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数学文化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精选

民族数学文化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科建设;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在学科建设的视野下,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教育可以给学习者创建一个立体空间,让学习者可以更好的理解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提高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传承效果和质量。此外,通过舞蹈文化的教育,可从多个角度剖析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使人们深入了解舞蹈文化内涵,挖掘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精髓,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一、学科建设下舞蹈文化的教育传承重要性

(一)学科建设视野下舞蹈文化的教育传承

在国内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传承教育内容不断丰富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的舞蹈教育逐渐形成特殊文化结构的层次,已经变成学科建设下新型文化的体系。少数民族的学科建设一般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国内少数民族的舞蹈教育一般是为了让人们充分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使人们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弘扬与传承,提高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水平;国内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发扬需从基础舞蹈着手,加强少数名族文化的适应性,提高说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和当下社会建设间的适应性[1]。

(二)舞蹈文化的教育舞蹈文化间的联系

文化和文化传承间有着互相支持的关系,两者息息相关。在文化与文化传承的转变、发展与融汇过程中,渐渐形成舞蹈文化的教育内容与舞蹈文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与舞蹈文化的教育之间的文化特点与文化性质比较一致,两者有独特文化底蕴与外部的环境因素,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目前,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内容与舞蹈文化具有特定的情感空间、区域与文化环境,其是一种文化的凝聚物,也是少数民族的文化灵魂,两者共同形成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体系,而且推动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对文化传承质量有着改善作用。此外,在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教育与舞蹈文化中,其中,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教育是目前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而舞蹈文化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口传身教方式来弘扬少数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教育既可以加强学习者舞蹈姿态的娴熟度,又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舞蹈文化的内涵,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至关重要。

二、学科建设下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传承策略

(一)对舞蹈文化的教育内容进行拓展

我国少数民族比较多,民族的基数也比较大,各个民族间因为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性等存在差异,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业各有特色。在少数民族的文化舞蹈传承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合理分析舞蹈文化习俗信仰、文化背景与文化习俗,充分分析与控制舞蹈形态与肢体语言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的表现力与内涵。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任务比较重、学习人数比较多,导致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教学不能全面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可选取优秀学习者,让这些优秀学习者指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通过这种互相学习、互相监督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教育水平。另外,学习者还要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全方面了解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相关内容,促进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弘扬[2]。

(二)稳固舞蹈文化的教育平台

国内教育可以蓬勃发展,主要原因是在教育建设过程中,具有稳定教育的平台。教育平台也是教育措施与教育方法实施基础,其不仅会影响到教育实施的质量,而且会影响到教育体系的发展,逐渐变成教育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进行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拓展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全方面分析舞蹈文化的教育系统性、稳定性与规范性,同时针对舞蹈内容与民族文化教育内容、教育结构进行设计,进而形成教育框架。此外,教育者还要提高自身舞蹈文化的教育技能与水平,强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教育技巧,贯彻落实舞蹈文化的教育评估与教育重点,促进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发展与传承。

(三)强化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教育原则和教育理念

1.教育的内容应该典型、鲜明

在少数民舞蹈文化教育内容选择过程中,教育者需要严格的进行筛选,同时不断地丰富教育内容,确保舞蹈文化教育风格与文化传承的要求相符合,保证学习者可以真正参与教学体系的建设。

2.统一教育价值和文化教育内容

教育者应用将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独特魅力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拓展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传承教育整合性与创新性,提高学习者学习舞蹈文化的兴趣,在教育中充分应用“即兴创作、发散思维”的理念,提高学习者主体意识,从而提高舞蹈文化教学效果。

3.把学习者作为教育的核心

教育者在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教育传承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以学习者为教育核心,充分应用人文主义的精神,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教育效果。

三、结语

我国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民族舞蹈文化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在开放性与民族性方面达到高度统一。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会受社会发展影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而且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不会被大众潮流所同化,其一直秉持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色,保留着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少数民族的舞蹈教学中,教育者应该充分掌握民族文化精髓,帮助学习者理解民族文化底蕴,从而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葛媛.民族舞蹈与现代舞的结合——浅析文化转型期民族舞蹈的生存和发展[J].戏剧之家,2015,23(04):147.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中国元素民族性艺术设计教育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意识,那么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文化意识尽管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但是它又明显地受到世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受到先进民族文化意识的渗透。对于一个开放且面向世界的民族而言,文化意识不仅是民族性的,而且是世界性的,它是整个世界的精神财富。

在我国古代,前人对外来的异质文化就有着鲜明态度。儒家思想里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它的总体思路是“道并行而不悖”,认为人们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不是一种文化所能满足的。所以,不同的文化有各自的位置和作用。儒家文化中讲“和而不同”,就是尊重和认同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崇尚文化之间的和谐,反对搞单一的同质化,也反对事物之间的冲突、对抗。这样的思想反映在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中,就是要承认文化差异,尊重多种文化共同发展,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接纳其他外来的文化。只有“和而不同”才能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才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这就是“和实生物”。这些思想对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高度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国际环境,各种杂志、网络、电视节目将外来文化带到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文化上的冲击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它的范围和深度正在迅速扩大,并且已经在艺术设计学科的学生设计作品中体现出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深入系统地去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更是少有机会去深入研究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他们大多被动地去接受发达国家,如欧美国家的设计观念和视觉传达方式。艺术设计作为半个舶来品,带有西方审美观念的深深烙印。

学生通过网络和印刷品了解到西方发达国家设计前沿的作品,并且模仿这些作品的表现形式,他们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乐在其中。但是在这个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失去自我,所谓的模仿也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盲目的移植、简单的照搬,将一些西方设计符号堆砌在一起,形式结构上高度相似,却没有精神层面的挖掘和发展,作品浮躁、肤浅。相反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西方的设计师已经开始在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他们不一定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但是善于发现中国元素的形式美,并且加以合理地分解和重构,加工和再创造以后,设计出符合他们审美意识的作品。

这些现象也说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培养是十分薄弱的。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将民族文化的精髓渗透到设计教学中,引导他们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段,融合中国元素和人文精神,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资源,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灵魂、生命力和中国特色。这个培养的过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引导学生熟悉和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和精神内涵,挖掘优秀的有继承价值的艺术素材,把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元素归纳和分类。这首先要求教师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艺术设计教学中对于中国元素的归纳和分类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带领学生认识和熟悉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元素,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识,用独特的眼光重新看待这些文化精髓。比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祥云图案、国画、敦煌壁画、写意画、太极图等。这些传统民族文化里有太多可以挖掘和利用的设计元素。要让设计有中国味,一定要利用这些中国特有的视觉构成元素,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设计作品要想走向世界,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吸收外来设计理念。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中国古老的文化根系里一定能够发掘出适合当代设计需要的内容,我们要共同将这些内容延伸出来,发展成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艺术设计,让作品具有时代感的同时拥有文化内涵。只有立足于民族、立足于传统,摆脱盲目的跟从,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才具有个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应该贯穿于整个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

二、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手段,学习其他国家优秀的设计作品。鼓励学生多看、多学,把握更多的设计风格和形式。科技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可以使用的材料和技术,相对于早期的艺术设计,我们多了很多选择。人们的审美意识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也发生着变化。了解和掌握先进的设计手段和理念是一个将要从事艺术设计的学生必须做到的。西方的艺术设计体系已经发展得相当完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教学过程中介绍其他国家的优秀设计师的作品能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设计形态,比如日本的现代设计就是对外来文化全面吸收后,兼收并蓄,并且对外来文化进行分解、还原,将国外的东西加以吸收、改良和应用,抛弃不实用的东西,进而达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存融汇,设计作品具有强烈的日本民族风格。赏析中国设计大师的作品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比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他主张把中国民族艺术的精髓和西方现代设计理念有机结合,他的平面招贴作品里经常使用中国水墨画的技法,同时又融合了现代视觉设计手法,作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具有浓厚的东方韵味。通过对大师作品的解读,(转第111页)(接第112页)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要带领学生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有机结合,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学生形成带中国特色的独创风格。

在艺术创意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重新解读,对传统文化重新解构,这个过程是从了解到创新的发展过程,我们要使传统民族文化服务于现代设计,让设计作品既体现由传统带来的民族化,同时又体现由创新带来的国际化。使中国元素得到延伸与发展,让传统的形式在现代技术中得以延伸,让现代的理念因历史传统文化积淀而愈发深刻,让民族化的设计语言国际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颗善于发现的心,勇于否定和创新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民族文化素养。传统民族文化里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用在现代设计里,但是都能为现代艺术设计带来启迪。将传统艺术结合到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个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设计作品,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指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文化,让传统艺术成为他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设计出富有生命力的中国特色设计作品。

以平面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解读传统民族文化,分解和重构民族性的视觉元素。首先学会从传统图形中提取其形的元素,然后再结合构成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保留传统图形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征,对其进行重组设计,打破原有的造型特点。在对原形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中衍生出新的图形。对于传统图形的提取和利用,学生比较好理解,也较好掌握,但这种沿用只能说是对传统图形艺术的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和认识,简单的挪用和照抄,将使我们的设计被传统所禁锢,显得刻板、老套,缺乏时代感。而一种新的民族设计形式的创造,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在研究传统图形时能够摆脱其物化表面,深入到它们的精神领域内,领会其象征意义,探求民族文化的“意”。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打造出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具有国际性的平面视觉设计。

总之,传统民族文化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得到了传承和发扬,现代的设计理念也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延伸和发展。教师要把“传承、融合、创新”贯穿在整个艺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创新精神,创造有民族性、时代感、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艺术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游戏;民族非遗;教学研究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纵观上下五千年,华夏先民们创造了无数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在悠长的民族发展进程中,这些无形的精神财富为推动文明进步、见证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005年12月,国家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为非遗项目在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上制定了政策指引,由此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文化热潮。在此背景下,非遗已然成为近年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的常见选题,而数字游戏创作正是其中较受关注的一个领域。作为当今新媒体产业中的代表性产品之一,数字游戏具有极佳的内涵嵌入性和延展性,从非遗文化宣传和推广的角度而言,其形式具备了诸多的效能优势。教学中,将非遗文化作为数字游戏设计的专题内容,其鲜活的素材资源既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热情,同时也可以提升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因此该类选题在近年课堂中尤为热门。当然,受交互性、多元化等形式特征的影响,数字游戏的教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何指导学生在形式架构下,实现文化内核与技术的完美融合,这正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的背景:传统文化情结与当下应用发展趋向

数字游戏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进行设计开发,并以数字化设备为平台实施的各种游戏的统称。自20世纪80年代,国外电子游戏产品被引入,在国内年轻群体中便掀起了热潮,无数产品迭代更新,其魅力不曾减退。回顾我国数字游戏产业发展历程,和许多文化娱乐产品一样,基本经历了“拿来主义——模仿探索——文化反思——本土创新”的阶段。我们看到,国内第一批数字游戏的玩家所接触到的产品是以任天堂、微软和索尼为代表的一众国外品牌,它们鲜明的角色形象、精彩的关卡设计为人们开启了通向虚拟世界的魅力大门。其时,本土一些拥有技术基础的公司看到了业内的巨大商机,适逢其时地投入到相关领域的研发工作中,从技术合作及IP模仿开始,走出了民族品牌的发展之路。然而本土化的发展并不一马平川,从纯技术来讲,经多年的平头猛追,我国在数字产品开发方面已具备与国际顶级游戏巨头相抗衡的能力,然而,产品却越发表现出文化品牌知名度方面的差距。以发展的、国际化的视觉去审视这种发展困局与机遇,我们不难发现,民族底蕴或许正是成功品牌创建的基石。为此,近十年来,不少国内游戏厂商纷纷尝试将产品主题投向本土文化的领域。如网易、腾讯等公司就以中国历史、古典小说和民间传说为背景开发出系列经典游戏。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获得口碑及收益的双丰收,这也极大程度地证明了本土文化路线的优势之处,同时为未来的品牌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当然,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博大而多元的,非遗也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底蕴,作为数字游戏的文化资源,诸多层面的元素有待被挖掘和开发利用,随数字时代的呼唤,它将焕发出新的动能,以新的面貌活化于新的形态中。在实际应用方面,并非所有的非遗内容都具备开发成大型娱乐性游戏的潜力,然而该主题的游戏作品,其用武之地并不局限于此。如今,随技术的进步及应用的扩展,数字游戏的功能已从单纯的娱乐性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市场营销、智力开发、文化推广等领域都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其影响力已然渗透于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们凭借多平台、多形式的展示优势,可发展成旅游产品,为非遗文化作有效的包装和宣传,支撑地方经济。另外,作为大众教育的便捷途径,不少公益性质的文化单位也会以小型手机游戏为媒介,实现非遗知识的普及。因此,非遗主题在数字游戏设计中,是一个与实际应用紧密关联的项目内容,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其市场需求量是非常可观的。

二、目前教学的困局:课堂作品在非遗文化核心表达上的欠缺

数字游戏设计的课程设计中,非遗主题的嵌入是作为专题创作的形式进行的,学生在接受游戏相关基础课程学习后,便进入该课题创作,在解决问题中将原基础知识,包括策划、引擎、原画等内容作整合与应用。实践中,我们看到不少学生在创作理念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导致作品在文化纵深表达上存在不足的情况。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在对非遗文化核心表达的问题上对学生的指引不足,其二是对技术应用方面的压力产生了一定的妥协心理。优秀的非遗主题创作需要建立在对内容深层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是需要教师进行指引的,这一点却常在具体教学环节中被忽视。网络时代下,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变得简易快速,同时也容易导致理解上的粗浅和模糊。很多学生对非遗的认识仅停留于视觉表征上,只见其图案,不知其为何……因而创作也只是对符号的复制粘贴和简单拼凑,表征之下蕴含的人文历史和精神核心等信息却未能体现于作品中。此外,在非遗文化的呈现中,实质包含了多种感官的体验,视觉元素也只是内容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将设计工作单纯地聚焦在视觉符号方面,并不能让作品充分诠释文化的来龙去脉,呈现对象的整体形象。因此,在创作中,人们对非遗文化的深入解读和深刻领悟是成功创作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核心元素,嵌合于游戏架构中,通过动态的、多层次角度的形式进行叙事和讲理,这样,我们的游戏作品才能有效地实现对文化的演绎和传播。另一方面,游戏编程在艺术设计类教学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点,课程中,往往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和掌握,每遇困难,学生也容易牺牲文化内容方面的表达,以掩盖技术应用上的不足。一些学生甚至会采取各种本末倒置的方法去处理作品,如借用现成的游戏模板进行嵌套,整套作品仅更换皮肤,其余皆因千篇一律地保留原有的架构面貌。这样的数字游戏作品,只是披着非遗文化的视觉外衣,在关卡和引导系统、操作方法等设计中难以通过自主构造去介绍历史、说明因果及呈现过程,因而也注定无法准确表达文化的内在精神。实际上,课程教学的目标并不是要简单去完成一个可操作的作品,而是通过一个完整的、模拟真实的创作过程去让学生学习设计制作的方法,如果将作品的完整性作为判断成效的唯一指标,那么很容易使得创作走向复制和模仿,教学也将失去培育创新的意义[1]。由此可见,在非遗主题的数字游戏创作课程中,影响学生作品质量的主要问题并不是纯粹的艺术加工问题,拥有高质量的画面也不能证明作品的成功,在主题把握基础上的内容表达与精神提升才是创作的核心。要从当前教学困局中突围而出,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文化认知的指引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同时提高技术方面的把控,这样,才能针对性地推动项目的进展,提升创作的综合水平。

三、教学实践的思路:紧扣文化核心下的形式与技术结合

课程中,学生针对主题开展系列调研、分析,然后进行元素分解组合等工作,都是需要在一定的教学程序下逐步完成的,出于非遗文化的特殊性以及作品的推广应用性,这一程序更强调在把握文化核心的基础上,对艺术设计和技术处理的结合。1.推进对非遗文化内核的认识与思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包括传统语言、文学、艺术、技艺、民俗、体育和游艺等,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样,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的形式表达与内在特色。根据课程需要,学生在设计前期应进行项目的资料收集和研究,而这一工作是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指引的,只有按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开展,才能确保他们在有限条件下对项目有深度认识和理解。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多种渠道的资料收集,并以开放、阔达的心态去观察和思考现象和问题,研究历史、地理、人物等因素对文化起源、发展和结果的影响,从源头把握表象之下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实质。课程中,这方面的探索往往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总是阶梯式地往前推进,在不同阶段中带有各自的目标任务。事实上,收集和学习材料的过程就是“认识——思考——理解”的过程,学生在完成第一轮的初步认识后,对项目会有初步的扩廓性印象,这时就要结合游戏设计的语境,提出下一轮新的探索要求,即抓住非遗的标志性元素,运用不同角度、层次的观察方法和思考方法,寻找素材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可行路径。当然,搜索资料和深入研究并不会随策划阶段的结束而结束,它会伴随整个设计过程,其认识也会逐级深入和具体,直至创作完成。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推进学生在项目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方面的工作,让他们把握具体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核,并寻找出适合游戏表达的着力点。在这里,前期的环节需要学生从宏观角度去认识对象,而后期则要求结合游戏创作目标进行有的放矢的深化探索,以保证为具体创作提供丰富的灵感和素材。2.针对数字游戏项目进行形式设计指引在数字游戏作品中,不同类型的元素包括视听、交互等内容,它们被放置于相应的环境内,需要创作者进行整体和细节的处理,教师的教学指引,可从元素提取、叙事表达、用户体验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其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元素进行加工,是艺术设计教学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在非遗项目中,不少内容具有极高的视听艺术价值,它们既可以成为主题的标志物,也能起到装饰美化、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然而,这些被提取的元素常常不能直接被应用,需要对它们进行形式上的加工和转化。对于视觉元素,常用手法有分解、组合、同构等,学生可以引用一般图形设计的手法来处理。而一些非视觉类的标志性元素,往往存在于语言或风俗类的项目中,它们的情况较为复杂,可以使用借代、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图形的转化,同时加入声音、视频等内容,实现立体化的呈现。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成功设计游戏元素并不容易,尤其面对满目素材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形式美感,而忽略对标志性和功能性的考虑。选取的元素是否具有主题的代表性,呈现的形式是否符合数字游戏应用的特点,诸多细节均需基于内容和形式进行处理,因而,这一环节在教学中最能体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另一方面,作为游戏创作课程,如何以游戏特有的表现语言来叙事、讲理,实现非遗内容的呈现,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从形式上来看,数字游戏具有较强的叙事功能,与一般静态画面或动画作品不同的是,其叙事方式不但综合了其他形式的优势,更带有显性的交互特性。在游戏中,情节的发展是跟随游戏进程而实现逐级推进的,玩家通过闯关操作,可以了解游戏故事的因果关系及整体概况。这种方式对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习俗故事等能实现直接的嵌入,达到线性叙事的效果,因而较容易把握。而另一类型的项目,如民俗、游乐、民间技艺等,它们在呈现中集中突出人在其中的行为过程,并带有较强的程序性或技术性,此时,数字游戏对它们的表达就不能再是简单的再现,需要对程序过程或技术要领进行分解与提取,然后以游戏叙事的方式重新合成,并在核心位置嵌入关卡和任务。课程作业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游戏叙事的转化,关键是让他们认识数字游戏的关卡类型及运行规则,并针对项目对象的核心内容进行适配设计,这样才能产出优秀的、具有建设性的方案。再有,将用户体验的理论带入课程,可以让学生关注效能层面的设计,通过提升玩家的操作满意度,更好地实现文化推广的目标。从创作角度来看,对用户体验的关注是需要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包括结构、视觉、交互、情节等,因而需要学生对目标玩家有心理层面的了解,并学会站着对方的角度进行设计思考。在创作实践中,学生往往只着眼于作为设计者的主观感受,对用户体验的关注不足,往往容易造成作品的可用性能受损,降低玩家的满意度。实际上,大众对非遗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不同的人对计算机使用习惯也存在个体差异,倘若学生不能正视他们在文化背景、使用习惯和领悟能力方面的影响因素,就很容易造成作品信息的传达不畅,影响成品的质量。在解决技术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建立目标玩家的操作心理模型,并作针对性的应用设计,力求让作品容易操作,并迅速被大众接受和理解,实现非遗文化宣传的效果。3.以项目导向的方式推进软件技术的学习在艺术专业课程中,数字游戏设计中涉及的编程问题对学生来讲确实是个难点,但在引擎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难题并非无法解决。这里提道,以项目为目标导向,引领学生进行软件学习,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工具;二是根据应用需要,直奔解决方案的主题。其中,所谓适合的工具,就是既能实现效果,又能被学生掌握的软件。目前,不少国内外的游戏引擎开发公司及HTML设计平台针对非编程专业人士的使用需求,开发出预置编程语句的制作软件,只要在设计中根据逻辑关系,进行语句的调用和组合,并输入参数,就能实现各种常用的游戏功能。诚然,此类软件在计算机专业人士看来,并不如自行编写程序来得灵活、高端,但它确能帮助艺术专业的学生越过计算机编程技术的障碍,实现游戏作品的独立制作,尤其当项目体量较小、结构简单的时候,操作便利、合成快速的优势就越发明显。对非遗这类的游戏项目来讲,大量作品被用于大众文化的快速推广,常常没有大型网络游戏中复杂的战略性、综合性操作架构,因此,学生更适合使用该类预置程序的引擎进行游戏制作。在软件应用方面,以解决具体制作问题为目标,可促进学生在认识基本工具使用规则后,大胆进入创作状态,因用而学,既完成了作品,又杜绝了软件学习中只学而不会用的情况。从我院近年相关课程实践状况来看,学生在非遗文化主题的游戏制作中,最常用到的软件功能往往并不复杂,难度在于灵活组合与延伸发展,这种项目导向式的引擎学习方法,有效激励学生在制作中独立思考,并举一反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其作用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四、教学理念的升级:从单纯的技术灌输到文化自觉性的培养

课堂中,要产出优秀的民族文化主题数字游戏作品,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把握是基础条件,然而课堂中仅训练软件操作能力或手头绘制能力是显然是不够的,笔者认为,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应落实到文化自觉性培养的层面上[2]。所谓的文化自觉,就是在认识自身文化根源的基础上,以博大的胸怀理解异域文化,并学会接纳、反思和取长补短,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推进自身的发展[3]。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是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学会思考问题、处理素材,懂得取舍和融会贯通。这实质涉及世界观培养的问题,即在文化层面上,如何看待自我和客观世界,以及如何处理两者关系,顾此失彼,从实践中总结出有效的工作方法,并养成习惯。在本课程中,文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民族非遗文化,二是数字游戏文化,分别指向创作主题和形式载体。从内容来看,非遗的存在与特定群体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以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呈现,只有创作者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清晰了解,并与世界其他文化做比较,才能真正认识自我,获得精神上的领悟,从而把握主题创作的灵魂。另一方面,数字游戏产业的兴起始于国外,对他山之石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对应自身所处的专业位置,可从借鉴中寻获自身发展的途径。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技术自身也属于文化的范畴,在课程中,对技术的掌握是创作成功的前提,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但对它的探索毕竟不是课程的全部,更不是作品获得成功的唯一要素。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内容不应简单局限于技术层面,而需要更多着眼于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培养问题上,让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学会自觉剖析物我,具备在比照中独立判断的能力,这样才能以犀利、敏锐的眼光在满目绚丽的文化景象中去捕捉到闪光点,并酝酿出组织处理项目的方案。

五、总结

民族非遗是我们永不枯竭的文化财富,而数字游戏则以新颖的形式给其提供了走进当代社会生活的便捷渠道,以民族非遗作为主题进行数字游戏创作,迎合了当下文化市场的需求,培养了专业的从业人才,从中也锤炼出具有一定实践高度的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设计开发,应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研究,培养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并以开放包容之心去探索相关的形式与技术,这样,才有利于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工作,让优秀项目实现数字化展示、传播及应用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戈.文化传承视域下数字产品教学理念与方法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20(1):86-89.

[2]李婷.基于后喻文化的数字娱乐产业课程教学探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7(1):115-119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第4篇

1.临夏民族聚居区的社会文化环境概况

临夏位于黄河上游,古称河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这里居住着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22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由于历史和自然、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民族大分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其中,回、东乡、保安、撒拉等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4.3%,占临夏少数民族人口99%以上,他们都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信奉伊斯兰教。社会文化环境是社会主体体系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定社会内外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由于长期受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临夏穆斯林社会在生活习俗、文化认同、认知环境当中趋于一致。加之经堂教育发达,宗教交流频繁,其风俗人文理念趋于相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夏穆斯林风情社会文化环境。

2.社会文化环境对英语学习产生的影响

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社会文化环境对一个人的认识态度,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情趣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样,临夏独特的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环境也对临夏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影响,调查发现,这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民族学生的英语既有有利的方面,同时也有不利的方面。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语言环境、共同体价值观认可环境三个方面。

2.1自然环境的影响

临夏少数民族同样与全国少数民族一样,多居住在交通不方便、经济不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与外界接触少,基本上还保留着其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及其赖以存活的文化生态系统。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由于族源不同,分别生活在与外界知识交流很少的山区或高寒地带,受外来文化影响相对较少,长期保存着自己别具特色的本民族文化。这种封闭的文化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对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排斥性。例如有的东乡族山区孩童甚至连中文都不会说,更谈不上英语交流学习了。小学阶段,由于师资的影响,基本没有开过英语课。到了初中,虽然开始学习英语,但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人类获取语言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临夏少数民族学生对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困难。在后续的学习中教育者和学生都应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便于英语交流的场所。

2.2语言环境的影响

2.2.1语音

一方面民族学生中大多因为对阿语的接触和学习,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并不感到陌生,他们以听音和辨音能力而见长,且思维活跃,模仿能力也较强,从小就习惯于拼音文字,这对英语语音的学习无疑是个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受母语(本族语)和第一外语(阿语)的影响,民族学生在英语语音学习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或“障碍”,故而带有浓重的本族或方言口音,有的方言音还十分“顽固”,长期难以纠正。因受本族或方言口音的影响,单词音标中涉及到这两个元音的,少数民族学生普遍都发不出来,再比如[e]这个音也大都不会发。同时,在英语语音学习阶段易受母语语音发音方式的影响。这与他们从小生活在多元一体化的社区文化环境中,母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汉语为第二语言,英语是第三语言,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尽可能地排除以前语言语音的干扰,充分发挥多种语言横向比较的优势,有效地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

2.2.2语法结构

学习英语的句法结构是学习英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任何一门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规则。通过对大多数民族学生的调查来看,由于学习语言的种类相对比汉族学生多,因此在学习英语时表现出较强的语言感受力、接受力和模仿力。使他们善于把这种在第二或第三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方法运用到英语学习当中,容易进行多种语言、语法结构的横向比较学习。比如与英语同属拼音文字的阿语中也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变化,这本身对英语句法的掌握有很大帮助。同时,由于受母语句法结构模式特殊性的影响,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语法时也存在一定困难。往往习惯用自己熟悉的语法表达方式来表达英语,还会造成多种语法表达方式的混用。因此在语法教学和学习中对英语语法的强化训练和巩固尤显重要,通过连续不断的强化加巩固,英语语法结构在学生思维中固定。例如少数民族语言中倒装句(宾语前置)广泛使用,英语中也有倒装结构:汉语:“吃饭了没?”民族语言:“饭吃了没?”英语:“Didyouhaveyourdinner?”汉语:“请喝茶。”民族语言:“茶喝。”英语:“Pleasehaveacupoftea.”

2.3共同体价值观认可(文化宗教)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态、自然环境和宗教信仰中,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语言与文化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均独具特色和相辅相成。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也是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但传递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也折射着民族个性和民族的认同性。少数民族、汉族、英语国家的人分别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背景之下,多元文化必然交织碰撞,这就增加了英语学习的难度。英语无疑是外来文化的代表之一,加之英语所涉及的西洋文化样式和开放的风土人情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守和自我封闭存在很大冲突,这就对少数民族中学生学英语造成前天性的文化背景障碍。由于深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的临夏穆斯林群众由于地域影响,往往对自己的民族传统甚为尊崇,对外来文化非常陌生,甚至歧视、排斥,学习英语更显得毫无用处,这种思想观念也严重阻碍民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更不利于自觉学习英语。加之对外交流、交通不通畅,相对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长期保存着自己别具特色的本民族文化。这种相对封闭的、狭隘的、排外的文化传统很大程度上对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排斥性。英语无疑是外来文化的代表之一,加之英语所涉及的西方文明和开放的风土人情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守和自我封闭存在很大的冲突,这就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造成先天性的文化背景障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两种文化,如何正确看待学习英语的目的,培养学生包容多种文化理念的思想成为今后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英语的文化教学;随着国家队英语高考的改革,学校的英语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尽量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在起点上平衡;教学方式应改变以往的应试模式,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则应克服自己心理方面的障碍,敢于表达,同时他们的学习动机应该受到良好的引导,使之更愿意为了学习文化和知识而学习英语。此外,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以及整个社会应对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更多的建议和对策,为提高民族地区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做出各自的一份努力。盲目地排外、盲目地接受和崇拜同样可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我们学习的目标所在。

3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英语的交流工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民族人才的培养,临夏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也是今后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面临的问题,清楚地认识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环境对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才能使教育者采用正确的教育引导和适合民族地区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使学习者从自身角度分析原因,改变看法,增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参考文献

[1]李强.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3).

[2]胡海兰,杜翠琴.论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因素[J].甘肃科技纵横,2004(02).

[3]李志凌.少数民族学生外语习得策略和主体构成研究[J].理论语言学研究,2007(12).

[4]杨玲,沈海英.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问题分析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研究

声乐又被称为艺术歌唱,简而言之,声乐是一门通过乐曲及其歌词,为观众表现出丰富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当前,在我国高校传统声乐课堂之上,声乐教师常常使用国外以及本国内部较为经典的乐曲作为授课的主要方向,而少数民族的声乐内容则多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学习。这导致了我国音乐创作者所创造出的歌曲较为缺乏民族特色,甚至有些学生还需要出国留学,才能够学到本国的民族音乐,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声乐教学应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吸收与融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融合的意义

从三方面可体现其意义所在。首先,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融合,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资源的整合性。因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主要包含了乐器,戏曲、说唱等多方面,并有着悠远的历史,这使得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中出现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如《杵歌》、《阿瓦日古丽》等。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使学生充分的了解到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将高校声乐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得到丰富。其次,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授少数民族声乐知识,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为通过少数民族声乐,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音乐文化特色,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优秀作品,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以后的道路打下基础。最有,这种融合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民族的自豪感以及认同感,从而逐步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对于本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更加深入。

二、有效融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方式

(一)提高声乐教师自身水平

为了能够使学生充分的了解到民族音乐的优点,教师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水平,从而了解到如何才能将少数民族音乐与高校声乐课堂进行有机的结合。而高校若是想要拥有优越的师资力量,则应不断地督促教师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并保证教师能够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领悟到其中的魅力所在。对交流学习工作要给予教师一定的政策知识与经济支持。与此同时,高校声乐教师还应不断的深入少数民族地域中,通过自身的考察增强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程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充分的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并将这一文化有效的融入与高校声乐课堂之中,并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民族文化音乐情感

因当前很多的高校在声乐课授课内容一块,选择了西方音乐教学模式,因此,在音乐的理论教学方面,其内容将会更加偏向于西方化,实践的方向更是如此。而这一问题,也正是高校声乐教学需要引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点所在。只有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于高校声乐课堂之中,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对于祖国的崇敬,从而提高对于本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水平。首先,高校声乐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不断的融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并在教学中选择具有我国古代的音乐风格或少数民族风格的歌曲,从而营造出适合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自身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例如在教学时,将地域的方言特点作为讨论学习的内容,尝试加入歌词中,请学生听辩哪种艺术效果好,更能体现当地音乐风格,传达音乐的情感。

(三)加强实践,注重现代信息化手段教学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的将课堂内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高校声乐教师应重视起实践方面。这一方面可通过三种形式进行。首先,教师应为学生搭建相应的平台,通过举办少数民族声乐演唱比赛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度。其次,高校可组织旅游活动,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区域,从而直观的领略到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使用现代化手段,将信息化平台与少数民族声乐实践相结合,从而充分的提高学生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这一方面的知识。

(四)培养独立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能力

通过课堂的表现可以体现出,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仅仅能够起到一些引导与辅助作用,而最终的成果还是体现在学生自身的行动能力等方面。因此,高校声乐教师在教授少数民族音乐知识时,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并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声乐教师应充分的利用起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主动参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学习中,并将这些资源投入到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之中,不断的实践与总结,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拓宽学生的学习纬度,了解自己国家的多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静,李文君.关于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探讨[J].大众文艺,2019,04:219-220.

[2]王瑜君.关于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分析[J].艺术评鉴,2018,15:102-103.

[3]刘方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融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分析[J].北方音乐,2017,18:160.