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民栽培技术要点

农民栽培技术要点

农民栽培技术要点

农民栽培技术要点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吸取农业生产单项科技成果,高度集成农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通过示范推广,加快农业增产增效新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和标准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

二、工作目标

(一)示范、推广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在全面吸收高产攻关试验示范活动经验基础上,综合技术组装配套,重点推出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大豆小垄密植栽培技术、大豆高标准垄三栽培技术、小麦早高密模式化栽培技术和玉米小垄密模式化栽培技术五种栽培模式,通过大面积推广应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和标准化水平。

(二)建立粮食丰产栽培模式核心示范区。结合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全市核心示范区的面积达到159万亩,其中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核心区4万亩,平均亩产174.3公斤;大豆小垄密植栽培技术核心区30万亩,平均亩产161.8公斤;大豆高标准垄三栽培核心区100万亩,平均亩产153.8公斤;小麦早高密模式化栽培技术核心区15万亩,平均亩产350公斤;玉米小垄密模式化栽培技术核心区10万亩,平均亩产492.5公斤。每个县(市)区都要把以上五种丰产栽培模式纳入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主要项目,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技术集成组装水平。

(三)组织丰产栽培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市大豆模式化栽培技术推广600万亩,其中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15万亩,力争平均亩产达到168.9公斤;大豆小垄密植栽培技术150万亩,力争平均亩产达到156.8公斤;大豆高标准垄三栽培技术435万亩,力争平均亩产达到148.8公斤。小麦早高密模式化栽培技术推广150万亩,力争平均亩产达到300公斤。玉米小垄密模式化栽培技术推广35万亩,力争平均亩产达到444公斤。

三、活动内容

(一)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该项栽培技术是由美国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与中国近些年来大面积应用的大豆垄三栽培技术结合而衍生的一种高产栽培技术。其主要栽培技术特点:一是变常规垄为大垄,即把原来三条垄(垄距65厘米)改成两条大垄(垄距97.5厘米),或将两条垄(垄距65厘米)改成一条大垄(垄距130厘米)。二是垄上实行多个窄行种植,一般种植4~6行。三是密度增加,比常规栽培密度增加30%左右,每公顷保苗35万~50万株。

(二)大豆小垄密植栽培技术。该项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省从9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并于1995年确定为全省重点研究项目。该项技术以选用耐密、秆强、抗倒伏的矮秆或半矮秆品种为前提,进行缩垄增行,使单位土地面积上植株分布更合理、更均匀,该技术可充分利用土地及光能资源,增加群体干物重及绿叶面积,进而增加群体大豆产量。其主要栽培技术特点:一是变常规垄为小垄,即把原来两条垄(垄距65厘米左右)改成三条45厘米小垄。二是垄上实行双行密植,行距12厘米。三是密度增加,比常规栽培密度增加20%左右,每公顷保苗35万株左右。

(三)大豆高标准垄三栽培技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是以深松、深施肥和精量播种三项技术为核心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该项新技术是在我省推广大豆精量种(精播和深施肥)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结合七十年代我省推广土壤深松耕法的成功经验,使精播技术与深松耕法有机结合,形成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其主要栽培技术特点:一是以深松为主的土壤耕整地技术。二是分层深施肥技术及平衡施肥技术。三是精量播种技术,实现大豆植株分布均匀、合理密植。

(四)小麦早高密栽培技术。该项技术模式的特点是早(秋)整地、早(秋)施肥、适时早播、高标准栽培作业、高技术到位率、合理增加植株密度、增施肥料、氮肥后移、适时灌水。其主要栽培技术措施是:精细整地、选择优质高产品种、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化学除草、增施叶面肥等。

(五)玉米小垄密栽培技术。主要技术特点是:选用良种,精细整地,适时精播,增密保穗,测土施肥,中耕深松,促熟提质,适时晚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粮食丰产栽培模式化示范推广年活动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摆上重要日程。各地要成立粮食开展丰产栽培模式化示范推广年活动领导小组,并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主管部门要认真抓好活动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活动方案制定、项目筛选等具体工作。要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制,将年度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个人,纳入目标考核,每季度检查通报活动进展情况,年终进行奖评。

(二)广泛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开展粮食丰产栽培模式化示范推广年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动员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参与这一活动,积极为粮食丰产栽培模式化示范推广年活动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靠科技夺高产、增收入及标准化建设的典型,充分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积极性,掀起学习应用丰产栽培模式化高潮。

(三)加强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要深入基层,在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训中,要以丰产栽培模式化技术培训为重点,采取入户培训、典型培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突出现场操作示范和对小农场主、专业户、种植大户、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的系统培训,为丰产栽培模式化示范推广年活动开展培养高素质的主体。

农民栽培技术要点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无土栽培是一种用营养液代替天然土壤作基质的栽培新技术,这种营养液可满足作物整个生命周期对水分、养分、氧气及温度的需求。简述了国外无土栽培的概况,介绍了中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推进中国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无土栽培以人工制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可有效解决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的供应矛盾,使作物根系处于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从而充分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目前,世界上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00多个,由于其栽培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应用范围和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经营与技术管理水平空前提高,实现了集约化、工厂化生产,达到了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的目的。

1国外无土栽培的发展概况

在设施农业中,无土栽培正在改变着传统种植方式,成为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实践证明,无土栽培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肥、减少环境污染、防止连作障碍、产品无污染及高产高效等一系列特点。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就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蔬菜供应部队。到20世纪60年代无土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70年代后,出现了营养液膜技术(NFT),生产成本有所下降,后来又出现多种人工基质。其中岩棉的应用较广,发展迅速。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无土栽培商业化生产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干旱、沙漠地区,主要栽培作物有黄瓜、番茄等蔬菜,无土栽培面积超过2000hm2。荷兰是无土栽培最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面积达4000hm2,有64%的温室都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日本也是无土栽培较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以岩棉培和NFT为主,无土栽培面积约300hm2。现在世界上商业性无土栽培是以基质栽培为主。荷兰的基质栽培占无土栽培总面积的90%以上,法国占81%,加拿大占80%,日本各种循环水栽培占80%以上,比利时基质栽培面积占50%左右。

世界各国采用无土栽培主要生产蔬菜、花卉和水果。在欧盟国家温室蔬菜、水果和花卉生产中,已有80%采用无土栽培方式。欧盟规定。2010年之前该组织所有成员国的温室必须采用无土栽培。产量高是无土栽培的最大特点,世界上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其番茄产量可以达到45~55kg/m2,黄瓜产量达到50~70kg/m2。为此,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采用计算机实施自动测量和自动控制,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可以较好的保护环境,生产出绿色食品。近年,发达国家又采用了专家系统的最新技术,应用知识工程总结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使其规范化、系统化,形成专家系统软件,它可以完成与专家水平相当的咨询工作,并可为用户提供建议和决策。

目前,世界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高投资、高技术、高效益类型,如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以色列及丹麦等发达国家,无土栽培生产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其温室环境、营养液调配、生产程序控制完全由计算机调控,实现一条龙的工厂化生产,实现了产品周年供应,产值高经济效益显著。另一种趋势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根据本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条件。就地取材搞土法上马。手工操作,采用简易的设备。这些国家发展无土栽培的目的是改造环境、节约用水和土地资源,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2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

我国无土栽培的历史悠久,如生豆芽、船上种菜和盆里养水仙等都是原始的无土栽培。但我国开展无土栽培研究工作的时间比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山东农业大学首先开始无土栽培生产试验,并取得了成功,8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进温室及无土栽培设施相继投产。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蔬菜生产已经从过去的单纯追求高产向高产、优质方向发展,人们需求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形势下无土栽培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迅速从研究阶段进入生产阶段。据资料统计,1985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只有7hm2,1990年增长到15hm2。1995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发展到50hm2,2000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达100hm2左右,2005年我国无土栽培的总面积约为315hm2。近几年,我国无土栽培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无土栽培的面积和栽培技术水平都得到空前的提高。

我国从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的部门和单位约50多个。除研制不同类型的栽培装置外,重点研究营养液膜栽培和不同材料基质培的配套技术,并在全国普及推广,使我国的无土栽培从实验研究阶段进入商品化生产时期,获得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高新技术,使国外的先进实用技术实现国产化。无土栽培的植物也扩大到蔬菜、花卉、西瓜、甜瓜及草莓等20多种,但绝大部分用于蔬菜生产。

我国无土栽培方式主要有基质培和水培两种:

(1)固体基质培。主要是有机生态型基质培,还有基质袋培、立体培、岩棉培等形式。使用固体基质的营养液栽培具有性能稳定、设备简单、投资少、管理容易及不易传染根系病害等优点。近期使用的基质主要有岩棉、泥炭、沙、蛭石、珍珠岩及锯木屑等。现已证明,岩棉和泥炭是较好的基质,但我国的农用岩棉尚在试用阶段。多数靠进口,成本较高。岩棉是一种用多种岩石熔融在一起形成岩浆,然后喷成丝状,冷却后稍微压缩而成的疏松多孔的固体基质,因岩棉制作过程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故经过高温消毒,不含病毒和其他有机物。

(2)水培。目前以营养液膜技术(NFT)和浮板毛管水培技术(FCH)两种为主。营养液膜技术(NFT)的特点是循环供液的液流呈膜状,仅以数毫米厚的浅液流流经栽培槽底部,水培作物的根垫底部接触浅液流吸水、吸肥,上部暴露在湿气中吸氧,较好地解决了根系吸水与吸氧的矛盾。但存在液流浅、液温不稳定、一旦停电停水植株易枯萎以及根际环境稳定性差等不足,限制了其发展。浮板毛管水培技术(FCH)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于“八五”期间研制开发,应用分根法的特点在栽培槽中设置湿毡分根装置,既解决了根系水气矛盾,又有一定深度的营养液,不怕短期停电(24h以上),根际环境稳定。易于调控(冬季于栽培床内铺电热线加温,夏天铺设塑料软管通深井水降温)。

3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趋势

无土栽培具有十分诱人的广阔前景,但其技术要求严、设施装备投入高,受我国生产、消费、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目前不宜盲目发展,更不能全套照搬国外的生产模式。应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研究试验,在推广应用中走出一条实用可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无土栽培之路。

3.1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无土栽培技术

由于自然资源、生产技术、市场环境等因素千差万别,因此各地不能全盘照搬国外或其他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如栽培基质的选择,应在试验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利用本地资源:营养液配方也因各地水质、化肥种类等的不同,做出灵活调整;还应根据各地区消费习惯及气候特点,选择无土栽培的作物种类。总体看,南方以广东为代表,以深液流水培为主:东南沿海长江流域以江浙沪为代表,以浮板毛管、营养液膜技术为主;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水质硬度较高,水培难度较大。以基质栽培为主;无土栽培面积最大的新疆戈壁滩。主要推广鲁SC型改良而成的砂培技术。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无土栽培技术体系。

3.2大力发展立体栽培模式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但耕地面积仅为世界总耕地面积的1/7,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我国是水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m3。要使我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不断提高有限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据研究,立体栽培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太阳能,提高土地利用率3~5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3倍。为节约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我国要加强立体栽培方面的研究,大力发展立体栽培技术。

3.3简化技术,循序渐进

无土栽培作为一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涉及的范围包括作物栽培、肥料、病虫害控制、农业工程及自动化控制等多个学科,其技术难度、管理的复杂性均高于有土栽培,不易被农民所掌握,推广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各地农技推广或科研部门把特定的无土栽培技术总结、制定成简便易行的操作步骤,而农民只需按此操作即可。如需配制适宜当地某种作物的某种无土栽培方式所需的营养液,农民只需购回特定的专用复合式完全化肥,加入到一定比例的水中便可使用,在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要求量的部分或全部营养物质即可。先试验性探索,再大规模投入生产应用,使无土栽培技术的管理和操作均有类似的“指导”可循。同时还要对农民进行有关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现代农业技能和水平。

3.4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无土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多使用专用设施和设备,如成型的各种栽培槽、商品化基质、营养液的自动监控及管理系统等,这些设施设备费用约为170元/m2,这在我国许多地区是不现实的。在发展无土栽培时应考虑成本的投入、技术力量及其他社会条件。因此,通过诸多方法和技术避开高投入问题是推广无土栽培技术的关键。无土栽培的类型和方式多种多样,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就地取材,筛选出各种无土栽培设施替代品或采用人工、半人工管理的方式进行尝试,增强无土栽培技术的实用性。如用炉渣、锯末、菌糠代替蛭石、草炭基质,用各种水泥、砖、土槽代替泡沫、塑料栽培槽等,均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收到较好的效果。

3.5发展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

农民栽培技术要点范文第3篇

免耕栽培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集生物、化学、机械和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于一体的重要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曹县通过不断创新机制,落实各项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曹县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素质不高

不少农民对免耕技术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怕担风险,怕示范失败,不敢带头示范种植。有的农民认为种田效益较差,打工挣钱更加容易,对农业生产和新技术不够重视[1],增加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难度。目前,农村劳动力以老人、妇女为主,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农民当年从免耕栽培中看到好处,得到实惠,技术要领也已经掌握,但第2年仍要农技人员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否则宁愿采用传统精耕细作的办法。农民素质较低,市场意识差,制约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使许多科技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2.田块条件限制,推广经费有限

因免耕栽培技术受田块和播种时气候影响较大,应选择排灌便利、土壤条件较好的田块进行。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因田块不能集中连片,不能速灌速排,导致免耕技术措施跟不上,免耕前期易出现缺苗或草害现象,有些农民便产生疑惑,造成免耕效益不明显,影响示范推广。示范推广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受自身经费限制,极大限制了基层干部从事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免耕技术推广力度明显削弱,造成上面热心、全力推广,下面无心、无力将工作落到实处的被动局面。

二、应采取的对策

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成功的前提。为更好地实施该项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领导,周密组织

曹县是产粮大县,小麦收获后接茬种植玉米大豆是一种主要种植模式。每年产生大量秸秆,秸秆焚烧严重,抓好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实行秸秆还田,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意义重大。为此,县政府对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高度重视,成立了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领导小组,负责免耕栽培技术的组织、协调、管理。

2.示范指导

实践证明,示范是加快新技术推广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试验示范田、项目基地、召开经验交流会和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把示范田办成技术指导推广的阵地、农民科学种田的课堂。在示范推广基地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农民的积极性、适宜田块和交通,以便技术指导和农民学习观摩。示范规模不求大,但点要多、面要广、质量要高,便于农民看有示范,学有榜样,达到办好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目的。

3.政策支持

以项目实施为平台,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结合,加快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为免耕技术推广获得成功提供重要保证。在免耕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把科技入户、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进行整合,加大补贴力度,创造良好条件,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项目质量标准。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其技术推广和科技致富示范带头作用,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模式,使农业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综合推广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将优良品种、适时播栽、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虫综防等关键技术综合推广,形成适用不同作物、不同模式的免耕栽培技术体系。因地制宜抓好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不同施肥等对比试验示范,不断总结经验,摸索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最后以点带面积极稳妥推进免耕技术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让免耕栽培技术惠及更多的农民。

5.明确技术要点

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人工将田间小麦秸秆撒开,覆盖地表,选用大型拖拉机作业,配套带有灭茬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种机播种,播幅2.2m,种3~4行玉米,行距55~60cm,去掉行间旋刀,以减少作业动力,降低油耗。每行留旋刀6片,玉米播种时行内浅旋耕,一次性完成旋耕灭茬、开沟施肥、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由于不动土层,播种时失墒少,玉米出苗快,并将秸秆直接还田,有效抑制田间杂草滋生,利于玉米田保湿保墒,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

6.开展试验示范

试验示范是推广的前提和基础。在抓好免(少)耕栽培的同时,认真的组织了玉米免(少)耕栽培的小麦秸秆处理试验、夏玉米分期播种试验、不同量的小麦秸秆还田试验、大豆的免(少)耕栽培品种与播期试验等,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各乡镇和农场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方,大豆免(少)耕栽培重点抓了王集一个示范片,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机播、统一施肥、统一田管、统一机收。同时对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强技术服务和物资支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7.实行物化补贴

为推广免(少)耕栽培技术,曹县整合玉米振兴计划资金32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100万元,实行物化补贴。其中,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防治2700hm2;玉米大喇叭口期统一供应尿素,面积2.4万hm2,统一采购大颗粒尿素运到乡镇所在地1635元/t,供应尿素375kg/hm2,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落实了技术措施,推动了项目顺利实施。

8.实行农机农艺结合

推广免耕栽培技术,关键环节是播种,重点是农业机械。要实行农机农艺相结合,学农机的技术人员要了解农艺,学农艺的要懂得农机,在生产中要互相学习,勇于创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9.抓好宣传培训

首先要加大对机手的培训力度,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为做好免(少)耕栽培,利用了会议、电视、广播、现场会、发宣传资料等多形式、多途径宣传培训,让农技人员、县乡村干部、农户了解和熟悉免(少)耕栽培的意义和技术措施。全县共召开免(少)耕栽培专题会议12次,发资料10万份,开现场会32场次,培训农民15万人次,并 组织了观摩评比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10.强化技术服务

为把免(少)耕栽培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县、乡农技人员在关键生育时期,深入到项目区,因地制宜,指导农民开展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鼓励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服务效率。

三、推广应用成效

免耕栽培实行秸秆还田后,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能力,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和污染,减少翻耕环节,不动土层,土壤蒸发量小,失墒少,同时表土细碎,保墒性能好,有效养分含量高,播种后出苗快、苗齐、苗壮,利于高产。与全县平均产量相比,玉米免(少)耕栽培平均增产495kg/hm2,节本增效1 410元/hm2;大豆免耕播种比翻耕播种增产180kg/hm2,节本增效1170元/hm2。

农民栽培技术要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现状;问题;对策;云南芒市

中图分类号 S511;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121-01

芒市原名潞西市,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芒市作为部级商品粮基地市,自然条件优越,具有悠久的种稻历史。芒市2010年水稻播种面积为1.812万hm2,平均产量6 510 kg/hm2,总产量11.8万t;以“遮放贡”米为主的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2万hm2,平均产量6 090 kg/hm2,总产量7.32万t,总产值1.9亿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2011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18.27万hm2,增产潜力巨大。芒市由于栽培技术更新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水稻生产的发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从2008年作为云南省水稻高产创建主推技术以来,都表现出稳定的增产效果,在省内各稻区均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广泛的适应性。2011年芒市农业局加大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力度,然而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芒市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现状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以壮秧、扩行、减苗、调肥、控水等为技术关键,通过基本苗、肥料总用量、肥料施用比例和灌溉水调节的精确定量[1-3],实现高产、优质、省工、节本(省种、省肥、节水)、高效、生态、安全综合目标[4-5]的栽培技术体系。芒市于2009年引进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进行小面积试验,2010年在开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小区密度试验和肥料试验的同时,开展了大面积示范,示范面积为23.8 hm2,涉及芒核、那目、南冷3个自然村, 56户农户。2011年,全市计划种植粮食作物4.38万hm2,产量20万t,计划发展优质稻面积1.33万hm2。在芒市镇、风平镇、遮放镇、轩岗乡等4个乡镇实施水稻高产创建项目6片,涉及农户9 253户,完成面积4 316.73 hm2,其中遮放镇列为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项目试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共计714 hm2。从2009―2010年2年的推广效果来看,示范区与非示范区相比,平均增产750 kg/h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户开始逐渐接受该项新的技术。

2 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缺乏,推广难度大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项较新的技术,本身理论性强,具有一定的推广难度。因该项目推广的经费不足,加之种子、肥料等农资价格增长又过快,农民购买优质农资能力弱,农民增收空间小,示范片高产效益无法充分发挥。

2.2 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存在误解,掌握不全面

一部分科技人员及大部分农户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误解成费工费时的“精耕细作”栽培,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易于操作,认为该项技术只是某些地区、某些品种中产生的经验性技术,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广泛适用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套理论性、综合性比较强的栽培技术体系。科技人员尚未完全理解该项技术的理论精髓,对于具体的技术环节的掌握不全面,在实际指导农户水稻种植时仍然存在栽插规格不达要求、旱育保姆使用不合理、追肥不及时、基肥与穗肥追施比例不合理等问题。由于芒市地处边疆,农户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部分农户存在畏难情绪。

2.3 未形成完整的配套技术措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芒市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少数民族居多,部分水稻种植户依然有沿用老传统的情况,对于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弱。近几年推广的栽培技术,未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配套措施。此外,芒市一部分水稻种植区未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配套渠系,致使一些水稻田干旱时无水灌溉,导致多雨时排水不畅。加之水稻种植户大田管理水平低、施肥不合理,部分地区病虫害发生严重,严重制约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推广。

3 对策

3.1 加大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资金支持

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争取项目,继续探索项目技术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各级部门积极配合,加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高产示范区补助,进一步规范种子市场,增加对良种推广、配方施肥等关键环节的补贴比例,减轻农民负担。

3.2 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以示范样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根据水稻高产的生育规律,在最关键的叶龄期,采用最少的作业次数及最经济的种、肥、水、药,获得最高的产量、最高的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栽培技术体系。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邀请省级、州级专家对芒市水稻生产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多渠道对科技人员进行综合技能培训,不断更新农业知识,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与农户积极沟通交流,极大地调动农户积极性,让广大水稻种植户在思想上接受该项技术。同时,着力做好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高产示范样板。选择群众基础好、种植水平高、接受能力强、地块条件好、基础设施齐全的村寨设立高产示范样板,设立技术(下转第123页)

(上接第121页)

指导小组,全程跟踪进行技术指导,全力以赴,搞好样板区的水稻生产,发挥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高产效应,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3.3 分阶段层层召开现场培训会

不断总结经验,根据水稻生长各个时期,针对科技人员、农户层层召开现场培训会,及时兑现水稻种植户物资补助。根据农时提前指导农户准备生产物资,提前召开技术培训会,“手把手、面对面”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特别是指导农户加强水稻旱育保姆拌种技术、旱育稀植浅播技术;培训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分片、分户指导农户扩行减距的栽插方式;指导农户分阶段进行追肥,不断改变种植户传统的追肥方式及追肥量;指导农户重点进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做好后期水肥管理及测产工作。

3.4 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形成完整的配套技术措施

市农机站、市农业局、各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要调动一切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广大群众,以村寨为重点,以农机购置补贴为契机,推进水稻栽插机械化程度。同时重点对科技人员及科技带头人进行农机操作培训,实现水稻生产机耕机收,不断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做好农艺与农机的结合,将水稻旱育稀植育秧技术、旱育保姆拌种技术、机械插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等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配套的技术措施,因地制宜,指导农户更好地进行水稻生产。

4 参考文献

[1] 冯虎林,邵保元.水稻叶龄优化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4(9):5-6.

[2] 江学海,罗德强,周维佳,等.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精确施氮技术参数的确定及验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3-85.

[3] 杨春耀.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1979(6):5-6.

农民栽培技术要点范文第5篇

农广校与合作社联姻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

近年来,安徽省界首市创新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大力发展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富效应,通过对合作社社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把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生产致富能手。据界首市农广校校长李军介绍,安徽省界首市憨友西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该合作社成立之初仅有18户社员,20多亩土地,40个大棚栽培西瓜种植蔬菜,亩收入仅6000多元。当时周围不少村民处于观望状态,不愿意加入合作社。有的担心栽培西瓜建大棚投资大,缺乏栽培西瓜技术,怕田间管理技术跟不上,出现病虫害自己无法应对;有的担心西瓜栽培面积扩大了,产量多了西瓜卖不出去;有的担心市场竞争激烈,那些已经掌握栽培西瓜技术的农户不愿把栽培和管理的关键技术传授给自己。

走村入户手把手教技术田间地头面对面学知识

界首市农广校经调研后结合合作社实际,于2009年在该合作社基地,重点围绕西瓜栽培、田间管理技术和其他蔬菜栽培技术开展新型农民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在培训中,该校本着“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聘请蔬菜和西瓜种植方面的专家授课,运用现代视频媒体、投影仪等教学培训手段,根据农民生产需求,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做到灵活多样。该校除集中培训外,还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员听得懂、看得清、学得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开展田间技术指导,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些学员通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后,系统地掌握了西瓜栽培技术,他们不仅学以致用,把所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同时还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周围群众,这些群众掌握了西瓜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后,纷纷申请加入憨友西瓜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西瓜栽培面积不断增加,且效益明显提高,不少学员成了该合作社的技术骨干。在培训中,该校不仅围绕农业生产技术开展培训,还结合当地农民需求实际,就现代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村合作社经济管理与国内外农产品动态及农村所需要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进行培训,使学员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管理知识。

进行科学管理获取高产效益

通过界首市农广校的专业职业农民技术培训,憨友西瓜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质的飞跃,不仅吸引了周边的农民加入合作社,扩大了合作社的生产规模,而且合作社在管理上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们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理念管理合作社,要求社员必须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进行科学规范管理,要求社员坚持“四化”、“五统一”标准。“四化”即“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大棚栽培、统一技术指导(包括搭棚、育苗、移栽、嫁接、生长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统一信息、统一销售”。农民加入该合作社后,利用直销方式进行销售,改变了过去地头市场,客户压级压价现象,产品销售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