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物保护论文

文物保护论文范文精选

文物保护论文

文物保护论文范文第1篇

在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进行保护的技术有很多,提取技术是使用比较广泛和频率比较高的技术之一。对整体提取技术在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保护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要努力掌握整体提取技术,对该技术使用和掌握的熟练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最终出土的文物保护,这是尤为关键的技术。整体提取指的是对文物和对其进行直接接触的物质进行同时提取和搬移的步骤和过程。也就是说,整体提取是在不完全的将文物在出土时去除包裹物,在这个前提下把文物提取出土的过程。

2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整体提取的使用

条件作为考古发掘现场的一项比较复杂的文物提取技术,整体提取文物的方法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能适用。因此,出土文物在决定进行整体提取之前需要明确该文物是否需要整体提取。一般而言,在这样三种情况之下,文物是需要进行整体提取的。

2.1发掘文物破损严重并且碎块分布比较复杂

当文物出土时,如果出现破损比较严重的情况,并且在文物破损的碎块之间无法及时的清理清楚,那么就需要对所发掘的文物碎块使用整体提取的方法。这样可以保证文物在提取时不容易因为碎块的原因而遗失,造成文物不完整,不会使文物之间碎块的关系被打乱。在使用整体提取技术时需要对复杂的文物进行清理工作,要找对和保护好文物的碎片,这样能够有利于将其转移到室内进行文物整理。最为典型的就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中有两件铜车马。在1980年,有两件铜车马在出土时的破损情况比较严重,其中有一个铜车马的碎片达1555块,并且分布的关系十分复杂。在专家经过了反复的论证之后,决定对这两件铜车马整体提取,提取后运回到实验室进行清理和整理。正是因此,才能使两件文物保存完整,存留至今,没有在发掘现场出土时造成破坏。

2.2发掘的文物容易破碎

整体提取还多用于对极其容破碎的文物出土时的提取,没法单独提取。整体提取能够使文物在出土时所受的损伤最小,将文物损毁的几率大大的降低了。在进行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时,这种情况是经常遇到的。比如,曾经有对先秦时期的墓葬进行考古发掘时,在对现场文物进行保护时就遇到了诸如此类的情况。当时出土了一件漆盘,因为年代久远,漆盘出土时的木质胎体完全腐蚀了,仅有漆盘表面的一层漆皮,漆盘很容易破碎,无法单独进行提取。经过反复论证和考虑,考古专家决定对漆盘采用整体提取技术,等提取出土后运回到实验室在进行清理和保护处理。正是因为如此,该漆盘被完好的保存了,如果当时采取的不是整体提取方法,那么漆盘能够保存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

2.3文物的周边环境的各种历史信息丰富

当文物所处的周边埋藏环境中含有非常复杂和丰富的历史信息时,需要采取整体提取的方法,因为在段时间内没有办法将它们进行逐一提取,很难弄清他们之间的关联和联系。采用整体提取的办法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好文物的周边环境中所包含的全部历史信息。

3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整体提取的技术分析

在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保护要采取整体提取技术的方法比较复杂,种类比较多,但是按照提取的方式和所使用的主要提取材料能够将整体提取方法分为两类:一是基本提取法,二是套箱提取法。

3.1基本整体提取法

基本提取法是在整体提取法当中比较简单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基本上不需要借助任何提取材料,而是完全依靠土壤自身所具备的强度来对文物进行整体提取,由于土壤本身结构的限制,即便是强度非常好的土壤,对于较大的文物来说也无法提供一个充分安全的支撑,因此,基本提取方法的一个必要的使用条件是对所发掘的文物的体量不大,基本提取方法所采取的步骤是这样的:首先,去除文物周围的杂物和泥土,所谓在整体提取中去除文物周围的杂物和泥土指的是把文物所包裹土质周边的杂物和泥土去除,而不是完全的将文物周围的泥土去除掉,这样可以使所要出土的文物在一个土质台基上在进行周边加固工作。所谓周边加固指的是使用相应加强材料来对土质台基的周边进行临时性和简单性的加固。具体的做法主要有石膏绷带法、纱布绷带法和树脂绷带法等等。其次,进行底切处理。它是整个提取的一个关键性的步骤,具体来说,底切处理的步骤是这样的:用一段带刀刃的金属板或一段金属丝线,沿着文物的土质台基底部水平线来对土质台基切割,最终能够使承载文物的土质台基和地面完全的分离。最后,对文物进行刚性支撑。一般来说,在整体提取的过程中进行完底切处理后,还需要将整体提取移到刚性支撑板上,再利用刚性支撑板来对整体提取的支撑力进行支撑,在基本提取法中,如果采用的是一段带刀刃的金属板来进行底切处理,那么在底切处理结束后,就可以直接使用处理板来作为刚性支撑。这样就减少和简化了基本提取的工作程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加符合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进行保护的处理最小化要求。

3.2套箱提取法

文物保护论文范文第2篇

吴歌虽未列入民间音乐名录,但毕竟受到了国家重视。然而,吴歌终须以音乐形态传世,且其音乐精彩绝不亚于唱词文学,倘若吴歌真的背离了音乐传承轨道,则必将加速衰微和消亡。因此,我们必须趁吴歌尚存活民间,歌谣流系保存依然完整,家族谱系还能寻根溯源的时候,积极展开吴歌及其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对此,我们应当努力做好如下工作:

音响声像采集,建立源系档案

对现存乡野吴歌和城市小调进行音响、声像采录和集成。鉴于各地、各类吴歌的形成、发展、流变,及赖以生存的自然、文化、社会环境的差异,决定了目前民间活态吴歌存在诸多流系差别,因此对原生吴歌实施综合信息采集和辑录,进而建立吴歌地域流系的音响、声像档案,以支持吴歌流派谱系及流变研究便显得格外重要。所以,我们应努力做好吴歌的音像文献采录,通过实地、实景、原生环境的民歌演唱音像采集,建立各源头流系最直接和完整的声像档案,为后续整体研究、发掘奠定实物文献基础。

乐谱记谱整理,弥补传承欠缺

乐谱文本的缺失是吴歌音乐传承的重大缺陷。现今吴歌乐谱记录和整理虽不足以弥补历史文献缺位的损失,却能减少后世音乐传承的文本缺位。或许我们并不能保证现今吴歌音乐形态和歌唱风格与古代吴歌相统一,但口口相传的文化延存依然会为今天或未来的音乐流变,留下足够的历史文化信息。所以借助今天的乐谱采录,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吴歌音乐文本,对吴歌未来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断不可将历史的缺憾延留给后世。且以乐谱采录作为音像采录的文本支撑非常必要,有助于填补吴歌历史传承欠缺,使吴歌的文化传承趋于规范。

史料文献发掘,接续吴歌历史

吴歌历史虽有历代文献支撑,但现有文本证据并不充分,所以继续做好文献发掘、整理,对接续吴歌历史意义重大。然而,中国的历史多由官家和文人书写,这些人对乡野、地域、民俗文化难免轻视,故像吴歌这类草根艺术往往不受主流文化重视,但这并不表明吴歌文献仅限于当前所知范围,因此我们应当重启吴歌历史文献的抢救,不仅注意从史料、文学作品中发掘,还应加强对地方志和民俗文献的研究,以寻找更多吴歌活动的史实。此外,广泛征集散布民间的民俗文献和抄本刻本,开展关联文献、实物研究,亦或动用考古研究资料和手段等,完全能使更多被历史遗忘、忽略、湮灭的吴歌史实重见天日,为接续吴哥的文献历史作出贡献。如,到琴歌、昆曲、说唱、器乐、丝竹、宗教音乐文献中寻找吴歌音乐线索等,若能使古代吴歌音乐重现当世,则堪称功德无量。

生态、田野调查,拓展吴歌研究

吴歌存活需依赖地域自然、人文、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维系。若想更好地传承、发展吴歌,就应深入吴地水乡、田野、村镇等原生环境,开展实地生态考察和田野调查。吴歌生态、田野调查可区分自然和文化两个层面,前者偏重考察吴歌的自然生存环境,如研究白茆山歌就去考察稻作山歌的自然生存基础,深入田间调查稻耕生产、生活环境对山歌形成、生存、流变的影响;后者偏重考察吴歌的文化生态要素,如考察孕育吴地小调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基础,深入市井研究民俗、生产、生活、语言等文化作用因素,剖析民间文学和文人文化对吴歌体裁、流系的生存影响等。

文化生态样本保护,连接吴歌的未来

江南民间文化生态是决定吴歌兴衰、消长、存亡的关键。一旦维系吴歌生存的文化生态失衡,亦或原有生产、生活方式遭到颠覆,则将意味着吴歌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其衰微和灭绝将不可避免。但伴随时代的演进,生产、生活方式必然改变,终而导致人的思想观念、文化理念、休闲娱乐、民情习俗的转变,所以当我们不能维系吴歌存活的旧有文化生态时,将与吴歌存活的关联原生自然景观、劳作场景、生活情境、休闲会所、娱乐场所等文化环境,与民间的宗教祭祀、礼仪庆典、社火庙会、婚丧嫁娶等传统民俗活动,原汁原味地施以整体生态样本保护,则显得格外重要。活化石式的民俗吴歌生态样本整体保护,可以与文化传播、餐饮娱乐、旅游休闲相结合,但必须正确处理好文化传承、非遗保护、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矛盾,以免走上为追逐眼前利益而不惜破坏吴歌生存根基的变味传承、保护的歧路。

传承、编创、推广,弘扬吴歌传统

文物保护论文范文第3篇

在生产流程中,为了减少污染物排放、甚至零排放,可以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具有特别功能的“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例如,在农业领域使用生物农药无毒、安全、无污染等;利用生物质能源能极大降低污染物排放;高催化效率“工程菌”加快化学反应,使生产过程能源、原料的消耗降低;综上所述,生物工程技术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2生物工程在环境监测的应用

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监测环境污染,应用化学仪器分析以及生物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方法。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的微生物、指示生物、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监测环境污染。近年来,环境监测也可以通过研究较多的有聚合酶式反应技术(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核酸探针、生物传感器、生物荧光方法等生物高新技术。土壤、沉积物、水样等环境标本的细胞检测可以通过PCR技术完成。水体中的BOD、酚、NO3、有机磷,以及大气中的CO2、SO2、NOx的含量及浓度分析都可以用生物传感技术测定。今后,由于其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的特性,生物工程技术将在环境监测中广泛应用。

3生物工程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需要一个由多种方法组成的多层次处理系统将废水中所含的多种污染物质处理。预处理多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转化和稳定,将废水中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无害、稳定的物质,这种方法就是利用生物工程措施在废水净化中的应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一些具有特异性的优势菌种不断得到改造或创造,将这些具有脱色菌、脱氮、脱磷等高效专性菌进行固定化后,菌体密度提高,这种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有利于提高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尤其是特殊功能的微生物)的浓度,有利于微生物抵抗不利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反应后的固液分离,缩短处理所需的时间。生物反应器技术。在活性污泥中加入固定载和流动载体,以及好氧和厌氧固定膜的反应器,极大的增加了反应体系中的生物量和生物类群,运用发酵工程原理,使得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生物活性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此法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易实现自动控制、运行管理简单。生物强化处理技术。通过向传统的生物处理系统中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提高有效微生物的浓度,增强对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能力,提高其降解速率,并改善原有生物处理体系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能。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主要有:治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有毒、有害难降解污染物的治理;脱氮除磷等。

4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处理固体废弃

物固体垃圾处理通过物理的手段(如粉碎、压缩、干燥、蒸发、焚烧等)或生物化学作用(如氧化、消化分解、吸收等)用以缩小其体积、加速其自然净化的过程。焚烧、填埋等常规处理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污泥直接焚烧的热值过低,还要治理有害气体、粉尘污染,污泥焚烧的一次性投资和运行成本过高,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处理这些有机物,把有机废弃物发酵成为有机肥或营养土去肥沃土地,再把植物变成食物,这是适应大自然自身规律的一种处理和循环利用方式。生物工程技术在消除白色污染方面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1)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筛选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并通过发酵工程技术大量培养,可使白色污染物得到降解。(2)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能编码降解蛋白的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中,使他们共同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迅速将塑料等白色污染物降解。

5应用生物工程治理大气污染废气

的生物处理和空气净化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和降解恶臭物质与有机废物的方法,主要方法有生物洗涤、生物过滤、生物吸附法等。这些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6应用生物工程治理土壤污染土壤污染

文物保护论文范文第4篇

(一)法律地位之平等

所谓法律地位之平等是指市场主体在经济社会中的法律地位,这一法律地位决定了权利主体的财产能够获得怎样的保护。平等的法律地位决定了物权法在保护财产时也充分地尊重平等性之一根本原则。同时,个人财产与集体财产和国家财产在法律地位上也是平等的,要受到法律和政策公平对待,通过平等原则来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例如,物权法中规定,我国经济的总体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合法地位。也就是说,市场中的主体都是平等的,作为公权力的政府也不例外。国外主体进入市场同样需要按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运行,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

(二)适用规则之平等

所谓规则的平等性,是在制定物权有关法律规范时,要将平等原则贯彻到具体的法律条文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平等保护。市场经济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要按照以相同的法律条文为依据,即所有人适应一个法律条文体系。这体现了物权法在同一性。无论什么社会主体,都需要遵守这一法律,都不能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从我国物权法的操作层面来看,我国物权法主要还是为了规范公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的行为。我国公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行为,在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对个人合法财产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制定统一的法律体系,不能让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二、平等保护原则的实施

(一)规范公权力运行公权力

处于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往往与个人权益产生冲突,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的界定社会公共利益的范围,制约公权力的运行,限制公权力滥用。政府在征收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土地时要进行充分的公共利益说明,符合社会公众利益才能实施该向政府行为。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避免公民合法财产受到侵害。但是,公共利益的概念比较模糊,界定难度比较大。公共利益范围宽泛,内容多样,层次复杂,因此很难一一列出社会公共利益的具体形态,只能通过描述特征的方式来进行规定。通过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观察和总结,我们整理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特征:首先,社会公共利益本身一定是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如果付出社会代价较大,则是不合理的,不能通过征收征用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其次,社会公共利益具有社会广泛收益性,这里不是社会特定群体的受益,而是普遍的受益。再次,具有公平的补偿性。这种物权的转移是一方失去而另一方获得,因此必须是失去的一方获得公平的补偿。最后,公开的参与性。这是我们一切公权力运行的基本特点。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制定合理的权限管理体系和权利运行程序。政府运用公权力剥夺公民合理物权的行为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和审批,一旦实施将给公民个人带来极大的影响,形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这一行为必须符合相应的程序,通过合法的程序来进行审批,以确保政府的征收征用行为能够符合法律的规定,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提升。

(二)制定补偿机制

合理的补偿是物权法实施过程中的必要因素。这种补偿包含对集体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土地补偿费用、公民安置费用、地上附着物的补偿费用以及相关公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等等,这些补偿都体现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另外,对个人和企业的房产征用也需要制定合理的补偿制度。我们必须设计合理的工作流程来促进这一工作,避免补偿政策不落实、补偿资金被挪用等问题的出现。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是保护平等物权的基本要素,离开补偿机制,物权法中的平等保护原则就无从谈起。

(三)构建平等保护模式

文物保护论文范文第5篇

在实验室进行的污染物的毒性生物测试,和在户外进行的生物测定研究,其中鱼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大型浮游动物、藻类等常常作为指示生物来进行测定和监测,而原生动物通常在环境保护中被人们忽略.比较来说,稍高等的动物无论是对实验室硬件设施的要求,还是在野外采集样品都会受到很高的限制.原生动物种类繁多,结构简单且特殊,分布广泛,由此看来,在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原生动物作为指示生物也是合适的.与稍高等的动物相比较,原生动物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表现在生理和群落上,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生物,其细胞体积大,身体构造简单,细胞膜直接与周围环境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直接作用于细胞,因而对环境的改变所需的反应时间更短、也更迅速,因而影响群落组成、结构和行为等.原生动物采集简单,易于喂养,生长周期短,得到数据快.由于原生动物生命周期短分裂快,因此可以在快速的检测出有毒物质或污染物对其生长周期,分裂速度,代谢水平及身体内部结构的影响.原生动物的分布是世界性的,且其在形态、生态和遗传学等方面具有大体相似的特征,因此原生动物可以当做世界性的指示生物,这可以将不同区域的检测数据作比较.根据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可以发现,环境的改变对原生动物群落所造成的影响反应也遵循许多高等生物反应发展的一般规律.无论是由金属离子超标还是由有机污物染引起的环境条件的剧烈变化,都会引起原生动物的细胞构造与生理生化的改变.

二原生动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原生动物作为指示生物

在污水监测中的应用指示生物又叫生物指标物,它是指那些在固定的区域范围内的,能通过其特性、数量、种类和种群等的变化,来指示环境或某一环境因子特征的生物.自然界中水质在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通过自然界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过程,将会起到净化污染的作用.根据特点,水体被划分为为多污性水体,α—中污性水体,β—中污性水体和寡污性水体.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中,适宜应用常见的优势种作为水体污染的指示物.通过原生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演替规律来监测和评价水体的改变,是当前生物测定的发展方向.在原生动物群落水平的水质测定中,经常应用PFU原生动物群落生物监测.PFU(聚氨酯泡沫塑料块)方法是美国弗吉尼亚工程学院及州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的Cains等于1969年创建的用以测定微型生物的群集速度的一项技术,将该项技术引入并加以改善的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沈韫芬院士,该技术在生态效应水平来检测水质污染,并最终发展为我国水体微型生物群落监测的国家标准.李凤超等运用PFU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方法,对白洋淀水质进行了监测,该水体经常处于低水位状态下.研究显示,由于受到府河污水的影响,白洋淀内的内源性污染物对原生动物群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除了群落水平的测定外,也有学者对原生动物的个体水平、细胞水平进行了测定研究实验.马正学等人以上海四膜虫为样本,以细胞生长和分裂等生物学特性为指标,针对黄河兰州段的水质情况进行了检测.王丽等将原生动物四膜虫作为研究材料,与检测DNA损伤与修复极敏感的彗星实验结合起来,检测不同来源的水质的四膜虫DNA的损坏情况.马世军利用原生动物的优势类群,及其对水质的指示作用综合评价了汾河太原段及晋阳湖两大水体的污染情况.

2原生动物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

原生生物不仅可以作为污水的指示生物,还可以通过其自身特性来净化受污染的水体.最近几年来,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国家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从而利用生物的生理性能,建立可以迅速并有效净化污染物质以及将污染转变为资源的技术系统.利用原生动物能够使受污染水体得到净化的性质,建造多种污水处理厂.一般采用活性污泥法、渗透过滤、流离生物床法等.

2.1原生动物在活性污泥系统中的应用

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污染水体和有机工业废水主要利用的是好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活性污泥净化过程中细菌和真菌表现的最为活跃,占主导作用,通过直接处理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来分析受污染水体在处理过程中的变化或处理后水体的好坏.由于细菌很微小,对于细菌的观察和分类需要较长的时间,对于生产的指示和预警不能及时的产生效应.原生动物较细菌个体大,更有利于观察和计数,更能敏感的反映出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观测原生动物的种类组、数量、生长繁殖的变化情况,由此来分析细菌的生长和变化状况,间接地分析污染水体的处理过程和处理效应的好坏,从而指导生产.

2.2原生动物在渗透过滤过程中的应用

渗透过滤系统是由沉淀池、无氧消化池和滤床等几部分组成.有机废水通过沉淀池、无氧消化池进入滤床,在适宜的滤床上流动时,能够使得细菌快速繁殖.细菌将有机碎屑作为食物,在基质上形成菌膜,然后可以发现藻类和真菌,最终会产生原生动物.纤毛虫是原生动物中的优势种,很常见,纤毛虫在游动的过程中,会向环境中分泌粘多糖物质,使悬浮得颗粒状物质粘连成絮状沉淀,从而使浑浊的水体变得清澈.

3原生动物在土壤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能反映出土壤环境的微小改变,土壤原生动物也包括在内.Foissner认为原生动物作为监测生物较其他土壤生物更具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基数很大从而产生很大的生产力,土壤的形成及肥力受其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结构改变的影响;(2)原生动物具有分裂繁殖迅速的特点,由于细胞膜直接暴露于周围的环境,能够非常敏感地感觉到外部环境的细微变化,可以将其作为预警生物;(3)原生动物是真核生物,与细菌等原核生物相比,原生动物同后生动物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更为接近;(4)原生动物在形态、生态和遗传上分化较低,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原生动物不都很接近,从而可以作为世界性的指示生物;(5)原生动物对于生境的要求较低,很多高等生物无法生活的恶劣环境,一般原生动物都可以生存.

三原生动物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进展

对于原生动物在环境测定中是否可行,国内外研究人员作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为日后的监测研究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目前针对原生动物在环境测定中的应用,有很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这些问题,笔者归纳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1)自身的问题,原生动物自身有许多缺陷.如敏感性问题,部分原生动物在实际环境检测中仍有缺陷,且在污染物中同种原生动物的灵敏度和反应状况也有不同;(2)许多其他环境因子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在自然水体中,除了污染物外,许多环境因子,如季节、地域、温度等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3)认为制造的环境和自然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别,当前许多原生动物检测是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这些都是人为的,脱离了天然性;(4)受科技环境的制约,现今的实验室设备、技术方法等对原生动物检测没有办法做到准确无误,特别是对其生化变化的因由、各种生理指标均无法进行定量分析.因此,今后的用原生动物检测环境时,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研究,要走出实验室,从理论中跳出来,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与此同时,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在研究时应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数学分析与统计结合起来,为进一步做到监测的科学性、严密性,应建立数学模型,以监测预报环境质量的预警系统;(2)为提高预警系统的准确性,重要的是要控制信号传导偏差,这就需要建立具有高敏感性和准确性的原生动物传感器;(3)当今在多种污染物的联合毒性监测领域,仍是一片空白,这是因为环境污染物中有许多不可确定的复合污染物,它们之间存在拮抗、抑制和协同作用,要攻克这一空白领域,生物预警系统研究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