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建设及成效

课程建设及成效

课程建设及成效

课程建设及成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制度缺陷 质量保障 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040-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普遍实施了精品课程制度,投入了一定的建设经费,重点建设一些重要的课程,在教材编写、教学改革、课程网站、电子课件、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成果申报等方面进行建设,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改进与完善,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并通过持续的努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精品课程的建设确实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精品课程制度本身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既影响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规范化与有效性,同时也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文通过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级管理会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体验,结合我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精品课程建设制度的主要缺陷,并借鉴国内外精品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构建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促进我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效果与效率的普遍提高。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制度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制度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着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这些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申报制度的缺陷

各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采用申报评审制度,这种制度本身存在问题,许多院校的精品课程审批缺乏标准,以被评审者的科研成果以及评审者的主观感觉为依据进行评审,评审专家也存在非专业状况,常常出现确定的精品课程建设者并不是本课程最优秀的主讲老师,甚至从未上过本课程的情况。即使精品课程的评审是公平的,由于精品课程建设是长期的,存在有上无下的现象,随着人才引进以及教师授课变动,还会出现精品课程的建设者不是本单位的最优秀教师或已经不讲授本课程的现象。

2.建设标准发生扭曲

许多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侧重建设者的科研成果,忽视教学与教改成果。这种现象是由于精品课程的申报与结题验收均把建设者的科研成果作为要求和标准,似乎科研成果多的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一定好,而教学效果很好缺乏科研成果的教师很难通过申报与结题的评审。这种科研成果导向,使得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发生扭曲,许多精品课程的建设流于形式,建设者不精心提高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而是用科研成果来替代精品课程建设,使得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多而效果差。

3.存在名义建设者与实际建设者的现象

由于多数高校精品课程申报标准发生畸形,使得教学效果好而科研成果相对较少的教师难以取得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使得精品课程的审批向领导以及科研成果多的教师倾斜,领导及科研骨干取得精品课程,既没时间上课,也没有精力从事精品课程建设,便成为名义建设者,而课程的真实建设者是那些有建设能力而不能取得立项的任课教师,这种现象在高等学校中非常普遍是精品课程建设制度缺陷造成的。

4.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不规范

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必须要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宣扬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评价标准的扭曲相对应,精品课程网站多在宣扬课题负责人的科研成果以及部分教学成果,许多网站没有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窗口,无法实现对学生进行课程辅导以及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得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也流于形式,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5.评价制度的缺陷

评价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应采用综合的指标体系,既要克服偏重科研成果忽视教学内容建设的现象,又要尽量减少主观评价方式。特别在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上要进行规范,根据建设内容确定评价指标,并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效果的评价,通过评价检查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并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保障途径

完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制度,提高建设质量与教学效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高等学校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努力,还要不断对建设的内容与标准进行修改与完善,才能够通过动态管理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效果的持续提高,根据我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探索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保障途径应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

1.形成良好的精品课程建设环境

环境建设的目的是塑造组织文化,良好的环境是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基础,这种良好的环境包括领导的重视、建设者的责任与积极的建设态度、规章制度的完善、建设的程序化与规范化、评价合理化与公正化等。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建设,形成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良好的建设环境,利用环境本身所具有的特定功能和作用,促使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人员按照规范的行为和程序进行有效地工作,从而实现预期的建设目的。

2.实行动态的申报与建设制度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应分阶段进行,并应取消“终身制”,根据建设目标和具体要求,实施动态的申报与建设制度,选择最优的建设者并组建最佳的人员组合;建设过程中实施动态管理,根据具体的管理效果实施建设控制,重点培育与建设具有良好发展前途的精品课程,讲求建设的效果,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的高效化与规范化。

3.修正与完善建设标准

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标准的不断修正与完善,只要标准正确,精品课程建设才能有效。在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中,标准建设相对比较薄弱,许多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很不完善,而且还存在很大偏差或错误,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速度及效果。因此,修正与完善建设标准是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在建设标准的不断修正与完善中才能逐渐提高建设效果。

4.提高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质量

精品课程网站是动态反映建设成果,加强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渠道。网站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中,应注重建设内容和建设方式的规范,特别重视与学生互动功能的建设,能够及时了解精品课程建设中学生的感觉以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网站建设宣传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解决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效果的提高。

5.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有效的保障,通过对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及效果的评价,可以检查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按照要求和标准进行规范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效果的提高。

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以上分析了其中的一些主要对策。在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抓住主要的建设内容进行重点建设,同时注重精品课程的全面建设,就会不断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基本结论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等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探索精品课程建设质量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我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主要制度缺陷,分析了这些缺陷存在的主要原因,并结合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精品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了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对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规范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孙 涛.精品课程群建设模式及优化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

2 刘丹平、吴 洁.在互动实践中保障高校教学质量持续提高[J].江苏高教,2005(4)

课程建设及成效范文第2篇

消防工程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本文针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消防工程课程特点,通过深入分析消防工程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教学队伍建设以及课程考查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动力,提升学生实践学习能力,提高授课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关键词:

消防工程;教学改革;强化实践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各类功能建筑层出不穷,城市规划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火灾隐患逐渐增多,城市及建筑的火灾发生率也有逐年提高的趋势,恶性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因此,作为预防和消除火灾的消防工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1]。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消防工程课程是建筑给水排水课程的延伸,但内容更集中、更突出,主要是在建筑给水排水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设计能力,使其充分了解消防工程的基本原理,掌握消防法规、防灭火工程技术和灭火救援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建筑消防各个子系统(建筑防火、消防给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的主要工程内容、技术手段、设计要求以及基本的设计参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2]。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消防工程课程多为选修课程,课时较短,并且与建筑给水排水课程多有交叉,课程延续性、系统性不强,实践能力强化较弱,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亟需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深入改革。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市政工程系建筑给排水学科团队,针对消防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整合现有资源,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目标,深入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一、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1.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消防工程课程与建筑给水排水课程多有交叉,极易导致教学内容重复,教学重点不明确,不能有效发挥其对建筑给水排水等课程的拓展作用。建筑消防是建筑给水排水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给水排水课程讲授过程中会涉及建筑消防的内容,如果在消防工程课程中重复讲授,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不耐烦的情绪,降低教学质量[3]。

2.教学内容优化不够,偏重于理论教授,工程实践应用不强。消防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涉及物理、化学、数学、建筑、机械、电子、信息等多种自然科学学科,一些基本的灭火原理及建筑消防各个子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果学生不能全面地掌握,后续的课程内容很难进行下去,而大部分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一般将消防工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学时数量有限,这就使得基础理论知识内容讲授偏多,占用一定课时,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失去重点,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践。

3.作为一门工程学科,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与消防工程相关的规范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重点会发生变化,而现有的教材时效性不强,很难全面反映现行的工程技术要求。

4.对于建筑消防工程的各个子系统,由于设计复杂,成本较高,大部分学校不能有效地组织实验教学。学生不能直观有效地观察和体会消防系统的灭火过程,很难有效地进行理解,易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5.作为一门选修课程,目前消防工程课程考查形式过于单一。多以闭卷考试或提交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往往应付了事,很难达到有效考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改革。

济南大学市政系隶属于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给水排水学科团队除承担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筑给水排水、消防工程等课程,还承担了建筑学专业的消防工程及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设备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很多相互交叉的地方,但是侧重点各有不同。为了更好地优化课程衔接,打造重点突出、强化实践的课程体系,我团队统一规划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的优化配置,突出重点,减少重复讲授内容,有效地提高课程体系的授课效率。例如,对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和消防工程课程进行有效结合,消防工程做到建筑给水排水的有效扩充,在建筑给水排水过程中重点讲授的消防基础知识,在消防工程课程中进行少量的回顾,重点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一套或几套常规教材,以现行规范为主,结合工程案例,深入解读规范条文的变化及其原由,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快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消防工程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建筑给水排水课程,增加实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2.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不断完善和凝练授课课件,明确授课内容,突出课程重点,使学生更容易把握学习内容。同时,与实际相结合,综合运用动画、视频、图表等多媒体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授课效率。在课程伊始,播放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及危害,火灾发生时如何逃生等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目标。在进行建筑消防子系统的讲授过程中,对各子系统的灭火过程进行动画展示,学生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单纯的文字说明。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和规范条文,设置启发式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的认知,同时强化工程思维培养,使学生真正从书本规范中走出来,能够从工程实践角度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并能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整个本科学习阶段,不断优化教学体系,使基础课程与消防工程课程能有效地结合起来。例如,在给排水CAD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拓展讲授3D制图以及BIM制图技巧。在消防工程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工程设计要求后,在课下利用课余时间采用3D制图或BIM制图,进行三维建模,针对建筑消防子系统,对其核心部件进行绘制,更加深入地剖析各子系统的构成和连接,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建筑消防系统的理解,有利于今后的工程设计,还了解了管道连接,对设备安装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建设施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结合学校课程网站建设,不断完善和改进课程网站,使其成为内容丰富、积极互动的第二课堂。网站上传教学大纲、授课课件等,学生可以自由下载。教师授课过程中会将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学生通过课程网站可以进行预习,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在课程网站会留有课下作业及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完成作业上传,由教师批改,压缩学时,能够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其他知识点的学习。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课程网站将疑难问题进行提问,对于简单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站回复,对于普遍性的、代表性的问题,教师进行整理后于课堂中进行统一解答。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市政系建筑给排水学科团队针对建筑给水排水、消防工程等相关课程,自主研发了相应的实验器材,设计了实验内容,面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建筑给水排水和消防工程课程开设了实验课程。在消防工程课程中,实验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和了解了消防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安装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教学队伍建设。

本科阶段一个专业方向的培养需要形成一套合理有效、前后呼应的课程体系,这就需要优化学科建设,形成合理的学科建设方向。济南大学建筑给排水学科团队,以高级职称并具有较强工程设计能力的资深教师为团队负责人,负责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和任课教师。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对课程体系进行把握,有效地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等。济南大学建筑给排水学科团队,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带头作用,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教学氛围。青年教师在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前,首先进行一学期的听课学习,学习老教师的授课技巧,以及把握课堂的能力。同时,为了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利用课余时间,安排青年教师至相关企业进行培训学习,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研讨会议,夯实基础,不断提升。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合理安排时间,聘请具有注册设备师资格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并且不定期聘请建筑设计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科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课程考查。

消防工程课程由于涉及规范较多,数据复杂,传统闭卷考试的考查方式很难有效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为此,我团队对消防工程课程考查形式进行了改革。考查过程不再拘泥于试卷、论文,而是以实践考查为主的多层次考查方式。首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针对不同重点内容,结合工程实际和注册考试,布置大作业,主要为计算题目和简单的设计题目。其次,在结课后,要求学生针对实际建筑进行调研,绘制建筑的消防设计实际系统图,并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和规范条文,对实际设计加以分析评价,提出优化方案。最后进行答辩。通过这项实践活动,学生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和协作能力,普遍反映收获很大,能够全面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做到深刻理解。针对消防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整合现有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改革考查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新形式下对消防工程人才的需求。

作者:谢康 邱立平 王嘉斌 张守彬 单位: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课程建设及成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 问题 开展措施

1.引言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全面检验和巩固房屋建筑学课程学习效果的一个有效方式,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专业知识完成符合建设项目设计任务的能力的重要实践性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增强独立运用理论知识、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参考资料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通顺的文字和准确的图表系统、完整地表达设计成果,可以使学生得到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提高其应用能力及动手能力。

2.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要求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紧接着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结束时安排的为期一周的实训工作,模拟的建筑工程项目类型有单元住宅、教学楼、小别墅、办公楼,根据课程内容及建筑设计规范设计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完成方案草图设计;第二步完成初步设计:提交建筑设计中的各层平面图和屋顶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构造详图。

3.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学生认识不到位主动性不够。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学生初次接触设计,由于缺乏了解,有的学生认为本专业所培养的目标以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的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主要应学习施工技术而不是设计,因而设计成果粗糙马虎。

3.2学生层次不一,设计进展不易统一。

因为目前生源种类不一致,学习基础不一样,知识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一致,所以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有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设计任务,或者完成效果不好。

3.3设计时不注意规范的应用及与课程的联系。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既有建筑设计又有构造设计,同时还要遵循建筑设计规范、制图标准,懂得材料的性能要求与选择方法,但有的学生在完成实训的过程中对存在的疑惑、遗忘的知识、错误的认识没有积极地解决,对应该遵守的要求也不认真执行。

4.解决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在思想上帮助学生对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目的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通过房屋建筑学设计可以获得以下收获。

4.1能达到系统巩固并扩大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

4.2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能独立解决有关工程的建筑施工图设计问题,并能表现出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设计、绘图、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具有正确、熟练运用设计规范、手册、各种标准图集及参考书的能力。

4.4提高对建筑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增强建筑构造的运用能力,以及绘制施工图的能力。

4.5培养学生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的配合意识,包括工种和工种之间的协调及设计组人员之间的配合,加深对所学理论课程的理解和巩固。

4.6了解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通过实际工程训练,初步建立设计、施工、经济全面协调统一的思想。

4.7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建立工作的责任意识。

此外,教师要将设计内容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按照规范、标准要求随着课程的开展逐步完成方案草图的内容,使选题多样化,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构思方案、解决问题,并在正式完成课程设计的那一个星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最后的修改与建筑图纸绘制。

5.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开展

5.1房屋建筑学课程内容与方案草图设计的开展。

房屋建筑学课程第2章是民用建筑设计部分,在此阶段的教学中,学生应根据建筑设计内容结合规范要求,回顾制图标准,完成建筑平面图草图设计,通过典型图纸分析、设计原理讲解,在本人反复修改、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进一步完成剖面图及立面图草图设计,此阶段的图纸内容并不能一次性确定,因为涉及到构造要求及做法的知识还将在后面构造设计教学中逐一补充完善。如学习第5章墙体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进一步完成立面图中墙面装修做法及墙体细部构造详图;学习第6章楼层和地层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完善剖面图中地面构造做法、楼板尺度、楼板的搁置;学习第7章楼梯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补充平面图、剖面图中楼梯的尺度、立面图中建筑入口形式及楼梯构造详图;学习第8章屋顶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完成屋顶平面图的绘制;学习第9章门窗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确定平面、立面、剖面图中门窗的位置。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学、教、做‘三位一体’”的课堂模式可以使学生领会到设计的开展程序,督促他们踏踏实实地完成设计每一个环节的内容,知道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对应的设计,哪怕是多次修改都感觉到其乐无穷,对自己的成果了如指掌。

5.2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初步设计阶段的实训开展。

在课程结束后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训周,学生的方案草图设计其实已随教学过程的开展基本确定,在前面近15周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边做边改,对设计的要求、标准均已明确,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来解决,在初步设计阶段即使要修正内容也是局部而不影响实训进程。因此将方案草图转为正式的图纸时,效率大大提高,整体质量明显提升。

5.3方案实施的效果。

房屋建筑学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重点专业课程,学生开始对此都有很高的热情,只学不做必然导致学生思维的惰性、学习的盲目、学习热情的衰退。教师把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随着课程的开展设计好每一堂教学过程,以及对应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内容,让学生在学中练习、思考,即面对设计成果,不仅能激发学习热情,而且能体会到知识的运用、工作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成就感。

把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使方案草图实训时间充足。方案阶段学生分组讨论,对每个方案进行修改,指导老师在满足规律要求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设计思路,帮助确定其方案,让学生自方案构思到施工图设计独立完成,加强独立创新能力的培养。

边教学边设计边修改图纸质量明显高于只在最后一个星期匆匆忙忙地完成的情况,学生可增强独立运用理论知识、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参考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通顺的文字和准确的图表系统、完整地表达设计成果。

我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学生不但绘图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建筑构造的认识、施工图的识读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为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文中所指房屋建筑学教材为陶桦铭,墙新著.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姬慧主编.房屋建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电力出版社.

[2]王福彤主编.房屋建筑学.中国计量出版社.

课程建设及成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设;高职课程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岗位职业能力

当前,高等教育被赋予了四大功能,即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社会服务、文化传承。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在现阶段已经充分认识到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才能提高高职教育经济贡献率,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在这种高职教育发展背景与形势之下,紧密结合社会服务能力开展高职专业课程建设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一、高职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必然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 可见,国家教育发展政策已明确提出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开展社会服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成为了高职教育的最基本功能,是高职教育建设的核心内容。

为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高职教育从院校、专业、课程等多个层次进行自身建设。其中,课程建设始终处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成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建设体系的核心。

究其原因,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定位于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切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为社会提供先进职业技术的推广、培训、咨询等。而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教学改革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和特色,最终落脚点是它的课程建设质量。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才能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最终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二、目前高职课程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

从实际状况来看,作为高职教育建设核心环节的课程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从岗位职业能力出发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的方法,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但在实践中,受到传统学科系统化课程组织形式影响以及学校师资实践能力、实训基地开发等方面的限制,现实推行的专业课程体系未能完全实现由系统知识传授的学科本位到以岗位和就业为目标的能力本位的转变,教学与技能训练环节优化不够,学生职业能力训练还不能与社会服务要求完全对接。同时,在单项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内容停留于表面和形式,没有真正把职业资格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以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没有真正把课程改革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结合起来以适应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最终使得单项课程建设的岗位实用性、社会适应性不足,不能做到技术创新,也难以有效开展社会培训与咨询,提升社会劳动者素质,与对课程建设的社会服务能力要求相差甚远。

三、高职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思路

(一)高职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必须以本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定位为基础。

在实践中,不同专业各有不同的社会服务功能定位。作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核心内容的课程建设,要提升服务能力,不能脱离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定位。因此,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必须对本专业能够提供的社会服务进行调研分析,以此为基础上开展课程建设。也就是说,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目标是完成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定位。

以投资理财专业为例说明,其社会服务功能体现在能够为金融机构培养具备投资理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金融机构员工进行专业资质培训、为社会公众进行投资理财知识的推广普及等。该专业进行课程建设时,必须紧紧围绕这些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确定本专业设立哪些具体课程以及对这些课程如何有效安排,形成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高职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时必须找准每门课程与社会服务的结合点,形成明确的建设目标。

一般来说,不同课程能够实现不同的社会服务功能。因此,开展专业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时,必须明确每门课程所能够实现的社会服务内容,以此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进行课程建设。

例如《个人理财》课程,结合其课程特点,可以分析确定该课程首先能够针对金融机构理财客户经理岗位培养训练学生理财规划、理财咨询、理财产品推介技能,提升师资水平后也能够为金融机构员工进行专业理财培训,另外还可以为社会公众进行投资理财知识的宣传推广。在明确了该课程所能实现的社会服务点之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开展该项课程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三)以系统化的课程建设促进高职课程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课程建设方向、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化建设,才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满足社会需求,达成高职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目标。

1、分析职业岗位,明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建设方向

高职课程建设的起点是职业岗位分析。通过对课程面向职业岗位以及所需岗位能力的清晰分析,才能够在后期有目标性开展教学过程,使课程教学符合社会需要,实现社会服务的最终目标。

以《个人理财》课程为例,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客户理财服务岗位分析之后,可以得到岗位能力要求。初级能力是熟悉金融产品理财特性,与客户良好沟通,接受客户咨询,向客户推荐理财产品;中级能力是根据客户实际情况,进行简单理财理财规划,对客户提出理财建议并推荐适宜理财产品;高级能力是全面系统对客户进行分析,写出理财规划报告,给出综合化、长期化理财建议。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岗位能力以适应岗位要求,成为后期课程建设的出发点。

2、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在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合理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分析工作岗位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所提的要求,有针对性合理搭配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完成课程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在分析课程面向岗位的能力要求后,《个人理财》课程以“课证融合”为指导确定教学内容,将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国银行业从业资格考证《个人理财》课程、国家理财规划师考证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接,有助于学生取得岗位所需职业资格证书,符合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的要求。

3、全方位安排展现教学内容,有效组织课程教学,满足岗位能力要求

(1)教学设计

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必须结合岗位能力要求,预先安排教学历程,实现教学目标。良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课程教学顺畅进行,实现预定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如《个人理财》课程,结合岗位能力要求及教学内容,对其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即按照理财岗位实际操作流程开展教学,展示客户理财规划工作的全过程以及理财过程中各项理财规划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将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突出学生的技能训练,符合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要求。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活动中,合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在《个人理财》课程的教学中,根据理财岗位工作流程,将工作内容划分为项目式的教学内容,围绕项目安排有效案例、布置工作任务、模拟实际工作情境,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角色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专业理财模拟软件、网络虚拟课堂等多种有效手段辅助教学活动实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3)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它不仅仅指传统的纸质教材,还包括与之配套的校本教材、实训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试题库、教学参考素材资料、课程网站等立体化教材。在进行课程建设时,教师不仅要完备课程教学资源,更要针对地区经济或行业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岗位能力要求的变化及时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课程资源,使得课程建设能够追随社会需求发展,实现社会服务。

(4)课程考核

随着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各项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的考核方式必定随之改变,传统的单一理论考核完全不能符合教学要求。因此,在课程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考核内容与方式,如进行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双考核、课程对应岗位能力的模拟性检测。通过灵活多样的与课程教学匹配的考核方式改革,使考核真正成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检验学生能力形成与素质提高与否的有效手段,使课程建设效果真正符合社会服务要求。

4、积极建设实训教学基地并充分利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不能仅局限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更需要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营造仿真职业、岗位环境或创造工学结合机会,使学生真正得到职业能力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大力争取社会尤其是企业支持,促进课程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5、有效提高高职教师实践能力,促进社会服务建设

教师是课程建设与组织教学实施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课程社会服务建设的水平。高职教师应该通过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等不同形式深入一线岗位,培训技能,得到生产实践锻炼。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有效促进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通过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进行专业化培训、提供供高质量人才,以服务换社会支持,以服务换自身发展。因此,作为核心环节的高职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虽然任重道远,但唯有坚持。

参考文献:

[1] 曲媛媛,徐少林,伊爱焦,管理攀 .《高职浅谈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7月下期

[2] 雷久相.《高职院校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刍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34期

课程建设及成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营销;精品课程;管理机制;建设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所谓“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部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等的一系列政策。强调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建设计划、教学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和有效评价机制”等方面。

高职高职院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要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从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入手进行选题,周密组织加强研究,着眼提高质量,建立精品课程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调动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精品课程评价多元化发展。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的目标应包含激励学生乐于参加企业活动,增强学生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着重要求学生学会交流和展示。

下面就以高职院校《网络营销》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为例来探讨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实践。

一、精品课程的选题及目标设定

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专业中最重要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将技术与商务融合将传统与网络对接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现有的课程教学一般偏重理论知识体系的传授,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上相对薄弱。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设计,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前后贯通的系列技能训练为依托,将网络营销业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期取得最优的人才培养效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网络商务信息的搜集、整理;会进行营销平台的策划与建设;会利用不同的互联网工具和营销方法进行网络策划推广和网络促销;会利用即时沟通工具进行在线洽谈和客户服务,能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网上创业。[1]

选择课程为精品课程经历了课程申请,所在系部进行初审并推荐,教务处组织人员审核,学院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公示评审结果,院长办公会议审批等过程。精品课程的选择就是要整合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打造学院品牌专业及课程,提升学院的教学实力、知名度。同时也可促进广大教职工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相应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实践

学校日常教学需要按照日常的教学管理要求进行。那么获准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当中的规划课程的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研究及教学改革等也是要按照教学管理的要求纳入日常教学管理当中。当然针对精品课程的特殊性,在日常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学院又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机制。

1.健全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机制

构建管理有效课程建设决策系统,建立由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处长参加的课程建设工作决策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即主管管副校长具体负责、教务处统筹规划、各学院负责组织实施的组织模式,从学校到学院,直至课程负责人,一级负责一级,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协作的局面。以课程负责人(主讲人)为核心的教师团队负责具体的建设工作,要做到精品课程建设涉及到的每一项工作任务都具体落实到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实实在在做好日常的网络营销课程资源的收集积累工作。

2.完善精品课程建O的管理制度

(1)制定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中要制定严格的申报和评审程序,形成逐级申报制度;制订出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详细规定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以及需要达到的指标标准;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监督检查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必依”,切实把好过程关,防止出现突击建设、后续建设乏力的现象;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奖惩制度,只有赏罚分明才能规范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2)完善奖励机制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取得优秀建设成果的教师在科研立项、岗位津贴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尤其是对获得闺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及其团队,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的持续发展。

(3)加强资金的投入与管理

高校必须以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为依据,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资金的分配与使用进行科学安排,优先保证师生评价高、有特色与优势的课程的建设所需资金。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应按实施规划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内容、日程安排、经费使用计划,并按计划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各系部负责申报批准的项目的日常管理和检查,配合制订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及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学院教务处负责政策指导、实施规划评审、年度检查、评估验收等宏观管理,对经费划拨、经费支出进行审批。

3.完善课程建设工作评估体系

课程建设工作评估体系重点是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学科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及其激励机制,对课程质量、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实行全面评价,对课程建设进行有效调控。一是按照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原则构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对课程建设实行学生、教师和领导全员评议,并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档次。二要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学生素质提升水平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

4.网络营销精品课程的实践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就是应现代企业岗位专业技能要求而量身打造有高技能的职业人才。同时也顺应时代潮流让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改就业为创业,实现“就创”并举的多样化就业模式。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网络贸易实战和个人网络创业为网络营销精品课程的结业实践课程。

针对企业营销贸易类岗位,培养贸易信息搜集、分析、处理能力;供求信息、管理能力;网络贸易平台选择、评价等职业能力。通过网络店铺的创建于经营,以适应网络创业大趋势,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如综合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需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2]

三、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是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建立一批高质量、高水平、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玲玉.《网络营销实务》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实践尝试[J].职教论坛,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