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精神代代传手抄报

民族精神代代传手抄报

民族精神代代传手抄报

民族精神代代传手抄报范文第1篇

革命先烈为我们打下美好的江山,我要铭记他们。2020年清明节将至,关于缅怀先烈的手抄报怎么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清明节缅怀烈士的手抄报内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清明节缅怀烈士的手抄报

更多关于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内容欢迎点击进入↓↓↓

2020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小学生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图片大全

2020疫情下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内容

2020最新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一等奖

2020清明节怀念革命烈士手抄报模板素材

清明节祭英烈寄语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到清明,我们首先想到的总是这幅行人悲伤、春雨缠绵的场景。不过从我们传统扫墓的习俗看清明无疑也是令人伤感的节日。

2、中国文明五千年,革命先烈们用鲜血谱写了伟大的人生。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歌颂和赞扬,他们的人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学习他们为祖国建设的精神,把他们的事迹流传下去,展示我们新时代年轻人

3、向烈士们致敬!你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带着梦想展翅,怀着向往奋飞,争做文明学生,创建文明校园。在这些先辈们的面前,立下不悔誓言,请举起右手,让我们一起宣誓: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遵守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诚实守信,严格自律,树立良好学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4、清明时节雨纷纷,英烈忠魂满乾坤,借问苍天何处好,泱泱大国中华梦!

5、时间的长河流淌不息,却冲不淡我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当年他们浴血奋战的每一寸土地,如今已鲜花朵朵,绿树成荫,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更要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6、我崇拜我们的先烈,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发扬你们的传统精神,为我们的祖国做贡献!向先烈致敬!

7、没有先烈们坚持信仰挥洒热血,就没有今天安宁又富足的生活,不忘先烈精神,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复兴而奋斗~~~

8、立德立志,快乐成长,缅怀先烈,做美德少年,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9、不忘烈士抛忠骨,民族复兴中国梦。

10、革命先辈们,你们不屈服于严刑拷打,不动心于高官厚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用铮铮铁骨捍卫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信仰,谱写了壮丽的革命诗篇。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我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们抛头颅,洒热血。我深情地缅怀你们,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11、我们的的幸福都是这些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没有你们来维护祖国,现在我们不可能欢声笑语,我们肯定还在受外国人欺压。所以,身为祖国的“后辈”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像你们一样保卫祖国,一定不要让你们的白白牺牲!

12、多少英雄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用自已的生命谱写了“义勇军进行曲”,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要使红旗更鲜红,五颗星星更明亮。

13、祭奠先烈,不忘忠魂,努力实现中国梦!

民族精神代代传手抄报范文第2篇

手抄本

手抄本是在印刷术还没有出现之前,人们在传播过程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文字传播的形式。但在古代,即便是印刷术产生之后,印刷出版的书仍占少数。大量的个人作品,均是用手抄的形式留存的。因此,中文古典典籍按照书写、还是印刷分为“抄本”和“刻本”两种。“抄本”即为“手抄本”的简称。例如《红楼梦》最初就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也是人工抄写的。现存最古老的抄本,为西晋元康六年写的佛经残卷。现存最古老的手抄本古兰经,成书年代约在8~13世纪,被撒拉族人视为“民族的传世之宝”。比较著名的手抄本是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手抄本”的明清小说。欧洲的中世纪,大量的教士成为专职抄写人员。他们大多手抄《圣经》,由鹅毛笔写在羊皮纸上,并有精美的微型画作为装饰。欧洲手抄本的发展至文艺复兴时期,还比较普遍。

手抄本中,比较常见的当属手抄经文,在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历经千辛万苦到西天去求取“西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们的取经即为大唐传播佛教思想,他们所取经文即为手抄经文。而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敦煌遗书中,除了《敦煌曲谱》、《敦煌卷子谱》、《工尺谱》、《古琴谱》、《锣鼓谱》等为手抄本,诸多经书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妙法莲华经》、《大般涅经》、《大智度论》等也为罕见的手经书。这些手抄的经书,其中《大智度论》被鉴定为5世纪下半叶南北朝时期写本的年代最早的文献。魏晋南北朝到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流行,手抄经文成为一种流行,是虔诚和尊敬的象征,据说抄写得越工整,就代表对佛祖越尊敬。在抄写的同时,也在传播佛教思想,是信徒们的传教方式之一。

敦煌的文献自从问世以来就震惊了整个国际世界,其文化典籍、史学、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科学及宗教等丰富的史料,成为了传播、研究等的重要文献。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敦煌文献承载着探索、交流和传播的跨文化视野,吸引着无数中外学者、研究者和民众的兴趣。“从传播学角度来说,敦煌文献是传播活动的文化媒介或交流符号,为人类的传播互动提供了一个世界性研究的共同母题。促进了不同语言文化的古国之间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这里所指的壁文,是指刻在墙壁、墓壁上的文字。比如埃及金字塔古墓中墙壁上古老的象形文字,透露着法老的名字、去世年份等信息,记录着法老的丰功伟绩、权势,还有哪些关于金字塔的一切神秘的气息,至今仍是世界人民研究的焦点。

书信

书信是在计算机、手机、互联网、电话普遍使用之前,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传递思想和情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书信通常是用于相隔距离较远、或者无法见面的情况,也可以用于近距离的沟通。即使在互联网、智能手机、通讯等高速发达的今天,书信也是人们交流、沟通、传播和交际的方式之一。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信”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另外,“信”也有托人所传之言可信的意思,不论是托人捎的口信,还是通过驿站传递、邮差邮递的书信用语言文字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和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信,都可运用文字述说事情原委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尤其是亲笔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的作用,而且能给受信人以“见字如面”的亲切感可信度和亲切感。

中国古代和现代书信在人们生活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传播作用。从早期的“捎个口信”,到后来的飞鸽传书、驿站,在到今天的邮寄、互联网和手机书信等,书信承载着时空变化的特征,起到了传播和传递的关键作用。在我国,书信滥觞于商代。殷墟出土的第五百一十三片甲骨,就是一封由殷的边境传至京都的“边报”。考古学家吴汝浩和潘悠两先生在考证后断言,这是“侯伯和大将军报告方国入侵的”。[1]可见,殷商时代是我国书信发展的开端。春秋时期,列国纷争,常常伴以书信外交,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所描述的:“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汉代以前的书信,没有个人情怀的吐诉,大多都是些“陈政务以进君主”的陈词滥调。两汉时期,《狱中上梁王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等书信,使我国书信从公函国书中摆脱出来,真正成为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拓宽了书信的写作内容的领域。魏晋南北朝是书信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书信内容涉及到生活各个领域,如问候、贺喜、求物、绝交等,甚至是抒发自己的一时之感都可作信,这时信也成为人们交往中的一种礼仪方式,如当时流行的一种叫“月仪帖”的书信形式,就是友朋间每月互通讯问,增进友谊的一种信件。

唐宋是书信的成熟期,这时的书信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杜甫三个月没有收到家书,就发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慨叹。这一时期书信不仅在人际交往中发挥作用,诸多文人书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针砭时弊的内容写在书信之中,使书信成了揭露黑暗、刺讽丑恶的犀利武器,也为后人的阅读和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依据。如“唐宋家”的书信,后来则成脍炙人口的名篇。明清时代,政治专制使书信发展陷入低潮。但那一时期的家书,却非常兴盛。如郑板桥的家书在思想意义和文风上都独树一帜,被后人广泛流传。这一时期大量的对前人书信的整理,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明人沈佳的《历代名人尺牍精华录》等。“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书信的出现,这是近代书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今天的书信,不仅可以表现公事(如公函),也可以表现私事(如私信),还可以用于邀请(如邀请函、请柬等)、表达谢意(如感谢信)、表扬(表扬信等)等。

下面介绍几个家书的典型案例。

家书,顾名思义是家人之间来往的书信,有时也被认为是在家中保存的书信。它是家人之间互通有无、报平安、传播信息和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著名的家书流传至今,在国外也有许多家书值得研究。

《傅雷家书》是将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写给儿子傅聪和傅敏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书信集。《傅雷家书》传播着傅雷必胜的思想,是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典范,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傅雷思想的结晶,更是傅雷写给儿子的良苦用心的教育之信。”。后代人在教子育才之时也从中学到了不少妙用。《傅雷家书》为教育学、人才学、家庭学、情感学提供了很值得研究的典型事例和独特的见解,也在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方面有所涉及。它既是一本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又是一本修身养性的读物,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范本,更是帮助青年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傅雷家书》蕴含着广博的知识与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教子育才、启迪智慧等方面广为流传。

1955年1月26日的傅雷家书中傅雷不仅赞扬了儿子在音乐上取得的优秀成绩,同时鼓励儿子不骄不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美好品德。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关怀,也是一种孜孜不倦的教导之心,更是傅雷文艺思想、爱国情怀和人生哲学的表现。

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六日

……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孝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

除上述提到的郑板桥家书和傅雷家书,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书还有曹丕家书、曾国藩家书、文天祥狱中家书、和邓颖超之间的家书、巴金家书、沈从文家书等。国外比较著名的如恩格斯书信、马克思书信、托马斯・贝克特、奥古斯丁书信的书信等。

恩格斯致马克思

1876年8月25日星期五于拉姆斯盖特

……

在海滨浴场的气氛变得越来越愚蠢的情况下,最适宜的读物自然是杜林先生的自然现实哲学。我还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自然的东西。一切都被看作是自然之物,凡是杜林先生认为是自然地发生的一切,都应被看作是自然的,所以他也就永远从“公理式的命题”出发,因为自然的东西不需要任何论证。这本东西的庸俗程度超过以往的一切。但是,不管它怎样不好,谈论自然界的那一部分还是最好的。在这里总算还有一些辩证说法的可怜残余,但是只要他一转到社会和历史方面,以道德形式出现的旧形而上学就又开始支配一切,于是他就像骑在一匹真正的瞎马上,由这匹瞎马驮着无望地兜圈子。他的视野几乎没有越出普鲁士通用邦法的适用范围,而普鲁士的官僚统治在他看来就体现了“国家”。从今天算起,过一个星期,我们将返回伦敦,那时我立即着手批判这个家伙。他宣扬的永恒真理是些什么,你可以从他把烟草、猫和犹太人看作三样令人厌恶的东西并痛加叱骂这一点看出来。

……[4]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内容广泛、博大精深,涉及到哲学思想、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诸多方面,尤其在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阶级斗争、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富。我们通过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以学习、补正过去对他们思想研究的不全面性等问题,并且对了解人类社会进程、物质的变化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等方方面面都能找到和现代化进程的结合点,具有巨大的文字传播价值。

家谱

家谱,一种表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是一种明血统、序昭穆、 记载一个家族繁衍发展历史的著作。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族谱,最初都由谱(表)与牒两部分组成,发展到后来又增加了传、图、艺文、家训等内容。谱就是指用列表的方法来记载一家一族的世系发展过程。宋代大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总序》中说:“古者纪年别系之书,谓之谱,太史公改而为表。”这里所说的就是司马迁在学周谱的基础上,编修了《史记》中的十表。之所以用列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简单且一目了然。章学诚在《高邮沈氏家谱叙例》一文中指出:“牒者,表之注也。表仅列名,而人之行次字号,历官生卒,妻妾姓氏,子女所出,茔墓而方,皆当注于名下,如履贯然,表线所不能容,故著牒以详之,盖古法也。”[5]其中说明了谱和牒的作用。

在今天看来,家谱就是我们中国人“认祖归宗”、“排资论辈”的最好依据,但家谱不仅仅只有这两样作用,家谱还体现了宗法思想、家庭伦理道德、家族制度、经济史、人口问题、历史人物、民族史、地方史志、教育史、民俗学、宗教史、华侨史、重大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内容,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总之,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文字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家谱中广为使用和世代相传的当属家规、家训等,这些内容在家谱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家庭的建设、规范、约束都起到了积极、进取的作用,对家族、子孙后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观等观念起到了规范意义。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戒”、“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世代流传。著名的家训有颜氏家训、朱熹家训等。

朱熹家训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紫阳朱氏宗普》)

参考文献

[1]李拜石,敦煌文献的传播学价值,宁夏社会科学,2010.03

[2]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01

[3]傅敏,傅雷家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2009年7约出版

民族精神代代传手抄报范文第3篇

朱伦是锡伯族对翻译成满文或锡伯文的汉语章回演义小说的称呼,朱伦呼兰比为锡伯语,是指用一定的音调以锡伯语进行“念说”和“吟唱”的曲艺形式。

在朱伦呼兰比活动中,深藏着一个民族丰富而漫长的文化生话史,它犹如民族文化的摇篮,让偏居西陲的一群锡伯人安享文学读物的适意,从中感悟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强化对国家民族历史的认同,扩展审视真善美的视野;它对一代代锡伯人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形成了很多富有时代色彩的民族情趣。他们将翻译、缮写、阅读和欣赏长篇章同小说的行为纳人到整个民族日常的文化生活之列,历经几个世纪,将外来文学不断融入本民族特有的欣赏形式之中,逐渐使它定型为特定时代的民族文化传统。当这一滋生在小农经济背景下的文化传统,面对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强有力的冲击,已经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衰微趋势的时候,曾经得到朱伦念唱滋润的长辈们,仍然难以抹去昔日岁月中与朱伦文化相关的一切记忆,每每回味,总会感慨不已。

在锡伯族的历史上,朱伦念说究竟起于何时,目前还没人考证,但从“锡伯人自东北西迁伊犁时就携有不少朱伦抄本”的传闻来看,这一活动无疑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直到20世纪60年代,它仍然在察布查尔各牛录中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几百年来,特别是西迁伊犁至今,善于吸纳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锡伯人,运用文学翻译媒介,将大量汉语古典文学作品,以及俄文小说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成满文或锡伯文,在民间广泛念诵,创造了别具风格的一种集体欣赏文学的形式――朱伦呼兰比。

朱伦呼兰比是一种具有季节性的活动,它主要是在农闲时节进行。特别是一到昼短夜长的冬季,念唱活动就在各牛录中普遍展开了。

那时候,每当夜幕降临,各牛录的大人小孩匆匆吃过晚饭后就集中到朱伦呼兰比艺人家里。热炕上放置一张小桌,桌上置一盏油灯,人们围坐在炕上炕下,听艺人用抑扬顿挫的锡伯语念唱《三国演义》、《聊斋》、《隋唐演义》、《水浒传》。这些擅长念唱朱伦的艺人,说事论理幽默风趣,而且能运用多种曲调,对内容和叙事风格不同的朱伦给予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自如地将听客带进小说意境,感受文学的乐趣,因而备受乡亲们的喜爱和尊敬,称他们为“朱伦念唱艺人”。

锡伯人诵读朱伦离不开曲调,倘若有人提到“朱伦呼兰比”这个词,他们的脑海中除了会浮现出妇孺老少围坐炕头聆听朱伦的场景外,耳际旁还会回旋起念唱者随着朱伦内容的波澜起伏而不断变幻的吟诵曲调,锡伯人称其为“朱伦木旦”。

念唱有一定的音律和节奏,读起来娓娓动听似唱似读。因为它一人读众人听,所以群众基础极为广泛,成为人们充实生活内容的一种重要文学活动方式。它如一曲优美多变的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兴致和情趣。于是,念说又成为人们汲取知识和增长才干的一种方式。

那些念唱的人大多数是男的,也有个别是女的,有年长的,有年轻的。念唱的技巧、音韵、节奏、曲调也因人而异,各有各的特点,自成风格。

锡伯族的念唱主要在于“念”。念唱者把自己的全部技巧和功力,通过带有悦耳动听的优美曲调的“念”而表现出来,以此打动听众。念唱时,念唱者把自己的情感全部融入书本的故事情节中,随着故事的发展,委婉的曲调糅合着念唱者的情感也如波浪起伏,变幻不定,紧紧扣住听众的心弦,很快把他们引入如奇似幻的境界里。出神入化的念唱,渲染气氛的高超技巧,是抓住听众心灵,达到难得的艺术效果的主要手段。除了气氛的渲染之外,在念唱者高超的技巧里,朱伦里不同风格的人物在念唱过程中都勾画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哪怕是风声、雨声、虫鸣、鸟叫、潺潺的流水声……都表现得绘声绘色,细致人微。因此它世世代代深受锡伯人的喜爱,在民间广泛流传下来,成为重要的文学活动形式。

整个朱伦念唱过程,实际上就是边念边议论的过程。在念唱朱伦时,每当念完一段对众人触动较大的情节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议论一番。这些议论不拘任何形式,虽然是在悠闲的气氛中进行的朴素交谈。但有褒有贬也有一定见地,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得恰如其分。由于他们在念说中边念边议论,各抒己见,所以对故事的理解是较深刻的。像《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和这些名著里的各色各样的人物,在锡伯人心中栩栩如生,流传久远。岳飞的“精忠报国”和关羽的忠义,对锡伯人的潜移默化作用非常深刻,因而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升华,进而增强人们对真善美的热爱,对假恶丑的憎恶,自觉养成维护社会道德的良好习惯,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因此说,念说活动不仅是锡伯族人民接受和传播汉族文化的主要方式,而且也是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传播媒介。

过去,手抄一本朱伦比较费时费力,很难得,当时谁家有一本朱伦抄本,是很值得骄傲的事,一本朱伦可以换一匹马或一头牛。

在锡伯族中曾经流传和珍藏过大量用于念唱的朱伦抄本,直到今天,在珍视民族文化遗存的老人家里,在当地民俗博物馆或县图书馆中,还可以看到朱伦的残存样本。就创作渊源而言,这些朱伦抄本的书籍有《三国演义》、《东周列国》、《西汉演义》、《隋唐演义》、《开平演义》、《封神演义》、《大宋演义》、《七侠五义》、《岳飞传》、《杨家将》、《施公传》、《彭公传》、《水浒》等,此外还有民国时期翻译的大量外国小说和解放后翻译的国内现代小说等。可分为本民族创作和译自外民族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三种类型。

随着岁月的流逝,朱伦呼兰比艺人年事已高,如果不加以抢救保护,这种在新疆锡伯族民间传承了200多年的文学现象将会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

时过境迁,当人们已经习惯于用电视来消磨闲暇时光的时候,朱伦呼兰比这个曾经滋润过无数代锡伯人心智的文学念唱活动,只能默默地退隐在现代生活的幕后,成为长辈们茶余饭后感慨万千的回忆;而那些凝结着无数前辈文人心血,曾被人们视作家珍的朱伦抄本,也只能搁置在被遗忘的角落,任凭岁月消磨,平添历史风尘。

民族精神代代传手抄报范文第4篇

关键词:珍珠球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98-01

珍珠球来源于满族采珍珠这种生产劳动。作为一个游戏项目,满族人民常在闲暇之余用它进行嬉戏玩耍。伴随满族人内迁,珍珠球也被带到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建国后,珍珠球仍停留在游戏阶段,经过挖掘与整理,并参考篮球和手球的相关规则,发展成了集竞技、游戏和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珍珠球作为满族人民在特定自然环境中,基于生产劳动而形成地寓欢庆丰收和传授技能为一体的一种体育游戏,具有鲜明民族特质和丰富文化内涵。认真分析这些文化内涵,不仅可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这项满族传统体育,还可积极推动珍珠球运动持续发展。

1 珍珠球运动的物质文化丰富

珍珠球运动的物质文化是实际存在并可直接感知的事物,具体表现为运动场地、珍珠球、球拍、球网、服装等文化内容。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了解珍珠球运动的直接方式,人类可通过这些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料,研究珍珠球运动更丰富的深层文化内涵。

珍珠球来源于满族采珍珠这种生产劳动。渔猎时代是儿童青少年学习采珍珠这种生产技能的辅助方式。没有单独场地,直接在采珍珠时的河水中进行,珍珠球则是取自动物膀胱。农耕时代,为欢庆劳动所得,满族人民模仿采珍珠劳动进行游戏。此时,场地由水中移到陆地,珍珠球也被充注了农耕时代的农作物果实。进入工业时代,为发展和弘扬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对珍珠球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将其作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进行展示和推广。这时要求场地须是能对参与者起到保护作用的平整长方形坚实地面,珍珠球演变成了内有球胆外有皮革或橡胶的工业制品,蛤蚌壳球拍被树脂材料取代,抄网的木支架和棉线也被金属和尼龙代替,运动服装由生活化变为节庆与比赛化。此外,正规比赛中的计时钟和秒表等更具时代烙印。从珍珠球的物质文化看,珍珠球运动在满族人民生产生活发生变化时也在逐渐寻求改变。渔猎时代的动物膀胱、农耕时代的作物果实、工业时代的新产品新技术,珍珠球运动的物质文化既丰富又紧贴时代、充分利用时代文明成果,既同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又符合时代文化涵义。

2 珍珠球运动的制度文化完善

珍珠球运动的制度文化是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为保证这项运动顺利开展而逐步衍生出来的产物。其表现形式为珍珠球运动中水区、蚌区、船区中的各种行为准则和珍珠球运动的社会存在形态。

珍珠球运动的行为准则是在长期发展演进中逐渐形成的。早期珍珠球运动在河水中进行,仅要求能相互配合采到珍珠即可。移到陆地上后,就要求水区人员用手进行传球、运球;蚌区人员通过球拍来展示防守和进攻;船区抄网手通过手中球网为本次进攻画句号。随时间推移,这些能与不能的动作与行为逐渐得到认可,珍珠球运动的制度文化便应运而生。制度文化一旦出现就会成为后来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通过它来保障参与双方拥有同等权利并通过它来净化一切有意或无意的违反行为。

社会存在形态体现为组织形式和组织方法。早期,珍珠球运动主要功能是劳动之余的消遣娱乐和传授技能,功能较为单一。伴随社会变迁,技能传授功能随生活环境变化逐渐消失,随之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作为一种竞技比赛形式,存在于民族传统运动会、存在于满族聚集区广场、也存在于全国各地各级学校的业余训练和比赛中,以标准化和制度化形式推动这项运动向正规化和严谨化方向发展;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存在于满族地区重大节日庆祝仪式上、存在于各地满族风俗旅游村中,以欢庆形式展现满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消遣娱乐形式,存在于满族地区街头巷尾和田间地头、也存在于学校的课余体育活动中,以较为随意的方式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珍珠球的不同社会存在方式是其客观存在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从不同角度折射这项运动的社会存在价值与意义。

3 珍珠球运动的精神文化可贵

珍珠球运动的精神文化是整个文化内涵体系中最核心部分,它的作用不局限于运动场上,还体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竞争与合作的真切涵义、个人成就与集体荣誉的辩证统一等等。在运动场上具体体现为进攻和防守中追求个人贡献与团队合作有机结合、公平竞争和奋力拼搏融为一体;运动场下体现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健康价值观念和严格道德约束。它使珍珠球运动参与者会在运动中直接感受这种精神文化,也会使场下观众在观看参与者的规范行为中接受精神文化教育。

珍珠球运动中,参与双方在速度、力量、耐力、技战术甚或心理与智能等方面都始终存在对抗和竞争。运动中,你进攻中有交叉步突破,他就有防守侧滑步跟随、你有投篮他就会有封盖、你有抄网的活动篮筐他也有挡板的移动长城。同时,在竞争状态下,观察对手技术运用习惯和战术配合特点,快速进行分析判断并积极采取对策,以求扬长避短、克敌制胜的战术和心理、智力竞争也会无处不在。作为集体项目,珍珠球运动既有竞争,也有协同配合。防守中,水区4名队员或采取半场、全场人盯人协同防守,使防守始终对对手保持压迫;或采用区域紧逼,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特定区域内利用4个人之间的遥相呼应来对球和人都施加压力;或采取协同防守重点压迫球,寻找机会对有球队员进行夹击,争取在局部形成以多防少,努力实现破坏球或截获球。进攻中,水区运动员可充分利用球体小、重量轻、易控制等特点进行掩护、传切和空切跑动、变速变向突破分球、居中策应完成攻击等各种固定和机动形式进行密切合作。

珍珠球运动追求竞争与合作的精神文化,是满族人民生存和发展的艰辛历程中所养成民族性格地具体体现。珍珠球是加强竞争意识和合作主动性的具体表现,具备载体和强化的双重功能。长期参与珍珠球运动,就会在不自觉中赋予竞争与对抗、理解与合作的普遍社会意义,在个体的积极中奠定群体胜利基础,在群体的胜利中成就个体荣耀。

4 结语

珍珠球运动经历了初创和逐步完善的漫长历程。从生产劳动之余的游戏到技能传授再到成为一种体育运动项目,不同发展阶段都被赋予了丰富文化内涵,剖析珍珠球运动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为了使人们能从更高层面去理解这项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使人们在奔跑跳跃、抛掷运投、攻防抢打中伸展四肢、强健躯体、愉悦精神地同时体验到其中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民族精神代代传手抄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经典诗文;诵读;实践

经典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诵读经典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如果我们的孩子自小朗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会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在参加学校的经典诗文诵读实验教学之后,我又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经典诗文诵读的内容及拓展

部分老师、家长在参与过程中心生疑窦:诵读经典诗文,就是一味的读《大学》、《中庸》等晦涩难懂的东西吗?不!经典诗文主要指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及一些几千年来就特别适合开蒙的典籍贤文,但其外延应该是大气的、开放的。比如,文学意义上的千古名篇,唐诗宋词和《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等,当然也包括国外的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学名著;科普意义上的中外科普名著―孩子喜欢探索世界的神奇,阅读不能少了这一课;励志意义上的中外古今名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就阅读人类精英的成长史,就等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可以登高望远,激励志向……

所以经典诗文不应该是凝固不变的,它的内涵应该是与时俱进的,经典应该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不断汇入新的溪流,不断向前奔涌;它的浪花既洋溢着传统文化的风韵,又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二、古诗文怎样读

古诗作为语文教学最丰厚的载体,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让学生从小就沐浴在诗歌的阳光下,从小与诗歌结下不解的情缘。“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灵性的学习空间。”这是教学的一种唯美境界。教师应该与学生同行,共同领略美景,搏击风浪。“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蕴涵着哲理的诗句频频出现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学生开始懂得古诗并不是只拿来背的,用起来更加精彩。

古诗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引领孩子学习诗歌,发现她的美,欣赏她的美,演绎她的美,丰富孩子的人文素养,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当所追求的境界。

三、诵读之外的拓展形式

一是摘录。不管哪一首经典诗文,能历经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而成为经典被沉淀、积淀下来,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工夫的,诵读了几遍之后也就能感受哪些句子是朗朗上口的。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把握语感,找到名句,老师进行表扬,使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再学的兴趣。重点句能记住了,根据重点句这一诗眼,熟读背诵,难度也就降低了。

二是活用。就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文。但我们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生动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着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比如一次班级手抄报比赛之后,当天诵读的是《增广贤文》中的“凡事欲t立,不欲则废”,意思是在一件事还未来到之前,应当做好准备,厚积薄发,有了深厚的积淀,就可以应对所有变化。一个孩子在诵读经典笔记中写到:今天诵读经典的内容让我想到了发生在同学们身上的一件事,老师要求我们做手抄报,有的同学认真地收集资料 ,有的却不当一回事,结果,认真收集资料的同学做出了精美的手抄报,而那些手上缺少素材的同学做得十分粗糙。

四、整合诵读资源,为学生搭建应用平台

在诵读经典诗文过程中,一边诵读积累,一边渗透中国传统美德教育,要注意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得到家长们的支持与帮助,才能不断催生践行,引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回归和热爱,激发内心深处的对经典诗文的兴趣。

如另一个孩子写到:今天我读了“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这一句,我还想到了古代黄香等人的大孝之举,我想,报答父母不需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师事,也不需要买多什么贵重的礼物,只要从小事做起,从给父母端一杯热茶做起,让父母尽量少为你操心,这就够了。

孩子从小沐浴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中,视诵读古诗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这是诵读经典诗文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