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物保护信息化

文物保护信息化

文物保护信息化

文物保护信息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物保护信息化;基层;普查;思考

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充分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水平。它是加强文物保护、提高文物工作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文物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保障,是实现文物保护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具有重大意义

文物信息化在经历了摸索、萌芽和起步三个阶段,有力地推进了全国文物事业信息化建设,在文物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网络与网站建设、信息技术行业应用以及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文物保护事业资源共享的基础;信息化建设促进了文物保护事业教育职能的提升;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文物保护事业的公众形象和整体竞争力。

早在2001年,国家文物局制定了《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提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成为提高综合国力,推动各行业在世界范围内竞争、发展的契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是文博工作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必由之路”。北京故宫、山西博物馆、河南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通过馆藏文物数字化的方法,成功开设了网上博物馆,有些甚至可以在网上博物馆中对文物进行了三维成像,使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了解文物的形状、纹饰、年代等相关信息。作为基层文物工作人员,我本人亲历了自2007年至2011年12月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称“三普”)工作,通过“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对文物信息化数据库建设有了切身体会,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和方法对于正在进行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相信会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二、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

在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的“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中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个人觉得在整个项目中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总结:

(一)领导重视,组织保障

“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和镇办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为反映各项文物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通力合作,统一部署

在“三普”工作中,为了准确、细致记载不可移动文物信息,从我县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三普”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发挥各镇办普查组熟悉家乡历史、文化、文物信息的优势,采取了镇办普查和县“三普办”复查认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由县“三普办”发放文物普查摸底表,给各镇办文化站,文化站再将信息摸底表发放到各村,由村如实填写自然村村名、书记(村长)姓名、联系电话、文物线索情况,并由所在村书记(村长)签名,村委会盖章,上报镇办。镇办普查队员进行筛选。然后将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摸底表上报县“三普办”,通过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协作,使调查率达到100%,为“三普”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数据汇总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三)争取经费,物质保障

为适应我县“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的需要,在文物所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又争取经费二十余万元,购置了有关设备,确保了两项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

(四)培养人才、提高素质

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为了加强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在“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中按照工作要求,多次派工作人员参加全省和全市业务培训,全部达到持证上岗。通过组织培训和传统的传、帮、带,较好地实现了岗前培训和实地培训的链接,使工作人员通晓文物调查工作的实施细节及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应用,提高了实地调查的技能,为文物普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五)科学工作、严控质量

在“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中我们通过“逐级培训”、“全民参与”、“边采集边审核”等科学、灵活、严格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确保两项工作进展的速度和质量,圆满完成了任务。

三、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初步配备了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些专用设备,硬件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距离信息化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不完善,数据存在安全隐患

基层文博系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通过“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在政府的支持下,更新和配置了一些文物信息化专用设备,但整体设施还不到位。如数据安全存储设备、专用电源等设备还未配备,文物信息系统和数据安全存在安全隐患。

2.专业人员短缺,人员交替频繁

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工作需要的人才是既懂信息技术,又精通文物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在工作中,通过技能培训使这类人员的业务技能获得提升,但是基层文博单位存在人员岗位交流频繁等现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为我所用,影响和制约了基层文物保护事业和文物保护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3.管理软件不够完善,稳定性有待提高

管理软件是为了对文物信息化数据库进行更加有效、稳定、安全的管理而开发的,目前基层文博单位所使用的管理软件普遍存在软件功能单一、运行不够稳定的问题,比如采集软件只有数据录入能力缺乏与数码相机和GPS等必备硬件设配的数据导入接口,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成倍增加。同时,软件对计算机系统平台的稳定性依然不够,在缺少自动保存功能的情况下,一旦软件冲突或者数据库崩溃,损失的可能是我们几天甚至几个月的辛苦劳作!

综上所述,开展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在保护国家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有着独特作用。设备建设和专业人员的素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只要我们紧紧依靠各级组织,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坚定必胜信心,我国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一定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文物保护信息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河北省古生物化石; 数据库建设

1. 引言

古生物化石数据库建设涉及的标本数量巨大,馆藏单位众多,隶属关系不一,现有管理条件及水平参差不齐,建设经费缺口大等问题。

河北省重点古生物化石数据库建设是贯彻《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和《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依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风机工作的通知》关于建立国家和各省(区、市)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档案和数据库的规定而开展的具体工作。具体目标:第一、满足于各级主管部门在开展古生物化石标本的管理工作中对现有标本的信息需求;第二、满足馆藏单位自身日常管理的需求;第三、为科研单位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便利;第四、满足于普通公众对化石科普信息的需求。

登记对象主要为具有化石藏品或展品的各类博物馆、博物院、陈列室等收藏单位,可能存有重点化石藏品的科研院校、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有重点化石收藏的民间个人。本次工作收集古生物化石资料712件,古生物化石鉴定报告305份,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入册362件。

2. 软件功能介绍

《河北省古生物化石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省级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数据库的河北省古生物化石管理信息系统,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古生物化石规划数据标准,根据河北省实际情况应用Access关系数据库平台和Mapgis空间数据引擎完成图件、附表、文本古生物化石资源规划成果数据的一体化存储、管理、展示和应用,实现了河北省范围内古生物化石相关信息的可视化宏观管理(图1)。

图2 基础类数据库维护界面

2.1 基础数据库维护

基础数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图2):地理数据(主要指我省行政区界,公路交通、居民地等相关基础图层信息)。同时提供数据的更新接口能够保证数据的实时更新,支持上报数据的生成与导入上报数据及更新管理功能。

2.2 古生物化石数据管理模块

包括:登记和维护各类古生物化石档案信息。维护内容涉及保护工程(图3)(含调查评价工程、详细研究科研挖掘工程、拟建保护区、拟建博物馆、拟建恐龙足迹保护等5项内容)、自然保护区、产地管理(含化石点、重点一般古生物化石产地)、标本管理(含收藏单位基本信息、民间收藏单位基本信息,古生物化石标本信息)、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等13类信息。

2.3 空间信息浏览和政策文件维护模块

空间信息浏览模块采用GIS技术能够直观地显示相关古生物化石项目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够查询相关项目的详细信息。

政策文件维护模块是对古生物化石相关管理政策文件和标准进行统一管理维护的工具,便于用户及时查阅相关文件(图4)。用户可通过本功能对Microsoft Word 格式的文件进行统一管理。同时,还提供了文件的浏览、编辑修改、删除、导出等功能。

3. 成果

掌握河北省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标本数量、分类、分布,建立了河北省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标本档案和数据库,为进一步加强保护古生物化石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也为国家建立全国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档案和数据库提供了基础数据。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尽管通过多种手段大力宣传项目宗旨,但民间收藏者对《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知识相对淡薄,对重点化石登记项目的实施持有异议,顾虑重重,前来咨询的较多,自愿登记者较少。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人知法懂法,提高保护古生物化石的认识,打消疑虑,积极配合家、省有关部门对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资源的摸底与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邬伦.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 科学出版社, 2001.

[2] 史文博. 浅谈MAPGIS属性连接的几种方法[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2):2-3.

[3] 王子艺. 基于MapGIS的国土资源档案系统的设计[J]. 工程技术:文摘版:00022-00022.

[4] 周丹. 基于MapGIS多规合一信息系统建设的研究与设计[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6(16):179-180.

文物保护信息化范文第3篇

1.博物馆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我国政策表明:要完善标准的文物信息管理规范,建立信息数据库,从而实现信息交流的标准化、数字化、国际化,面向所有的文化媒体、面向所有大众,实现透明的文化体制制度,加强对外交流,提高我国博物馆在信息化管理虚拟空间的地位和水平,推动我国整个文化行业的进步与对外交流。所谓的信息化指的是利用互联网科学技术进行文物的采集、保护和传播,将信息有效储存下来,建立起面向社会的资源库,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对于博物馆来说,就是建立起文物的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共享系统、检索系统,达成对博物馆数字化技术信息的服务与共享传播。利用虚拟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可以对文物的信息数据库进行有利的保护,并且创造出交流与深化的平台以及条件。建立数字化博物馆是指将计算机、多媒体运用到博物馆的各个部门的日常,包括陈列、研究、教育、行政等各个平台的工作。博物馆管理系统的数字化解决了由于地域、文化和其他宏观条件引起的对文物的局限性,计算机可以包含除了文物本身外的非物质文化,比如:音频、视频、图片,而且通过互联网使人们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横纵立体的了解,不同地域的不同的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文化遗产进行参观。这期间也同样解决了实体博物馆当中由于过度保护,活动受限的问题。

2.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着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和传统宝藏,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关乎到整个民族的血脉。目前,我国在博物馆进程中开始大规模开展数字化的工程,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在文化保护与传播上,有利用将文物本身与非物质文明结合在一起,对文化进行完整的保护,各式各样的多媒体技术将会对文化遗产各方面进行生动的展示,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大众参与到历史文化交流与传播当中。对于历史研究工作者而言,采取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有利于方便对文化遗产的信息交换、传播、保护,更加促进了科研与教育的影响作用。

二、博物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原则与重要性

1.博物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所有的技术系统首先都要遵循安全的原则,一个系统的运营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安全稳定,所有的运营都要保证数据的长期稳定性、持续可恢复性,以防发生意外时对国家或系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2)经济性原则:当今社会要求遵循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操作中尽量满足较高的性价比,所有的系统设施应都保持好的上升空间,在保证自身正常运作业务的同时能经得起各方面的挑战。所以在信息化处理过程中,要在经济花销较低的情况下满足较高的性能和空间[3]。(3)可扩展性和高效性原则:为了满足系统的持续高效运作,要求进行系统的性能的扩展,要求系统整体具有可塑性。并且在工作环境里,能保证高效能的运作。(4)兼容与开放性:对于一个系统来说,要做到广泛的运用于传播,必须自身兼容性较好,在各个平台、各个环境都可以广泛使用。系统具有连接到其他平台的可能性时,也对其普及有着极大的作用,且提供多个接口的方式有利于对系统的再次开发,有利于达到管理系统的全面化、开放化。

2.博物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安全,减少暴露于外的次数,保持文物的完整性与观赏性。博物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是面向大众服务的一个途径,对非专业人士、文物爱好者、研究者来说都无疑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检索手段,有利于达到全民的资源共享。不仅有效的整合了资源,而且做到了资源的反复的利用。基于对博物馆信息化的管理,有利于各个层面资源的再开发,可以根据文物的本身信息,进行相关信息的链接与调用,通过外部的软件、程序调用博物馆的资源管理库的数据,以此达到高效能的运用。对于博物馆的管理方面也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人员的合理布局与调动,将以前用于认为管理数据的人员分散于其他需要的岗位,起到降低管理成本的作用。

三、我国博物馆信息化系统管理现状与建议

1.我国博物馆信息化系统管理现状

近几年,国家的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动了我国博物馆信息化系统持续且迅猛的发展。故宫研究院组建了信息管理平台,利用互联网为介质,加强故宫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此外,上海、南京的博物馆也实行了相应的信息化建设措施,推动了文物文化在全国的资源共享的态势,依靠科技力量进行信息化建设,还培养了计算机方面的高、精、尖人才与专家。我国博物馆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现有规范体制与庞大的文化遗产资源库的矛盾,因为体制与信息资源建设有着相悖的因素存在,并且缺乏有效、统一、明确的宏观政策对信息化系统管理进行有效支持。受传统闭锁文化的影响,对博物馆的文物“重藏轻用”,导致文化遗产资源的交流受到严重的阻碍,博物馆信息化进程收到抑制,呈现出文化孤岛的不良现象。建立博物馆信息化系统管理的关键环节就是建立详细、精确的文物馆藏信息记录,以此可以减少文物的减少与流失。整理、录入、鉴定文物信息需要依托法律与科技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欠缺,不能很好地对文物进行录入、整理,比如有些重量级的博物馆对外声明馆藏文物的数量极多,而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没有记录在馆藏文物的总账里,因为技术的原因没有能进行及时的鉴定、保护。因此可以得知很大部分的文物都没有录入进信息化系统中,所以更不能进行有效信息的传播与反馈。其次就是信息化的体系在发展中的目标不太明确,技术布局相对比较散,局部的信息化系统管理着眼低,只对邻近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缺乏确定宏观的目标与规划的意识。

2.对我国博物馆信息化系统管理的建议

文物保护信息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技术;剪纸;计算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7;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141-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70年代,相关研究者和学者已采用摄影技术、录音技术等技术对文化遗迹、考古发现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存。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资料却无法由于相对局限的技术手段得以长存,例如图像的失真、录音的老化等等。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化保护走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并在当前取得一定的成绩。本文试从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出发,对相关理论研究和实现手段进行探讨,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一种新思路。

一、相关理论和技术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上,当前主流的技术有两种。其中一种是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备的信息进行采集、转换并使其适应存储环境。再之则是对其所具备的信息或做简单处理或直接不处理进行存储。后者在实现上较为简单,却为后续工作带来不少麻烦。例如信息的简单编码处理如若深度不够,后期将花费更多的资源和人力参与研究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原生态环境的重构也是一个困难。

相关文献指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信息与数据的区别在于前者在于对数据进行精简之后取得的更容易被计算机或相关第三方所理解,而后者是某种物理量的真实反映。因此数据处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处理者对信息处理的主观意愿。在此之前,英国学者提出了知识资产研究中的信息空间,即被业界广泛所知的“I模型”。I模型的出现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I空间的三个坐标分别代表编码、抽象以及扩散。编码程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是用于衡量表达方式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为计算机所理解接受;抽象则用于对其理论的综合描述和特征提取;扩散则在另一方面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以及后续的信息恢复和原生态构建。通过I空间,理论研究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传播、形式与存储、保护及其目标进行进一步讨论,此处不再赘述。

剪纸艺术是2006年国家公布的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积累和结晶,品种多、分布广。在对剪纸的技术保护上,信息的采集点在于制作的技术手法和作品的表现形式。特别是作品的表现形式,是对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概括。当然,两者也是联系紧密的,根据上述的I空间理论,剪纸保护可以根据其在I空间的位置进行讨论。

二、剪纸的数字化保护

(一)数据库的设计

综上所述,剪纸的种类多,且表达方式多、表现效果丰富,如何对其进行数据上的信息提取是实现数字化保护的关键,结合当前计算机技术,数字化保护的基础在于数据库的设计。在实现上必须对剪纸的艺术特点进行数字化抽象提取。其中基本元素和典型符号库的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根本所在。因此首先对覆盖较为完整的剪纸图案进行收集和分析,提取出常用的元素。例如剪纸中的曲线、直线、多边形、花样、小孔、月牙形、水滴形等等。其次,对图像进行归纳,形成图像数据库。对收集的剪纸图案,可以分为动物、人物、植物、风俗、服饰和建筑等多种类别,并在软件后台数据库中建立相应的表与其对应。再之,根据应用目的,可以将其分为美化环境类、礼仪喜庆类、祭祀信仰类和服饰佩戴类四大类,四大类进行下一级的分类,通过多重分类实现库的搭建,此处亦不再赘述。

(二)软件设计

在数据库构建完毕后,软件设计可以分为图像处理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查询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实现上可以通过VISUAL2010和SQL SERVER 2008进行搭配设计。

各模块功能在实现上可以由如下进行:首先图像处理模块提供了图形编辑器,人机交互界面提供给操作者绘图平台,绘制完毕的图像将进入数据存储模块中的基本图像数据库和基础元素数据库。

三、结语

本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保护对剪纸艺术的数字保护做了理论浅析和探讨,并借此简单阐述对剪纸艺术的数字保护技术实现方式,包括数据库的搭建和软件的设计,为剪纸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一种实现思路。

参考文献:

[1]许中美.民间剪纸里的动物图形寓意[J].菏泽学院学报,2007(04).

[2]许中美.民间剪纸的寓意图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7).

文物保护信息化范文第5篇

一、数字化虚拟设计与文化保护

数字虚拟设计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仿真为基础的现代设计方法与技术。数字化虚拟设计技术对模拟真实世界,保存对象信息、节约开发成本、便于网络传播有着诸多优势,在国外已被应用于对文化和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数字化虚拟设计技术克服了传统的技术保护手段如绘图、照相、摄影、摄像以及文字记录等某种因素的局限,这些传统手段的局限无法准确而详细地记录文化遗产的几何信息和三维形态,为后来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展示、传播等应用带来困难,同时传统的技术只能实现遗产的简单保存并随时间和环境的作用储存介质容易受到腐蚀、破坏,保护成本昂贵也不利于文化和遗产信息传播和资源共享。而数字化虚拟技术克服了传统手段的诸多缺陷,通过应用三维虚拟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就可全面、真实贮存文化和遗产信息,实现濒危文物及文化遗产等资源的科学、高精度和永久的保存。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广西三江侗族生态民族文化,2004年政府划定了独峒乡苗江上游沿江15公里的9个侗寨作为保护区,动态保护独特的侗族民族生态文化。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并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在受到现代经济发展的冲击下,生态区的一些建筑和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对生态博物馆的民族文化保护和宣传工作十分迫切,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当地民族文化开展保护和宣传,特别要重视在网络条件下的现代化的技术实现手段来加大宣传,树立民众的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保护氛围和实现文化旅游经济良性循环的发展环境。

二、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

蕴含丰富民族文化三江生态博物馆在原生态的地理人文环境形成,受外部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相对较小,还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大量优秀民族文化,三江县共计有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省级以上的非遗保护名录,其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和侗族大歌入选为部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侗族工匠建造楼、桥和民居仅凭简单的竹签为标尺,靠“墨师文”为设计标注,使用普通的木匠工具和木料就能制造出样式各异、造型美观的楼、桥,令人叹为观止,其风雨桥、鼓楼为代表其造型和营造技艺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三江侗族村寨依山傍水而建,建筑房屋多为二三层,楼、桥和民居相互交错,村寨与群山连片排列,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建筑景观,被誉为中国民族建筑和世界艺术的瑰宝。此外,在三江侗族少数民族地区,还蕴含了其他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涵盖传统手工技艺、民俗节庆、民间音乐、传统戏剧等几大类别,尤其以侗族大歌最为特色,它是一种民间合唱音乐,由歌队演唱,主要特点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族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被誉为中外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在餐饮文化中有“侗不离酸”饮食文化。这些优秀民族文化为我们的文化继承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是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亮点和重点。

三、三江数字化虚拟生态馆保护设计及其理念

(一)虚拟设计注重保护与宣传并重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数字化虚拟设计要展示最具有直观的交流方式,构建最先进的营销手段,实现文化保护和宣传并重。利用数字三维虚拟现实技术,构筑逼真的三维动态模型,全方位的展示三江生态博物馆各村寨的位置格局和建筑物内外部空间结构,实现三维漫游模拟功能,用户可以选择各村馆内感兴趣的景观、建筑和代表性的民族、民俗文化,进行三维漫游浏览实现自由行走和任意观看,突破传统三维动画被动观察无法互动的瓶颈,带给人难以比拟的真实感与现场感,大大加强生态博物馆的宣传效果和力度。同时,虚拟博物馆可以应用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查询定位功能,该虚拟系统具有景区、景点查询功能以及最佳观赏位置和旅游线路显示定位功能,更方便、快捷的多途径、多环境下传播博物馆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二)界面设计与内容设计的功能安排

数字化虚拟博物馆界面设计是在用户获取信息前提下的视觉设计的一种审美需求和全新体验,界面的设计要符合人机交互的人性化设计,主界面和子界面实现良好的层次关系和阅读欣赏顺序,信息关联和数字视音频功能能很好地将景区景点及文化遗产的信息进行形象生动介绍,超级链接能快速显示被点击对象的媒体信息或快速进入具体对象实现三维漫游浏览。各界面要保证内容信息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充分考虑如何使受众能更好、有效率地接收博物馆的信息,实现用合理有效的表达形式,来满足浏览者的需求,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观、访问,发挥虚拟博物馆的最大实际效能和作用。

(三)注重博物馆内容的系统性和村寨文化的特色和代表性

数字化虚拟博物馆的设计要体现设计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把三江生态博物馆9个自然村寨原始自然生态特征通过系统设计在博物中表现出来,同时,需要突出对各村寨侗族文化的代表性和文化特色,将村寨的特色文化、民俗,以及地形、地貌等要素融入虚拟博物馆中,使博物馆在虚拟状态下能够如实反映自然生态状况,使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得以有效的宣传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