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启发式教学内涵

启发式教学内涵

启发式教学内涵

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第1篇

>> RAFT法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改性苎麻纤维的研究 美国母语课程媒介素养的内容及启示 美国母语作文教学特点及对我国教学的启示 美国学前全纳教育的内涵、策略及启示 美国博士分流淘汰机制的操作策略及启示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及教学启示 美国小学科学教学的特色及启示 证据型教学决策在美国:兴起、内涵、策略及其启示 美国高校的德育实践及启示 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及启示 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及启示 中美国企的差异及启示 美国的“社会―情感教育”及启示 美国报业“滑铁卢”的应对及启示 美国网络教师的培养及启示 美国的家教育及启示 美国的“回来”之路及启示 美国创新的新特点及启示 美国老年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美国磁石学校的发展及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05-9.

[2] 刘杰.中学生作文虚假现象批判.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3] 陆平,夏慧贤.中小学跨学科写作教学模式――美国“PAFT”写作教学模式.上海教育科研,2009(2).

[4]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Online[EB/OL].http://ocl.spsd.sk.ca/DE/PD/

instr/strata/ra,2014-05-10.

[5] 约翰・宾.研究性学习.张仁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6] Frey,N,,Fisher,D.,& Moore,K.(2005).Designing Responsive Curriculum:Planning Lessons That Work.Lanham,MD:Row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pp.26.

[7] [英]海恩斯.作文教学的100个绝招.杨海洲,杜铁青译.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9.

[8] 郝文武.教育哲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9] 亦瞩.2008年日本即将新的课程纲要.课程・教材・教法,2008(3).

[10] 钟为永.语文教育通论.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11] Glatthorn,A.A.,Boschee,F,& Whitehead,B.M. Curriculum Leadership: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

pp.2006.

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

一、简要说明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优势

所谓“启发式教学”,指的就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要求与学生真实水平,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推动学生自发进行知识学习。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启发式教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创设教学情境,找寻合理的教学启发点。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它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启发式教学能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愿意主动去获取知识,这样也更符合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启发式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具体的实践应用

1.老师“启发”、学生“尝试”

要想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价值完全展露出来,老师就必须视学生为课堂主体,保证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统统服务于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实际的启发式教学开展过程中,老师应结合教材中所提及的数学知识点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真正做到老师“启发”、学生“尝试”,真正让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比如,老师可以给学生出这样一道简单计算题目:97+36=?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之后,便会开始动手计算,有的学生拿出草稿纸列竖式计算,有的学生数数计算,还有的学生用心算得出最终答案133。通过多种形式的加法计算,学生基本都可以得出结果,老师此时便可示范给学生这样的计算步骤:97+3+33=100+33=133,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尝试,真正实现老师“启发”、学生“尝试”的模式。

2.“引领”效果优于“牵引”

“引领”与“牵引”两个词语意思虽说略有相似,但是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却表现得截然不同,“牵引”更加明晰地展现老师在课堂详细讲解的每一处知识点,而“引领”则更多地体现老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引领”比“牵引”的教学效果更优越,也更符合启发式教学的内涵。比如,老师在讲“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时,因之前已经学过“整数的乘法与除法”这一知识点,所以老师大可不必详细讲述具体的乘除步骤,而是重点说明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应如何标记,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此知识点的关键要领。

3.坚持“精准”“巧妙”要领

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启发式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坚持“精准”与“巧妙”的要领,这才能确保老师真正把握住启发点。“精准”就是要求老师应精准把握好数学知识的启发点,而一般启发式教学多在知识衔接之处广为使用,旨在保证知识衔接的顺畅、流利,帮助学生把握整个知识框架;“巧妙”是要求老师重视启发的巧妙性,这是因为数学学习需要巧妙的解题技巧和方法,然而并非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很好地掌握这种方法和技巧,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巧妙地构思,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熟练运用。

总的来说,启发式教学跳出了传统死板教学模式的怪圈,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提供给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优良环境,并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应积极引进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凸显老师的引导作用,把握好启发的精准度原则,在此基础上充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第3篇

大纲(修订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纲对语文的重新定性和定位,告诉我们语文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具有教化功能和发展功能。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意。什么是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综合体。(英国学者泰勒语)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同时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培养文化意识,就是要培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各界文化优秀成果的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一、创设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文化意识美国学者门肯指出:文化本身既不是教育也不是立法,它是一种氛围和传承。可见,文化氛围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多重要。1.创设文化环境大语文教育,是一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大语文教育的环境,必须是有充足的图书并保持开放的图书室,使学生有书可读;校园环境的布置,要洋溢着高品味的文化味,如有时事走廊,有百花园墙报,还有红领巾广播站,使学生在耳闻目染中接受文化熏陶;要经常开展演讲会、故事会、演课本剧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交际中强化文化意识。2.发挥教师的身教作用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既有传统文人的诗琴书画的修养,知书过礼,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科技涵养和开放精神。老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文化内涵,同时一举手一投足或廖廖数语,都能影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加强文化修养。二、遵循汉语学习规律,在实践中培养文化意识汉字是一种意合性的文字,呈现一种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以汉字为基础的汉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必须遵循汉语的学习规律,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学习文化和培养文化意识。1.在语言的感悟中培养文化意识汉语的意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不能像学习其他语言那样条分缕析,而是要用心去悟,读书切忌在荒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宋陆九渊语)这涵咏,就是悟。悟不同于理解。心理学上理解的意思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的本质就是逻辑思维。而悟,是意会式的直觉思维,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不循序渐进,严格推理,而是跳跃式的和整体式的。在悟的过程中,主体不能明确意识到它的行程,也因之不能用言语将该过程和得出的结论的原因清楚地表达出来。在悟的过程中,还经常用到形象思维,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引导学生悟,必须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从整体上去悟,或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悟。含义深奥的句子要悟得明白,看似浅显内涵十分丰富的词句要悟得深刻。2.在语言积累中培养文化意识著名学人邓拓说过: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北京著名特级教师顾德希说:我怀疑知识迁移这种说法。唯独语文,很多是不能迁移的。说的还积累。可见,积累有多重要。要通过熟读、背诵、摘抄,大量的阅读,既积累语言,又积累文化,如学习写景的诗文,积累了风景文化,摘抄名言警句,积累了人格文化,处世文化;……随着文化积累不断深厚,文化意识也就会逐渐随之增强。3.在自由习作中强化文化意识大纲(修订版)强调自由习作,这更符合作文的本质。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要让学生习作写得好,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少些限制,多给自由,让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少提要求,多给指导,特别是开拓思路方面的指导,让学生思路可以畅通,放飞想象的翅膀。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深层内容,通过自由习作,激发创新意识和激活生命力,文化意识就能得到强化。三、弘扬学生主体,在价值观上培养文化意识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怎样的人生最有价值?人活着如果符合生命的本性,就活得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弘扬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保持和加强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1.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解放学生的心灵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人生的准备阶段,着眼点在教,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讲,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格是否得到尊重,心理是否愉快,则在教育者视野之外。以至多数学生在师德尊严的桎梏下,迷失了童真无邪的本性。现代教学观则把学生学习阶段看成人生的一部分,着眼点是学,教学方法是导,在老师的启导下,学生自主地学会学习。因此,老师必须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是亦师亦友。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保持着童真无邪的本性,心灵得到解放,人格文化意识得到增强。2.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中弘扬学生的个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推崇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强调要积极实行,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式教学,主导的是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交谈中,既自由地表达自已的思想,又从同学的见解中得到启发,以修正自己的见解或使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深刻。对事物的认识,不管是求同求异,学生都经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弘扬。3.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培养学生文化创新意识在写作上,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辞达,就是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实际上是智;孔子还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传开,这实际上说的是美。既辞达,又有文,这是作文智与美的融合,在阅读方面,阅读有一定的见解,这是智,不仅意会了,还能生动有趣地表达出来,这就是美,这也是智与美的融合。智与美的融合,能强化生命的体验,迸发创造的火花。英国学者阿诺德说过,文化对美与智的融合有着强烈的爱好,它更爱促进二者的普遍流行。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感知、感悟和自由表达,同时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使学生在智与美的融合中培养文化创新意识。文化的问题是个多元的问题,在培养文化意识时,我们的观念要解放一点,办法要多一点,使学生在培养文化意识的过程中增长智慧,弘扬个性,完善人格,成为文化人。

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信息技术;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我们的学生思维活跃,欠缺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显得更为重要。跟其它学科一样,作为教学法中用得最多的就算是启发式这一教学法了,它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学科,应该合理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们应当认识到:不能期望所教知识使学生受用终身,而是要教会学生能够学会利用在学校所学知识使之成为更好发展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起到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

1.1 启发式教学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导下,批判地继承了过去的教学理论遗产,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起来的。其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2 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本质

1.2.1 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1.2.2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从根本上说,所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问题和会与不会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们是要解决由“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问题。

1.2.3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新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先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再点拨、诱导他们。所以启发还包括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新课程要求由注重教师教转变为注重学生学,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或学习兴趣的培养者,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1.3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原则

1.3.1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1.3.2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 启发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

(2) 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3) 实践性与有序性相结合的原则

衡量教学方法的好坏不能只看形式,必须视其实质,要看能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否自始至终地引导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1 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教育实践证明用两到三个课时,就可完成基于最小知识集,最小技能集的教学。在此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在应用设计上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2.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对策思考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该由浅入深。首先,主要熟悉鼠标、键盘、菜单等基本操作,了解一些大众性工具软件,掌握一些工具软件的常用功能。其次,可以增加一些基于代码编写的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高层次技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接触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认识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同时还要使学生在信息环境中不断锻炼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因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代表的信息技术是当前社会信息环境中的一部分,只注重计算机的操作实践会将信息技术教育引向新的误区。

2.3 信息技术课堂中合适的贯穿启发式教学

本文所探讨的是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使用启发式教学法,避免结果性的启发,探索注重过程的启发式教学,它是教师根据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所需要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完成学习任务,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过程启发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上机操作的能力和速度,可以摸索出更快更好的操作技巧,事半功倍。

我的总结、思考

众所周知,教学中科学地、恰如其分地、灵活地运用教法和学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而且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信息技术的显著特点就是实践性、动手性、操作性强,所以教学时我尽量采取精讲多练、少讲多练的方法来进行,加强巡视指导,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还有像“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网络学习法”等教法学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型,我经常在教学中也灵活地加以运用。此外我还通过适当开展一些诸如打字、画图、办电子小报、成绩统计、资源搜索等比赛活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教学过程中我也时常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受人鱼不如授人以渔”,鼓励学生要善于运用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多动手、勤实践、敢主动去探索新知,拓展所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对于启发式教学,我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去理解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还要不断进行探索。以上拙见,请前辈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束炳如、倪汉彬等.启发式综合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谈振华.课堂教学理论读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戴汝潜、张鹏.实用教学新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5]许国梁.启发式综合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

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现代钢琴教育;启发教育

《海上钢琴师》,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美国Fine Line 公司发行,曾获1989年康城电影节的特别评审大奖,好莱坞外国传媒全球奖及1900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该片讲述了一位生于海、长于海、亡于海的音乐奇才精彩非凡而又极富争议的一生。影片中主人公1900指尖流淌出的曼妙旋律,至今依然清晰的耳畔萦绕,令人挥之不去。当前,已有很多影评家、美学家对该片撰文评价,确实,无论从美学的角度,抑或思想内涵来看,《海上钢琴师》都是颇见实力的佳作,启发我们对人生、对音乐、对世界的思考。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海上钢琴师》中反思现代钢琴教学。首先,音乐的创作源泉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正如傅聪先生所说:“音乐与人都是生命。”主人公1900常年生活在大海中,或许是他长期在舷窗旁的守望,海浪的声音培养了他对音乐的感觉,培养了他独特的审美视角。1900的演奏源自他的内心,因此,他的音乐感染力极强,内心的情感与旋律的美缠绵相融,他用音乐洗尽尘世铅华,涤去孤独与悲伤。所以,音乐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加深对生活、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换句话说,要提高学生对音乐审美意识。音乐作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产品,借助于声音的物质载体,其目的性以审美价值引导精神性的审美信息为核心方式存在着。正如《列子》中所说:“声之,声有闻矣,而生者为尝发。”由于钢琴的特殊性,手指的功夫即技能技巧练习尤为重要。由于学生在练习时枯燥、单一,渐渐地将练习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手指运动,从而失去了对音乐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失去了音乐最终目的――培养人审美的能力。这就需要教会学生从自己内心的深处去感悟音乐、深刻诠释作品内涵及用自己的情感去弹奏、去表现音乐的最终目的,音乐的审美意识在追求中自然地形成了。此外,学生在弹奏音乐作品时,往往也忽略对音乐审美意识的追求。在音乐的审美创造活动中, 一部音乐作品大都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意识行为。其一,作品内含作曲家以自身生活体验为基点与素材,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谱写成乐谱。其二,演奏者依据乐谱中所蕴涵的作者丰富的感情内涵结合自身的生活感受与实际,通过一定的技术技巧处理,将音乐作品具体地表现出来。其三,音乐作品的欣赏者通过演奏者精湛的演奏与丰富的感情所提供的音乐意境,以自身存在的感受和联想去接受与欣赏作品。三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由此,作为中介的演奏者在音乐演奏中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这种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欣赏者的思维与意识,拓展审美的空间。

第二,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笔者在这里引入启发教育的概念。启发式教学不单纯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从另一个层次上讲,它是对一种教育思想在教学、讲授过程中的贯彻。这种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要给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一系列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主动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影片中1900并未受过任何正规的钢琴教育,然而他却可以真正成为钢琴艺术家,这正是因为1900对音乐不断的吸收、探索、创新,他在生活中不断启发自己,例如,在船上乐队演出时,他经常会情不自禁地不按乐谱,随性而奏,依然得到大家的掌声和认同。其实,这也是1900对音乐自我理解的一种表现,是思维拓展的一种表现,可以说是自我的一种启发式教育,这种启发来源于1900对音乐的思考。

作为教师,应该多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而非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养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笔者认为:教学上采用诸如“再想想,这个地方应该怎样弹才更好听?”比“你应该这样弹”教学效果会好很多。前一种语言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培养他们独立处理作品的能力;即使弹同一首曲目,也能弹出他们各自的风格特点。而后一种教学,则会使学生的演奏“千人一面”,失去个性。学习钢琴不单纯是学习钢琴弹奏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把音乐作品的内涵表达出来,使听者产生美的感受,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对作品的理解、对曲谱的把握,直接对曲目的演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教师在教学上应在上述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第三,对音色的把握和手指的灵巧性、技巧性的练习。影片中1900的钢琴乐曲音色饱满透明、旋律流畅均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得益于其对音色的重视和技巧的把握,影片中贯穿了1900徜徉在琴键上的各个镜头,这正是钢琴家不断勤奋练习的真实体现。教育家亨利・涅高兹曾言:“声音的掌握是钢琴家应该解决的技术问题中最首要的一个,因为声音就是音乐的素材本身,使声音悦耳动听,就能把音乐大大提高。在钢琴演奏与教学中,无论你弹音阶、琶音、练习曲还是乐曲,其声音质量是需要特别下功夫的。”由此可见,声音对于钢琴演奏来说格外重要。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陷于就事论事地去应付钢琴弹奏所面临的各种视谱、节奏、速度等问题之中, 而无暇去考虑声音的质量,这恰恰是误区之所在。其实,音色的饱满度、透明度是评定钢琴技艺的重要标准。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色的把握,达到声音的明亮与通透,力量通过指尖“送”到键盘里去,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声音效果。再则,要加强学生手指灵巧性、技巧性的练习,将手指动作的灵敏度与速度、力量的转移快速弹奏的需要统一起来, 使声音清晰、流畅、均匀、富有弹性,体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听觉效果, 充分展现出钢琴最为生动的旋律与美感。

[参考文献]

[1] 陈光.《刍议钢琴教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成才之路》.2007年20期.

[2] 张建江.《启发式教育之我见》,《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