌草、贯众、二花、连翘、黄芩、半夏等研成粗粉,冲沸水焖半小时,取上清液,加适当水饮用,药渣拌料饲喂,剂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1克生药。

3、鸡传染性鼻炎

传染性鼻炎在发病的过程中,主要是因为鸡嗜血杆菌所引起的,这种病菌会对鸡的鼻腔产生严重的入侵,并且对鼻窦粘膜以及眼结膜都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随着病情的恶化,对于支气管以及肺部也会造成感染,这种类型的呼吸道疾病会在所有年龄段的鸡上发生,并且对产蛋鸡以及育成鸡的影响是最为厉害的。本病在寒冷季节容易发生。一旦发生传播速度快,几天内就可涉及全群。在一个鸡场中的适龄鸡群无一幸免。患鸡初期鼻腔发炎,流稀薄鼻液,眼结膜潮红。中后期鼻分泌物变稠,可嗅到难闻的臭味。鼻孔周围凝结成痂,由于鼻腔蓄脓,肿胀并蔓延到面部,常见病鸡半边脸肿胀。当眼结膜发炎时,一侧眼眶周围组织肿胀,严重者失明。病鸡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发出“咕噜咕噜”声,有的不时咳嗽。

发病后,可以用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因为副鸡嗜血杆菌为磺胺类药物非常敏感,服药后可明显改善鸡只状况,缩短病程,有利于鸡群的恢复。特别是在发病初期,鸡的食欲还没有下降时,是投药的极好机会。但是使用磺胺药物不要超过5天。此外,为了防止继发症,可以投与其他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氟哌酸、蒽诺沙星等,都有一定的疗效。如果所在地区本病经常发生,可考虑使用油苗在鸡开产前免疫,可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4、结语

呼吸道疾病防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防治技术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261-01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和猪繁殖障碍综合征以及腹泻综合征并称为危害规模化养殖场的三大疾病综合征,会给一个地区养猪产业造成致命威胁。最近几年,随着猪养殖规模不断向着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呈现高发趋势,给猪健康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并且一旦养殖场内存在患病猪,致病菌就很难彻底清除干净,给养殖场造成致命威胁。因此,做好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防治技术研究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研究进展分析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北美地区提出了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这个概念,他们认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猪一系列呼吸道疾病的总称,是由细菌、病毒、饲养环境、饲养管理以及易感猪群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的统称,主要对断奶仔猪和保育猪以及早期育肥猪产生危害,患病后主要临床症状是咳嗽、肺炎、呼吸急促、心率加快、高热、厌食、饲料利用率降低,患病猪的体重会迅速下降,发病率在5%~60%左右,死亡率在20%~90%之间。有研究文献报道,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病原种类很多,同时还会受到非传染性因素的影响,在致病菌侵袭的基础上,日常饲养管理不科学,季节因素和小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养殖场爆发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目前已知的能够造成猪出现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致病菌主要有猪繁殖障碍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伪狂犬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冠状病毒、圆环病毒Ⅱ型、猪肺炎支原体、胸膜炎放线菌、链球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致病菌。环境因素主要有饲养密度、圈舍中有害气体含量、通风效果、烟尘等,管理因素主要包含了圈舍选址建设不合理,生物安全措施防护不到位,母猪更新比例较大、圈舍污染物清理不及时、圈舍没有空闲时间,连续饲养,不容日龄的仔猪混群饲养,饲料中缺乏维生素、营养比例搭配不科学,向猪投喂发霉变质饲料。

2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防治技术研究进展分析

2.1 病毒性病原免疫机制研究

首先,高免血清的研制。有研究文献将发病猪场的病料制成悬浊液,对成年猪进行强化免疫,然后分离制备出高免血清,选取同一个批次的断奶仔猪90头,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仔猪在40~60日龄,按照每公斤注射中0.5ml量进行免疫注射,对照组仔猪不注射血清,患病猪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饲养到80日龄后,称重,统计出栏率,结果显示实验组出栏率高达90%以上,而对照组只有60%左右,平均增重量比对照组多出了4.4公斤。还有研究文献做了同样实验,实验组出栏率同样高达90%以上,日增重比对照组高出了90g以上其次,自制灭活疫苗。从某规模化养殖场采集典型病料并制成灭活疫苗,选择400头38日龄仔猪,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仔猪在40日龄注射血清,然后在43、56日龄各注射自制灭活疫苗2ml/头,对照组分别在40、50和60日龄注射血清,90日龄后统计发病率。结果显示实验组有18头仔发病,发病率为9%,对照组有26头仔猪发病,发病率为13%。结合发病率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可以采用自制疫苗加高免血清进行联合免疫防治,效果显著。

2.2 对细菌性病原防治研究

对于细菌引起的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通常情况下采用抗生素防治,最近几年,随着饲养户抗生素种类和计量不断增加,很多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大大增加了疾病的防治难度,因此,在防治细菌性致病菌引起的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时,在确定细菌种类之后还需要做药敏实验,结合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科学选择高敏抗生素。有研究文献选择使用支原净、强力霉素和氟苯尼考,母猪用支原净拌料投喂两周,结合地区的发病规律仔猪在50~65日龄,90~110日龄分别使用强力霉素、氟苯尼考拌料投喂2~3周,结果显示连续投喂比脉冲式投喂的防治效果显著。

2.3 做好生产管理工作

首先,引进种猪混群饲养。对于新引进的种公猪在正式投入配种前有至少一个月的混养时间,选择10~20%的老母猪和种公猪混合饲养,并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连续投喂2周,饲养一个月后才能用于配种;其次,严格执行全进全出饲养原则。空舍期要使用氢氧化钠或者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全面消毒,带猪消毒一般适应百菌消消毒最为适宜。

参考文献

[1] 李小成.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保育猪多病原混合感染的诊治[J]. 中国动物保健. 2016(03)

[2] 蒋春燕,何海健,叶秀娟,张超颖,应月青. 集约化猪场主要疾病及防控对策[J]. 动物医学进展. 2012(08)

[3] 郝林,陈维维,姚金水.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疑似病例肺脏实变的显微观察[J]. 中国畜牧兽医. 2009(11)

呼吸道疾病防治范文第5篇

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迅速传播,并随季节的变化在我国本土其病例呈明显聚集性疫情增加趋势,病毒传播力度大于季节性流感。为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会议指出,根据疫情发展的特点、趋势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努力做好西医的预防、治疗及疫苗研制的同时,要重视发挥中医药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作用。目前,虽然疫情似乎已经平稳或过去,但仍然不能排除随着季节的变化和病毒的变异而有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因此,回顾、总结和探讨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过程和中医药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于今后如何能拥有行之有效的防治流行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方法及药物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1 中医药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及对策

自卫生部确诊我国内地第1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之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其疫情高度重视,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培训、做好物资储备的同时,于第一时间了《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并成立了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其中专门设立了防治组和专家委员会;要求该领导小组积极应对,研究制定中医药防治工作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中医药防治工作中的重点问题,确保措施到位。另外,针对达菲的不良反应、耐药性等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专家委员会尽快研制出安全有效、低成本的防治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组方。与此同时,全国的中医药行业也都纷纷行动起来,努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控工作。

2 中医药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在北京举行的“流感大流行应对与准备国际科学研究会”上,经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和北京地坛医院的报告证实:中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研究获得进展,中药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甲型H1N1流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统计表明,与达菲相比,纯中药治疗退烧的时间更快,尤其是缓解咳嗽、头痛症状效果明显;但核酸转阴的时间达菲治疗其绝对值比中药短;两者治疗费用相比,中药仅为达菲的1/8。

3 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中医防治疫病从整体出发,对已病者,根据其病邪入侵的深浅和正气禀赋的虚实,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加以治疗;对未病者,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治未病思想,积极调动人体的正气,从而达到有效防止疾病发生的目的。

中医认为,甲型H1N1流感属于中医温病范畴,与风热感冒相似,是风热侵犯人体,伤害呼吸道,引起发热、咳嗽等症状。因此,以清热解毒为主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流感样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主要机制包括:①中药具有杀灭和抑制病毒的作用;②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以抑制炎症反应;③中药的复合成分和多靶位的药理作用,在提高药物疗效的同时能有效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以此最终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另外,对流感的预防,中医是基于患者体质变化,用中药进行干预,减少患流感的几率;同时中医又注重通过四时的生活习惯及饮食和情志的调节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3.2 历代防治疫病实践经验

回顾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疫病发生及与之对应的处置过程,不难发现,中国中医药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人类自身作为实践对象的疫病防治史,也是一部以中医药治疗和预防急性传染病的百科全书。

中医所说的疫病是指急性流行性传染病,其对人类健康和生存危害极大。《说文解字》说:“疫,民皆疾也。”《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疫病的论述,如“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中国至少已有3500年以上的疫情历史,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在有确切疫灾年份记载的2681年中(春秋-清朝),共有疫灾之年669年,平均疫灾频度25%,即平均每4年就有1年发生疫灾。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年代、事件、人物和理论,如东汉中后期我国中原地区疫情频发,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疫情持续时间之长、死亡人数之多是历史上少见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写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当时出现了“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的悲惨状况。为此,张仲景对疫病证治进行总结,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这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

晋代,葛洪提出以药物少许纳鼻中和以药物制成药囊佩带于胸前、挂于门户、烧烟熏居所的防治疫病方法。《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病温毒诸方》中列举了数首“辟瘟疫”、“辟天行疫病”的方剂,是最早出现的预防与治疗疫病专方。这些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流传很广,至今仍有沿用者。南北朝时期,陈延之率先提出了“伤寒与天行瘟疫为异气”的看法,其在《小品方》中阐述了伤寒与时行瘟疫的区别。孙思邈《千金方》和王焘《外台秘要》载有多首治瘟、辟瘟方剂,《千金方》还记载饮用屠苏酒防疫的方法。宋金元时期对疫病的治疗有新的认识。《圣济总录》首列“运气”二卷,将疫病的发生与运气的变化联系起来。李东垣《东垣试效方》创立了普济消毒饮,其最为经典的是在《内外伤辨惑论》中阐述和记载了补中益气汤治疗疫病的理论和实践,并用益气升阳法治疗烈性传染病,为后世树立了甘温除热法治疗疫病的典范。

明代吴又可写出了我国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著作——《温疫论》,提出“客邪贵乎早逐”治疗观点;创立了新的病因学说——“杂气”,病机学说——“邪自口鼻而入,侵入膜原”,新的治疗学说——“疏利透达膜原法”,创立达原饮。

清代乾隆年间是疫灾持续时间最为长久的,期间余师愚著《疫疹一得》,创立了大清气血方——清瘟败毒饮;王孟英著《霍乱论》,创立了适合湿热病中焦证的辛开苦降方,如连朴饮、黄连定乱汤、甘露消毒丹等;杨栗山著《伤寒瘟疫条辨》,自创以升降散为总方的15个方剂;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条辨》、吴鞠通《温病条辨》都有大量的治疗疫病的理论及方药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