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旅游的重要性

文化旅游的重要性

文化旅游的重要性

文化旅游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旅游文化深度开发原则

为了避免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遵循四大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当前我国各旅游景区(点)或相关单位在旅游文化深度开发过程中需要首先以市场需求为杠杆,只有满足旅游者的实际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产品价值。

(二)个性化原则旅游景观能够吸引旅游的关键点就是要有鲜明的个性,这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灵魂。然而,现如今,我国依然有许多景区存在着旅游项目开发雷同、旅游产品开发单一、旅游方式单调等问题,现已成为各地区旅游开发工作面临的巨大难题。因此,想要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就必须要结合本地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尽量突出地域性、文化性等差异。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旅游文化深度开发要建立在保护优先的原则上,正确衡量开发区生态资源的重要性,确定合理旅游环境容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四)综合性原则主要包括开发内容、开发形式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发展,以实现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协调统一。

二、当前我国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的重要性

(一)当前我国各地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的重要作用随着旅游业市场竞争力逐步加大,许多旅游城市都开始注重旅游文化深度的进一步开发,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基础设施得到深度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该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成熟与否。以海东市为例,该市极为重视景区基础设施的深度开发,强化旅游交通(辅助旅游的“六纵六横”公路网络)、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接待、周边综合环境配套、餐饮住宿、旅游商品开发等多个方面的建设。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该市共计实施此类旅游项目达到35项,共完成投资7.6亿元,且争取到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250万元。不仅如此,海东市还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举办许多享誉国内外的体育赛事来拉动当地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更是不断研发和壮大本地区特色产业,例如互助盘绣、化隆回绣、循化博艺黄河石等,有力的提升了海东市旅游文化内涵。

2、统一营销,凝聚旅游品牌虽然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各地区接待游客数量也在逐年攀升,但是许多地区在景区(点)建设上依然难以实现“多点合力”。事实上,结束“满天星”状态,避免各自为战是实现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山东淄博市为例,该市整合规划了全市旅游资源(拥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50家),不仅提出了“齐风陶韵•生态淄博”的旅游品牌口号,更是逐步结束以往单打独斗的旅游营销策略,以本地区旅游主管部门为媒介,统一对外宣传,并策划统一主题,以整体关注度来提高本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对外竞争力。

3、突显特色化、体验性由于当前我国旅游产品较多,旅游者的选择性增加。各旅游城市势必需要深度开发旅游产品特色,以增加旅游吸引力。以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为例,该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对自身旅游产品文化进行了合理定位,并深度挖掘旅游特色,以体验性旅游为核心,不断深化旅游文化内涵。一方面,潮阳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对此该区旅游部门深入挖掘海洋旅游市场,并结合“海洋文化、潮汕人文、华侨文化”三大主题,打造旅游海洋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潮阳区海洋资源形成了五大平面(内海、外海、滨海、海滨、海滩)和三大立面(海空、海面、海下),开辟了包括“海洋农庄旅游”、海滩旅游、海滨旅游等平面旅游特色,以及海空水上滑翔伞、海面快艇、海底潜水等全方位立面旅游特色。不仅如此,该区针对不同的旅游项目还设置了文化体验、立体式海洋体验等多种体验形式,使得旅游产品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4、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国传承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极为宝贵,许多旅游城市也开始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旅游业。以信阳茶文化为例,其旅游文化深度开发路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茶俗文化开发。包括客来敬茶、客云顶上茶、亲朋送茶、香茗献茶等。茶馆文化开发。例如元贞茶社、龙潭茶馆等都极具文化特色。禅茶文化开发。例如净居寺禅茶的“净”、灵山寺禅茶的“灵”。茶艺茶道开发。这种深度开发茶文化的旅游文化开发形式深受旅游者的追捧,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二)旅游文化深度开发重要意义综上可见,旅游文化深度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

1、有利于合理规划旅游资源,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资源、凝聚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将会大大提高该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资源价值。例如上述提到的山东淄博市、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等,其在合理规划自身旅游资源基础上,通过统一营销或者体验式营销的方式让顾客产生旅游需求。这种“人本主义”的旅游资源开发设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持续发展性。

文化旅游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水文化; 长江三峡;旅游规划

水,不仅是我们生存的必要因素之一,同时,还可以用来进行景观艺术设计,成为环境景观艺术的一部分,这主要是因为水体的自然属性使它具有景观吸引功能[1]。首先,它具有形状吸引功能。海洋、江河、瀑布、涧溪、湖泊、泉水、池水,不同形状的水体,或广阔无垠,或波涛澎湃,或波光粼粼,或潮起潮落,或跌宕如玉,都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其次是水的影与色的吸引功能。水是透明无色的液体,万物落入其中都会有倒影。水上水下、岸上岸下、桥上桥下,实物虚影彼此交互辉映,构成了一部水的景观交响曲。最后是水的音响吸引功能。水体受到外力冲击或自身自上而下的流动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音响,湖水的击岸声,巨涛的哗哗声,河流的滔滔声,瀑布的轰鸣声,泉水的淙淙声,形成听觉美的享受。正因为如此,水资源具有非常大的旅游开发价值。除此之外,水体还具有文化属性,也就是水文化。

一、水文化的概念及分类

目前对水文化研究和水文化建设还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探索过程中,对于水文化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赵爱国在《水文化涵义探析》中这样界定“水文化”的涵义:是指作为群体的人的水事活动方式,以及为人类的水事活动所创造出的精神产品。他认为,

作者简介:王力峰(1954—)男,天津市人。现任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旅游学院副院长、桂工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范新宇(1984-)女,汉族,籍贯内蒙古。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200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研究一个社会的水文化,是以研究其水事观念和水事心理为核心的。水事心理是个人对水事的感觉、信念、态度和想法。水事观念则除了水利思想外还包含着一种以认同为基础的社会化或群体化的水事心理,如“社会水事心理”、“团体水事心理”、“地域水事心理”等心理认同现象,实际上就是水事观念。因此,水事观念就是社会群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产生的对水事的共同信念、态度和观点的总和。水事心理和水事观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个人的水事心理始终渗透着群体水事观念的内容,群体水事观念构成一切个人的水事心理的轴心。

靳怀堾在《“水文化”在江河水利志中应予以充分体现的必要性及其表现内容与形式探讨》中将“水文化”初步定义为:人类活动与水发生关系所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而水与人类发生关系的活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举凡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宗教、民俗、体育、军事等各个领域,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因子。

这几种类型的水文化具体是指:

1、水智能文化

水既能孕育中华文明,还可以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水灾。中华民族在治理水患的过程当中,在水资源利用、控制和改造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水利知识、方法等。比如,上古时出现的“河图”、“洛书”(据说是大禹及其手下工程技术人员在长期治水实践过程中发明的治水科技成果),战国时发明并应用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无坝引水技术,汉代“长藤结瓜”式灌溉技术;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宋代的埽工技术等等。现代水利科技更是硕果累累。

2、水物质文化

如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灵渠、黄河镇水水牛、永定河金门闸遗存以及各种记载水利事业的碑记、石刻等。

3、水规范文化

据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川西北调查让事实证实,居住在白马藏区的藏民认为:在河里、湖里、水塘里都有“水神”。所以他们每当藏历年的大年初一凌晨鸡叫时,在各家各户的门前,都要点燃一堆柴火来敬水神,以祈求来年农猎丰收。然后再到河里(附近如果没有河,则到井里、湖里或水塘里)取水,把取来的水洒在屋子之中,谓之洒新水,有的在洒新水时,还要唱《洒水歌》。当地白马藏人称这种仪式叫“祈水”或“供水”。

4、水精神文化

水因为其独特的景观吸引功能,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一部中国文学史,倘从“水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说它是渗透着“水”的精髓的人类文化史卷,亦绝非是一种牵强之谈。关于水文化的文学绘画及音乐形式都可以作为水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内容。

《山海经》载“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及至《诗经》时代,其写爱情、描现实、言思乡,已明显是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遂使“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水的文学形式。此外 还有与水有关的绘画形式有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等,与水有关的音乐形式有台湾民谣《高山青》等等。

二、水文化旅游规划过程当中的重要性

1、经济领域的重要性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又必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这个原理在旅游过程中同样适用。旅游业发展到今天,人们不只是停留在自然风光的浏览上,而是正在向旅游文化方向延伸。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形式,所以,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产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继而才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2、 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人们外出旅游的动机不仅只是为了观光、娱乐、疗养, 也不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许多游客更希望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方式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在欣赏奇山异水的过程当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为旅游实体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能满足旅游者求知的欲望。

3、提高水利工程文化品位的重要性

在水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观念,更加注重水工程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提高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把每一项水工程都当作文化精品来设计和建设,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4、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的发展既从民族文化的母体中吸取乳汁,同时也要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为民族文化增添丰富的内容和动人的光彩。例如,“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的伟大治水精神;新时期抗御大洪水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它们既是一种典型的水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水文化在三峡旅游规划中的重要性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它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二百零四公里。两岸高峰夹峙,江面狭窄曲折,江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景色秀美。

长江三峡不仅具有美丽的自然旅游资源,可以使旅游者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和神奇,唤起旅游者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而且长江三峡丰富的文化知识更是旅游者学习,了解,研究众多文化的科技知识的理想之地。比如,众多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民俗风情,水生动植物等,还有关于三峡几个大坝的建成所运用的高科技,以及其中所凝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力量,都是非常生动的教材。

1、长江三峡中的水文化资源

(1)水智能文化

三峡工程的科研时间之长,内容之广,研究和论证程度之深,在国内外工程史上是罕见的。从孙中山提出设想到建国后全国性,多学科大规模的三峡科研工作,至今历时70多年,经历了几代人。在三峡工程设计中,全国有上百个单位和几万名技术人员参加了三峡工程的枢纽设计,机电设计,金属结构设计,施工设计等工作,这些设计中许多成果都是创世界一流水平的,都达到和超过了国内外最高水平。它使我国的科技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纪录了人类开创现代文明的艰苦历程,因此,它是我国人文科学宝库的一大瑰宝。

(2)水物质文化

在宜昌市方圆50公里内,已经和将要建成的现代化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就有四个:长江葛洲坝,清江隔河岩坝,长江三峡大坝,高坝洲坝。

(3)水规范文化

三峡地区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各族人民积千百年文明所缔造的民俗文化极为丰富灿烂,如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竞赛等。

(4)水精神文化

“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着,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瞿塘峡中的白帝城非常出名。原因就是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宋以来,着名诗人留下了无数吟咏白帝城的作品。因此,白帝城又称诗城。白帝城众所周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此处也是重要的三国遗址,其中着名的托孤堂为刘备白帝托孤之处。

还有就是巫峡。唐朝诗人元稹曾赋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见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

屈原和王昭君均出生在西陵峡北岸。屈原的名篇《离骚》、《九章》、《天问》等,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闻名于世。昭君出塞,千古流芳,她的故事后来成为诗词,戏剧小说等的流行题材。长江三峡更是历代名人作家写不完的诗词歌赋的主要题材,峡江两岸的渔歌,民歌,山歌和峡江号子也极为丰富。

2、三峡水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长江三峡地区具有丰富的水文化类型,然而,虽然该景区取得了很好的旅游收益,尤其是在2005年,推出坝顶游览和三峡截流纪念园两大产品,对坝区旅游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首次创下年游客接待量破百万的纪录,达到105万人次。 三峡坝区游客年均增长率已接近30%,成为长江三峡区域的旅游龙头,但是它在开发过程当中对于文化资源的运用并不是很充分,对于水文化的运用更是仅限于单纯的水智能文化(三峡大坝)和水精神文化(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的展示,对于其他类型的水文化形态利用相对比较少。

(1)水文化未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未来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甚为重视,旅游者的文化层次将越来越高,文化审美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没有文化氛围的旅游产品将很难吸引到游客。因此,加强旅游地的文化研究,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目前,三峡旅游基本上是以自然山水为主,对于三峡地区丰富的水文化类型利用的比较少,有些虽有开发,也是表面开发,没有将之与有联系的文化内容容纳进去。如涂山寺是巴渝地区古老的寺庙,相传是大禹治水娶涂山氏为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遗址。唐朝诗人白居易曾来此探幽,写下了着名的《涂山寺独游》,元代诗人贾元也在此写下了诗文,但在此却看不到诗文和碑文,看到的仅是一座普通的寺庙。

(2)水文化展示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主要展示手段多为游览和观光,游客只能停留在一些诸如坐船,漂流和观水玩水的旅游项目之上。

另外,对于一些水精神文化,开发的较多的是一些静态的展示,如石碑诗文等,比较枯燥呆板。

3、长江三峡开展水文化旅游的建议

(1)三峡水文馆――传播水智能文化

宜昌黄陵庙和涪陵白鹤梁,分别是长江三峡的“陆上文”和“水下水文碑林”。 黄陵庙玄功万古处是长江三峡最高水文标志,涪陵白鹤梁上的石鱼眼是长江三峡最低水位标志。三峡大坝建成后,白鹤梁将永沉水底,因此将此项珍贵文物复制于黄陵庙内。同时将嘉陵江,岷江,乌江汉水等长江支流同黑龙江,黄河,珠江等水系的水文资料一并汇集,建成长江三峡水文馆,使之成为我国各大水系历代水文资料的的宝库。

(2)着名水利设施展览馆――展示水物质文化

三峡——宜昌不仅有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而且有清江隔河岩坝和高坝洲坝,是世界水上大坝数量最多的地区。在这里兴建国际名坝展览馆,主要展示世界各国和中国各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水利工程,沟渠和大坝模型,文献资料及其各自的功用,让人们既可以一赌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两坝锁江的奇观,又可以集中浏览太扑,阿斯旺,席格勒和古比雪夫等世界名坝以及都江堰,相思棣,灵渠等水利工程的风采,以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感受人类改造利用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力量。

(3)民俗旅游――展现水规范文化

我国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不少少数民族都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表现他们对水的喜爱以及崇拜。如傣族的泼水节,纳木依和柏木依藏人祭水神治神的活动等。若是能再现这些丰富的少数民族活动,开发一些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就可以丰富三峡的旅游产品类型,解决旅游产品单调呆板的问题。

(4)水文化博物馆――宏扬水精神文化

如果能将古今中外、各个朝代这些水文化人文遗产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等形式展现出来,游客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体验,还可以领略到水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外,还可以以文字的手段向游客展示泉、湖、冰川的形成过程,以图片的形式来展现多姿多态的 地表水,以模型的形式来演示水循环过程,以照片的形式展现触目惊心的水污染等,这种方式集观赏性与教育性为一体,可以针对中小学生游客群体来开发,使大家在领略水资源神奇奥秘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另外,针对长江三峡一些珍稀的水生物,还可以建立水生物博物馆,重点展出中华鲟,白鳍豚扬子鳄,同时展出白鲟长江鲟大鲵胭脂鱼桃花鱼,以及长江其他珍稀鱼种,不仅丰富了当地旅游产品的类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达到保护珍稀水生物的目的。

四、展望

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荣枯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似乎一开始,水就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在认识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和欣赏水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精神产品,领悟出许多充满智慧的哲思,积累了丰富的水文化形式。

在旅游规划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水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具有文化修养的旅游业规划和从业人员,并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其与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完美结合,不仅可以延长水体景观的生命力,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中国丰富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 吴殿廷等编着.水体景观旅游开发规划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89

[2] 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 尚廓.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与景观[N]

[4] 薛选世.水文化研究漫谈[N]

[5] 刘刚等着.中国名水游览[M]. 广东:广东地图出版社. 1999

文化旅游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中国是一个产茶大国。目前,全国的餐馆大多经营的是一些有地方特色的饭菜,以茶入菜、以茶入点心的很少。人们还停留在餐前喝茶或餐后喝茶的阶段,还没有转变到吃茶的习惯。茶楼经营的也是茶饮和一些佐茶的水果和点心。很多茶楼竞争的是谁家价格低,谁家进口水果多,谁家的佐茶点心品类多上,大家只在面上争,而没有从茶文化的深度上去下功夫,更没有做足茶文章,从茶菜、茶点心上去研发。所以很多茶楼在茶叶和茶食上经营得千遍一律,最后经营竞争得疲惫不堪。而分布在风景区的许多农家茶楼,目前还是停留在农家鱼头、本鸡煲、红烧肉等家常菜上,而且几年不变,缺乏时尚感和新鲜感,在理念上相对落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2茶菜、茶点心的时尚与保健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运动量少了,活动范围小了,很多人患上了富贵病、肥胖病,出现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由于压力大,有来自生活的,也有来自工作的,所以许多人尤其是年青人群感到疲惫不堪,即使通过睡眠也难以解决疲劳问题,进入亚健康状态,整天感到精神焦虑紧张,人们渴望放松解压,渴望人性的回归。而茶性是淡泊的、高雅的,所以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崇尚茶艺、茶道,让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息,归于宁静,从而来修身养性,保持身心愉快健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习茶艺、茶道将成为一种时尚健康的休闲方式。不仅如此,茶如何全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品茶”到“吃茶”,一种新的时尚又在我国许多地方和世界一些国家流行开来。这就是将茶末、茶粉加入到食品中,从而创出全新的食品,如茶心面包、茶饼干、茶糖果、茶可乐、茶汽水,茶酒、茶冰淇淋等。茶叶香味浓郁,又给人清新高雅的感觉,同时又含有某些药效成分和营养成分,而“茶膳”则是有意识地将茶作为菜肴和饭食的烹制方法和食用方法,形成茶饭、茶菜、茶食品、茶饮料的全面配套的特色餐。又由于人们对饮食有了新的追求,所以茶膳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充实愉悦着人们的心灵,从而使之成为茶叶消费的一种全新形式。

传统的茶美食有以菜入菜和以茶入点心。以茶入菜有多种方式,有将茶叶碾成粉末,融于菜,取其香气之雅;或把茶叶冲泡开或煮开,用其茶汤入菜;或用新鲜的茶叶作为佐料或配料。以茶入点心,行家认为能够增加食品的爽滑度,同时又能助消化、温胃、醒酒、降血脂等,是十分好的保健食品。如将茶汁、茶粉和入面粉、米粉中,可以作出茶面包、茶水饺、茶面条、各种茶糕。也可以将茶粉、茶汤煮饭,制成茶饭、茶粽子等,使茶与食物完美结合,为菜肴锦上添花,使茶食变得异彩纷呈、风情万种。如果把茶融入餐饮、茶楼,推出各种茶菜、茶点心,这将全方位地利用茶叶内的各种有效成分,避免了浪费,因为喝茶只能吸收到水溶性物质,它只占干物质重的40%,而余下的60%都被当作茶渣倒掉了,而吃茶则是全面利用。

茶性清淡,和荤腻食材搭配,还可去腥解腻,减少肥胖三高人群的出现,明目益思,还可去除人体内多余的自由基起到美容作用,预防人体衰老,同时还能抗电脑、电视、手机等引起的辐射,吃茶不仅有益身体健康,而且有益于心理健康,促进智力提升。如今,随着健康养生理念的流行,越来越多的餐厅茶楼,将推出精美的茶膳。这一潮流既是传统茶文化的复兴,又是现代美食外延的拓展。吃出健康,吃出美味,吃出品位,把健康与休闲结合在一起,而吃茶必将成为一种健康、绿色、时尚、新颖的生活方式。

3倡导茶宴、茶菜、茶点心在旅游文化中的应用与呈现

茶作为茶菜、茶点心的应用古已有之,但现代“龙井虾仁”、“茶香鸭子”、“茶叶蛋”“绿茶酥”等茶菜、茶点心虽有少量呈现,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花色品种离大众的需求相距甚远,值得大力推广与普及。以杭州为例,随着西湖申遗的成功,标志着杭州西湖这颗璀璨的明珠将为更多的世人所瞩目,杭州将真正迎来世界旅游文化时代,这既蕴涵着商机,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良好契机。杭州古时曾为南宋的都城,经历几代人的雕琢,三面云山一面城,自然的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无数的文人墨客无不为之所倾倒,留下了大量的诗书画,这些都为旅游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文化旅游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经济;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建设

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文件,该文件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广西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与旅游的大融合是广西发展旅游产业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使广西的文化和旅游融合,更好地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笔者认为优化或建设多元特色的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是尤为重要的。

一、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消费与文化旅游消费市场

文化旅游,是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顾名思义,即是指文化和旅游内涵的交集与融合。它是旅游消费主体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文化旅游是以文化为内容,旅游为载体的一种产业,发展这种产业的关键在于能够综合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进行创造,这种创造就是创意。因此,文化旅游也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种类型。

文化旅游消费,即是指在文化旅游这个产业中产生的消费文化或者消费形态。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层次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之上,表现为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渐进过程,在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经济高度发达、产品丰富的现代经济社会,人们的消费早已超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功能层次阶段,而更多地进入具有满足精神消费、享受和发展消费的高层次功能阶段,文化消费正是这样一种消费形态。文化旅游消费也是一种精神享受性的消费,属于文化消费的范畴。

文化旅游消费市场,也就是文化旅游的消费主体(旅游消费者)在接受文化资源带来的精神享受的同时进行文化旅游消费的媒介或者文化旅游消费的载体。它整体是由文化资源、消费主体、消费媒介等三部分构成。文化旅游消费市场的建设能够更好的促进文化旅游消费,促进旅游经济增长。

二、为何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市场的建设

当文化旅游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大时,文化旅游的消费主体或者是潜在的消费主体对于消费客体(目的地)的需求就会增大,在此同时,消费主体也会对文化旅游目的地产生选择性的提前认知,这样文化旅游地区(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必须自身特点,对消费主体形成外在刺激,以吸引消费主体进入。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是文化旅游产业链中的最后环节,消费市场的建设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文化旅游消费与满足温饱的物质消费不同,是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追求高生活质量的表现。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在《丰裕社会》一书中提出,生活质量是指“人的舒适、便利的程度,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建立在美感基础上的享乐将越来越为消费者所重视。如此,旅游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速度以及文化旅游消费的硬件设施、文化旅游消费市场的文化内容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主体的文化旅游消费行为,如何更好地促进消费主体的消费,是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建设的主要出发点。

三、广西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其消费市场建设的重要性与优越性

1、广西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2010年广西接待入境游客250万人次、国内游客1.4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953亿元。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文化娱乐、旅游商品等旅游要素得到配套发展,旅游产业基础得到增强,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2010年广西完成《广西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0~2015)》,并完成太平天国起义旧址、镇南关大捷遗址等红色文化景区的申报,以及开展了多次红色旅游培训及活动。自2010年至今,广西的文化和旅游结合的更加紧密,壮、苗、瑶、侗族地区依托当地民俗文化,如火如荼地打造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当前广西旅游业与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文化资源的融合仍然不够深、不够精。如何大力挖掘、保护、发展好广西各地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广西文化旅游品牌,是广西当下旅游经济发展的重点。

2、广西建设文化旅游消费市场的优越性

文化旅游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1.1从需求结构上看,情感比重上升旅游者在注重产品本身构成要素质量的同时,更应注重产品与外界情感的需求,因为旅游者更加关注旅游产品与自身活动关系的密切程度,喜欢与自身的心理需求相一致或者能满足和提升自我价值的富有情感的旅游产品,使自身充分融入旅游产品中。与原有旅游需求结构中旅游者过多地注重景点、景区质量,重视接待质量等相比,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旅游者注重情感的比重明显上升。

1.2从消费层次上看,文化产品增多随着文化产品以及文化产业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居高不下,而旅游消费者对于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的需求也随之迅速增加。由于旅游消费者文化素质的提高,传统文化或异域文化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旅游消费观念和情感,导致他们对此类文化产品产生较强的消费心理并主动接近与自身偏好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与原有旅游消费层次中过多注重观光型旅游产品相比,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旅游者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数量明显增多。

1.3从消费内容上看,个性产品增加旅游者的消费经历日趋丰富,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要求更加细致,旅游者对大众观光型旅游产品感到无趣,开始追求表现自己个性的旅游产品并更加注重自身的体验感。近年来的旅游调查数据表明:旅游者对国内民俗风情类旅游资源的兴趣要高于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类,这充分说明了旅游活动倾向于对异域风情的体验和感受[3]。目前旅游者已由单一的组团观光旅游向形式多样的度假游、特色旅游、散客旅游等项目扩展,这种趋势都是旅游产品具有个性化、主观性特点的例证。

1.4从价值目标上看,感受产品增强现代旅游者不仅关注得到何种旅游产品,而且更加看重如何得到这一旅游产品,也就是说,旅游者不再过分重视结果,而是转向重视过程[4]。旅游者在农业生态观光园里吃新鲜的鱼,也愿花更多的钱、更多的时间去享受在园区里钓鱼的感觉。另外,互动的旅游项目日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观光旅游产品正在逐渐转变为体验旅游产品。比如在旅游观光地举办的生存训练、挑战极限、蹦极、拓展训练等旅游项目都受到旅游者青睐。

2体验经济视角下的农业旅游产品特征

2.1周期短,可满足体验者需求农业旅游周期较短,大部分产品的季节性很强,周期短的旅游产品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改变产品内容,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比如部分城郊地区的农业旅游产品,春季时可以举行赏花、踏青等旅游活动,到了秋季就可以进行采摘等秋收类的活动,并且可以根据旅游者的需求,随时变化种植种类,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与观光型旅游产品相比,体验视角下的农业旅游产品可以因其变化的产品内容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这也是旅游业追求的目标之一。这种变化的产品内涵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追随旅游者的消费意愿,不断变化种植产品,满足消费者不同的体验需求。每年、每季都有新的产品吸引游客,新的产品卖点也应运而生,在为消费者带来体验的同时,增加了当地的收入。

2.2易操作,有极强的参与性与大众观光型旅游产品相比,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可以具有很强的参与性,能够满足消费者体验的热情。比如采摘的季节,旅游者可以亲自采摘自己喜欢的农产品品尝,也可以尝试不同方式的烹饪方法,体验农家的家禽风味。随着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观光体验,而是期望近距离、多方式地与旅游吸引物进行全方位接触[5]。农业旅游产品为其提供了一个参与的平台,如参加滑草项目,品尝地方美食等,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直接参与特色活动,多方面体验农业景区特色、居民的生活方式、劳作的整个过程等,并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参与性强是农业旅游产品区别于大众观光型旅游产品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它实现了人们的体验心理,更有旅游者完全将自身融入农业旅游产品中,与农业旅游景区和当地居民进行零距离的接触,深刻体验景区的特色和文化,帮助旅游经营者设计更符合大多数旅游者的农业旅游产品。

2.3纯天然,环保意识突出在“绿色经济”、“绿色营销”、“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多数旅游者能够理性地对待旅游环境问题,这对农业旅游产品而言,是难能可贵的。由于大众观光型旅游产品中的自然资源都是历史悠久的天然资源,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仅限于不随地乱扔垃圾、遵守游客规则就可以了,但农业旅游产品是可以被旅游者改变的资源。首先,旅游地出产的产品一定是符合旅游者需求的,否则旅游产品就没有旅游市场;其次,旅游者可以参与旅游产品的部分环节,如种植、养殖、采摘等,这就要求旅游者在体验的同时具有环保意识,并作出与之相符的行为。大多数游客具有环保意识,但在体验中却不知道如何去做。因此,增加参与过程中环保行为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也增加了产品的文化体验。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农业景区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游客增加环保知识,加强环保行为,提高体验过程的意义。

2.4主观性强,产品个性化突出体验经济的最突出特点是主观性强、个性化突出。在大众观光型的旅游产品中,无论是团体出游还是散客外出,个性化都很难体现,只能在交通方式、住宿地点、用餐档次等方面稍有不同,体现一些个性。但农业旅游产品与之相比,突出特点就是可以满足旅游者主观性强、个性化突出的需求。目前,城郊农业旅游区内已开发有类似的旅游产品。旅游区将周边土地划分成面积不等的小块,旅游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认养”地块,种植自已需要的农作物,也可以认养不同的家禽,或付费由当地人种植或者饲养。旅游者可以随时参与到该过程中去,土地上生长或者饲养的产品由旅游者自行处理。这种个性化的土地运作方式只是农业旅游产品个性化的一个典型案例,但它充分证明了农业旅游产品的主观性。

3体验经济时代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3.1游客参与内容设计的体验产品体验就是旅游者完全融入旅游产品中,深刻体会农业旅游产品的特色和农家文化,因此,让旅游者参与农业景区的策划和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参与农业旅游线路的设计和产品要素组合就成为体验性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比较重要的内容。旅游企业在开发新的农业旅游产品时应征求旅游者意见,或让旅游者自己设计出行的旅游线路,让游客设计在农业观光园等地的停留时间、参与内容等,既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要,更为扩大旅游市场提供了可能,这种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农业旅游产品市场营销的一种手段[6]。游客参与度高,也就增加了旅游市场关注农业旅游产品的程度;参与互动程度高,旅游者从中获得的体验也深,农业旅游景区获得的关注度也就越高。目前,我国旅游正在由以观光为主体的局面向休闲等体验旅游产品转变。农业旅游产品有先天的优势,在产品设计环节就可以牢牢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从产品角度而言,旅游者可以为景区设计出很多满足游客不同需求的产品,比如种植农作物可以有游客参与的环节等。目前部分景区饲养了专供女士和儿童用的运输和交通工具———小矮马,这是应游客需要而产生的新的交通工具。增加了旅游者的体验感,同时也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

3.2多种内容追随需求的体验产品由于土地出产的农作物等资源不同,因此种类较多的农业旅游产品目的地更加有吸引力。农业旅游产品目的地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追随游客的体验需要,产出不同种类的旅游产品。如大棚等观光地,可以根据需要有计划地种植多种农作物,养殖多种家畜等,让旅游者可以体验多种产品带来的愉悦,增加其体验的满足感。这种做法同时也可以人为地改变农业旅游产品极强的季节性的特点。旅游的季节性是业内不可回避的话题,但农业旅游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避免产生很强的季节性,表现在游客可以在春节时采摘新鲜的水果蔬菜,在冬季捕食饲养的家禽等,缩小了旅游淡旺季带来的收入差距。

3.3高参与度互动操作的体验产品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时应该以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为目标,要注意旅游产品要素与旅游者之间的互动环节以及互动模式设计。互动式农业旅游产品不仅可以建立农业旅游经营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稳定消费关系,还能增强旅游者的体验,增加消费者的重游率。农业旅游产品经营者应尽可能地在旅游产品设计过程中为游客设计和提供参与性强、兴奋感强、个性化强的旅游活动和项目,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和接待方产生互动,和旅游资源亲密接触,从自身的经历中获得难忘的体验,加深对产品的印象,增加游客重游的机率。农业旅游产品的消费者大多来自城市,体验式的旅游对他们而言意味着离开都市的污染、拥挤、现代生活工作的压力,回归田园,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桑野就耕夫,荷锄随牧童”的农家生活。农业旅游产品的最大特点是以田园及周边为产品基础环境,以农家为产品接待单元要素,在田园之间或在森林等地,开发“农家乐”项目并加入游客参与的成分,比如从事钓鱼、采摘等收获性体验,或者可以从事种植、饲养家畜、灌溉施肥等农耕体验,让游客在高度参与产品过程的同时获得劳动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