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启发教学

启发教学范文精选

启发教学

启发教学范文第1篇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突出重点,而突出重点就不能不有所舍弃。因此,中学语文课文的深层次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强调“一篇一得”或“一篇两得”,不搞面面俱到。并且在教学时以教学重点贯串整个讲述,让所有的讲述紧扣教学重点,努力把重点讲深讲透。这样,由于教学的口子开得比较小,就使学生在集中突破中获得强烈的效应;还由于每篇课文的个性与教学重点各不相同,使得每一篇新的课文的讲述吸引着学生进入新的思维天地。

我们在讲课文时虽是“一篇一得”“一篇两得”,但这篇是按计划安排的这“一得”,那篇是按计划安排的那“一得”,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确定教学重点很有讲究。例如教学初中语文第一册《小桔灯》一课:从初中语文教材的整体来看,第一册重在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而《小桔灯》所在的第三单元的五篇课文,描绘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刻画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因此此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就应定在“如何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上。还有《小桔灯》所在的第三单元,以“说话要有条理”作为本单元教学语文知识的重点,因此结合课文的实际,此课第二个教学重点就应定在“如何巧妙地以物作为贯串线索组织叙写、刻画人物”上。只有这样确定各课的教学重点,才能使各篇课文的“辐条”指向了单元的“轴心”,使各个单元的“辐条”指向了整个教材的“轴心”。

2.借助导读提纲建立起师生共同的思维空间

深层次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索接收知识,而学生的思索必须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合到一块去,这就需要借助提问进行引导。但提问不能是乱问,必须有合理而科学的安排;并且由于学生对课文的教学目的及内容重点常不能很好把握,必须使学生对讲课的思路有所了解。为此,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常借助导读提纲去建立师生共同的思维空间。确定课文的教学目的,这是要求教者善于抓出总的问题,以此去总领课文的讲述与学生的思考;编导读提纲,则要求教者善于分解问题,有步骤地在各部分讲述前把小问题提出来,以此统领一个部分的讲述与学生的思考;总的问题与各部分的问题合起来,就形成了一条科学的思路,从而使学生的思索合理而有效。

例如《小桔灯》一课,就可根据前述教学目标编出以下导读提纲:

(1)课文通过小姑娘的故事描绘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它反映了哪两个方面的社会情况?

(2)课文怎样从所叙说的社会生活内容中刻画出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

(3)课文中有一个怎样的物在连接着整个记叙?它是怎样巧妙地贯串在记叙中的?

(4)作者细致描写这个物的用意是什么?它怎样对表现小姑娘的性格发挥着作用?由于有这样一个导读提纲,师生就能纽结在一起进入共同的思维空间,并且能使学生在这种思考的反复训练中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教学的落脚点应放在把思考引向规律性的认识上。

初中语文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范文,因此课文本身不应是目的,目的在于讲清课文是如何很好地起到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是通过规律性的认识来显示的。语文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现象,“文成而法立”,“法”即规律,优秀的文章显示着语文规律,找出这种规律,并按规律办事,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一篇课文的讲述成功与否就看是否把这种规律性的认识讲清,让学生通过思考真正掌握,并进而能在实践中运用从而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所有讲述都要求紧扣这种认识,而学生进行的思考核心也就是认识这种规律性东西。

怎样从所教的课文找出规律性的认识呢?

(1)要能透过课文中具体材料的现象与过程,把决定着事物面貌的本质的东西抓出来;

(2)既是规律就不仅只存在于这一篇课文中,在同类的其它课文中也能得到验证,它也不仅停留在已有的课文中,它将能在未来的语文实践中得到验证。在深层次启发式教学中总结规律性的认识,要求:

(1)紧扣前面的课文讲述(特别是已有的板书)得出;

(2)着眼于总结课文所显示的艺术创作经验;(3)采用“条述式”,一条条地把规律性认识的要点讲清楚。

例如《小桔灯》一课,就可紧扣主板书的内容由前面的讲述总结出以下的规律性认识:

一、怎样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

(1、把人物置身在典型环境中;2.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行动;3.从人物的故事与行动中显示出人物的鲜明性格。)

启发教学范文第2篇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提出: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匈牙利革命是不是暴力革命?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是否违背马列主义原理?为什么?当时匈牙利具备哪些历史条件使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这些可能性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主要问题是国家机器问题。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化,造成国家政权不稳定,旧的国家机器软弱、瘫痪。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给和平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对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是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有个深刻、完整的认识。

二、反问启发

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三、观察启发

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象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讲《黄海大战》时,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从而说明它多次中弹,而又是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经教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后,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四、情境启发

这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讲、和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浩气长存的“大勇”。

五、推理启发

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如讲《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管是哪种推理,都会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明确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六、判断启发

是依据史实。经过点拨,把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判断历史结论的是与非。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②洋务运动和的目的与作用;③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④北洋军阀和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⑤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七、对比启发

这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讲“商鞅变法内容”时,可提问每点内容“废”的是什么?“立”的又是什么?①土地制度(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性作用):废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的是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废的是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弃农经商的旧俗;立的是耕战之功,重农业生产的新风。③建立县制(上层建筑变革):废的是奴隶制的分封制,立的是中央集权制。通过一“废”一“立”的对比启发,不仅使学生彻底理解了变法的内容是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而且清楚地看到: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化而产生的,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的意义和性质。

八、类比启发

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同时,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例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战争”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此外,也可以横向类比启发。例如,将东西方在公元前5世纪的两位有辩证思想的哲学家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进行比较。横向类比启发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

九、辐合启发

是将某些历史事实进行综合,经过启发,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由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深刻、牢固的概念或理论。例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让学生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然后提问: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固有矛盾和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瓜分殖民地及势力范围的利害冲突引起的,这种帝国主义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从而得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结论。

十、扩散启发

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例如。讲《明治维新》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围绕这一问题指出:①如何评价明治维新?②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③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④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却不能?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多方思考问题。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启发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为目的的。

启发教学范文第3篇

启发式体育教学法,主要是结合有关通俗易懂,易于引起学生联想的具体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在观察中引起思考,悟出其中道理,并从中得到启迪,获得意念的变化,达到举一反三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试行运用启发式教法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结合教学难点,运用简单的物理演示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质的变化。

例如:我在教“前滚翻”的专门性练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滚动时整个胸露出来,造成翻滚不过的技术性错误。我意识到这是由于翻滚时没有含胸,没有低头而产生的。于是,我找来一个篮球和一块长方形木块,分别用力推蓝球和木块,组织学生观察结果,反复几次,我问:“为什么篮球会向前滚动而木块不会呢?”学生深思后纷纷举手回答。归纳学生的见解为:篮球会向前滚动,由于篮球是圆形的,接触地面比较小,所以很快向前滚动,而长方形木块是接触地面较多,所以很难向前滚动。接着我指出,我们学习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跟篮球滚动一样,把身体贴紧大腿和低头。身体成篮球形姿势。紧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让其作实地示范。通过结合示范练习与改进,学生对这项技术的掌握率达85%以上。

我认为,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水平远不及成年人,但他们的具体性思维高于抽象性思维,而且容易受到激发,所以,在启发的艺术处理中,应尽量避免抽象性和单纯的概念形式,要强调具体的演示,依靠直观的手段启发学生。

二、借助学生所熟悉的动作定型来启发学生,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在“跨越式”跳高过杆技术教学中,因受到平时“跳橡筋绳”游戏的影响,部分学生把“远竿腿”“作摆动腿”使用,出现了错误的过竿现象,引起了堂上的哄笑,又因爱面子而不敢参加练习,影响了教学的进行。

我意识到这是由于受到另外一种动作定型的干扰而造成的,而要排除这种干扰,就必须建立新的另一种技术定型概念,我又想起这些学生中平时也喜欢玩一种叫“双杠追人”的游戏练习,而这种游戏的用腿方法与“跨越式”跳高的过竿技术颇有近点,于是我把她们带到双杠前,先组织她们进行那种游戏,同学们兴高采烈,动作敏捷,技术娴熟地双腿依次摆绕很流利。这时候,我宣布游戏暂停,要求她们试以“远侧腿”先摆越横杠,然后着地,结果无一成功,接着我进行诱导性提问:“主要困难是什么?”答:“不顺脚。”问:“怎样才能顺脚?”学生根据平时活动的习惯,讲出了只有以“近侧腿”先摆起的过杆方法即跨越过“竿”的关键所在,最后结合本课教材的要求及学生的错误所在,我让学生自己作出这两种技术的比较,谈注意事项,然后让他们继续参加“跨越式”跳高的过竿练习,通过改进,女学生的过竿技术合格率达90%以上。

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如果能以学生的运动习惯来帮助学生建立和掌握一种新的技术,这比起单纯强调让学生反复练习来说,是否会更有成效?原因是让学生自己启发了自己。

启发教学范文第4篇

一、反问启发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二、推理启发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讲《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管是哪种推理,都会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笼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明确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三、判断启发是依据史实,经过点拔,把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判断历史结论的是与非。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②洋务运动和的目的与作用;③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④北洋军阀和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⑤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四、类比启发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同时,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例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战争”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此外,也可以横向类比启发。例如,将东西方在公元前5世纪的两位有辩证思想的哲学家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进行比较。横向类比启发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

五、扩散启发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例如,讲《明治维新》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围绕这一问题指出:①如何评价明治维新?②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③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④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戊戍变法却不能?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多方思考问题,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启发教学范文第5篇

韩国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高速增长的产业化进程后,开始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韩国实施“瞄准2000”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民主、开放的教育体制为建设,给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供学习资源。调查显示,韩国网络教育之所以能高速发展和迅速普及,在于政府、市场和人文环境的共同促进。首先,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宽带被引入千家万户的生活中,高额的宽带费用问题迎刃而解。韩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网络韩国21世纪计划》、《韩国信息基础设施计划》、《电子政府推进计划》等,都在客观上促成了新的市场需求,使韩国宽带产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多方面拓展。其次,经营宽带的几个主要电信运营商,由于利益上的“掣肘”作用,使得他们以一种更开放、更具有建设性的眼光去看待企业间的竞争,从而创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再次,韩国良好的IT产业基础和市场竞争环境也促进了宽带的普及。此外,在拥有人口居住密集、公寓式住宅等良好外部环境的韩国,积极的社会人文环境作为宽带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不可忽视。人文环境促使消费群体对网络对出更高的要求,这种需求带动的激烈竞争意味着宽带相关费用的急剧下降,这反过来也进一步增加了需求。

2韩国网络教育的现状及方式

网络教育是将教学内容传递给远处的学习者。尽管韩国网络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但全国对它有着强烈的需求。自韩国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8月提出将网络大学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模式进行实施和操作以来,多数大学开始以各种形式运作网络课。其中30%参加了教育部为检验网络教育对高等教育的适应性而启动的试验性网络大学项目,信息技术公司也积极参加创办网络大学。这两种不同的组织类型在实施和操作网络教育系统时,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ECC(由常规大学管理有代表性的网络大学)给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因特网课堂;Ewha女子大学目前为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约70种基于网络的课程。这些课程有两种,一种是纯粹基于网络的,没有课堂见面;另一种是基于网络的常规课堂教学。在这两种情况下,教学者使用网上布告栏、讨论室、聊天室等进行交流。ECC的因特网课堂已成为正式课程,学生只要顺利完成课程就可获得官方承认的学分。ECC的学生反映,在网络课的帮助下,在完成规定的任务方面愿意比常规课花更多的时间。一般来说,他们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感到满意。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上网速度和掉线问题。另一种方式:CMC(由公司操作的有代表性的再培训机构)目的是成为提供各种有实用价值学位和证书的国际知名的、被认可的网络大学。该校学生是年满18岁并认购了Unitel这个韩国主要在线PC服务的成人。目前,CMC包括证书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教师学院、网络学院、商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设计学院、电子商务学院。教学和学习环境的实施是建立在基于Web的同步和异步的交互系统之上的。在同步网络讲座中,学生可使用PC扬声器听教师的讲座,学生可运用e-mail、实时声音、文本聊天等各种技术与教师进行交互。CMC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其传播的课程内容的质量。学生的满意指数趋于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聘教师。另外,学生期望教师能尽快回复学生的e-mail,定期对他们的表现提供建议,但教师没有花足够的时间来做这件事。学生最后提到的困难与ECC相同,就是上网获取速度慢和中断的问题。总体来看目前,韩国的许多大学和企业积极参与网络教育。但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网速度太慢、教育平台缺乏灵活性、教育内容在质量和数量上的不足、缺少管理网络教育的规章制度、信息素养水平的缺乏、师生参与程度的不够等。

3中韩网络教育的差距

与韩国相比,中国网民教育使用率低,而且增长慢,低龄群体中得网络应用率也很低。两国同属于亚洲文化圈,在教育体制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网络教育发展却有很大差异。究其原因,一方面,韩国的网络接入条件更优,低龄群体网络普及率较高,而国内网络教育使用的基础条件比较落后。另一方面,韩国网络教育体系国际领先,网络教育产业化发展较完善,从少儿教育到MBA培训,都配备了在线教育的课程,认证体系完备。而国内对于网络教育的认证相对滞后。今年教育部才首次明确表示网络教育学生具有研究生考试报考资格,网络教育与传统学历教育对接还有待完善。如何结合中国网民网络使用现状,开发和推广适宜的学历和非学历在线教育模式,发展网络教育品牌,缩小与韩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网络教育的差距,是值得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