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范文第1篇

【P键词】模拟教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提问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22-01

教师提问是幼儿园集中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指教师依据特定的活动目标,根据相关的活动内容,设置一定的疑问情境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活动组织形式。模拟课堂教学是现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实践方式,通过模拟课堂,学生能够锻炼自身的教学能力,但在模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过程的设计,忽略了提问的艺术。在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在学生的提问方面进行引导。

一、观察结果及分析

笔者对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中7个小组的5次课堂模拟教学进行了非参与式观察,采用了等级评定、频率计数的观察记录方法。

(一)模拟幼儿园教学中学生提问的数量。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模拟教学时提问数量较多,每次活动至少提问20次,最高时达40次左右,说明提问是常用的引导幼儿思考的方式,而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也确实广泛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模拟幼儿园教学中学生提问的水平。通过观察统计,在模拟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停留在知识(回忆)水平上,只有12.5%的问题是需要幼儿理解的,5%的问题是属于应用水平,而分析水平、综合水平、评价水平方面的问题少之又少,一共才占7.5%。所以,在模拟教学中,低水平的提问和高水平的提问分布极其不平衡,学生提问水平还是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

(三)在模拟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通过观察数据得知,在回答问题的方式中,齐答和个别回答分别占37.5%和60%,而通过讨论后汇报和自由回答的方式非常少,分别占1.6%和0.9%。

在学生模拟幼儿园教学中,多采用个别回答和集体齐答的方式请幼儿回答问题,但是齐答只适合于答案明确又唯一的简单答案,长期大量使用这种回答方式,会导致幼儿思维肤浅化、表面化。而个别回答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幼儿,导致一部分幼儿得不到关注,自尊心、自信心受挫,从而导致这部分幼儿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生通常认为,用自由回答和讨论后汇报这两种方式不利于幼儿常规的培养和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一般不会采用,这也体现了在模拟幼儿园教学中学生对提问的高度控制。

(四)在模拟教学中学生的回应方式。观察统计表明,在模拟教学中,学生回应的方式主要是简单肯定、表扬赞赏、习惯性重述,而简单否定和自己代答这些应答方式运用较少,而运用诱导追问、鼓励质疑的方式也相对较少。“好”“很棒”“真棒”这样简单又单调的词语出现频率较高,这样的回应方式几乎没有实际意义,表面上是夸奖,但是当幼儿听了太多这样没有针对性表面化的回应时,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二、思考及建议

(一)在设计教案时,要引导学生精心设计好问题。要注重问题的目的性,要想好不同层次的问题,发问要由浅入深,注重问题的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无意义的提问,能够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要把握好提问的难度和时机。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如果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问题太复杂,会使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模拟课堂教学中,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是很重要的。这需要学生在设计教案时认真思考如何设置问题。另外,提问的时机也很重要,应注意引发幼儿的兴趣,只有在幼儿有困惑、有兴趣的时候才是最佳提问时机。

(三)在回应方式上要有指导性的评价。在模拟教学中,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回应方式单调,所以应引导学生在回应方式上多做努力。回应的语言应该具有针对性,并能够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或者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

(四)关注课堂边缘“幼儿”。在模拟教学中,学生一般倾向于请举手的幼儿回答问题,这不利于不举手或很少举手的幼儿的发展,所以应引导学生去关注那些从不举手或很少举手的幼儿,有意识地锻炼他们在集体面前发言的勇气,积极鼓励他们举手提问或回答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邱家军.课堂提问的类型与技巧[J].山东教育科研,2002,(6):44。

[2]厉凌华.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研,2000,(3):61一62。

[3]尤书才.幼儿科教活动中提问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6):89.

[4]施良方,崔允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原理策略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张丽.试论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J].上海教育科研,2003,(12):25-28.

[6]赵志敏.对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中教师提问方式的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1):28-30.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国儿童;早期教育;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5-0046-0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早期教育研究的逐渐深入,儿童早期艺术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培养儿童的艺术兴趣,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成为儿童艺术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美国是艺术教育开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在艺术教育理论方面的成果非常丰富。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强调艺术与教育本质含义的密不可分,从此确立了艺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而艺术教育一直是我国课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为改变这种状况,本文对美国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希望借鉴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成功做法,提升我国的儿童艺术教育水平。

一、美国儿童早期艺术教育的特点分析

(一)重视艺术教育的地位,重新定位艺术教育的目标

美国赋予艺术非常高的教育地位,将艺术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享有与语文、数学等其他核心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艺术教育的目标在于关注儿童的创作,与艺术感受、艺术史及其他外在的艺术活动联系起来。美国儿童艺术教育试图探索更加具体的艺术教育目标,比如,如何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应培养儿童哪些良好的艺术品质等。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多重视语言、逻辑符号系统在人类表达与交流过程中的作用,忽视了艺术符号的认知功能。为了挑战传统观点,明确艺术教育的目标及意义,改善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不平衡状况,哈佛教育研究生院的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教授创建了“零点项目”。该项目研究组专家认为,艺术虽然确实需要灵感和美感,但它与科学一样需要用脑去思考、去理解,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同等重要,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它们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多元智能理论是“零点项目”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依据智能的前提与标准,加德纳整理出了八种形式的智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有力的辩护,指出了艺术教育的培养方向,阐明了艺术教育能够开发儿童音乐、空间、语言、身体运动等各方面的智能,对早期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零点项目”也成为了美国和世界教育界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课题组,最多时有上百名科学家参与其中,至今已经投入了上亿美元的研究经费,在心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多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明确了美国早期儿童艺术教育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各界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培养儿童艺术创造力,倡导个性化艺术教学

在美国,儿童艺术教育并非“天才教育”,它是为全体儿童所享有的。美国儿童艺术教育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两个方面,即通过艺术创造的实践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通过对艺术品的鉴赏活动提高儿童的审美体验。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把创造力的培养纳入艺术教育课程结构中。教育家与心理学家致力于解决艺术教育工作中的问题研究,并为艺术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做出了富有成效的设计:(1)在童年时期,任何形式的艺术学习都应以创作活动为中心。(2)有关艺术的感知以及其他相关“艺术”的活动,都应该尽可能来源于儿童的创作并与之紧密相联。只有儿童将艺术感受、外在的艺术活动与其创作联系起来,艺术作品才会显得鲜活生动,而非空洞无味。(3)艺术的学习要多元化。(4)艺术教育需要相互合作。艺术教育需要由艺术家、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儿童自己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开展,每个单位或个人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另外,在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在全面了解儿童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重视儿童间存在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儿童对艺术教学活动的浓厚兴趣,促进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潜能发展。

(三)提倡开发儿童艺术潜能,开设与生活联系的艺术活动

美国前教育总署署长欧内斯特・L・博耶认为,为了促使儿童的潜能发展,艺术学习在儿童生活的头几年就应该开始。学前儿童在他们未学说话前就本能地喜欢图形、色彩和儿歌。儿童出生后的最初几年,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知识量也急剧增长,他们能够采取主动的态度积极地认识周围环境,并开始用听觉、触觉、视觉来感知世界。这时将艺术活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性和求知欲,陶冶他们的情感,还可以让儿童在亲身的动手操作中发现美、创造美。

美国艺术教育课程标准强调,艺术必须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用艺术深化生活、丰富生活,把生活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源头,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加强生活与艺术之间的链接,使艺术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美国的艺术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非常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动手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一方面要反映美国和美国人民的某些特征,贴近现实与民众;另一方面要为生活服务,如环境艺术、商品艺术、建筑艺术等。受这种实用主义的艺术观念的影响,美国的艺术教育中注重儿童动手能力的培养。艺术教师鼓励儿童从小参加劳动,自己动手制作工艺品、练习绘画,让儿童在亲身体验中热爱生活。教育工作者注重艺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会在教室的艺术角摆放便于儿童亲自制作的各类艺术材料。

(四)公益艺术资源丰富,倡导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

美国艺术教育中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艺术教育相互配合、积极合作,不断拓宽校内艺术资源,寻求校外解决艺术教育问题的途径。政府和民间组织积极配合、投入巨资,为艺术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艺术氛围,建造了各种各样的艺术馆、纪念馆和博物馆。

在美国民众的观念中,生活就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艺术,在生活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艺术资源。美国的公益艺术资源相当丰富,首都华盛顿有上百个博物馆、纪念馆供儿童免费参观;纽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文化积淀,众多的艺术场馆,与城市自身文化以及环境浑为一体,被誉为当今世界的艺术中心;达拉斯的美术馆中有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年代的艺术珍品,供参观者了解世界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场馆内还有专门供儿童学习绘画的工作室,并配有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免费辅导。此外,这些城市还拥有先进的艺术教育设施和宽阔的艺术教育场所,城市雕塑在美国大小城市也是随处可见。

美国的艺术教育充分挖掘现实生活这个广阔而丰富的艺术资源,引导儿童从生活中发现艺术,在耳濡目染的艺术环境中提升审美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从校园到教室,从社区到家庭,环境的布置充满了艺术和教育的氛围,身处其中很容易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会充分利用校外的艺术资源,与社区的艺术家、艺术团建立联系,请他们到学校指导儿童的艺术学习与创造,或让儿童到校外参与社区艺术活动。另外,家庭也成为儿童发挥艺术创造能力的场所,住宅的设计、布局和室内装饰、摆设都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能够激发儿童的艺术潜能,陶冶儿童的情操,提高儿童的艺术素养。

二、美国儿童早期艺术教育评价

美国的艺术教育提高了儿童的审美水平,丰富了儿童的内心情感,以期使他们的人格向更加完满、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这为我国艺术教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取其精华:美国早期儿童艺术教育的经验

1.早期儿童艺术教育的开放性

美国儿童早期艺术教育充分体现了美国文化的开放性。在艺术教学活动中,教育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来自世界各民族的艺术产品和审美经验,但美的标准则是开放的,并未事先确定。对于比本国优秀的艺术作品,美国人持有接纳和引进的态度,并会进行模仿和创新。这些开放性的艺术教育资源,为美国学前儿童从小就真切地感受艺术原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美国早期儿童艺术教育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艺术教育的资源上,其资源不局限于校园内部的艺术教育设施,而且还扩展到儿童的周围生活。教师常会利用社区艺术资源,与社区的艺术家、艺术团建立联系,请他们到学校指导儿童的艺术学习与创造。艺术教育活动不只在教室内,教师还会把儿童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欣赏、感受大自然的艺术魅力,或鼓励儿童参与社区的各种艺术活动,带领他们参观艺术博物馆、艺术展览等,从小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感受力。

2.早期儿童艺术教育内容的广泛性

美国的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十分广泛,包括音乐、美术、舞台艺术、艺术理论、工艺制作及商业艺术等。在每一项目中又包括许多小的项目,如音乐教学的内容就包括基础理论教学、表演教学和器乐教学等。

美国的教育者深信多元化的艺术教育有益于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为此,鼓励儿童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儿童基本上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他们自己选定的题材,抽象的、概念化的都可以。美国儿童的艺术教育是多元化发展的,自由度较大。在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强调艺术教育应当根植于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拓宽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使艺术真正具备日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所以,美国的儿童艺术教育丰富多彩,这种多样化的教学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展儿童的艺术经验、增强儿童的艺术感受。

3.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美国的儿童艺术教育十分重视儿童主体意识的培养,认为儿童是艺术学习的主体,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扮演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而不单单只是传授者。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美国儿童艺术教育教学方法重视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儿童。在美国,单纯的模仿往往被视为是对儿童自主发展和创造性培养不利的,因而受到人们的反对。而反对传统观念被认为是积极的,美国人看重创造性、问题的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开发和探索,很多教师为了避免儿童养成效仿他人的习惯,很少向儿童展示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

(二)去其糟粕:美国早期儿童艺术教育的局限性

1.艺术教育的课程过于轻松

美国对儿童人性和自由充分尊重,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人们赞叹美国是儿童的天堂。然而事实上,美国儿童这种完全“放松式”的学习状态并非是绝对的好事,儿童对教师无所顾忌,会使儿童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对学习内容“蜻蜓点水”,在艺术活动中学习不到实质的知识。由于美国遵循尊重儿童、爱护儿童个性发展的教育哲学,教育者不会对儿童在课堂上的表现做出过高的要求,使得儿童投入学习的时间较少。过于轻松的课堂教学会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局限。首先,它并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儿童的自制力、意志力是有限的,由于知识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在学习目标、方法、课程等方面需要成年人的指导。其次,这种无压力的直接后果是学习质量的下降。这种教学模式也极易使艺术教学陷入一种“无压力,无动力”恶性循环之中,不利于儿童今后的成长。

2.各地艺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美国幅员广大,共有五十个州和一个特区。各州在经济、教育、社会福利等措施上有许多自,以反映各地之政治和经济情况以及人民的意愿。由于美国教育的地方分权制,《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出台至今仍很难落实,各校艺术教育各行其是。美国各州的经济成长程度也不尽相同,有些地方较发达,人民收入较高;有些州以农业为主,比较落后贫穷。这种情况也反映在教育资源与措施上,因为美国教育实施地方分权制,教育是地方职责,相对贫穷落后的学校设备与教育成效也往往比较差。如何平衡各地教育资源是联邦及各州政府教育施政重点之一。

3.新移民、多种族给艺术教育带来困惑

美国每年有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随着时间及形式的变化,以及移民社会所特有的开拓性和兼容性,美国人开始对“美国化”这一概念产生争论,逐渐调整对这一术语的认识。美国法律规定,语言、文化、精神、性别等方面的差别不能成为被排斥在教育之外的理由。然而,新移民的英语能力不高,孩子在校需要特别辅导。除此之外,美国民族越来越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由于各民族在、政治倾向、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念上有所不同,对教育的要求与成就也有很大差异,这直接影响到艺术教育在学前儿童中的开展状况,儿童接受到的艺术教育无法避免地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局面。

*注:按照美国基础教育的习惯划分,本文中的早期儿童主要是指O岁~8岁儿童。

【参考文献】

[1]罗海鸥.开放、多元、综合的艺术教育――美国艺术教育考察报告[J].教育研究,2003,(1).

[2]邵燕楠,刘衍玲.美国艺术教育历史述略[J].中国美术教育,2008,(6).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价值取向;实施策略

引言

儿童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学生初次接触知识,其对学习知识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由于该时期儿童的年龄特点,及其现有身心发展状况和认知发展水平,其更倾向于学习那些直观形象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此特点,合理设计开发课程,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就是一种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学科,该课程是当前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不仅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拓阔其兴趣爱好,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审美情趣,而这对于学生高尚思维品德,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然而虽然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意义已逐渐为人们所认知,但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学校,其在儿童美术教育的实施中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儿童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儿童美术教育目标不明确,以及课程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美术模仿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审美体念及审美能力的培养等,这对于儿童未来的良好学习与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下文首先将就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诸如教育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其根源还是在于对儿童美术教育价值取向定位的不正确,学校美术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模仿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及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学习和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树立正确儿童美术教育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激发儿童天性,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每个儿童都有属于自己的内心的世界,而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美术作品自身的魅力,去开启儿童的内心世界,去激发儿童自然天性,引导儿童用心去与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从中体验到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二是以陶冶儿童艺术情操,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由于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该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艺术情操的培养,有着关键作用,而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组成之一,其就具备该功能,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特点,为儿童创设一个美丽的世界,让儿童在真善美的环境下,得到美好艺术的陶冶,从而养成高尚艺术情操;三是以拓宽儿童视野,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由于美术作品具有涵盖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特性,通过引导学生鉴赏不同时空的美术作品,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事物,从而在提升儿童美术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有效拓阔其知识视野,有助于其今后的学习和成长[1]。

二、儿童美术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

(1)儿童美术教育的生活化

儿童美术教育的生活化,是有效实现美术教育目标,充分实践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日常美术教学中,应尽可能的选择那些与儿童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作为教学素材,才能有效的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促进其发挥想象,参与动手实践,从而培养儿童良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及美术创作能力,引导和鼓励儿童通过绘画作品等形式,来展现自我价值取向。

(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要想高效提升儿童美术教学效果,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活动的方式来实现。在活动形式的选择方面,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情况,及其现有知识经验情况等,使得儿童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活动氛围中,亲身体验到美术教学的美好,给予其良好艺术体验,从而在培养学生高尚艺术情操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美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儿童提供活动所需材料,及工具,让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去创作美术作品,然而教师在组织全体学生对儿童各自作品进行评价,选出最佳作品,以此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2]。

(3)将儿童美术教育渗透进其他学科课程中

儿童美术课堂教学是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美术技能,及高尚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其教育目标还可以通过渗透入其他学科教学及课外活动中的方式予以实现。如可以在儿童的吃饭就餐中,及体育游戏活动中,加入美术元素,渗透美术教育的内容,拓宽儿童美术教育的时空性,从而有效提升儿童艺术素养。

三、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科学定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对于培养学生高尚艺术情操,提升其艺术审美能力,保障其未来的健康成长等,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的相关研究,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传承策略

一、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及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特点和意义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底蕴深厚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如,凤翔泥塑、凤翔木版年画、乾州布玩具、旬邑彩贴剪纸、黄陵面花、西秦刺绣、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安塞民间绘画、商洛花鼓、华县皮影等。这些传统手工技艺都具有展现陕西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的价值,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具有见证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对传承陕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发展或后继乏人及保护措施不到位而存在消失的危机。在幼儿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课堂,努力提高保护传承的社会影响力,对促进陕西地域文化认同和儿童成长的意义重大。

(二)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幼儿教育传承中的优势条件

地方课程开发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点。在幼儿教育领域,地方课程还很缺乏。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受到挤压,许多民间艺术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消失的边缘。培养继承人是让传统技艺传承下去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继承者,民族文化和艺术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消失[1]。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是开发幼儿地方课程的优势条件。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内容,保教并重,寓教于乐。在幼儿课程体系中,传承优秀地方文化传统,更新完善幼儿游戏实践内容,开发符合儿童天性的活动资源,应从幼儿教育地方课程资源与地方课程开发等方面探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教育地方课程资源的方法。

(三)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能够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

地方文化应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民间艺术资源以鲜活的感性形态存在,它植根民间,来自大众传统文化,与儿童的现实生存状态紧密相连,是儿童自小耳濡目染的有着广泛家庭基础和社会认同性,有利于开发成为幼儿艺术教育的地方课程。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幼儿的课程资源,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如神话故事、民间传说、陕西快板、陕西游戏和故事等。各类民间制作技艺,手工精湛的工艺,如泥塑、绘画、刺绣、雕刻、竹藤编织、面花制作、草编、折纸、织染、剪纸等。表现形式包括戏曲秦腔和相关的面具、玩教具制作工艺等。民族民间节日喜庆做的花馍、祭祀手工花馍、面花等。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如民间音乐、秧歌、社火等。这些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继承人缺乏,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为幼儿艺术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广泛选择。

(四)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学前课程能传承和推动民族和地方文化发展

儿童艺术教育地方课程目标设计时,要把课程融入到地方生活和发展的环境中,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性。在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中认真筛选适合幼儿的资源,使幼儿及幼儿教师真正地体验、感受,在现场情境中生成教学目标,这种审美教育才会潜移默化地建构起来。幼儿从小接触、了解民族文化,就能播下喜爱和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2]。在学前教育中融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是在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未来的潜在继承人,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好准备。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保持优秀文化的新鲜活力,在幼儿教育中传承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幼儿与幼儿园教师可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使民族文化能够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幼儿教育的特点,继续保持民族艺术旺盛的生命活力。儿童从小接触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形成喜爱、保护、传承民族艺术的习惯。幼儿自身学习的特点和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探究新事物的天性,使他们成为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适合的群体,对地方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培养幼儿文化认同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3]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其蕴涵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它们来自于幼儿成长过程中周围的环境和生活,能够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在幼儿教育中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能够学习传统优秀的文化艺术,增进对本区域的风土人情的了解,扩展儿童游戏活动的经验和体验。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感知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力量和情感。学习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对幼儿进行艺术熏陶,培养孩子的天性,提升幼儿的艺术修养,提高幼儿感受、欣赏和表现艺术作品的综合能力。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地方艺术形式,以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为主,形式灵活多样,便于幼儿操作和表现,符合儿童在游戏中成长的需求。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感知力都能得到发展,并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和投入的快乐,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得到锻炼和发展。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还能为幼儿提供对话、交往互动的机会。陕西的很多民谣和民间艺术能让幼儿产生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让幼儿建立良好的认知,形成开朗性格,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还培养了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喜爱,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二、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策略

在幼儿教育中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遗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实施以陕西地方民俗为教育主题的幼儿教育活动,既能促进幼儿发展,又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甄选适合幼儿成长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幼儿教育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既要考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易于传播,方便实施和传承,更要考虑幼儿的健康发展;也要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学习特点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间艺术传承和幼儿发展的共同价值。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每种艺术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但许多民间艺术由于内容过难、形式复杂、远离幼儿生活、不符合幼儿需要等问题并不适合幼儿学习,不能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目前最便于实现的课程资源有:陕北剪纸、面花、拼贴、麦秆编织,或陕西民歌快板等活动。因此,在幼儿艺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对繁杂的民间艺术进行筛选,要选取幼儿易于理解接受的,形式简单便于掌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形式。然后对这些民间艺术分类选取整理,分析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项目类别,作为可选择和利用的课程资源。通过在幼儿中开展活动,了解孩子的兴趣并获得经验基础,在不同年龄段的活动类型中选取幼儿感兴趣、符合幼儿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课程。

(二)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多提供感受和参与机会

幼儿的学习主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是通过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在玩中学和亲身体验获得的。幼儿以感知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知识和内容应该还原为儿童的体验。学前儿童通过对非遗作品的认识、实践和鉴赏,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精神上愉悦的感受。这对于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儿童的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外在形式、语言和内在价值的掌握,都需要幼儿通过对民族艺术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逐步实现。在幼儿教育中要选择适合幼儿形成直接经验的非遗项目,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进行组织,尽可能调动各种资源,让幼儿通过多感官感知民族艺术的魅力;要创设环境和营造儿童喜欢的色彩鲜艳丰富的氛围,让幼儿有强烈的自觉参与意识,通过活动亲身感受发现、领悟民族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要强化幼儿的互动体验,尽可能多的为幼儿提供尝试和表现的机会。儿童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有现实意义的美术作品及色彩明快的作品。作品的内容是否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世界,作品的色彩是否丰富、鲜艳,是他们判断作品好坏的两个最主要的标准。通过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实际操作,亲身感知民间艺术的乐趣,掌握简单的技艺,熟悉制作和表演的流程和规则,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热情,为培养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游戏活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现寓教于乐

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教育活动。幼儿可以在民间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游戏,有一定的规则,游戏时的动作、表情必须符合音乐的音调、节拍、内容等。这类游戏主要在于发展幼儿音乐感受能力和动作协调性,培养孩子愉悦的情绪。在幼儿教育中传承非遗文化遗产,要把游戏作为实施民族艺术活动的基本形式,将教学与游戏密切结合,做到教学活动游戏化,实现民间艺术教育活动的寓教于乐,培养幼儿的身心、智力、创造力。民间常见的老鹰捉小鸡游戏:首先由一人自称老鹰,其余人排成纵队最前面的人伸开双手挡住老鹰,第二人双手捏住前面一人的腰带,后面依次的串起来,然后由老鹰来抓最后的那人,玩时忽前忽后,时左时右,直至抓住最后的一个为胜,民间的这种趣味游戏至今仍得到小孩的喜欢。在幼儿教育中传承民间艺术,重要的不是掌握具体的操作,而是培养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欣赏、热爱和自豪感,陶冶幼儿艺术情操和审美品位,培养民间艺术的潜在“传承者”[4]。因此,不能把技能的培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教育形式,否则,就会扼杀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更不可能产生自豪感和传承的意识。所以,幼儿园丰富的课程资源,能让幼儿进行各种形式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使幼儿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技艺、知识和文化体验。

(四)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氛围,使幼儿随时受到环境的浸染和熏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绘画、泥塑、折纸、小制作等,因其直观、形象、艳丽、多变的图案,搓、捏、揉、挤、压、剪等手法,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深受孩子们喜爱。民间艺术常常可创造很多鲜活的形态,如动物、帆船、衣裤、帽子和飞禽等。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可以创造多变的图案,捏出自己喜爱的动物、植物、人物等造型,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尤其学前班儿童,老师带领孩子们折纸、剪纸,泥塑等,学习的成果还可以用来装饰幼儿园的环境。要让幼儿的活动课程围绕一定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让幼儿逐步获得各种有益经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课程体系,可使幼儿有计划、有组织的接受教育,能够不断提升幼儿感受、欣赏、认知和表现民族文化的水平[5]。幼儿园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幼儿园环境中创设民间文化艺术的元素,营造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氛围,使幼儿随时受到环境的浸染和熏陶。如幼儿园墙壁可以用马勺、脸谱、麦秆编织、凤翔虎头等形式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来装饰,陕北剪纸窗花可以用来装饰窗户,传统手工以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技艺都可以通过环境的创设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丰富幼儿课程资源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范文第5篇

喜欢歌舞是儿童的天性。儿童舞蹈的发展历程,也就是儿童舞创作与表演不断出新,不断突破,表现儿童心态多彩与纯净,运用儿童自身的舞蹈语言,描绘一个五彩缤纷的儿童世界的过程。儿童用舞蹈不仅可以对自己,对别人说什么是美?什http://么是乐?而且,在舞蹈中还能找到一种传达情感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方式。对少儿舞蹈的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对儿童心灵开发和审美熏陶,有着其它艺术形式不可代替的作用和价值。

我国少儿舞蹈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日趋完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教育门类,如何培养合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接班人,是我们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者须探索的课题。

一般地讲,素质教育是抽象的,艺术教育是具体的,素质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是直接的;素质教育的效果是各门类教育效果的聚合,当然,任何一种教育活动均离不开它的本体和对象。舞蹈艺术教育通过感官视觉、听觉、知觉直接传授给孩子,因此通过舞蹈艺术教育提高少年儿童自身综合素质是有效的。

一、舞蹈艺术的律动教育与身体素质教育

一个立意新、层次高的少儿舞蹈,没有一批基本功扎实、训练有素的小演员,即使你的作品再好也无法充分地表现出编导的艺术意图。演员既是你教育的对象,又是你的教育媒介,你的舞蹈作品主题思想、艺术效果是通过他们表演传递到其它教育对象的。所以,群体的儿童是你的第二艺术教育对象。舞蹈艺术的对象不是几个、几十个演员,而是很多学生。因此,第一教育对象至关重要。

舞蹈艺术教育要让孩子们从不懂舞蹈到懂得什么是舞蹈,怎样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舞蹈作品的主题必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作为一名出色的演员,站得美,才能跳得美;站有站姿,才能够解决整个身体各部位进一步的训练感觉。另外,考虑到人体的气韵对肢体的影响,应教给学生恰到好处的呼吸,掌握好韵律,使舞蹈动作的激烈训练与巧妙的呼吸配合起来,加深孩子的自身感觉的协调。

同时,在加强肢体相互之间的协调平衡训练时增加一些软开度、肢体部位力量的训练。在课堂中认真注意孩子对动作与音乐节奏配合的反应情况,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乐感,对音乐节奏的反应速度要快、要准。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表演技能,需要从舞蹈的韵律教学入手,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表演技能。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民间风格的音乐,开设一些身体韵律、肢体律动课程,使孩子们从韵律和律动中体味舞蹈的内函,增强他们的理解和认识,了解身段和肢体在舞蹈动作中的功能和作用。并逐步开设一些技能即兴表演课,在课堂上让他们自由组合、即兴发挥,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自发灵感与创编能力。通过自身体会,让孩子们理解舞蹈艺术课的教学目的。

二、舞蹈艺术的美学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

舞蹈艺术的美学教育是提高一个人思想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净化灵魂的一种教育方式,舞蹈艺术是用人体动作的舞蹈语汇来表达或再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通过舞蹈语汇表现人们对真、善、美的歌颂和赞扬,对丑恶的鞭笞。孩子们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是经过自己肢体表现出的舞蹈语汇把灵魂深处的真、善、美表达出来,无疑对自己是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因为在舞蹈创作过程中,编导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是通过演员的二度创作表现出来的,编导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是否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关键是一度和二度创作能否达到高度统一、感知的交融是否完美。我认为孩子们对舞蹈艺术的感受越深,体会越多,其二度创作就会越完美。所以在舞蹈艺术教育过程中,孩子们对真、善、美、丑、恶认识越深,

转贴于 http://

鉴别能力就会越强,思想与心灵就会越纯净,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语汇表达得就越精辟。

我在《欢乐的小雪橇》、《心愿》、《井冈山下种南瓜》等舞蹈作品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突出舞蹈的美感,让孩子们尽量去表现美的感觉。舞蹈《欢乐的小雪橇》以儿童们在草原上玩耍为主题,表现一群少年儿童从雪原深处在嬉戏的http://欢歌中飞奔出来,强烈的时代气息激励着小主人公的心灵。舞蹈《心愿》则以一个维吾尔族小姑娘向往戴上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为主题,表现热情奔放而富有理想的小姑娘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这些舞蹈确实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陶冶了她们的情操。

三、舞蹈艺术的意识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

在舞蹈艺术的教育活动中,舞蹈的表演意识与儿童的心理素质、思维反应关系十分明显,儿童的心理素质好,反应敏捷,对舞蹈的表演意识就强烈。在舞蹈教学和创编过程中,舞姿的动态与静态反差很大。根据儿童心理学,孩子们在每一个舞蹈动态环境中,她们的思维反应能力与心理条件反射均比成年人快得多,而且具有高水平、高意境、高层次的少儿舞蹈,使其动感强、韵律紧。适应当代儿童思想发展的舞蹈作品和课程,在这方面我进行了多次的尝试,如选用一些独具特色、有民族风格、节奏感强的音乐,加以不同的身段韵律,肢体动作,让学生体会动、静的心理反应,体验那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舞蹈律动感觉。在孩子们心理上驱使他们完成树立自我形象,自我独立意识的概念,增强他们的舞蹈意识。

四、舞蹈艺术的情趣教育与思维方式教育

儿童的天真、童心、情趣,是儿童的天性。如果少儿舞蹈的艺术教育脱离儿童的天真、情趣,脱离儿童的生活内容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舞蹈的主题思想、题材、风格因遵循儿童的思维方式进行构思创编,抓住儿童的情趣,实际上就抓住了儿童的心理。在舞蹈艺术教育活动中,必须以儿童的思维方式为主线,以儿童的情趣、童心为出发点。这样就需要教育者去认识洞察儿童的内心世界,深入儿童生活,体验孩子们的童心,收集生活素材,创编一些孩子们容易接受的舞蹈动作及舞蹈语汇,提炼出适合儿童思维反应的舞蹈动作,选择童趣浓、旋律优美、风格高雅、与舞蹈动作和谐的音乐。这里音乐服从于舞蹈律动,舞蹈动作融于音乐的旋律,才容易被孩子们接受,舞蹈艺术效果才能得以真正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