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启发式教育

启发式教育范文精选

启发式教育

启发式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启发教育源于孔子,具有知识习得的过程性、教与学的双主体性、教学过程的民主性、教学手段的综合性等特征。外语教学以发展人的创造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完满人格为目的,要求科学化和系统化,重视学习过程。

关键词:启发式教育双主体性民主性过程性综合性完满人格

一、启发式教育理论的特点

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后被许多教育家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教育对世界教育的一大贡献。概括起来,启发式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知识习得的过程性

启发式教育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论的推导论证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通过揭示知识发生发展和思维过程,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从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探究知识的过程性,借此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孔子重视“学与思”的关系,鼓励学生善疑多问,据(《论语》)记载学生向他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达一百多次,如:“问仁”、“问礼”、“问政”、“问教”、“问知”等。有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不是马上回答,而是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最后才提出自己的看法。启发式教育正是通过这种教学过程中的层层诘问和思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与学的双主体性

启发式教育强调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一教师,学的主体一学生。教学的主体具有双重性,即:教师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的主体,又是教的客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充分发挥各自主体性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的。

无论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还是《学记》中阐明的“善喻”,实际上都肯定了教师的主体性。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在于教师闻道在先,具有专门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修养和教育技能技巧,而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活动角度来看,教师是学生认识和作用的对象,在作为社会要求的体现者为学生所认识的同时,又作为师生人际交往的对象而被学生所认识,因此,教师具有主客体双重性。而对于学生来说,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而教学内容是学习活动的对象——客体。学生在把教师作为自己认识对象的同时,又把教学内容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因而首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师的施教对象,始终处在客体的地位,具有受动性、依存性、可塑性等客体特性,因此学生也同样具有主客体双重特性。

3.教学过程的民主性

教与学的双主体性发展,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教学环境。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敢于质疑、探新、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学记》指出:“教”应视为“善喻”,即“君子之教,喻也”,并对教师在进行“善喻”时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三要三不要”的原则,这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达到“和易以思”的基础。教师只有做到了“道、强、开”,学生才会亲近和信任教师,才使教学达到一种“和谐”的关系,学生才会“爱学”和“乐学”。

4.教学手段的综合性

启发式教育要求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并根据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及提高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宜的教学范围,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就教学方法而言,可以采用活动学习、发现学习、情境学习等多种灵活形式,为学生提供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教学形式而言,可以是集体教学,但最有效的形式是采取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以弥补班级授课的弊端。尤其是小组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培养能力,消除自卑感,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启发式教育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注入式教育抹煞了学生的主体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阻碍了学生智力发展。启发式教育则与之相反,由于本身所具有注入式教育无法比拟的特性,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方面来看,启发式教育对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_夕语教学既重结果,更要重过程

启发式教育知识习得的过程性决定了知识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性,不仅要求对思维结果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启发。只有确保完善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才能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反之,缺乏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如果一味追求结果而忽视了思维过程,必然导致教学的僵化。目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一“讲风太盛”。教师用整课堂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把学生的思维降到了最低限度,使学生失去了“发”的机会;二“启发式变成了表演式”。教师成为能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的高明的“杂技”演员,把启发过程变成神秘的“魔术”,学生知道现成结论而看不到结论的来龙去脉,让教师被动地牵着走;三“负担偏重”。大量的作业或重复性的练习把学生知识积累过程大为简短和压缩,使知识应用过程过分冗长和膨胀。这些现象和形式不仅有悖于启发式教育,而且与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也格格不入。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凝结在教材中的活动过程充分展开,重视概念的产生、命题形成及思路获得的思维过程,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和思想启发诱导,来获得对事物本质特征和事物间关系的认识,将客观形态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主观形态的知识,发展并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

就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外语教师在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深入了解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理解新的知识和问题。目前较常采用的方法是:①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背景知识或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以唤起学生已掌握的外语知识或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或掌握新的技能。②在解决具体某个问题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巧设计出各种适应环境,然后引导学生加以分析。③明确外语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线索分析和这个问题及相适应的其它问题,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导求解决的途径和结论。④教师只摆出大量的事实和具体材料,一般不提供结论或答案,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钻研,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外语教学要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

启发式教育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启发活动过程的发生机制,把教师启发、诱导的方法和过程置入到科学的研究和可操作之中,使之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来看,大多数外语教育者仍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凭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施教,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是学生集体授课,固定在教室中,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板着面孔说教。二是启发时机不当。教师只注意语言知识的传授,几乎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使形式上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尝试思考,但根本没有在学生“愤、悱”时给予适时诱导、启发思路、点拨思考方法。三是启发问题简单。有些外语教师采取单一的设问形式,对一些缺乏启发意义的简单问题反复向学生发问,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一问一答形式,造成了课堂问题过多,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

为了使外语教学科学化和系统化,启发式教育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现代思维科学认为人的启发活动过程需要具备如下一些条件:其一是启发激因,即能启发思维主体产生创造新意识的各种因素,如启发原形的新异性、独特性;思维主体的探索需要、欲望等。其二是思维方式,即思维主体遇到问题(启发原形)所采取的联想、想象方式。其三是触发信息,即外界的信息刺激(偶然机遇)和脑内意识的活动,是思维主体的觉力和类推力,它是获得直接判断的中介,由此,启发活动过程则表现为以下发展序列:启发原形一启发中介一启笛顿悟。问题情景一思维方式一触发信息一启笛顿悟一分析验证的活动过程。由于弄清了启发活动的发生过程,为外语教育者提供了施教的着手点,因而,把外语教学逐步纳入到科学化、操作化的轨道上来是十分可行的。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外语教育者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按照学生的性格类型进行启发。子路性刚好勇、好胜,孔子给他泄劲,冉有性格懦弱,孔子给他鼓励。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分别加以启发和施教。(2)善于发现学生的矛盾,及时给以解决。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传授好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发现学习过程的矛盾,及时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抓住时机,及时启发。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给予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外语教学的关键

启发式教育范文第2篇

一、启发式教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育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它的教学手段也非常多,例如可以进行情景带入,也可以进行生物实验,或者进行趣味竞答,这些方式都有非常强的启发性,学生即使是不喜欢生物课,也会被这种教学形式所吸引,进而慢慢的对生物产生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不仅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潜在动力。这就要求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思维,努力学习和使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还能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也有推动作用。本文已经说到,生物科学也是一种实验科学,在生物课中,也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实验,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对生物教学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实验是启发式教育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保证高中生物知识能够被学生理解的有效途径,生物实验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不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做实验时更好获取知识。对此,高中生物老师应该对生物实验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使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趣味性。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都应当参加,让学生在趣味性较强的氛围中理解知识要点,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启发式教育模式更具科技性

启发式教育是新形势下诞生的教学方式,它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它的教学手段更具科技性,在启发式教育中,随处可见科技教学的影子,利用先进的电子教学手段,能够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一般情况下,学生主要在课堂上接触新知识,那么课堂上的认知就非常关键,认知效果的好坏是判断高中学生能否有效掌握生物知识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提升课堂的认知效果,老师应当学习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手段,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使生物课堂变得生动、形象,特别是年龄稍大的生物教师,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自身学习,熟练掌握电子教学手段。例如,在教授基因突变时,教师可以利用动画播放软件,对基因的形成过程进行演示,以便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基因突变的原理。另外,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快速营造形象的教学情境,使认知效果和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三、用启发式教育拉近师生的感情

启发式教育更加感情化,生物教师的感情要更加丰富。教师不能觉得自己是长辈,就拿出长辈的威严,这样就会使师生之间的感情变得疏远,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而启发式教育则不同于传统教育,它要求教师使用更加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此时仍然放不下面子,就不能完成启发式教育的要求,所以,启发式教育能够逼迫教师放低身段,与学生交朋友,师生之间的感情就被拉近了。师生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融洽,那么他就会愿意上这个教师的课,在课堂上也会积极表现,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相反,如果学生讨厌一个教师,那么他就会不愿上这门课,甚至不愿听这个教师讲话,同时,对这门课的兴趣就会受到影响,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至关重要,启发式教育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四、总结

启发式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启发式教育;现状;策略

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式的教育理念具备较强的生命力,能够增强教育效能,为开展教育工作提供充分的保障。同样,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也要学习孔子教育思想,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启发式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思想,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实现教和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同时,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落实启发式教育理念,教师要多层面、多角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质量。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不够稳固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不够稳固,教师依然站在权威者的角度指导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根本无法全面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语文知识的状态之中。同时,部分教师认为初中生的好动性比较强,不能够给予过多的自由学习空间,需要多方施教、严加管理。这种语文教学理念很容易引发初中生的厌倦心理、抵触心理,不能用启发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课堂教育效率比较低。除此之外,学生缺乏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机会,通常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主观意识完成学习任务,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无法培养良好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缺乏语文教学情境的融入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要想让启发式教育活动全面落实下去,展示出启发式教育的优势与作用,教师需要创新、更新语文教学过程与模式,用初中生感兴趣、熟悉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专注、自主投入语文学习活动中。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缺乏语文教学情境的融入,导致部分难点、重点知识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语文学习素材较为单一化、枯燥化,语文教学过程无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互动的机会,教师无法全面得到学生方面的学习反馈,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同时,在语文课堂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与沟通,教师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困惑,设定的语文教学情境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根本无法展示出启发式教育的优势与作用。

(三)启发式教育不切实际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启发式教育不切实际的问题,教师依然会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只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即使在落实启发式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教师也是更加关注语文教学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压力学习状态之中,在语文课堂中师生缺乏互动与沟通,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枯燥、单一。同时,当前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育,无法达到实现常规化、普及化的应用状态,只是在公开课落实启发式教育,没有意识到启发式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当前启发式教育等同于问答式教学,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回答的方式,学生无法自主思考、积极参与,自身的语文学习兴趣和激情有待增强。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育策略

(一)通过兴趣激发落实启发式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通过兴趣激发落实启发式教育,让学生能够自主、积极投入语文课堂活动中,这样才能够取得理想化的语文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只有融入学生感兴趣、熟悉的语文教学素材,才能够消除学生学习知识的畏惧心理,以最佳的状态投入语文学习活动中,深化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兴趣激发的教育手段是多元化的,教师可以借助于设定问题、构建语境、留白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定问题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巧设质疑,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与兴趣爱好,设定一些有梯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大胆探究、思考。教师要抓住时机去启发,让其产生一种茅塞顿开的学习感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成就感、自信心、自豪感。教师可以用开放式的问题来启发学生,让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学习想法与观点,发展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梳理语文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想习惯,增强语文启发式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同时,教师也要借助于教学语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落实启发式教育理念,用真实的语境呈现文本知识,发表一些提示性的课堂语言,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语文知识。

(二)借助知识迁移进行启发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借助于知识迁移进行启发,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语文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注重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迁移,通过旧知识启发性地引出新的语文知识,通过新的语文知识启发学生回忆旧的语文知识,实现知识之间的关联,循序渐进启发学生,让学生全面掌握文章中的主题、主旨、思想,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语文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迁移,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常识引出语文知识,通过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的启发让学生举一反三,展示出语文知识的实践性、生活化特征,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也要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的迁移,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拓展、延伸教材知识,启发式引导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领域,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的融合,借助于启发式教育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为之后的语文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利用教具对学生进行启发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利用教具对学生进行启发,为语文课堂增添更多的教学活力,让抽象的语文知识更为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模型、图表、图片、标本、多媒体技术都可以作为教具来启发学生,再配上教师的启发式语言讲解,让学生融入真实情感去理解文本内容,锻炼逻辑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发展综合语文学习能力。当前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把静态的、单一的文字知识用图片与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阅读,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之下,用心去感知文本中的思想感情、人文意蕴。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社会生活,利用生活化教具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在掌握文本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不仅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结果,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把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融合在一起,通过启发式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开展多元活动融入启发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开展多元活动,以此来融入启发教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多形式展示文本知识,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这样才能够取得最佳的语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教育活动来渗透启发教育,改变以往语文理论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我、展现自己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真实体验中获得感悟与启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在角色扮演教育活动中,通过教师启发式布置角色扮演主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主题、策划方案、积极表演,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梳理知识脉络,重点分析人物心理、表情、性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知识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同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互动、沟通的机会,借助于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渗透启发教育理念、模式,教师通过设定主题让学生之间去相互借鉴和学习,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感知到文本知识中的中心思想、主题脉络、写作手法,借鉴其中的语言魅力、文字技巧,让学生真正掌握文章内容,展示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师生之间共同构建高效、和谐的语文课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启发式教育理念的运用,充分展示出启发式教育的优势与作用,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温馨的语文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语文知识探究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掌握文本知识的同时,锻炼语文学科思维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王明清.巧用“金钥匙”,智开高效门———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的提问艺术[J].中国西部科技,2011(23):79.

[2]仝利涛.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性探究———“内化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8):280.

[3]夏宇.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课堂评价———基于对10节录像课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4(4):5.

启发式教育范文第4篇

启发式体育教学法,主要是结合有关通俗易懂,易于引起学生联想的具体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在观察中引起思考,悟出其中道理,并从中得到启迪,获得意念的变化,达到举一反三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试行运用启发式教法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结合教学难点,运用简单的物理演示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质的变化。

例如:我在教“前滚翻”的专门性练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滚动时整个胸露出来,造成翻滚不过的技术性错误。我意识到这是由于翻滚时没有含胸,没有低头而产生的。于是,我找来一个篮球和一块长方形木块,分别用力推蓝球和木块,组织学生观察结果,反复几次,我问:“为什么篮球会向前滚动而木块不会呢?”学生深思后纷纷举手回答。归纳学生的见解为:篮球会向前滚动,由于篮球是圆形的,接触地面比较小,所以很快向前滚动,而长方形木块是接触地面较多,所以很难向前滚动。接着我指出,我们学习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跟篮球滚动一样,把身体贴紧大腿和低头。身体成篮球形姿势。紧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让其作实地示范。通过结合示范练习与改进,学生对这项技术的掌握率达85%以上。

我认为,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水平远不及成年人,但他们的具体性思维高于抽象性思维,而且容易受到激发,所以,在启发的艺术处理中,应尽量避免抽象性和单纯的概念形式,要强调具体的演示,依靠直观的手段启发学生。

二、借助学生所熟悉的动作定型来启发学生,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在“跨越式”跳高过杆技术教学中,因受到平时“跳橡筋绳”游戏的影响,部分学生把“远竿腿”“作摆动腿”使用,出现了错误的过竿现象,引起了堂上的哄笑,又因爱面子而不敢参加练习,影响了教学的进行。

我意识到这是由于受到另外一种动作定型的干扰而造成的,而要排除这种干扰,就必须建立新的另一种技术定型概念,我又想起这些学生中平时也喜欢玩一种叫“双杠追人”的游戏练习,而这种游戏的用腿方法与“跨越式”跳高的过竿技术颇有近点,于是我把她们带到双杠前,先组织她们进行那种游戏,同学们兴高采烈,动作敏捷,技术娴熟地双腿依次摆绕很流利。这时候,我宣布游戏暂停,要求她们试以“远侧腿”先摆越横杠,然后着地,结果无一成功,接着我进行诱导性提问:“主要困难是什么?”答:“不顺脚。”问:“怎样才能顺脚?”学生根据平时活动的习惯,讲出了只有以“近侧腿”先摆起的过杆方法即跨越过“竿”的关键所在,最后结合本课教材的要求及学生的错误所在,我让学生自己作出这两种技术的比较,谈注意事项,然后让他们继续参加“跨越式”跳高的过竿练习,通过改进,女学生的过竿技术合格率达90%以上。

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如果能以学生的运动习惯来帮助学生建立和掌握一种新的技术,这比起单纯强调让学生反复练习来说,是否会更有成效?原因是让学生自己启发了自己。

启发式教育范文第5篇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突出重点,而突出重点就不能不有所舍弃。因此,中学语文课文的深层次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强调“一篇一得”或“一篇两得”,不搞面面俱到。并且在教学时以教学重点贯串整个讲述,让所有的讲述紧扣教学重点,努力把重点讲深讲透。这样,由于教学的口子开得比较小,就使学生在集中突破中获得强烈的效应;还由于每篇课文的个性与教学重点各不相同,使得每一篇新的课文的讲述吸引着学生进入新的思维天地。

我们在讲课文时虽是“一篇一得”“一篇两得”,但这篇是按计划安排的这“一得”,那篇是按计划安排的那“一得”,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确定教学重点很有讲究。例如教学初中语文第一册《小桔灯》一课:从初中语文教材的整体来看,第一册重在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而《小桔灯》所在的第三单元的五篇课文,描绘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刻画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因此此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就应定在“如何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上。还有《小桔灯》所在的第三单元,以“说话要有条理”作为本单元教学语文知识的重点,因此结合课文的实际,此课第二个教学重点就应定在“如何巧妙地以物作为贯串线索组织叙写、刻画人物”上。只有这样确定各课的教学重点,才能使各篇课文的“辐条”指向了单元的“轴心”,使各个单元的“辐条”指向了整个教材的“轴心”。

2.借助导读提纲建立起师生共同的思维空间

深层次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索接收知识,而学生的思索必须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合到一块去,这就需要借助提问进行引导。但提问不能是乱问,必须有合理而科学的安排;并且由于学生对课文的教学目的及内容重点常不能很好把握,必须使学生对讲课的思路有所了解。为此,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常借助导读提纲去建立师生共同的思维空间。确定课文的教学目的,这是要求教者善于抓出总的问题,以此去总领课文的讲述与学生的思考;编导读提纲,则要求教者善于分解问题,有步骤地在各部分讲述前把小问题提出来,以此统领一个部分的讲述与学生的思考;总的问题与各部分的问题合起来,就形成了一条科学的思路,从而使学生的思索合理而有效。

例如《小桔灯》一课,就可根据前述教学目标编出以下导读提纲:

(1)课文通过小姑娘的故事描绘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它反映了哪两个方面的社会情况?

(2)课文怎样从所叙说的社会生活内容中刻画出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

(3)课文中有一个怎样的物在连接着整个记叙?它是怎样巧妙地贯串在记叙中的?

(4)作者细致描写这个物的用意是什么?它怎样对表现小姑娘的性格发挥着作用?由于有这样一个导读提纲,师生就能纽结在一起进入共同的思维空间,并且能使学生在这种思考的反复训练中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教学的落脚点应放在把思考引向规律性的认识上。

初中语文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范文,因此课文本身不应是目的,目的在于讲清课文是如何很好地起到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是通过规律性的认识来显示的。语文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现象,“文成而法立”,“法”即规律,优秀的文章显示着语文规律,找出这种规律,并按规律办事,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一篇课文的讲述成功与否就看是否把这种规律性的认识讲清,让学生通过思考真正掌握,并进而能在实践中运用从而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所有讲述都要求紧扣这种认识,而学生进行的思考核心也就是认识这种规律性东西。

怎样从所教的课文找出规律性的认识呢?

(1)要能透过课文中具体材料的现象与过程,把决定着事物面貌的本质的东西抓出来;

(2)既是规律就不仅只存在于这一篇课文中,在同类的其它课文中也能得到验证,它也不仅停留在已有的课文中,它将能在未来的语文实践中得到验证。在深层次启发式教学中总结规律性的认识,要求:

(1)紧扣前面的课文讲述(特别是已有的板书)得出;

(2)着眼于总结课文所显示的艺术创作经验;(3)采用“条述式”,一条条地把规律性认识的要点讲清楚。

例如《小桔灯》一课,就可紧扣主板书的内容由前面的讲述总结出以下的规律性认识:

一、怎样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

(1、把人物置身在典型环境中;2.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行动;3.从人物的故事与行动中显示出人物的鲜明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